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博大文化视野(7月16日)

【文化杂谈】

小议“共同体”和它的思想史建构(7)

步虚

前面,我们谈及了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针对滕尼斯共同体思想所表达的一些看法。涂尔干重视现代社会中人们基于社会分工和个人功能相互依赖而形成的共同生活形式,并认为现代个体主义的社会,并不比传统社会建立在集体表象和共同情感基础上的“机械的共同生活”更缺乏道德性,她同样能够在人和人之间“结成强固和持久的关系”。

从滕尼斯与涂尔干两人的共同体思考互动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出,共同体和社会发展是分不开的,但不能用社会或社会共同体指代共同体,这样就缩小了共同体这一概念。事实上,共同体和社会并不能完全等同。人在共同体和社会中有着不同的生存状态。由此,有学者(如齐格蒙特·鲍曼)甚至明确指出:社会不是共同体,“生活圈子或社会可能是坏的,但它们都不是‘共同体’。我们认为共同体总是好东西”。共同体的所有含义都“预示着快乐”。

那么,在当代的土壤上,人们还能否如腾尼斯所期望的那样在新的条件下重建共同体,以实现社会整合乃至人格整合呢?有人悲观地感慨:共同体意味着自然而然、不言而喻的理解,而不是深思熟虑的理性考量。一旦人们开始讴歌共同体,共同体就不再成为共同体。现代人越是抱着追寻共同体的目的,就越是求之不得。也有人乐观地期待,“只要个体的突围没有受阻乃至倒退”,那么借助某种“政治发明”,整合就是可能的。

这里,我们自然想起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6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详细阐发的“共同体”思想。在他们看来,共同体是人的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社会“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并且人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由生产力发展所决定,具有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而共同体则是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人类一产生,原始社会中就存在“天然共同体”、“自然共同体”。同时历史上的“共同体”是发展变化的、具体的,不存在永恒不变的“共同体”。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无论这个“社会”的形式和规模是家庭、邻里、氏族、教区还是城邦、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只要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对立,只要人与人之间还不能实现完全而切实的(而非有限或仅形式上的)平等关系,个人所隶属于的“共同体”本质上只能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冒充的共同体”。

人们思考和求解共同体问题,最终是为了改变不合理的现实社会,是为了一切社会个体的真正自由和完全解放的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根据,以利益关系的存在状态为基础,解构古代和近代出现的各类“共同体”,扬弃和超越其抽象性和虚幻性,进而提出了“真正的共同体”概念。“真正的共同体超越人与人之间纯粹的功利关系,使人从经济人达到社会人,也只有在这里,人的自由个性、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才能真正而全面实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communis”,即我们在本文最前面提及的由拉丁文前缀“com”(“一起”“共同”)和伊特鲁里亚语单词“munis”(“承担”)组合而成的共同体。用今天人们熟悉的话讲,这是一种建立在人们共为、共担、共享的现实生活基础之上的共同体理念。在我们看来,这样的一种共同体或社会理念,值得我们认真的思索和追寻。(2021-07-11)

【诗文春天】

日本人眼中的鲁迅

谭文春

旅居日本的友人说福井是日本最幸福的县,教育水平在日本名列前茅,男女平均寿命也是日本最长,名胜古迹众多,居民们彬彬有礼。出了福井火车站,去参观藤野严九郎的故居。此人是鲁迅当年在仙台学医的老师,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这篇散文里记叙了与藤野的师生情谊,赞颂藤野的崇高品德。该文长期入选中学课文,让“藤野先生”在中国广为人知。

而我们尊敬的鲁迅先生,也在日本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日本人对他极其崇拜,尊为偶像,他的《故乡》等多篇文章还被选入日本的中学教科书里面的必读课目。那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跟中国学生一样,已成为日本中学生的励志名言。

不仅如此,友人早年来日本,看过一出日本民间的话剧,主角正是由日本人自己扮演的鲁迅形象。话剧的名字已然忘却,但里面有一句台词让友人心神震荡,难以忘怀——在这出日本的话剧当中,日本人居然大声喊出:“让日本人滚出中国!”日本四格漫画书《内山完造的生涯》里也有鲁迅形象。内山完造曾在中国经营书店,是鲁迅的挚友,日记里有记载,显见鲁迅先生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

在日本,鲁迅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因为鲁迅的作品最先翻译成外文的是日文。在鲁迅去世之后不到一年间,日本就出版了七卷本的《大鲁迅全集》,比中国出版第一套《鲁迅全集》还早了近一年。一个日本人,他可能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可是他能通过鲁迅的作品,懂得中国人的精神!鲁迅是日本的“国民作家”,对日本作家影响深远。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他的母亲却严肃地向前来祝贺的宾客们说:“他比鲁迅还差得远“!对母亲这一句评价,大江健三郎欣然接受。大江认为鲁迅是20世纪亚洲最伟大的作家,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不折不扣的爱国主义者。鲁迅的作品对他影响太多,是他的精神导师。他说:“我这一生都在思考鲁迅,换言之,在我思考文学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到鲁迅。”大江多次来访中国,在鲁迅石像前泪流满面。

鲁迅青年时期留学日本学医的仙台医科大学,是现在日本东北大学的前身,对鲁迅十分尊敬。大学校园内树立有鲁迅塑像,2004年鲁迅到仙台留学100周年之际,将鲁迅当年读书时的一间阶梯教室名为“鲁迅的阶梯教室”,并对外开放参观。离教室不远的东北大学史料馆,陈列着鲁迅的入学申请书、成绩单、学习笔记、退学申请等重要的历史资料。该校发出的招生手册中,介绍学校光辉历史的那一页,鲁迅先生的照片比其他的名人都大,而且是排在第一位。

在日本,鲁迅已成为一种象征,鲁迅的作品已成为经典,对时事的针砭,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依然发人深省。鲁迅一生都在关注着走向殖民地化的中国,一直呼唤国民从封建制度中解放出来,呼唤国民的自立。鲁迅的文字,不仅仅是犀利的匕首、投枪,还包含“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大爱和盛意拳拳的赤子之心。他不仅仅是一个中国人,他更是中华之魂!

我上中学的时候,课本中有好多篇鲁迅先生的文章,这些文章一直陪伴着我的学生时代。老师也一直强调,鲁迅是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也是革命家和思想家。近几年听说由于“不合时宜”的原因减少了。但我还是喜欢读鲁迅,年轻的时候买过一套《鲁迅全集》,读得振聋发聩,醍醐灌顶。鲁迅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鲁迅的作品反映的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以鲁迅精神为国魂的民族,是有尊严的、善于自省的、不可战胜的民族!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系列二

(六)登大雁塔无诗?

洋中鱼

长安南郊有一座雄伟的建筑——大雁塔,又名慈恩寺,是唐永徽三年(652年)高宗李治为了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的佛经而建造的,初建五层,后朽毁,重建时增至十层。武则天时代,改建成方形角锥,砖表图心,共七层,内有扶梯,可盘旋而上。塔连基座高64米,磨砖对缝,气势雄伟,坚固异常。因塔基呈船形,塔身在船中,可抗地震。塔南门的东西两侧镶嵌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二通,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书。

自塔建成以来,尤其是武则天改建以后,每逢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都要在此举行传统庙会,俗称雁塔庙会。长安附近群众无不赶来参与,场面极为繁华兴盛。同时,这里也是文人骚客荟萃之地,举子及第后都要登塔题名,以求仕途步步高升,雁塔题名遂成为士子们仰慕向往之事。

贞元九年(793年)二月,柳宗元和后来的终身好友刘禹锡、以及穆寂、苑论、谈元茂、张复元等32人进士及第,柳宗元看榜后邀了几个人一起效仿前人同游大雁塔。大家一起登塔并在塔上题名,其中一人提出登高吟诗,这时候柳宗元说了一句:“昔日太白游黄鹤搂曾慨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这大雁塔也有岑参和少陵诗在上,我等还要在此自寻没趣不成?”刘禹锡也说:“今日我等及第,只为来日庶民安宁。”结果,没人再提吟诗之事。

柳宗元之所以这样说,因为他当时的最大理想是从政,是“利安元元”,再说,他自己也感觉到一下子不能写出岑参和杜甫登大雁塔的那种气势磅礴的诗来。

唐天宝十一年(752年)秋,杜甫、高适、岑参、储光羲和薛据同登大雁塔,各人都有诗作,其中岑参诗中有“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峰峰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的句子,气势恢宏,被公认为题咏雁塔的名篇。可惜的是,结尾有退隐宗佛之念,未免过于消极。而杜甫“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泰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正云愁。”“黄鹤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等句子,以其为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而忧心的博大情怀成为流传千古的黄钟大吕。在这种高姿态的诗作面前,涉世不深的柳宗元自然感到有些拘谨了。

下来后,恰巧与前来游览的韩愈、孟郊、李翱等人巧合,宗元与韩愈早就熟悉,就应邀再次登塔,此事《韩愈全集》遗文卷有记载。

 

【细语微光】

雨如决和倾

紫月天

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滴成了沫子,透明水滴折射着淡淡的光芒。泡上一壶清茶,品着夏雨中的思念,一缕深深的眷恋从记忆的尘埃里缓缓走将出来。

滠水河环绕着古老的黄陂城,静静的流淌着,迎来了日出朝阳的绚烂,也送走了落日瑰丽的余晖。我生于斯,最爱秋日早起时分,黎明未至。高筑的堤坝上影影倬倬的是晨跑的人们。平坦的水泥地延伸向乡镇的那头。我奔跑的节奏在岔路口打转,看看手表,六点!晨光是耀眼的光芒,从地平线瞬间散发出来。微笑会悄悄然绽开,想对着朝阳喊上一句:我们一起奔跑吧。仿佛希望的力量在一瞬间升腾,一整天都能量满满。

匆匆的春夏秋冬里,滠水河守护着一城安生,是母亲河,是我们血脉流淌的见证。可是,她咆哮了!五四年,听父辈沉重的回忆,一城的积水,浑浊的黄。多少家人痛哭流涕,多少家人流离失所!久久的,等到洪水褪去,人们齐心协力修筑了一道坚固的堤坝,城里的人们爱称它为:黄陂大堤。成排的柳树依水而立,河水川流不止,与之相映成趣。父辈的忆苦思甜里,我读到的终究只是眼前的和风丽日,直到九八年,洪水再次来袭。

记忆里的九八年,我还是个半大不小的屁孩子。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跟在大院里几个的同龄人疯玩。洪水来之前的几个星期,老天爷无休无止的打雷闪电,下着倾盆大雨。可谓:“风如拔山努,雨如决和倾”。被圈在屋子里,我心里甚是毛躁。大人们则是另一派焦急如焚的担忧。父亲已经有一个多星期没有回家了。妈妈说是到大堤上防汛抗洪去了。小小的我哪知道什么是防汛?只见父亲偶有一晚回家休息,拿换洗的衣物。他坐在家里的靠椅上,没一会儿功夫,就鼾声如雷。我想叫醒他,问问防汛是什么情况。摸摸老爸鼻子,捏捏耳朵,除了鼾声不断。愣是一点反映没有。仔细看去,他的胳膊上有一层薄薄的皮子,我轻轻戳了一下,皮子就可以揭开。背心以外的地方全部都晒得通红。表皮都晒破了,我静静地坐在爸爸身边,轻轻的撕着开裂的表皮。

就在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洪水的威力。爸爸醒了对妈妈嘱咐到:“洪水一旦守不住,你要立刻带着孩子跑到院子的高处。那里更安全!”“那你呢?”妈妈急切的问。爸爸沉默片刻,斩钉截铁说道:我会坚守住!说完,冒着大雨重又回到防汛抗灾第一线。

洪水最终停在了最高警戒水位。天亮了,雨停了。大院里积攒了一层楼高的浑水。但人们的心情是出奇的开心。二楼的小哥哥坐在洗澡的大木盆里捕鱼,唱着歌。一首“小燕子,穿花衣”没调没音的穿破天空,将我给召唤了出来。我也准备下水扑鱼。却见另一个大哥哥一瘸一拐的从昏黄的水中爬行上来。一只脚拉了一道口子,鲜红的血汩汩流出来。水里有鱼,也有从各处冲来的利器、玻璃碴子。吓得我不敢下水了,只能羡慕,家里应该有个大大的木盆。回家拉着妈妈的衣袖,说:“妈妈,有家哥哥捞了好多鱼。我也想捞鱼吃。”妈妈开心的说道:“等你爸爸回来了,我们去买鱼吃。也好给你爸爸补身体。这段时间他可累着了。”

后来,爸爸防汛有功,荣获了“五一劳动”奖章。

三峡大坝修筑后,黄陂再也没有发过大水了。道路新修筑,城区发展,景区开发。家乡美成花园一般的存在。

在城市的高楼里,眺望远方,一道闪电闪过,天边黑将过来。武汉的夏雨里透着人定胜天的信念,此时,当吟咏毛主席的一首诗:“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飞鸿传书】

人为什么会无聊

戴俊马

十九世纪,德国悲观主义哲学家亚瑟·叔本华说:“人在各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便痛苦,得到满足时便无聊。”他把人的精神状态与人对欲望的满足与否联系了起来,似乎颇有道理,其实很片面。欲望即使得不到满足人也不一定就痛苦,在有些人看来实现欲望的过程是艰辛的,却也是美好的;欲望满足了人也不一定就无聊,在有些人看来经营欲望的过程是复杂的,却也是幸福的。这里的关键点是看各人对此的认知和感受了。

人的欲望一般来讲很难得到满足,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个欲望满足了,还会有另外一个欲望,小的欲望满足了,还会有大的欲望,大的欲望满足了,还会有更大的欲望,并且对欲望追求的类型也不尽相同,有对金钱追求的欲望,有对美色追求的欲望,有对仕途追求的欲望,有对娱乐追求的欲望,有对健康追求的欲望等等,怎么能说人的欲望会满足呢?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同一时期他(她)的心里可能存在着多种欲望,即使满足了一个,也不代表满足了所有。因此,用欲望的满足与否来界定人是否会无聊是不全面不科学的。

按照亚瑟·叔本华的说法,人应该时时处于痛苦或无聊当中,毫无幸福和快乐可言。

人是否会无聊应该与人长时间处于某种状态有关系,比如长时间无所事事、长时间孤独、长时间重复某项工作(某个动作、某种程序)等等。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很重要,即“长时间”“处于某种状态”,非此,一般情况下人不会感觉无聊。比如,一个人今年干出纳,明年站柜台,后年做采购,他(她)是不会感觉到无聊的,哪怕他(她)再不愿意干这种活。因为“新鲜感”在起作用,人是喜爱追求新奇的动物,只要他(她)能经常接触“新鲜”,打破“单一”和“重复”,一般都不会感觉无聊。为什么政府政务部门里的工作人员只会感觉到劳累,不会感觉到无聊呢?就是因为他们每天接待的人和处理的事都不一样,日日“新鲜”罢了。

社会上流行一句“审美疲劳”的话讲的也是这个意思。一个再美的女孩子,如果欣赏她的人天天面对她都是固定的模样,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视觉上的“疲劳”,就会感觉她不漂亮了。这也就是住在风景区里的人感觉不到本地有“风景”的道理。

要想减少人们的无聊情绪,着重点应该放在改变其生活或工作状态及其时间上,不让其长时间地处于某种状态之中,打破感觉上的疲劳。比如对于国家工作人员,一段时间内应该交流工作岗位、更换工作方式、调整工作职务等等。这里的“一段时间内”应该是二至三年,或四至五年,最好不要超过六年,否则,难免不无聊。干其他工作的人也是如此,适当地调整一下,灵活地改变一下,对于调节工作情绪,活跃生活状态都会有好处。因此,要想使人不无聊或减少无聊,就得增加工作或生活中的“新鲜感”,用“新鲜”刺激“新奇”,进而不断“新生”。

这么说也显绝对,有的人长时间处于某种状态,也不会感觉无聊,能够通过不同方式不断进行自我调节,进而取得愉悦身心、乐观工作和生活的效果。可见,心态很重要,一个人痛苦与否、无聊与否最终还是取决于对待工作或生活的心态,阳光生活、心态积极的人是不会痛苦或无聊的,顶多有时感觉遗憾。

 

赞美的力量

王建强

激将话促成“跳槽”,为了给企业找到一位优秀的管理者,“苹果”电脑创始人之一史蒂夫·乔布斯进行了苦苦的寻找。他看上的对象是约翰·斯考利——可口可乐公司副总裁。然而有趣的是,约翰·斯考利对苹果电脑毫无兴趣,而且曾经多次拒绝“苹果”的邀请。

这天,乔布斯与斯考利碰面了,两人走在纽约的大街上,谈论起了电脑业的未来。等到话题成熟时,乔布斯非常严肃地对斯考利说:“你想改变世界,还是想一辈子卖汽水?”很快,斯考利不顾众人挽留,毅然跳槽到了苹果电脑CEO的职位上。

斯考利原本的职位相当不赖,让他轻而易举“跳槽”实非易事。所以,求贤心切的乔布斯选择了等待,在时机成熟时说了一句颇含挑衅、刺激的话语:“你想改变世界,还是想一辈子卖汽水”?“改变世界”与“卖汽水”。二者放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对比,对斯考利产生了无法抗拒的魔力,此时,满怀抱负的斯考利只有一个选择:“改变世界。”就这样,一句激将的话促成了斯考利的“跳槽”。

感慨话改变人生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写一篇报道小偷作案的文章时,有感于小偷思维之缜密,作案手法之细腻,情不自禁地在文章最后发出感叹:“像思维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他不曾想到,这无心为之的一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20年后,当年的小偷已经脱胎换骨,重新做人,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企业家。在一次与林清玄的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点亮了我生活的盲点,它使我想到,除了做小偷,我还可以做正经事呢!”
显而易见,林清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本是对小偷作案手法之娴熟而发出感慨,没曾想却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在一个人误入歧途而被寒言冷语包围的时候,一句关怀、呵护和鼓励的话,能点燃他内心深处自信和自尊的火焰,激起他努力奋进、积极向上的力量;在一个人身陷绝境,茫然四顾辨不清方向的时候,一句点拨、抚慰和欣赏的话,恰似一盏指路的灯,可以让人在黑暗中看到前路的光明,从而冲破阴霾和迷雾,走出困境。
赞美话创造奇迹 ,卡耐基小时候非常淘气,是大家公认的坏男孩。9岁时,他的父亲迎娶了他的继母。第一次见面,他的父亲这样给继母介绍他:“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可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总之让你防不胜防。”

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看着他。接着又看着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的,只是他还没有找到发泄热忱的地方。”继母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就是凭着她这一句话,他和继母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也就是这一句话,成就了他一生的辉煌: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

听惯了父亲和邻居的责难、批评,卡耐基也自然认为自己是名副其实的“坏孩子”,但初次见面的继母只用了一句赞美的话,就改变了卡耐基的人生观,鼓舞了斗志,激发了想象力,帮助他和无穷智慧发生联系,使他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陶行知先生曾说:也许,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卡耐基就是典型的例子。

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人的辉煌;一句话,也可以毁灭一个人。滴水可以穿石,掌心可以化雪,话语可以暖人心!这就是赞美的力量!赞美的奇迹!

 

【岁月悠扬】

追忆当年打麦场
惠军明


  当麦子熟透的时节,农人们便开始忙碌了。在挥动镰刀割麦前,首先要拾掇好打麦场。村里的打麦场有固定的场所,但长久不用已经不成样子。农忙时节,会看见一些人在那里铲除杂草,清除砖头石块,整理广场。当打麦场拾掇干净后,人们便套上牛马,后面拉着石磙子,一遍一遍碾压着场地。松软的土地被石磙子碾压瓷实,有凸凹的地方被碾压平整。也不知人们挥动了多少次鞭子,牛马绕着场地走了多少圈,光滑如镜的打麦场终于呈现在人们眼前。
“龙口夺食”的夏收终于开始了,农人们拿起镰刀挥汗如雨,在田野里奋力收割着。为躲避恶劣天气,他们与时间赛跑,与老天竞赛,忙得不可开交。一片一片的带杆麦子在镰刀舞动中倒下了,它们被整齐扎成捆,一车一车运往打麦场。
打麦场足够大,每家每户自行寻找放麦场地。一捆捆的带杆小麦被卸下,有序堆放在一起。为预防雨水天气,堆麦是有讲究的。在有限的场地里,横横纵纵来回摆置,如同搭积木盖大楼一般,高高的“麦山”出现了。最后在“麦山”顶端铺上塑料物,雨水便会绕道而走了!
村上的“打麦脱粒机”只有一两台,需要打麦必须排队预约时间,而且打麦工作不是几个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多人通力协作,配合完成。每家每户的人手是不够的,一定要找齐帮手。这个节骨眼儿,大家都很忙,要想邀来帮手是很难的。为了生计,为了打麦成功,村民们都采用“换工”的方式解决困难。也就是打麦时你家出工帮助别家,别家作为回报,打麦时也出相应的人来帮你家。作为一家的主要劳动力,要不断赶场,连续忙碌好几天,辛苦疲惫到极点。
终于轮到自家打麦了,早已等候的人们精神陡增,如同走向战场。打麦的时间不分白天和黑夜,如果是夜晚,拉来电线,会挂起一千瓦的大灯泡,照得打麦场如同白昼。打麦前一二十人要分配好自己的工作,有的负责从“麦山”上搬运带杆麦捆,有的人负责解开麦捆抱到脱粒机前,有的人负责将带杆小麦铺好推塞进机器,有的人负责张开麻袋接脱粒的小麦,有的人负责从机器边挑开麦杆,有的人负责将麦秆挑战向远处堆放在一起。每个人的工作都很重要,人们要忙而有序,配合得当。每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否则的话就会影响整个打麦大计。机器隆隆作响,尘土飞扬,打麦开始,数十人如忙忙碌碌的蚂蚁,一刻也不停息。机器的轰鸣声,脚步声,催促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天气炎热,人们身上早已被汗水浸透,但人们顾不上擦拭,全身心投入。机器顺利运行时,“麦山”不断降低,麦粒装了一麻袋又一麻袋,麦秆却堆积如山了!但有时候,机器的轰然声会戛然而止,人们被迫停下劳作。机器出问题了,人们东看看,西瞧瞧,急切查找原因。大多时候是因为往机器里塞带杆小麦时,塞得过多,塞得过猛,机器卡壳了。找到原因,人们不顾危险,将手伸进机器里,不断撕拽缠在一起的麦秆。多余的麦秆被撕出,机器又开始轰鸣,打麦又开始进行了。主人家长长舒了一口气,心里默念:但愿一切顺顺利利,再不敢出问题了,时间不等人啊!
最后一捆麦子被送进机器,打麦工作终于结束。主人忙着照顾帮忙的人和脱粒机机主,端茶递烟,殷勤无比。送走其他人,主人家又开始后续整理工作。一麻袋一麻袋的小麦粒被装上架子车,从打麦场往家运送。辛苦是辛苦,但收获总是令人幸福喜悦的。回到家照照镜子,才发现自己真是灰头土脸,蓬头垢面,不成人样了!
农忙时节,打麦场里机器的轰鸣声连绵不绝,火热的打麦场成为喧嚣的海洋。但农忙时节过后,却是另一番景象。小麦脱粒归仓,三夏大忙宣告结束,农人们可以放心休息了。打麦场没有了人影,只有一个一个巨大的麦草垛静静伫立。农人们隐去了身影,这里却成为鸟雀们的乐园。它们叽叽喳喳,蹦蹦跳跳,在打麦场上欢快啄食剩余的麦粒,食物相当充分,够它们享用一夏天了。一到傍晚,成千上万的鸟雀在麦草垛做窝休憩,麦草垛就是这些鸟雀幸福的家园。
再过一些时候,打麦场又迎来新主人。村里的孩子们成群涌向这里,将打麦场变成自己的乐园。他们在这里追逐打闹,嬉戏玩耍,在麦草垛爬上爬下,滚来滚去,玩得不亦乐乎!
故乡的打麦场是时代的缩影,它见证了农人的辛劳,记录了昔日生活的艰难,回荡着童年的欢笑。如今故乡的打麦场,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它留给人们的深刻记忆,会永远镌刻在时光的长河里!

 

“红歌”记忆

常建东

记事起,听过无数的流行歌曲,也喜欢过好多,但转瞬间,就被新的取而代之,唯独那些红歌百听不厌。

记忆中,我听到的第一首红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时我六岁,是一名刚刚入学的小学生,突然听到那样的腔调,又是那么舒缓,那么悠扬,那么朗朗上口,那一刻,我不由自主地默默哼唱起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放学回家后,我把学来的几句唱给爷爷听,爷爷眯着眼睛,用手在膝盖上轻轻打着拍子,我好奇地问:“您也会唱?”爷爷说:“我年轻的时候全家老小都给地主放牛,多亏有了共产党,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隐隐约约明白了那首歌的意义。

从此,那首动听的歌,就那么轻而易举地悄悄走进我的心房,被我永远的收藏起来,多少年以后的今天,再次从心灵深处翻出那首曾经的歌谣,依然是那么激动人心,那么记忆犹新,那熟悉的旋律,温暖的歌词,仿佛久违的亲人,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又好像冬日里那颗初升的太阳,万丈光芒四射,点燃了冬日的严寒。

听过的第二首红歌,是《南泥湾》,那时已经是小学二年级,听过的歌曲也有好多首,《纤夫的爱》《心太软》《真心英雄》,包括那首激动人心的《好汉歌》,但能够时时被我哼唱的总是那首《南泥湾》,即便是学笛子,学二胡,学三弦,我总会挑选那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亦或是熟悉的《南泥湾》,倒不是说它的旋律简单,而是觉得那样的歌曲听不厌,不像那些流行歌曲,别说无数遍地弹唱,就是一遍也只是有头无尾,听着听着就腻了,就烦了。

其实,那个时候的喜欢,也仅仅是觉得那些红歌的旋律优美动听,至于歌词内容,我并不理解,后来,随着年龄渐长,听过的歌曲越来越多,才慢慢地懂得了红歌为什么如此好听的缘故来了。那时,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耳畔突然传来那被微风送来的缕缕歌声,时断时续,便会立刻停住匆匆忙忙的脚步,侧耳聆听,却再也听不到了,于是,心底泛起层层叠叠的失落,仿佛生命里丢失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这些年,随着对共产党的了解越来越深,对于那些红歌也更加的喜爱,我的手机铃声,车载音乐,每日里的闹钟,全都是《东方红》,或者《我爱你中国》一类的红歌。有一次,一位朋友乘坐我的车,车上恰好播放的是《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她说:“呀!还是红歌最好听,听多少遍也听不腻。”那天,短短的旅途,我们合唱了许许多多的红歌,唱得忘记了生活的烦恼,唱得仿佛我们都是曾经的少年,走在春风里,长在红旗下。

如今,学习了党的百年历程,观看了红色视频,也参观了红色革命根据地,深深地体会到了共产党的好,于是,再听那些红色歌曲,心里便不仅仅是好听,而是发自内心的激动,尤其那首《唱支山歌给党听》,每当旋律响起,仿佛鲜红的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在我心里,那声声红歌,是大国足音,是天籁,是祖国对儿女的呼唤……

尽管,现在许许多多的年轻人,随着时代的潮流,喜欢上了港澳台的流行歌曲,可我依然喜欢红歌,这不仅仅是红歌是一代人的记忆,更是时刻提醒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不能忘记党为了人民做的那些艰苦卓绝的斗争,不能忘记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现在的幸福生活。

 

父亲的第三只眼

朱耀照

我一直以为父亲有第三只眼,而这只眼是为他的子女而存在的。

最初知道它在小学三年级。

那天一大早,我匆匆忙忙到学校。结果发现眼镜没带。

当时正是要强的时候,学习成绩不错,便要门门争第一。可没有眼镜,这一天的课咋办?我愁苦万分。

想要母亲把眼镜送来,不知该怎么联系?跟班主任说吧,胆小怕批评。不说,又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发现女儿的眼镜;如是发现了,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送来。第一节课都在想着这些,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

正当第二节快上课时,门口出现了一个身影。一米八的个子,将门框都遮住了。

“是父亲!”我忙迎了上去,接过沾满汗水的眼镜盒,打开,将眼镜戴上。刹那,全教室都亮堂了起来。

我问父亲:“您怎么知道我没带眼镜?”

父亲笑着说:“我有第三只眼。”

我将信将疑,回到座位上,问同学:“你父亲有第三只眼吗?”

同学说:“有。昨天放学,天下起雨来,正当我担忧无法回家时,父亲已把雨伞送到校门口了。”我想了一会,点点头。

那年,我上大学。父亲开车送我到火车站。

离上火车还有半个小时,见父亲时站时坐,很是不安,便以为家里有事,就催他早点回家。

父亲走后,我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泪。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想到要一个人孤零零地到几百里路外的地方呆上半年,难受极了。

这时,肚子咕咕叫了。早上吃不下,到现在就感到饿了。后面还要坐三四个小时的火车,等到学校,中饭时间可能过了。该怎么办?现在就去买?可身边的大包小包……

广播里通知要检票了,我忙带着行李到检票处前排队。

忽然,后面传来喊我的声音。一看,是父亲,好像风尘仆仆的。我吃了一大惊,以为有什么事发生,忙从队伍里走了出来。

父亲把一只装得满满的食品袋递给我,满脸笑着说:“自己保重!想家的话,打个电话过来。我们随时随刻会在你的身边。”

我忙点点头,哽咽着说:“好的。”

在绿皮火车上,我打开塑料袋,里面是五六种卤味,每一种都用塑料袋包着。量不多,但都是我平时喜欢的。香气扑鼻,时时诱惑着我的食欲。

是父亲的第三只眼睛看到了女儿的状况,我被父亲的这份细心深深感动了。

作为女儿,我深深感知父亲第三只眼的存在。女儿学习遇到障碍,父亲会拼命地寻找名师帮女儿解决;女儿在外受委屈时,父亲的安慰电话适时而至;女儿弹尽粮绝时,父亲支援的的钱款便打在女儿的银行卡上……

每一个父亲都有第三只眼。正因有它,才会全方位地了解子女的生活,了解子女的疾苦和喜乐,才能及时地出手扶危济困。而且这第三只眼,能穿透任何障碍,到达子女所在的任何位置;能穿越时空,亘古不变。称之为“天眼”,实不为过。

 

青皮核桃砸着吃

赵春燕

家住山区的我,爱吃核桃,尤其爱吃鲜核桃。

每年核桃叶子才冒一点绿,我就站在树下默默观望。叶子颜色由浅入深,叶片由小变大,小核桃慢慢从绿色小花中间长出来。日月交替,只觉时间老人的脚步太慢。

等厚衫变短袖时,青皮核桃挺着圆滚滚的肚子,挂在树梢,冲我微微笑。我经受不住诱惑,拾起脚边的石头,向树上砸去。可惜力量太小,几片叶子飞下,核桃纹丝不动。它们扬起小绿脸,神气十足地冲我吐吐舌。我害羞地低下头,红了脸,失了色。

旁边河里正在洗衣服的姐姐,看不下去了,立马起身。她直起腰,踮起脚,抓着树枝,摘下一些青皮核桃,扔到河边的草丛里。我两手塞满核桃,来到河边。就地抓起一个石头,砸起青皮核桃来,外皮的绿色汁液溅到衣服上,白衣服变绿。管不了那么多了,先吃为快!后来,我找到表面坑坑洼洼的石壁,蹲下来。把核桃放在石壁较平的地方,然后拿起一个核桃放在掌心,在石壁上来回摩擦起来。不多久,青皮慢慢磨掉,我的手也渐渐变色。等到核桃的硬壳显现出来时,我的手也由绿变黑了。找到一块石头,砸开外壳,慢慢取出里面的仁。由于还未过农历七月十五,核桃尚未长成,也未“灌油”,所以核桃仁有些干瘪,味道也有些欠缺。但这不影响我的食欲,我依然吃得很高兴。我边磨皮边砸壳边取仁,核桃树旁的姐姐边摘边扔边笑。笑声随着一滩河水,荡漾开去。时间老人突然间快了脚步,半天光阴,匆匆而过。

欢乐总是与不快相携而来,在我砸核桃正尽兴时,岸上传来姐姐的惨叫声。我知道她又遇上了“洋辣子”(俗称“痒辣子”)了。“洋辣子”脾气很火爆,多数寄居在核桃树上,被它蛰过之后,奇痛无比。皮肤会出现红斑,肿胀,瘙痒。此时也无特效药,所以只能按老一辈的偏方“以毒攻毒”,把满是刺的“洋辣子”砸碎涂抹在蛰伤的位置。尽管很害怕很厌恶那“恶魔”,看见姐姐难受的样子,只能咬牙用棍把它拨到地上,闭眼用石头一阵猛砸。等到睁眼看时,地上已是一滩绿酱。忍住恶心,用树叶把绿色汁液涂抹在姐姐胳膊的红肿处。

看姐姐由于疼痛变了脸色,我赶紧拿起剥好皮的核桃仁放进她的嘴里,新鲜核桃入嘴,姐姐嚼了几口,立马脸含笑意,不再喊疼。看见二姐的脸由阴转晴,我又磨起核桃来。

就这样,每个夏天,我与姐姐,几乎都在砸青皮核桃中间度过。砸核桃,绿了衣衫、黑了手心,却鲜了嘴唇、慰了心田、增了亲情。

如今,我与姐姐分隔两地,身处异地的我,每到暑假,必回老家,与姐姐一起重温儿时砸核桃的场景。偶尔有事回不去,也能收到姐姐从老家寄来的鲜核桃。见桃如面,在新鲜核桃的美味中,我仿佛又和姐姐一起站在树下摘核桃砸核桃……

 

南方桂圆北方参

林钊勤

人生在世总会有一些记忆挥之不去,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回忆日久弥新,不仅仅不会消弭,反而越来越清晰……

总记得前几年,我与家人到深圳过暑假。在这闷热的夏天,能吃上爽口的水果,既解渴又消暑,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八月是龙眼盛产的时节,我和家人来到西丽龙眼园摘龙眼。

到了龙眼园,看到龙眼树有三米多高的,有10来米高的。在路旁有一棵高大茂盛的龙眼树,龙眼果挂满了枝头,一簇簇龙眼藏在绿叶中,有的还挺淘气的,把圆圆的小脑袋伸出来,路过的人都情不自禁地抬头看,看得他们馋涎欲滴。看到别人在流口水,我也迫不及待的摘下一颗来尝尝,剥开它的“外衣”它又鲜又嫩又白、晶莹剔透的果肉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垂涎三尺。那新鲜透白的果肉,就像是一颗无瑕的珍珠,使人急于品尝。放进嘴里,舌尖触到那甜甜的果肉,使人感到光而且细腻、柔软。轻轻一咬,甜滋滋的,香甜的汁水就会溢满你的嘴。那清甜鲜美的味道,一定会让你赞不绝口。你仔细一看,就会看到里面还包着一个乌黑的核,就像龙的眼珠子,怪不得大家都叫它“龙眼”。

听园主介绍,要采摘高一点的龙眼时,就需要用勾形铁条固定在竹竿上,勾形铁条钩住有龙眼的枝干,扭动竹竿就可以把枝干扭断摘下它。这样扭断结过果的枝干,有利于明年的结果。龙眼形状圆圆的,像一个个小球,它们长在树上,像亲兄弟一样,一个挨着一个长,有的还是“双胞胎”呢!还别说,自从我来到深圳的那一天起,我每天都能品尝到超级新鲜的龙眼呢。

龙眼,又名桂圆,属无患子科龙眼属常绿乔木,龙眼树通常达到10余米高,春季开花,夏季结果。据果农讲,龙眼树嫁接的黄金时间是“立春”至“清明”期间,成活率高,接活的龙眼树可在次年春天开花结果,有时一棵龙眼树可以嫁接几个品种(比如石硖、广眼及乌圆都可以嫁接在一棵树上)。龙眼是原产我国的华南热带水果,著名岭南佳果之一。

东莞的石硖龙眼最有名,全市各镇区大力推广种植龙眼,品种以石硖龙眼为多,也是龙眼中的贵族。“石硖”其实就是“石夹”,传说石硖长出来的龙眼树结果时吸收了天地的灵气,因而果品极佳,吃了它能健康长寿,被称为“长寿果”。产出的石硖龙眼以果型大,皮薄肉厚,甜脆爽口,营养丰富而大受欢迎。据东莞市第一批古树名木公布分布在南城、凤岗、塘厦、清溪、大朗、桥头、虎门、洪梅、中堂、石碣等镇区的二、三级古龙眼树共有17株,现存年代最长的是位于石碣涌口村的2株龙眼,已有300年树龄,可见龙眼在东莞栽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民国期间,东莞是广东龙眼主要产区之一。东莞龙眼品种有:石硖、广眼、乌圆、福眼、东壁、花壳等。

岭南盛产之一的龙眼,它是一种很美味的水果,暑假请您们有空时带上家人来岭南游玩,顺便品尝这人间美味吧!

喜欢龙眼,不仅仅是这种水果的本身,还有与它亲近的那一段让我铭记的过去,我喜欢桂圆,正如北方人喜欢人参,也许是一种偏爱吧……

 

【品味生活】

一盒烟的礼节

赵秀坡

 一位农村朋友给我讲述了他遇到的一件尴尬事。

朋友家房子后面有些凹,就去附近挖掘沟渠的工地上拉几车废弃的渣土垫一垫。挖掘车司机娴熟地把渣土倾倒在他的农用三轮车上,分文未要。

拉最后一车渣土时,这位朋友想着怎么感谢一下挖掘车司机。这时,他摸到兜里有一盒没有吸完的香烟。他看了看,市场价零售二十多元的,才吸了两根。于是,朋友决定把这盒没有吸完的香烟送给挖掘车司机。

当挖掘车司机把最后一车渣土倒完后,朋友把那盒香烟递给了他并表示感谢。

这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

挖掘车司机看了看那盒香烟,又还给了朋友。

朋友疑惑不解:“难道嫌弃这盒烟不上档次?”

这时,挖掘车司机说话了:“老弟,你要么给我一根烟,要么给我完整的一盒烟,都表示尊重。你给我一盒吸剩下的烟,就好比让我吃你的剩饭。换了你,你愿意吗?”

朋友恍然大悟,连忙致歉,并从那盒烟中掏出一根烟恭敬地递给了挖掘车司机。

朋友最后感慨地说:“一盒烟的礼节,让我受益终身啊!”

 

失去的味道

李胜国

刚入夏季,玉米幼苗刚绿满了地,超市里却已有嫩玉米棒在卖了。女儿想吃,就买了几个,晚饭的时候女儿说不好吃,没有什么味道。我不禁有些感慨,对女儿说你吃过味道好的嫩玉米吗?那味道不只是玉米的味道。

小时候,跟着大人到地里收玉米,天很热,钻在玉米地里,玉米叶子把脖子、胳膊划得一道一道的,被汗水一浸又疼又痒,但依旧玩的不亦乐乎,捉蚂蚱、摘酸枣、掷玉米桔、编草绳……最高兴的就是跟着装满玉米的车回家,我们兄妹三人都会争着抢着回去,因为有香甜的玉米可以吃。

大伯家有一个很老旧的卧式拖拉机,水箱在最上面,而且还有一个刚好能放下一个小玉米棒的溢水口。从地里找一个嫩玉米棒子放到这个溢水口里,拖拉机由于天热加上在地里连续作业,水箱里的水会很快沸腾,拉玉米回家的时间刚好可以把溢水口的玉米煮熟,这样到家后可以啃着香甜的玉米看着大人们卸车是很幸福的事。于是,为了公平,父母常常让我们兄妹轮流回去。

女儿瞪着眼睛,好像“故事”很遥远。我说那时的玉米很香甜很好吃,妻子说那是因为当时肚子穷,感觉什么东西都很好吃。现在生活好了,大鱼大肉吃多了,觉得什么都不好吃了。

也许吧!

煮玉米使我的思绪飞到了以前。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会在吃饭时端着碗,聚蹲在门前或者路口,有的打开“话匣子”听评书或新闻,有的聚在一起边吃边唠嗑,说着村里的闲情逸事。而早早吃完饭的孩子们在身旁追逐打闹,陀螺、弹弓、竹蜻蜓、纸飞机、链扣枪……玩着完全自造的玩具,或三五成群的玩着斗鸡、机器灵等考验耐力、智力的老游戏。有人家把电视搬出来放到院里或者门前,就搬来小板凳坐在一起看电视。到了睡点,扛着被褥到房顶上睡觉,睡不着的孩子们在房顶上互相挥手呼喊着,约定明天的玩耍。

如今,机械化作业虽然减轻了人们的苦累,但发觉我们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尤其是孩子们,没有了傍晚时分坐在田间地头聆听蟋蟀鸣唱的闲适,没有了玩耍一天后泡在清爽河水里的惬意,闻不到绚丽晚霞下晚风吹来老牛犁地新翻泥土的气息……一个个孩子宅在家里,沉溺于打打杀杀的虚拟电脑游戏世界里,或双手捧着手机,看着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的短视频,成了永远的“低头族”。互联网让孩子们一秒连通了世界,却也在一天天的远离真实世界,束缚了思想,退化了沟通,堵死了心的交流,成了情感缺失的“巨婴”。 一批批看似 “功能完备”的玩具在退化孩子们的心智,懒惰着孩子们的创造,扼杀了作为“孩子”的孩子们,使他们长成了四肢健全的“残疾人”。

高楼拉近了人们身体的距离,却疏远了心的距离,没有了寒暄,没有了问候,人们将自己禁锢在钢筋水泥的“牢笼”里,亲情、友情在行色匆匆里变成奇奇怪怪的表情符号,或一句不带任何情感的语音文件。

当我们如同嚼蜡般地吃着一切皆反季的食物时,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口中食物那原有的味道。

 

晚上 吃什么

刘燕飞

两口子在一起过生活,说的最多的恐怕就是:哎!晚上吃什么?

记得,我小的时候,父母亲经常在一起闲聊,他们说着闲事,一会儿又窃窃私语,让人竖起耳朵,也听不清说什么!看看钟点见晚,母亲就会问一句:晚上,吃什么?

那会儿的生活,都比较艰苦,虽然不至于饿肚子,的确也没什么好吃的东西。父亲就答一声:随便吧!于是,母亲心领神会,去厨房,烧了一锅山芋青菜烫饭。山里,青菜山芋不是金贵的东西,经常的,早上是蒸山芋,晚上山芋烫饭,吃多了,肚子里直冒酸水。

那年,我姥姥从乡下老家来了,父亲自然很高兴,恰逢天快要晚了,父亲就欢喜地问母亲:晚上,吃什么啊?母亲随口答:山芋烫饭呗!父亲立刻收起笑脸,指责母亲不懂情理,于是他们俩吵了一架。父亲是最重视亲情的,自己的亲姐姐,好不容易来一趟,却用山芋烫饭来招待她!父亲认为母亲不重视姥姥。

没料到,家里这个小插曲,却被不谙世事的弟弟,写进了当晚的日记。他说,晚上爸爸妈妈吵架了,原因是,爸爸问吃什么?妈妈说,吃山芋烫饭!就这样吵起来了,爸爸很生气。结果,他们班主任看了日记后,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一问一答,就吵起来了呢!正好,班主任在桥头碰见我妈妈,就去询问,妈妈哈哈笑了,这孩子,咋把这个写进去啦!妈妈说,是吵了几句,他爸认为我不够重视他姐姐,没有好好招待。班主任这才明白,原来是这样的啊!可爱的孩子,写的也挺诚实的啊!

是的,我父亲就是这么一个人,重视与人的感情,又极爱面子。父亲不抽烟喝酒,家里总备着好烟好酒,无论是领导来了,还是朋友或者工友来了,他都是好烟好茶款待,大家都说他是个好人,就是有点性格,而且极爱面子。所以,爱面子也许是读书人的通病,而在社会上,要想混得好,那得厚脸皮,去巴结,去讨好,心要狠,关键时刻,快刀斩乱麻!可是,这对于父亲来说,都是不屑的,读书人的清高与骨气,在父亲身上,一览无余。

所以,父亲一辈子,在单位里,也没混出大名堂来。人们知道他的个性与为人,父亲爱护同情基层的工人,与他们同甘共苦,却丝毫不去巴结迎合上司的口味。后来,父亲退休了,那一年,恰好我参加工作。我结婚以后,父母亲去了老家合肥,那里有至亲至爱,又都是故人,所以,很能合得来。

每次节假日,到合肥老家看望二老,无论多迟,他们都会等着我们吃饭,荤素搭配,摆了一大桌子,看着我们吃得香甜,他们就快乐。哎!他们终究把我们看成了亲戚啦!我们住几天,他们就款待几天,巴不得把家里所有好吃的都拿出来。

晚上,照例,母亲会问父亲,吃什么?父亲微微一笑,随便!母亲便心领神会,嘴角一笑,遁入厨房,快乐地烧煮起来!

 

【夏日时光】

唐诗宋词觅清凉

张东香

盛夏的风,正一缕一缕,从静谧的时光缝隙灌进来。剪一缕晨阳,放飞在清爽的风里,心儿也随着脉脉含情,暗香浮动。

喜欢宋代诗人苏轼的“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清晰可见的高山,远处尽头的树林,绕在近处的翠竹园,蝉鸣四起的长满衰草的小池塘,空中不时翻飞着的白色的小鸟,散发着柔和芳香的满池荷花。夕阳西下的乡村野外,昨儿夜里三更雨,让漂泊的人儿享受着盛夏的爽心清凉。读着这些清凉夏日的诗句,在盛夏里洗去满身的浮躁,淋走酷热难当的燥热,还以舒适的恬淡,给人留下怡人的清凉。

同样,宋代秦观笔下的盛夏也有特有的清凉夏日之感:“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诗人在画桥南畔寻找纳凉之地,坐靠在胡床上惬意悠然,寂寂明月夜耳边萦绕着的参差不齐的笛声,晚风初定,幽香四溢、沁人心脾的池中盛开的莲花。置身于这种意境里,轻柔的风,大自然的和谐,且听风吟,让人倍添一份凉快与惬意……

唐代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中写到:“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绿树成荫、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一幅色彩绚丽、情调清和的唯美画面。文章写出了夏日池塘的悠闲之感,让人仿佛看到了山亭和悠闲自在。有着飘渺的思绪蔓延,静谧的夏日散发着优雅的美,浅淡的花草香轻漾在四处弥漫,清凉萦绕在指尖,在身心……

在唐诗宋词里寻觅盛夏清凉,别有一番韵味。多姿多彩的盛夏,让心自然凉,望天边云卷云舒,看花草兀自竞相争放,观晨霞洒下的万道光芒,看晨雾残余,城市的上空被云霞染成绯红一片,心情也情不自禁跟着灵动起来,有着这种诗情画意,让人心生凉爽,美不胜收!

 

稻香蛙鸣的月夜

郑贵华

今晚的月亮特别好,我坐在朋友的农家小院里,看着洒落满地的清辉,觉得特别静谧空灵。耳畔间或传来阵阵蛙鸣,越发显得寂静了。

举首望月,但见月如玉盘,圆润通透,连月亮里的山影也清晰可辨。一向稳重的圆月此时也调皮起来,她一会儿一头扎进云层,在云朵里慢慢穿行;一会儿端居云端,由着云朵围着她撒娇,月亮和云就这样起伏不停,像一群捉迷藏的孩子,开心地闹着。那云朵也不像傍晚时那样白,这里一块藏青,那里一片蓝灰,还有远处的几缕绯红,参差不齐地绕在月亮周围。我看得出神,觉得自己也在随着月亮和云朵不停地移动。想用手机拍下这美丽的瞬间,只可惜拍出来的照片怎么也不如人意,索性删了它们,就那样坐在凳子上用手托着下巴痴痴地看着,思绪也飘向遥远的往昔。

那时我们也有一座小院儿,房子比朋友家的小,也没有朋友家的高,只有三间青砖红瓦土坯房,四周砌有围墙,两侧建有耳放房,一边做当厨房,一边放杂物,有点四合院的味道儿。那年暑假,孩子刚十三个月,婆婆把孩子带回老家养着。我们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回家看孩子。那天的月亮也像今天这么亮,晚饭后,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纳凉聊天。我们摊张席子,坐在地上,教牙牙学语的女儿说“床前明月光”、“呼作白玉盘”,还一字一顿地教她“月亮婆婆打算盘”的民谣,听着女儿含混不清的吐词,她的爷爷奶奶在一旁开心地大笑,我们一边笑一边纠正她的错误发音,幸福的笑声翻出围墙,跑到外面的池塘,飘向村头的稻田。

夜色渐浓,女儿在我怀中睡着了,爷爷奶奶也回屋休息去了。我和丈夫毫无睡意,一人一蒲扇,扇扇风,驱驱蚊,听老公讲他小时候的淘气,聊女儿成长过程的趣事,看着满地清辉,听着池塘蛙鸣,闻着阵阵稻香,觉得人间仙境也不过如此。我俩相约,等退休后,就把这个小院重新修整一番,盖幢漂亮的别墅,每人一间卧室,再留一间特大的房子做运动场所,放一架乒乓球台,装个篮筐,把前面的池塘拓宽一点儿,挖深一点儿,清开莲藕,改种睡莲,再投放各种鱼苗,享受足不出户的钓鱼的乐趣。房子后面的菜园,种少许菜,栽多种花,浓浓的田园生活,想想都美上天。

可惜天不遂人愿,女儿五岁的时候,她爷爷因病去世,曾经的小院便充满了悲伤的气息,我们把她奶奶接到镇上自己家里,一晃就二十年了。八年前,老屋拆迁,那座承载幸福与希望,、哀伤与怀念的小院彻底消失了。

现在的老家,幢幢还建楼房高耸密集,道路平坦宽敞,绿化优美高档,只是路旁没了绿色的稻田,耳边缺少丰收的蛙鸣,以前那迷人且让人憧憬的月夜就只能从镌刻在记忆深处的宝库里找寻了。

 

盛夏里的清欢

汪爱贤

 盛夏时分,天气闷热,犹如“蒸桑拿”,故民间会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做一盘冰镇苦瓜,一来消暑,二来解馋。

苦瓜,又名凉瓜,是广受人们喜爱的一种蔬菜。苦瓜富含粗纤维、维生素C、钙、铁等营养素,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苦瓜还具有清热消暑、养血益气、补肾健脾、滋肝明目等功效。虽然苦瓜也是炎炎夏日降火的好食品,但体质虚寒者却不宜多食。

冰镇苦瓜的作法很简单,首先挑新鲜苦瓜两只,洗净,去头尾,切开分四份,去瓤。把苦瓜切成段,大小、长度按个人喜好,但要整齐统一,厚薄有度;其次,把切好的苦瓜片放到烧开的水里,焯上约一分钟,这样能削减苦瓜的苦味。焯苦瓜的时候,别忘了往水里落几滴食用碱水,这样做既可锁住苦瓜的翠绿色,不致发黄,亦能保持苦瓜之爽脆口感;最后把焯好的苦瓜片捞起沥干,迅速放到冰水里进行浸泡冷却,冷却约十分钟捞起,装盘。

装盘是一门技术活,需要一点耐心。如果家里有碎冰机的,先把冰粒打碎,没有碎冰机的,只能将就着直接将冰粒放到汤盘里,装满一盘,铺上保鲜膜,再把冷却的苦瓜片依次放到保鲜膜上面,直到铺满整个汤盘。如果想要突出视觉上的审美效果和层次感,则配以适当的红椒丝作为点缀,汤盘中间的部位可以把苦瓜的边角料摆上去,形成一座小山状。装好盘的苦瓜不要急于马上食用,要达到最好的冰镇效果,还得放在保鲜柜里冷藏最少半小时以上。

当一盘翠绿诱人、半明半透的冰镇苦瓜款款走来,作为午后休闲而食之,自是风味独特,妙不可言;作为餐桌上的菜肴宴请客人,也自能让人眼前一亮,惊艳四座。轻轻咬一口,冰脆爽口,细细品味,乃苦中有甜,满口生津,心中的烦闷仿似掉了一半。其实吃冰镇苦瓜,最妙的地方,还是配以酱油和芥末蘸着吃。没蘸酱油芥末时,吃着感到冰冰凉凉,像走进一个清凉的世界般惬意轻盈;蘸了酱油芥末吃,你怕要呛得呱呱乱叫,不断呼气,直拍脑袋,汗珠子便自然地冒出来了。这前后者相比,似乎体验了一把“冰火两重天”之感。

人间至味是清欢!在酷暑的日子里,做一盘清凉的苦瓜片,不失为极致的清欢,更是无上的享受!

 

仲夏蝉鸣游子意

周雪凤

  “放学路打闹嘻嘻哈,田埂间流水哗啦啦,我们就一天天长大,记忆里有雨不停下,蝉鸣中闷完了暑假……“车载音乐单曲循环,播放着书写往事的歌曲。车窗外蝉声悠扬,经过母校门口时,突然很想进去看一看。

校园里有些空了,刚刚完成结业考试,暑假要来了。六月的末尾,只等领一份通知书来宣告一年的课程结束。有的人晋级,有的人毕业。走在曾经的校园,每一处都写满回忆。

幼稚的暗号歪歪扭扭地记在笔记本上,那些飘渺的梦想埋在校园的墙角一棵小树下。幻想总能不着边际。大头贴已经泛黄,同学录上的签名依稀可见。

从学校走回家的那条路翻过一座小山岭,并不是太长,可小小的我们好像要走很久很久。路过的小卖部像一个魔法屋,老爷爷从一平米的窗子里伸出各种零食和玩具。

天色晚了,奶奶喊我回家,书包破了,她总会偷偷地帮我补上。奶奶什么都爱补,衣服上潮流的破洞,她从不放过。

无论我们在哪里,回忆起学生时代的生活总能滔滔不绝。即使在繁华的大都市工作了多年的我们,高楼大厦里依然会梦见那年那天的那个屋檐下,躲雨的我们把书包慢慢从头顶取下。

记得仲夏的傍晚和伙伴们看的动画在大风车里吱悠悠地转,妈妈做好的饭菜快凉了,我们却守在电视机前迟迟不肯动。动画里的欢乐太多太多,笑声不断。雪糕融化了,暑热散去了,萤火虫满天飞舞。夏夜的故事在蒲扇摇摆的节奏里一天天更新,又一天天重复,把时间的流逝掩饰得悄无声息。

那时游戏的玩具从来都不必较真,多数都是纸折的。卡纸和糖果的包装袋也可以玩出许多花样。老师还没喊“下课”,我们把一只脚跨在了门口,拿着乒乓球冲出教室,再踩着上课铃声回到课堂里。课间十分钟如此充实,一分一秒都无比珍贵。

在毕业季六月的末尾,再回到曾经上课的教室里,坐在曾经坐过的位置,发出游子归来的感慨,似乎一切晃如昨天。黑板上的粉笔仿佛还在叽叽喳喳,老师曾经上课的声音仿佛还荡在耳际,他们期待的眼神落在每个人身上。

课桌上刻着许多陌生的名字,它曾经的主人毕业去了更远的城市。翻开了记忆,就像放电影一样把过去重播了一遍。不知为什么,到我们这个年纪,总想乘着时光机,见一见学生时代的自己。

 

夏夜星空

郭丹东

夏夜星空,凉风习习,温和轻柔。每到这样的季节,我总想起大学同学们。那些记忆,像一颗颗流星,在我心头绽放光彩,散落天涯海角,随后消失在夜空尽头。

九年前的夏天,在一起学习生活了四年的我们,就要各奔东西。那天毕业聚餐后,已是晚上十一点。校园里路灯熄灭,天气不似白日闷热,凉风阵阵,平添几分清爽,不知谁提出要去操场上转转。

我们翻过操场铁门,在塑胶跑道上跑啊,跳啊,喊啊。我听到同学祥龙对远方喊道:“喂——你好吗?”我问他:“你在喊谁?”他却对着远方喊:“我不知道!”我哈哈笑了。我看到室友文君双手在口边聚拢成喇叭状,喊道:“喂——我要毕业了!”我也对着无边夜色喊道:“我好舍不得你们啊!”只有琳琳在一旁小声说:“你们小声点,别让保安听到了。”

喊累了,我们在操场躺下,望着浩瀚星空,谈论着未来。未来,在哪里?就像课本上的未知数X和Y,但这一次,解不出答案了。就像今晚的夜色,清凉而透明,望不到边。就像头顶的星空,那么近,又那么远。我有些彷徨,有些恐惧,有些忧伤。我怕未来遇到困难,遍体鳞伤;我彷徨青春渐逝,却仍是孤单一人;我忧伤无法留住这一刻美好,只能看着她从指缝间流走。

文君说,她要去上海打工了。祥龙说,他要去广州读研了。琳琳说,她要去西安和男友生活了。我也要去天津读研了。我们就像天上的星星,有各自的轨道和命运,此时此刻,轨道交汇,我们相遇,碰出火花,下一刻,就沿着各自轨道,奔向远方。

我问,下一次再见是什么时候啊?他们不说话。时间在沉默中凝固,我差点以为,这一刻永远不会过去。

当我们翻越操场栏杆出去的时候,文君在最后一个,卡在栏杆上下不来了。我让她踩着我肩膀翻过来。哪知她的脚刚递过来,一阵塑胶操场跑道的酸臭味,夹杂着脚汗味飘了过来。我不由得捏着鼻子,侧过身子。文君脚一滑,从半空跌落。祥龙和琳琳赶紧上前接住。结果是,我们全都栽倒在地上,笑得起不来。

如今,又到了炎炎夏日,夏夜繁星,凉风如水,从耳畔流过,从唇边滑过,如轻纱一般,从我的面庞拂过。天上群星璀璨,夜色温柔,当年一同在星空下呐喊的人,都像那天上星,耀眼又遥远。

“喂,你好吗?”“我好舍不得你们啊!”我对着天空喊,可惜再也没有人听见。夜晚梦畔,我多想回到那年夏夜,再跑一次塑胶跑道,再翻一次护栏,再看一次星空。每当生活的柴米油盐,将我对人生的新鲜感消磨殆尽,物质欲望的巨大浊流冲击我的心灵,夏夜星空总能唤醒我心中的生命灵魂,给我内心的平静。

毕业那年夏夜星空,我永远不会忘记。

(责任编辑:洪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