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时间的故事——我和中轴线》

descript

三位不同年龄、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人为保护北京中轴线古老文化、使其焕发新生机都分别有着怎样的经历?《中国电视》邀您关注《时间的故事——我和中轴线》,了解三位中外人士支持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故事。 秦思源( Colin Chinnery) 英国艺术家秦思源(Colin Chinnery)是长着外国人面孔、讲着一口京腔的中英混血儿。他的外祖母是史家胡同博物馆原址的主人、民国才女凌叔华。多年来,他致力于收集和保护老北京正在消失的声音。而北京中轴线上的,那些民国胡同里货郎的叫卖声、老北京的鸽哨声、公园里大爷们晨练的声音等等,都被他收进了自己建立的声音艺术博物馆。他说,这些声音让人们走入连通北京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大门。 (李明扬) 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李明扬,从小在胡同长大。他出于对老北京文化的热爱,在好友的协助下,于2016年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和自媒体平台,并利用自媒体平台推广、出版相关书籍、筹办中轴线主题书店、举办线下展览等方式,促进中轴线区域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作为中国顶尖学府毕业的年轻人,李明扬发挥自己专业所学,在实现个人理想与价值的同时,也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中轴线保护和发展的行动中来。 刘小岛(Kosima Weber Liu) 德国摄影师刘小岛(Kosima Weber Liu)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记录者,也是中轴线保护的支持者。她的父亲曾于1959年跟随德国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并带回了很多在中国的照片,这让当时还是孩子的刘小岛对遥远的中国产生了兴趣。1979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刘小岛成为第一批来到中国北京的德国留学生,并在中国安家落户。四十多年来,刘小岛用镜头记录了中轴线区域的古建筑、胡同中百姓生活的变迁。她说,保护中轴线,不是将文化束缚在博物馆里,而是让“文化”真正活起来。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时间的故事——我和中轴线》更多精彩内容: 《艺术家秦思源(Colin Chinnery):保护老北京消失的声音》: https://yspapp.cn/1i8V 《李明扬: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一座城》: https://yspapp.cn/1i8T 《德国摄影师刘小岛(Kosima Weber Liu):中轴线保护让“文化”活起来》: https://yspapp.cn/14GK  

中国电视-立秋

161891691375219_

8月8日迎来立秋节气,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中国电视》邀您关注《国之大雅·二十四节气》和《方言这么美》,遇见立秋节气。 《国之大雅-二十四节气》:立秋 8月8日迎来了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立秋时节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人体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正是调理养生的好时候。《国之大雅·二十四节气》立秋篇中,记者王冰冰和主持人苗霖来到中国浙江杭州,探索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国古人的养生之道。本期《中国电视》邀您共赏。 中医养生的四大基石包括情志、饮食、起居、运动。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法则,平衡则百病不生,失衡则杂病丛生。王冰冰和苗霖就来到了位于杭州当地一家被誉为“江南药王”的老字号中医药房。这里继承了宋代官方制药技艺和行业规范,为大家提供适合秋季饮用的养生良方! 其中一副养生方就是香薷(rú)饮。很多人应该是从《红楼梦》中听说香薷(rú)饮的。林黛玉去了趟清虚观后,半因心事,半因暑热,人多且杂,空气难免不流通,中暑的症状也就出现了。赤日当天,绿荫匝地,黛玉服下解暑汤香薷饮后只在房内躺着歇息。书中提到的“香薷饮”不仅能祛暑化湿、发汗解表,同时还能预防感冒。香薷饮没有药饮的苦味和姜汁的辛味,一口下去像喝凉茶,味甘甜,留余味。 (香薷饮) 除了饮用香薷饮,立秋后还要注意早睡早起,收神“蓄阴”;饮食清润,补益“滋阴”;适量运动,内敛“护阴”。可以选择一些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比如被越来越多年轻人“种草”的八段锦。 (八段锦) 中国古人把这套动作比喻为“锦”,意为五颜六色,美而华贵。现代的八段锦在内容与名称上都有所改变,此功法分为八段,每段一个动作,故名为“八段锦”。中医认为“秋内应于肺”,肺为“娇脏”。八段锦的一些招式就很适合养肺、调理脾胃。除调理内脏外,八段锦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吗?关注节目,为您揭晓答案! 《方言这么美》:立秋|潮绣:丝上绣世界 夏色待消长,秋水始渐凉。8月8日迎来立秋节气。立秋,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此时夏季的余热虽未散尽,但微风渐至,天气渐凉,潮州刺绣(潮绣)中栩栩如生、宛若游动的银杏鱼似乎在为秋天拉开序幕。《中国电视》邀您关注《方言这么美》,感受中国潮州的潮绣文化。 “七月半,日头短条线。”这是潮州的一句俗语,意思是:太阳早早就落山了,绣花女少绣了一条纱线天就黑了。这里的线指的就是“潮绣用的纱线”。潮州刺绣(潮绣)历史悠久,与广州刺绣(广绣)又合称为粤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一种具有浓烈地方特色的工艺。 潮绣主要是以龙凤、花卉、飞禽走兽、人物为题材,成品多作为日常用品、祭祀用品、观赏用品、戏服装饰品等。潮绣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构图饱满均衡,针法繁多,色彩浓艳,装饰性强,其中最有特点的绣法就是富有浮雕效果的垫高绣法。潮绣还代表着潮州工艺特色以及潮州游子心中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如今,龙凤褂裙是潮绣为中国新娘奉上的美丽嫁衣,成为中式婚礼的新时尚。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国之大雅·二十四节气》《方言这么美》更多精彩内容: 《方言这么美》: https://yspapp.cn/1iXG 《国之大雅·二十四节气》 https://yspapp.cn/1j0O  

中国电视-《何以文明》

descript

中华文明为何延绵不断?历久弥新?《中国电视》邀您共赏专题片《何以文明》。 专题片《何以文明》把视角放到了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展示了一件件记录中华文明的瑰宝:从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到“国之重器”编钟,从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瑞兽葡萄纹方砖到生动精美、栩栩如生的胡人俑,追寻中华文化印记,传递文明韵味。 (编钟) 节目运用动画、电视剧、音乐等多重视听元素,将秦始皇一统天下、郑和七下西洋、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至今不断被人传颂的《论语》等历史线索转化为表达现场,并邀请多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中华文明长盛之道。 全球知名历史学家王赓武从汉字传承的角度解析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他认为,汉字的发明以及对“史”的重视是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经久不衰的秘诀。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大卫·弗格森充分肯定了中华文明创新性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关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巩文,以编钟为例,从礼乐制度的角度解释了编钟在历朝历代中对于维持社会秩序、维护“大一统”理念的重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中华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一次次融合中达到新的平衡。香港大学教授贝淡宁从儒家的和谐观念解读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指出《论语》中的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就点明了所谓和谐社会不仅意味着和平有序,也意味着尊重多样性。 (多位国际知名学者)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何以文明》更多精彩内容: 专题片:https://youtu.be/GL6mf4SS6gI  

中国电视-《文明的畅想:中国之路》

descript

中华文明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在长河奔流中保留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中国电视》邀您关注大型融媒体节目《文明的畅想:中国之路》,看各国嘉宾畅谈中华文明的时代意义。 节目中,34国代表纷纷点赞中华文明5000年传承与发展之路,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华文明五大特性表示高度认同,对中华文明为世界作出更多贡献充满期待。 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Danilo Türk)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印象深刻。他认为,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传承使其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了极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中华文明绝不会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销声匿迹,反而通过不断演化和创新屹立不倒、发扬光大。 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卓奥玛尔特·奥托尔巴耶夫(Djoomart Otorbaev)表示,历史就像一本书,每读一次都会有新鲜的发现与感悟。在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的同时,更加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之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为解决现实难题提供智慧指引。在这方面,中华文明展现了强大生命力。 美国汉学家、语言学家莫大伟(David Moser)在节目中以汉字的演进举例,细致地阐述了中华文明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传承与创新。 来自美国的戴彼得(Peter B. Ditmanson)是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系教授。他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至今,源于其内在的包容性和创造性。而保持和发扬这种包容性和创造性,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面临的挑战。 当谈论到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时,法国当代中国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创始人兼主任皮埃尔·皮卡尔(Pierre Picquart)表示,中国的进步和贡献有目共睹、令人敬佩。他认为,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正在为世界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愿景作出巨大贡献。 阿塞拜疆总统伊利哈姆·盖达尔·奥格雷·阿利耶夫(Ilham Heydar oglu Aliyev)表示,“保留传统”和“寻求现代化发展”应互相融合,古老的丝路贸易滋养了丰富的文化价值,沿线国家社会多样、文化多元,在互动中加深了友谊。他期待在丝绸之路上与全球伙伴创造更多互联互通项目,不断繁荣各自的文化与社会。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文明的畅想:中国之路》更多精彩内容: 上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_0kHgjC–8 下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Dosybq39Es

中国电视-《经典咏流传-正青春》 :语言为媒,文化为桥

descript

语言为媒,文化为桥,共筑万里同心梦。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三位国际传唱人以诗传情,演绎当代经典。《中国电视》邀您关注《经典咏流传·正青春》。 (海洋) 德国小伙海洋是第十九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德国赛区冠军、全球第二名。海洋是通过音乐了解中国文化,他高中所在的伯乐中学是德国历史最悠久的公立学校之一,早在1995年就开设了中文课,学校还成立了中文合唱团。他在节目中表示,外国人学习中文的一个难点就是ā á ǎ à的声调,通过唱歌的方式把中文唱出来,可以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文的抑扬顿挫、韵脚韵律,因为音乐是共通的语言,能快速拉近不同文化间的距离。如今,海洋正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继续学习中国文化。 (菲比·海恩斯) 来自英国的女中音歌唱家菲比·海恩斯,是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唱歌学中文”活动的青年导师。菲比在剑桥求学时,即对中国文学、诗词钟爱至深。在节目中,她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是《经典咏流传》的“铁杆粉丝”,而音乐则成为她学习中文、领略中文的一道窗。借助音乐的力量,让她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来自美国的花腔女高音朱丽叶·皮特拉斯,是一位美声教育家,出版了第一本教外国歌手唱中文歌曲和歌剧的图书《中文发音和曲目指南》。朱丽叶说,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岁月里,音乐是她的“贴心伙伴”,而中国,已然成为她的另一个“家”。她目前的博士生课题是外国人唱中文歌和中国人唱外语歌的发声对比,在节目中的表演成为对她之前学术研究的一次实践。 (朱丽叶·皮特拉斯) 三位国际传唱人将中国古代的诗情画意带到我们眼前,同时也将美美与共的中华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中国电视》邀请您关注《经典咏流传·正青春》更多精彩内容: https://yspapp.cn/14pv https://yspapp.cn/1cJ3

中国电视-《经典咏流传-正青春》 :致每一个“正青春”的你

descript

明媚而灿烂,是春天也是青春。《经典咏流传》以“和诗以歌”的原创模式,将中华经典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和谐相融,让更多经典被看见、被听见。《中国电视》邀您共赏,一起倾听青春之歌,打开记忆之门。 厚积薄发,“青春之力”奔涌而来。《经典咏流传》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对接中,提炼出“青春”这一历久弥新的永恒主题,并用“正青春”的行进感,让文化诗韵中的青春朝气化作年轻的歌声,尽情奔涌出属于当下青年的文化风采和时代豪情。 彰往知来,古今互鉴“正青春”的精神。“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经典咏流传·正青春》将不同时期的诗境和当下时代的心境相互映照,以诗词音乐为媒,陪伴观众走进纵横历史时空的“青春长卷”。 以美育人,在融合创新中彰显“少年感”。节目邀请诸多文化与音乐领域的专家学者拓展鉴赏维度,并联动多个专业艺术院团打造文艺精品,进一步提升原创曲目的艺术性、专业性和丰富性,并尝试用更加融合的创作手法,使作品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青春感,还注重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与国际化视野融贯一体,呈现了一幕幕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舞台图景。 《中国电视》邀您收看《经典咏流传·正青春》更多精彩内容: 宣传片: https://yspapp.cn/149U 主题曲: https://yspapp.cn/15hG

中国电视-《中国书法大会》导演手记

descript

《中国书法大会》深入挖掘书法文化,全景展现源远流长的汉字发展史、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史。两名节目导演朱晨、田璟媛,从主创角度介绍了节目策划和制作背后的点点滴滴,《中国电视》邀您关注她们的节目手记。 《中国书法大会》导演手记(朱晨) 书法的美感呈现需要从“人”和“自然”入手 书法的美感呈现一方面从情绪入手,一个是帖本身的内容,再一个就是作者当时的情绪带给我们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冷静的,还是激昂的,它是一种忧伤的,还是一种热情迸发的,通过这种感受进行色调的处理,结合现在的视觉AR元素,来进行氛围的营造。 《中国书法大会》执行总导演朱晨 另一方面结合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将整个现场置于AR技术延展的天地之间,中间穿插山水树木、四季花草、飞鸟鱼虫等自然元素,合力传达中国人的审美观、宇宙观、哲学观。这样就更容易带领电视机前的观众走进书法作品的精神世界。 节目现场图片 问答书法爱好者互动参与 越是古老的东西,我们越要用新的方式进行一些演绎,让它走近观众。我们跟现在的游戏结合起来,比如说“篆书连连看”,还有“找不同”,在王羲之的帖里面安插一些别的书法家的字,让现场的书法爱好者挑出来。用游戏跟古老的这些东西,包括一些甲骨文、石鼓文进行结合,让它变得可观可感,又可学。 我们在节目中也设置了互动答题,不仅是现场的观众互动,屏幕前的观众也能跟着我们一起互动。对于书法这样本身看起来特别专业的东西,做一些娱乐性的互动可能会更好一些。 独创名家点赞章 名家点赞章可以说是我们节目自己独创的东西,我们知道写完书法作品都要盖章,那我们书法大会能盖什么章?现代人都是跟帖、点赞,所以就有了“点赞章”的想法,这些点赞章都来源于历代书法家的作品,比如王羲之、米芾、赵孟頫、苏轼,还有包括毛主席的“风流人物”。 节目娱乐性和专业性的平衡 我们加入了很多文艺的元素,如舞蹈、舞台剧、情景讲述等,用各种文艺形式去演绎书法背后的故事。比如选择用舞蹈的方式来演绎草书,因为草书是流动性、动感最强的,帖就是将一瞬间的动作凝固在了纸上,包括笔的使转顿挫等,在欣赏舞蹈的同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法。 书法是中国文化瑰宝,我们经常会谈到“文化自信”,那么我们中国历史上经典的书法作品都有哪些?他们的价值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些作品究竟好在哪里?本季《中国书法大会》将通过18件(组)中国经典书法作品,让广大观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提高艺术审美,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书法大会》导演手记(田璟媛) 艺术表达形式符合作品气质,契合节目主题 《中国书法大会》第一季共六集,每集涉及三件(组)书法作品,也就是说,我们共有18个表演,这18个表演的位置非常特殊。在节目的整体结构中,最先出现的是表演,之后才进入专家解读,选手互动,全场书写等环节。也就是说,表演必须符合节目主题,必须符合书法作品本身的气质,必须各具特色,这也是导演组在前期筹备中对自我提出的要求。 在18件(组)作品中,导演组采用了舞蹈、武术、戏曲、单人讲述等不同表现形式,力求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样态,而采用何种样态,是由书法作品本身的气韵决定的。 通过舞台设计和音乐,增强艺术感受 在戏剧表演的部分,我们让所有的视觉、听觉元素来服务于内容和主题。在视觉表达上,除了传统的舞台实现方法,我们还借助了AR等技术手段,来构建故事产生的空间;在音乐上,戏剧部分全部采用了原创音乐,这保证了每一个表演都充满了导演组对此书法作品的独特理解。 《中国书法大会》执行总导演田璟媛 只有当演员的表演、台词、音乐、舞美完美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形成一个意味隽永的节目,而这正是我们的追求。 培养孩子写书法,从动笔开始 给他一支毛笔,再给他一本字帖。我的孩子今年3岁半,从筹备《中国书法大会》开始,我就会在家里写一些毛笔字。给我带来最大的惊喜是,我家孩子也要跟着写,他认识君子的“君”,是通过《曹全碑》的第一句“君讳全,字景完”来认的,完全是靠看字帖,瞎写着玩儿来学的,但是呈现的风格,可以发现已经受到了《曹全碑》的影响。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中国书法大会》更多精彩内容: 节目开拍前做了哪些筹备? https://yspapp.cn/1e3F 【如何解决书法作品中的视觉色彩呈现问题?-央视频】 https://yspapp.cn/1e3H 【手机、电脑普及的时代,如何培养孩子写书法的习惯?-央视频】 https://yspapp.cn/1e3I 《中国书法大会》主页: https://yspapp.cn/nlO  

中国电视-《传承》(智慧篇)

微信图片_20230706153624

古往今来,于岁月中传承下来的古老非遗技艺,邀您通过纪录片《传承》(智慧篇)一同探寻其中蕴藏的智慧。 中国电视-《传承》(智慧篇):《点线之间》 许建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眼下,他打算设计一款新作品——女眷椅。优美的外形曲线,椅子的稳定性和流畅线条感通过榫卯这样的构建形式得以实现。这是明式家具从中国古典建筑的榫卯结构中凝练出的智慧。女眷椅为了让女士坐姿优雅,背部能自然挺直,靠背特意做得较低,但在腰部会有支撑设计,这很符合人体工学。点线之间,同时满足了修正坐姿、保持舒适度和尊崇东方文化礼仪的要求。 (女眷椅) 中国电视-《传承》(智慧篇):《时光之鉴》 王必生和葛义根是中国南京金箔总厂最后一对手工打箔人。他们将一张张薄如纸的金叶子切成一厘米见方的金捻子。两张乌金纸夹一张金捻子,共2048层。将一厘米见方的金捻子打成9厘米左右的箔片。6个小时,约三万次捶打。943张金箔仅厚一毫米,10000张金箔仅重178.125克。这薄如蝉翼,轻似鸿毛的金箔,记录着中国古老工艺的精绝,也记录着打箔人追求极致的人生。 (金箔) 2002年,故宫大修工程启动。人们意外发现,覆盖在倦勤斋屋顶的巨幅通景画在一种特殊装裱纸张的保护下,抵御住了时光的侵蚀。这种含百分百桑皮纤维的桑皮纸,耐折性约是人民币用纸的3倍,能反复折叠近7千次。桑皮入纸甑,隔水加热。约半小时,蒸汽上升,再加一层。如此叠加,保持200℃均匀受热,经过约20个小时,蒸煮才见成效。之后经过漂洗、筛选等工序,桑皮将会蜕变成最优质的纤维。桑树皮纤维自然造化的神奇,经巧手千万次捶打,成就文明的坚韧传承。 中国电视-《传承》(智慧篇):《配比之妙》 (桐油纸伞) 桐油纸伞抵御千年时光风雨的秘密是什么?刘有泉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余杭纸伞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每道制作工序都坚持古法,其中为伞面涂抹桐油是不可取代的一步,这是为何?纪录片《传承》(智慧篇)带您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寻找答案。 (汝瓷) 在没有现代科学仪器之前,中国古人是如何利用化学配比调配出汝瓷独有的天青色,又如何熟练掌握火候温度,创造出异彩纷呈的精美瓷器?朱文立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人,从事汝瓷研究40多年。朱文立历经数百次考古研究和千余次烧制试验,反复挑选、反复验证,在无数矿石中找到了最恰当的组合,失传的“天青汝瓷”终于再现世间。 中国电视-《传承》(智慧篇):《火候之彩》 保安族腰刀传统工艺折花刀的制作方法,是在两片铁片之中夹入含碳量适宜的钢片。将铁打造到一定硬度后进行淬火,也就是从高温瞬间进入冷水中进行冷处理,然后配合不同温度的回火,通过改变钢铁内部组织结构可以大幅提高钢的硬度、耐磨性和韧性。淬火之后的刀身表面出现了层层叠叠如同流水一样的花纹,这正是保安族腰刀最具代表性的黄河流水纹。淬火成钢,昭示中华多民族文化历经千年锻造后的源远流长。 (保安族腰刀) 方舟的母亲游玉琼,从事传统手工制茶已有近40年时间。方舟是正宗的“茶二代”,家里世代做茶。游玉琼希望和儿子一起,在传统岩茶品种之外研发一款茶汤清亮透彻,香味优雅柔顺的新茶种。“茶为君,火为臣,君臣佐使,相辅相成”,武夷岩茶号称以焙火工艺独步天下。方舟专程来到武夷学院拜访专家,通过实验解决焙火工艺中温度与茶叶口感之间的难题。千年传承,茶韵不变,茶叶也经历着不断的变革。 (武夷岩茶) 中国电视-《传承》(智慧篇):《美学之码》 中国丝绸里,吴罗极为精妙。与宋锦的华丽厚重不同,罗的动人就在于那异常轻薄的质地,在光照下则呈现万般绚丽。吴罗的织法极为复杂,要在两根经丝扭绞的空隙中将纬丝穿过,为机械数字化织造带来极大困难。丝织大师通过一整套数学方程式的运算,让传统的吴罗织造向更普遍化的生产前进了一步。 (吴罗) 中国陕北乡村里的“天才剪花娘子”郭佩珍,从八岁开始就学着去剪故乡的花鸟和人物。1998年,郭佩珍的剪纸作品被作为国礼赠送给来访中国的克林顿夫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郭佩珍“民间剪纸天才传承人”的美誉,她的作品被法国、日本等多国收藏。 现代设计科研团队通过通过动画技术,用动态的形式解读和记录传统剪纸,让平面的剪纸幻化三维的空间质感。 (郭佩珍的剪纸作品) 中国电视-《传承》(智慧篇):《动静之力》 牛角,是传统弓弹力好的关键。而60厘米以上的南方水牛角,每400个里更是才能挑出七八个。要保证弓的承重能力和韧性,牛筋胶的熬制与涂刷便成为关键。牛筋胶刷好后静置,等待弓逐渐定型。这样的工序通常需要反复几次才能将弓调整到合适位置。 (传统弓) 制作一个风筝可不容易。三年生的南通毛竹经文火烤直,成为制作风筝骨架的传统材料。竹子纤维的韧性能让板鹞风筝应对恶劣天气的挑战。哨口中选用薄薄的竹片作为震动发声的簧片,风在内部旋转之后产生共鸣,发出独特的清脆哨音。 (板鹞风筝) 动与静之间,中国人的力学智慧是生存之战,是速度之本,是斗转星移的稳固恒常。千百年前,古人运用动静之力,创造了一个个文明奇迹。 中国电视-《传承》(智慧篇):《数据之恒》 (布袋木偶戏) 晋江布袋木偶戏,是福建泉州地区掌中木偶戏,以泉腔演唱,曾面临着要被市场抛弃的困境。一天,中国厦门大学数字媒体计算中心的技术团队,携带着一份贵重的礼物前往晋江。这份礼物是一台由数据驱动的机械臂。技术团队希望它能掌握表演的动作要领,配合木偶剧团的演员们进行一场多媒体交互演出。在确定机械臂模拟角色的方案后,技术团队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数字化计算与转化,然后应用在动作分析、物理力学控制等方面。依据演员的动作,机器人的表演动作被模拟编排出来,一场加入科学元素的木偶演出即将上演。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传承》(智慧篇)更多精彩内容: 《点线之间》:https://yspapp.cn/191i 《时光之鉴》: https://yspapp.cn/1clR 《配比之妙》:https://yspapp.cn/19b5 《火候之彩》: https://yspapp.cn/1clS 《美学之码》: https://yspapp.cn/1clT 《动静之力》: https://yspapp.cn/1clU 《数据之恒》: https://yspapp.cn/1avu  

中国电视-《传承》(智慧篇):用科学视角打开非遗里的千年智慧

descript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鲜明的中华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纪录片《传承》(智慧篇)通过七个篇章,聚焦20余位非遗传承人的感人故事,展现中华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灿烂成就。《中国电视》邀您共赏。 该片以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构建起传统技艺精巧面貌,以科技为主题,从物理、化学、数学、测绘、数码学等不同的维度,挖掘非遗技艺中的科学智慧、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科技赋能文化考古,全景摹写非遗中国。从苏州明式家具制造到徽州八卦村规划,从西藏拉萨唐卡到南京金箔锻造,从贵州壮族铜鼓到佛山香云纱,从杭州油纸伞到河南汝瓷,从武夷山岩茶到东阳竹编,从孝义皮影到蜀绣蜀锦,从北京故宫官式建筑到甘肃莫高窟彩塑……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全景式摹写,将中华文化地理巨幅画卷徐徐展开。 此外,通过3D重建技术、非侵入性检测技术、模拟实验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为非遗注入了时代的新鲜血液,国宝级手艺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也得以艺术重现和影像化留存。 匠心对话千年智慧,巧思解码万千气象。节目中谈到故宫建筑美学,将“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和抽象力学概念,通过CG动画模拟与实景拍摄、微距摄影与动感音效、主观视点下的场景行为进行再现,将镜头下主人公的日常工作视点与观众的游客视点镶嵌并置:“先安面宽上的构件,然后再安进深上的构件。”看似无意义的工作语言,接续的是解说词提供的旁观者视角——“复制斗拱并逐层安装,是大木作匠人必须掌握的技艺。方为斗,弓为拱,斜长为昂,这些口诀记录下千年匠心,也记录下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范式。”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传承》(智慧篇)更多精彩内容: https://yspapp.cn/1d4V

(成都大运纪事)“市民体验官”探访大运村 感受科技赋能智慧大运

大运村志愿者之家的智能乒乓球训练系统。 张浪 摄   中新网成都7月5日电 (王利文 岳依桐)“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此行最大收获,那一定是‘科技为人’,在吃住行和休闲娱乐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新奇和便利。”5日,在体验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下简称“成都大运会”)运动员村(以下简称大运村)的各项“黑科技”后,“市民体验官”张华感叹道。 Play Video 视频:满满“黑科技” 记者探访大运村近距离体验智慧大运来源:中国新闻网 以“绿色、智慧、活力、共享”为办赛理念的成都大运会是我国西部地区首次举办的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也是全球青年大学生体育与文化交流盛会。跟随当日举办的“大运村科技赋能体验市民开放日”活动,“市民体验官”们走进大运村,实地体验3D摄影真人手办、蓄冷型降温背心、智能小吃机、智能乒乓球教练系统等“黑科技”,感受科技赋能带来的惊喜。 新型恒温材料制成的蓄冷型降温背心。 张浪 摄 在大运村科技服务工作站内,一个个动作、表情、着装逼真的人物形象手办在“3D照相馆”旁整齐陈列。“照相馆内的众多摄像头可在3秒钟内拍摄800张全方位人物照片,再利用云端建模技术生成人物3D数字模型并传输至全彩3D打印机,打印出高精度的人物形象手办,它们连头发丝都清晰可见。”大运村科技服务部门工作人员辜永贵介绍,运动员们可以通过这种形式留下独一无二的“成都记忆”。 工作站另一侧,一款新型恒温材料制成的蓄冷型降温背心将服务志愿者,用以应对夏日炎热天气。据该产品运营工作人员刘欢介绍,这款冰背心具有存储和释放潜热调节剧烈温差的功能,使温度始终保持在23摄氏度左右,相当于携带了一个可便捷拆卸的“空调”。“在30多摄氏度的户外,背心可以为使用者持续提供2个小时的‘清凉’,而可拆卸的‘内芯’放入冰箱冰冻半小时又能重复使用。”刘欢说。 运动员餐厅内,智能小吃机担任起“大厨”,不到2分钟,一碗热气腾腾的冬阴功大虾米线便新鲜出炉。电子菜单上,还有熊猫汤圆、红烧牛肉面、担担面等菜品种类可供选择。据介绍,这款智能小吃机集全自动接单、烹饪、出餐、叫号等功能于一体,即使24小时无人值守也能根据消费情况分析及时补充生产,并完成自动清洗消毒及封装程序。 应急如厕需求保障空间。 张浪 摄 在志愿者之家的智能乒乓球训练系统前,“市民体验官”们纷纷化身“运动员”,感受人机互动的乐趣。完成训练后,一份包括测试者运动轨迹、运动数据记录和运动姿态纠错提醒的详尽体育报告很快便呈现出来。大运村科技服务部门工作人员陈浩然介绍,该系统集动作诊断、实时训练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将采集到人体运动姿态进行加工、分析并与专业运动员模型对比,帮助测试者自我了解、针对性锻炼、科学提高。 据了解,大运村还配备了智能翻译对讲系统、智能无人咖啡机、应急如厕需求保障空间、智慧体育AI互动空间、蘑菇车联自动驾驶巴士等多项智能服务产品。这些“黑科技”赋能智慧大运,为全球来客提供既贴心又可知、可感、可视的科技体验。(完) 蘑菇车联自动驾驶巴士。 张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