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加息,急眼的加拿大央行能成功遏制通胀吗?

  • 七天记者 颜宏

就在市场和经济学家普遍预测7月13日的加拿大央行议息会议上会做出加息75个基点,让加拿大的政策利率(Policy Interest Rate)调高至2.25%时,央行行长Tiff Macklem却令人震惊地宣布加息100个基点,创自1998年8月以来最大幅度加息,一下子将央行的政策利率提高到2.5%,并警告说今年还将有更多次的加息。有预测称,央行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将政策利率继续上调至3.75%。

半年四次

为了对冲持续创新高的通货膨胀率,今年央行已经加过4次息了,分别是3月2日首次加息25个基点,4月13日及6月1日分别加息50个基点,以及这次大大超出市场预期的暴力加息100个基点。市场分析称,这一出人意料的举动表明,加拿大央行的官员们在很大程度上被通货膨胀的飙升吓坏了,即使冒着造成严重经济衰退的风险,也要采取果断行动。

红色为央行利率,点线为通货膨胀率

和以往一样,央行继续将俄乌正在进行的军事冲突以及疫情以来持续的供应链混乱乃至中断作为通胀的主要驱动因素,但也承认国内的商品价格压力正在增强,还承认了去年预测通胀的增长幅度时犯下错误,过于乐观,没有能提早加息,但辩解说当时之所以预测不准,是因为受到全球宏观经济因素和国内住房成本的影响。

加拿大5月份的通胀率高达7.7%,为39年新高,远高于央行通常设定的2%目标通胀率,作为应对措施,央行于6月1日把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达到1.5%。虽然6月份的通胀数据还没有出来,但与加拿大经济息息相关的美国数据显示,6月美国通货膨胀率环比上涨1.3%,同比上涨9.1%,同比涨幅创下自1981年11月以来的新高,也超过了上个月的8.6%,更高出了普遍预期的8.8%,这意味着加拿大的数据也不会好看。

深层原因

持续的高通胀给众多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了巨大压力,削弱了企业活力和经济增长潜力,加剧了社会矛盾,增加了全球经济陷入“滞胀”的担忧。而各国政府能采取的应对措施似乎只有加息。加息为什么能抑制通胀?背后的原理是政策基准利率提高,存款利率也就相应提高。利率增加后,显而易见将有更多的人愿意把钱存到银行里,而不是放到市场上投资或消费,当更多的钱存到银行里之后,市场上流动的货币就变少了。购买力减少了,商品的价格就稳定甚至回落,最终解决通胀,而且作用快,效果明显。

但是实际上这波全球范围内的通胀原因有多个方面,最主要的因素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四点:第一,20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衰退,为了救市和刺激经济,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各国央行都大幅放水,但随后相应的货币紧缩步骤却被新冠病毒疫情所打断。为了应对新冠病毒疫情的冲击,美联储、加拿大央行、欧洲各国央行都开启了“无上限”的量化宽松政策,被媒体形容为“开直升机撒钱”,导致各国的流动性过剩。

第二是近几年日渐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从不同层面提高供应成本,最终推升物价水平。一是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譬如,中美贸易战,加征关税直接导致进口价格上涨。二是保护主义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不能发挥比较优势。西方国家鼓吹的本地化生产,吸引跨国公司回流,导致成本洼地吸引力减弱,不再能配置最优生产要素。三是美国动辄“长臂管辖”,对特定企业和产业链进行制裁,人为中断、扭曲产业链,使供求关系发生快速变化,价格失去控制。四是贸易保护主义还通过政治施压、舆论攻击、道德绑架,让成本和价格不再是决策的优先事项。一些跨国公司受政治和舆论压力,改变供应渠道,被迫选择更贵的从而放弃特定市场的低价产品,导致产品价格上涨。总之,保护主义抑制了全球贸易发展,削弱了专业化分工,降低了生产效率,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的大敌、通胀的“病根”。

第三就是俄乌军事冲突迟迟不能结束,拖沓至今超过了140天,让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一直维持在高位,而俄乌又都是能源、农产品和金属等大宗商品的重要出口国家,价格影响最后又传导回实施制裁的各国。

第四就是新冠疫情的影响和“疫苗鸿沟”。疫情不仅没有成为全球合作的契机,反而暴露了世界治理体系的不足、加深了保护主义的沟壑、助推了通胀的蔓延。疫苗的研制成功不仅没有控制疫情,反而造成更大的隔阂。西方国家有了疫苗,不再注重防控,导致疫情反复,还大量囤积疫苗,甚至销毁过期疫苗,而贫穷国家却一剂难求,经济复苏和防疫政策的步调不一致使得全球供应链运转失序,不断推升商品成本。

面对如此复杂的因素,只通过加息这一措施根本无法扭转通胀上行的趋势,但无论是美联储还是紧跟的加拿大央行都坚称这是唯一对抗通胀的措施。不少经济人士认为,美联储升息是借抑制通胀之名,本质上促使资金回流,维护美国经济和美元霸权。当前,美国国内股市、债市、房地产市场都处于高位。即使通胀较为温和,美国也需要升息、美元升值来促使资金回流,帮助美联储缩表,减轻金融市场下行压力。再加上因为俄乌军事冲突导致的动荡、分裂的欧元区市场,更会凸显美国市场和美元的优势地位。也就是说,美联储重祭“美元升值”大杀器,收割全世界羊毛,升息不仅让全球为美国通胀买单,还要为美国金融市场积累的风险买单。

通胀长期化

明白了这轮通胀的深层原因,就可以轻易看出未来一段时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将继续蔓延,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制约因素增多,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产业链供应链在紊乱中继续重构,俄乌战事带来的粮食和能源价格高企可能更为持久,所以通胀率将持续高企。加拿大央行也不讳言,在加息声明中再次上调了对通胀的近期预测,认为今年中期的通货膨胀率在8%左右。到今年年底,通胀率将降至7.5%,并且要到2024年底,通胀才能回到2%的目标。并在加拿大经济能“软着陆”的假设下,预计今年加拿大GDP增速为3.5%,明年为1.8%;分别低于此前预期的4.2%和3.2%。不过,2024年,他们预计加拿大经济增速将恢复到2.4%,高于此前预期的2.2%。

不管未来经济的走向如何,央行如此暴力加息对普通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首当其中就是房地产市场,由于浮动利率抵押贷款与央行的政策利率密切相关,高利率对房贷的冲击最为直接。比如对于一个30万的房贷来说,利率每增加0.5%,就意味着每月增加90元还款额,一年增加1000多元,更何况一下子增加了1%,一年就需增加2000多元还款额,还要承受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飞涨,特别是刚需的汽油和食品价格。2021年,政策利率在近乎零(0.25%)的情况下,住房贷款的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让很多加拿大人选择低得多的浮动利率,甚至有人在今年年初普遍预期央行将加息时还是选择了浮动利率,使得目前全国有四分之一的房主采用的是浮动利率,这些人正面临巨大的压力。而就在宣布加息的前一天,加拿大按揭贷款和住房公司(CMHC)下调了今年和明年的全国房价预测,理由就是央行的加息速度快于预期,从而导致居民更加难以负担房贷。央行也明确表示,加息能为过去两年火热的房地产市场降温,通过加息,各地的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急剧性收缩”,而收缩将从2022年下半年持续到2023年。

除了房屋贷款,信用卡、信用额度、个人贷款、汽车贷款等还款额都将随着利率提高而增加,会让很多人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同时,央行的急剧加息还将使就业陷入风险之中,6月份低至谷底4.9%的失业率可能会在2023年初上升到6.2%到7%之间。

加拿大另类政策中心(Canadian Centre for Policy Alternatives)所做的一项研究曾指出,加拿大央行迅速提高基准利率以应对通货膨胀飙升的战略成功性为零,还可能引发严重经济衰退,包括让85万人失业。CCPA指出,如果央行希望通过迅速加息将通货膨胀率从7.7%降至目标的2%,那么在过去60年的历史中,加拿大央行曾三次试图用强硬的货币政策来抑制高企的通货膨胀,包括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初,但每次尝试都以经济衰退而告终,相信这次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