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杂谈】
“让人活”的权力与“使人活”的技术
——现代个体是如何被生产的出来的(上)
步虚
我们在前面谈论“生命政治”问题时曾多次提到法国思想家福柯,并引用意大利哲学家埃斯波西托的话表示:自从福柯重新提出并定义“生命政治”这个概念,西方政治哲学的整个框架发生了深层次的改变。
在现当代西方思想文化领域,福柯的名字常常与“权力”、“权力批判”紧密关联在一起。然而,福柯本人则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他所做的,仅仅在于对权力运作的机制进行分析。但是,这种分析研究的总主题并非权力本身,而是主体,或者说作为主体的生命个体。可以这么说,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个体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是福柯生命政治思考的核心主题之一。
在这次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个体存在及个人自由与整体(国家、社会群体)利益(公共卫生、集体生命安全等)之间的矛盾冲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从新冠疫情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许多西方国家引起的反应来看,只注重自身利益和权力,以个人自由的神圣名义而不惜危及和损害他人和公共健康,这样的个体存在,对于整体利益的维护,不是一种有效的动力,而是一种威胁和障碍。
在福柯的生命政治分析中,这样的个体存在实际上体现了现代生命政治的一大特征,即通过政治权力运作,生产或塑造一种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现代型个体。
在人们的一般认识中,现代意义上的个体是西方启蒙运动的产物。然而,在福柯看来,人们通常所说的“启蒙”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体力量所编造的一个神话。现代型个体决不是什么观念启蒙的产物,而只是政治权力对个人身体规训和督视的结果。而现代型个体的生产正是现代生命政治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理解福柯的这一论断,是今天的我们能否正确理解并争取有效地化解上述个体存在及个人自由与整体利益矛盾冲突的一个关键。
“规训”是福柯生命政治思考的一个核心概念。这是一个与“惩戒”与“控制”相联系并中介于两者的概念。
我们知道,福柯的生命政治思考起始于他对西方世界从传统的“君主国家”向现代的“民族国家”转变过程的考察和反思。福柯曾比较了君主国家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区别,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在于两类国家在处置“生”与“死”的权力上的不同。处置生与死的权力,即后来各种生命政治理论中所强调的“生命权力”。福柯指出:君主国家处置生死的特点是“重死轻生”,凸显的是“惩罚”和“惩治”。普通的生与死并不在君主权力的管辖范围之内,君主的权力并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不过,在一定的特殊时刻,君主显示出他在王国范围内的权力,即他对其臣民的生死予夺权。“君主的权力只能从君主可以开始剥夺生命才有效果。归根结底,他手中掌握着的生与死的权力的本质,就是剥夺生命的权力。只有在君主杀人的时候,他才行使对生命的权力。这本质上是刀刃的权力。”也就是说,传统君主国家的权力运作以君主本人为至尊,而任何触犯君主至尊存在的行为都会促使君主实施权力,以消除任何危害他至尊地位的可能性存在,其手段和方法是惩戒性的酷刑或直接处决。与之相对应,任何不触及君主本人及权威的臣民,其生活或生命都不在权力直接控制的范围之内,从而可以保持相对的独特性。
这里,人们不难看出,惩罚性的君主权力貌似强大,而实际上的整体作用力却十分有限。因为,君主权力运作主要是通过肆意剥夺他人生命的方式来对整体生命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本质上是消极的,不具有生产性。当影响强度达到上限,即惩罚对象被处决(死亡),君主权力也就随即失去了自己的影响力,它在达到目的的同时而自我消失——失去自身的能力和作用。
而现代民族国家有着不同的治理方式,其特点是“重生轻死”。(未完待续)2021-01-24
【作者简介】
步虚,文化学者和符号学学者,主修“地中海文明与西方文明“、“文化哲学视野下的当代法国研究”、“意义生成的认知符号学机制及操作”,长期从事文明关系、跨文化实践和国家文化战略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教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受聘为湖南践行国学公益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诗文春天】
喜鹊
谭文春
轿车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奔驰。时令已经立冬,路边一排排高大的杨树掉光了叶子,光秃秃的枝干戳着灰色的天空。但是风景并不单调,不少杨树的枝丫间突兀地耸立着一个个大如篮球的鸟巢,有的树上甚至还奇妙地出现两个,实属难得一见。
“这是什么鸟儿的巢穴啊?”同行的女伴发出惊讶万分的声音。给我们开车的山东朋友,随口答道:“那是喜鹊的窝。”好像为了印证他的话,几只黑羽白腹的大鸟,从相邻的几棵杨树上飞了出来,组成一个小队,排列有序地越过我们车顶,爽利地呱呱叫着,消失在视线的远方。
“真的是喜鹊啊!”女伴喜上眉梢,“出门看见喜鹊,叫‘出门见喜,大吉大利’!”
女伴的话得到赞同。在我们的文化中,喜鹊是吉祥的鸟儿,是喜事的代表。“喜鹊叫,喜事到!”这是传统的好话儿。还有“双喜临门”、“喜上枝头”等等以喜鹊为体裁的画作,也是特别的受人喜欢。
山东朋友把嘴一撇,说:“瞎扯!这些都是你们文化人儿自欺欺人编出来的说辞。在我们农民眼里,喜鹊是一种民愤极大的坏鸟。你到我们北方农村打听打听,老百姓恨之入骨呢!”
“为什么呢?喜鹊怎么招惹你们了?”女伴惊讶极了,刨根问底。我们也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讲述,不明就里。
朋友呵呵一笑:“你们真想听吗?我怕损毁喜鹊在你们心目中的良好印象!”
“没关系,说来听听吧,当是旅途闲聊,增加见闻。”我们很想知道喜鹊为什么成为“民愤极大的坏鸟”,愿闻其详。
朋友伸手向车窗外指了指,说:——
喜鹊这种鸟儿,祸害农作物太厉害了。玉米刚刚成熟,它们就成群结队地来,扑进地里,熟练的剥壳,大吃特吃。就连刚播下的花生种,深埋在土里,一样躲不过喜鹊的利爪,掏出来吃掉。还有苹果、梨、柿子,也是它们破坏的对象,而且专挑熟的和甜的啄,啄一个洞洞就放弃,又去啄下一个!喜鹊啄洞目的并不是为了吃瓜,而是让瓜烂掉长虫子,让自己大块吃肉。你看看这做法多损、多可恨!
我插了一句嘴,说:“这可能跟现代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有关,消灭了害虫,提高了产量,却也断了喜鹊的口粮。喜鹊也是迫于无奈啊!”
朋友继续说:——
也许有这些因素吧。但老乡只是对这些家伙祸害庄稼深恶痛绝,想尽办法剿灭它们,有的用药毒、有的用笼抓、有的用网捕,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喜鹊聪明得很,据说是所有鸟类智商最高的,能够辨识毒药和陷阱。而且记仇,会报复!前几年邻村里一个种西瓜的,瓜快要熟的时候喜鹊把瓜掏洞。瓜主在田中间搭个棚子,守在里面赶鸟儿。东边一挥杆,喜鹊就呱一声飞到西边,南边一扑打,喜鹊一翅膀就到了北边,累得够呛,还不奏效。后来弄了一个弹弓打死了一只,扔到离瓜地有四百米远的粪凼凼边。第二天清晨无数喜鹊嘈杂的叫声把他吵醒,他从瓜棚里出来,看见一群喜鹊围着那只死喜鹊呱呱叫,好像开追悼会一样,叫声越来越大,喜鹊越聚越多。他心中得意地想:“我这是杀鸡儆猴!看你们还敢来糟蹋我的瓜!”突然,开完追悼会的喜鹊呼呼啦啦扑了过来,一起冲向他的瓜田,见瓜就啄。他急忙舞动杆子驱赶。有十数只喜鹊组成一个小队进攻他,在头顶盘旋俯冲,有的用爪抓、有的用嘴啄,还有的朝他头上拉屎。最后是他满脸伤痕、一身污秽、抱头鼠窜仓皇逃出围攻。
我们不禁唏嘘,同时疑惑:“喜鹊这么厉害?”
朋友叹了口气,说:——
喜鹊是杂食鸟,性格残忍,手段凶猛。冬天还会捕食麻雀和老乡家的鸡雏,动作稳准狠,基本上被喜鹊盯上都逃不掉,抓住后就被啄得鲜血淋漓,只剩下惨叫的份,活生生地撕裂而死。我亲眼看见喜鹊追赶一只麻雀,麻雀惊慌失措,一头撞在我家的窗户上,撞晕了掉下来,喜鹊跟着落下就要叼走,我冲上前一脚踢去,把它吓跑。我把可怜的麻雀捡起来放在窗台上,醒过来飞走了。隔几天我老妈养的一窝小鸡雏,被这家伙叼走一只,第二天早上我在院子里发现吃得剩下的鸡头和尾梢的羽毛。我敢肯定是喜鹊故意丢下来气我的,赶紧清扫干净,别让我老妈看见了,说不定真会气病了。真是太可恶了!
“难道它们没有天敌吗?比如鹰。”女伴好奇地问。
朋友露出一个无奈的表情:——
对于鹰而言,喜鹊是一个难搞的敌人,不会去招惹它们。喜鹊体形虽然比鹰娇小,飞翔灵活,速度也快,耐力也好,老鹰想抓也不一定撵得上。即使抓住了,喜鹊的肉不好吃,尤其死了以后,肉马上变臭,真是奇了怪了。鹰跟喜鹊作战得不偿失,这一点认识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已经植入鹰的基因。喜鹊同样拥有尖嘴利爪这种锋利武器,武力值跟鹰有得一拼。鹰是单打独斗,喜鹊喜欢群攻,数量不占优势。鹰跟喜鹊相比,还有天然的弱势——智商比不过喜鹊,一群喜鹊斗鹰,简直跟玩儿似的。我小时候在山里放羊,亲眼看见三只喜鹊跟一只游隼争抢野鸡,攻防退守,阻截包抄,合围打击,简直如同训练有素的战士,配合有序,整个过程比“三英战吕布”还精彩!最后游隼铩羽而逃。
喜鹊基本上没有天敌,敌人倒是有,就是野猫!野猫也仅限于偷偷上树去掏喜鹊窝里的蛋,遇上成年喜鹊也只有溜的份儿,两只喜鹊绝对打败一只猫!去年我们村头有三只喜鹊跟两只猫打架,有人录了视频。我反复看了好几遍,看出名堂来,不是真的找猫晦气,而是一只老喜鹊带领两只刚刚成年的喜鹊拿猫当沙袋练功呢。一旦猫想逃出战场,老喜鹊就把它赶回去当陪练。最后两只猫都被揍得筋疲力尽、浑身血痕,村民看不过了,挥棒子赶走鸟儿。
朋友的讲述让我想起多年以前,游玩杭州灵隐寺,在寺外的松树林里目睹过喜鹊大战松鼠的激烈场面。一对松鼠夫妇想扒窝里的鸟蛋,喜鹊夫妇奋勇反击。松鼠也很聪明,一前一后,分兵突袭,或左或右,故布疑阵。喜鹊夫妇冷静相待,配合默契,敌进我退,敌退我追,一攻一守,攻守兼备,此起彼落,查遗补缺,填补空挡,绝不给对方机会。双方激斗数十分钟,最后以松鼠夫妇带伤逃走结束。
我对喜鹊有了新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文化上的吉祥鸟。尽管喜鹊在实际的生存环境中遭人唾骂,但是,这些都是以人类的利益为前提来决定一个生命的好与坏。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每一种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喜鹊是留鸟,一年的食物当中,大部分都是危害农作物的昆虫,对人类是很有益处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存活的权利,冬季食物减少,喜鹊侵扰人类家园也是为了生存。地球并不仅仅属于人类,它属于所有的生命。我们将喜鹊赋予吉祥的文化寓意,也体现了尊重自然、包容万物和众生平等的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
谭文春,男,现居中国四川省华蓥市。喜欢读书和写作,有诗歌、散文、小说及故事等文学作品发表,散见国内以及国外各类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部分作品获奖并入选各种诗文集。读书让人充实,写作令人愉悦,文字使人神清气爽,是灵魂跟世界对话的工具。
【鱼翔浅底】
话说柳宗元(二十四)
柳宗元的管理意识
洋中鱼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通过对一个种树人的经验描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吏治问题。如果种树时违反树的本性,“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这样就会恰得其反。移之官理,管理者政令繁出,对百姓的生产、生活诸多干预,百姓就会疲于应付,生产、生活反而变得不安宁,“故病且怠”,这种做法对老百姓“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达不到管理的目的。可见,他发现了官场冗员的问题,含蓄地表达了精简官僚松绑百姓的意图。这就是当今社会提倡的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的翻版。
在《梓人传》里,通过对梓人(都料匠)杨潜的描写,提出了一个如何为相的问题。杨潜本来是个连自己歪了脚的床都不会修理的人,但是他凭一把尺子一幅墨都在满堆的木料中从容指挥其他木匠锯、砍、刨、凿、嵌,能够造出与设计图丝毫不差的房屋来。倘若是私人的房屋,那么他要一半的报酬;倘若是官府建筑,他的薪酬是其他木匠的三倍。令人难以信服的是,每建好一栋房子他就在屋柱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杨潜建”,将其他人干出来的活归揽到自己的名下,其他人却不敢有异议。
古时候建房子不像现在这样分工精细,那时候设计和施工没有分开,所以建筑轮廓都在杨潜这样的首席木匠的脑海里,他只需量尺寸画墨,其余的均无须自己亲自动手,大家按照他画的墨去锯去砍去刨去凿,再按照他在现场的口令加以组合镶嵌就能造就房屋。
杨潜这种运筹帷幄的本领,实在令柳宗元钦佩,他甚至说这种本领“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他人为宰相就好比梓人杨潜,职责是举荐人才,任用官职,下达命令,肃整纲纪,统一法制,奖掖贤能和罢免无能之辈,与天下贤士讨论治国方略,而不应该插手琐碎事务,不该侵犯各级主管官员的职权,只需监督他们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就是了。倘若凡事亲为,势必因力量不支而增添助手,上行下效,这样一来,国家所供养的闲职副职倍增,一件原本简单的事情往往因人多嘴杂而迟于决策,不仅影响办事效率,而且会加重百姓税赋。
因此,可以说柳宗元的“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之言,实际上就是在倡导官场的目标管理。
【作者简介】
洋中鱼,本名杨中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永州作家协会副主席、永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中国文化报》《湖南日报》《羊城晚报》《南方周末》《散文》《散文百家》《美文》《中华散文》《散文诗世界》《创作与评论》等报刊,有作品入选多种文集,著有长篇小说《陶铸传奇》《见习记者》、散文集《梦的窗帘》《鱼眼观柳》《李商隐与永州》、新闻作品集《潇湘风流》《中瑜访谈》等。
【华峰凌云】
“梅妻鹤子”亦多情
许华凌
林逋,字君复,钱塘人。生于公元967年,卒于1028年。林逋曾在孤山居住20余年,所居多植梅,并养鹤,人称“梅妻鹤子”,卒谥“和靖先生”。今有墓祠于孤山之阴,放鹤亭之南。据说这里就是林逋的故庐,庐依岩结屋,下临后湖,和宝石山隔水相对,十分清雅。
植梅养鹤的这种爱好,自然表现了林逋对世俗追名逐利的淡薄,但也浸透了他对故乡和大自然的深情依恋。在他看来,梅花的幽逸超脱与白鹤的悠然闲适的特质同他的性格十分相投。梅花疏影清雅,花色美秀,姿态飘逸娇媚,清香远溢,显出其傲霜斗雪的淡然高雅;白鹤则常被人比喻标格高洁的君子。林逋常常抚着白鹤观赏梅花,写下了不少赏梅驭鹤的诗句。特别是他的梅花诗,独树一帜、奇丽动人,为后人所赞佩。 其中《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成为咏梅的千古绝唱。
据《宋史》记载,林逋自幼才华过人,少年时就是一个腹笥宏富的才子,无论在书法上和诗词上,都有独特的不俗成就。林逋的隐居山林可能与他的家境和自幼养成的性格有关,也与他受到老庄无为之说的深刻影响有关。林逋10多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只剩下一个哥哥与他相依为命,生活的艰辛使他性情变得更为沉静,养成了“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的性格。这与他长大后不求荣华富贵,甘愿过恬淡闲适生活大有关系。他喜欢的从来都不是庙堂之高,而只想纵情山水之间,做一人间逍遥客。他常驾一叶扁舟游历西湖,和高僧诗友往来,参禅论道,煮酒烹茶,吟诗作赋,徜徉清风中,坐看云起时。
我却时常有这样的疑惑:那个终身只爱梅花白鹤的人,难道就真正地远离红尘、超脱物外、毫无儿女情愫吗?不然,那他的《长相思》词又是如何写出来的呢?又将如何解读呢?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在他仅存的三首词中,这是唯一一首与爱情有关的。
所以,我就大胆猜想,这分明是说处士林和靖也是有眼泪、有爱情、有七情六欲的人。梅可爱,鹤可爱,而词中的那个泪眼盈盈相送于江头的“妾”终究是最可爱的。南宋灭亡后,有人挖开林逋的坟墓,发现了一方端砚与一支玉簪。端砚,乃砚之极品;而玉簪可能是词中的那个“妾”送给林逋的临别之物。一阕清词,一支玉簪,或许是他平淡生活中最为华丽的物件,可能也预示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林逋在经历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江头一别,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以梅为妻,以鹤为子,隐于孤山。
有些东西可以放下,有些事情可能忘记,可一段“罗带同心结未成”的感情则不会与流年逝水而消失,相反可能还会梦绕魂牵,胜过梅花,无论白鹤。一阕清词,一支玉簪,在那个特定的意境中,足以聊慰平生。
梅妻鹤子亦多情,罗带同心结未成。孤山风雨凄凉甚,多少楼台暮霭中。林逋消极避世的思想,显然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的。但他那旷达开朗的人生态度、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不趋名利的标格品德却值得后人称道。同时,他的多情,也不应该被“梅妻鹤子”的过度渲染而堙没。
【作者简介】
许华凌,男,1964年生。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中学高级教师。有二十余年基层学校工作经历,十余年政府机关工作经历。现为学校工会主席。诗文曾在《诗刊》《中华辞赋》《中华诗词》《中国诗词》《中国工人》《当代辽诗三百首》《辽宁日报》《辽宁职工报》等报刊和诗集上发表。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各类征文大赛并获奖。
【细语微光】
品一个人的书
紫月天
别人读书,多半是泛读;而我则是“专读”——专注于某一个人的著作。品一个人的书,让我品出了诸多的人生况味。
“书中自有颜如玉”,每一本书都有着读者能够吸取的能量:或是一种自在,或是一份安逸,或是一段静怡时光,或是一样沉思,或是一点知识。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呕心之作,爱书、读书之人断不可辜负。
我之所以养成“读一个人书”的习惯,源于小时候父亲的一次寻常之举。那时,我正读小学四年级.一天,父亲领我去逛新华书店。在书店里,我看到一本《郑渊洁童话》。父亲觉得这本书极适合我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阅读,便每月挤出钱来,给我订阅了《郑渊洁童话》。
由是,我的学生时光满是“皮皮鲁和鲁西西”、“舒克和贝塔”神奇而又充实的故事。每个月最开心的日子,就是新一期《郑渊洁童话》送来了。手捧那一本小小的童话书,坐在房间里,我一口气读完所有的故事!然后意犹未尽地望着天空,思绪随着舒克贝塔翱翔天际,畅想着与皮皮鲁鲁西西一起快乐地做游戏。
后来,《郑渊洁童话》停刊了,我也失去了生活中最大快乐和期盼——八年里,郑渊洁的童话是我小小世界里魂牵梦绕的唯一!
从此我养成了与众不同的看书习惯:专注一个人的书。我曾执着于路遥的书——《平凡的世界》《早晨从中午开始》《在困难的日子里》《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你怎么也想不到》《人生》等等,家中的书柜里收纳了所有路遥的书籍。路遥用他苍凉的笔触雕刻了质朴的人们面临种种苦难、战胜苦难,所展示出的坚韧意志和高尚品行;他们之间透着苦难的爱情,人生的奋斗历程。字里行间都弥漫路遥身体力行,用健康和岁月织就中国现代文学上一本本、一部部与时代同行的巨著。
台湾作家刘墉的书《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激励了年轻人发奋图强,也从父母的角度娓娓讲述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萤窗小语》《点一盏心灯》平易亲切地述说着身边的平凡人、平凡事,一颗淡然的心面对人生的种种释然和惬意。《人生的真相》《冷眼看人生》《冲破人生的冰河》,则振聋发聩地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提醒善良的人们和才走出象牙塔的学生们,学会保护自己,辩证而理性地看待这个现实的社会。
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雪山飞狐》……恰是“飞雪连天射白露,笑书神侠倚碧鸳”。一个武侠的世界,一片侠之大义的江湖;一身绝世武功,一心纵横武林;国破家亡,爱恨情仇,英雄辈出……从此闭上眼,一个武侠的梦,一个行走的江湖,如影随形,深藏心底。
佛语云:执着是苦。每读完某一位作者所有的书,我如同失恋般痛苦,辗转悱恻;找寻到另一位作者的书时,又如新婚般欢愉,喜笑颜开,我又进入下一个畅读的“轮回”……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我愿守住一片内心的安宁,抽暇捧读:沉淀生活的芜杂,拓宽生命的厚度。
【作者简介】
紫月天, 本名肖艳,70后,湖北武汉人,武汉市常青一中中教一级教师,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 喜好读书旅游,乐于执笔写作,作品散见于《思维与智慧》、《中国石油报》、《中国青年作家报》等报纸杂志。
【飞鸿传书】
三冬好读书
刘贵锋
书籍是人类心灵殿堂的基石,是人类精神力量的源泉。在人的生活中,书籍与阳光、水分和粮食一样不可或缺,甚至其分量还要重一些。喜欢冬天,正是由于冬天适宜读书的缘故。
其实,在遥远的古代,睿智的古人就已经意识到三冬是读书的好时节。《礼记》中就有“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的句子;《汉书·东方朔传》中记载了东方朔上书给汉武帝,称自己三冬读书“文史足用”,“上伟之,令待诏公车”的事,后来“三冬足文史”的典故成为冬天读书成才的佳话;三国时期的儒学宗师董遇,总结自己的读书经历,提出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之“三余”时间读书,精彩的论述让书虫们深以为然;清人金圣叹则发出了“雪夜闭门读禁书,不亦快哉”的感叹!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在一年四季之中,冬天相对来说最为轻闲,而又不便出门,少了些许应酬和交际,难得时间充足,正好读书。彼时,任窗外北风呼啸,雪花漫卷,拥炉而坐,清茶在侧,拿一册书籍,食指和拇指轻轻翻动书页,当一行行文字像黑色的精灵一般跃入眼睑,身虽蛰居一室,而人早已神游物为。不知不觉,已是夜幕低垂。读书,让单调的季节变得有滋有味;读书,让寒冷的季节变得温暖如春。而这种精神专一、超神入化的阅读,收获定是匪浅的。
进入冬季,木叶凋敝,百虫蛰伏,少了一些热闹,多了一些安静,这样的环境,最宜读书。尤其是冬天的夜晚,漫天星斗,祥和静谧,没有不速之客叩门,没有忧愁琐事萦怀,没有功名利禄侵扰,天地间似乎就剩下了自己,剩下一颗简单、淡泊的心。于是,挑灯夜读,让灯光抚摸那些温暖的文字,让文字滋润一颗负累的心。唯有文字,是一碗温暖的药,才可以治愈所有的颓丧和疼痛。“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从书中沉淀人生,从书中感悟生活,充实而有意义。冬天是安静的,读书也是安静的。三冬读书,顺乎自然,事半功倍。
冬天是一个更适合思考和理性的季节,最适合读书。冬天寒冷,人的头脑更加清醒,更加灵光,人的思维变得自由而敏捷,而横亘在视线中,繁华落尽后山寒水瘦式的原始状态,又最容易让人陷入哲学般的思考。周国平在谈读书时说:“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三冬读书,精神饱满,思绪飞扬,更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更容易接近读本的真相,更容易与伟大的灵魂产生深度的碰撞,更容易自我发现。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在天寒地冻的三冬,躲进温暖的陋室,捧一杯香茗,掩一卷诗书,让自己沉浮在书海之中,体验阅读的惬意和快感,生命在阅读中厚重,灵魂在书香中丰盈,实在是人生妙不可言的事!
(责任编辑:洪田)
———汇聚八方英才,创建优秀写作园地,我们一直在携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