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楚雄:从田地到“云端” 大数据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

1

菌出南华,香飘四海。近期,伴随着雨季到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的各类野生菌钻出土壤。松茸、鸡枞、干巴菌、牛肝菌……从山野来到餐桌后,野生菌成为一道道令人垂涎的美味佳肴。 图为工作人员介绍南华野生菌产业大数据平台。 南华县地处楚雄州西部,境内立体气候明显,生态环境优良,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1.77%。得天独厚的条件孕育了290多种可食用野生菌,占全国野生食用菌种类的31.2%,南华因此被誉为“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野生菌美食县”。 在楚雄州野生菌产业技术研究所的南华野生菌产业大数据平台中,南华县的人工菌种植分布面积、野生菌主要菌类价格区间、月交易量、月交易额等数据一览无遗,野生菌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实现信息化管理。 图为游客拍摄野生菌标本。 “通过大数据平台,我们还能够获取菌类生长情况,包括气象、土壤、生长数据等,为野生菌产业增产提质与农业科研提供重要依据。”楚雄州野生菌产业技术研究所工作人员王德艳介绍,该平台能够实现产业发展“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逐步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大数据正在助力南华野生菌交易迈向新赛道,降低销售成本,增加相关就业人员数量,拓宽菌产业销路,让山野之间的珍奇美味走进更广阔的市场。2023年,南华野生菌交易量达1.2万吨,交易额15.5亿元(人民币,下同),种植人工食用菌 7200亩,实现产值4.87亿元,菌产业综合产值达61.7亿元。 与南华县野生菌产业类似,近年来,楚雄州元谋县积极探索“大数据+农业深度融合”新路径,助推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 图为游客参观南华县农产品。 元谋县地处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21℃,特别适合麦类、十字花科蔬菜等作物生长,享有“冬早蔬菜之乡、南繁育种天堂”的美誉。 元谋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国华介绍,元谋现代农业大数据平台在2020年5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初步建成数据基础平台、农业资源与产业一张图、一网云平台、大数据应用云平台四个板块。 通过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系统应用在农用地信息化管理、种养殖过程监控、农产品销售、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使农业数据的应用场景互为支持,形成产地、市场、企业、金融、政府等主体的良性互动,提升全县农业产业链整体运营效率。 图为游客参观蔬菜基地。 “整个平台的开发应用都是围绕服务客商、农户、企业基地、消费者、管理者的角度来设计。”周国华介绍,客商可通过平台了解元谋农业整体情况,便于投资决策;农户通过平台可决定种植品种、在线咨询病虫害管理、掌握市场信息;企业可节约成本、规范管理,提升品牌价值;消费者可全程监控,吃得放心;政府管理部门则能通过平台提高农业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据统计,2023年,元谋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96亿元,同比增长4.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21年领跑全州。 “元谋县将继续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大数据、5G等信息化技术有效整合全县各级涉农资源,加快元谋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建设步伐,助推乡村振兴。”周国华说。(完)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云南晋宁: 追寻郑和足迹 共话丝路传承

/Users/lijiaxian/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40729182654/output_5.jpgoutput_5

600多年前,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造访了当时亚洲和非洲东岸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来海上丝绸之路最为繁盛的时代。600多年后的今天,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来自17个国家20家媒体的代表们,走进郑和故里云南晋宁,追寻郑和精神,共话丝路传承。 郑和,原名马和,回族,1371年生于今昆明市晋宁区。后被明军虏至北京,受到朱棣赏识赐姓为“郑”,率队完成了当时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海上航行。不仅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也为增进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的友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昆明南去约60公里就到了位于滇池南岸的郑和故里晋宁。这里辟有郑和公园、郑和纪念馆,成立郑和研究会,每年举办昆明郑和文化旅游节,以多种方式传承着“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郑和精神。同时,这里也是滇文化的发祥地,出土”滇王之印”等重要文物。 郑和公园内矗立着高8.5米的郑和全身像,对望烟波浩渺的滇池;且设有三宝楼、郑和碑林、马哈只墓等纪念设施。其中,郑和父亲马哈只墓的墓志铭,明确郑和家世出身等重要信息,是研究郑和生平的珍贵文物。 占地7.19亩的郑和纪念馆也位于园内,通过大量实物、史料和声光场景,充分展示晋宁从远古恐龙时代到滇国灿烂的青铜文化,再现郑和波澜壮阔的远航壮举。 纪念馆展示的郑和率队七下西洋的历程尤为引人注目。从1405年的初次开洋,到1433年最后返国,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在长达28年的时间里远涉印度洋,跨过波斯湾,穿越红海,最远曾抵达赤道以南的东非沿岸各国。海域之辽远,航程之漫长,船队之壮观,在那个时代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壮举。 更引人注目的是,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坚持“共享太平之福”“敦睦邦交”“强不凌弱”的原则,奉行“厚往薄来”的政策。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技术,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也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受到了拥戴。 参访现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热议:郑和到访过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仍保有“三宝山”“三宝庙”“三宝井”等众多纪念郑和的文化遗迹。当地人至今仍亲切地唤郑和为“三宝公”。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访郑和公园。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郑和雕像前驻足。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在郑和下西洋浮雕前驻足。 图为郑和纪念馆内展出的牵星板吸引海外华文媒体代表。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郑和纪念馆内查看航海图。 图为郑和下西洋简表吸引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观看。  

海外华文媒体探访云南昆明 感受春城独特气质

20240729-LJX_3901-opq3133912973

7月28日至29日,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活动走进云南省省会昆明市。来自17个国家的20家华文媒体代表登西山、品云茶、访斗南,感受厚重、包容、奋进的春城气质。 登西山 寻访华侨印迹 昆明西山地处滇池西岸,是国内著名旅游风景名胜区,海内外游客长年不断。除拥有龙门、华亭寺、玉兰园等景点外,西山之中还矗立着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聂耳墓、聂耳纪念馆等抗战纪念标志。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聂耳纪念馆。 细雨中,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前往西山拜谒聂耳墓。 聂耳出生、成长于昆明,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卖报歌》《金蛇狂舞》等具有历史价值的不朽之作。他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 参观聂耳纪念馆后,日本《留学生新闻》副总编龙丽华感慨良多。她介绍,1935年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海边不幸溺亡后,当地为他修建聂耳纪念碑,并每年举办纪念活动。 “这样的纪念活动一直持续,这说明中日民间友好交流从未中断。”龙丽华说。 随后,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前敬献鲜花,以此表达对南侨机工的追思缅怀。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缅怀南侨机工。 1939年,来自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菲律宾等国的3000多名南洋华侨机工响应陈嘉庚先生的号召,远涉重洋回到中国,在滇缅公路投入抗日战争运输工作。从1939年到1945年,南侨机工共抢运约50万吨军需物资,他们中有1000余人献出了生命。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前敬献鲜花。 “抗日战争期间,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段历史应该被铭记。”菲律宾《商报》编辑陈埏卫说。 品云茶 感受云南包容开放 走进云茶品鉴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下称“云茶品鉴院”),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立刻被品类丰富的云茶收藏、身着特色服饰的茶艺师、茶叶闻香系统等牢牢抓住目光。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观看唐代煎茶表演。 随后,茶艺师身着唐代、宋代服饰,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带来唐代煎茶、宋代点茶等古典茶艺表演。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体验茶叶闻香系统。 在品鉴布朗族烤茶时,云茶品鉴院院长刘莎介绍,自公元10世纪以来,世居云南普洱的布朗族先民发现和认识野生茶树,并与傣族等民族一起,探索“林下茶”种植,历经千年保护与发展,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2023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她表示,云南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茶方式和茶文化。这些文化的交融使得云茶拥有多元化的特点,展现了云南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品鉴布朗族烤茶。 近年来,作为茶的故乡、普洱茶的发源地和中国茶叶主产区的云南,积极以茶为媒开展国际交流活动。 “我们与世界共享茶文化,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各国的茶文化交流碰撞。”刘莎说。 埃及《中国周报》副社长朱新娥没有饮茶习惯,但在参访云茶品鉴院后,她对云茶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比如烤茶就是布朗族人在长期生活中积累的智慧,体现在文化传承、实用技巧、健康理念等方面。”朱新娥认为,这样的茶文化就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生动体现,值得传承和发扬。 访斗南 见证昆明奋进发展 夜幕降临,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有着“亚洲花都”之称的斗南花卉市场。夜晚的斗南花市依旧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批发商在此买花、赏花、品花、食花。夜游斗南成为昆明的旅游新热点。 图为夜晚的斗南花市一片繁忙。 斗南花卉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宋柯樵介绍,历经40余年发展,斗南已拥有亚洲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和世界第二大的花卉拍卖中心。每天有117个大类、1600多个品种的鲜切花在这里完成交易,从昆明销往中国各地及新加坡、越南、泰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让鲜花香飘世界。 据显示,2023年,斗南花市实现花卉交易量135.4亿枝、交易额135.7亿元,连续25年鲜切花交易量、交易额、现金量、交易人次和出口额居全国第一。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访斗南花市。 “斗南花市如此之大的规模,和夜间的热闹程度让我非常吃惊。”爱尔兰《华人报》副社长周瑞琮说,他在斗南花市看到的是商机无限,是昆明的蓬勃发展。 “我希望能够发挥海外华文媒体的优势,让海外华侨华人看到一个美丽宜居、高速发展的昆明。”周瑞琮说。 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活动由云南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办,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承办。在为期5天的时间里,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将走进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三地,探寻华侨历史、马帮印迹,触摸鲜切花、野生菌等特色经济脉络,体验彝族火把节、白族扎染、白族三道茶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神奇彝州云南楚雄:多彩民族文化吸引八方游客

近期正值火把节,来自海内外的游客纷纷来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与当地民众一起点燃火把,共度佳节。与此同时,楚雄州绚丽的彝族服饰、动人的彝族歌舞、神奇的彝医彝药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吸引着八方游客在当地展开深度体验。 图为游客在楚雄欢度火把节。 楚雄是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拥有“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绿孔雀之乡”4张世界级名片。楚雄还是热情开放的“中国火城”、传承创新的“彝绣之都”、美美与共的“赛装圣地”。 图为游客点燃火把。 彝人古镇唱响彝乡恋歌 在充满彝族风情的彝人古镇,极具特色的建筑和风味独特的美食吸引众多游客前往打卡。在古镇中的云南鲜花会客厅,用鲜切花、永生花等做成的巨大鲜花景观引来不少游客驻足。 图为彝人古镇中的云南鲜花会客厅吸引游客参观。 彝人古镇景区是楚雄州十大文化旅游项目之一,集彝族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为一体,有彝乡恋歌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有集中展示彝族历史文化、传统建筑、彝族风情、彝族特色文化商品的主题街区和文化景观节点。彝人古镇通过举办火把节、彝族年等节庆活动,形成古镇“日日有活动,月月有节庆”的文化形象,成为游客体验彝族文化风情的首选地。 图为游客游览彝人古镇。 据统计,2023年,彝人古镇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撬动上下游产业投资约100亿人民币,已成为依托文化旅游拉动楚雄当地产业发展、创造居民就业的重要引擎。 千年彝绣展现最美民族风 在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琳琅满目的彝绣产品和精彩的彝绣秀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参观。 图为游客参观彝绣产品。 楚雄彝绣拥有1700多年历史,是彝族民众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心灵花朵”,具有文化深厚、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浓郁的独特风格。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楚雄彝族绣娘“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绣布鞋”,用一针一剪一丝一线,赓续绵延不绝的传统技艺。 2023年9月,继走进北京时装周、上海时装周、纽约时装周舞台后,楚雄彝绣走进米兰时装周。这个发源于西南山区的古老技艺与国际时尚的碰撞、拥抱,成为推动彝绣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图为模特展示彝族服饰。 2023年8月,楚雄彝绣数字文化产业园·彝绣产品交易中心正式投入运营使用,是面向全国服务绣企、绣娘,连接生产端和市场端,集数据统计分析、交易、展示、严选为一体的数字赋能彝绣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 图为模特展示彝族服饰。 目前,该中心完成楚雄绣娘、残疾人绣工和彝绣传统纹样数据库建设。彝绣秀、绣艺学堂程序投入使用,实现彝绣产品线上交易、产品订单集中派送及回购、绣娘线上培训。完成全州10县市产品销售数据,企业、绣纺、车间、合作社、产业园区数量,12个楚雄彝绣团体标准及彝绣产品用工指导价、市场指导价等可视化大数据中心建设。 图为游客观看彝绣秀。 数据显示,2023年,楚雄州5.7万名绣娘人均年增收3570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26%,彝绣产业实现增加值2.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25%,带动2000多名残疾人绣娘就近就业。 古老彝医药传承健康良方 彝医药探源、古法制药展示区、特色诊疗体验……走进位于楚雄州楚雄市的中国彝医药博览馆,从矿物药、动植物药标本,到彝族毕摩经典译注、滇南本草等珍贵医药书籍,一系列珍贵展品让游客们留下深刻印象。 图为游客在中国彝医药博览馆参观。 中国彝医药博览馆是全国第一个系统展示彝医药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和发展成果的综合性展馆,集文化、科普与产业于一体,让游客感受彝族民众的智慧结晶。 彝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和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雄州是彝医药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承区。彝医药历史可追溯到5000年以前的《支呷啊鲁》。楚雄州先后发掘整理了《老五斗彝医书》等彝医药典籍几十部,其中成书最早的《齐苏书》比《本草纲目》还早12年。 图为游客在中国彝医药博览馆参观。 目前,楚雄州已基本形成以中药、化学药为主导,以中彝医药为特色,集生物医药研发、生产、服务、流通、医药教育为一体的产业体系。2023年,全州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87.23 亿元人民币、增长5.7%。(完)  

昆明斗南:璀璨夜经济绽放“亚洲花都”魅力

/Users/lijiaxian/Library/Containers/com.kingsoft.wpsoffice.mac/Data/tmp/picturecompress_20240729091359/output_1.jpgoutput_1

【七天讯】7月28日22时,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斗南花卉市场依旧人声鼎沸,花海和人海交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批发商在此买花、赏花、品花、食花,繁荣的夜经济,让这座“亚洲花都”在深夜同样魅力非凡。 斗南是中国花卉产业发源地之一,历经40余年发展,已成为云南一张靓丽的产业“名片”,拥有亚洲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和世界第二大的花卉拍卖中心。每天有117个大类、1600多个品种的鲜切花在这里完成交易,从昆明销往中国各地及新加坡、越南、泰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让鲜花香飘世界。 斗南花卉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宋柯樵介绍,20世纪80年代起,斗南大部分村民依靠双手和对市场的敏锐嗅觉,把菜地改为花田,开启了鲜切花商品化种植和交易的道路。当时,在斗南的主路上,成捆、成筐的鲜花摆在街边售卖,形成了“以路为市”的斗南花街。 经过40余年发展,斗南的“花街”发展为“花都”,形成了全国花卉交易中心、花卉旅游会展中心、花卉物流中心、花卉金融中心、花卉大数据信息中心五大花卉产业中心,成为全国乃至亚洲鲜切花交易的核心。 “目前,云南省80%以上的鲜切花和来自周边省份、东南亚国家的花卉在斗南进行交易。”宋柯樵说,2023年,斗南花市实现花卉交易量135.4亿枝、交易额135.7亿元,连续25年鲜切花交易量、交易额、现金量、交易人次和出口额居全国第一。 据了解,斗南花市的交易盛况从每天8时持续至深夜,以夜间为主的交易时间能有效缩短中间环节,确保鲜花的品质。近年来,斗南花市依托夜间交易及人流量的特点,大力发展以花卉消费体验、旅游体验、文化体验为特色的夜间经济,衍生出了鲜花直播间、鲜花特色产品店、鲜花快递业务等多种经济形态。 夜幕降临,斗南花市灯火通明。来自四面八方的批发商、零售商在此询价交易,游客们头戴花环在此拍照打卡,选购花卉及其衍生产品。随着夜间经济不断发展,夜游斗南逐渐成为昆明的旅游新热点。 “未来,斗南会不断培育花卉新品种,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力争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宋柯樵说。(完) 图为斗南花卉市场一片繁忙。 图为游客在斗南花卉市场挑选花卉。 图为游客在斗南花卉市场挑选花卉。 图为斗南花卉市场一片繁忙。 图为斗南花卉市场一片繁忙。

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启动

/2024/0728/a7482b14-7163-462c-89fe-4d8b06f3224b.jpg

【七天讯】(记者 陈汝燕)7月28日,2024年海外华文媒体云南行活动在昆明启动。来自17个国家的20家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彩云之南”,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本次活动由云南省侨务办公室主办,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承办。在为期5天的时间里,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将走进昆明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三地,探寻华侨历史、马帮印迹,触摸鲜切花、野生菌等特色经济脉络,体验彝族火把节、白族扎染、白族三道茶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图为云南省侨务办公室主任何长松致辞。 云南省侨务办公室主任何长松在启动仪式上致辞称,云南是中国第五大侨乡省,是中国世居民族最多的省份;同时也是“旅游大省”“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和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门户。希望海外华文媒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客观全面地展示云南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工作成效和发展前景。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郑和故里昆明晋宁。 当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世界著名航海家郑和的故里——昆明市晋宁区,参观郑和纪念馆、晋宁博物馆,了解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和古滇文明,开启云南之旅。 加拿大搜罗传媒总经理陈林表示,云南不仅气候宜人、风景秀丽,且是多民族聚居区和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值得深入挖掘。海外华文媒体拥有自己的平台,对所在区域了解,应发挥自身特点,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云南故事。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郑和纪念馆。   “今天去到郑和故里,深入了解郑和生平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更懂中国的航海文化。”秘鲁《秘华商报》总编辑谢允亭称,“敢为人先、开拓进取、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郑和精神值得学习与发扬。

海外华文媒体访重庆:向世界讲述新时代西部“双城记”故事

“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13日在重庆结束整个行程。过去两周时间里,来自19个国家的24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川渝两地,广泛宣介川渝产业发展、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吸引更多海内外朋友走进这片投资热土。 本次活动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四川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四川省侨联、中国新闻社联合主办。活动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参访了四川成都、德阳、内江,以及重庆潼南、永川、两江新区、大渡口等地,向世界讲述新时代西部“双城记”的发展故事。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访重庆潼南万亩柠檬基地。中新网记者何蓬磊摄 在重庆潼南,当地联通世界、联动省市、联盟川渝、联合企业,打造世界级柠檬产业集群和“中国柠檬第一品牌”。围绕着精深加工,潼南已开发出饮料、绿色食品、美容护肤品、生物医药及保健品等5大体系350多种柠檬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意大利,吃海鲜、牛排时都会用到柠檬,还能酿造柠檬酒,几乎是人们的生活必备品。”在参观完潼南区万亩柠檬基地后,意大利侨网总编辑王卫平说,意大利也是柠檬的重要产地,自己每天都和柠檬打交道,希望潼南能和意大利加强柠檬产业交流,相互借鉴对方发展经验。 重庆永川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桥头堡”,正在提速发展自动驾驶产业,加快建设国家自动驾驶测试服务平台,推进自动驾驶全场景应用示范,高标准举办智能汽车应用场景挑战赛,全力打造西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城。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重庆永川体验自动驾驶。中新网记者何蓬磊摄 德国欧洲新侨网总编辑高翔在体验了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后说:“十几分钟的行驶过程,平稳舒适,起步、加速、刹车,给我的感受像有个老司机坐在驾驶室。自动驾驶汽车像一个智能汽车机器人,让永川正在步入智能出行时代。” 重庆两江新区是我国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现已形成汽车和电子信息两个2000亿级支柱产业,高端装备、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壮大,金融、物流、会展、商贸文旅等服务业加快发展。 在走访了中瑞(重庆两江)产业园后,埃及《中国周报》副社长朱新娥表示:“我看到了两江新区正在不断增强对外‘吸引力’。”她说,产业园不仅为海外项目和重庆企业深化合作开辟了新空间,也为地方创新创业注入了新活力,已是重庆与海外进行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当前,重庆大渡口将重庆小面产业作为重点培育的百亿级产业集群。为了让重庆小面能够奔赴世界,大渡口积极组织小面企业参与面向国际的大型展销活动,并与东南亚知名电商企业达成合作,为重庆小面预包装产品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等物流网络远销国际市场打通渠道。目前,重庆小面品牌已成功登陆东南亚、北美、欧洲、南美等海外市场,产品远销20余个国家和地区。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在重庆大渡口品尝重庆小面。中新网记者何蓬磊摄 “小面看似简单,但里面学问很大,只有多种调料搭配好比例,才能做出一碗合格的重庆小面。”《斐济日报》记者裴华松说,“小面其实不‘小’,背后是重庆发展的大产业。” 截至14日中午,本次参访团已发出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类稿件超500条,他们用镜头和笔触,为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形成更大标志性成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在重庆落幕

“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13日在重庆落幕。 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来自美国、加拿大、巴西等19个国家的24家华文媒体,深入四川成都、德阳、内江,以及重庆潼南、永川、两江新区、大渡口等地走访,探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机遇与潜力,向世界讲述新时代西部“双城记”的故事。 7月13日,“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在重庆落幕。中新网记者何蓬磊摄 “我是首次来成都和重庆,每到一处参访点都很新鲜。”谈及此次活动感受时,美国《亚省时报》记者陈丽君表示,这次活动中,她感受到了川渝两地在城市建设、科技发展、乡村振兴、职业教育等领域的成就,希望未来川渝能加强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建设,提升民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永川,我第一次乘坐了自动驾驶车辆,非常震撼。”德国欧洲新侨网总编辑高翔表示,自动驾驶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赛道,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背后体现了重庆敢为人先的城市风格”。 中国新闻社重庆分社社长李安江表示,中新社重庆分社将继续发挥长期紧密联系海外华文媒体和传播渠道直通的优势,组织、开展好“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行”等活动,以侨为桥、以新闻为媒,展形象、交朋友、聚人心,为成渝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对外讲好“中国故事”“重庆故事”。 重庆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李康表示,满怀桑梓之情的海外华文媒体生于侨、长于侨,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是海外侨胞和世界友人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他期盼海外华文媒体继续发挥侨的优势,积极充当促进川渝地区和各国人文互鉴、民心相通的桥梁纽带,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双城+”华媒传播矩阵,全面展现巴渝新的人文气象。 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琼表示,这次活动中,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万亩柠檬基地,体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了解重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成就,以点带面地感受了重庆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城市建设成果。“这次活动只是一个逗号,期待书写我们共同的省略号,最后绘就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本次活动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四川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四川省侨联、中国新闻社联合主办。

海外华文媒体探访药智网:大数据赋能大健康

面对健康消费领域的新趋势,大数据如何赋能大健康产业未来发展?13日,“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参访团走进重庆康洲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药智网”),探索企业如何利用AI、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赋能大健康产业发展。 “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13日走进药智网。记者 何蓬磊 摄 随着产业数字化发展进入加速阶段,各行各业充分认识到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性,都在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在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和“数字中国”的背景下,医疗健康行业也处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数字化转型加快,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推动下,数据要素产生了新的价值增量,从而构建医疗健康产业的新质生产力。 “面对健康消费领域的新趋势、新特点,行业需要立足大健康产业布局,以高质量供给满足健康消费需求。”药智网执行总裁石玮琳认为,企业应加快产品研发创新更迭,更加精准地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的健康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利用AI、大数据、5G等先进技术赋能大健康产业,推动在线问诊、远程医疗等新业态发展。 图为药智网执行总裁石玮琳接受采访。记者 何蓬磊 摄 药智网是国内较早对医药数据开展深度加工、结构化重构、大数据挖掘、大数据成果输出与赋能的健康产业大数据服务商。历经近20年发展,药智网形成了集药智数据、药智医械数据、药智咨询、药智传媒、AI成药性(ADMET)预测平台、天然产物AI研发平台、药品评价与遴选系统、药智汇通、慧通人才、药智产业大脑等于一体的健康产业大数据服务与赋能平台。 目前,药智网旗下的药智数据面向全球汇集信息,整合亚洲、欧洲、美洲主要经济体的医药情报资源,形成300余个专业数据库、数千万条信息,打造了涵盖医药全产业链的数据库集群,为医药从业人员提供权威的专业化数据查询与报告定制服务。 药智医械数据则依托药智网大数据服务平台,打造了涵盖医疗设备、耗材等在内的上百个专业数据库,累积亿级数据资源,形成了医疗器械研发、产品、市场、客户、机构、政策全产业链数据库集群,为用户提供权威、专业化数据查询与定制咨询服务。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访药智网。记者 何蓬磊 摄 石玮琳介绍,由药智网与英国企业合作开发的天然产物AI研发平台,结合网络药理学与自主研发的AI核心算法,全面助力天然产物和中药开发的各个流程,一站式实现多项功能,在解决客户痛点、节省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用于中药、保健、化妆及功能性食品行业研发。 “药智网以专业的医药大数据为核心载体,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推动医药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以及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方面成效显著,助力重庆打造国内领先的健康医疗大数据高地,为中国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科特迪瓦《西非华声》主编金浩表示。 当天在药智网举行的座谈会上,意大利侨网、美国《中美邮报》以及马来西亚《亚洲时报》等多家海外华文媒体与药智网就先进技术赋能大健康产业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海外华媒见证重庆乡村振兴:金鳌“生金” 田园“共享”

站在金鳌山上俯瞰,五彩梯田、叠彩蔬菜、向日葵花海、农家院落尽收眼底,滚滚长江水环绕着金鳌田园,隔江相望的是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俨然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都市田园新画卷。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金鳌田园综合体(下称金鳌田园)位于重庆大渡口区,当地大力推动景区式田园生态化、生态田园产业化,种植观赏性强的农业作物,开展参与性强的农耕活动,实施收益性强的特色项目,变撂荒地为环境优美、怡人富民的“金山银山”。13日,“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参访团走进金鳌田园,嘉宾们纷纷拿出手机拍下这里的乡村美景。 图为航拍金鳌田园综合体。中新网记者何蓬磊摄 “我们建设了共享菜园,市民能体验亲子采摘、认领菜园、油菜收割等项目,现已成功举办各类研学活动50多场次。”重庆大渡口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工作人员彭兴说,金鳌村共享菜园只种有机蔬菜,菜园主人可选择自行耕种,村子提供共享农具、菜种以及有机肥料,蔬菜成熟后可提供每年12次免费快递到家服务。“当前,一期菜园全部认领完毕,30余位市民成为金鳌村新农人。” 除共享菜园外,金鳌田园还种植了黑糯小麦、五彩水稻、七彩油菜、太空荷花等作物1700余亩,在主要道路沿线栽种向日葵、樱桃、水蜜桃等作物10公里,“春赏油菜、夏看葵花、秋观丰收、冬品农菜”的四季景观初步成型成势。 图为金鳌田园综合体向日葵盛开。中新网记者何蓬磊摄 乡村美了,来的游客自然也多了起来。金鳌田园大力发展扎染、剪纸等非遗研学项目,组织学生到乡村体验农耕活动、学习非遗技艺;结合二十四节气及民俗节庆,常态化举办农耕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组织市民、游客深度体验插秧、摸鱼、推磨等传统农耕文化,持续打造乡村旅游新爆点。 “为进一步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我们对基础设施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彭兴称,数商兴农示范村建设项目、乡村智能旅游平台建设及相应基础设施已完成安装,数字化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成果已成功运用于数字乡村建设,实现了乡村产业、乡村治理以及人流、客流、车流的数字化管理。 “金鳌田园这个美丽的乡村旅游景区,真正做到了让金鳌‘生金’。这里的发展故事需要好好给海外讲一讲,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乡村振兴的成就。”美国《亚省时报》记者陈丽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