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记住乡愁》
本次《中国电视》向您推荐中国的5个地方——在梧林体验侨乡文化,在溪口了解年轻人的“快乐老家”,在上海村史馆珍藏乡愁,在盆罐庄村品味非遗之美,在盐池领略塞上风情与江南风韵。来看看《记住乡愁》中有没有您期待的地方! 中国福建梧林——故林归宿处 一叶下梧桐 中国福建省是著名的闽南侨乡,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海洋文化、中原文化、闽南文化、侨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汇集。 蔡连卿老人是一名菲律宾华侨,他的老家梧林村是一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闽南古村落。这里的常住人口有1800多人,而旅居海外的华侨数量却是常住人口的10倍,可以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侨乡。 今天的梧林村依旧保留着136幢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宅,其中既有闽南风情的红砖古厝,也有南洋风格的番仔楼,还有近现代哥特式和罗马式的老洋楼。一幢幢老屋,既见证了梧林人“下南洋”的艰辛岁月,又饱含了他们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2016年,晋江智能制造产业园开工建设,梧林面临着整村征迁的情况。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晋江市决定把“整村保护下来,好好开发建设”。2019年,梧林传统村落改造完成,历经600多年沧桑的闽南古建筑群悄然新生。 中国浙江溪口——创客云集 打造未来乡村 中国浙江省衢州市的溪口村,是一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别看它年岁久远,“内核”却十分年轻。 在这里,古老与时尚、传统与现代完美交融,成就了一处创客云集的未来乡村。 就在半个多世纪前,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曾会聚到溪口村来开采黄铁矿。如今尽管矿场已停产多年,那段激昂奋斗的岁月仍留在溪口人心中。对于老场区的改造,当地人并没有大拆大建,而是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的方式,对老建筑的屋顶和墙面进行加固装饰,在内部区域的功能性上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改造之后,老厂房变成了图书馆,老仓库里办起了咖啡厅,当年的职工食堂依旧是食堂,只不过成为了一处共享食堂,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的年轻创客,都可以来这里吃饭。 共享共建、宜居宜业的工作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溪口创业。在这里,既能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又能体味到乡村生活的野趣。年轻的创客们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在这片土地上探索更多的可能。 中国上海村史馆——乡情有归处 家风代代传 从一个家族血脉家风的延续,到一座村庄精神文化的传承,一座座村史馆连接着古老与现代、历史与今天,让乡情有了归处,文化有了传承。 上海市的周边坐落着1500多座村庄,它们依旧保存着乡土社会的民风民俗。自2020年起,上海的村庄里陆续建起了村史馆,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串联起上海乡村的过往,也展望着乡村的未来。 杨家村位于上海市金山区,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就已经拥有了18家村办企业。后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村庄融入了城市,村民搬进了楼房,人们便在老厂房的基础上建起这座村史馆。馆内珍藏的1400多件展品述说着一个时代的记忆。 位于上海崇明岛最东端的瀛东村是一座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瀛东村所在的地方还是一片荒凉的滩涂。为了改善生活,大家决定“向荒滩要田”。萧瑟的海风中,六位年轻力壮的村民,花了七个月时间筑起了一道1700米长的大堤,围出了600多亩土地。前后九年时间,历经三次闯滩,人们一共围出了4000亩土地,也在茫茫荒滩上围出一片希望的“绿洲”。2006年,瀛东村建起了村史馆,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的奋斗故事就此被记录了下来。 中国天津盆罐庄——千年陶艺打造“理想村” 在中国天津市的东北部,坐落着一个名字十分“接地气”的村庄——盆罐庄村。陶产业是这里的主要产业,村里生产的手工陶远销海外,因此这里也有着“陶甑之乡”的美誉。 盆罐庄村有着600多年的制陶历史。村里的陶制品能够远销海外,还要从四十多年前说起。那时候,随着五金制品的渐渐流行,盆罐制品逐渐没落,村里仅剩的三座古窑也面临着随时关闭的困境。就在此时,盆罐庄村收到了一笔来自海外的150个品类的工艺陶订单,大家都很开心。然而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当大家真正去实践时,发现时间来不及了。无奈之下,制陶人们放手一搏,改用多年来擅长的传统技法,把之前从泥塑、剪纸中借鉴的捏、塑、雕等技法运用其中。终于,在最后一刻,货品登上了开往国外的货船。 随着这批充满东方审美的手工陶制品在国外展会亮相,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客商的目光。至此,盆罐庄村陶艺的出海之路彻底打开,这里生产的陶制品开始远销海外。 到了2018 年,盆罐庄村着力打造“中国甑乡”旅游名片,从附近的战国古遗址中提炼出陶甑文化,同时引入“理想村”这一未来乡村概念,打造陶文化主题民宿,围绕着“美食、美器、美宿”开展体验式乡村陶艺主题文化游,让人们在这里感受到浓浓的非遗之美。 中国宁夏盐池——塞上牧歌传四方 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的盐池,是一个兼具塞上风情与江南风韵的地方。 如今的盐池,群羊塞道,生机勃勃。然而在四十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那时由于过度放牧,土地沙漠化严重。为了改变家乡的面貌,从1983年起,盐池人扛起镐头,背上树苗,向风沙宣战。到如今,四十年过去了,当地共治理荒沙200多万亩,终于把茫茫荒漠变成了绿洲。 随着盐池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盐池人萌生了回家养羊的想法。他们建立了100家标准化生态牧场,打造了91个标准化养殖示范村,逐步让家乡的滩羊产业红火起来,老经验与新见识在一方小小的羊圈中碰撞出了火花。 “90后”青年小冯对于养羊,有一套新奇的策略。因为盐池实行封山禁牧以后,滩羊只能圈养,为了保持品质,小冯模拟野外环境修建了“生态跑道”,让羊在上面赛跑,这样的养羊新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牧民效仿,盐池滩羊的美名因此越传越广。2016年,这里的特产“盐池滩羊”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小小滩羊成为盐池人开启幸福之门的金钥匙,也让这里有了“中国滩羊之乡”的美誉。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记住乡愁》更多精彩内容: 福建梧林:https://yspapp.cn/1ix8 浙江溪口:https://yspapp.cn/1oMi 上海村史馆:https://yspapp.cn/1oMm 天津盆罐庄:https://yspapp.cn/1jH7 宁夏盐池https://yspapp.cn/1mD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