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杂谈】
小议“共同体”和它的思想史建构(4)
步虚
前面,我们指出:“后康德哲学”代表人物、德国文化民族主义鼻祖赫尔德反对共同体思想中的契约论,主张从起源的角度研究“通往政治的文化途径”,并以此来理解政治在共同体中的位置。故此,在讨论政治时,他不愿用“国家”概念,而更偏重“祖国”或“政府”这样的概念。
在赫尔德看来,国家与祖国的本质差异在于,二者与其内部成员的关系不同。理性国家与其成员之间是一种抽象的权利关系,而祖国与其成员之间却有一条爱的纽带。最初的祖国是家庭这样的小社会。正是在这样的小社会中,我们“懂得了爱的初音”,“首次建立了友谊”,“感受到了两性之间温柔吸引的蓓蕾”。随着人生活范围的扩大,祖国也在扩大,人与祖国的关系也随之变化。在赫尔德看来,如今人们已经不可能再做野蛮人,重返希腊罗马时代的愿望是愚蠢的,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当下和未来。关键在于,“我们要找出应该尊敬和热爱祖国的地方,这样才能值当地、纯粹地爱她。”那么,在我们的时代,祖国值得尊敬和热爱的地方在哪里呢?他的答案是:“祖国的荣光不是别的,而是这位尊贵的母亲为她的孩子提供安全、活动和自由慷慨举止的理由——简而言之,就是养育——这有利于她的自我保护与利用、尊严与荣耀。”这是爱国主义在现代的意涵。可见,在赫尔德那里,民族共同体虽然是一个文化实体,但却包含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政治维度。
赫尔德之所以强调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的“国家”与以爱为纽带的“祖国”之间的区别,是因为在他的眼里,单纯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生活形态是不自然的,唯有符合人的自然情感的生活形态才是自然的,因而才是令人幸福的。而这种自然的、令人幸福的生活形态就是民族共同体。“自然始于家庭,家庭相互结合,形成树的枝干根……彼此不分离,不倾轧。” 家庭是人最自然的生活形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父子、兄弟、姐妹、爱人、朋友关系,是最自然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我们会感到快乐”
民族共同体的自然性来自家庭,因为“民族像家庭一样是自然植物,只是枝蔓更多。” 民族共同体本质上相当于扩大的家庭。
赫尔德提倡民族共同体,本质上是要使人尽可能保留自然的生活形态。共同体生活最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因为她背后的纽带——共同倾向、共同风俗、共同语言、共同规范——乃是人在共同生活中自然生发出来的。此外,共同体并非一种局部的、怀旧的实践,而是一种能够走向普遍、面向未来的共同生活之道。在赫尔德的共同体思想中,人的共同生活之道体现的真正的为人之道,它既是一种理想状态,又是一种可辨别的真实属性,是一种以家为内核的“原基”。也就是说,既是起点,即人在共同体中获得的“自成一类”的属性,或者说人性;又是终点或目的,即人之为人的目的。这就是赫尔德共同体思想中的人道主义,也是他在历史哲学上的人道主义。根据这种思想,通过个体、共同体和人道的辩证运动,共同体最终走向普遍历史。(2021-05-30)
【诗文春天】
日本大妈的人情味
谭文春
常常听人说起,日本人冷漠孤僻、呆板严谨、郁闷无趣、不苟言笑,人与人之间少交往、无情谊,缺乏人情味儿。但是朋友的女儿秀留学日本数年,她告诉我们,自己遇见的那些日本大妈,却并非如此。她们非但热情,而且相当有趣:——
来日本的第三年,我在一家超市打工。日本是个老龄化的国家,工作中的同事,很多都是大妈。我所在的小组里面有一个井上大妈,还有个静子大妈。两位大妈都在超市里干了十几年了,彼此相当熟悉,两个人的关系也挺好。井子大妈性格外向,对人热情友好,也许因为我是外国人的缘故,对我就特别的“另眼相看”,时常表现出一种喜爱,很亲切的叫我“秀酱”。“酱”是日本人对关系较好、彼此比较熟悉之人的亲密称呼。大家在一块干活的时候,她会突然丢下手中的东西,跑到我身边,凑近我面前,笑眯眯地说上一句:“秀酱,卡哇伊呢!”她夸我好可爱哦!然后伸出双手捏捏我的耳朵,表达一下长辈对晚辈的喜爱。对于她的好意,我都报以微笑。有那么一天,她突然说:“秀酱,我想去中国。”我说:“中国欢迎您!”她说:“我想去你家。”我说:“我家也欢迎您。”她说:“我要跟你妈妈商量一件事。”我好奇地问:“商量什么事?你跟我妈又不认识。”她说:“我要跟她商量,要把她这个卡哇伊的女儿送给我,行不行?”旁边的日本同事异口同声地起哄:“咦嘚嘶哟(可以啊)!”我故作一脸茫然的样子,不搭她的话茬。井上大妈经常会说些没来由的话逗乐,有时真让我难于招架,不过,在这种活跃的气氛中干活,心情是很愉快的。
静子大妈人如其名,性格内敛,对人温和,善于助人。对于我这个外国人,她看得出来什么时候需要帮助,她会及时出现在我身边。有好几次接待日本顾客,问我的话不能完全懂,有些着急,静子大妈都给我解了围,避免了顾客的投诉,也免于自己受罚。这里忍不住吐槽一下日本顾客,特别喜欢投诉,稍不顺意就投诉,真是的!对于静子大妈,我除了感觉到她的好,还是好!有几天静子大妈没来上班,我就问井上大妈怎么回事,得到回答是静子大妈生病了,身体上有一个小肿瘤,需要住院切除。我很关心,就说:“我想去医院探望。”井上大妈说:“我们一起去吧。”我又问静子大妈喜欢什么水果,我去的时候买一些,表达心意,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礼仪,日本人是不是这样我就不懂,希望得到指点。井上大妈说:“不用买,她刚做完手术,医生不让吃。”我就空着手去了。后来静子大妈出院,恢复上班那天,她还送了我一条手帕,说是感谢我那天去医院探望。想起这事我就不好意思,看病人不带礼物,病人出院反送我礼物。
还有个叶子大妈,比我晚些时候到这家超市,分在我们组一起干活。她对我也挺好的,时常跟我说说笑笑。她听说我这个外国姑娘想吃饺子却不会包,说要给我做一顿。有一天我不上班,在家里学习,听见有人敲门,出来一看,叶子大妈站在门外,手里提着一盒饺子。她是专程送到我家来的,把我感动得眼泪汪汪。
因为这一件事,井上大妈还“吃醋”了,也亲手做了一份寿司送我。还刻意提醒叶子大妈说:“你只是秀酱的朋友,但我是秀酱在日本的妈妈,我们的身份是不一样的。”叶子大妈不甘示弱:“你自已一厢情愿做秀酱的妈妈,人家秀酱同意了吗?”井上大妈厚作脸皮说:“秀酱当然同意!不信可以问大家作证!”我怕她们逼迫我回答这个问题,“是”与“不是”,都会造成一方尴尬,就趁两位大妈闹得正欢的时候走开一些。倒是旁边的日本同事看戏的不嫌事儿大,异口同声地起哄:“咦嘚嘶哟!”
跟这些日本大妈们相处,时时刻刻都能让我感到浓浓的人情味,感觉生活多么适宜,工作多么愉快!只是有那么一个后遗症,在超市仓库经常会堆放商品,一层一层往上摞,摞到六七层高。有些商品分量挺重,大妈们有五六十岁的年纪,码放上去还是挺费劲的,她们在使劲从下往上摞的时候,嘴里会发出一声助力的呐喊——嗨咗!才把重物放上去。我年纪轻,力气足,搬动码放上去的时候是不用吐气开声呐喊助力的,但是跟她们一起久了,也不知不觉形成了喊这么一嗓子!当我后来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养成了习惯,想改也改不过来了。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系列二
(三)避与不避
洋中鱼
中国古代的某些现象确实很有意思,比如同样是爹妈给你取的名字,很可能在某一天被勒令更改,因为你名字中的某个字与当今皇上或其父子有冲撞,今后不准再用,也不能写。这就是避讳。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有的禁忌性习俗,“讳”,是指不能直称或直接写出的名字。据说最早产生于秦朝,因为秦始皇名政,故改历书“正月”为“端月”。又因其父名子楚,故该改地名“楚”为“荆”。从此,历朝历代的皇帝争相效仿,登基后颁布的第一批“红头文件”,大都包括用字规范,要将自己和祖宗三代的名字等列入避讳名单,告诫臣子不得随意使用。最初它规定,臣属人子不得直称君父尊长的名字,必须另以其他的字或音替代;其后避讳的范围扩展到政事职官、制度名物、语言文字、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出现了国讳、宰相讳、主试官讳,等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文人著书立传是十分注重避讳的。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为避汉高祖刘邦的讳,均将“邦”改用为“国”。
在唐代,文人也是很注重避讳的。有考证:韩愈的门生李贺仅因其父名“晋肃”中的“晋”与“进士”的“进”同音,就被当朝剥夺了参加进士的权利。可见封建统治者十分忌讳这点的,他们对知识分子著文避讳十分看重,稍有忽略就有杀头之灾。
但是,也有几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大另类。比如: 杜甫的七言古诗《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中有句:“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元稹的五言绝句《行宫》云:“寥落故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郑畋的七言绝句《马嵬坡》:“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都直接点了太宗和玄宗。
柳宗元是个语言文字大师,平时作诗行文颇为谨慎。他的许多作品都有避讳,例如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他在《封建论》中将国民的民字均以“人”字代之,将“三世”换成“三代”;,在《送宁国范明府诗序》里将“夫为吏者民役也,役于民而食其力”的两个“民”字改为“人”;在《捕蛇者说》将“故为之说,以俟夫观民风者得焉”的“民风”改为“人风”,等等。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柳宗元在一些文章中也胆大妄为没有避讳,比如《龙安海禅师碑》说:“且世之传书者,皆马鸣、龙树道也。”就没有避太宗的“世”字,就在有避讳的《捕蛇者说》中却有两处语句没有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还有一点,他自己的名字中的那个“宗”字,其实也是一种冲撞。
【华峰凌云】
激情澎湃《我的中国心》
许华凌
如果有一首歌,能够代表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赓续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炎黄血脉,澎湃激荡神州大地炎黄子孙的壮志豪情,那么这首歌一定是《我的中国心》。“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激越的旋律鼓舞着中华儿女励精图治、自强不息,使得这首歌成为不朽的经典歌曲。每每唱起,都使我激情澎湃,爱国之情溢满心间。
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中小学教科书里公然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激起了全球华人的同仇敌忾。有感于此,词作者黄沾的满腔愤慨在笔下喷薄而出,作曲家王福龄又为歌词配上了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的旋律。1984年的央视春晚上,张明敏倾情演唱了《我的中国心》,一曲惊天下,自此成为永恒的经典。“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直抒胸臆、如歌如泣、感人肺腑,打动了无数炎黄子孙的心,引起了中华同胞的强烈共鸣,迅速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歌曲传唱至今,每每旋律响起,依然动人心魄。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我的中国心》,这是中国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歌曲。据说邓小平和孙子孙女们在一起时,也曾教他们唱过《我的中国心》这首歌。
经典歌曲的魅力,犹如一个时代的缩影,词曲寄托着中华儿女美好愿景、爱国情怀和志存高远的境界,让人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家国情怀油然而生,仿佛血脉中炎黄子孙的基因在不屈不挠地发出呐喊:“我的中国心”。作为一首能让无数人产生共鸣的经典曲目,歌曲反映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互动关系,凸显了中华儿女的凌云壮志和爱国之心。《我的中国心》早已成为经典金曲,但今天听来,其深厚的爱国之情依然让人动容。日益强盛的中国给龙的传人带来了奋斗的底气和满满的归属感、幸福感、自豪感,激励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奋勇前行。“中国是我们的祖国,也是我们的根。”我们的国,是我们坚强的后盾。“爱国是最高尚的品德。”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都深藏着对祖国的深深地热爱和眷恋。我们成就了我们的国,我们的国成就了更好的我们。祖国的强盛需要所有中国人一起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共同奋斗,为祖国母亲的强大增砖添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每个人都了不起,我们的祖国了不起,中华民族了不起!
当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在伟大的党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刻,我们心潮澎湃、激情满怀。回首来路,中国取得了震惊世界的东方奇迹;展望未来,我们开启了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让我们唱起《我的中国心》,牢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自己有一颗中国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吧!
【细语微光】
我眼里的黄鹤救援队
紫月天
这个世界哪有什么救世英雄,不过是些普通人,在困难时刻,挺身而出。这是学习强国平台的金句。
每当我看到这句话,我便想到了黄鹤救援队里的队友。武汉疫情时期,这群普通人自愿集合在一起,不顾疫情肆虐,冒着生命危险,为大武汉中转物资;开着私家车送医护人员,为人们免费理发、送餐,几天几夜忙碌不归家……如此种种数不胜数。当央视主持人采访他们时,他们却只是用朴素的语言在回答:“这个社会需要热心人。”可是,他们何止内心是热的,他们是在用性命阐释“无名英雄”这四个字。
武汉解封,人们注射新冠疫苗。仍旧面带口罩的武汉人,内心却是欢欣鼓舞,城市高速运转开来。
当外交部主推湖北,冒着浓浓热干面香的宣传短片,在整个朋友圈刷屏,一连两天。整个湖北人的内心都沸腾了。黄鹤队员更是时不我待。
4月23日,黄鹤救援队众人堆柴火焰高,在硚口建起了自己的家。在这个家里,设备齐备,人员齐备。家人们齐聚在家门口,还有各路好朋友前来欢庆,这天大家都乐开了怀。我站在家门口,看着高挂的牌子,心里顿生骄傲。真好,我也是这个有着大爱的家庭一员。只是我旧疾在身,作为志愿者,只能参加有限的一些援助活动,叹息感伤。
在全国第13个防灾救灾日,黄鹤人在行动。武汉东湖,学生,小区居民聚集一起,进行地面火灾消防演练。3辆消防车,20余名消防救援队员呼啸而至。光谷小学的学生们在一声急促的铃响后,疾驰出教室,整个紧急撤离,迅速且有序。火堆点起,消防队员给孩子们示范演练如何灭火,动作干脆利落。学生们勇敢上前,跟学使用灭火器。火势滕腾,却斗不过人要将它们灭下去的决心。
应急避震演练,队员们奋勇冲向前方,我激动的观望着,好想向他们一样奔跑在救援的第一线,在风与火的历练中,淬炼一腔奋勇。黄鹤队员动作敏捷,系上绳索,楼层墙壁冒着滚滚浓烟,在下面的观众心都悬到嗓子眼了。只见他迅速攀爬到窗户口,将困在楼里的人员系在绳索上,救出!8分31秒,这是在死神面前抢夺生的希望!我们提着担架猛地奔跑到楼底,迅速接扶咳嗽不已的受困人员,安置到担架上,四个人齐心协力将受困人员抬到安全位置。此时,我们紧张的心情,才放松下来。
无论是在疫情时,黄鹤人挺身而出,还是解封后,黄鹤人依旧在行动,常常引起我深深的思考,他们就是一群普通人,一群在各行各业优秀的普通人。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持续的无私付出?时间?精力?金钱?是社会需要,是身边的人们需要,更是他们有着一颗大爱之心。
梵高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有黄鹤人的身影,有黄鹤人的地方,爱在聚集,她凝练成一对翅膀,如同一只黄鹤,守护武汉一方平安!守护武汉展翅翱翔!
【飞鸿传书】
邻家大哥苏东坡
刘文华
读苏东坡,几乎是我隔上一段时日就要温习一遍的功课。枕边桌旁沙发上,不是他的诗词,就是他的文论,或是别人写他的生平事迹。苏东坡一生知行合一,中国古人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光辉典范的士大夫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丰沛淋漓的体现和弘扬。虽然时隔千年,但他为人为文的那份率真和坦荡,依然常读常新,依然横看成岭侧成峰。
苏东坡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甫一出道即成全了一段文坛佳话。1057年,20岁的苏东坡赴京赶考,作了一篇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雄文。为避免阅卷官员凭借笔迹徇私舞弊,考场规定,试卷先由书记员誊抄一遍,略去考生姓名,然后统一审阅。那一年,全宋共有388人考中进士。历经筛选,苏东坡的试卷位居这388份试卷之首。直接阅批苏东坡试卷的考官是有宋诗开山祖师之称的梅圣俞,赞其有孟轲之风。主考官是世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欧阳修看了虽然也大为叹赏,但不巧又偏巧的是,他的学生曾巩也参加了这次考试,以为如此文采飞扬的文章可能出自曾巩之手。他担心据实判卷会惹人闲话,于是把首卷和二卷的次序调换了一下。及至张榜公布,他才发现自己弄错了。
苏东坡敏言善行,才情过人,仕途却一直不顺,连带他的诗词也跟着背运遭禁。好在诗词本身是自带光华和翅膀的精灵,不管某些人怎样严防死守他的作品传播,仍然防不胜防。即使苏东坡人在遥远的流放地,或在赴往遥远流放地的路上,每有新诗新词问世,仍会不胫而走,迅速传遍朝野,甚至还远走国门,走俏北辽、高丽等地。他吟月增月色,写江令江动。不说他的《赤壁怀古》《明月几时有》等经典名作怎样荡气回肠了,单是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便已把西湖美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津津乐道,心向往之,至今可说是西湖旅游最好的广告。
苏东坡在《赤壁赋》中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无欲则刚,则不屑弄权,更不屑站队。如此,宋廷的新党旧党便都容不下他,嫉贤妒能起来,无所不用其极。苏东坡任湖州知州时,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文中有“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句,叫新党抓住把柄,说他妄自尊大,既讽刺政府,又冒犯皇帝,狼子野心,死有余辜。无论诗词,还是文论,最怕断章取义,白纸黑字摆在那里,任你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言之凿凿的乌台诗案劈面而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东坡被押解回京,受牵连者数十人。苏东坡身陷囹圄三个多月,要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执政时出台过一条不杀士大夫的基本国策,此番怕就性命不保了。
苏东坡历遭劫难,与一个叫章惇的人关系渊源。苏章原是好友,但因政见不同而生分。哲宗亲政时,曾受旧党排挤的章惇受到重用,权倾一时,开始对旧党疯狂打击,大肆清除异己,甚至提出掘开旧党代表司马光的坟墓,暴骨鞭尸。因苏东坡不屑于站队,且屡有反新党言论,所以章惇把苏东坡的官阶一降再降,直至削职为民,流放岭南。据说苏东坡是整个宋廷第一个被贬谪到广东大庾岭以南的人。途中,章惇还命人把苏东坡一家老小乘坐的官船收回。后来,他听说苏东坡很快习惯了蛮荒岭南的水土,融入充满烟瘴之气的当地生活,“鸡犬识东坡”了,开始造房起屋,准备在那里久居,便又颁发新的贬令,把他贬到更远的海南儋州。及听说苏东坡借居在海南的官舍里,又派手下将其逐出,赶得苏东坡父子只好露宿于槟榔树下。这手段有点下三烂,是存心要置苏东坡于死地了。
封建帝王时代,似乎没有比一朝天子一朝臣更自然的现象了,有宋一朝尤甚。1100年,哲宗驾崩,其弟徽宗继位,神宗皇后摄政。新皇帝登基大赦天下,苏东坡得以北归。此时章惇业已失势,被贬到雷州半岛去了。1101年夏,苏东坡自海南辗转北上至靖江,当地好多文人官员都去拜见他,章惇的儿子章援却没去。他羞于父亲的所作所为,但又担心苏东坡一旦辅佐君王之侧,会以父亲的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踌躇再三,写了一封长信探询苏东坡的态度。苏东坡回信写道:“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已往者,更说何益?”那都是工作上的事,且过去很久了,还提它作甚?读罢此信,不知章氏父子放下了心中的石头没有,反正我是读到了一个大写的苏子。
2000年,法国《世界报》在全球范围内评出12位千年英雄(1001年至2000年间的世界伟人),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世界报》认为,苏东坡的从政生涯同他的诗文书画一样,都属于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尤为重要的是,他有一颗自由的灵魂。
苏东坡曾官至翰林,与皇帝、皇太后直接对话,代拟圣旨,也曾与百姓在田间地头灭蝗灾、除匪患、抗旱排涝。他勤政廉政,体恤苍生,不止一次为民请命,上书皇帝减免税负;带领民众疏浚河道,开矿采煤,兴办医院——苏东坡带头捐款建于杭州的安乐坊,据说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革除浸杀女婴陋俗,组建救儿协会。即便是在流放的岁月,也兴办学堂,敷扬文教……他曾有诗自况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太谦逊了。民间千年东坡井,何处苏堤不关情!
大多读书人通常不大会生活,苏东坡却处处出彩。他不仅懂医理,会嫁接树木,还会酿酒;不仅是一个出色的建房、筑堤工程师,还是一个厨艺精湛的美食家,成功地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鱼、东坡汤。随着对苏东坡的了解渐深,我的感觉不是已对他知之甚多,而是越来越为他着迷。一恍惚,千百年的光阴骤然拉近,几个朝代的藩篱荡然无存。举目望去,但见一偏高偏瘦者渐渐清晰。他要么在房前屋后植树种菜,要么斜阳树荫下煎茶酿酒,要么在月光灯影里与弟弟妹妹联诗对句或手把手教儿子习字作画,要么在和风细雨中与街坊共话桑麻或与朋友谈禅论道,晴耕雨读之间,庄谐皆趣,弥散着浓郁日常的烟火气息。越过篱笆矮墙,他有时会和我打个招呼,面带微笑,目光温和,亲切,质朴,友善,分明就是我的邻家大哥。
说不完苏子的学识才情,道不尽东坡的人格魅力。我们今天看他,就像当初他看庐山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大江东去,历史上多少风云人物都已被岁月的河流悉数淘尽,谁能像苏东坡一样如此鲜活,被人们喜爱了一千年并还将喜爱下去!
人共文兼修,风华绝代;品与行齐美,千年一人。有人说,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我眼里的苏东坡,就是我的邻家大哥。
(责任编辑:洪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