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的才子教授

尹灵 2005-2006年, 我和朱农教授都在一个叫做蒙特利尔中国文化节的组织做义工,帮助这个组织做一些活动,在蒙特利尔推广中国文化。朱教授因为在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任教的缘故,常常可以提供教室等场地供大家开会、做活动,一来二去,大家不但熟络了起来,还成了好朋友。 2006年9月,刚刚创刊两个多月的《七天》报策划做个人物访谈栏目,我第一个想到的采访对象就是朱农教授。他欣然同意接受采访。 于是在当年10月份的某一天,我和摄影师、记者等在朱教授的办公室里对他进行了采访。不记得当时聊的细节了。 文章的草稿我也没有看。 当时告诉朱教授,文章会在10月份的最后一期也就是《七天》总第17期刊登。但编辑部临时决定做个万圣节的策划在封面上,朱教授的这篇访谈推迟一周发。 后来才知道,17期报纸发行后,朱教授告诉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儿子说本周爸爸上了报纸,父子俩赶去取报点儿,把第17期报纸从头到尾翻了个遍,也没找出那篇文章。我们也是事后才知道朱教授在儿子面前翻阅17期报纸找有自己故事文章而不得的尴尬的。 这篇访谈刊登在了第18期《七天》报的封面。也是报纸出来后,我才读到,当时的心情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可以用“惊讶佩服感概”这几个字来形容。惊讶,是因为当时我也坐在采访现场,看到摄影师拍照,听到记者提问,真的是没有觉得他们聊了啥,但是洋洋洒洒的文章却把一个游子学者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这让我顿生佩服,图片也非常生动震撼,那时的《七天》,用大图是一大特色,文图配合得浑然天成,这样的封面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在平平淡淡的蒙特利尔中文媒体界掀起了一股小小的波澜,谁也没有想到这股小小的波澜荡漾开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潮流、漩涡,把蒙特利尔乃至魁北克、加拿大优秀的华人、西人都卷进了我们的采访视野,成就了《七天》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栏目:《七天人物》。这是后来的感慨,当时的感慨是没想到平平淡淡中蕴藏着这么巨大的力量,人物自身的,记者、摄影师功力的,以及来自于文章发表后读者如潮好评的。 从此,七天人物访谈栏目一发不可收。 话收回来,我们和朱教授的交往一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平时大家都忙,没有过多往来,有时甚至逢年过节也不问候一声,但大家是可以抄起电话不用客气和寒暄就能直奔主题的朋友。我甚至可以忽略他的姓,抄起电话,直呼:教授…… 教授遇到问题,也会跑来问我,不管是买房子如何按揭,还是带妈妈来蒙特利尔探亲,去哪家餐馆吃饭,到来家里借书给妈妈解闷,都是我们和朱教授不多交往中可圈可点的故事。 朱教授除了是研究移民问题的专家,那是他的专业,他的才能在其他方面也是一般人不可企及的。比如摄影,朱教授自己家里墙上的图片全部是他自己在欧洲,主要是法国拍摄的。他非常喜欢法国,几乎每年都去,回来就跟我们分享那里的美景。因此当我们决定去巴黎游玩的时候,还向朱教授请教。朱教授不但给了攻略,甚至还在他留作资料用的地图上做了详细的标识。 朱教授的手工能力出乎常人意料。这样一位大才子,平时在家休闲时,喜欢做手工,他用纸折的玫瑰,迄今还插在我家的花瓶里;纸折的飞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如果不是亲眼在他家里看到那些材料,你真的不能相信这些作品是出自一个中年男人,一个在大学研究移民问题的专家之手,你可能会想到这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姑娘的作品。 朱教授掌握的文学知识也是我这个后来当了《七天》总编的人所望尘莫及的。有一次中国文化节做活动,朱教授居然把所有与会人员的名字全部编了一个谜面,几十条下来,尽管谜底就是这些人的名字,还是让大家破费了一番周折才一一对号入座,让我服气得五体投地。 这个大才子生活中非常地细心。去法国出差,会给朋友们带薰衣草香袋,我家的衣橱里现在放的还是朱教授从法国带来的薰衣草。有一次我女儿过生日,朱教授送的礼物居然是一款法国高级口红,这让我这做妈妈的都自愧弗如。 但是朱教授也有缺点,这只是相对于我们这些喜欢热闹的人来说的。他是个不喜形于色的人,总是很平静,高兴也好,不高兴也罢,你很难从他的脸上看出来,而且说话的声音很低,每次接他电话,我都要很吃力地去听。他对那些平时遇到高兴事儿眉飞色舞,遇到不高兴事儿愤愤不平的人来说是一面镜子,让大家可以时不时地照照自己。 2018年2月16日农历狗年大年初一于蒙特利尔  

三百六十五里路呀,从故乡到异乡–移民问题访谈录

七天记者 胡宪 接到编辑部通知,要采访魁北克大学城市、文化和社会研究所的移民专家,脑中立即勾勒出一个白人老头儿的形象,走进研究所的办公大楼才知道:朱农教授(不是译音,本人就姓朱名农),为一介华人。见了面又是一个意外,这位硕果累累,在中国、法国和加拿大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工作已近20年的学者,竟是如此年轻。 朱教授着装随意,举止儒雅,轻声慢语,不苟言笑,采访尚未开始,记者已能感觉到一股浓厚的书卷之气与严谨的治学之风扑面而来。 从中国走向世界 朱农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在取得理学士(数学)和经济学硕士学位,并工作了九年之后,于1997年赴法国奥弗涅大学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习,先后获得了发展经济学DEA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三峡工程移民与库区发展研究》、《长江地区的人口问题与持续发展》、《21世纪长江三峡库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以及他在法国完成的博士论文,最近被翻译成中文并出版发行的《中国劳动力流动与“三农”问题》等,在中国、法国和加拿大的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80余篇。 访谈是从朱教授的研究课题开始的。朱教授介绍说,自己原来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人口迁移,特别是中国的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应聘来到魁北克大学后才致力于移民问题的研究。这一转向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移民问题是人口学中与自己的经济学背景最接近的方向。第二,加拿大移民政策的改变,导致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移民数量的迅速上升,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异质性,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第三,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带来了加拿大产业结构的重大变更,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服装业)的萎缩,给移民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第四,一些制度性的障碍和歧视,导致许多移民的国外文凭得不到承认,使一些高素质的移民无法在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效力。 移民整体处于劣势的根源 朱教授研究的内容就是要解释一些现象,例如,为什么移民在整体上处于劣势地位?是什么因素决定移民的就业和收入?等等。就蒙特利尔的劳动力市场来说,根据2001年的普查数据,非移民的就业率为72%,移民只有61%,而中国移民只有51%。由此造成了收入水平上的巨大差距:中国移民的收入只占非移民收入的55%;同所有移民相比,也只有70%。据照普查的定义,蒙特利尔的中国移民有47%属于低收入家庭,而该比重在蒙特利尔的移民总体中为33%,在非移民中仅为17%。 对于这个比重,记者表示吃惊,朱教授于是拿出了更加具体的数据。他说:根据2001年人口普查,蒙特利尔地区非移民平均年收入是28,800加元;移民是22,651;而中国移民仅为16,041,来自香港的移民的收入略高,但也只有17,151。 朱教授说,对于这种现象的产生根源,目前有四种理论解释:第一是同化过程,该理论认为移民先天处于劣势地位。来到一个陌生的新环境,移民必然面临语言障碍、信息不通、社会资源缺乏等困难,所以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目的地的劳动力市场。至于这个时间有多长则说法不一,从现有数据来看,20世纪60年代来的中国移民的平均收入要到现在才能达到非移民的水平,香港来的移民比大陆来的移民要略强一点。第二是人力资本理论,按照该理论,工资由劳动力自身的素质决定,移民的低收入可能来源于移民较低文化素质或技能。即使一些移民持有较高的国外文凭,但由于国外与本地在教育、文化、语言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移民的个人能力面临一个“转移”过程,也就是说其个人能力不一定能在本地劳动力市场上得到充分的承认和发挥。而近年来本地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也对移民劳动力的就业造成了更强的竞争。第三是歧视理论,该理论假设移民的低就业率和低工资是源于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和一些制度因素。例如出于保护本地劳动力的目的,许多行业规定了严格的“门槛”,将新移民排斥于大门之外,最典型的就是医生、会计师等高智能、高收入的工作领域。第四是外部经济环境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移民常常只能占据一些工资低、工作条件差的岗位,职业保障较差,特别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如失业率、经济增长率等)的影响。 “飞地”经济的利弊 上述原因造成的主要后果是:首先,移民就业率低、收入低。其次,移民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不得不廉价出卖劳动力,从事一些本地人不愿意干的体力劳动。最后,由于在工资性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困难,大量移民转为自雇,如开杂货店、餐馆等。 朱教授讲到这里,引用了一个经济学术语:“飞地经济(enclave economy)”。其涵义可以被解释为一个群体在非本土居住,却以本土文化生存的现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唐人街:华人群体在加拿大社会中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乃至相对封闭的生活圈,许多华人可以完全不需要当地语言而生活在异国他乡,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孤岛”现象。这种现象的好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移民避开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利用本族裔内部的资源,较为轻松地生存下去;其弊端是使自己长期孤立于外部世界,不利于移民对当地社会和经济融合,许多宝贵的人力资源也被浪费掉。 朱教授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用各种调查和普查数据来验证这些理论,分析这些现象的成因,为改善移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做出贡献。 中国移民减少的主要原因 面对移民问题专家,记者问起了一个近来人们十分关心的话题——中国移民来加拿大的数量大幅度减少。朱教授认为,研究中国移民问题不能离开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中国国内的就业机会多于国外,甚至收入高于国外,这种现象大大降低了加拿大社会的吸引力。迁移是一种自愿行为,移民首先要权衡迁移的收益与成本,当成本过高,弊大于利时,理性的选择当然是留在中国国内。朱教授认为这才是造成中国移民连年减少的主要原因。 最后,朱教授谈到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提高在总体上改善了海外中国移民的生活状况。加拿大与中国贸易的增长,必然会给在加拿大的中国移民带来更多的创业机会,移民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在加拿大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中一显身手。 采访结束时,记者荣幸地获得一本朱教授亲笔签名的著作,喜不自胜。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朱教授将在下月26日“蒙特利尔中国文化节”的信息交流会上作题为“生存与生活:魁北克的中国移民”的讲座。朱教授认为,移民就是应当通过诸如文化节这类的平台,加强华人社区与魁北克社会的相互了解与文化交流,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原文刊登于2006年11月3日第18期《七天》报)  

凤之灵 灵之美 ——记为中国赈灾义卖作品的女画家苏凤

  七天记者胡宪 你见过凤吗?你可目睹过凤的风采? 凤,凝结着东方人对美好与高贵的理解,对色彩与浪漫的追求,对大义与无畏的赞颂。 2008年2月24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华人为中国雪灾赈灾义演的舞台上,世界知名女画家苏凤当场拍卖心血之作——“大地回春”。这幅以亮丽的海蓝色为基调的作品,寄托了苏女士对中国深深的祝福,她站在台上,用清晰的国语说:“2008年对中国是非常关键的一年,是中国的大事之年,奥运之年,好事总多磨,开年以来的这场大雪,净化了我们祖国的大地,提醒了大家的关爱,体现了全国同心大团结,我期盼温暖的春天早一刻到来!”她至诚的话语和优雅的风度令在场的人们无不为高尚的凤之灵而喝彩,为超俗的灵之美而倾情! 不算她当晚捐出的现金,仅这幅灵气盎然的“大地回春”,苏凤女士就为祖国灾区人民募得2000加元的善款。 为艺术浪迹天涯 一周前大会组委会接到《七天》评论员刘伯松先生来信,告知移民本市不久的世界知名女画家苏凤愿为中国赈灾义演捐献作品。我特随组委会主席前去采访。 苏凤老师的画室兼居所坐落在蒙市东部一幢静谧的公寓里。听到门铃,苏老师含笑迎出,黑衣牛仔裤,洒脱热情。进得屋来,但见满室阳光,那是因天井和玻璃窗又高又大;幽香暗渡,那是因茶几上几株白色的蝴蝶兰;艺术气息扑面而至,那当然是因墙上、架上有苏凤老师的画作,房间的装饰和装修又样样体现出主人匠心的别具一格。 1951年,苏凤出生在西贡(胡志明市)一个祖籍福建的慈善商人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教育。1967年,为避战乱,父母将她送到台湾大学历史系上学,可是由于酷爱画画,天分又好,17岁的苏凤被当代著名画家叶世强大师收为入室弟子,从而为她今后的艺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年大学毕业后,叶老师推荐她到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深造。苏凤出类拔萃的艺术造诣,使她成为唯一不用上一、二年级必修课就可直接进入画室的外国考生。 自1978年开始,为生计所迫,苏老师从巴黎到纽约,后转日内瓦,为联合国语文司工作长达29年。在此期间,苏凤虽然没有放弃对艺术的热爱,但是为了照顾家庭和孩子,她不得不中断了自己的艺术追求。直到1992年孩子大了,她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才重拾旧梦,再度进入日内瓦艺术学院学习油画。 这些年中,苏凤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从事艺术创作,其间的辛苦可以从她举的一个例子中看出,她说:“去年,当我决定辞职的时候,语文司不得不雇佣三个人来接替我一个人的工作,到了这时我才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实在做得太累了。” 苏凤老师集东西方画艺之长,探索并开拓出一条独特的“色彩”之路,她的瑞士教授们在评语中道:“你是天生的色彩家,任何颜色到你的调色盘上都能调出和谐美丽的氛围。” 苏凤,像彩凤涅磐,在经过了艰苦的学艺、辍艺、探索、升华的历程之后,今天终于可以纵情地向着自己的理想高度腾飞。   道不尽的灵之美 在刘伯松先生的来信中,他用“天人合一”这个词来形容苏凤老师的作品,我当时不解其意。在观看了苏老师的画册,聆听了苏老师的谈话之后,我觉得刘老师的形容恰如其分。我惭愧于自己粗浅的笔墨难以描绘出苏凤老师作品之万一,我对艺术的平庸见解更无法揭示苏凤老师作品的天地之灵性。我只能摘录一些艺术大师们的评价,请读者以你们自己对美、对生命历程的理解和感悟去想象。 2002年6月,法国著名画家、艺评家奥利维耶·瓦尔(OLIVIER WAHL)在他的评论中是这样形容苏凤作品的:“浓重强烈的色彩有无数色块协调拼合构成。那些精心刻画的浮云的造型,抑或表现宇宙在烟云的面纱后面,玩着具象与抽象的游戏。我以为也可以称这些画为想象的风景。但这说法似乎不能确切传达他们不断变换推移着的切切呼唤,因为这些画面让人感觉在观照内心的景象,似乎画家并没有描绘具体的对象树木、云水和天空、而是观赏这些景物然后将自己的情感诉诸画面。”(摘自上海美术馆“灵之美”画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今年,上海戏剧学院画家金家驹教授在参观了苏凤老师的画展后,评论道:“在满足视觉愉悦之时,看到了一个心灵的美丽,生命旅程的精彩。    大气的章法轻盈,鲜明的光色效果,充满灵气的笔触挥洒。画面腾跃着激情但又透析出幽深的心思,引人入胜。可感到画家清静曼妙的心源之光华。在斑斓缤纷的色彩配置中显现出温柔绵长,在奔放激荡的运笔渲泄中超越传统的描摹,却更为传神。三十余幅作品对于一个长期生活在喧嚣都市的我无疑是美感的视觉大餐和一种精神的关怀。在浏览中,我回忆我的体验,用心品味生活中的美、亲吻生命中的爱,跟随作品用最抒情最感人的旋律去吟唱,去赞美这个大千世界,去感悟造化的博大爱意。    作品并没有颠覆什么。只是以艺术表现的独到方式拓延了美感视野与心灵体验的疆域。让人在对作品的关注中,在自我投入的体会中,再一次在思想的层面上唤醒对生命的美与历程的记忆。在物我交融的美感熏陶下提升视觉审视的品味,给人一种纯静优雅的享受。” 在苏老师的画室,当我问及一幅作品的主题时,她表示还没有想好,她说:“画的主题往往是一项托辞,它也许并非是我想说的,它只代表我当时的心境,有时却又是和大自然与永恒之间的关系的探讨。”苏老师戏称自己的这种做法是“先生孩子再起名。” 观赏苏凤老师的画,我有一种难言的不知所措,我被那色彩震撼了,但却道不出那色彩表达的是什么。我感觉着清风拂面,但不见有枝叶飘摇;我感觉着天高地阔,但不见有片云寸草;我感觉着春色满园,但找不到桃李芬芳,我只知道自己看着、看着,就把“我”浑然忘了…… 海外游子 心系祖国 苏老师三周前才从中国回来。去年11月,她应瑞中友好协会的推荐,在上海美术馆和上海新天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廊举办个人画展,引起轰动效应。当地的许多报纸、电台、电视台都对她进行了全程报道。苏老师说,除了她在欧洲、美洲的众多亲朋好友能亲自出席开幕式让她非常高兴之外,最令她感动的是,自己的启蒙恩师,在台湾被称为“国宝”的82岁画家叶世强先生和夫人,在离开大陆半个多世纪之后,也专程从台湾赶来,为苏凤的画展挥笔题词——“灵之美”。    上海画展一结束,苏凤老师即刻被邀请到北京金融街翰林画廊举办同名画展,受到了首都同行、媒体和大众的欢迎。 苏老师并不是第一次踏上中国,早在1977年,她就作为欧美爱国青年访问团的团长到中国访问过了。今日中国的飞速发展,祖国人民的热情友好给予了苏凤极大的创作激情与灵感,她在北京办画展的同时,还不停挥笔作画,她形容自己陶醉在“盛世”之都。 然而,中国历史上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发生了。苏老师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在北京机场,她眼看着一架架飞回上海的飞机被取消;搭乘火车,她也面临了一票难求的窘迫。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同全国人民一道感受民族的灾难,一道来见证民族的不屈,她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愿意向世界宣布:我也是一名中国人。 所以苏老师对我说,捐画赈灾的念头早在中国时就形成了,可是她带去的35幅作品都被收藏或者装箱了。这次捐出的“大地回春”本早已许给自己的女儿和女婿。听说了这次赈灾义演后,苏凤老师非常高兴,她觉得冥冥中似有天意,使她得以实现自己的心愿。她说服了女儿、女婿,奉献出自己的心血之宝,为祖国的灾区人民送上一份凤之大爱。 蒙特利尔是苏凤女士新的家园,她的母亲、姐姐、哥哥和孩子们都住在这里,每次家庭团聚都有好几十口人呢。在赈灾现场,我采访了苏凤女士的母亲,一位可亲可敬的银发老人。她非常赞成女儿的义举,她为女儿而感到骄傲。她还回忆起当年与丈夫在越南兴办“福善医院”的事,告诉我“福”是福建的意思,“善”是善举的意思,她的几个儿女都是从小在积德行善的教育下长大的。 问到苏凤女士近期计划,她说,在三、四月份她将返回上海,在新天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廊展出自己去年岁末和今年年初在上海、北京两地的新作。今年九月份她将参加在上海举行的艺博会,广州美术馆已经邀请她明年开办个人画展。 几天前,苏凤老师给她的上海朋友写了一首诗,我读后很感动。我愿以她诗中心语为本文结尾,也许,你同样会产生共鸣: “……让我永远领会画布与海洋的联合/自然始终是一样原始的完美/我们将拥有一个永远有趣的话题……” (原文刊登于2008年2月28日第82期《七天》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