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秋分

127372321

9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秋分”之日,昼夜等长。《中国电视》邀您关注《方言这么美》和《国之大雅·二十四节气》秋分篇,感受醒狮文化精神,“蟹”逅鲜美,感受秋日浪漫。 《方言这么美》:秋分,醒狮祝丰年 秋分日也是丰收节,瓜果满园、谷物满仓;菊黄蟹肥、新稻飘香。丰收之美,来自劳动者们汗水的浇灌,也来自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在中国岭南地区,人们会用醒狮来庆祝丰收。本次《中国电视》邀您一起走进广东佛山,感受当地的醒狮文化精神。 醒狮原名为瑞狮,起源于中国广东佛山。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佛山人在民族忧患意识下,将“瑞狮”改名为“醒狮”,寓意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它在广东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不仅寓意着如意吉祥,还是雄健、勇敢和力量的象征。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在一阵阵喧闹的锣鼓声中,醒狮表演者做出各种生动威武的动作,寓意着祈求丰收、五谷丰登。 醒狮是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演变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在历史的绵延中,醒狮的活力未曾消减,这里蕴藏着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精气神。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岭南地区的这只醒狮,脚踏千百年的风云,登高揽月上山采青,追风远航无惧风雨,这只雄狮身上有岭南人最宝贵的精神,拥有一颗勇往直前的年轻的心。 中国电视-《国之大雅-二十四节气》:秋分篇 在这个值得欢庆的日子里,记者来到正值丰收的江南水乡——中国江苏苏州,看纵横交错的渔网,品肥美鲜嫩的阳澄湖大闸蟹。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螃蟹从一个小小的蟹卵到可食用的成年蟹,需要经过20多次的换壳,那什么时候的螃蟹才最好吃呢? 九月母蟹吃蟹黄,十月公蟹吃蟹膏。大家知道在挑选的时候如何分辨螃蟹的公母吗?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螃蟹的腹部来判断。公蟹的腹部为三角尖形,而母蟹的腹部则呈圆形或椭圆形。 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曾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如今我们形容一个人有尝试的勇气时,也经常说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相传大禹治水的年代,大闸蟹随着洪水在江河湖海中肆虐横行,后来一个名叫“解”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吃了第一只螃蟹。结果发现这种食物不仅无毒,味道也不错,于是人们便开始纷纷效仿。为了纪念“解”,“蟹”这个名字就正式诞生了。 大闸蟹怎么做才好吃呢?让我们来教你做一桌精美的螃蟹宴吧! (苏式面拖蟹) 苏式面拖蟹是江南地区一道传统名菜,选用“六月黄”这一品种的螃蟹为主料。通过蘸粉、油煎,让蟹鲜流出,加水并用面粉调糊,再加入酱油、调料,口味独特,鲜香浓郁。 (花雕熟醉蟹) 花雕熟醉蟹则用黄酒、花雕酒、陈皮、话梅等调制的秘制酱料制作。熟蟹耐放卫生,但依然使用了醉蟹的制作工艺,口感鲜甜,余香不绝。 (蟹粉鸡头米) 鸡头米就是中药里的芡实,用苏州话念作“记得米”。将蟹粉与鸡头米放在一起炒,满满的浓郁蟹黄包裹颗颗饱满的鸡头米,味道香浓,口感爽滑。 (蟹酿橙) 蟹酿橙是宋代宫廷名菜,源于山野,后入宫廷。把蟹肉、蟹黄、蟹粉放在橙子中做成,高温蒸制让橙香和蟹味之美彻底融合。 (黄蟹过桥鱼头皇) 螃蟹属寒性食物,鳜鱼可以很好地中和螃蟹的寒。取鳜鱼鱼头、鱼骨炖出汤,将大闸蟹、鱼片过桥炖煮两分钟,口感滑嫩鲜香。 (清蒸大闸蟹) 清蒸大闸蟹是不失螃蟹原味的一种做法,吃法也极为讲究,更是有能工巧匠们为吃蟹研制出了一整套精巧的专用工具——“蟹八件”。 用蟹锤轻轻敲打螃蟹壳,使壳肉更好分离,由蟹斧撬开蟹壳再用蟹剪剪去脐,拿镊子夹掉腮、肺,还要夹掉数寒气最重的六角形蟹心,最后用剪刀将蟹腿剪下,接下来就可以借助其他小工具细细品尝鲜美的螃蟹啦!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方言这么美》:https://yspapp.cn/1qsx 《国之大雅·二十四节气》:https://yspapp.cn/1qpd

捅马蜂窝了!加拿大成为印度头号敌人;魁省护士有多挣钱?一年超过50万!性别意识教育引发加拿大人激烈对抗;

印度对等驱逐加拿大外交官,更多关于印度干预活动的细节被披露| Radio-Canada.ca

古特雷斯:人类打开了通往地狱的大门 9月20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纽约召开的气候雄心峰会(Sommet sur l’ambition climatique)上致辞时表示,随着极端天气事件的加剧,农民眼睁睁地看着庄稼被洪水冲走却无能为力,气温上升引发致命疾病,大批民众逃离历史性山火,人类已经打开了通往地狱的大门,不作为将引发严峻后果。而目前气候行动的规模与“气候危机的程度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人类社会正朝着2.8℃的气温升幅迈进,危险和不稳定后果正在加剧。不过他强调未来并不是不能改变,如果现在就采取行动,《巴黎协定》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尽可能接近1.5℃的目标仍然是可以实现的。他再次呼吁制定《气候团结公约》,让主要排放国承担更多责任,并呼吁富裕国家支持新兴经济体,使其能够度过危机。并敦促发达国家必须履行1000亿美元的承诺,为绿色气候基金充资,并将气候适应资金增加一倍。此外,还必须在2027年之前为世界上所有人建立早期预警系统。需要指出的是,这场气候雄心峰会却排除了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中国和人均排放第一的美国,以及今年的COP28 会议主办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而他这么做的原因是对当前的气候计划不满意,决定拉拢那些积极推动者,如加拿大、巴西等,或者愿意答应他制定的气候目标的国家,在通过他们激励其他国家采取更多行动。 印媒:巴基斯坦是过去式,加拿大才是印度的新头号敌人 在联邦总理特鲁多指名道姓指责印度政府是暗杀锡克宗教领袖的幕后黑手后,印度不仅采取了报复措施,对等驱逐了加拿大一名外交官后,还发布了针对加拿大的旅游警告。印度外交部告诫身在加拿大和计划前往加拿大的印度公民保持“最高警惕”。称“鉴于加拿大的反印度活动,以及在政治上被容忍的仇恨罪行和暴力犯罪不断增加,敦促所有在加拿大和考虑前往的印度公民保持最高警惕,并特别建议印度学生格外小心,保持警惕。”而自2018年以来,印度一直是加拿大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加拿大国际教育局的数据显示,去年来自印度的留学生增加了47%,达到近32万人,约占海外学生总数的40%。而印度著名媒体——《印度时报》也在网站上刊文称,“巴基斯坦是过去式,加拿大才是印度的新头号敌人。”另外,加拿大的《多伦多太阳报》(Toronto Sun)爆料称,早在特鲁多站出来之前数周,渥太华曾要求其最亲近的盟友,包括美国和其他五眼国家,公开谴责这起谋杀事件,但遭到了拒绝,因为以白宫为首的发达国家正试图争取印度作为地缘政治和贸易伙伴,不想激怒印度。 中美航班增加 加拿大还没动静 最近,中国的国航、东航、南航三大航空公司先后向美国交通部披露了今年10月到明年3月底的飞行计划,中美之间直飞航班有望再度增加。而之前三大航司提交的9-10月航班计划已经正式生效,每周可以执行18对中美直飞往返客运航班,比之前增加了6对。随着航班的逐渐增加和旅行淡季的到来,中美直飞航线的票价也开始下滑,让身处加拿大的华人心动。加拿大交通部曾在8月表示,继6月份与美国达成协议后,中国已经开始和加拿大正式就如何增加中国和加拿大之间的直航航班进行谈判,当时引发一片欢呼,但几个月过去,至今还没有看到航班增加的迹象。中国民航局的计划显示在10月28日前并无新增航班的信息,看来只能期待10月29日新的冬春航季计划中会有好消息。 性别意识教育:示威者与反示威者对立 9月20日,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的国会山前举行了一场名为“百万儿童游行”的抗议活动,旨在抗议各地学校开展的所谓性别意识教育,并团结所有的反对者,但在现场,另一群主张性少数群体权利的抗议者与示威者在警察眼皮地下互呛,发生激烈的争吵,最终有两人因发布仇恨材料而被捕,另一人因扰乱和平示威而被捕。其实这场“百万儿童游行”活动在全国各地的城市举行,与此同时,2SLGBTQ+社群倡导者Sarah Worthman则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至少63场反示威活动,于是在蒙特利尔的市中心也发生了类似的一幕,举着“父母知道得更清楚”(les parents le savent mieux)或“让孩子保持纯真”( garder l’innocence des enfants)等标语牌的保守派和举着诸如“保护变性孩子”(protégez les enfants trans)等标语的自由派之间也爆发激烈的争吵,甚至彼此辱骂,而在现场示威的还有多名举着标语的儿童。 魁省空缺岗位越来越少 最新的数据表明,加拿大的岗位空缺情况正在好转,从最高峰的近百万个岗位找不到人减少到现在的不到80万人。而魁省研究所(Institut du Québec)的数据显示,魁省需要填补的空缺岗位数量在第二季度减少了1.64万人,达到19.57万人,这是自2021年以来首次跌破20万。尽管如此,魁省和卑诗省一样,依然是全国空缺岗位最多的地方。数据还表明,魁省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状况似乎在好转,但依然存在不平衡的情况,比如在魁省拥有大学学历的失业人员有43,000人,需要这种资格的职位空缺却仅有26,000个。相反,魁省有 68,000 个没有大学学历要求的职位空缺,能填补这些职位的失业人员却只有 47,000人。 警惕:今年秋季或发三重疫情 随着秋季的来临,魁省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和住院人数又开始抬头。魁省公共卫生专家Nicholas Brousseau也告诫说,今年,魁北克人必须为呼吸道病毒的“三重流行”做好准备,因为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将同时传播,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处于南半球、比加拿大更早进入秋冬季的澳大利亚已经经历了“三重疫情”流行的重击,且71%需要入院治疗的患者是16岁以下的儿童。其实,去年秋冬季,加拿大各地也都受到这三重流行病毒的冲击,各个医院、急诊以及社区卫生机构都人满为患,让不堪重负的一线医生不断呼吁各级政府重启口罩令。 护士有多挣钱:一年超过50万 在2022-2023年度,魁省共有三名护士通过加班获得超过50万的收入。收入最高的是一名来自Laval的护士,高达530 680元,是她基本工资的四倍。这名女护士的收入显示,她的基本工资为67 461 元,加班工资高达300 268 元,获得奖金132 302元,外加其他的奖励30 649元。年收入超过50万元的护士还有一名来自CISSS de L’Est-de-L’Île-de-Montréal,她的基本工资比较高,为158 483 元,加班工资为268 325元;另一名护士来自Outaouais,加班工资达到其基本工资的三倍以上。不止护士的工资在医疗系统大量缺人的背景下大涨,护士助理以及护工的加班费用也大增,可达到基本工资的3、4倍。  

中国电视-中国米食大会:感受一粒米的千变万化

descript

一粒平凡的稻米种子生根发芽,开启了辉煌绚烂的人类文明。《中国电视》邀您关注《中国米食大会》,从“一粒米”窥见中国米食的诞生及发展,探寻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文化,品尝多种米食味道,了解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 作为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米食文化历经千年传承,博大精深、种类繁多。米食,作为与人们有着深切联结的食物,不仅是民俗的体现,也极易勾起乡愁。 大型美食文化探寻节目《中国米食大会》以全新的真人秀慢综艺形式呈现,从一粒米切入,聚焦米食中国的多彩文化。节目邀请了历史、文学、农业科技方面的专家以及美食达人组成“跨界米食寻味团”,以“米”为线索,将中国浙江、广东、云南、湖南、湖北、海南等六个米源地的美好风光、米食文化、生活百态串联起来,每走一地都将接地气的“米行程”、独特的“米品味”、有烟火气的“米生活”、风情迥异的“米景”、有趣又深远的“米历史”呈现给观众。 在节目中,你可以看到亩产三千斤的水稻长什么样子;了解一碗洁白的米饭,要经过育种、插秧、收割、脱壳、蒸制….等等加工和制作过程;还可以和嘉宾一起体验用原始工具把稻谷脱壳、无人驾驶插秧机;品尝科学家正在努力培育既高产又口感好的水稻品种;探寻稻作农业文明的发展,同时体会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中国米食大会》更多精彩内容 宣传片: https://yspapp.cn/1hbs  

中国电视-寻古中国|《稻谷记》:探秘稻作文明

descript

水稻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稻谷还只是水边野草的种子。从“离离原上草”到“粒粒皆辛苦”,是谁第一个剥开稻谷的坚壳,发现稻米可以食用的秘密?是谁第一个撒下希望的种子,为历史的长卷沁入三分稻香?《中国电视》邀您关注《寻古中国·稻谷记》。 水稻起源于中国,漂洋过海在世界上许多地方落地生根,造福人类。而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都有水稻种植。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也对中国水稻的种植、传播与推广给予高度评价。 纪录片《寻古中国·稻谷记》依托丰富扎实的考古探索和最新研究成果,系统梳理仙人洞和吊桶环、上山、河姆渡、良渚、南佐等文化遗址中与稻作相关的线索与内容;创作团队奔赴中国浙江、湖南、江西、河南、甘肃、山东等地的26座城市,深入拍摄考古现场13处、博物馆24座。片中数十件内涵丰富的文物串起中国水稻起源、传播和波澜壮阔的稻作文明演进画卷,追溯了水稻种植跨越千山万水广泛传播、惠及世界和催生文明的历史故事。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稻谷记》更多精彩内容: 宣传片: https://yspapp.cn/1n4R 寻古中国|《稻谷记》第一集:一望万年:https://yspapp.cn/1jXK 寻古中国|《稻谷记》第二集:晨曦寻稻:https://yspapp.cn/1k6M 寻古中国|《稻谷记》第三集:稻田之上:https://yspapp.cn/1kfI 寻古中国|《稻谷记》第四集:稻丰古国:https://yspapp.cn/1knW 寻古中国|《稻谷记》第五集:稻香九州:https://yspapp.cn/1kww  

中国电视-寻古中国|《玉石记》:“玉”见万年中华文化

descript

“玉”究竟来源于哪里?它从何时开始走进中华先民的生产生活?它在不同地域绽放出哪些别致形态?在不同阶段扮演了什么角色?《中国电视》邀您共赏纪录片《寻古中国·玉石记》。 什么是玉?中国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玉,石之美者。”中国文化史经典《周礼》中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中国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如果用一种物质代表中华文化,那就是玉。”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表示:“玉是传统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物。而这一文化现象为中国所独有而且长盛不衰。” 《寻古中国·玉石记》节目立足诸多遗址最新考古成果,结合文献记载及科学调查研究,从乌苏里江畔的小南山,到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红山;从长江流域的良渚、凌家滩、石家河,到黄河流域的陶寺、石峁、龙山;从夏朝二里头遗址,到商朝妇好墓,再到西汉楚王陵……以中国多座重要考古遗址和许多件珍贵出土玉器为线索,通过探寻中华先民发现玉、雕琢玉、使用玉、钟爱玉、赋予玉以丰厚精神文化内涵的历史和故事,见证中国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在节目中,有多项首次或深度披露的考古成果:比如2022年在中国安徽马鞍山凌家滩遗址的新一轮发掘,不仅发现了此前未见的玉石器祭祀坑以及燎祭现象,还在这里出土了一件“龙首形玉器”,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中绝无仅有的重要发现。此外,良渚“玉琮王”上直径仅几毫米的小眼圈是如何雕刻的?八千多年前兴隆洼的先民如何在玉玦上钻出正圆形?这些内容都在节目中精彩呈现。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寻古中国》更多内容: 宣传片: https://yspapp.cn/1n4S 寻古中国丨《玉石记》第一集:古玉之谜:https://yspapp.cn/1dSn 寻古中国丨《玉石记》第二集:神玉寻踪:https://yspapp.cn/1dYI 寻古中国丨《玉石记》第三集:玉耀古国:https://yspapp.cn/1e7i 寻古中国 | 《玉石记》第四集:玉琢华章:https://yspapp.cn/1ehB 寻古中国丨《玉石记》第五集:玉韫神州:https://yspapp.cn/1epV  

中国电视-《典籍耀中华》

descript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长河中,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映照着中国人上下求索的精神。本期《中国电视》向您推荐三集纪录片《典籍耀中华》,邀您探索典籍背后的故事。 第一集《守藏之责》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历经风雨,依然璀璨夺目,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 一轴有着800多年历史的金代汉文经卷,是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这就是佛教典籍汇编《赵城金藏》中的一卷。《赵城金藏》被誉为“天壤间的孤本秘笈”,既是佛教典籍,也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等领域。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止日军抢夺《赵城金藏》,在广胜寺住持力空法师带领下,众僧人一同将《赵城金藏》转移至飞虹塔,并用砖砌死塔门,进行集中保管。面对日军的“大扫荡”,八路军战士们将全部经卷装在包袱中,马驮人背。为避免行军战斗中经卷散失,八路军战士们将《赵城金藏》安置在3座洞窟内,并派人暗中看管,最终守住了《赵城金藏》。 而今天的中国国家版本馆,收藏着一件件珍贵的甲骨、简牍、古籍文献和雕版拓片,既有浓厚的年代记忆,也昭示着中华文明的光辉灿烂。 第二集《修典之功》 中国历朝历代全盛时期均会编纂典籍。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1711年—1799年)历时13年编修的一套大型丛书,是中国古代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一次最系统全面的总结。据文津阁藏本统计,全书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约8亿字。因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故名为“四库”。编修完成后,乾隆皇帝命人手抄7版,分藏于全国各地,热河避暑山庄文津阁收藏的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能看到“渊溯津澜——《四库全书》文瀚合璧”古籍展,首次同台展示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文澜阁四阁《四库全书》的真本和仿真影印版本,这是《四库全书》抄写完成后的首次历史相聚。 第三集《传世之道》 (竺可桢) 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奠基人竺可桢(1890年—1974年)通过从古籍中寻找古气候的“蛛丝马迹”,绘制出中国近五千年温度变化曲线——“竺可桢曲线”。对终年冰封的格陵兰岛,外国科学家也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得到了格陵兰气温升降图,即“格陵兰曲线”。令人震惊的是,远隔万里的两项研究,得出的曲线竟然大致相同。竺可桢从浩瀚的古籍典藏中寻找物候变迁的信息,创立了自成一派的研究气候变化规律的方法,说明中国古代文献资料极富价值。 20世纪60年代初,疟疾肆虐,全球都没有控制疫情的有效方法。中国也开始寻找对抗疟疾的有效药物。从小就喜爱翻看医书的药学家屠呦呦在对历代药物文献进行梳理时,用低沸点的乙醚来提取青蒿素。如今,青蒿素和它的衍生物,成为全球抗疟的一线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也是中国医药在传承传统中医基础上的重大创新发展。 2022年7月23日,保藏、展示国家版本资源的中国国家版本馆顺利落成。中国国家版本馆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和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中央总馆及三个分馆分布在神州大地的东西南北,既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又遥相呼应,确保了中华版本免遭损毁,永久安全保藏。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典籍耀中华》更多精彩内容: 第一集:https://yspapp.cn/1kiT 第二集:https://yspapp.cn/1kr5 第三集:https://yspapp.cn/1kzp  

中国电视-《典籍耀中华》:赓续中华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descript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长河中,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映照着中国人上下求索的精神。本期《中国电视》向您推荐《国家记忆》推出的三集纪录片《典籍耀中华》,邀您在影像叙事中了解“从未断流的中国文明”,了解独属于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观”。 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如何传承赓续?一个民族绵延不绝的悠久文明,如何发扬光大?《典籍耀中华》通过影像展现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赓续中华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该片分为《守藏之责》《修典之功》和《传世之道》三集内容。节目首次用纪录片的形式,全景式拍摄记录中国国家版本馆相关内容,展现中国国家版本馆中陈列的珍贵古籍善本,并通过深度挖掘其背后编纂、保藏故事、采访多位中国历史研究院的重量级专家,解读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华典籍中蕴含的民族智慧。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典籍耀中华》更多精彩内容: 第一集:https://yspapp.cn/1kiT 第二集:https://yspapp.cn/1kr5 第三集:https://yspapp.cn/1kzp  

中国电视-《国家公园:万物共生之境》:节目制片人访谈

《国家公园:万物共生之境》播出后反响热烈,好评如潮。本期《中国电视》邀您走近节目制片人,一同了解节目创作背后的所闻所见所思。以下是访谈详细内容: 1、有人把《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国家公园:万物共生之境》这2部节目比作姊妹篇,请问内容上主要区别有哪些?相比前一部有哪些创新和独特之处?比如金丝 猴、大熊猫在这两部节目中均有呈现,受众观看时有无重复之感?是如何处理的? 答:《国家公园》项目是2018年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立项,最初设计的项目组成是一部5集纪录片和一部90分钟纪录电影。后来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针对国际市场需要,项目组又增项创作了3集国际版纪录片,即《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五集4K纪录片《国家公园:万物共生之境》相比于3集国际版纪录片《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对于中国国家公园体制的阐述和展示更加系统和全面,故事更加丰满和完整,也更加富于人文气息。5集节目按照一集两个国家公园或者国家公园候选区的方式进行讲述,在叙述逻辑上是层层递进的,《荒原新生》讲新生命,讲荒野生存的艰难和生态系统的脆弱,同时也表达了国家公园建设给自然生态系统和所有新生命带来的希望;《相伴同行》讲人与动物的关系,讲维护生态平衡的意义,从一点看世界,从一时看未来;《生命交响》进一步让观众了解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和大自然的精彩,强调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回归之路》通过动物的回归,讲述了中国举世无双的造林工程为全球生态保护做出的贡献以及由此带给动物们的具体改变,表达了一种积极的生态保护观念;《万物生息》展现了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在保护生态方面的伟大愿景——到2035年,中国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总保护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相比于国际版,中文5集版的故事讲述逻辑有比较大的变化,增减了很多故事,一些与国际版共用的动物故事,在这样的叙事结构中,也让观众有了不同的欣赏角度。 2、《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已实现口碑效益双丰收,在中国纪录片界立了标杆,在世界打出了总台纪录片品牌,请问在制作《国家公园:万物共生之境》时有无特别的压力? 答:最初启动这个项目,我们的愿望就是在国际市场上拿出一部能够被全球的观众都接受的“硬通货”作品来。所以根据国际市场的要求,我们先完成了3集国际版的创作,并且成功地于2021年在美国进行了全球首播,随后又发行覆盖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3集版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我们,对于我们的节目能够让国际市场接受、让世界观众认可有了一定的把握。 至于说压力呢,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说有,是为了能让5集版比3集版更上一层楼,我们项目组全体人员付出了无数的努力,无论是核心创意、节目结构、故事表现、镜头质量、剪辑水准、文案创作、音乐配音等等,我们都尽可能精益求精;说没有,是因为我们从策划之初就知道,这虽然是同样题材的两个作品,但其故事逻辑是不一样的,5集版增加和调整的新故事以及不同的讲述方式,足够使观众产生新鲜感。事实也证明了观众对5集版的喜爱。 3、据您在节目拍摄过程中了解到的,中国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显著成就,探索了哪些特色路径,体现了哪些中国智慧? 答:中国国家公园体制与全球其他地方出现的国家公园不同,它并不是一个个单独的公园或者保护地,而是一套基于中国实际的、面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面对全球治理的完整体系,它不仅仅是把生态系统保护起来,还有着治理、科研、教育、全民共享等多方面的功能。这种全国一盘棋的做法,开创了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治理和保护模式,这都给世界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中国方案”。比如节目中选取的植树造林的故事——中国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过去十年中国为全球贡献了四分之一的新增森林面积,在中国国家公园体系保护下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正在恢复,那些曾经离开的动物们正在重新回到它们的家园;比如南海水下珊瑚种植——科研人员开始尝试在南海的海底种植珊瑚, 在节目拍摄的时候,在海南岛附近人们已经种植了二十多万株珊瑚,人类的援手推动着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进程……节目中的这些故事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积极进取的治理态度。 4、节目副标题名从《野生动物王国》到《万物共生之境》,是否说明节目主创人员在节目立意、创作理念上的提升,即更注重在节目中展现人与自然世界、人与万物生灵和谐共生的关系,这其中有哪些感悟和思考? 答:《野生动物王国》的语境是客观冷静,同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来自东方的神秘景象,以它的优美原真跨越了种族和文化,给全世界不同地区的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 《万物共生之境》在保持这种精彩故事的同时,更富于人文气息,它在关怀所有的生灵的同时向观众们提出了一个需要深思熟虑才能回答的问题——人类应该如何更好地与大自然相处。节目结尾的一段话可以表明我们的创作意图:“我们尊重自然的力量,赞颂生命的可贵,倾注关爱与陪伴,做出牺牲与抉择,迎来回归与新生,探索人与万物 ,在大地上和谐共生的诗意方案!” 《中国电视》邀你关注《国家公园:万物共生之境》更多精彩内容: 宣传片: https://yspapp.cn/1iGt 【大熊猫的爱情我们来守护】 https://yspapp.cn/1kAn 【从七只到九千多只,中国朱鹮保护成为世界范例】 https://yspapp.cn/1kAp 【“羊羊护卫队”上线,藏羚羊迁徙路上有“保镖”护送】 https://yspapp.cn/1iSS 【梅花鹿在黄豆地里大快朵颐,村民却习以为常】 https://yspapp.cn/1kAq 【黑颈鹤被这里的村民奉为上宾,却不会每次都被喂饱】 https://yspapp.cn/1kAr  

中国电视-重点关注:看《乘着大巴看中国丨兰州新区站》,解锁“绿色密码”

WechatIMG64d0d0bdaf72cc2916763922852e5ea2

《乘着大巴看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全网首个移动巴士演播室节目。北京时间8月30日14:00,《乘着大巴看中国丨兰州新区站》在央视频APP上线。《中国电视》邀您关注。 在本期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一同去探访了兰州新区这座充满活力和绿色的城市,探寻产业、感受生态、体验文化……解锁新区的“绿色密码”。 漫步在满目青翠的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看水岸辽阔,鹭鸟翔集;走进鲜花铺就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种植基地,嗅百花芬芳,心旷神怡;来到原汁原味的兰州牛肉面馆,品国家级非遗的传统牛肉面,感受人间烟火气……还有当地制造绿色新材料的中川园区、高标准规划建设的绿色化工园区,充满人文风情的西岔园区……通过节目,兰州新区“生态美、产业旺、百姓富”的大美画卷呈现在眼前。 把故事写进风里,刻画在大地上。触动人心的自然风景,趣味接地气的叙事风格,综艺化的表现手法,节目组精心打磨每个环节,用全媒体的方式立体描绘出这座绿色生态示范新城的高质量发展图景,为您开启一场精彩的“云上之旅”,身临其境般领略兰州新区的锐意风貌。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乘着大巴看中国丨兰州新区站》更多内容: https://yspapp.cn/1lyE

中国电视-《国家公园:万物共生之境》:新时代生命共同体的诗意化影像呈现

descript

5集大型自然纪录片《国家公园:万物共生之境》,讲述了中国国家公园生态体系内人类与动植物相伴同行、互为珍爱的动人故事,呈现出千秀并育、万物共生的蓬勃景象。《中国电视》邀您共赏,体验回归自然、再造平衡的中国生态文明。 节目重点体现万物生灵的顽强不屈。镜头下既有大熊猫、东北虎、雪豹、朱鹮、藏羚羊等最珍贵的中国国宝级动物,也能看到中华小蜜蜂、高原鼠兔、黄猄蚁、小叶蝉等平时不为人注意的小生灵,还有那些榕树、茶树、猪笼草等永远都“默不作声”的植物。特别是节目里的小藏羚羊、小藏狐、小旱獭、小雪豹等一系列新生命在荒野中拼搏求生的过程,显示出即使环境如此恶劣、生命如此脆弱,却依然有来自生命深处的希望。让人们感受到每一种生灵,无论强大或弱小,都值得敬重和珍爱,都值得与它们一道相伴成长。 节目还突出天人“共情”的保护主线,讲述了一个个生态保护的暖心故事。当看到那几头野生梅花鹿踩踏农家的黄豆地犹如走进自家小院那样怡然自得的镜头时,人们不禁心头一热,感到的幸福就是,人把它们当作邻家的小孩,它们把人类的家园当成自己的故园。成群结队的藏羚羊在这里自由奔跑,昔日罕见的东北虎王者归来,绿水青山间朱鹮、黑颈鹤、白鹭等水鸟自由翱翔……那些曾经逃离或消失的物种,正在不断回到本属它们自己的家园。 (梅花鹿) 节目体现国际“共享”的传播追求。在创作之初,节目就将目标受众既设定中国国内,也投向海外,采用国际通行的创作手法,让动植物出镜,用大自然说话。节目特意在制作上进行了风格化处理,无论是镜头的简洁流畅、4K画面的空灵意境,还是音乐音效的幽悠闲适、故事编织的形象机巧,抑或惹人忍俊不禁的动物表情等,都大大增强了视听综合美感和观赏性。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宣传片: https://yspapp.cn/1iGt 【大熊猫的爱情我们来守护】 https://yspapp.cn/1kAn 【从七只到九千多只,中国朱鹮保护成为世界范例】 https://yspapp.cn/1kAp 【“羊羊护卫队”上线,藏羚羊迁徙路上有“保镖”护送】 https://yspapp.cn/1iSS 【梅花鹿在黄豆地里大快朵颐,村民却习以为常】 https://yspapp.cn/1kAq 【黑颈鹤被这里的村民奉为上宾,却不会每次都被喂饱】 https://yspapp.cn/1k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