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媒甘肃行——玛曲龙头琴弹唱

玛曲龙头琴弹唱 , 甘肃特有少数民族曲艺曲种。龙头琴, 藏语 称 ( 东令) 来源于古代藏区的扎年琴, 是一种由艺人自弹自唱、 即 兴填词的及唱、 念、 弹、 舞于一身的综合性曲艺表演形式。 玛曲龙头琴弹唱主要分布于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各乡镇, 并流布于四川、 青海等地的藏区。 清乾隆年间, 安多 藏区二世嘉木样大师在西藏学习的时候, 把阿里琴带到了拉卜楞寺。 清末第四世嘉木样大师创作了大量的词曲, 在安多藏区民间逐渐开 始了传播。 随后华尔贡延续和发展了拉卜楞寺院固有的龙头琴弹唱 艺术, 特殊的历史环境给予了它新的生命力。 玛曲龙头琴弹唱在艺术表现上有四个基本点 : 一是多样性。 说 唱内容丰富, 既有历史、 史诗片段, 又有日常生活、人文风光等等;, 表演形式多: 有词、 有唱、 、 有舞、 有唱、 有舞。 二是正规性和随意性。 正规性即有固定时问和地点, 而随意性则不分时问、 地点可 随时弹唱。 三是民众性。 是玛曲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 成了人们在茶余饭后自弹自唱、 自娱自乐的一种主要方式。 四是艺 术形式的独特性。 弹唱是表演和演唱相结合, 弹唱者可站可坐, … Read more

华媒甘南行—玛曲大经筒

阿万仓镇宁(娘)玛寺大经筒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藏式转经筒,该转经筒总高度42.38米,内部装藏大藏经1080部约11万册,旋转经轮总重量320吨,其中黄金用去60公斤。虽然体重庞大,但它靠着信徒的力量无时不在转动。据传,转动经轮一周,即等同于念诵《大藏经》一遍。 该转经筒于2018年8月31日落成开光,并以“世界最大的大藏经转经筒”载入吉尼斯纪录。

海外华媒甘肃行——玛曲县长杨智明推介玛曲县

玛曲藏语是“黄河”之意,位于甘、青、川三省结合部,是甘肃省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严酷、唯一不产颗粒粮食的纯牧业县,境内平均海拔3600以上,总面积1.0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人,拥有集中连片的天然优质草场1288万亩,是河曲马、阿万仓牦牛、欧拉羊和河曲藏獒四大优良畜种的中心产地。这里矿产、水电、风能、太阳能、藏药材、旅游等资源丰富,特别是黄金储量居甘肃省首位;风电、光能、抽水蓄能分别可装机180万千瓦、1640万千瓦、300万千瓦,是甘南州新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151种野生药用植物,冬虫夏草、雪莲、贝母、红景天等20余种名贵药材可采集利用,素有“天然藏药材宝库”之称;这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有“高原明珠”之称的首曲大草原、有被誉为“花和鸟的海洋”的西梅朵塘、有令人神往的“七仙女”峰等,还有历史悠久的11座藏传佛教古刹,“天下黄河第一弯”“世界最大最美湿地草原”“格萨尔发祥地”“中国赛马之乡”“藏族民歌弹唱故里”等品牌享誉海内外。 玛曲生态地位十分重要,黄河虽发源于青海,但成河于玛曲,黄河干流从南、东、西三面环绕玛曲433公里,形成了久负盛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水源补给量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7%,故有“中华水塔”“地球之肾”之美誉,是维系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天然屏障。 近年来,玛曲立足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地位,牢固树立上游意识,主动担起上游责任,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累计治理沙化地33.99万亩、“黑土滩”退化草地127万亩、修复湿地42.3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98.4%,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同时,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地抓招商、上项目、优环境,不断加快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民生保障、新兴产业等领域发展步伐,全县呈现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现代畜牧业阔步前行、文化旅游欣欣向荣、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源涵养能力不断增强、新产业强劲崛起的发展局面。如今的玛曲,处处闪现着幸福灿烂的笑容、处处散发着现代文明的气息、处处洋溢着繁荣和谐的景象。 玛曲因黄河而得名、依黄河而兴盛,也必将依靠黄河走向繁荣。我们真诚邀请各界朋友来玛曲草原感受世上最浓烈的人情,聆听天下最嘹亮的歌声,解读雪域最神奇的奥秘,体味高原最宁静的人生,徜徉世界最自由的户外天堂。我们期待各界朋友到玛曲观光旅游、投资兴业,与玛曲人民一道共创玛曲幸福美好的明天。

“藏族民歌弹唱故里”甘肃玛曲非遗数字化焕新生

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文化馆馆长拉毛卓玛19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介绍说,近年来,该县通过拍摄非遗宣传片、数字化整理非遗档案、非遗传承人线上教学等方式,让草原上的说唱内容得以永久保存,依托网络平台让非遗走近年轻人。 拉毛卓玛说,玛曲是“不产颗粒粮食”的纯牧业县,纯牧业生产生活方式孕育出了诸如藏族民歌弹唱、格萨尔说唱、牛角琴演奏、藏鹰笛演奏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玛曲被誉为“藏族民歌弹唱故里”。 “利用互联网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拉毛卓玛说,该馆鼓励藏族民歌创作发展,培养民间弹唱艺术家,创编了以“格萨尔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文艺作品,全面摸排县域内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等,对濒危的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抢救。 5月8日,格萨尔说唱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才布扎现场表演。九美旦增 摄 截至目前,玛曲县共有国家级、省级等非遗项目100多项;有国家级、省级等非遗传承人300多名。该馆已对65项非遗进行数字化整理和展示。 58岁的玛曲县尼玛镇牧民才布扎是当地格萨尔说唱传承人之一。随着牧民产业结构改变和生产生活水平提高,大众传播媒介日益普及,才布扎曾一度为格萨尔说唱的传承忧心忡忡,直到数字化非遗保护的推动,让他宽慰不已。 如今,才布扎还通过微信网络平台教授学生,目前有来自青海、四川、甘肃等地的学生30多人。 5月8日,牛角琴演奏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尕藏旦巴展示其创作整理的演奏曲谱。九美旦增 摄 “80后”尕藏旦巴是玛曲县牛角琴演奏第二代传承人。他说,牛角琴是玛曲县独有的一种弦乐器,曲谱的缺乏和牛角琴制作工艺的复杂,使该艺术传承后继乏人。 “数字化是让民族艺术瑰宝得以完整保存的必经之路。”尕藏旦巴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4首曲目已被刻录成光碟,通过网络平台得到广泛传播。目前,他正在创作牛角琴的演奏曲谱,以期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 据玛曲县文化馆介绍,该馆还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当地非遗保护中心、非遗传习所,通过非遗传承人授课传艺,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民间艺术,最终加入保护、传承、弘扬非遗的队伍。

海外华媒点赞扎尕那:让更多游客解锁甘肃宝藏村寨

村子里的道路不仅可以通大巴车,而且满足现代生活的水、电、网络都很畅通,更难得的是村庄的原始民俗风貌保留得依旧很好。” 24日,秘鲁秘华商报总经理谢允亭表示,近年来,甘南迭部县对于扎尕那生态的保护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令人印象深刻,作为海外华文媒体,要通过报道,让更多华侨华人了解这处古老的村寨。 6月24日,海外华媒甘肃行来到迭部县扎尕那,拍摄当地民族服饰和表演。九美旦增 摄 由中国新闻社、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组织的“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活动在甘南州举行,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踏访甘南州多个县市。24日,采访团走进迭部县扎尕那。 “我平生未见过如此绮丽的景色,如果《创世记》的作者曾看见这里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20世纪20年代,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曾多次来到扎尕那,这里给他留下深深的震撼。 6月24日,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一行采访扎尕那民宿老板。九美旦增 摄 扎尕那村位于迭部县益哇镇,海拔3000米左右。“扎尕那”在藏语中意为“石匣子”。从迭山高处俯瞰,扎尕那的地形宛如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完整古城。2023年,扎尕那村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最佳旅游乡村”,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探秘仙境。 “过去我们家里放牧,我到外面跑大车,一年赚个五六万元,日子紧巴巴的。2021年靠政府补贴把家里的民宿建好,这两年游客多,年收入翻了好几番。”扎尕那代巴村村长卓玛交告诉记者,现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借当地不断攀升的游客流量,开起了民宿当上了老板,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幸福指数提高了不少。 近年来,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当地政府花大力气提升扎尕那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将文旅产业打造成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据了解,2023年该县全年接待游客413.1万人次,而全县人口为5.1万人。 6月24日,图为扎尕那村中的帐篷民宿。九美旦增 摄 在了解了几户村民通过打造原生态民宿发家致富的故事后,海外华媒代表们赞叹不已,新西兰BNE佳讯全媒体集团董事长张书豪表示,这次来到扎尕那感受到了当地民众的勤劳和智慧,他希望将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故事带回新西兰,让更多游客来亲身感受这个“宝藏”民族村寨,深入了解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特色。 在扎尕那采访过程中,时而下起雨,时而又晴空万里,智利南美新闻网总编辑王雪琰面对此情此景时说,这样的自然景观在智利也有类似的场景,然而淳朴亲切的村民与生态和谐共生的景象,在扎尕那采访期间留下深刻印象。

与世界握手!盛夏的迭部迎来海外华文媒体团

6月24日 迭部迎来了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团 穿越洛克之路,邂逅最美风光。高耸入云的山峰、清香自在的杜鹃花、潺潺流淌的溪水……顿时让采访团忘却路途的疲惫。大家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畅游,惊叹洛克之路的惊险与神奇,享受大自然的惊喜与魅力。 用镜头定格美景,用心体验藏家蝶变。迎着朝阳,采访团走进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扎尕那,亲身体验当地正在蓬勃发展的文旅产业,深入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及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 古朴宁静又充满现代色彩的扎尕那代巴村、达日村、东哇村、业日村给采访团家的温馨与亲切。大家一起住民宿、品藏餐、学唱原生态民谣……感受现代村落的发展与变化,同时采访了当地民宿建设运营及文旅产业收入等情况。 藏族服饰独具特色雍容华贵,美观大方让采访团为之叹服。在扎尕那仙女滩采访团采访拍摄民族服装展演,蓝天白云下美丽的仙女滩成为藏装秀的背景,明媚的阳光成为最自然的“打光灯”,精美的民族服饰在独一无二的环境中更显魅力无穷。 县委副书记牛学勤在欢迎晚宴上致辞,对华媒采访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在泰吾赛雍藏寨采访团体验了特色美食,欣赏了罗罗舞表演。罗罗舞舞步优雅、轻缓、柔和,欢乐舒缓的曲调深深吸引着采访团。 跋山涉水,向世界呈现迭部。据了解,本次活动由中国新闻社、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联合组织举办,25位海外华媒代表分别来自法国、意大利、德国、加拿大、南非、韩国等国家。 他们用独特视角、专业的技术、斐然的文案……将迭部之美推向世界。 听采访团怎么说~ 迭部视野 ,赞36 秘鲁秘华商报总经理谢允亭分享一路感受。 迭部视野 ,赞100 CHANNEL33新西兰中文电视台宋雨璇表示,通过体验扎尕那淳朴的民风,欣赏优美的环境,与群众促心交谈,对藏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迭部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山水生态与田园风光各放异彩,吸引更多海外游客走进迭部,爱上迭部,同时也为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024海外华文媒体杭州行采访活动启动

【加拿大七天传媒讯】(记者陈汝燕 杭州报道)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杭州行采访活动6月18日在杭州新侨饭店举行了启动仪式,来自加拿大、英国、美国、西班牙、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近30位华文媒体代表及杭州有关部门代表出席活动。活动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杭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上城区侨办、侨联、余杭区侨办、侨联、 富阳区侨办、侨联承办。会议由杭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兼侨办主任王新宇主持。杭州侨联党组书记赵欣浩致辞。 杭州市侨办主任王新宇主持启动仪式。 杭州市侨联党组书记赵欣浩在致辞中说:“很高兴在江南初夏时节,在历史、文化、时尚交融的杭州与大家相聚。我谨代表本次主办方杭州市侨办、侨联,向出席活动的各位海内外华文媒体朋友和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杭州是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勇立潮头的创新活力之城,风景秀丽的生态文明之都。近年来,杭州在创新创业、数字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当前正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努力成为全面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目标定位,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2023年,杭州成功举办第19届亚运会,这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透过“亚运之窗”向世界多维度展示了“中国特色”。今天,我们希望通过各位媒体朋友的镜头和笔触,将杭州的魅力传递给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杭州、关注杭州、爱上杭州。 海外华文媒体是传播中华文化、讲好杭州故事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杭州市侨办、侨联围绕“杭州亚运”“共同富裕”“创新创业”等主题,连续组织海外华文媒体杭州采风活动,向世界推广杭州、宣介杭州,扩大了杭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已经成为杭州侨界的一项品牌活动。 今年的海外华文媒体杭州行采访活动,我们也安排了丰富的行程,考察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和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深入“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黄公望隐居地,探寻富春江一脉灵气;我们在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看见南宋,体验宋韵文化;还将采访余杭区未来乡村共富工坊,见证杭州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实践。我们相信,今年的海外华文媒体采访杭州活动,不仅是一次新闻传播的盛会,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盛宴。 我们真诚希望,通过本次海外华文媒体杭州行采访活动,大家能够亲身感受、亲眼见证我市上城、余杭、富阳等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所发生的可喜变化,感受杭州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向世界呈现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别样韵味和风采。我们热切地期待各位媒体朋友通过笔尖和镜头,深入挖掘杭州的独特魅力和发展亮点,用生动的文字和精彩的画面向全世界展示杭州的美好形象和蓬勃发展。 最后,我预祝此次海外华文媒体采访杭州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祝愿各位媒体朋友在杭州度过一段愉快而难忘的时光!” 纽约商务传媒集团董事长冰凌先生代表海外华文媒体致辞 参加此次活动的媒体代表合影 启动仪式前,媒体代表参观了杭州特色街区清河坊。 清河坊是中国开放式街巷制的起源地,是目前杭州城内历史渊源最深厚、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街,街区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商业业态繁华,是中外游客体验“宋韵杭风”的必到之地。 清河坊历史街区西承西湖文化景观,东接京杭大运河,位于南宋都城临安城遗址的中心位置,由河坊街与中山中路(南宋御街)十字交叉形成核心骨架,占地约22万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年均客流量超过3000万人次。 自2001年开街以来,街区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荣膺国家AAAA级景区、中华老字号第一街、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等十多项国家级荣誉,是展示杭州历史文化底蕴和文、商、旅融合发展的重要“窗口”。 2021年和2022年,清河坊历史街区同时斩获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首批旅游休闲街区荣誉称,成为上城区首个“双国字号”景区。 围绕南宋皇家文化和市井民俗文化交映相协的主线,街区内非遗、老字号品牌汇集,现有胡庆余堂、方回春堂、朱炳仁·铜等非遗企业33家,万隆火腿庄、景阳观等老字号企业30家,历保文保40余处,文博艺术类场馆10余处。   代表们参观了浙江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这座总面积3000平方米的博物馆位于吴山脚下南宋皇城根处,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及其子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遗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军岷用毕生精力、耗时10余年打造。 民居以明清时期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呈现。除立墙和地面外,馆内的门、窗、瓦、脊梁、立柱、家居、艺术品等全部采用铜质结构和装饰,共耗费150余吨铜,是中国第一座铜雕艺术博物馆。 江南铜屋以铜为基调,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中的绘画、雕塑、建筑、书法,交融和合,是中国唯一一座铜建筑民居大宅。集铜雕艺术所有类型,数量达2000余件。 江南铜屋回廊穿连,厅楼叠筑,铜光闪烁,古朴华贵,内部共设六大展厅和二个展览馆,分别是:序厅、建筑厅、佛教厅、民居厅、艺术厅、文创厅,以及朱炳仁文献馆、地宫熔铜艺术展览馆等。 博物馆收藏陈列了“朱府铜艺”的典型代表作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年代最具代表性的铜艺术品,朱炳仁当代熔铜艺术作品等各类兼具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的藏品,以及从传统到现代各种铜文化相关的珍贵文献资料。 目前“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馆内共有藏品2000余件,是中国收藏近代铜艺术最多的铜雕艺术博物馆。 该博物馆建成17年间,一直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每年吸引千万游客驻足观看。这座集规划展示、学术研究、创作教育为一体的铜艺术博物馆,是浙江重要的国家非遗铜雕文化与艺术展示基地,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是杭州最具魅力民间博物馆之一。 代表们还参观了著名的胡庆余堂。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编辑独山玉)

80%为微创手术 浙大邵逸夫医院精准微创从高原到高峰

  2023年2月,一台横跨5000公里的手术在浙江和新疆两地医院同步进行。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机器人远程手术中心,普外科主任医师梁霄通过国产微创手术机器人操作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医院的患者远程实施了胆囊切除术。 6月,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团队再次联合新疆成功实施全球首例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辅助肝脏切除手术,用极短时间完成从远程胆囊切除到远程肝脏切除的技术跨越。此后,该院相继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辅助保留脾脏胰尾肿瘤切除术、5G超远程机器人辅助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等。 近日,10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浙大邵逸夫医院集中采风,了解微创技术手术如何在临床一线落地使用、造福百姓。 据介绍,超远程机器人微创手术已在浙大邵逸夫医院常态化开展。截至目前,该院成功为新疆和台州温岭的患者实施20例5G超远程机器人手术,真正实现优质医疗服务无延迟传递下沉。 当前,微创外科已成为21世纪外科发展的主流方向,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微创技术为传统外科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作为国内最早引入和发展微创技术的医院,浙大邵逸夫医院在外科微创化与精准化领域持续求索创新,率先引入腹腔镜技术、达芬奇机器人和快速康复理念,以先发优势形成了“量多、面广、创新”的微创发展格局,开辟了外科精准微创新时代。 一组数据或可窥见一二,目前浙大邵逸夫医院腔镜、机器人等微创手术占总手术量的80%,机器人单机手术量连年居全国第一。微创技术几乎覆盖所有外科领域,同时带动内镜中心、介入中心等内科领域微创技术提升。 在临床医学中,如何让治疗更高效?什么是患者的最优解?同时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和医院管理者,蔡秀军认为,“科技创新”是推动医疗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医学界永恒的话题。 蔡秀军身体力行地践行了这一理念。由他首创的国际首例完全腹腔镜绕肝带法二步肝切除术(蔡氏ALPPS)获Nature专题报道,腹腔镜刮吸解剖法肝切除术被编入《美国外科学院多媒体手术图谱》。 此外,在微创肝胆胰手术、下腰痛诊治、辅助生殖、复杂冠心病和房颤诊治等领域,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多项技术和手术方式也达到国际或国内首创。 从“开腹”到“开孔”,微创技术让越来越多患者享受到“切口更小、伤痛更少、恢复更快”的福利。作为这一领域标杆的浙大邵逸夫医院,正聚力打造“医学高峰”。 4个月前,73岁的赵大伯被确诊为“直肠中分化腺癌”,家属了解到浙大邵逸夫医院副院长宋章法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具有丰富经验,遂前来就诊。 宋章法综合评估后考虑,患者直肠肿瘤下缘距肛3cm,位置较低,且肿瘤较固定,保肛存在风险,直接手术或传统放化疗存在术后吻合口瘘、肿瘤复发风险高的情况。经与家属和患者商议后,决定采用局部精准放疗联合化疗、免疫治疗的个性化术前新辅助治疗方案。 治疗期间,赵大伯因担心疾病以及治疗经济负担,曾出现抵触情绪,一度想放弃全程治疗。在医护团队耐心劝导下,他逐渐重燃信心,坚持完成了术前治疗。肠镜检查发现,肿瘤在治疗后已经由巨大肿物缩小成溃疡疤痕。 5月10日,赵大伯完成了腹腔镜下直肠根治术+腹腔镜下盆腔粘连松解术+肠系膜淋巴结清扫术+小肠造口术+内镜下小肠支架置入术。术中宋章法精细操作,通过小肠支架置入,给直肠吻合口充分的时间愈合,大大减轻了直肠吻合口瘘发生的概率,同时避免了因小肠造口而二次手术的情况。 “我们团队开展的直肠癌精准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使得赵大伯的病情达到临床完全缓解。”宋章法介绍,通过支架法肠转流术提高了患者保肛率,同时避免了二次肠造口回纳手术,既为患者解除病痛,又为患者节省手术费用。 支架法肠转流术造福患者的背后,是蔡秀军研究团队18年孜孜以求的探索。 在临床中,蔡秀军团队提出“免缝合”理念,创造性发明了可降解肠吻合支架并创建了“支架法肠吻合术”。该方法避免了吻合口血管破坏及异物残留,有利于吻合口愈合且方法简单,适合腹腔镜下实施。 2020年,该团队在原有支架基础上发明了肠转流支架,创建了“支架法肠转流术”。这一创新技术可显著减轻患者生理、心理创伤,缩短治疗周期及住院时间,对沿用近170年的回肠造口术实现了技术革新,目前已在全国近千例患者身上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我们不是为了发表文章去研究,而是为解决患者问题进行研究,使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让医务人员把研究成果写在病床上。”谈及这一技术革新,蔡秀军如是说。 技也精深,德也馨芬。正如浙大邵逸夫医院的一位患者所说,好医院、好医生、好技术对患者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完)  

一面墙、一朵“花”、一封邮件 折射出怎样的人文关怀?

  一面感恩墙上贴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患者的暖心留言、一朵“康乃馨”营造与呵护着无噪音病房、一封电子邮件承载着来自国际友人的赞美与肯定……30年的发展历程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凭借细微之处的爱打动万千海内外患者,“给您真诚、信心和爱”的服务理念让医院充满温情。 以建院 30 周年为契机,浙大邵逸夫医院联合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主办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浙大邵逸夫医院集中采风活动,10 家海外华文媒体通过实地走访,感受一面墙、一朵“花”、一封邮件折射出的人文关怀,了解这家“年轻”医院成为温度医疗“代名词”的幕后故事。 一面感恩墙 写尽关爱与尊重 “我很高兴在这里受到了真诚对待,所有的医护人员都非常友好,他们在我因疾病而恐惧时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帮助我尽快康复,非常感谢他们。”来自印度的患者蒂斯·纳格文卡在浙大邵逸夫医院病房感恩墙上的信笺上写道。 在这面感恩墙上,还有来自西班牙、印度、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患者写下的祝福与感谢。透过这面感恩墙,医院 “给您真诚、信心和爱”“全人照护”的理念得到了具象化的诠释。 “国际化是我们医院与生俱来的基因和特色,许多国际患者把我们医院当成首选医疗机构。面对他们,我们不仅要在语言上保持顺畅沟通,还会去主动了解他们的宗教信仰和饮食要求,给予最大的尊重。”护士长孙钰洁说。 除了照顾到患者住院生活上的种种细节,浙大邵逸夫医院强调医务人员要注重患者的隐私和个性化需求。据了解,这是中国第一家倡导“一人一诊室”的医院,医务人员不能在公共场合讨论患者病情,进入病房前会先敲门。 “我们还会帮助患者与同病区的其他患者‘破冰’,打造一个相对轻松的住院环境,为这些身处异国他乡的患者带去一丝慰藉。”孙钰洁提到。这样如朋友、家人一般的诚挚付出自然也收到了真诚回馈,一位孟加拉国患者留言表示医护人员的支持和照顾治愈了他,并用“Friendship”来为留言收尾。 在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各个病区,都有这样的一面感恩墙,它通过真挚的语言传递着医患间的真诚互动,记录着来自国内各个省市以及海外患者对医院点滴服务的感激之情,渗透着医院的热情与温度,也如一条纽带牵起医患双方的情谊。 一朵“康乃馨” 展现态度与温度 在浙大邵逸夫医院智慧病房中,悉心服务患者的智慧化元素随处可见,其中,一朵独特的“康乃馨”收获了无数患者“点赞”。每当这朵“康乃馨”在病房地板上“绽放”,大家就知道,该安静了。 这是浙大邵逸夫医院的护士自主发明的噪音智能监测提醒装置。该装置一旦检测到屋内噪音超过一定分贝,便会在地板上投影出一朵醒目的“康乃馨”,提醒病区要保持安静。 “我们用一种更智能、更温和的方式来处理噪音问题,为住院患者营造一个相对安静、有利于身心康复的休息环境。”护士长徐群利说。 这朵康乃馨的原型,来自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小碎花护士服。一朵绽放的“康乃馨”将智慧化与人性化完美融合,带来便捷与舒适。由此可见,浙大邵逸夫医院是不折不扣的“细节控”,所有的用心都体现在细微处。 此外,出于安全性与便捷性考虑,医院在病房内安装输液检测系统,输液临近结束时,检测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显示在各个病房的门头屏上,提醒护士进行处理。“以往输液都是要患者或家属自己观察盐水是否快没了,现在这个系统能代替他们做这个工作,他们可以放心休息和做其他事。”徐群利说。 “我在日本工作生活,了解到日本的医疗体系与设施是相对先进的,但我今天看到了浙大邵逸夫医院的智慧病房,还是挺吃惊的,感觉特别先进,这些智慧措施既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医患之间也能得到有效交流,这也让我看到医院的数字化管理确实是走在世界前列。”日本留学生新闻副总编龙丽华说。 如今,中国医疗服务正快速在向智慧化迈进,浙大邵逸夫医院作为智慧医疗的领跑者,认为人文关怀与创新突破同为不可或缺的关键词。正如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所言,一切的发明与创新都是为了造福百姓,创新的出发点也是人文关怀。 对患者而言,一个小小的设计能切实地为他们带来更好的体验,让其可以感受到触摸到医院的态度和温度。 一封邮件 道出欣赏与肯定 “您们的工作人员表现出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知识水平确实值得赞扬。此外,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先进及现代化设施,超出了我们的期望。我们深切认识到您们所做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为浙江当地居民和国际旅客提供卓越医疗服务方面。我们真诚地感谢邵医员工的奉献和承诺。” 这段话来自于2024年5月,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领事科科长保罗·何蒙一行在参观浙大邵逸夫医院后给医院国际合作办公室发来的电子邮件。 一封电子邮件,在肯定医院“硬实力”的同时,还传递了对该院医护人员展现出的专业精神与服务态度的欣赏与点赞。人性化已然成为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另一个标签。 一直以来,浙大邵逸夫医院走在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医院管理之路上,人文关怀理念也早已浸润其中。 蔡秀军院长曾提到,早期国内医院与西方发达国家医院最大的差距不是技术,而是理念。作为人文关怀理念的积极践行者,学会“将心比心”是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医护人员的必修课。一直以来,他们用“同理心”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通过“体验当病人”等方式体会何为“医者仁心”,倡导“治疗病人而非疾病”的全人照护理念,在长久的思考与实践中,将爱与关怀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让患者获益,也为同行带去积极影响。 30年来,浙大邵逸夫医院不仅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成为浙江省内学科最全、技术最先进的顶尖医院之一,更始终秉承“给您真诚、信心和爱”的服务理念,推行“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安全文化、高效运行文化、优质护理文化”等人文关爱文化,坚定不移地做温度医疗的“倡导者”,积极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使命。  

杭州的这座国际化医院 何以令外籍友人连称“perfect”?

  语言沟通、医疗水平、诊疗费用、就诊流程……对于许多外籍友人来说,在异国他乡看病,并非易事。但前不久,从身感不适到门诊、住院、出院,澳大利亚籍患者Robert仅用三天时间,就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顺利完成疝修补术,这让Robert及家人连称“perfect!”。 一座医院,为何令外籍友人情不自禁称赞“perfect”?近日,10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浙大邵逸夫医院,探索该院方便华侨华人、外籍人士来院就医而提供的系列便利化举措。 中国最早开展24小时全方位国际医疗照护的医疗中心之一、杭州市“国际化医院”称号、“2023年国际化优质医院”称号……翻开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履历,“国际化”频频出现。 此前,一位在韩国做过外科手术但复发的美国籍患者,来到浙大邵逸夫医院寻求治疗。面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焦虑,普外科主任医师黄迪宇始终坚持耐心且专业地解答,以消除其心中的不安。 让海外人士“不见外”,方为心安康复的第一步。走进浙大邵逸夫医院国际医疗中心,诸多细节均体现着“洋气”:国际化诊疗规范、多语医疗及文书服务、全英文沟通及小语种支持、个性化定餐服务…… “除了在服务流程、服务技术上不断精进外,我们还签约了30多家知名国际保险机构,建立了公立医院构架下国际医疗服务体系,拥有全流程国际商业保险管理系统,为海外患者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浙大邵逸夫医院副院长虞洪说。截至2023年,该院已为来自全世界100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78000余名外籍病人提供高水准的国际医疗服务。依托互联网打造“无远弗届”的医疗平台,浙大邵逸夫医院致力于实现中外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虞洪介绍,作为全球顶尖医疗机构—美国Mayo Clinic(妙佑医疗国际)在中国首家联盟医院,针对疑难及罕见疾病的综合诊疗,浙大邵逸夫医院携手Mayo Clinic创建“IMDT三级会诊合作体系”以及“国际罕见病诊治中心”,为国内外患者搭建触手可及的国际尖端品质医疗平台,至今已与Mayo Clinic针对重大疑难疾病开展临床多学科团队研讨会诊677例。 同时,为更好地完成国际远程会诊的提质增量工作,该院还创新设立“重大疑难疾病及罕见病患者公益基金”帮扶项目,并打造“卓越医疗+商业保险+健康综合管理服务”合作新模式,共同研发推出普惠的“确诊保2.0”服务,进一步缓解普通群众对于疑难重症疾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随着杭州城市提能升级、打造对外开放窗口的步伐加快,浙大邵逸夫医院的身影也频繁亮相于国际会议及赛事。 2022年,受杭州亚组委医疗执行委员会委托,浙大邵逸夫医院牵头开展专属的亚运国际医疗直付合作协议、工作模式与流程制定等工作,最终于2023年与亚运官方保险承运商以及相关合作方共同制定标准合作协议,并推广至浙江省内所有提供医疗保障服务的医疗机构。 此外,该院特别推出《杭州第19届亚运会和第4届亚残会医疗卫生服务常用英文手册》,并主办“杭州第19届亚运会和第4届亚残运会医疗保障国际高峰论坛”,特邀来自中、美、日、阿曼等国的领导及专家,线上线下共有3300多位人员参加,助推重大国际体育与国际医学深入融合。 如今,该院已成为国外使领馆、世界知名协会和赛事机构指定在浙江的首选医疗合作医院,参与并完成涉外医疗保障及国际大型会议保障任务30余项,获得美国白宫医疗顾问、国际泳联(FINA)执行医疗委员会主席、亚奥理事医疗委员会主席以及美国跨太洋基金会主席的肯定与称赞。 “国际化”还体现于海外留学生在此蓬勃成长。 2023年,来自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的Kevin M. Zhang(下称“Kevin”)以国际暑期交流项目为契机跨越重洋,来到浙大邵逸夫医院,跟随肿瘤外科周济春医生开启临床见习之旅。 据周济春回忆,当Kevin接触到团队的乳腺癌骨转移预测和预后标志物研究这一前沿项目时,他的眼中闪烁着热情与决心。周济春见状便邀请他参与该项目的综述书写,并在科研思维方面进行深入培训。 最终,两人亦师亦友,共同完成的论文发表于国际知名医学期刊《Cell & Bioscience》。此成果也为Kevin赢得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的“WEMS Outstanding Student-Faculty Research Award”奖项。 类似的故事,在浙大邵逸夫医院屡见不鲜。据介绍,该院先后与美国Loma Linda University Health、 Mayo Clinic、日本静冈县立病院机构等海外多个顶尖医疗机构建立交流与合作,每年对外派遣员工及接收海外医学人才数以20%速度增长。 目前,浙大邵逸夫医院已累计派遣近3000人次出国进修,接待3500余名海外专家来院访问,接收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550余名医学院校学生与进修生来院实习交流,成为全球认可的海外医学生及住院医生轮转基地。 “很惊喜,中国的医院是如此的先进和国际化。尤其是这里的国际病房,和我在澳大利亚看到的不相上下。听闻浙大邵逸夫医院搭建了非常多的国际合作平台,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医疗人才,能够借此亮相世界。”《塔州华人报》副总编辑胡玫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