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以上高温来袭 欧洲多国迎来“最热一周”

气温超过40摄氏度,体感温度达到47摄氏度…在罕有高温的6月,欧洲多地即将迎来“最热一周”,一名西班牙气象学家甚至在推特上表示:“地狱来了。” 据美国科技商业新闻网站“商业内幕”6月25日报道,受来自非洲撒哈拉沙漠的热空气和欧洲中部的高气压影响,法国、比利时、瑞士、奥地利、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多国本周将迎来高温天气。 据世界气象组织(WMO)25日发布的欧洲气温图预测,意大利北部、法国中南部以及西班牙中北部,将在27日出现40-44度的高温。此外,据英国广播公司(BBC)25日报道,由于空气湿度高,部分地区的体感温度将达到47度。本轮热浪将持续整整一周,最高温度预计出现在周中。 WMO公布的气温预测 法国气象局负责人德玛艾勒表示,本轮高温“前所未见”,“高温从6月就开始了,这是自1947年以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 据法国“法兰西24”报道,美国气象预报公司AccuWeather报告显示,本次高温是在大西洋强热带风暴与欧洲中部和东部高压势力的影响下形成,受北非热空气影响,而带来的持续高温天气。热浪可能进一步引发强烈风暴,带来干旱或湿热的不稳定恶劣天气。 法国气象部门已于当地时间周一(24日)发布橙色高温预警。该国高温预警共有四级,橙色为第二高级别。周一,巴黎的气温为34度,预计未来几天将持续升高。周四和周五,多地将迎来最高温,部分地区预计超过40摄氏度。 法国发布橙色高温预警,当地居民和游客在埃菲尔铁塔下玩水 图自视觉中国 面对高温袭来,法国总统马克龙已经呼吁医疗机构加强对老年人、孕妇、病患和婴儿的监控救护。2003年时,法国南部曾在当年8月同样遭遇过一次高温周,最高温度达到了44.1度。当时,高温和医院超负荷运作导致近1.5万人死亡,其中大部分为老年人。 西班牙是本次受热浪袭击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西班牙气象部门预测,该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都将达到至少36度,中部地区超过40摄氏度,部分地区可达42度。西班牙气象学家西尔维娅·拉普拉娜(Silvia Laplana)24日发表推特称:“地狱来了。” “地狱来了” 图自推特 德国气象部门也已发布高温预警,气象部门预计,柏林的气温将超过38.2摄氏度,法兰克福和汉堡也将迎来35度左右的气温。各地医院已经做好准备,接待因高温导致身体不适的患者。 除了西欧和南欧以外,本轮高温还侵袭了中欧和东欧。《华盛顿邮报》25日报道称,本周波兰部分地区的温度可以达到35-40度,比往年平均气温高11-17度。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本周部分地区气温也将达到32-36度。 25日,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气候学家史蒂芬·拉姆斯托夫(Stefan Rahmstorf)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表示,随着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以及北极圈冰层加速融化,欧洲遭遇高温天气的情况将越来越频繁。 据美国有线电视网(CNN)26日报道,欧洲曾在去年经历过“有史以来最热”的8月。   来自:观察者网  

特朗普夫人说其发言人格里沙姆将出任白宫新闻秘书

美国总统特朗普夫人梅拉尼娅25日说,她的发言人斯蒂芬妮·格里沙姆将成为新任白宫新闻秘书。 梅拉尼娅当天通过社交媒体宣布了这一消息。她说,格里沙姆将同时出任白宫通讯联络办公室主任,并继续担任第一夫人发言人。 特朗普25日在白宫出席一场活动时表示,他认为格里沙姆在新岗位上将会有“出色表现”。 格里沙姆将接替萨拉·桑德斯成为特朗普任内第三位白宫新闻秘书。6月13日,特朗普宣布桑德斯将于本月底离职。 格里沙姆2015年加入特朗普的总统竞选团队,在特朗普胜选后被任命为白宫副新闻秘书。她2017年3月加入第一夫人团队负责通讯联络事务。 白宫新闻秘书是白宫新闻办公室的高级别官员,负责对外发布白宫新闻并回应舆论关切,是美国政府中曝光率较高的一个职务。   来自:新华网  

章莹颖案嫌犯克里斯滕森谋杀致死罪名成立

章莹颖案凶手被定罪 陪审团12名成员一致认定被告谋杀致死罪成立,下月将对其死刑判决进行裁定 “我们希望并相信审判最终会为莹颖和我们带来正义。”美国当地时间6月24日,由12人组成的大陪审团在不到90分钟的时间里,一致裁定章莹颖案凶手克里斯滕森一项谋杀致死罪、两项虚假陈述罪全部成立。案件判决结果公布后,章莹颖的父亲发表了上述声明。 下一步,克里斯滕森将面临死刑或终身监禁的量刑。量刑阶段将于7月8日开始,预计将持续两周左右并最终由大陪审团做出裁定。 “带她回家” 当地时间6月24日下午3时许,章莹颖的父亲、母亲、哥哥走出美国伊利诺伊州皮奥里亚联邦法庭,面前,众多媒体的摄像头在等着他们。 众人簇拥下,章莹颖的父亲章荣高掏出一份声明,面色沉痛却冷静地表示,“我代表我们亲爱的女儿、我的妻子、儿子和我自己,感谢陪审团为伸张正义所作的第一步”,“两年来,我们每天都想念着莹颖。直到今天,我们也无法想象如何在没有她的情况下度过余生,言语无法描述我们的痛苦和煎熬”,“我们希望并且相信审判最终会为莹颖和我们带来正义。我们的愿望永远都是找到莹颖,带她回家”。 就在章父发表声明时,章莹颖的母亲叶丽凤一直以手捂面,难掩悲痛。在听到“带她回家”这句话时,章母终于失声痛哭,高呼“把我的女儿带回家!” 为了“把女儿带回家”,章父章母已经在煎熬中度过了两年的时光。 两年前的6月,刚到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访问不过3个月的章莹颖在前去签订租房合同的路上失踪,一名品学兼优的中国女生在异国的土地上至此再无音讯。 两年后,章莹颖的父母出现在了美国法院的门口,尽管女儿依然不见踪影,却是“伸张正义的第一步”。 12人一致定罪 据美联社报道,在当地时间6月24日的庭审中,由12人组成的大陪审团一致认定,章莹颖案嫌犯克里斯滕森谋杀致死罪名成立,此外,两项虚假陈述罪也一并成立。 陪审团达成一致意见用时不到90分钟,尽管陪审团的这一认定速度被专家称之为“迅速”,但章莹颖的家人、律师、FBI调查员、联邦检方为此已用了2年多的时间。在大量的证据面前,陪审团无一例外地认定嫌犯有罪。 伊利诺伊州《新闻公报》报道,联邦助理检察官尤金·米勒在24日的结案陈词中,用了长达68分钟时间详细论述了克里斯滕森有计划、有预谋地绑架并杀害章莹颖的犯罪事实。 米勒以“在数月的计划和筹谋下,他绑架了她,他谋杀了她,他掩盖了他的罪行”掷地有声地开场。米勒陈述道“他(克里斯滕森)明确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令人齿寒,这一切都是经过策划的”,“克里斯滕森几个月来一直在计划和幻想这个时刻。对他而言,她(章莹颖)只是他满足其邪恶欲望的一个工具,他的杀人只是为了杀人”。 米勒强调,克里斯滕森利用他无所事事的时间计划谋杀,而那个时候“他并不知道他的受害者的名字。她还在中国”。米勒表示,克里斯滕森2016年12月就在醉酒状态下对他当时的妻子表示出对连环杀手的兴趣;2017年3月他又对伊利诺伊大学咨询中心的一名实习生称他制定过谋杀计划,虽然最后放弃了;而在2017年6月,克里斯滕森的前妻离开他去度假时,他实施了他的谋杀计划——6月9日上午,克里斯滕森就曾假扮警察试图诱拐一名女性,但那名女性拒绝了他,下午,克里斯滕森便带走了章莹颖。 68分钟与10分钟 辩方律师在6月12日的开庭陈词中就已承认,克里斯滕森应该为章莹颖的死负责。分析人士认为,这只是辩方为了避免死刑判决而采取的一种辩护策略。 在结案陈词中,辩方依然延续了这一策略。辩护律师伊丽莎白·波洛克在结案陈词中承认,“这是布伦特(克里斯滕森)的错”,“我希望你们判他有罪,但我们将继续向前走”。 波洛克强调,克里斯滕森当时正面临酗酒和婚姻问题,处于人生低谷,他曾试图求助但没能得到有效帮助,“他挣扎过……但最终,他没有赢过自己。然后,一名无辜的人因此逝去”。 相比较检方长达68分钟的陈词,波洛克的结案陈词只持续了10分钟。 美联社报道,在控辩双方陈词时,身穿蓝色衬衫、蓄着胡须的克里斯滕森坐在被告席上,手中正在拉扯一根橡皮筋。在听到法官宣判其有罪时,克里斯滕森依旧面无表情、纹丝不动。 至此,章莹颖案庭审定罪阶段宣告结束。 7月8日起,案件将进入量刑庭审阶段,同一批陪审团成员将决定判处克里斯滕森死刑或终身监禁。 虽然处以凶手极刑是被害人家属的愿望,但前提是,12名陪审员必须所有人达成一致,才能判处克里斯滕森死刑。 为此,检方将再次站在法庭上面临考验。 焦点1 判处被告死刑需符合加重情节 凶手罪名成立,未来将进入量刑阶段。 在美国,典型的死罪判决包括在从事偷渡人口、绑架、抢劫银行、强奸或猥亵儿童等重大犯罪活动时蓄意杀人。不仅如此,如果要判处罪犯死刑,陪审团或法院必须确定罪犯除犯有一级谋杀罪之外,还存在十六个加重情节中的至少一个。这十六个加重情节包括在谋杀时犯下其他重罪、犯罪方式特别残忍、有计划有预谋实施谋杀等。 具有纽约州律师执业资格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邓矜婷认为,在本案中,检方需要说服大陪审团克里斯滕森在杀害章莹颖时,还存在判处死刑的十六个加重情节中的一个或几个。根据此前检方论证,预计其将重点聚焦克里斯滕森有计划有预谋诱拐杀害章莹颖,且作案方式非常残忍可怖这几个方面。 焦点2 量刑阶段控辩将聚焦加重情节 其实,在辩方律师于开案陈词中承认克里斯滕森杀害了章莹颖后,控辩双方的焦点就已经转向了量刑阶段。 检方在持续9天的庭审中一直试图说服大陪审团,克里斯滕森存在判处死刑的加重情节。邓矜婷表示,检方未来应该会努力向陪审团证明,凶手有计划、有预谋地诱拐绑架章莹颖,并使用非常残忍的方式对其实施强奸、杀害,以说服陪审团克里斯滕森存在判处死刑的加重情节。 另一方面,辩方目前已经否认了有预谋和残忍折磨这两项加重情节,强调凶手长期酗酒、婚姻不幸、是在寻求帮助未果的情况下冲动杀人。 邓矜婷表示,有预谋地杀人和残忍折磨杀人这两点或成为控辩双方争辩的焦点,一方面是因为有证据显示凶手并未锁定章莹颖,在章莹颖前凶手还试图诱拐另一名女生未果;另一方面,受害人的尸体未找到,辩方可以辩称克里斯滕森在录音中承认杀人细节只是醉酒时的吹嘘。 不过,邓矜婷认为,该案判处死刑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因为联邦检察官近些年来对于提出死刑控告非常审慎,只有在较大胜诉把握情况下才会决定寻求死刑判决。当然,这还得看检方最终能否说服大陪审团。 焦点3 判处凶手死刑条件尚存多个难点 据美国广播公司报道,伊利诺伊州自2011年起就已废除死刑,克里斯滕森成为该州第一个面临美国联邦死刑控告的被告。 邓矜婷介绍,美国有两个法院系统,一个是州法院系统,一个是联邦法院系统,虽然包括伊利诺伊州在内的许多州已经废除了死刑,但联邦法院依然保留了死刑。章莹颖案是由联邦法院提起的控诉,因此是可以提出死刑量刑的。 不过,该案要判被告死刑尚存在多个难点。邓矜婷认为,一是伊利诺伊州已经废除死刑,在该州寻求联邦死刑判决,大陪审团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二是该案一直没有找到章莹颖的尸体,因此在论证克里斯滕森以非常残忍的方式折磨并杀害章莹颖时,可能会面临困境;第三,克里斯滕森并非惯犯,此前没有犯罪记录,再加上辩方一直强调克里斯滕森当时处于人生低谷、精神状态不佳等,可能会影响大陪审团的判决。   来自:新京报  

中国外交部回应特鲁多见特朗普:不要指手划脚

美国总统特朗普周四与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会面。会后特朗普称,他将会在G20峰会期间与同中国国家主席近平主席会晤时,提及2名加拿大公民被捕的问题。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道,如果这是真的,中方将如何回应? 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回答,我看到了有关报道,但是你刚才所说的不是特朗普总统的原话,而是加拿大方面引述的美国领导人表态。 陆慷说,我们注意到加拿大领导人对当前中加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心情。今天我愿重申,当前中加关系出现的问题,责任在加方,至于是什么原因,加方非常清楚。加方也知道如果要推动两国关系改善,他们应当做什么。 关于两个加拿大公民的案件,陆慷表示,中方已就此多次介绍过有关情况。中国是法治国家,中国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办案。无论是加拿大还是任何其他国家,都应当尊重中国司法主权,不应当对中国司法主权范围内的事情指手画脚。 此前,加拿大媒体报道特鲁多前往白宫会见特朗普,在会后的记者会上,特鲁多表示,特朗普总统表示他愿意在见到中国主席习近平的时候为加拿大发声。 Sean Kilpatrick/Canadian Press 据CBC报道,特朗普周四在白宫对记者说,他会尽其所能帮助加拿大缓解与中国的关系。“我能做到的我都会去做”。 被问及是否会向中国提出加拿大对Michael Kovrig和Michael Spavor两人安危的担忧时,特朗普表示,应特鲁多的要求,他一定会向习近平提起。   来自:加国无忧  

特鲁多向美求助奏效 特朗普帮忙要人

美国总统特朗普周四表示,他准备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两名加拿大人被中国拘留一事。 特朗普在白宫与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会晤前发表上述言论。特鲁多稍后表示,他们花了相当多的时间讨论中国问题,并称他希望特朗普和习近平在下周的20国集团(G20)峰会期间讨论那件事。 去年12月,加拿大警方应美国要求在温哥华逮捕了华为高管孟晚舟,中加关系恶化。特鲁多希望华盛顿采取更多行动帮助解决危机。  

加拿大发布欧洲旅游预警 这个国家或有恐袭风险

据欧联社报道,本周早些时候,英国政府发布了夏季欧洲旅游建议,提到恐怖分子可能会试图在意大利制造袭击事件,提醒英国公民保持警惕。加拿大旅游局也发布了类似声明,称欧洲存在恐怖袭击威胁。 英国政府官方网站显示,恐怖分子很可能会试图在意大利发动恐怖袭击,攻击的目标极有可能是城市闹市区,或外国人经常光顾的地方。 报道还称,英国政府应该是获悉相关情报后,才会向民众发布此类信息。意大利媒体分析认为,英国发布此条预警是源于伊斯兰国的恐怖威胁。 加拿大政府旅游安全警示给出了相似的定论,认为欧洲存在恐怖袭击威胁,恐怖分子已经袭击了几个欧洲城市,可能还会进一步发动攻击,欧洲的恐袭威胁是持续的。 加拿大旅游局还说,意大利已经将恐怖主义威胁级别设置到了二级,最高级别为三级。特别是在机场、重大活动、节日以及宗教盛典期间,意大利将部署大量安全部队和警察来确保公共安全。 除了英国和加拿大,美国、西班牙也相继发布了针对前往意大利旅游的建议。 美国政府欧洲旅游建议称,恐怖组织一直计划在意大利发动恐怖袭击,从而使意大利政府变得更加谨慎。恐怖分子可能会对体育文化活动场所,教育机构等人口密集区进行攻击。 西班牙政府旅游部门则表示,意大利存在针对平民恐袭的风险。不过,游客前往罗马和米兰等大都市时,随处可见警察和安全检查。因此不必过度担忧,保持正常的谨慎态度,并遵守当地治安管理规定就好。 加拿大旅游局官网的最新通知也显示,目前去意大利旅游的风险为正常级别,但是外国游客可能会被针对。需要小心扒窃、抢包等街头犯罪,尤其是在景点、公共交通及各大机场和铁路等人流密集的地方。   来自:加国无忧  

习近平同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举行会谈

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平壤锦绣山迎宾馆同朝鲜劳动党委员长、国务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恩会谈。双方一致同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朝双方愿不忘初心、携手前进,共同开创两党两国关系的美好未来。 习近平指出,去年以来,我和委员长同志4次会晤,书写了中朝关系新篇章,并结下了深厚友谊。感谢金正恩委员长同志为我这次访问举行的隆重而热烈的欢迎仪式,我今天从下飞机到抵达住处,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中朝一家亲的浓厚氛围。今年是中朝建交70周年,在两党两国关系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我又同金正恩委员长在平壤会面。我这次是为巩固传承中朝友谊而来,为推动朝鲜半岛问题政治解决进程而来。相信以这次访问为契机,我们一定会共同擘画中朝关系美好未来,共同开启中朝友谊崭新篇章。 习近平强调,回顾中朝关系历程,可以深刻认识到:坚持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中朝关系的本质属性;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是中朝关系的前进动力;最高领导人的友谊传承和战略引领是中朝关系的最大优势;地缘相亲和文缘相通是中朝关系的牢固纽带。我们坚信,中朝友谊符合两国人民心愿,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也是双方着眼长远大局作出的战略选择,不会因国际风云变幻而动摇。 习近平表示,当前,中朝关系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朝友好合作关系,维护好、巩固好、发展好中朝关系,始终是中国党和政府坚定不移的方针。面对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复杂演变,双方要加强高层交往,为中朝关系发展引领航向。我愿意同金正恩委员长保持密切交往,巩固政治互信,牢牢把握中朝关系发展大方向;双方要加强战略沟通,及时就重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为两国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双方要拓展务实合作,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大福祉。中方愿同朝方深化两党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互鉴,加强双方经济民生领域干部培训和人员往来;双方要深化友好交流,为中朝友谊巩固发展打牢根基。中方愿同朝方继续落实好建交70周年纪念活动方案,开展教育、卫生、体育、媒体、青年、地方等领域交流合作,弘扬中朝传统友谊,增进两国人民福祉。 金正恩说,我代表朝鲜党、政府和人民,热烈欢迎习近平总书记对朝鲜进行国事访问。总书记同志百忙之中在朝中建交70周年之际访问朝鲜,是对朝鲜党、政府和人民的巨大鼓舞和政治支持,在朝中关系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今天平壤有25万多民众涌上街头,热烈欢迎总书记同志。在当前形势下,总书记同志这次访问有利于回顾朝中关系70年历程,展望两国关系的未来,同时可以向外界展示朝中牢不可破的传统友谊。我完全同意总书记同志对朝中关系的精辟分析和展望规划。世代传承朝中友谊是朝鲜党和政府坚定不移的立场。我十分珍视同总书记同志结下的深厚友谊,高度重视同总书记同志达成的重要共识,愿以总书记同志这次访朝为契机,推动朝中双方进一步加强战略沟通,深化各领域友好交往,把朝中关系不断提升至新的高度。 金正恩说,今年是朝中建交7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双喜之年,朝方愿同中方一道,举行广泛而热烈的庆祝活动。当前,朝鲜党和人民正全力贯彻落实新战略路线,朝方愿多学习中国经验做法,积极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习近平积极评价朝方为维护半岛和平稳定、推动半岛无核化作出的努力。习近平指出,朝鲜半岛形势关乎地区和平稳定,过去一年半岛问题重现对话解决的光明前景,赢得了国际社会认同和期待。国际社会普遍希望朝美谈下去并谈出成果。 习近平强调,半岛问题高度复杂敏感。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来准确把握形势走向,切实维护半岛和平稳定。中方支持推进半岛问题政治解决进程,为解决问题积累和创造条件。中方愿为朝方解决自身合理安全和发展关切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愿同朝方及有关各方加强协调和配合,为实现半岛无核化和地区长治久安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 金正恩介绍了对当前半岛形势的看法,表示过去一年多来,朝方为避免局势紧张、管控半岛局势,采取了许多积极举措,但没有得到有关方的积极回应,这是朝方不愿意看到的。朝方愿保持耐心,同时希望有关方同朝方相向而行,探索符合各自合理关切的解决方案,推动半岛问题有关对话进程取得成果。朝方高度评价中方在半岛问题解决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愿继续同中方加强沟通和协调,努力推动半岛问题政治解决取得新进展,维护半岛和平与稳定。 丁薛祥、杨洁篪、王毅、何立峰等参加会谈。 朝方参加会谈的有: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委员会第一副委员长崔龙海,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内阁总理、国务委员会委员金才龙,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委员长、国际部部长李洙墉,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外相李勇浩,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人民军总政治局局长、国务委员会委员金秀吉等。   来自:新华社  

巴黎圣母院重建捐款到位资金仅占认捐额9%

法国媒体14日报道说,在巴黎圣母院火灾发生2个月后,对于重建工程的大部分捐款承诺并未落实,实际到位资金仅占认捐总数约9%。 法国新闻广播电台报道说,在总计8.5亿欧元捐款承诺中,目前实际到账仅8000万欧元。部分大额捐赠者表示将根据重建工程进度分批支付捐款。 据报道,由于巴黎圣母院重建捐款承诺金额一度迅速攀升,部分社区和个人在做出捐款承诺后又放弃捐款,但放弃捐款的数额不大。 法国文化部长弗兰克·里斯特14日表示,巴黎圣母院依然处于“脆弱”状态,其穹顶仍有坍塌危险。 巴黎圣母院4月15日发生大火并严重损毁。火灾后,各界承诺为重建巴黎圣母院捐款。

中国买家取消4513吨美国猪肉和大豆订单后,美国农民更大损失出现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6月10日报道称,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长奥列什金日前在圣彼得堡表示,中国的大豆市场规模很大,非常希望未来能提升对华大豆出口量。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包括大豆在内的农产品中国从俄进口增长超过12%,且有望进一步扩大,以大豆为例,2018年从俄罗斯到中国的大豆出口增长一倍,总计达100万吨,这其中就包括中国企业首次在俄罗斯种植的“俄产中国大豆”回运国内市场。 另一面,俄罗斯拥有广袤的土地资源优势,许多农产品也被誉为清洁优质的象征,因此俄罗斯企业如果能利用好这一资源优势,俄农民或将收益颇丰,对此,俄远东吸引投资和出口支持署投资经理早在去年8月就表示,俄愿意向中国企业提供广袤的土地用于农业项目,大约可以把100万公顷土地用于农业项目,我们十分希望中国企业到该地区来投资农产品加工,渔业,大豆种植等农业合作生产。 要知道,在过往的一些年份中,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大豆3000多万吨,几乎占美国大豆年生产量的三分之二,对此,彭博社称,由于美国碎片化的全球经济政策引发的不确定性正开始给美国农业经济带来更大的损失,美国农场破产潮正在加剧,目前,事情又有最新进展。 根据堪萨斯城联邦储备银行日前发布的数据,继2018全年美国共有498个农场破产后,今年1至3月,美国农场新的破产申请总数又达到130份,并是近七年来第一季度的最高总数,例如,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和威斯康星州的农场破产量已达到10年前的两倍,而北达科他州和阿肯色州的农场破产量增加了96%。 对此,路透社专栏作家Karen Braun在近日撰文称,美国大豆或将受到创伤,而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农民低估了全球最大的大豆市场,同时还有全球最大买家开拓新供应商的能力,而在过去一些月份中,美国高粱船掉头返航,中国买家至少取消4513吨美国猪肉、大豆等等农产品订单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据中国海关数据,今年前4个月,中国自美进口猪肉7万吨,同比下降53.6%,而自俄罗斯、西班牙、加拿大、英国、荷兰等国进口增长超过10%。 另据俄央行表示,中俄也将合作开发国家支付系统,并促进国家和其他货币的跨境支付,今年3月,俄罗斯已有多家银行接入人民币跨境银行间支付系统,这可方便俄中贸易结算,更可为在中国做生意的俄商家提供了直接收取或结算本币的前提,同时也为俄更多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货币结算上的便利性,商家们也正因此而大为受益,而这些都可能是美国农民所不可企及的。   来自:BWC中文网

面对气势汹汹的特朗普,欧洲在学韬光养晦

特朗普就是特朗普,一如既往地视外交规则和政治正确为粪土,走到哪里就把火烧到哪里,任何场合都会被他变成当年自己监制和主持的实景秀《飞黄腾达》的舞台。 出访伦敦前,他不顾宾主礼仪和双边气氛,公开介入英国内政,妄议王室成员,羞辱伦敦市长,力挺反欧派,鼓励英国硬脱欧。 就在这欧美关系风雨摇摆的当口,从美国又传来一则不好的消息:法国总统马克龙去年4月访美时,和特朗普一起,当着舆论的面,在白宫花园里“隆重”种下的专门从一战美军士兵墓地带来、象征美法和美欧友谊挺拔长寿的橡树苗,死了。 这难道是欧美关系的一个不祥预兆? 当年欧美网友就发现,特朗普铲土时只是放到旁边,似乎早就不想好好养 仿佛是为了“感应天意”,特朗普随后在接受CNBC采访时又旧事重提,声称美国葡萄酒在法国遭遇贸易壁垒,威胁“会有所行动”。 被钦点为“Fake News”的CNN没有放过这个机会,迅速发文章,指出特朗普的小错误 欧美关系风雨飘摇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6月初接受欧洲新闻台(Euronews)采访时承认欧美关系历来就有分歧,但他强调:“双方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当民主和自由在世界上受到威胁时,双方的立场始终一致,今天也不例外。” 不错,北大西洋两岸的确拥有共同的理念,可在分化和分离欧盟方面,美国似乎并未考虑所谓的“共同价值观”。 特朗普上台后,大力推动解构北大西洋传统关系的进程,对欧洲盟友的态度不仅不友好,有时甚至还相当恶劣。 倒是欧方的政治代表,面对美国不断挑战底线,不忘“旧情”,反复强调“盟友关系”和“价值共同体”。 一边被美国恶搞,一边还非要叫它一声“大哥”——这种窘境反映出来的是欧盟版的“韬光养晦”吗? 仔细推敲,未必就不是,但更多的则是无奈。毕竟,欧盟目前还不具备独立于美国的资本和能力。 那么,欧盟如此疲软,美国为何还要将其视为潜在对手呢?主要原因恐怕有以下几个: ·从历史的角度去看,欧盟和欧元的问世本身就是欧洲欲独立于美国的具体步骤。 ·在现实政治中,双方在面对共同对手时尚能同舟共济,但冷战结束后,特别是德法联手对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说“不”之后,欧美之间的信任其实已经名存实亡,战略利益分歧有增无减; ·欧盟在经济方面已经可以被称为美中之外的又一极,其单一市场规模在世界上独占鳌头,科技实力也颇具竞争力。 目前,欧盟的主要软肋是政治一体化尚未完成,军事上还离不开北约的保护。而这正是华盛顿乐见的状态和下手的切入点。 在美国的对欧政策中,作为欧盟“龙头老大”的德国,显然已成为特朗普首选的打击目标。 特朗普上台后,双方(特别是德方)虽然整体上还在强调传统友谊和盟友关系,但德美关系实际上一直在持续变冷。 特朗普毫不掩饰自己对柏林的反感,公开称德国“很坏”;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在不同场合对美国表示了不满和失望,不久前还在哈佛的发言中不点名地批评了特朗普。 特朗普及其团队坚信,驯服德国这只欧盟“头羊”,就等于拿下了欧盟的一半;抑制德国的经济增长势头,是化解和战胜欧盟这个竞争对手的关键所在。 欧美之间的具体分歧 具体而言,欧美目前在以下问题上存在分歧: ·在双边贸易领域,特朗普借“逆差”问题威胁欧盟(特别是德国)增加关税。虽然白宫从策略角度(不想多面树敌)出发,暂缓实施,但欧美贸易上空的阴霾并未散去。G20峰会上,美国在最后的公报里,删去了“承认解决贸易紧张局势的迫切需要”的条款,恐怕不仅仅是针对中美贸易摩擦,欧洲各国也在担心自己会继续承受压力。 ·在对待华为问题上,美国政府代表虽然到处”威胁“和”游说“,但欧盟内并未完全受华盛顿“警告”的影响,这让美国很不爽。 ·欧盟不顾美国的一再要求,坚持履行伊朗核协议。德国外长马斯(Heiko Maas)近日访问伊朗时,呼吁欧盟为了自身的利益,尽一切可能挽救这一来之不易的国际条约。 ·欧盟反对美国过快从叙利亚撤军,以免中东地缘重心向伊朗和俄罗斯倾斜,从而失去对难民和能源问题的影响力。 ·欧盟反对美国从阿富汗部分撤军,以免当地的国际维和任务多数落到欧盟身上,而因此成为阿富汗国内冲突和国际恐怖袭击的目标。 ·欧洲盟友(特别是德国)虽然同意提高军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但认为增加军费只是确保安全和稳定的一种手段,而非全部,因此不能对德国等欧盟国家提供的人道援助视而不见。 ·美欧以及欧盟之内,在与俄罗斯进行能源合作(如北溪II项目)方面存在严重分歧。美国坚决反对这个项目,表面上虽说是提醒欧盟不能过度依赖俄罗斯,实际上却是为了向欧盟出售自己的能源产品。德国似乎无意放弃这个项目。 特朗普今年年初在内阁会议上提到对欧关系时,毫不掩饰对欧盟的不屑。他说:“你们是附庸,我不会在乎你们。“ 特朗普这里所说的“附庸“当然是指欧盟正在或已成为俄罗斯的附庸,可他忘了,战后的西欧实际上一直都是美国的”附庸“。 鉴于特朗普政府的种种言行,欧盟虽然还在用善意维系双方的关系,但已不再对华盛顿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还做好了双边关系在特朗普连任成功的情况下继续恶化的准备。 当然,美国并非只有特朗普这一个声音。美国国会中的反对党派出阵容强大的代表团,参加了今年2月的慕尼黑安全会议。 美国前副总统拜登(Joe Biden)在会上喊话欧洲人:“美国不会扔下自己的盟友不管,我希望,你们也不要扔下我们。我向你们保证,一切都会过去,我们还会回来。”但这样的喊话并不会消解前面提到的结构性问题和具体矛盾。 而且,特朗普并不是靠一己之力搞砸美欧关系的,他更不是突然降临的“混世魔王”,反而颇有群众基础。在所谓的共同价值观下,相当一部分普通美国人其实并不在乎欧洲。在地图上找不到朝鲜、伊拉克的美国人,也未必能找到西班牙与荷兰。只要“美国优先”,他们才不会因为特朗普敲打欧洲,而把选票改投民主党人呢。 欧盟自身的硬不起来 中国人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欧盟的对美表现不是在示弱,而是它的确还硬不起来。 去年10月,德国《南德意志报》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欧洲的敌人就在欧盟之内”。纵观历史,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欧盟几个主要国家目前的状态: 1、德国 2017大选半年后才组阁成功,可是才过一年多,大联合政府便陷入严重危机。 社民党(SPD)党魁兼议会党团主席纳勒斯(Andrea Nahles)成为党内斗争的牺牲品,甩锅而去,提前敲响了大联合政府的“丧钟”,默克尔是否能完成本届任职已要打个很大的问号。 2、法国 总统马克龙领导的“共和国前进”(REM)在不久前的欧洲大选中,被勒庞的极右政党“国民联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击败。 始于去年11月的“黄背心”抗议运动并未平息,社会动荡随时还会再发生。 德法联盟不再无懈可击,两国对欧盟未来发展分歧明显,欧洲大选后对欧盟未来的人事安排也多有争议。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