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1月14日消息,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K·西万近日详述了该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这项任务名为“加甘扬”,预计耗资1000亿卢比(约14亿美元),拟于2021年12月执行。4名候选宇航员将于近期开始在俄罗斯接受为期11个月的体能训练,但首次太空飞行可能仅搭载一人。
原标题:印度拟明年底执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国专家称难度大
ISRO主席K·西万 图片来源:《印度斯坦时报》网站
对于印度这一雄心勃勃的航天计划,中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如果印度能成功开展此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将成为全球第4个独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对印度来说意义重大。”
但是,庞之浩同时也指出:“载人飞船对印度来讲是全新航天器,对于经济和技术实力等都有限的印度来讲,要想成功实现载人航天困难重重,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并举全国之力奋斗多年才有希望。”
如成功,意义重大
2018年8月15日,在庆祝印度独立日的活动上,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红堡城墙上宣布了此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莫迪表示,2022年印度庆祝独立75周年之际,“一名印度儿女”将携带印度国旗上天。
据《印度斯坦时报》网站1月8日报道,西万此次证实,所有候选宇航员均为男性,“这些印度宇航员(都是印度空军飞行员)很可能从1月第3周开始,在俄罗斯接受为期11个月的体能训练,然后回印度,在我们自己设计的乘员舱和服务舱内进行训练”。
西万说,尽管这4人都将接受全面训练,但在首飞任务中,很可能仅1人进入太空。他指出:“我们正在设计的任务是让3人在近地轨道停留7天。但最终我们派2人还是1人,在轨道上停留7天还是1天,这些问题都会在两次无人飞行完成后再决定。一般而言,首飞至关重要,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航天大国的首次载人飞行也只有1名宇航员。”
此次载人航天飞行对印度意义重大。庞之浩解释说:“人类至今研制了3大类开发太空的航天器,即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探测器和载人航天器,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的更高发展阶段。虽然载人航天的意义十分远大,但它又是最具挑战性的一项复杂技术,所以至今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3个国家,欧洲、日本和加拿大都必须依靠国际合作开展载人航天活动。”
庞之浩进一步说:“至今,印度已研制了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探测器,如果能成功开展此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将成为世界第4个独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可大大提高印度的国际声望,体现综合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填补印度在载人航天领域的空白。”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印度已为载人航天飞行开启各方面准备。西万表示,位于印度迈索尔邦的国防食品研究实验室正为此次任务准备食品,“宇航员食物由该实验室研发,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的一些实验室也在为此任务提供后勤保障;另外,俄罗斯在帮我们设计航天服”。印度亚洲新闻国际通讯社在推特上表示,国防食品研究实验室准备的食品包括蛋卷、素卷、黑绿豆米饼、绿豆甜品和印度炒饭。
据西万介绍,目前,乘员舱和服务舱模块的设计工作业已完成。印度最大的运载火箭——第三代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将搭载宇航员飞向太空,这款重型火箭也已重新设计,拥有一个长4米的有效载荷整流罩。不过,西万也表示:“可载人运载火箭目前还只是‘纸上谈兵’,尚未建成。”
此外,执行不载人飞行任务的人形机器人也在制造中。西万称:“这种人形机器人能模拟人类行为,会记录血压、心率等参数。在执行载人航天任务前,我们将开展两次无人飞行任务,确保一切运转良好,舱内环境可控,对人体无危害。”
据悉,此次任务将从位于斯里赫里戈达岛的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第二发射台发射升空。该发射台也在进行改造,印度已成立一个由外部专家组成的委员会评估整个系统。
拦路虎不少,或需多年才能成功
尽管印度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正如火如荼展开,但能否成功还是个未知数,面临不少“拦路虎”。
庞之浩表示,要进行载人航天必须具有三大要素:一是要拥有推力强大的运载工具,而且可靠性需要极高;二是研制出能仿造地球生活的载人航天器;三是要弄清高空环境和太空飞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这些对印度都极具挑战性”。
庞之浩解释说:“目前,一般三舱式载人飞船的‘体重’约为7—8吨,比如我国的‘神舟’载人飞船重8吨;俄罗斯的‘联盟’号载人飞船重7吨,但印度目前推力最大的近地轨道运载火箭的能力只有5吨左右,所以,印度可能会研制一艘两舱式飞船;此外,载人运载火箭在技术、费用等方面的要求比无人运载火箭高得多。”
“此外,载人飞船对印度来讲是全新航天器,与无人航天器相比需要增加许多特设系统,例如,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应急救生系统、回收着陆等,活动空间要求大,结构密封性能好,涉及到物理、医学和环境等数十种学科领域。这些对科技的要求都非常高,耗资也比较大。”
庞之浩总结道:“所以,对于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都有限的印度来讲,要想成功实现载人航天困难很大,需要通过国际合作并举全国之力奋斗多年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