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加美贸易谈判传捷报 全球经济迎来喘息之机?

七天记者 颜宏

在全球经济因为美国总统特朗普挥动的“关税乱拳”面临多重逆风、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的背景下,中美两国于2025年6月9日开始在英国伦敦举行了一场备受瞩目的高级别贸易谈判。令人振奋的消息是,仅经过两日的密集磋商后,双方就分别宣布达成一项“原则性框架协议”,这是继6月5月日内瓦90天关税休战协议濒临破裂后,两大经济体对全球市场的一次危机回应,有望为两国持续紧张的贸易关系带来难得的稳定窗口,并为全球经济注入急需的信心。其实,在全球化日益受到挑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中美两国能够在第三方中立国家坐下来谈判并达成共识,本身就向世界发出了一个强烈信号:合作仍然是解决复杂国际问题的最佳途径。

悬崖上的谈判

中美这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从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就开始了。自2018年以来,两国间的贸易争端经历了多轮升级,从最初的钢铝关税到涉及数千亿美元商品的全面贸易战,再到高科技封锁和稀土出口管制,双方在贸易、科技、金融、地缘等多个领域展开激烈博弈。尽管中美两国曾一度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但其核心结构性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而接下来的拜登政府不仅没有改正特朗普时期采取的各种贸易保护政策,暗地里反而增加了更隐秘、更不易被人察觉的限制中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措施,还拉拢盟友对中国采取围堵政策,比如加拿大政府就在拜登政府的施压下,从去年10月开始对中国产的电动汽车和某些情况下的混合动力汽车征收100%关税,包括轿车、卡车、公共汽车和货车;对中国产的钢铁和铝制品收取25%的关税。

随着特朗普毫无悬念地二次当选,外界普遍担忧的“特朗普式”强硬贸易保护主义果然回来了,而且变本加厉地以所谓“对等关税”对几乎全球经济体开战。而为此刻已经从2018年贸易战开打以来准备至今的中国丝毫不怵,不仅在关税上对等反制美国的贸易霸凌,还祭出了稀土元素出口管制。这一被外界称为”稀土牌”的举措,让全球供应链紧张情绪达到顶点。稀土元素作为现代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的”维生素”,其供应中断直接威胁到美国的汽车制造、国防工业和可再生能源等关键领域。

或许是中国的反制措施,让不得人心的特朗普关税政策导致美国股市和债市受到冲击,特别是“稀土出口禁令”第一次让美国深切感受到被“卡脖子”的滋味,一向盛气凌人的特朗普政府不得不放低身段,愿意移步到瑞士日内瓦与应邀访问瑞士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会谈,而中国为了展示“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这一一以贯之的态度,也为了回应商界和美国消费者的呼声顺坡下驴,同意与美方展开会谈。并最终达成一份“关税休战”协议,规定在90天内暂停对彼此大部分高额关税的征收。然而,该协议墨迹未干,双方就互指对方未能遵守非关税措施承诺。例如,美方曾指责中国未能撤销对稀土磁铁出口的限制,而中方则抱怨美国在半导体和人工智能技术出口管制上的升级。

转机出现在2025年6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与特朗普进行了一次时长90分钟的直接通话,双方就重启高级别贸易谈判达成共识。这是特朗普自今年1月重返白宫后,两位领导人首次公开承认的直接互动。

这次选择伦敦作为谈判地点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仔细的考虑。作为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外交舞台,伦敦为中美两国提供了一个相对中立的环境。英国也是目前唯一与美国达成关税协定的国家,而且英国政府也表达了积极的调解意愿,为谈判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48小时博弈

这次谈判的美方代表团由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和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Jamieson Greer)等高级官员组成。中方则由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率队。需要注意的是,双方代表团的规模都相对精简,这反映了两国对此次谈判的重视程度和务实态度。与以往大规模的谈判团队相比,这种”小而精”的配置更有利于深入交流和快速决策。谈判原本计划进行5天,但实际上只花了两天。

6月9日由财长贝森特(贸易务实派)主导谈判,次日急返华盛顿应对国会听证;接着换成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对华鹰派)接棒;中方则坚守底线,重申“相互尊重、取消单边关税、停止科技霸凌”“三原则”,直接指责美方“说一套做一套”。双方讨论的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稀土出口限制的放宽、美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的调整,以及双边贸易平衡机制的建立。

据知情人士透露,谈判过程中出现了多次僵持,尤其是在高科技出口管制、国家补贴和市场准入等问题上僵持不下,甚至有媒体猜测谈判可能破裂,无果而终。关键转折点发生在6月11日晚上22:00后——双方同意将稀土出口与芯片管制解绑,形成“行动对行动”交换链条,通过不断的方案修正和妥协,逐步缩小了分歧。最终阶段的谈判一直持续到伦敦时间午夜。双方就框架协议的核心条款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讨论,确保表述准确、含义明确。据报道,协议草案经过了多次修改,直到双方都满意为止。

这份被称为“伦敦框架协议”的文件,并非一份详细的贸易协定,而是一个指导未来具体谈判和合作的原则性蓝图,给上次的日内瓦协议填充上更具体、细化、可执行的内容。它旨在为中美贸易关系设定一个稳定的基调,并建立长期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机制。双方将在回国后,向各自的国家领导人汇报相关内容。尽管全文未公开,但核心条款已浮出水面。

  1. 稀土供应上:根据卢特尼克的说法,中方同意逐步放宽对美国的稀土出口限制,但这一过程将是渐进式的,并与美方的相应措施挂钩。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内容目前还没有在中方的声明或通稿中看到。美国取消的仅仅是过去几周凭空造牌而推出的对乙烷、喷气发动机零部件等的出口限制,还是有更多对华技术出口限制得到放宽也不知道。
  2. 关税停战有望延长:日内瓦达成的关税战休战90天协议有望延长。这个协议的内容是特朗普在4月2日“解放日”时对中国加征的34%“对等关税”,只保留10%,其余的24%在未来90天内暂缓实施;“解放日”之后因为中国报复而加征的91%关税取消;而“解放日”之前更早以芬尼为理由对华加征的20%,保留。因此,美方对华商品征收的关税为20%+10%=30%。中方则把反击特朗普在“解放日”增加的关税也只保留10%,其中的24%在未来90天内暂缓实施;也一样取消了91%的报复关税;中方同样保留了针对芬太尼的关税反制措施,既对煤炭、液化天然气、鸡肉、小麦、玉米、棉花加征15%关税,对原油、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皮卡、高粱、大豆、猪肉、牛肉、水产品、水果、蔬菜、乳制品加征10%关税。可以说两家都回到今年4月2号前,然后再各自加个10%。
  3. 技术出口管制调整:美方承诺将”以平衡的方式”调整对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以换取中国放松“稀土管制”。虽然具体清单尚未公布,但预计将涉及部分半导体设备和先进材料,这一调整将有助于缓解中国在高科技领域面临的供应压力。

从协议内容看,中美双方都做出了实质性让步,体现了谈判的平衡性:

中方收获:美国承诺放宽部分技术出口限制,这有助于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关税的大幅下调也将促进中国商品对美出口。

美方收获:稀土供应的恢复将缓解美国在关键矿产方面对中国的依赖担忧;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也为美国企业提供了新机遇。

共同收益:贸易成本的降低、供应链的稳定以及投资环境的改善,都将为两国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加美谈判获重大进展

中美伦敦框架协议的达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新优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过去几年的贸易争端中,许多跨国公司被迫调整供应链布局,一些产业出现了”去中国化”或”去美国化”的趋势。协议的实施有望逆转这一趋势,促进更加高效和稳定的全球产业链重构。

作为美国的近邻和重要贸易伙伴,加拿大对中美贸易关系的变化格外敏感。中美框架协议的达成,为加拿大处理与美国的贸易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发。如与特朗普直接对话的不可或缺性;双方关注共同经济利益,避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等。

联邦总理卡尼(Mark Carney)也确实在这么做,他在上次到白宫见到特朗普后,双方在最近几周就贸易关税和地缘政治问题进行了多次直接交流,包括短信和电话沟通。这种个人层面的良好互动被认为是推动加拿大和美国之间的贸易谈判取得进展的关键因素。根据媒体获得的消息,两国领导人办公室之间已交换了一份不到五页的、经过加密的协议草案文件,这意味着谈判已取得显著进展。

这份草案的核心内容是加拿大愿意在安全领域做出重大承诺,以换取美国取消特朗普上任以来对加拿大施加的所有关税。

加拿大提出的主要“交换条件”包括:

参与“金穹”(Dome d’or)反导系统: 这是特朗普高度重视的导弹防御项目,旨在拦截来自敌对国家的导弹。卡尼此前曾表示,加拿大考虑加入该系统,以应对来自俄罗斯、朝鲜以及未来可能来自中国的威胁。尽管该项目耗资巨大(特朗普政府估价1750亿美元,专家认为可能超过5000亿美元),加拿大也计划承担其中一部分。

投资北极主权防御基础设施:旨在加强加拿大在战略性北极地区的防御能力和主权维护。

提升国防开支:承诺加拿大国防开支在今年内就达到北约设定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2%的目标。

加强边境安全: 联邦政府已经宣布的、旨在加强边境安全的现有措施和未来投资。

作为这些重大安全承诺的回报,卡尼政府要求美国取消特朗普上任以来对加拿大征收的所有关税,这主要包括钢铁和铝、汽车等关税,它们持续对加拿大经济构成压力。

加拿大希望能在6月15日至17日在阿尔伯塔省举行的七国集团(G7)峰会前达成与美国的贸易协议。不过一位熟悉谈判的消息人士警告称,不应过度乐观,面对朝令夕改的特朗普,目前“距离达成协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的来说,中美在伦敦达成的协议,加拿大与美国的谈判有望获得突破都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即便在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之时,通过持续、务实的对话,主要经济体之间仍能找到共同点,以避免最糟糕的经济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