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文化视野(2019年2月1日)

【文化杂谈】

复杂性研究:“正在发生的革命”(中)

步虚

从混沌到有序:“我们确实处于一个新科学时代的开端”

 

比利时物理化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伊利亚·普里高津是现代热力学的奠基人,因研究非平衡态的不可逆过程热力学、提出“耗散结构”理论而荣获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在普里高津推动下的从热力学到耗散结构理论的发展,引起了科学概念的一次重大变革,即从简单性到复杂性的转变。

1978年,普里高津与斯唐热合作撰写了《新的联盟——科学的形变》(La Nouvelle Alliance, metamorphose de la science),并因此荣获法兰西语言高级理事会的奖章和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荣誉称号。1984年,该书英文版《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Order out of Chaos: Man’s new dialogue with nature)出版,整个西方思想界为之震动。

《新的联盟》一书的核心论点是:文化是一个整体,自然与人、科学与哲学都不能离开对方单独发展。古典理性在打碎神学权威的同时,却高扬着自己的绝对权威,从而把自己从文化这一整体中孤立出来,最终得到的是自身的空前“寂寞”。新的非古典的理性追求在以往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达成科学与哲学、道德、艺术的新联盟。正是在这部著作中,普里高津首次提出了“复杂性科学”这一概念。

简单与复杂,对立而又统一。然而,长期以来,科学的发展似乎一直在追求简单性。“自然界喜欢简单化”——牛顿的这一名言,构成科学发展的基本信念。十七世纪以来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强调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剖,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来研究,简单性原则成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并因此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无可否认,简单性原则对今天的科学研究仍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片面强调事物的简单性方面,忽视、甚至否认事物的复杂性,必然导致简单化倾向。普利高津主要从时间探索的角度批评了这种简单化观点。在他看来,牛顿范式的近代科学,如牛顿运动方程所表明的,把t换为-t有相同的结果,即是以可逆时间为重要标志的。而真实的自然和历史进程中,时光一去不复返,即时间是不可逆的,把t换为-t就会大相径庭。前者描述了一个存在的机械的世界,后者展示了一个演化的组织的世界。近代科学的诞生,形成了“存在世界”和“演化世界”两种世界图景,加剧了人和自然的对立,造成了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分裂。

站在普里高津所揭示的立场,人类今天所面对的,不仅是一个复杂的自然,同时更是一个具有复杂过程的自然,一个不能再用一种一成不变的时间或单调机能增减的时间所能描绘的自然,一个其全部复杂过程不能再被归结为几条基本规律的自然。

普利高津指出,简单性概念在历史上曾经是西方科学的一个推动力,但这种简单性概念,今天却很难再维持下去了。20世纪以来的现代科学的研究,无论向哪里看去,遇到的却是自然界的不可约化的复杂性。把复杂的系统归之于简单要素的机械组合,这相当于把一座大楼归结为砖头的堆砌,但是用同样一些砖头,我们可以建造工厂,也可以修筑宫殿和教堂。在整个建筑物水平上,我们看到了整体性和复杂性。系统论一条重要的原理就是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这主要是因为各个要素之间并不是彼此无关,而是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例如反馈、自催化、自组织、自复制等。因此对于一个复杂系统必须进行整体性的研究,热力学就是对复杂系统作整体研究的开端。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作用具有非线性的特点,可以处于包含大量要素协同动作的相干状态。因此必须进行复杂性和整体性的研究。

1980年,普里高津的另一部著作《从存在到演化》(From Being to Becoming)出版。世界著名未来学大师托夫勒高度重视这本书,认为它是“当今科学的历史性转折的一个标志”,代表着第三次浪潮的文化。

如果说《从混沌到有序》试图回答自然界是怎样演化发展的这个问题,《从存在到演化》的主题则在于构建一座连通“存在”与“演化”的桥梁。作者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等非平衡自组织理论的成果,结合当代科学的其他新成果,并放到科学史和文化史中进行考察,指出自然系统从混沌到有序、从已有的有序演化到新的有序的过程,是“活”物质的自组织过程。作者志在把热力学嵌入到动力学之中,重新发现时间的意义,进而消除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对立,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结合起来,在更高的起点上建立起人与自然的新联盟。

普里高津曾多次指出:“我们确实处于一个新科学时代的开端。我们正在目睹一种科学的诞生,这种科学不再局限于理想化与简单化情形,而是反映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科学的兴趣,正从简单性向复杂性转变”。他认为,“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是科学的革命。”

谈论复杂性研究引发的革命,我们在后面当然需要重点说说这个地方——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圣菲市。(2020-01-26)

 

【星光如许】

蜀道蓝

许星

我看见一湾河水在云端流动,被鸟鸣碾碎的月光像一个怀春的老人,伫立在剑门的背影里,盘点一路花开的岁月和他不朽的爱情和芬芳。我的内心穿越千年,喧嚣的黄昏掩埋了历史的忧伤和叹息,温暖的蜀道像一棵伟岸的树站起来。

寒冷穿过秋天,风的手臂象一把利斧,劈开了大山存封的悬念,开满栈道的鸟鸣倾诉着南北两地的缕缕乡愁。在我的眼里,那些被炊烟缝补的黄昏与受伤的落日一样隐隐作痛,悲鸣的马车总不忍还原走失的青春和蜀道坚硬的血。

在剑门蜀道,我不敢去想满脸泪痕的枫叶,曾经是怎样经历那一场场破败、劫难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片片苍凉和几经啼血的黑夜,清瘦的阳光把疲软的栈道挤得很窄,蔷薇虚无的脚印面对荒芜风化成埃。

存在是为了求索,所以努力地挣脱也要甩掉命运的锁链。在一片幽深的黑暗中明晰方向,看见唯一的光线,蜀道被利州温暖的雨水修复了折断的翅膀,一群候鸟在感恩的笑容中,扬起嘴角一次次柔和地歌唱。

在蜀道的眼角,我用雨水遮盖泪水,用神经转动穿梭时空的钟,让失落的时间回转,我的血染红了手中的长剑,回忆涌来我不再不知所措。站在命运交会点,我也不再只能孤单地任凭泪水汹涌,那些复活的誓言在羽翼之下越长越丰满。

有白色眩目的阳光隐入天际,上弦月露出含情的微笑。在蜀道的头顶,开光的镰刀割走了山妖诱惑的歌声,割走了蜀道苦难的微笑和林荫深处悲伤哭泣的云朵。那些风啊,吹醒了被黑夜沉睡的星辰和目光。

在蜀道的指尖,一缕清泉点绿了重生的草丛。远古的钟声,回响在永不停息的天空看繁星闪烁光辉。这些西施豆腐一样的美丽,让人心颤的美丽,蝴蝶般地舞蹈和飞翔,我紧闭双眼去聆听一些灵魂美丽的歌唱。

记忆的目录中,一些花朵总是对着雨后的苍穹抿嘴微笑。肥沃的阳光照着剑门,照着蜀道和利州背影的秀美。那些从梦中溜走的落日,像走失的花朵开始原路返回。一壶久别重逢的春酒,点赞蜀道越走越近的生活。

安静的月光下,我听见蜀道流动的呼吸和拔节发育的声音从地心长出来,一碗烈酒让两双邂逅的眼睛看得很近,想得很远,忘年的钟声一次次敲打着重逢的黄昏,把涨潮的岁月和日子编织成最美丽的花环,赠给心爱的大山和森林。

在剑门蜀道,我看见冬天早已解冻,被雪花冷藏的身体开满了鸟鸣和花朵,发胖的钟声拧干历史悲催的尘埃,以一个水手的姿势轻轻划动着三月,划动着春天茂盛的阳光和甜蜜的生活。蜀道,被梦想点燃的灯火站在黑夜的最高处,照亮所有回家的路……

 

【素口素心】

生活需要一颗巧克力

李愫生

那天逛街,看到一个巧克力店。很精致的店面,里面陈设简单而干净。温暖的橙色装饰下,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巧克力。店的主人是一个30多岁的男人,干净明朗,温文尔雅,一直微微笑的样子。男男女女,顾客往来中,觉得他是那么从容自如。

实在想象不出,在这样的一条小街,居然有这么一家很别致的小店。而那样的一个男人,内心应该是多么的丰厚与甜美,他满脸的笑意都流露着内心的幸福。他的身后,一定有着一个智慧而温暖的女子吧。巧克力,多么甜美的字眼,多么丰实的爱情啊!

完美的爱,一般都出现在电影里。因为只有在电影里男人也好,女人也罢,才会真的比较完美。电影打造的完美情人需要道具,有的时候是泰塔尼克,有的时候仅仅是一块巧克力,就可以让一个男孩身上闪烁出光芒,在阳光的草坪上喂嚼巧克力,应该是男女对于青春的不灭记忆。

静静的某一个午后,连空气都弥漫这甜蜜的爱情。时光在我们相碰的眼神中缓缓的流淌下去……浓郁的玫瑰、唇齿间香槟的余香以及枕边蕾丝缎带包裹着的精美巧克力,都在一一提醒我们的爱情。那一把把盛开的花和星星一起在这个时间闪耀。我和他(她)举着烟花,踏着初春的干爽清朗,一起微笑。

最浪漫的墨西哥人拍出了《浓情巧克力》,《云中漫步》里面基诺·李维斯也是巧克力推销商,法国小镇的巧克力甚至成为一种柔和春药,连伟大的母亲阿甘妈妈都做过巧克力的广告。往往,那些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发现生活,而他们身上都透出了文化气息。

在《浓情巧克力》里,美丽的薇安带着她6岁的小女儿来到一个平静而闭塞法国小镇,打算在此落地生根。谁也想象不到她和她的活泼女儿会给这个传统的小镇子带来深刻的影响。不久,薇安在小镇教堂的街对面开了一家风味独特的巧克力店,她店里供应的甜品好吃得让居民们垂涎欲滴。而且,薇安还特别善于发现和记住每一个客人的特殊口味,并尽可能地以自己的手艺满足客人们对美味的欲求。渐渐的,薇安用她可口的巧克力和鲜活的思想打动了小镇上的居民,长期被老一套传统思想禁锢的人们开始变得温暖了。

而“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这个比喻成了《阿甘正传》里的经典台词。脑子不太好使唤的阿甘,他的一生才真的像是一盒什锦巧克力,酸甜苦辣,什么滋味都有。而这部影片的调子也和这句台词一样,轻松休闲、游戏人生、游戏历史,任何沉重的东西在这里都会变成一种好享受、好心情。

巧克力,不再只是爱情的象征,而是一种生活的甜美态度。偶尔还去那家巧克力店,依然是那个微微笑的男人,温暖、明快地和你聊天,接钱找钱,优雅地递送包装好的巧克力。

有时侯出现错觉,会想起在《赌神》里,当周润发嚼着巧克力随手翻出一张3的时候,那种高雅而温暖的笑。你不觉得如果是口香糖的话,一定会大煞风景吗?所以,还得是巧克力,贵族、高雅、温柔、甜蜜、悠闲、享受……

 

【诗文春天】

情钟手枪的谭老师

谭文春

我小时候喜欢玩枪,记忆深刻的有木头枪,在木板上画出枪形,慢慢锯削,木香满手。有泥巴手枪,观音土捏的,颜白如玉,漂亮得很。有铁丝扭成的枪,样子丑,优点是绑上橡皮筋可以弹射竹片儿。小伙伴一起玩打仗游戏,手握枪支模仿电影里八路军击毙敌人的英姿,自我感觉帅气。

巧得很,读小学时图画课谭老师也爱枪,特别对手枪情有独钟,在课堂上教我们画得最多,包括左轮、五四、勃朗宁、驳壳枪等等。

谭老师在当地是闻名人物。他是抗日战士,枪法准,说打鼻子不打眼睛,受男人崇拜!他会编织毛衣,双手都会,左右开弓,手指伸缩像蝴蝶穿花,令女人羡慕!还会画画,教室墙上悬挂的伟人像是他手绘,栩栩如生。奇怪的是,这么优秀一个男人,却不结婚,说媒都不应。

我们是远房亲戚,有年春节,他在我家过年,我问他当年使过什么枪,他说可多了。趁着酒兴,说驳壳枪最有意思,德国人造的,装二十发子弹,可单射,可连发,但德国人却嫌弃它,因为它有一个缺陷,射击的时候枪口往上跳,二十发子弹打完枪口就朝天了,所以没人用。但中国军人喜欢,聪明地手腕一翻,驳壳枪平躺射击,枪的上跳就变成横跳,一梭子打出去就是一个扫射,点石成金般把枪的缺陷转化成优势!

我缠住他教自己瞄准射击。谭老师拍拍我的脑袋说 ,好的枪手根本不用瞄准,甩手一枪,指哪儿打哪儿,百发百中!凭着这一手绝技,他在部队里被称为“神枪手”。我听得热血沸腾,两眼放光,一脸敬佩!谭老师突然叹了口气,说自己虽然厉害,最后还是输给了一个漂亮的女土匪!

当年部队收编了一座山头的土匪,上级派他去做改造工作。在改造过程中,有一个女土匪对他有意思。因为他不单会打枪,还会画画,文武双全,性格平和,特别亲近。但是谭老师对她的表示一概不理。女土匪锲而不舍,找机会接近他。有一天谭老师在练习场上教战士打靶,女土匪过来了,靠近他,一脸含笑地说:“哥哥,枪不是这么打的!”谭老师别的可以不理,但是作为一个军人、一个老战士、公认的“神枪手”,这句话无论如何也不能回避。“你说该怎么打?”谭老师问她。女土匪飞了他一个媚眼儿,说:“哥哥,你那个枪是打死物的,我的枪是打活物的。”手腕一翻,拿枪在手。谭老师说到这里,一脸痴痴的神情描述当年情形:“只见她腰肢如弱柳款摆,手臂似花枝轻舒,曼妙地划出一段弧形,一声枪响,天上落下一只飞鸟。”

都是玩枪高手,谭老师自然看出女土匪这一枪跟自己不一样的地方。自己是从上往下甩枪射击,把敌人当成固定靶打。这女土匪是挥枪追着移动的目标打,枪法自然高明得多,心服口服。

这以后女土匪就常跟他在一起练枪和外出执行任务,谭老师始终很小心地回避女土匪的亲近。全国解放以后,他回到老家工作,隔三差五给原单位的老战友写信,询问那边的情况:“同志们都好吗?土匪们的思想都改造好了吗?”每次都这些话。老战友见他关心革命老区、怀念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心中很感动,回信中也详细介绍本地情况。直到有一天,老战友回信中写到:“那天我在街上遇见了当年那个对你有意的女土匪,她现在很不错,进步快,最近都入党了。”至此,谭老师中断了书信。“后来呢?”我问。“没有啦。”谭老师说。

前年清明,我回到阔别三十余年的故乡,亲戚告诉我谭老师早已故去,他的革命遗物保存在县历史博物馆。我特意前去瞻仰,遗物里有一块铁片,工作人员讲解说,这是谭老师遗体火化后,在骨灰里发现的弹片,是当年抗日战场上留在体内的,一直没有取出来。我猛然间想到,难道是这块残留在体内的罪恶弹片,导致谭老师不能结婚?

(致歉:在上一期的“诗文春天”专栏中,因为编排疏忽,误将文章题目“最美中国路,独库走一遭”错刊为“绿树鸟鸣生意旺”,为此向作者本人和读者致以深深的歉意。)

 

【龙腾凤翔】

童年里的听书岁月

程连华

每年的正月十二至正月十七,是我们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胡集镇一年一度的灯节书会,胡集书会始于宋元,盛于明清,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每年的正月十二可以说是高手云集,他们来自全国各地,齐聚胡集,互相切磋,各展才艺。评书、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快书、快板书、琴书、数来宝等艺术形式应有尽有。而附近村子里的群众,则精心挑选自己中意的说书档子,按表演场次,定好价钱,雇到村里说上几天。

胡集书会的由来之一:说从南方来了一伙唱渔鼓的艺人,他们与北边一帮唱落子的艺人互不服气,对垒唱戏,犹如擂台较量。第二年双方又各自约来了更多的同行艺人,再次对唱,如此连续几年,艺人越来越多,观众也越来越踊跃,影响也随之扩大。后来艺人们慢慢意识到,艺术上相互竞赛交流是好事,但不能视同行为冤家,再说都是穷说书的,为了混碗饭吃,更不能互相拆台,应该和解团结。于是大家就约定每年农历正月十二来胡集聚会,借说书之便,畅叙友情、交流书目、传授技艺、拜师收徒、各续门户。于是,书会世代相传,繁衍至今。

胡集书会的由来之二:据史料记载,胡集书会起源于宋朝,当时的惠民城里流传着一种音乐与唱词相结合的说唱艺术—“说浑话”,而且每年都有书会,艺人们聚在一起切磋技艺、交流书目。元初兵乱时期,艺人们把书会迁至惠民城东南七十里的胡集村。

胡集这地方,历史上就商业发达。每年正月十二,周边群众蜂拥前往胡集置办元宵节用品。各地的说书艺人利用这个机会,从四面八方赶到胡集,登场亮艺,说书卖场经年不衰,场面逐年扩大,逐步形成盛大的胡集书会。明清两朝,社会逐渐安定,经济开始复苏,为曲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各地曲种日臻完善,艺术形式应有尽有。

记得第一次听说书是在8岁那年的冬天,因为天气冷,说书的场地设在全村最宽敞的大队部里,一个三明间的土房子里。说书的时间是黑天以后,我们几个小孩子等不及,天还未黑,我们就每人拿上干粮(玉米面地瓜面的窝头或饼子),夹上点咸菜,一边吃一边赶往大队部。书未开场,屋子里已是挤得水泄不通,有的只有在门外或窗外听。那一次说的是快板书。一开场说了一个小段,引得人们哄堂大笑。接下来说的是《呼家将》,正听得入神的时候,我们几个小孩子因来得早,时间一长就想撒尿,于是就挤出了屋子,回来想挤进去可没那么容易,只有在人空子里听,根本看不到说书人的表演,那可真是成了听说书。

后来农村包产到户,农民的生活有了提高,家家户户都买上了半导体收音机,听说书成了我们的必修课,早晨7:30,中午12:30,晚上6:30准时收听,即使不吃饭也不能耽误听说书,听的书有刘兰芳的《杨家将》、《岳飞传》,单田方的《隋唐演义》、《水浒传》,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孙镇业的山东快书《武松传》,张志宽的快板书《武林志》等等。

1985年的秋天,听说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要在胡集说书,我禁不住满心欢喜——以前只是在收音机里听声音,多想看一看说书人的真实面容。在父母的准许下,我骑着家里仅有的一辆自行车,带着妹妹一起去。当赶到时,已是人头攒动,人山人海。说书的场地是在一个好大的场院里,我和妹妹好不容易才挤到一个可以看到舞台上表演的地方。当刘兰芳登上舞台时,台下响起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刘兰芳说了一段评书,不记得说的什么了,只记得有一段是学一匹战马在山路上从远到近,由慢到快的走路声。“哒哒哒哒”学得惟妙惟肖,让人听得如身临其境,台下又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胡集书会作为一种自发形式的曲艺交流活动,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对发展曲艺艺术,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胡集书会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的正月十二书会如期举办,我也是场场光顾,但是却没有了儿时的那份欢乐。

 

圆梦春天

许华凌

我看见了春天。“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雄鸡喔喔,那是对春的呼唤;金鼠送瑞,那是对春的期盼。红灯笼喜庆吉祥,霓虹灯流光溢彩,燃鞭炮万物苏醒,放烟花夜空璀璨。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乡村的农家小院,在广袤的巷陌和浩渺的天空中弥漫。

我看见了春天。冰雪消融,长河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大地回暖。“阳和起蛰,品物皆春”。“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做个春的伫望者吧,不经意间,你会惊讶发现:春风乍绿杨柳岸;冬藏精神蓄锐,春壮豪情扬帆,万象更新,海阔天宽。做个春的拥抱者吧,白驹过隙,时光流转,春色无边。

我看见了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杨柳春风,春华秋实。“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东风化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春风到处,百业兴旺,千帆竞发,万物欣然。春在蓝图里,春在画卷中,春在乡村,春在城市,春已洋溢在每一个人的笑脸。

 

我看见了春天。春天正悄然地向我们走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我看见了春天。“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蓝图愿景,当春发生。春在全国“两会”的会场上,春在振兴中华的号角里,春在环境保护的怀抱里,春在甩开膀子、撸起袖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韶华的奋斗中。春满河山,春满人间。让我们满怀豪情,热烈地迎接新时代的特色春天!

我看见了春天。春在心中,圆梦春天!

(本栏目由加拿大“博大集团”冠名赞助)

(责任编辑: 洪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