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杂谈】
是什么让生命成为知识的特定对象(上)
步虚
在前几期的文章中,我们曾提及过法国学者康吉莱姆的《正常与病态》和《生命的知识》。康吉莱姆是一位获得过医学博士学位并有过一定临床经验的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以生物学、医学和心理学为主要内容),是独具特色的法国认识论哲学传统中的一位关键人物,同时也是科学与哲学联系密切的20世纪后半叶法国知识文化潮流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而《正常与病态》和《生命的知识》则是康吉莱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两部著作。这里,我们想花点时间来谈一谈《生命的知识》这本书。
我们知道,把关于生命的知识放置于历史认识论的视野,是康吉莱姆展开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然而,在解剖学家和近代病理组织学开始兴盛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普遍相信在研究生命现象的生理学与进行疾病分析的病理学之间,人们能够解开长期困扰那些为了治疗疾病而研究人体器官组织的专家们所遭遇的难题,进而最终能够发展出一门纯粹的、严格的“生命科学”。在康吉莱姆看来,如果完全忽视生命个体与具体生活环境交互作用中的生命实践和生命体验,如果不考虑生命展开过程中生命体的自我保存和自我调节过程,如果不考虑生命个体与具体环境交互作用而为自身生成生命规范和生命价值的能力,要建立生命科学是不可能的。在康吉莱姆看来,生命科学需要以一种适当的方式来编写自身的历史并自觉地提出专属于自己的知识论和价值论问题。具体地说,生物学理应把自己理解为直接或间接地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紧张关系的一般方法。
生命是生长变化的物质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复制、自我保存、选择性反应等能力。因此,有关生命的知识当然涉及保障这些能力得以发挥的物理和化学机制。与此同时,在这些机制的展开过程中人们还可以看到一系列生命特有的现象,如畸形、怪胎、差错、疾病等。故此,生命的知识如果不包含如此这般的生命特殊性,就很难成为真正的、合适的生命知识。生命知识是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因而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的知识。也就是说,生命知识有着不同于物理和化学的独特的科学范式和知识概念。
《生命的知识》一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完成的,其主旨在于明确生命体的独特性,以及探讨如何建立一种严格的生命科学的知识架构。2022-05-15
【诗文春天】
白花红果辣椒树
谭文春
前段时间收到一个快递,是一位云南朋友寄来的,打开一看,是一盒红艳艳的辣椒,个头娇小,外形均匀,长相可人,爱不释手。盒内还附有一张手写的卡片,上附小诗一首:前岁辣椒苗,青碧一树高。白花育红果,赠君食味长。
前年我去云南玩,这位文友热情邀我去家里做客。云南和四川饭菜的口味相差不大,其中自然不缺少辣椒。饮酒畅谈间,自然就把话题集中到了辣椒身上。临走的时候,他指着庭院的一棵辣椒苗说:“等它长成树,结了果,我当礼物送你。”
我当他是酒酣耳热说妄语,一笑置之。哪有辣椒苗能长成树的?草本植物变成木本植物,我不相信。没想到现在居然收到了礼物,真是意外之喜。心中一高兴,把这件事当稀奇物,发到了网络上,炫耀一番。不料,网友的回复纷至沓来,衬托出我的孤陋寡闻。
首先就有云南的网友出来说话:“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是云南昭通人,家有辣椒树,二米多高,不止一棵,开白花,结红果,漂亮得很。”
接着有人跟复:“老乡好啊!我也是云南的。我们镇上就有一棵很大的辣椒树,枝叶茂密,果实累累,形状非常小,但是辣得很,一颗可以辣死一条狗。家里做汤只能用辣椒在锅汤里刷一下,马上拿出来,这汤就非常辣了。外出打工好多年没有回家了,不知道那树还在不在?想妈妈做的辣椒汤了……”
广西人也出来说:“我们那里大把都是,哪家菜园没几棵老辣椒树?四季有果,有什么奇怪的吗?”
我就是奇怪啊!怎么你们家乡的辣椒能够长成树,我家就不行呢?
网上能人多啊,立刻送来答案:“气候决定的,冬天冷,霜冻天会把辣椒树冻死!所以得年年种。像我们江西的气候,辣椒苗就长不成大树。”
“对对对。气候暖和的地区,辣椒长成树不奇怪。我在海南见得多了,树都两米多高,野生的,一年四季结辣椒。”
“90年代,海南三亚那边偏远山区就有,树高四五米,辣椒只有筷子头大小,很辣很辣。”
有意思的辣椒树,我心中升起了种一棵的想法,但是冬天四川很冷,熬得过吗?
有网友介绍经验:“用心呵护,还是行的,我曾经把一棵辣椒树养了五年。辣椒苗属于草本,第一年初冬修剪枝丫,放在室内越冬。第二年春天重新发芽,基本就半木本了,已经能够耐寒。第三年完全是木本结构,可以植于室外。”
草本植物还真能变成木本植物,真是涨知识了,看来我需要对辣椒重新认识。据考证,辣椒是人类种植的最古老农作物之一,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15世纪末,哥伦布踏上美洲大陆,把辣椒带回欧洲,其后很快就传遍世界。16世纪末也就是明朝末年传到中国,先是两广、江浙、湖南、贵州等地种植,后来扩及全国各地。
辣椒刚到中国的时候,我们没有当它是食物,看它开花雪白,结果血红,特别艳丽迷人,仅仅将它当作是奇花异草种到园子里供欣赏。直到乾隆年间,才有食用辣椒的记载。最先吃辣椒是贵州地区,因食盐缺乏,当地人用辣椒代替盐,发现吃这玩意儿辛辣爽口,非常下饭,食之甚佳,稍后相邻的云南和湖南也开始食用辣椒。嘉庆年间有记载说,黔、湘、川、赣四省已开始“种(辣椒)以为蔬”了。据《清稗类钞》记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说明清代末年上述省份的人已经食辣成瘾、无辣不欢了。而且连汤里面都放辣椒,名副其实“吃香喝辣”!
这样算下来,辣椒在中国的出现,距今也就300多年历史。那么,四川人吃辣也不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却是将辣味发挥得淋漓尽致者。辣椒传入四川后,川人如获至宝,将辣味发挥出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烹调出神仙美味!这一点特别体现出劳动人民的饮食智慧。在清末民初,嘉陵江沿岸的码头上,那些以命换取生活物资的船工,无钱买肉,只能用富人丢弃的腥臭难闻的“猪下水”等解馋。神奇的是,辣椒恰巧能够去除腥味,成为味重食材绝配,两者相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腥臭之物转化为无上美味。据清代末年傅崇矩的《成都通览》记载,光绪以后成都各色菜肴达1328种之多,而辣椒已经成为川菜中主要的作料之一,食辣已经成为四川人饮食的重要特色。与傅崇矩同一时代的徐心余在《蜀游闻见录》中也有类似记载:“惟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直至今日,以辣为主的川式美食,早已走出蜀地,香飘世界,辣及全球,倍受食者喜欢。
近代科学研究,辣并不是一种味觉,而是一种痛觉。在我们吃辣椒的时候,辣椒里面含有的辣椒素,会通过刺激口腔和咽喉产生灼热感,欺骗大脑出现痛觉,诱使大脑释放内啡肽,这是一种能让人产生愉快感受的物质。每一口下去,就产生一股快感,让人上瘾。于是,吃辣真爽,越吃越爽,忍不住,停不了……
但是我的医生朋友告诫,无辣不快、无辣不欢这种事,年轻人可以尝试。上了年纪的人,对于疼痛的敏感性会增强,身体无法承担辣椒带来的刺激。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肛肠、胃、肾胆等各种疾病的老人,辣椒素会对他们体内的炎症,造成更剧烈、更持久的疼痛。
我也年过半百,建议少吃刺激味,种一棵辣椒树的意义何在呢?犹豫间,老婆支持说:“种吧,一树碧叶,点点白花,累累红果,当奇花异草欣赏也安逸啊!”这主意不错。
【风雅月梅居】
恋恋栀子花
侯兴锋
初夏的校园,栀子花开了,芳香宜人。黄昏时分,我独自漫步到栀子花树下,看着淡淡的夕阳,闻着扑鼻的栀子花香,心中充盈着的却是无尽的怅然。又是栀子花开时,不知远在天堂的媚儿是否也在栀子花树下游玩?
我家和媚儿家相隔不远,所以从小我们就是很好的玩伴,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了。听大人说,媚儿出生的时候,门前的栀子花正好开放,或许是冥冥中的一种缘分吧,长大后的媚儿对栀子花是情有独钟。和媚儿相处久了,渐渐地,我也喜欢上栀子花,所以每年一到栀子花开的季节,我和媚儿便一块采撷大把大把的栀子花放在卧室里,放在书桌上,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能够沐浴在栀子花香之中,神清气爽。媚儿说,如果人真的可以成仙,那么她也希望做一位栀子花仙子,希望每天都有栀子花的陪伴,然后还可以将自己的芳香带给她所认识的每一位亲人和朋友。
媚儿长得温婉可人,是一个小家碧玉型的女孩,特别是穿上白色的裙子的时候,真的就如栀子花般的美丽。在班里,媚儿对每一个人都很温柔亲切;在学业上,她的理科成绩很好,而我却只对语文钟爱有加。每次她拿着我的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阅读的文章时,总是羡慕地对我央求道:“大才子,教我点儿秘诀吧,让我的作文也能够像你的一样精彩。”听到这样的赞语,我嘿嘿笑着,有点儿飘飘然。可是当我拿着划有许多大红叉的数学试卷,找她给我解答题目时,心中不由感到一阵阵的惭愧,自己哪里又当得起媚儿眼中的“大才子”呢?
我一直认为,温柔得像水一样的媚儿一定是很脆弱的,但当厄运来临时,我却看到了媚儿不一样的坚强。初三那年,媚儿的父母离婚了,媚儿被判给了父亲。多年以来,媚儿父母的关系都不太好,因为媚儿的母亲是城里人,娘家人很强势,一直都看不起媚儿的父亲。也许当年他们的婚姻就是一种错误吧,经历了一番纠葛之后,终究还是各奔东西,但伤害最严重的却是媚儿。因为婚姻的失败,媚儿父亲心灰意冷,在家待不下去,便打算到外地打工。此时临近中考,无奈之下,他只好让媚儿在我们家暂住一段时间。那段日子里,几乎每一个晚上,我都看到媚儿坐在书桌前发愣,甚至流泪。媚儿是坚强的,最终还是挺了过来,尽管她心情低落,但她并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业,反而更加努力,于是我们一起考入了当时的县一中。记得那时,媚儿总是对我说:“大才子,你放心,我一定不会被命运压垮的,我还要和你一起上大学呢。”
可是就在高二那年的一场车祸中,我们“一起上大学”的约定成了永远不能实现的一个美丽梦想,如绚烂的烟花一般,刹那之后,便消散在天空之中。我心痛到麻木,我以为只是一个噩梦,可是媚儿那闭上的眼睛,那苍白到已经没有了血色的小脸,却又残酷地告诉我,这一切都是真实的。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机会听她甜甜地叫我“大才子”了,再也没有机会让她给我补习数学题了,再也没有机会牵着她的手一起去采撷栀子花了……
此刻,我伫立在栀子花树下,闭上双眼,让氤氲的花香带着我的思念随风飘远……我突然发现,世间的水陆草木之花,纵使有百媚千红,但我最喜欢的却还是洁白的栀子花。我是知道原因的,因为那花香里面,有我青梅竹马的媚儿,更有我刻骨铭心,满满的爱恋。
【绝句小说】
樱花泪
常玉好
三月,樱花如雪,漫天纷飞,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甜味。
樱花树下,她长箫紧握,娇艳妩媚,一曲《樱花泪》听得他如痴如醉。
他,玉树临风,星眸剑眉,四目相对,打开了他们的心扉。
大学校园,他们卿卿我我,相依相偎。
毕业后,青春的梦想在各自心中放飞。“梅我决定到大山支教,等我回归。”她眼中溢满不舍的泪“等你,一生不悔。”
花开花谢花又飞,她默坐风中,记忆明媚,相思渡口,不见他回。
“梅,忘了我,我爱上了别人,她比你美……”手机短信犹如一杯毒酒,让她断肠,心碎。
樱花飘飞,片片落下恰似她的泪。
她不知,他为了救学生从山崖跌落,下身瘫痪,他不想成为她的累赘。
夜风轻吹,她的那曲《樱花泪》时时萦绕耳边,让他日夜憔悴,夜不能寐。
人证
李虹
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镰刀铁锤敲响了反动政府的丧钟。他俯伏案追思曾经的战友,一颗激荡的心久久难以平静。
他和她曾经同为进步学生。他们一块贴标语,闹罢课,革命的友谊在朝夕相处中迅速提升。白色恐怖挑起血雨腥风,他被迫转入地下继续与敌斗争,她受上级指派匿名打入军统。
暗流涌动。他乔装与上级来人在水云涧茶楼接头漏风。她冒死赶到茶楼:快跑,特务已盯上你的行踪。
红旗飘荡天安门上空,清匪反霸她被当成敌特要执行死刑。因单线上级在解放前意外牺牲,她百囗莫辩,死无对证。
他闻讯找到区长:这个人是无名英雄!他一脸凝重。
区长满脸疑惑瞪大了眼睛,何以证明?
她曾经救过我的命。
云散云聚恍若梦里归鸿。他和她热泪纵横,颤抖双肩紧紧相拥。
巧遇
邱晓兰
警校演练车循行乌岩山的蜿蜒,车笛穿透云天的湛蓝。他靠窗顾眄剑眉舒展。
“呲——”车停靠崖边,他整装下车甩出链索攀岩,矫健的身姿似冲霄雄鹰凌跃崖巅。她长焦拉近快门咔嚓定格他腾跃的画面。他笑意浅浅:“山高路险,注意安全!”他的话如一涓暖流潺湲她的心田。
秋风拂掠季节的娇妍,他演练一遍又一遍。“啊——”她沉迷选拍不慎脚崴,玉颜色变。暮色渐晚,她欲言又止的娇羞悸荡他心底最深的柔软,他略显腼腆:“咱俩一起下山。”
落叶在空中翩跹。他将链索缠绕她腰间,面对面的暧昧旖旎别样的情感。到终点,他手脚慌乱:我送你去医院。匆匆一别忘留通联。
夏日炎炎,学院军训请来教导员,她魂牵梦萦的脸突然呈现眼前,清眸对视双双惊喜万千。
【八方文萃】
每一声蛙鸣 都是为夏天着色
关峰
每一声蛙鸣,都是为夏天着色。蛙鸣是故乡夏天最美的声音,夏天听听蛙鸣,一个有诗意的谜语,一种隽永的味道。蛙声依旧,我被蛙声诱惑了。蛙声打破了故乡静谧的夜,犹如回荡在夜空中的音符,告诉每一座城市,告诉每一个村庄,夏季真的来了。蛙声中流走了城市的喧嚣和浮躁,这蛙声也点缀着童年时代的色彩。
每一声蛙鸣,都是为夏天着色。这曼妙的月夜,蛙声成了主角。荷塘离老家很近,推开窗户就能看到,在家门口就能听到荷塘里高亢的蛙鸣,蛙声与蛙鸣交相辉映,一声高过一声,那恢韵低深的蛙歌,别具一番田园风韵。此时此刻,我悟出了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上写下的那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中的意境。悠扬动听的蛙声也激起了荷塘边大树上夜宿鸟儿的和呜,这原始的和音仿佛一曲交响曲,如歌如乐,抑扬顿挫。这和谐自在的共鸣难以形容,那简直就是天籁之音。
每一声蛙鸣,都是为夏天着色。唯有这静谧的月夜,荷塘是属于我们的,蛙声也是属于我们的。此景此情,感觉到自己语言馈乏,不能用一句优美的句子来诠释这朴朴实实的蛙声。倾听蛙鸣,拂平心境,呆在荷塘边,蛙鸣这大自然的乐章让我流连忘返。仔细聆听蛙鸣这大自然的心跳声,朴实清新,犹如催眠曲般,我真想枕着蛙声入睡,去享受一下一种舒畅自由的感觉。我嫉妒青蛙缘何在此安家,此起彼伏的蛙鸣渐行渐远。如果初次来到荷塘边,夜色中你也许会迷路,误入荷花深处。青蛙“扑通,扑通”跳入水中,惊醒沉醉于蛙声的我。这月色阑珊处,荷塘变成了青蛙的舞台。聆听蛙鸣的感觉有着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期望;聆听蛙鸣的感觉有着团结进取、无怨无悔的感动。
每一声蛙鸣,都是为夏天着色。蛙鸣声声,心开心沉。这些年蛙声真的少了许多,也许是在小城里呆久了,还是回乡下的时间越来越少?我深感蛙鸣愈发清彻,愈发强烈。大自然的空间被蛙声占据了,真想邀上一帮文友在荷塘边摆上一桌,把酒言欢。听着蛙声,伴着明月,多少伤感已烟消云散。人世间的恩恩怨怨、纷纷争争早已忘到九宵云外。置身于这荷塘边了,你还想勾心斗角、争名夺利吗?
“蛙声篱落下,草色户庭间。”唐朝张籍老先生对蛙声也情有独钟。听着青蛙低唱浅吟,妖娆的荷花也羞愧了,谁能收藏住这份精彩。这蛙鸣也是一种丰收的先兆,驱走忧伤和烦恼,让我在沉醉之中难以自拔。我多想让青蛙在荷叶上演绎一首歌,不说是千娇百媚,但也不失光彩。这时从远处传来几声“咕呱、咕呱”的蛙鸣,让你有着梦幻般的遐想,这是绿色象征,这是丰年的乐符。蛙鸣的传来,让我无法屏蔽,当蛙声的记忆只留在回忆里时,方知生命中还有一种声音让人刻骨铭心,只有蛙声才是我想要的声音。其实,我一直不明白,不懂得方知有距离,距离只有靠心去融合,不知不觉间,与蛙声的距离越来越近,蛙声是大自然馈赠我最好的礼物。生命中有感动的日子又有几回呢?沉浸于蛙声之中,感动着多少带伤的风情。蛙声是夜的声音,引领着从春天启航,推开夏夜之门,向着期待飞翔。今日蛙声,少了几分灵动与浪漫,多了几分忧愁与悲壮。
每一声蛙鸣,都是为夏天着色。荷塘依旧,蛙声依旧,季节依旧。有蛙声陪伴的日子里,而我却慢慢变老,我真想这奇妙的蛙声永驻人间。乡愁如烟,蛙鸣缭绕在心中,缠绕着故乡那荷塘、那池水、那风情。美美地享受蛙鸣带来的惬意,有蛙鸣陪伴的日子真好,也不用苦苦的去等待,其实,我温暖的心中已蛙声一片。
【飞鸿传书】
漫谈母语(下)
惠军明
汉字汉语之美说不完道不尽,它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文明传承的强大工具,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心灵记忆,一个不老的民族形象。一个方块字就是一块天地,是生命的百科全书。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自己的宝贵遗产?
汉字汉语对我们意义是重大的,但我们直至今天对其的重视还是远远不够的。例如我们的出口商品,必须用各种外文文字标明,而外国卖给中国的商品就无所谓了。这岂不是自毁民族尊严,弱化汉语地位。我觉的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保护汉语汉字,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象征,尊重母语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在这点上我们比不上法国人,法国是反对“语言入侵”和“文化入侵”的坚强斗士。我看过一些资料,说法国人很奇怪,到他们国家去旅游度假住旅店,或洽谈生意时,你往往拿到是没有经过翻译的法文,而世界流行的英文在法国是不受欢迎的。在巴黎街头,用英语问路的外国人常感失望,要么找不到会讲英语的,要么是法国人的英语说得太差,让人实在难懂。也有个别极端者,听你讲英文,干脆来个装聋作哑,不予理睬。法国人把讲法语视作热爱法兰西,讲法语成为法国人的一种民族文化情结。读到此处我不仅暗暗佩服法国人的这份执拗,他们是有见识的、有远见的,他们实际是在用行动维护他们的文化、他们的法国特色。像这样的国家还有德国,1999年德国因为欧盟会议没有使用德语而抵制了该会议。再如俄罗斯的前总统叶利钦就曾批评俄罗斯代表在联合国会议上发言使用英语;普京更是签署命令,禁止在俄语中滥用英语单词,以保护俄语的纯洁性。我们呢?面对英美文化的强大冲击,很多人滋生了崇洋媚外心理,凡是国外就捧,凡是国内就砸,处处鄙夷母语,这样的民族心理是相当可怕的。我们对汉字汉语民族文化的自觉维护确实很差。例如《中国青年报》一篇文章说一位中国科学家破解了数学难题,在人民大会堂作学术报告竟然全讲英语,两千学子听众全都是中国人,当有人提出使用中文解释时,被拒绝,理由是不符合国际惯例。对比一下中法、中俄对语言文字的态度,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我们就不能像法国人、俄罗斯人那样坚决捍卫民族文化吗?再如《语文报》上有一例子,说我国科研人员发表他们的科研成果绝大多数用英文发表,第一时间先给外国人看,然后再翻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来。学术界以发表外文为荣,同样一篇文章,用中文发表年底单位奖励200元,在外国杂志上的则是10万元到100万元不等。舶来的永远是第一,我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心理?专家学术精英如此,大众当然效仿。你看年轻人的口头禅由“天那”变成“我的上帝”即“my God”;爱听的歌曲动辄是英文歌曲或其他国歌曲,追求语言时尚尽管有些人并不知所云。我们教育界对文化入侵的抵御的还很不够 ,过分的重视了英语学习却忽视母语。例如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的价值是远远高于专业课的,过不了英语关大学之门会永远关闭;大学本科生英语四、六级过不了关,想拿学位是不可能的。于是各种英文辅导资料、辅导班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竞相标价,蔚然成风!更为可笑的是有人作过一项比较,一块参加英文等级考试,我们中国很多学生的成绩比英国人还高,于是自豪得出结论宣布我们中国学生的英文水平已赶超英美。这难道还不够讽刺意味吗?
语言文字是民族尊严民族独立的象征,汉字汉语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标志,汉字汉语充满了神奇之美。我们要有危机感,在英美文化的强大攻势下,我们不应一味迎合,我们要自觉站出来,合理抵御英美文化兼并,捍卫我们母语的地位。我们不想我们的子孙后代失去汉字汉语,因为没了它我们就失去了承载文明的江河,没了它我们民族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爱我中华,兴我华夏,请从热爱本国语言文字做起。(全文完)
(责任编辑:洪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