记者手记:疫情下的加拿大(2)

 

我们正在经历一段非同寻常的历史。“免疫”两个字终于在我眼中“活”起来。过去别人向我推销保健品,说是“提高免疫力”,我都当是噱头,现在有点儿信。

同时终于理解了“免疫”是咋回事儿。太后知后觉了。

17号把吐槽银行的文章发出后,RBC反应积极,态度友好,积极地查找问题。TD表示不屑,不少读者或在文末或给编辑部留言,吐槽银行,BMO、CIBC上榜。

每年的3月17日是St-Patrick 节,是一年一度的爱尔兰人的节日,是一年当中迎接春天的日子,满城的绿色唤起人们对春天的向往,然而这个始于1824年的蒙特利尔比较古老的传统,由于疫情的影响,即将到来的周末游行在魁省宣布紧急状态的当天被取消。17号的那一点点儿绿色只留在了人们心中。

离开办公室,我终于有机会走进了COSTCO。

门口的工作人员拿着消毒纸巾擦拭每一辆手推车把手,我顺口问了一句,消毒纸巾在哪里卖?

“早就没有了!”

门口那两个工作人员一定当我是傻瓜,这个东西早就空了,难道你不知道?我当然只是出于记者的职业好奇,问一问。接着另一个门口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今晚上你要买衣服啥的,赶紧买,明天起,COSTCO就只卖食物了。

COSTCO是北美大众喜欢的仓储式商场,以食品、居家用品为主,网上提供更丰富的商品。因为其优秀的采购队伍,COSTCO是物美价廉的代名词,虽然它的平均利润率只有6%,但架不住量走得快还多,商业上叫做turn over rate,周转率高,效率高。据说这还不是COSTCO最赚钱的,平均100块加币(美元)的会员年费对这家店来说就是一笔相当不菲的收入。不管怎么说吧,在COSTCO你只要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拿就是了,因为不拿,绝对后悔,马上就没有。

这一次人倒是不多,除了一家三口很像是中国人的家庭戴着口罩外,大多数人都没戴。

货架还真是空了不少。洋葱、土豆的小包装(10磅的)已经差不多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50磅装的,这真是逼人囤货啊。

往日结账时,早早就有一个工作人员拿了你的会员卡,放在收银员那儿排队,今天不但没人提前收,连收银员也不收,递给他时,他直接扫了码,避免接触。平时COSTCO的餐厅也因为物美价廉而坐满了人,现在由于特殊时期,不准人们扎堆,餐饮区的桌椅直接撤掉了。

看到COSTCO的汽油只有8毛9一升,不知道该高兴还是悲哀。往日里看到汽油涨价,总盼着它跌,我每次加完油,第二天就看到降价。等我跑完了一箱油,要加了,又涨起来了,老是赶不上趟。今晚看到已经好几天的低于1块钱的汽油,想到油价高涨时,那火热的跳动的经济和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活,内心不禁为之一动。

俄罗斯和沙特为石油掐架,他们成本低,美国的页岩油成本高,美国要是受不了,估计不会善罢甘休,他就会出来找事儿。

买完东西回家的路上,听收音机里说加拿大最古老的零售商场Bay要关门两周,两周以后再评估下一步,希尔顿酒店也要在全球关掉一些酒店。一位渥太华的居民被困在了秘鲁首都利马的一家酒店里,那边飞不走,这边估计在政府规定的4天回家时间里也回不来了,一切生活都被打乱了。

 

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感染人数已经超过了20万。累计死亡远远超过了2002-2003的SARS,当年那个疫情全球死亡774,其中多伦多44人。欧洲的不作为抗疫或者说任凭群体感染的流氓作风将会给世界带来更大的风险。

周三早上一睁眼,就看到了美加终于要互相关闭边境了,除了食物、药品等必须必须外,其他人就不要添乱来回跑了。当然,美国人、加拿大人还是可以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美加边境一个小镇,平时人员是互相流动的,我走到你美国那边店喝个咖啡, 你来我加拿大这边买个面包,关闭边境后,这些小镇的居民生活不知道会不会受到影响?

我这是有点儿杞人忧天。

自己的事情还有许多要操心的。大伙儿远程在家办公后,17日起同事们就不闲扯了, 那个《开扯啦》的聊天节目停更,其他工作能不见面的,各自都在家里办。外拍的记者口罩告急……

远在太原的朋友发来了英文版的防治手册,非常感谢!

特朗普放大招,1万亿美元,不排除直接寄支票到民众家里。加拿大又拿了270亿出来帮助受疫情影响的人,同时再提供550亿加元帮助家庭和企业,总额820亿加元。

网上流传的魁北克直接给群众发支票不确切,是给自雇上不了班的人,每周573加币,暂时为期2周,到时候如果不行,再说。

魁省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危殆,命不久矣。主要是误诊、耽误,这期间传染了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