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博大文化视野(10月22日)

【芬芳文苑】

一个名字,一段历史

(1)尚普兰(Champlain)

洪田

在连接蒙特利尔岛和南岸大陆的几座桥中,有一座桥的名字叫Champlain,这里的华人喜欢把它翻译为带有浪漫色彩的“香槟桥”。这座桥是蒙特利尔和南岸大陆之间的大动脉,它的名字来自著名的法国探险家,“新法兰西”(即今天的“魁北克”)的缔造者Samuel de Champlain(1567年 – 1635年)。

尚普兰出身于海员之家。1601年,在他34岁的时候继承了一大笔财产,从而不必为自己的生活奔波,可以放手进行自己喜欢的探险事业。他36岁那年踏上美洲大陆后,开始了自己的北美探险生涯,为欧洲人在美洲的早期殖民史写下了浓厚的一笔。

尚普兰的探险足迹遍布今日的美国北部和加拿大老人河沿岸。从1604年到1607年,他在今日的美国和加拿大多个地点设立了第一批欧洲人的永久居住地,为日后欧洲人殖民、蚕食北美大陆设立了根据地。1608年,他在今日的魁北克市设立了永久居住地,成为今日魁北克市的雏形。“新法兰西”的建立也是由此拉开了序幕。

尚普兰虽然不是学者出身,却是有着很好的学术素养的探险家。他绘制了欧洲人的第一张大湖流域的地图,还把一个湖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他在和原居民交往的过程中,把原居民和生活在原居民中间的法国人的生活整理成册发表。这些资料,可以有效地帮助日后来此殖民的欧洲人,同时也为后来人们研究当时的历史人文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620年,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命令尚普兰停止探险,专职管理“新法兰西”。由于尚普兰不是贵族出身,因此没有被授予总督的名号。但无论从他的管理职能还是从当时人们的看法,尚普兰都被人们认为是实际上的总督。可以说,从“新法兰西”的建立到早期的管理,尚普兰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尚普兰和不同原居民国家的人们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有时因为条件所迫,他还和原居民在一起生活较长的时间,借机更好地研究原居民的生活风俗。他建立的定居点,绘制的地图,撰写的资料,为日后欧洲人殖民北美建立了基础,提供了条件。所以,他被欧洲裔的美洲人奉为功臣和先锋,并被以各种方式来纪念。对于美洲的原居民而言,他们的祖先或许曾经是尚普兰的朋友,但他们未必会感恩他。当尚普兰在美洲探险的时候,欧洲人和原居民还可以和平相处,尚普兰在天气恶劣的时候栖身于原居民的家中。如果尚普兰知道后来美洲大陆发生的悲剧,他会有怎样的感想呢?

 

鹏翔万里】

 

贺鹏

窗外轻轻飘过几只泛了黄的树叶,村长躺在炕上从昏迷中再一次清醒过来,脸上掠过一丝从未有过的兴奋。

他让儿子到他跟前,示意所有人都出去。

大家知道,村长有重要事情要交待。

村长得的是绝症,好几天都不能进食,早已奄奄一息了,但只要醒来就死盯着妻子美娟,就是咽不了这口气。

儿子握住他的手说:爹,您还有什么不放心的事?

村长凄然一笑,把另一只手搭在儿子的手上,轻轻抚摸着说:儿子,爹死后,你就说我是艾滋病。

儿子一听,浑身就象被电击了一样,腾地一下站了起来,激动地说:爹,您明明是癌症,为啥偏要说成是艾滋病?您知道艾滋病是啥病吗?您走后我能把屎盆子往您头上扣吗?再说,您让美娟姨以后怎么做人呢?

儿子说的那个美娟姨是村长的现任妻子。

美娟和村长是同村人,在村长年复一年、月复一月的呼风唤雨中逐渐长大成人,初中还没毕业时,就已经出脱得像刚绽放的水仙似的,招惹得四邻八村的小伙子们象蜜蜂一样围着她家直转,十八岁那年,就在美娟接到一所专科学校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村长也成功地将美娟的肚子给搞大了,美娟只好放弃了读书,理所当然地成了村长的第二任老婆。

村长很平静,平静得像一湖淡水,微笑着对儿子说:爹知道艾滋病是啥病。

村长停顿了一下,目光中透出了些许呆滞,轻轻摇了摇头,有气无力地说:爹也是没办法啊,你美娟姨才二十几岁,往后的日子还长着呢,只有你说爹得的是艾滋病,爹死以后才没有人敢动爹的女人,你懂吗?

说完,村长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杨柳依依】

桂花为何还不开

杨邹雨薇

 今年气候特别反常,俗话说“八月桂花遍地香”,可是现在九月了,湖南很多地方的桂花都没有开。仿佛一个受委屈的孩子,在跟母亲跟季节闹情绪。

往年这个时候,无论是星城长沙,还是家乡永州,早就是一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景象了,由于城市种的桂花树较多,特别是一些桂花树比较密集的街道,早晚的清香特别沁人心脾,让人的心灵都浸润在香气中,感觉特别的幸福。

在乡下的老家,村民们极爱桂花,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有那么一两棵,有的更多。在家里的房子没有被拆迁之前,爷爷跟父亲和叔叔就在门前的斜坡上栽了许多树,包括三棵桂花树。记得那时候我刚读小学,刚栽下的桂花树比我高不了多少,与旁边的樟树和刺槐相比,显得有些卑微。所以,每年中秋前后,我还是照例跟着堂哥去几十米外的老宅攀折桂花,那时候老宅前的桂花已有十余年的历史,花多且香。没想到,过了两年那栽下的桂花就开花了,因而吸引了我的眼球。

我的房间在三楼,正好看见桂花树,相距大约十一、二米。每年中秋前后,打开窗户,都能嗅到一股浓浓的桂花香。晚上睡觉,仿佛睡在花海里,连梦都沾着桂花香。当我看见它们还不是很高的身材时,不由得惊讶:它们竟然这么小,可是那香真的飘得好远好远啊!

父亲说,人也是这样,只要努力拼搏,年少也会成功,散发出人生之香。当时,我并理解父亲的话,后来有一次看体育比赛,获悉伏明霞1992年7月27日在巴塞罗那举行的第25届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获得金牌还未满15岁,由此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奥运冠军时,心里才豁然明了,从此对桂花情有独钟。

是的,我喜欢桂花易于生长而从不索取,喜欢桂花普普通通而香远益清,喜欢桂花的谐音“贵”和它的象征意义。因此,每年都喜欢摘一两朵桂花放在手心,仔细端详,深深呼吸,让那香气沁入心脾,沁入灵魂。因此感慨:试想一下,秋天倘若没有桂香,秋天也就失去了生气,失去了灵动。

没想到今年居然真的遭遇了这样的怪事,当我在电脑上敲打键盘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农历九月十一了,桂花还是没有开。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忽然想起看过一部灾难片《后天》,它告诉人们:人类为了发展经济对大自然环境肆意的破坏,最终导致了全球气候发生改变。南北极冰川融化发生的巨大海啸淹没了大部分的沿海城市之后,全球气温骤降,导致所有城市被冻结地球在瞬间进入到了冰河纪元。

当时在影院里,我就惊呆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了冰河纪元灾难的爆发!

看完该片,我一直在思考:人类为发展经济而对大自然环境肆意破坏,是不是该收敛一些了?须知,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必须对大自然保持应有的尊重和敬畏,不要为了一己之力而破坏大自然的生物链条和生存规律,凭借科技的力量而欲所欲为。要知道,大自然的力量是无限的,而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当我们以发展的名义去蹂躏大自然时,一定要想到会遭到它的疯狂报复。

站在桂花树下,我好渴望闻到那熟悉的花香。但愿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相互妥协,相互珍惜,我想,也许就在本月的某个夜里,当我睡着之后,桂香会在我的窗外踮起脚尖,越窗而入,并悄然入梦!

 

【诸子一家】

论戏剧《雷雨》的突破性和局限性

高洋斌

话剧《雷雨》自一九三四年七月在《文学季刊》面世以来,无论是原著,还是陆续被改编、翻拍的文艺作品,每次一经上映,都颇受好评。

《雷雨》被誉为中国戏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足见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雷雨》以一九二五年前后的中国社会变革为大背景,描绘了一个自带封建主义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事故,折射出当时中国社会精神风貌的一个缩影。

《雷雨》对剥削与压迫万千穷苦大众的权贵阶级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直白的刻画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两种贫富阶层的斗争,给今人提供了窥探当时旧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窗口,具有极大的研究意义。

《雷雨》的剧情推动时间线不到二十四小时,期间发生的事情却横跨周鲁两家三代人的恩爱情仇。当周朴园与侍萍因“门不当,户不对”而分手时,埋下了三十年后的一场孽缘的种子。侍萍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大海投河未死时,已然为终有一日相见艰难的画面埋下了伏笔。依据《雷雨》的感情线铺排,周朴园与侍萍不欢而散,二人又先后再婚,彼此又有了与他(她)人的子女。

话说: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当真相揭开的那一刻,周朴园与侍萍之间的初恋仇恨;周朴园与侍萍的儿子周萍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四凤之间的恋爱关系;鲁大海与自己的亲生父亲周朴园因旷工问题而对立的矛盾;周萍与大海两兄弟之间互为仇敌的关系;周朴园的现任妻子繁漪与周朴园的无爱婚姻;周冲对四凤的爱恋情绪;侍萍与繁漪的情敌关系,这些所有的对抗交织在一个风雨交织、雷电交加之夜,注定有一个不平常的诡异结局。

《雷雨》的剧情一环紧扣一环,递次推进,直至如原子核爆发一般,吞噬一切,逐渐趋于平静,留下的只是供后人无法面对的深思,这就是《雷雨》这部文学巨著的艺术魅力所在。

在《雷雨》既定的结局中,周朴园与侍萍相认,两人之间的感情裂缝却难以弥补。周萍得知自己与四凤的兄妹关系时,一时难以接受,选择拔枪自尽;四凤一个传统的底层女子形象,面对复杂多变的情感关系,一时羞愧难当,四处奔跑触电而死;周冲追逐喜欢的四凤未果,也相继触电而死;侍萍和繁漪双双遭受重大打击,同时发疯,从此真正的“随心而活”。最后,只剩下封建主义代表人物周朴园孤零零一个人活在对过往的深深忏悔中,这是最痛苦的惩罚。代表新生力量的大海则去了远方,寻找全新的希望。

《雷雨》的结局设定是符合大众心理需求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将所有的前尘往事的落脚点置于因果报应,而没有呈现出一个全新的视野,显然弱化了该剧对封建主义批判的力度,值得推敲。

俗话说,好人不长命,恶人活千年。《雷雨》最大的启示:只有建设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才是确保社会各阶层正常运作的基石,而这一目标势必要由出走远方的大海来完成,而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将成为大海。

 

【飞鸿传书】

寻找宁静

惠军明

喜欢宁静,那是一种纯净的感觉。静处时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默默眺望远山,静静凝望秋叶,感受一种空灵;微闭双目,用心倾听大自然的浅吟低唱。宁静时,天籁作响,心弦和鸣,浮华尽去,万物归一,天地间不能言说的大美,潜移默化入我心胸。宁静时,世事洞明,各种感悟便纷至沓来。灯红酒绿的纷杂世界,被思想的巨网过滤,便如清泉宝石般闪闪发光了。难怪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言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然而宁静难求!“树欲静而风不止”,世界充斥着喧嚣芜杂,到处是挨挨挤挤的人流,到处是充满着欲望和诱惑。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将田园牧歌、悠远古意驱逐得干干净净,那“万籁此都寂,但余钟馨音”的悠远禅境已经难以找寻了。“今月曾经照古人”,“人间处处有青山”,青山明月千古长存,但世事变幻,人心不古,又有几人能超然物外。

如何能找寻到至纯的一份宁静呢?在焦虑浮躁中我开始躲避和逃离。

躲进斗室,关闭门窗,凝神静气,翻唐诗,阅宋词,任时空颠倒穿梭,偷来片刻逍遥。于是开始羡慕古人拥有淡恬之心,修然之态,并快意人生。你看陶渊明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何等惬意轻松!“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太白青衣素衫,举杯邀月,生出千古奇趣。“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郊在寂静的夜晚感悟着自然幽况。“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于秦岭间体验到返璞归真的快乐。李易安在辗转流离中悲苦,苏东坡在赤壁下抒怀,陆放翁在床榻上低吟,诗词中的世界纯粹而寂静。阅读诗词书籍是躲避现实一种方式,但短暂过后鸡毛蒜皮又来和我纠缠不休。

于是背上行囊,走出家门,逃离喧嚣的城市,去找寻诗和远方。在古寺中朝拜,在草原间嬉戏,在大海边徜徉,在山林间聆听,在变换的风景中流连忘返,在壮美的自然中放飞自我,在旅途的奔波中驱散烦忧。许多地方留下了我的足迹,很多以前陌生的所在与我有了碰撞和交集。山水林泉果然是疗治浮躁的圣药,我的眼睛逐渐明亮,我的步履逐渐轻盈。旅行固然美好,可惜囊中羞涩,不久又回归现实。

我尝试了许多方式寻找宁静,或沉醉于琴棋书画,或长途跋涉于名山圣水,或长久静坐冥思,或小跑缓行,或闭目品茗……这些方式缓解了我的焦虑,让我或多或少获得了些许慰藉,但却没有彻底改变我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丰富,我渐渐明白了:既然世界难以改变,那么就尝试改变自己的内心。正如白落梅写道:“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内心的宁静,并不是逃避,而是从内心发出宁静的神态和行为。真正的宁静在于心灵的宁静,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不如心态安然。找寻了许久的宁静,原来一直就掩藏在我的内心深处。

红尘滚滚而来,世界变幻纷扰,保持心灵的宁静,我们才能拨开迷雾,处乱不惊,释然淡定,达到至美的人生境界啊!

 

十月的爱恋

史红霞

   十月的秋天,是一幅多彩的画面,红色主宰的世界焕发着温馨与活力。十月的南国大地上孕育着无数的神奇,掬一捧长江水,品尝着您的芬芳;看一看红土地,阅读着你的演绎。多少动人心弦的故事在这里流传,多少感人泪下的传说在这伟大的土地上经久不衰。

十月的歌声是一首惊天动地的进行曲,饱受灾难的中国人民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奋进;沉睡的东亚雄狮在进行曲中觉醒,奔腾的长江,是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滔滔的黄河,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见证;巍峨的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形象;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象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十月的浪花绚丽多彩,惊涛拍岸的气概让人顿生几分豪迈;十月的红旗娇艳美丽,烈士的碧血浸染凝聚了几代人的期翼。

十月是一支燃烧的火炬,照亮了大江南北,照亮了神州大地,你使黑暗幻化为瑰丽,你使寰宇为你惊奇。

十月是一株挺拔傲立的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却有伟岸的雄姿。冰天雪地中拔地而起,卓尔不群,“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十月的一切啊,都是我深深的爱恋,我的目光怎么也离不开这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十月的中华儿女聆听着十月的呼唤,十月的儿女们同舟共济,自强不息,面向未来阔步迈进,去迎接更艰难的挑战,去创造更丰硕的成绩!

 

梦想画饼师

郑贵华

 女儿常称我是画饼师,我对这个称谓不仅不恼,反而颇为骄傲。

我为女儿画大饼,从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女儿一岁多的时候,不爱吃青菜。为了使她营养均衡,我每次都用画饼的方法引诱她。当时她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尤其喜欢恐龙、白雪公主。我就说只有多吃青菜,才能长得像恐龙那么高大威武,只有多吃青菜,才会像白雪公主那么漂亮。这个饼很形象,非常有吸引力,女儿为此心甘情愿地咽下一片片菜叶。

再大一点儿,女儿上小学了,每晚睡前都要让我给她讲故事。为了鼓励她尽早自己阅读,我又开始为她画饼。能复述我讲的故事,给一根棒棒糖;能自己独立阅读一则故事,可以买一种玩具。在这些东西的诱惑下,她运用自己有限的拼音知识,一字一句地读那些拼音读物。慢慢地,她能不借助我的帮助,独自朗读一则故事了。再后来,家里的《成语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她都会拼了,不仅读得流畅,而且还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一遍。我的目的达到了,许诺给女儿的饼,当然也得让她吃得着。

就这样,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一路搭梯画饼,女儿紧跟攀爬追随,每隔一段时间,她都得到了应有的奖励。后来,梯子升得越来越高,饼也越画越大。女儿高二的时候,因为英语成绩下滑得厉害,整个人也缺乏精气神儿,不再像以前那样努力上进了。还说,我给她画的饼太大,自己够不着,不要也罢。

我理解女儿的焦虑,也知道她的不足,但她有自己的优势,我还得继续为她画饼。

首先,我和她回顾了这些年的成长经历,引导她认识到,前方有饼的好处。现在是遇到一点儿困难,可咱还有战胜困难的法宝啊!女儿听到“法宝”二字,眼里闪过一道亮光,精神也为之一震。我告诉她,这个法宝在她自己身上,若能好好使用,别说提高英语成绩了,就是当个翻译官也不是什么难事儿!

女儿撇撇嘴,一副不相信的样子。我和气地问她:“勤奋、自律、坚持,你有吗?”女儿点点头。

我又问:“你有很高的语言天赋,知道吗?”女儿摇摇头。

我再问她:“你知道谁半岁多会说话?你知道哪个不到一岁就能认识一百多个字?”女儿笑了,说:“我呀,你都说过好多年了。”

我郑重地告诉她:“这就是你的法宝,勤奋、自律、聪明、有天赋,学好英语肯定难不住你,以后真的能当个翻译官呢!”

从此以后,女儿在“翻译官”这个“饼”的激励下,努力学习,积极拼搏。晚上睡觉前不是背英语单词,就是朗读名人演讲稿,要不就是刷一套题。每次月考,英语成绩就会提高一截。高考结束后,女儿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所学的专业竟然是英语翻译。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也许是长久以来追饼的结果。

现在,已经参加工作的女儿有了清晰的职业规划,每年都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奋斗目标,且善于给自己画大饼。现在这个小画饼师,和我们一起,共同描绘着家庭的美好蓝图。

其实我们看似在画饼,实际上是在铸就美好梦想,在为幸福生活努力拼搏呢。就做个这样的梦想画饼师吧,这样不仅能激发人的拼搏精神,还能让生活更有奔头,挺好!

 

解不开的自行车情结

陈瑜

我读小学时,家里有两辆自行车。一辆属于远在市区工作的父亲,家与工厂几十公里的路程就是靠两个车轮的旋转连接起来;另一辆属于在小学做教师的母亲,每次上下班都靠它解决母子四人的脚力。

为了方便上下车和穿裙子骑行,一般女式自行车设计得比较流畅,没有横杠。而母亲考虑到能同时载三个孩子,也买了一辆比较笨重有横杠的男式车子。上下学时,弟弟和妹妹侧坐在前面的横杠上,母亲的两只伸开臂膀的手抓住两边的车把手,弟弟和妹妹刚好被挡住,就像在母亲的怀里,很有安全感。母亲跨上车用她的大长腿撑起车架,我骑马坐上后座,她一只脚在地面上蹬两下,车轮向前滚动,乘势将另一只脚踏上脚踏,用力蹬,车子便“启航”了——

初三年级面临中考,父母紧了紧手头,在开学前给我买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我的自行车不仅陪伴我渡过初中时光,还承担过接新娘的伟大使命。

表哥结婚时的迎亲队伍,是由几辆自行车组成的。为了壮大“车队”,还将我的自行车借去撑场面。那天表哥骑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在前面,后面是媒人骑着挂着象征“跳龙门”的鲤鱼、寓意“招财”的猪蹄……还有“配双”的人,一共四辆自行车,每辆车的龙头上都系着一条鲜艳的红领巾以示喜庆。

表哥娶表嫂时得经过一座又高又长的大桥。一般人为了省力都按“S”形的曲线骑行向上。但表嫂的妈妈特地叮嘱新毛脚女婿——过大桥时一定要走直线,中途不要停下。表哥也不管丈母娘是封建迷信还是出难题考验他,心想:在新婚第一天这大喜的日子里不走弯路,不正是一个很好的寓意和兆头吗?便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蹬着自行车。上坡时,坐在后面的表嫂心疼他,真希望自己的体重能够轻一点再轻一点;下坡时终于得以喘息的表哥玩起了车技,双手脱把,全凭双腿控制车子的平衡与速度,苦于当地有“新娘子途中不能说话”的风俗,吓得表嫂闭上双眼,一点也不顾新嫁娘的形象,把表哥抱得紧紧……

立业,成家。有了女儿,我也随先生转业回到地方。我的单位在县城北门的黄山岭路上,离家不算远,平时接送女儿、去菜场超市,一辆自行车足以搞定出行问题,只是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公园北路的一个大坡。弟弟以送我生日礼物为由送了我一辆“美丽行”牌电动车。到了上坡,只需稍加油门就很轻松地就冲上了坡,既轻盈便捷又快速省力,但总感觉缺少伸展腿脚和活动关节的机会。

先生转业安置工作后,曾有一段时间在离县城20多公里的桥林街道双庙村工作。因为离家远便选择乘坐公交车上班,可当时村镇交通还未开通,公交车也只能到乡镇,距村里还有很远的一段路。每天这样倒腾,不是长久之计,最终决定买了一辆轿车,从此我家成为了有车一族。

曾几何时,偶尔在路边看到一辆轿车驶过,总会投去羡慕的眼神,压根不敢想自家何时也能拥有一辆“小包车”。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几乎每个家庭都拥有了轿车,有的人家还买了好几辆。

然而,观察一下周围的人,不知从何时起,人们的观念已发生了逆转。大家不比谁开的是豪车,而是在暗暗较劲谁占了运动封面,谁的各项指标更健康,朋友圈里晒的多是在哪运动打卡……“管住嘴,迈开腿”成了新时尚。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身体开始发福,“动起来”,势在必行。看到身边公共自行车网点几乎辐射了每条道路,我便彻底抛弃了电动车。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首选步行,偶尔时间有点赶,或者距离相对远,我就选择公共自行车,自由而又任性,看中哪辆骑哪辆,座垫高低可调节,完全是“私人定制”,还有人管理、维护。骑在车上,想想自己既为绿色出行作出了贡献,又重温了对自行车的不了情结,美妙的心情也随着悠然的骑行而放飞……

 

(责任编辑:洪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