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国之大雅》:惊蛰一声春雷响,笑看人间好时节!

春雷一动,春风轻送,又是惊蛰春意浓!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春天的第三个节气——惊蛰。“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时节是仲春时节开始的标志。《中国电视》邀您关注《国之大雅》之惊蛰,在一个诗情画意的季节中笑看人间好时节! “惊蛰未闻雷出地,丰收有望看春耕”。惊蛰前后是一年中最繁忙的农耕时节。大江南北,土壤解冻,气温和地温都不断升高。“一年之计在于春”。惊蛰是耕耘的开始,也孕育着硕果的丰收。不负春光,不误农时,每一场春日里的辛勤耕耘,都将化作丰收的喜悦。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惊蛰时节,春雷乍动,沉睡的春天渐渐苏醒,为大自然带来新的生机。“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正所谓“春色满园关不住”,风有约,花不误,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三月。约上三五好友一起踏青赏花,拥抱美丽的大自然。 惊蛰有不少关于“吃”的习俗。老人常讲“惊蛰吃三白,来年病不来”。“三白”其实并不是特指某三样食物,而是鼓励大家多吃白色的食材,白萝卜、豆芽、银耳、雪梨……因为白色食材在老人看来都有清爽清淡、生津润肺的特点,正适合春天。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王冰冰就体验了一次“找笋”和“挖笋”,在中国绍兴柯桥的竹林里采摘到了最新鲜的竹笋,在大厨的帮助下烹饪出美味的“惊蛰味道”,鲜香的竹笋配上醇美的绍兴花雕,是属于惊蛰时节的“春日美食”,品味专属绍兴的文雅与野趣,酿出一份恒久不衰的春日回忆。你有哪些专属春天的美食味道,快来跟我们一起分享吧! 中国电视邀您收看《国之大雅》更多精彩内容: https://yspapp.cn/StX

中国电视-纪录片《扎什伦布》导演手记

——总导演/总撰稿 陈映锜 关于扎什伦布寺,清代的驻藏大臣和琳曾经写过一首诗,“塔铃风动韵东丁,一派生机静空生。”每当清风拂过,翅角飞檐上的铃铛叮咚作响,清脆悠扬,在这清脆中生出一种悠远的力量。扎什伦布寺历史悠久,几乎与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历史相当。它是历代班禅的驻锡地。它在年楚河畔,默默地矗立了将近600年。一提到西藏,很多人都会想起拉萨的布达拉宫,只有一些对西藏历史有一些研究的人才会准确地说出扎什伦布寺的名字。 (《扎什伦布》总导演、总撰稿陈映锜) 我与扎什伦布寺的第一次遇见,也是源自于我2016年的一次采访。那时正值十一世班禅的首届时轮金刚灌顶大法会,也是西藏日喀则历史上60年来最隆重的法会,神圣庄严,有超过42万人次参加。那次法会在扎什伦布寺的德庆格桑颇章举行。我有幸采访了十一世班禅,他的睿智,气度,谈吐,修养和学识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之后我在日喀则的书店里,买了几本西藏地方历史方面的书籍。在采访拍摄的间隙,我便拿着书,坐在扎什伦布寺的长椅上,晒着暖暖的阳光,时不时看着僧人们穿着红色的僧袍,在散发着熠熠光辉的金色建筑群中,走来走去。每一个角度都像是一幅画。这里没有城市里的喧嚣,没有让人心急火燎的浮躁,一切都让人觉得那么宁静。 后来我把那几本书带回家,认真品读。才了解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两大世系的产生,班禅世系的由来以及它的历史传承。通过翻阅历史,我惊喜地发现,班禅世系的源流深处本就埋藏着低调,智慧和高贵品格的种子。四世班禅为格鲁派化解了危机,让五世达赖的转世得以继续,同时,四世班禅在明王朝岌岌可危时,认清局势,得到了清太宗皇太极的认可,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后来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六世班禅千里迢迢朝觐乾隆皇帝,促进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九世班禅团结救国,在新亚细亚学会,发表了《西藏是中国领土》的演讲,十世班禅给新中国发来贺电,提出待命返藏,为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十一世班禅秉承十世班禅遗愿,勤学苦修,广闻深思,利乐众生,护国利民。这一个个故事感动着我,班禅世系彷佛跟扎什伦布寺的厚重的气质相当,低调内敛但又充满了睿智,在刀枪剑戟时化解危机,在风和日丽时独自安好。这种豁达的智慧,多么难能可贵。 记得那场“当扎什伦布寺遇见紫禁城”的展览,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罗文华老师,在故宫见惯了稀世珍宝的他,在看到扎什伦布寺的文物仓库打开的一刹那,还是惊讶地合不拢嘴,不停地说着,“太漂亮了,简直不可思议”。或许扎什伦布寺的品质,就是这样,它从不张扬,只是默默地矗立在那里,专心它所专心的。 扎什伦布寺经历过劫难,也经历过辉煌,甚至七世班禅时期的扎寺,与现在的规模差别不大。是怎样的坚守,能够沉淀出这样的生存智慧。我还记得,我们在扎寺拍僧人辩经的场景,无论我们的机位如何转换,无论摄影师怎么在场中跑来跑去,丝毫不影响他们的状态,他们仿佛完全看不到摄像师的存在,忘我地沉浸在对佛法的思辩之中。中场休息的时候,有个年轻的僧人出来去厨房里熬茶,看到我们满头大汗的摄影老师,便笑了笑,从他的僧袍里拿出一根香蕉,说,“你们辛苦了。”这个小小的举动,我们被感动了。摄影师反应很快,拿起包里的相机,立马给他拍了张照片。他手提金色茶壶,灿烂地笑着。嘴角的阳光和喜悦与他棕红色的僧袍互相映衬。这,不就是新时代僧人最好的面貌吗。于是那天我们把这张照片定格为我们画面所要呈现的风格——“卡拉瓦乔式的油画般质感”。 藏地高原独特的光线和丰富的色彩,最终塑造出了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后来网友评论中的“美轮美奂”,其实来源于青藏高原独特的光线和风貌,无论怎么拍它都是那么干净纯粹,不需要我们过多的修饰。 活佛转世,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在拍摄初期,我也曾纠结于它的抽象和神秘该如何在片中呈现。但是在2021年的年底,我们与“金奔巴瓶”的一次遇见,解决了所有的难题。金奔巴瓶,是国宝级文物。当文物局的同志抬着它小心翼翼地摆在我们的拍摄台上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它扑面而来的不凡气息,屏住了呼吸。摄影师如获至宝一样,抓紧每一分钟,捕捉它的光辉瞬间。 金奔巴瓶的气质,无法用言语去描述,只要看到它,那种神圣庄严感就会扑面而来。乾隆皇帝对金奔巴瓶的重视甚至到了亲自设计的程度。直到最后,乾隆又把原本镶嵌在瓶口上的宝石和钻石改成了西藏地区喜爱的珊瑚,蜜蜡,松石等,然后把瓶口四周雕刻上了中原内地常用的祥云图案,而整个瓶身的设计又来自于清代宫廷的风格,所有元素的融合体现了乾隆的智慧,也是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重要见证。金奔巴瓶就像一个使者,沟通着天与地,在活佛转世的历史上,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正是由于乾隆设计的“金瓶掣签”制度使得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走向了规范化和制度化。“金瓶掣签”也成为了乾隆辑藏安边的重要政策体现。在如今的北京雍和宫,乾隆皇帝亲自撰写的《喇嘛说》依然以碑文的形式矗立在雍和宫的御碑亭内,上面清楚地写明了活佛转世的由来和规则,并称此举是“辑藏安边,定国家清平之基于永久”的大政方针。直到今天,活佛转世制度依然在延续着,大活佛的转世依然遵循着,历史定制、宗教仪轨、金瓶掣签、国内寻访、中央批准。历代中央政府的管理贯穿于活佛转世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全过程。活佛转世在元朝政府的扶持下所产生,在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的管理下所发展,又在清朝乾隆时期颁布“金瓶掣签”制度,并以国家法典的管理形式而得到完善。新中国成立后,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的历史定制和宗教仪轨得到尊重和保护。 (《扎什伦布》拍摄团队) 触摸历史,就像一次心灵的洗礼,看着前人走过的脚步,给后人留下启迪。有一次,我在拍摄完西藏博物馆之后,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段话,“历史,总会给我们留下一些记忆,有些记忆镌刻在石头上,有些被封存在建筑中,还有一些长眠于深埋的地下,时间将古人的启示传到未来,提醒着我们,没有过往,何来今朝”,这一段便成了第三集《承愿》的片头。 2021年的9月,借着拍摄《扎什伦布》的机会,我又一次采访了十一世班禅大师,那次采访持续了很久,我问了他很多问题,从佛教的无神论到藏传佛教的传承发展,他的回答都让人感受到超越他年龄的智慧和睿达。探讨藏传佛教的发展,他谈到,“世界上曾经产生过成千上万种宗教,至今留存的也就那么几个。其他宗教之所以会消失,会被历史所淘汰,正是因为同时代不能相结合,同社会发展需要不能相适应,不能同人民群众需求相契合,而我们的藏传佛教的先辈大师们,能够同当时时代的社会发展、人民需求相结合,所以才能够一直传承至今。那未来的世纪当中,能不能让藏传佛教继续传承好,也要看我们当代的藏传佛教界人士,能不能让藏传佛教同这个时代,同这个社会,同人民的需要,同时代的发展,同文明的进步,同频共振。”一段话道尽了藏传佛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采访时,我常常会忘了自己面前的是一位90后活佛,这种超凡的智慧早已超出了他自身的年龄。 (十一世班禅) 在生活中,或许我们常常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我们便会想到,哪怕藏传佛教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哪怕在年楚河畔矗立了近600年的扎什伦布寺也经历过时代劫难,哪怕是睿智豁达的活佛,也曾面临暂时的困难。我们一介凡夫,与其厌烦抱怨,不如提灯前行。 回北京很久了,每当我陷入沉思,我都会想念远在西南边陲的扎什伦布,想念扎寺的漫天星斗和阳光明媚。还有那块已经黝黑到发光的天葬石,因为它教会人们,如何参透生死,面对世界。 拍摄完毕,上飞机的时候,我们回望身后的日喀则,一张张绽放的笑脸,成为了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精彩定格,在新时代,西藏各族人民都分享到了祖国发展的红利,他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追求着自己的中国梦,耳边又响起了十一世班禅在采访时说的那句话,“我一直理解,为人民服务和普度众生是完全一致的,我们佛教徒两千多年来所追求的,所向往的,中国共产党人在100年内做到了。”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藏传佛教,本身就是中国化的产物,藏传佛教中国化,在新时代有了更新的实践。无论时光过去多久,中华各民族同胞,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程中,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缔造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在这一历程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我们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 《中国电视》邀请您关注《扎什伦布》更多精彩内容: https://yspapp.cn/PeJ(宣传片)  

中国电视-《扎什伦布》:走近扎什伦布

descript

扎什伦布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是其代表性寺庙,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地。五集历史文化纪录片《扎什伦布》以扎什伦布寺近600年岁月沧桑为主轴,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角度,呈现了藏传佛教中国化的时光脚步,生动讲述了历代班禅爱国爱教、护国利民的故事。本期《中国电视》邀您关注《扎什伦布》。 《扎什伦布》拍摄历时两年多,摄制组足迹遍及西藏、青海、北京、河北、云南等地,首次在珠峰脚下使用8K摄影机完成了珠峰拍摄,还使用转角微距电影镜头以独特角度完成文物拍摄,其中,用于“金瓶掣签”的国宝级文物——“金奔巴瓶”也是近30年来首次在纪录片中亮相。期间,摄制团队先后采访了近百位历史、文化、宗教等领域的相关专家,揭示了扎什伦布寺的历史是一部汉藏及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恢弘史诗,是一部历代班禅利乐众生、造福百姓、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心灵记录,也是一部以壁画、唐卡、佛像、坛城等文化传承为代表的艺术集萃史。 源流 扎什伦布寺位于中国西藏日喀则,距离珠穆朗玛峰将近380公里,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院之一,也是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扎什伦布”意为“吉祥须弥”。清朝驻藏大臣和琳曾写诗赞美扎什伦布寺:塔铃风动韵东丁,一派生机静空生。 (扎什伦布寺) 在中国历史上的唐朝(618年-907年),有两位公主——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推动了汉藏佛教文化交流互动和佛教的中国化,也进一步促进汉藏文化的融合。佛教从中原内地以及南亚传入,与西藏本地的原始宗教碰撞、交融,逐渐在这片土地上形成独特的佛教文明——藏传佛教。 (展佛节) 每年藏历5月14日至16日举行的展佛节,为期3天。几百年来,举办地都是扎什伦布寺。 交融 王侯文鸟兽纹织锦来自于1800年前中国西藏阿里地区的一个神秘墓葬。这种经线显花结构是典型的中原内地从商周以来的纺织技术,伴随着这件织锦的还有一些残存的茶叶。或许在更早的时候,青藏高原就开始了与中原的丝茶商贸往来与文化交融。如今,茶早已融入了西藏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血脉。 (扎什琍玛) 公元1772年,扎什伦布寺收到了一道圣旨,谕旨曰:朕建造佛殿,欲于彼地制作无量寿佛像,由班禅额尔德尼安排新造同一类别的五十六尊扎什琍玛无量寿佛像。“扎什琍玛”,是指西藏日喀则地区以扎什伦布寺为核心铸造的佛像系列,融合了乾隆皇帝的个人审美及宫廷财力支持的定制品,是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 承愿 据《清季英国侵略西藏史》记载,1903年11月,英国调集了将近1万人组成的部队入侵西藏。1904年7月英军向中国西藏江孜发起总攻。坚守江孜宗山的5000多名西藏军民经历了两个多月的惨烈战争,最后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勇士们从宗山北侧悬崖跳下,彰显了西藏军民誓死保卫中国领土的决心和意志。在今天的西藏江孜,乃宁寺,墙上的弹孔时时刻刻提醒着世人。 (江孜宗政府所在地) 2021年10月26日,是扎什伦布寺的吉祥日子。因为这一天,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获得“嘎钦”学位。班禅世系将承载着护国利民、利乐众生的宏愿,生生不息,世世相传。 (班禅答辩“嘎钦”学位) 定制 十三世纪中叶,活佛转世首先产生于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此后其他教派纷纷效仿,在整个藏传佛教中逐步形成了活佛转世传承制度。到了1792年,即中国清代乾隆五十七年,乾隆皇帝为规范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设立了金瓶掣签制度,确立了中央政府对大活佛转世最终认定的绝对权威。 而且使广大信教群众心悦诚服。活佛转世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从未断流。在动荡的年代,活佛转世依然按照历史定制和宗教仪轨延续着。 圆梦 走进新时代的扎什伦布寺。 这里一直传承着古老的印刷技术,每本经书都由僧人们一张张刻印完成。用于印经的藏纸具有千年不腐、蚊虫不咬、墨迹不易褪色等特点。由于工艺复杂,印刷数量有限,经书常常供不应求,扎什伦布寺于是又建起了一座现代印经院,大量的经书通过现代印刷技术刊印出来,满足广大僧众的需求。 (现代工艺印经) 扎什伦布寺有一座远近闻名的藏医院——扎什伦布寺吉纳常松德林藏医医院,距今有370多年的历史,在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帮助下,这所藏医院不断扩大规模、提升服务,现代化医疗检测设备配备齐全,传统藏医学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更好得服务群众。 《中国电视》邀请您关注《扎什伦布》更多精彩内容: https://yspapp.cn/PeJ 源流:https://yspapp.cn/Pa6 交融:https://yspapp.cn/Pp7 承愿:https://yspapp.cn/PxA 定制:https://yspapp.cn/PEC 圆梦:https://yspapp.cn/PSt  

《2023中国诗词大会》:在变动不居的世界里,静守一颗诗心

descript

探究“本来”,走遍令人“心动”的“天下”,在一个又一个“十年”里奔赴诗词的“远方”。跟随本期《中国电视》,我们一同在《2023中国诗词大会》中感受由这五个关键词组成的美妙诗词。 本来 《2023中国诗词大会》阐述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句表达的任何无畏的气概都源自于坚定的本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任何卓越的成就都离不开对本来的坚守,还以中国唐宋诗人的名句探寻到了诗歌本源。从文化思想的叩问,对大地的扎根,对梦想的坚持,得出“本来”是守住初心、回归本真的结论。 心动 心动是闪耀一瞬的落英缤纷,是惊鸿一瞥的电光石火,是盛大开场的梦幻,是永不落幕的浪漫。 本期开启了一场关于美的心动之旅。四位从名画中走出的“复原”美人为选手们带来了有趣的题目,也让我们了解到历代服饰的变迁。 天下 中国唐代诗人杜甫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里的天下指的是大唐王朝;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里的天下说的是芸芸众生。点评嘉宾蒙曼老师认为:天下是山河,是岁月,是英雄,也是你我。 十年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十年”是久别重逢的欢喜;“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十年”是青灯为伴的孤独;“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十年”是厚积薄发的沉淀。“十年”的背后是岁月的印记,是灵魂的写照,是信仰的坚守,是承诺的践行。中华民族就是在一段又一段默默无闻、掷地有声的十年里,成就梦想,书写华章。 远方 在中国诗词里,从不缺乏对于远方的向往。“夔(kuí)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古人很早就知道通过星星判断方位,正所谓“夜望北斗知北南”,先秦古籍《鹖(hé)冠子》中就已有了关于北斗七星的记载,它是中国古人辨别方位的重要星象。今天,中国国产卫星导航系统,就叫“北斗”。无独有偶,神舟飞天、嫦娥奔月、羲和逐日、祝融探火、天宫巡天,从古到今,中国文学浪漫的想象,都在为科技发展指明方向。 (现场演绎何为“远方”) 《中国电视》邀请您关注《2023中国诗词大会》更多精彩内容: 本来:https://yspapp.cn/MjU 心动: https://yspapp.cn/MvF 天下: https://yspapp.cn/MPA 十年:https://yspapp.cn/N1q 远方: https://yspapp.cn/Ne2

中国电视-《2023中国诗词大会》:以“欢喜”揭幕,向“远方”而行

春秋代序,唯诗心永存;天地有常,为梦想启程。一年一度的诗意盛宴如约而至,展现穿越寒冬的温暖诗意,以浓浓的家国情怀点亮万家灯火,带来对新春的美好期待与殷切展望。《中国电视》邀您收看《2023中国诗词大会》,一同走向诗意与远方。 欢喜 《2023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了中国古典诗词之中各式各样的喜悦。有人生在世大功告成的狂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有人生自得的欣喜:“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更有心怀天下,激励民众的大欢喜:“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寻味 当经典古诗词与美食相遇,你能在《2023中国诗词大会》中感受“寻味”对于中国人的非凡意义。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公元1037—1101年)的《初到黄州》写道“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从美味开始对滋味的追寻,但又不止于美味;他的《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体现了面对生活的磨难,用美食抚慰内心的苦涩;而唐诗《江亭晚望》中“闻说故园香稻熟,片帆归去就鲈鱼”,则描述了家乡的滋味跨越山海足以洗去漂泊风尘的意境。 燃 《2023中国诗词大会》“复原”了秦代统一六国、汉代平定边患、唐代万里长征、宋代直捣黄龙等鏖战沙场的武士们,演员在现场手持兵器、吟咏诗词,展现了古代将士扬声疆埸的勇武与视死如归的豪情,展现出燃情背后的拳拳爱国深情。 (现场演绎“活化、复原”秦代武士) 寒暑 《中国电视》邀请您关注《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四期,节目探秘了中国诗词中的四时之美、触摸人生中的时序之变、体悟万物中的奇妙之蕴,体会同一番光景诗人们截然不同的心境。 同为春雨,唐代诗人孟浩然(公元689年—740年)看到的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淡淡哀怨,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却写下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赞美;同为夏热,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在为农家的艰辛感到煎熬“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宋代词人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却为丰收的年景感到由衷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先生 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先生”从来都不只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仰之弥高、令人神往的崇高境界。《2023中国诗词大会》分析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我们知道何为良师;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让我们知道了良师何为;鲁迅先生(1881年—1936年)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让我们知道了何为风骨,何为奉献。 《中国电视》邀请您关注《2023中国诗词大会》更多精彩内容: 宣传片:https://yspapp.cn/JWp 欢喜:https://yspapp.cn/LAq 寻味:https://yspapp.cn/LJr 燃:https://yspapp.cn/LSO 寒暑:https://yspapp.cn/M0D 先生:https://yspapp.cn/Mba  

2023第二届中国春兰节开幕,绍兴柯桥邀你共赏“春兰之美”

截图录屏_选择区域_20230216194437

2023第二届中国春兰节开幕,绍兴柯桥邀你共赏“春兰之美” 一花一世界,一城秉千年。2月16日至2月19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总站与中国花卉协会兰花分会、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3第二届中国春兰节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举行。 本届中国春兰节主题为“品兰韵,振兰乡”,节会期间围绕产业、文化、乡村振兴等多方面开展一系列活动,全面展现绍兴乡村振兴共富发展新图景。届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央视频全程直播开幕式,带领大家走进“兰文化故乡”,解码一株“小兰花”如何成就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春兰绽放,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 兰花,是绍兴市市花。自古绍兴与兰花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东汉袁康、吴平所写的《越绝书》曾记载:“句践种兰渚山。”即2400年前在绍兴地区就开始种兰植兰。作为全国著名的兰花之乡,近年来,绍兴柯桥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抓住兰花这个特色产业,高标准建设“花香漓渚”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逐步走出了一条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兰花产业年产值超10亿元。 本届中国春兰节开幕式于2月17日举行。开幕式重点发布兰花产业与文、旅、商、康有机融合的共富和美示范带——“柯桥区兰花公共品牌”与“兰谷”发展规划。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央视频)特别策划“冰冰逛展”等节目活动,记者王冰冰化身“春兰使者”向大家介绍“柯桥区兰花公共品牌”。此前,王冰冰曾以“云视频”的形式邀请全国兰友赴绍兴“赏花开,迎春来”,开幕式上,身为“春兰使者”的她又如何推介绍兴之美? “城市艺术共创”诠释“新绍兴” 本届中国春兰节,总台团队特别为开幕式设计了“城市艺术共创”环节,通过音乐、戏剧、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从不同维度展现“兰精神”,诠释“新绍兴”。 创作团队特地邀请艺术家们来绍兴寻找灵感,打造风雅旖旎的艺术精品。届时,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用一曲《绽放》,展现自己在绍兴采风时的所见所闻。弦音清澈灵动,曲风徘徊幽远,喻示着兰渚山下的“共富之花”纵化古今,横越山水,在今日的绍兴柯桥再次绽放。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绍兴是著名的名士之乡,大禹、勾践、王羲之、鲁迅等名人影响深远,他们或在绍兴留下了故居,或有逸闻轶事之踪迹可寻。本届开幕式上,音乐剧教育家、演员王洛勇用微戏剧《会稽山上》,串联贯通古今的兰花故事。青年歌唱家蔡程昱、青年男高音歌唱家马佳、中央民族乐团女高音歌唱家龚爽也带来主题歌舞秀《烟雨幽兰》,以青春活力的歌舞诠释绍兴春兰的生命力。 行业大咖齐聚绍兴,擎画共富蓝图 开幕式当天还举行中国乡村振兴·春兰论坛。论坛以“春兰绘共富 乡村大振兴”为主题,围绕特色产业、农业强国、共同富裕等多方面展开研讨。 据悉,本届中国春兰节不仅策划了包括中国乡村振兴·春兰论坛在内的6项主体活动,还组织安排了“花香漓渚”春兰灯会、“空谷幽兰”– 兰文化书画印作品展等5项配套活动,为全国兰友、市民游客呈现一场丰富多彩的春兰盛会。 《中国电视》邀请您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春兰节宣传片: https://w.yangshipin.cn/video?type=0&vid=y000091y6ys&ptag=4_2.7.9.23331_wxf 春兰节直播: https://w.yangshipin.cn/video?type=2&vid=2018640301&pid=600142712  

海南自由贸易港推介会在香港举行

海南自由贸易港推介会2月15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 海南省委宣传部 供图   中新社香港2月15日电 (记者 刘大炜)由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承办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推介会15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此次推介会以“新时代、新开放、新商机”为主题,宣介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和投资新机遇,增强香港各方对海南自贸港的了解,推动在港企业和人才到海南投资发展。 海南自贸港是在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开放举措,其实施范围为海南岛全岛。推介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中共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担任主礼嘉宾并致辞。 梁振英致辞表示,经过共同努力,琼港双方对对方的功能作用和所需所长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现时摆脱了疫情障碍,琼港合作将迎来爆发性的正向发展。他呼吁香港专业界抓住海南“大开放、大发展”的难得机遇,为业界开拓市场,为香港走出去和海南的高质量发展“添柴加油”。 推介会采取“专场+专题”的形式进行。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黄璀重点解读海南自贸港重点产业投资机遇;海口、三亚及儋州洋浦三地的代表分别聚焦专业服务业、旅游业与高新科技、环新英湾建设发展,依次进行专题推介。推介会还进行企业经验分享环节,多位企业负责人分享了企业落地海南的经验及发展规划。 与会人员表示,此次推介会释放出海南自贸港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从中感受到海南向香港商界释放的十足诚意和真挚邀请。海南与香港合作前景广阔,未来将进一步推动琼港合作走深走实,共享海南自贸港开放发展机遇。 中央驻港机构负责人、香港特区政府官员、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在港欧美重点企业领袖、香港企业代表、香港各商会团体代表等逾500人参会。与会企业领域涵盖珠宝产业、零售业、专业服务业、生物医药产业、金融业、贸易业等。

中国电视-走进雄安与澳门的城市故事

descript

每一座城市都有故事,每一座城市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本周《中国电视》邀您在纪录片《雄安 雄安》中解读雄安的城市升级密码,在大型美食文旅节目《澳门双行线》中感受澳门人的生活。 《雄安 雄安》:使命千年 雄安位于中国河北省中部,地处北京、天津腹地。2017年,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着眼国家发展全局,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战略构想,以规划建设河北雄安新区为重要突破口,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雄安新区就此问世。雄安新区的规划面积1770平方公里,大于浦东略小于深圳,相当于北京市面积的十分之一。 雄安是座正在成长的新城,按照规划,未来的雄安,水面和绿地占到70%,建设用地30%。70%的蓝绿空间。它的未来,正由一位位新的雄安人来书写。 《雄安 雄安》:未来之城 在中国雄安新区有三座城。 雄安的“地上城”——雄安是第一个全域按照智能交通布局的城市。这里每平方公里就有约20万个传感器,能让整个城市耳聪目明,实现万物互联。 (雄安花园广场) 雄安的“地下城”——花园广场错落精巧,绿草茵茵的景观之下,却藏着一座变电站。变电站地上两层,地下一层,这是中国电力行业的试验田。 (全国首个园林化生态机房大厅) 雄安,把“创新”写入城市基因,它的“云上城”——是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第一个全域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建设的城市,一个生机勃勃的未来令人期待。 《雄安 雄安》:心向往之 在中国河北省雄安的建设工地上,总能见到一位不停“拍拍拍”的摄影师。在《雄安 雄安》中看摄影师任双欢用镜头记录的雄安这五年的变化。 在任双欢的镜头中,雄安在人们的期待中慢慢成长,它已从热词变成热土,汇聚着各方的智慧与梦想,这里有建设者的奋斗、有温情、有汗水、有欢笑。 任双欢的相机记录了雄安建设的点点滴滴和变化之路,这里的建设者和居住者也在记录中畅想着雄安未来的样子——一座令人耳目一新的城市,一座集萃当代智慧的城市,一座令人心仪的宜居城市。 《澳门双行线》:“寻常”与“精致”相映成趣 作为中西文化交融的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这里沧桑与活力兼备,在饮食文化上也 “丰俭并存”——一面是熙攘街巷中的“人间寻常味”,一面是大雅之堂里的“精致仪式感”。跟随本期《中国电视》,在《澳门双行线》中一探澳门的寻常与精致。 《澳门双行线》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联合推出的大型美食文旅节目,总台主持人和跨界食客组成打卡团分成两组,从12个主题出发,探索各具匠心的“人间寻常味”与“精致仪式感”双行美食线路。 (寻找澳门之味) “人间寻常味”是澳门人日常餐桌上的味道,不用名贵的食材、无需复杂的烹饪,喧闹街巷中的平民美食,也是活色生香的市井风情。“精致仪式感”彰显着澳门人的生活美学,注重原料的搭配、考究的技巧,典雅餐厅内的精致仪式尽展澳门别具一格的品质追求。“寻常味”与“仪式感”让人间烟火与精致体验在澳门无缝衔接,澳门人美好的生活追求与蓬勃的精神力量可见一斑。 《澳门双行线》:“美食”与“文旅”相得益彰 《澳门双行线》节目巧妙地将“美食文化+美食旅游”“时尚打卡+文旅攻略”紧紧结合,以近百种美食,串联起24条“别有味道”的澳门文旅线路。 在澳门,山与山遥相呼应、岛与海交相辉映,构成了澳门引人入胜、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色;在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东方和西方、历史和当下在这里“撞个满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这里蓬勃又现代;青石板路、街边摊档,这里热闹也朴实…… 一家家小店与餐厅仿若珍珠般散落于澳门的街头巷尾,穿行其中的小路巧妙将其串联。美食与文旅双线并行,人们不仅能在美食品鉴中,感受“世界美食之都”的独特魅力,还能在文旅体验中,领略澳门“世界文化遗产”的别样韵味,感受新时代濠江之畔的创新发展与多元变化。 《中国电视》邀请您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雄安 雄安》:使命千年:https://yspapp.cn/o45 《雄安 雄安》:未来之城:https://yspapp.cn/ojU 《雄安 雄安》:心向往之:https://yspapp.cn/oDs 《澳门双行线》第一期:https://yspapp.cn/M51 《澳门双行线》宣传片:https://yspapp.cn/Osu 《澳门双行线》主题曲MV:https://yspapp.cn/KDP 《澳门双行线》第二期: https://yspapp.cn/NpE  

中国电视-《青春手艺人》:国潮焕新时

descript

手艺,既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也是先民智慧的结晶。但随着科技发展,许多传统手艺都在不同程度面临困境。保护手艺最好的方式,除了传承记录,还要让手艺活在当下。《青春手艺人》讲述了中国年轻手艺人关于热爱的故事,节目共五集,每集十分钟。《中国电视》邀您关注《青春手艺人》,看看这群年轻人如何让传统手艺变身“潮牌”。 皮革上的中国风 (手工皮艺手艺人乔雪) 中国宁夏姑娘乔雪是手工皮艺手艺人。从商朝至今,手工皮艺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一块质地细密坚韧的天然皮革,要经过100多道工序,近万次的雕刻与敲击,才能变成一件手工皮艺制品来到大家面前。 为了从众多同质化产品中脱颖而出,乔雪始终在寻找突破口。终于,她找到了——可以把中国文化与皮雕作品相融合。贺兰山岩画中的符号、《山海经》里的神兽,都是乔雪的灵感来源。制作手工皮雕包,上色非常重要。乔雪的创作,除了使用矿物质颜料和植物性颜料之外,还有自己的“秘制调料”。她在像画国画一样画包。 目前,网络直播是乔雪的重要销售渠道,她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皮艺作品销售到了全球13个国家及地区,累计完成了几千个皮艺作品。乔雪说,“我就想做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的皮艺品牌。” 古村落的纸伞工坊 中国余杭的纸伞制作承袭了传统的制作工艺,从中国清代乾隆年间流传至今已经有250多年的历史。 (伞骨) 来自浙江的余杭纸伞制作技艺的手艺人刘伟学用手工皮纸代替传统桃花纸,软硬适中、韧度足,中间的纤维结构清晰可见,做成伞面后在阳光下撑开可以看见清晰的纹路,有独特的质感。传统纸伞制作大多使用桃花纸,在纸面上用水墨绘上图案。但桃花纸透而薄,使用时稍不留意就会划破。牛皮纸与生俱来的纸纤维花纹激发了刘伟学的设计灵感,他一改传统纸伞的水墨花纹,保留纸张原本的纹理,选取别致优雅的色调,让纸伞回归质朴。经过一次次的尝试与改变,余杭纸伞走出了村子,走向了国际,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 我和苗银有个约会 “95后”贵州女孩潘雪是一名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手艺人,从小生活在苗寨,对银饰打造有着很深的感情。大学毕业时,潘雪看到熟悉的银饰街上,不少铺子改行做起了别的生意,就毅然回到老家,做起了专职银匠。制作苗族银饰最重要的就是细心与耐心,普通火的外焰,只有500摄氏度左右。而银的熔点,是960摄氏度,必须通过辅助的方式,迅速让银料融化,从一个银块,慢慢地不断敲打,变成一个银条。之后再去不断地用拉丝板把它拉成制作者想要的一个丝。掐丝、填充、焊接、清洗、打磨、抛光等步骤无一不体现着潘雪对于苗族银饰的热爱与执着。 (苗族银饰) 从用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打开银饰销路,再到为客户定制银饰,潘雪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古老的手打银饰技艺。曾经,苗家人用银饰讲述故事,如今,她用故事去守护银饰,利用互联网力量把文化传递出去,把故事戴在身上,传承着苗家人的银饰锻造技艺。 千年彝服走出深山 (彝族服饰手艺人阿牛阿呷) 来自中国四川凉山的彝族手艺人阿牛阿呷对彝族服饰文化有着自己的理解。彝族的服饰不仅仅支系不同,服饰风格不一样。同一个支系里面,男女老少、不同的年龄阶段,服装都是不一样的。彝族人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在传统工艺和创造出来的传统纹样里。比如彝族的羊角纹,在彝族文化里羊代表着吉祥。 十几年间,阿牛阿呷驾车80多万公里,跑遍上千个彝族村落,走访过3000多位老人,探访彝族各支系的传统工艺。2018年,她设计的“白云间”系列作品登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舞台,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传递彝族传统文化。她把自己定义成一个民族服饰传承者,致力千年彝族传统文化,搭建沟通民族文化精粹、商业市场与社区发展的“桥梁”。她说:“传承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温暖,是我一生努力的目标。” (阿牛阿呷设计的“白云间”系列作品) 当缂丝遇到 90 后 缂( kè)丝是一种经彩纬显现花纹的丝织工艺品,成品呈现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这门流传了 1000 多年的丝织手工技艺采用的是通经断纬的织法,一幅缂丝作品耗时一年半载才能完成,因此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缂丝手艺人郭飞) 来自定州的“90后”缂丝手艺人郭飞师从母亲程苗欣,从事缂丝十余年。传统的缂丝多是工艺品,郭飞力图创新,尝试制作小的缂丝文创,让年轻人逐渐了解和热爱这项技艺。这种打破常规迎合年轻市场的思路,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创意的韧劲,正是青春手艺人的精神与传承。非遗文化传承有无数种可能,就像数千年的文明传递,总能在不断创新中,找到新的出路。 (缂丝作品) “非遗最好的传承,就是创新”,这是郭飞的感悟。一幅缂丝作品,要历经十几道工序,耗时一年半载才能完成,所以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每换一种颜色,纬线就需要断开一次,呈现出像刀子划刻一样的痕迹,这就是缂丝“通经断纬”的独特工艺。 《中国电视》邀您收看《青春手艺人》更多精彩内容: 宣传片:https://yspapp.cn/B0v 皮革上的中国风:https://yspapp.cn/AF7 古村落的纸伞工坊:https://yspapp.cn/B1v 我和苗银有个约会 :https://yspapp.cn/B0o 千年彝服走出深山:https://yspapp.cn/Buv 当缂丝遇到 90 后 :https://yspapp.cn/BDe

中国电视-重点关注:总台《2023年元宵晚会》即将呈现

2月5日20点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元宵晚会》将在央视综合频道、综艺频道、中文国际频道等电视频道,音乐之声、经典音乐广播、文艺之声、大湾区之声、台海之声、华语环球广播、南海之声等广播频率,央视频、云听、央视网、央广网、国际在线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全国约500个城市文化广场将通过“百城千屏”8K超高清公共大屏传播平台播出元宵晚会,“在广场看晚会闹元宵”将为城市文化活动提供新场景。央视频客户端还将采用“竖屏+三维菁彩声”“横屏+三维菁彩声”两种模式播出晚会节目,为手机用户带来更多场景、更多视角的沉浸式观看体验。 央视网脸书平台CCTV中英文账号、优兔平台CCTV春晚频道将面向全球同步播出元宵晚会,邀海外受众一同感受元宵佳节的热烈喜庆氛围。 正月十五,总台《2023年元宵晚会》与您相约上元佳节,共赏万家灯火! 《中国电视》邀您收看总台《2023年元宵晚会》更多精彩内容: https://yspapp.cn/N4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