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记者 胡宪
接到编辑部通知,要采访魁北克大学城市、文化和社会研究所的移民专家,脑中立即勾勒出一个白人老头儿的形象,走进研究所的办公大楼才知道:朱农教授(不是译音,本人就姓朱名农),为一介华人。见了面又是一个意外,这位硕果累累,在中国、法国和加拿大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工作已近20年的学者,竟是如此年轻。
朱教授着装随意,举止儒雅,轻声慢语,不苟言笑,采访尚未开始,记者已能感觉到一股浓厚的书卷之气与严谨的治学之风扑面而来。
从中国走向世界
朱农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在取得理学士(数学)和经济学硕士学位,并工作了九年之后,于1997年赴法国奥弗涅大学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习,先后获得了发展经济学DEA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著作有《三峡工程移民与库区发展研究》、《长江地区的人口问题与持续发展》、《21世纪长江三峡库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以及他在法国完成的博士论文,最近被翻译成中文并出版发行的《中国劳动力流动与“三农”问题》等,在中国、法国和加拿大的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80余篇。
访谈是从朱教授的研究课题开始的。朱教授介绍说,自己原来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人口迁移,特别是中国的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应聘来到魁北克大学后才致力于移民问题的研究。这一转向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移民问题是人口学中与自己的经济学背景最接近的方向。第二,加拿大移民政策的改变,导致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移民数量的迅速上升,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异质性,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第三,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带来了加拿大产业结构的重大变更,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服装业)的萎缩,给移民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第四,一些制度性的障碍和歧视,导致许多移民的国外文凭得不到承认,使一些高素质的移民无法在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效力。
移民整体处于劣势的根源
朱教授研究的内容就是要解释一些现象,例如,为什么移民在整体上处于劣势地位?是什么因素决定移民的就业和收入?等等。就蒙特利尔的劳动力市场来说,根据2001年的普查数据,非移民的就业率为72%,移民只有61%,而中国移民只有51%。由此造成了收入水平上的巨大差距:中国移民的收入只占非移民收入的55%;同所有移民相比,也只有70%。据照普查的定义,蒙特利尔的中国移民有47%属于低收入家庭,而该比重在蒙特利尔的移民总体中为33%,在非移民中仅为17%。
对于这个比重,记者表示吃惊,朱教授于是拿出了更加具体的数据。他说:根据2001年人口普查,蒙特利尔地区非移民平均年收入是28,800加元;移民是22,651;而中国移民仅为16,041,来自香港的移民的收入略高,但也只有17,151。
朱教授说,对于这种现象的产生根源,目前有四种理论解释:第一是同化过程,该理论认为移民先天处于劣势地位。来到一个陌生的新环境,移民必然面临语言障碍、信息不通、社会资源缺乏等困难,所以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目的地的劳动力市场。至于这个时间有多长则说法不一,从现有数据来看,20世纪60年代来的中国移民的平均收入要到现在才能达到非移民的水平,香港来的移民比大陆来的移民要略强一点。第二是人力资本理论,按照该理论,工资由劳动力自身的素质决定,移民的低收入可能来源于移民较低文化素质或技能。即使一些移民持有较高的国外文凭,但由于国外与本地在教育、文化、语言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移民的个人能力面临一个“转移”过程,也就是说其个人能力不一定能在本地劳动力市场上得到充分的承认和发挥。而近年来本地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也对移民劳动力的就业造成了更强的竞争。第三是歧视理论,该理论假设移民的低就业率和低工资是源于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和一些制度因素。例如出于保护本地劳动力的目的,许多行业规定了严格的“门槛”,将新移民排斥于大门之外,最典型的就是医生、会计师等高智能、高收入的工作领域。第四是外部经济环境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移民常常只能占据一些工资低、工作条件差的岗位,职业保障较差,特别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如失业率、经济增长率等)的影响。
“飞地”经济的利弊
上述原因造成的主要后果是:首先,移民就业率低、收入低。其次,移民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不得不廉价出卖劳动力,从事一些本地人不愿意干的体力劳动。最后,由于在工资性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困难,大量移民转为自雇,如开杂货店、餐馆等。
朱教授讲到这里,引用了一个经济学术语:“飞地经济(enclave economy)”。其涵义可以被解释为一个群体在非本土居住,却以本土文化生存的现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唐人街:华人群体在加拿大社会中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乃至相对封闭的生活圈,许多华人可以完全不需要当地语言而生活在异国他乡,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孤岛”现象。这种现象的好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移民避开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利用本族裔内部的资源,较为轻松地生存下去;其弊端是使自己长期孤立于外部世界,不利于移民对当地社会和经济融合,许多宝贵的人力资源也被浪费掉。
朱教授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用各种调查和普查数据来验证这些理论,分析这些现象的成因,为改善移民的社会经济地位做出贡献。
中国移民减少的主要原因
面对移民问题专家,记者问起了一个近来人们十分关心的话题——中国移民来加拿大的数量大幅度减少。朱教授认为,研究中国移民问题不能离开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中国国内的就业机会多于国外,甚至收入高于国外,这种现象大大降低了加拿大社会的吸引力。迁移是一种自愿行为,移民首先要权衡迁移的收益与成本,当成本过高,弊大于利时,理性的选择当然是留在中国国内。朱教授认为这才是造成中国移民连年减少的主要原因。
最后,朱教授谈到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提高在总体上改善了海外中国移民的生活状况。加拿大与中国贸易的增长,必然会给在加拿大的中国移民带来更多的创业机会,移民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在加拿大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中一显身手。
采访结束时,记者荣幸地获得一本朱教授亲笔签名的著作,喜不自胜。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朱教授将在下月26日“蒙特利尔中国文化节”的信息交流会上作题为“生存与生活:魁北克的中国移民”的讲座。朱教授认为,移民就是应当通过诸如文化节这类的平台,加强华人社区与魁北克社会的相互了解与文化交流,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原文刊登于2006年11月3日第18期《七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