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媒体与潼南举行会议 共话先进制造业发展

7月8日,“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参访团在重庆潼南举行会议,聚焦先进制造业发展。来自法国、加拿大、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的华文媒体嘉宾为潼南先进制造业发展建言献策。 潼南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彭荣介绍,目前,潼南正在大力实施“涪江奔腾”计划,发展“3+3+N”产业(即攻坚发展汽车再制造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型储能三大主导产业,壮大提升化工新材料、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三大特色产业,创新培育低空经济、数智科技等N个“新星”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潼南抢抓机遇,结合区情实际,坚持错位发展,围绕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报废汽车拆解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等业态,加快推进汽车后市场产业布局,全力打造“中国第一汽车后市场基地”。 彭荣表示,潼南正在承办第九届“创客中国”汽车再制造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专题赛已于7月4日正式启动,目前正面向全国中小企业、科研院校等征集创新项目。同时,该区正积极策划中国(潼南)汽车后市场产业研讨会及2024汽车再制造产业投资对接活动,助力潼南区打造“中国第一汽车后市场基地”。

重庆潼南打造“世界宽谷·田园城市”

7月9日,“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参访团一行走进重庆潼南的幸福街花儿巷,了解当地推进乡村振兴的具体成效。 潼南涪江城区段最宽江面约900米,与大佛岭-大佛坝-双坝-人工运河-九龙山形成宽度约5公里的天然宽谷。潼南充分利用这一天然资源,系统重塑30公里滨江风貌,融合沿江绵延平坝打造“世界宽谷·田园城市”,加快建设美丽亲水岸线、涪江生态景观带、滨江田园综合体。 位于这一天然宽谷之中的幸福街花儿巷,以建设重庆首个未来乡村示范样板为目标,是一个集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康养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胜地。 当前,潼南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依托一衣带水的美丽涪江,联合四川遂宁、绵阳、德阳、阿坝、广元、南充和重庆铜梁、合川等城市,充分利用涪江两岸的绿水青山和文旅资源,共建千里涪江休闲旅游度假走廊,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共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知名目的地。

重庆潼南与海外华文媒体共商柠檬产业发展大计

7月8日,“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参访团与重庆潼南相关领导及部门举行会议,共商柠檬产业发展大计。 潼南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立平就该区打造“中国柠檬第一品牌”介绍相关情况。她表示,潼南坚持“大产业、大加工、大科技、大品牌”思路,努力把潼南柠檬打造成为中国第一柠檬种苗繁育高地、第一柠檬核心产区、第一柠檬产品研发基地、第一柠檬出口基地、第一柠檬数字大脑、第一柠檬融合发展标杆。 潼南区农业农村委主任胡广建表示,潼南已与四川柠檬产区的资阳市安岳县共同制定发布《柠檬鲜果等级规格》团体标准,与遂宁市共同探索科技人员担任村支书改革,聘请遂宁市农业农村局专家到潼南担任产业村支书。 潼南区商务委员会副主任张洪群表示,潼南正在指导企业利用西部陆海新通道,提高柠檬出口实效。

海外华文媒体为重庆潼南文旅商贸发展建言献策

7月8日,“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参访团在重庆潼南举行分组会议,来自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7家海外华文媒体为重庆潼南文旅商贸发展建言献策。 近年来,潼南文旅商贸蓬勃发展,尤其是柠檬产业,已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潼南被誉为“国际柠檬之都”,当地围绕柠檬精深加工,开发出饮料、绿色食品、美容护肤品、生物医药及保健品等五大体系350多种柠檬产品,远销德国、俄罗斯、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外华文媒体嘉宾对潼南的文旅商贸发展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表示,潼南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文旅方面,嘉宾们建议潼南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带旅,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此外,潼南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7月8日,“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参访团在重庆潼南举行分组会议,来自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7家海外华文媒体为重庆潼南文旅商贸发展建言献策。 近年来,潼南文旅商贸蓬勃发展,尤其是柠檬产业,已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潼南被誉为“国际柠檬之都”,当地围绕柠檬精深加工,开发出饮料、绿色食品、美容护肤品、生物医药及保健品等五大体系350多种柠檬产品,远销德国、俄罗斯、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外华文媒体嘉宾对潼南的文旅商贸发展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表示,潼南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文旅方面,嘉宾们建议潼南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带旅,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此外,潼南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海外华文媒体寻味重庆潼南:一场“蔬”心之旅

古色古香的大圆桌上,每人一个精心熬制的高汤锅,人参苗、田七苗、石斛苗、藏红花苗、三七苗……随着二十余款新鲜的生态蔬菜依次被摆上餐桌,配上嫩牛肉、乌鱼片、走地鸡等荤菜,这场“蔬菜宴”让“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参访团一行赞不绝口。 9日,“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参访团走进重庆潼南区,领略了“西部菜都”的风采。 图为潼南“蔬菜宴”。李可怡摄 “蔬菜宴”是潼南的一张美食名片,以潼南本地产的无公害、绿色健康蔬菜为主的主题宴席。 “我们的‘蔬菜宴’综合起来就是一个高品质的养生美食宴,有鲜、嫩、奇、特、多的特点。”潼南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礼兵说,蔬菜宴是选择新鲜采摘的叶芽、叶尖、叶苗,部分蔬菜是食客们难见的品种,有一半左右的菜品既是食材又是药材。“蔬菜宴”的做法是荤素搭配、生熟兼备,荤菜包罗万象,有鸡、鸭、鱼、猪、牛、羊、水产等,生菜用于烫火锅和汤锅,熟食则是小煎鸡、太安鱼等潼南特色美食。 图为潼南“蔬菜宴”。李可怡摄 “我是第一次到潼南,数种新鲜的生态蔬菜被整齐地码放在盘中等待涮煮,一眼望去尽是绿色,很多蔬菜都是听过没有见过的品种,蔬菜旁边还放着介绍菜名与营养成分的标牌,兼具美食享受与养生功效的‘蔬菜宴’让人味蕾大开。”韩国《新华报》总编辑李茂娥说,要把这色香味俱全的养生“蔬菜宴”推荐给韩国朋友,让他们都来重庆潼南尝一尝这人间美味。 一桌“蔬菜宴”的背后,是潼南百万亩蔬菜原材料作为供应和支撑。潼南蔬菜复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00万亩,产量保持在220万吨以上。 “潼南‘蔬菜宴’不仅仅是一场美食的聚会,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我要将这美味的‘蔬菜宴’给国内外友人推荐,邀请他们来品尝。”《斐济日报》记者裴华松说,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美食风味独特的潼南,一定会让游客潼南之旅舒心。

“后”发优势抢占“先”机 重庆潼南打造汽车后市场基地

8日,“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参访团走进重庆潼南区,实地探访该区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上的发展成果和未来潜力。 在重庆弘喜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弘喜)的新能源报废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处理车间,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吸引了参访团的注意。 图为“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参访团走进重庆潼南区弘喜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新网记者 何蓬磊 摄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是将报废新能源车的“退役”旧电池回收筛选,经过分容重组工序,最后重新“上岗”。重庆弘喜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永耀告诉记者,弘喜通过报废汽车的零部件再制造和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让大量报废回收汽车“变废为宝”,创造出新的价值。 “从报废汽车价值评估、互联网收车和汽车回用件报价、客户线上下单,到回厂后的快速精准识别和智能拆解、再回到线上商城销售及售后服务,大数据贯穿报废汽车‘一车九吃’的全链条过程。”陈永耀称,依托“车巢”大数据平台,该公司建立了全国废旧汽车回收数字一张网,月回收拆解报废汽车最高达到15000台,同时具备年回收处理报废新能源汽车锂电池1万吨,生产梯次利用电池200兆瓦时,具备再制造20万台套零部件的生产能力,有效牵动了汽车后市场相关产业。 据悉,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4亿辆。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汽车后市场成为汽车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潜力巨大。 重庆市潼南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称,当前,重庆正聚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潼南结合区情实际、坚持错位发展,围绕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报废汽车拆解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等业态,加快推进汽车后市场产业布局,全力打造全国第一汽车后市场基地。 图为“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参访团走近重庆弘喜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新能源报废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处理车间。中新网记者 何蓬磊 摄 目前,潼南已吸引弘喜汽车、贝思远等20余家重点企业落户。在这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报废汽车经过查验、拆解、再制造等环节,其中回用件和再制造件被重新投入市场,每年十万余台报废汽车迎来了“新生”。 潼南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潼南正在承办第九届“创客中国”汽车再制造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专题赛已于7月4日正式启动,目前正面向全国中小企业、科研院校等征集创新项目,预计将有100个项目参赛。同时,该区正积极策划中国(潼南)汽车后市场产业研讨会及2024汽车再制造产业投资对接活动,助力潼南区进一步打造中国第一汽车后市场基地。

共探文旅商贸发展 海外华文媒体为重庆潼南“走出去”建言献策

7月8日晚,“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参访团在重庆潼南举行分组小范围会议,来自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7家海外华文媒体聚焦当地文旅商贸发展,为潼南的“走出去”建言献策。 图为会议现场。何蓬磊摄 当天,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四川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四川省侨联、中国新闻社联合主办的“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参访团一行走进重庆潼南区,参访了柏梓镇小岭村万亩柠檬基地、潼南柠檬种苗繁育中心、果蔬书院、重庆弘喜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地。 潼南,地处川渝要扼,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上的一颗明珠,拥有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双江古镇、中国最美花海陈抟故里菜花景区、世界第一室内饰金大佛、杨闇公故里4个国家AAAA级景区,是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此外,潼南还有杨氏民宅、千佛寺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江禹王宫、杨闇公故居等20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安鱼、女子狮舞、扯扯灯等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潼南在文旅商贸领域展现出蓬勃生机,尤其是其柠檬产业,更是享誉国内外,被誉为“国际柠檬之都”。 潼南柠檬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重庆市第一位,且集柠檬种植、休闲采摘、科普教育为一体,与汇达柠檬、檬泰生物科技等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化联合体。此外,潼南还建成了柠檬文化广场、柠檬采摘园、柠檬产品体验中心等文旅配套设施,年接纳游客达20万人次。 如今,潼南已围绕柠檬精深加工,开发出饮料、绿色食品、美容护肤品、生物医药及保健品等五大体系350多种柠檬产品,远销德国、俄罗斯、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意大利也是柠檬的重要产地,潼南柠檬与意大利柠檬产业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希望双方能加强交流,相互借鉴发展经验。”意大利侨网总编辑王卫平称,意大利的柠檬小镇围绕柠檬产业链做了一系列深加工产品,潼南可以与其交流学习。 重庆市潼南区商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程介绍,潼南以水而建,物产富饶,勤劳的潼南人民制出独具特色的潼南美食,竹炭鱼、小鲜鸡、小龙虾等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当前,潼南正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建设东盟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实现川渝多元农特产品的集散,带动成渝地区更多农产品出境出海、走向世界。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对潼南的文旅发展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纷纷建言献策。他们表示,潼南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利用海外华文媒体的平台优势,加大国际传播力度,让更多海外人士了解潼南、关注潼南。 在文旅方面,参访团成员们建议潼南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带旅,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此外,还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重庆市潼南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出席本次会议,潼南区商务委、潼南区文化旅游委、潼南区网信办、潼南区故管处、潼南区旅投集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会。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重庆潼南:探访柠檬如何“千变万化”出海

蜿蜒秀美的涪江、琼江从重庆市潼南区穿流而过。沿琼江而下,走进柏梓镇万亩柠檬基地,平坦的土地上是一望无际的柠檬树,阵阵清香扑鼻而来。 7月8日,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四川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四川省侨联、中国新闻社联合主办的“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参访团一行走进重庆潼南,了解当地柠檬产业是如何“千变万化”出海的。 7月8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重庆市潼南区柏梓镇万亩柠檬基地参访。中新网记者何蓬磊摄 潼南柠檬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重庆市第一位。万亩柠檬基地负责人介绍,这里集柠檬种植、休闲采摘、科普教育为一体,与汇达柠檬、檬泰生物科技等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化联合体,并建成柠檬文化广场、柠檬采摘园、柠檬产品体验中心等文旅配套设施,年接纳游客达20万人次。 “在意大利,吃海鲜、牛排时都会用到柠檬,还能酿造柠檬酒,几乎是人们的生活必备品。”在参观完柠檬基地后,意大利侨网总编辑王卫平说,意大利也是柠檬的重要产地,自己每天都和柠檬打交道,希望潼南柠檬能和意大利柠檬产业加强交流,相互借鉴对方的发展经验。 柠檬茶、柠檬冻干片、柠檬面膜、柠檬精油、柠檬果胶……如今的潼南,围绕着精深加工,已经开发出饮料、绿色食品、美容护肤品、生物医药及保健品等5大体系350多种柠檬产品,远销德国、俄罗斯、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重庆潼南柠檬脱毒种苗繁育中心内品尝柠檬产品。中新网记者何蓬磊摄 在潼南柠檬脱毒种苗繁育中心,建立了柠檬良种脱毒三级繁育体系,依托西南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为成渝地区柠檬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从柠檬选种到采收的全流程数字化、信息化跟踪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潼南柠檬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无毒柠檬种苗。”柠檬脱毒种苗繁育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整个中心的运作只需一两个人就能控制,培育出的幼苗也更有品质保障。 “这个产品味道很不错。”在柠檬脱毒种苗繁育中心,南非《非洲时报》副总编孙想录品尝了柠檬片蜜饯后说,柠檬香味很足,而且一点都不酸。他介绍,柠檬是吃西餐时的重要调料,很看好潼南柠檬未来的发展,期待早日销往非洲,市场一定很广阔。 当前,潼南通过实施优品、智慧、强链、品牌、畅销、共富六大工程,联通世界、联动省市、联盟川渝、联合企业,打造世界级柠檬产业集群和“中国柠檬第一品牌”。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重庆市潼南区参观雪王农业(重庆)有限公司。李可怡摄 “我们公司集水果初加工、速冻原料研发、出口贸易、农业种植及保鲜技术推广等为一体。”雪王农业(重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邵林介绍,公司依托潼南优质柠檬资源重塑产业链,引领柠檬产业向智慧农业、订单农业、数字农业发展,推动实现柠檬鲜果产销一体化。 “通过深化产加销发展模式,一条集标准化种植、种苗培育、精深加工等流程为一体的柠檬全产业链条正在形成。”韩国《新华报》总编辑李茂娥表示,潼南区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全力开拓国际市场,柠檬产业的“出海”之路越走越宽广。

海外华文媒体聚焦川渝:探访潼南柠檬产业链 深度解码农业创新发展

随着“行走中国·2024 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活动的深入,代表们于7月7日结束了四川的采访行程,7月8日开启重庆的潼南区的参访,该区这里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展现出现代农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潼南区,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区县,近年来在农业产业化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代表们首先来到了柏梓镇小岭村柠檬基地,这里的柠檬树郁郁葱葱,果实累累,令人目不暇接。基地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柠檬的种植技术、品种选择和市场前景,让代表们深刻感受到现代农业技术的力量。      紧接着,代表们参观了潼南柠檬脱毒种苗繁育中心。这里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培育出高品质、高抗病性的柠檬脱毒种苗,为当地柠檬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代表们表示,这样的技术革新不仅提高了柠檬的产量和品质,更为整个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潼南果蔬书院是“潼南书院”首院,由潼南农投集团打造,占地约 20 余亩。书院秉承“小书院、大文化”理念,以农科城果蔬产业为基底,农耕文化为载体,融合多种传统文化体验。这里有全国首个汉字起源全息沙盘,近两千平米的“时蔬礼飨”大厅,还有二十四节气林、农耕文化汉字林等网红景点。书院中式餐饮、咖啡茶饮、精品民宿齐全,是集传统文化学习、农耕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研学团建等于一体的农科艺术田园型书院,践行“以文促旅、以旅兴农,农文旅互惠共赢”的乡村振兴模式。 在雪王农业(重庆)有限公司,代表们更是大开眼界。该公司以“雪王”为名,致力于构建从农产品种植至鲜果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它是一家集合饮料生产、食品生产等众多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全年鲜果吞吐量在 10 万吨以上。公司园区内设有鲜果采购、数字化初加工等多个中心。将承担蜜雪冰城集团的国内鲜果、海外鲜果及冷冻原料深加工等业务,同时服务同行业客户。公司依托潼南优质水果资源重塑柠檬产业链,引领其向智慧、订单、数字农业方向发展,实现柠檬鲜果产销一体化。公司秉持“真人、真心、真产品、不走捷径不骗人”的价值观,积极推动“潼南柠檬”走向全国乃至全球。这家企业以柠檬深加工为主业,开发出了一系列柠檬相关的产品,如柠檬饮料、柠檬精油、柠檬化妆品等。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科技创新和市场拓展,他们已经成功将柠檬这一普通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增长。 通过此次参访,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对潼南区的柠檬产业链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们认为,潼南区在农业产业化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报道,将潼南区的成功经验传播到世界各地,为更多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此次“行走中国·2024 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活动不仅让代表们领略了川渝两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更让他们深入了解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农业产业的创新发展中来,共同推动中国农业产业的繁荣和进步。

资中木偶:非遗传承绽光彩,走向世界展魅力

王磊摄 资中木偶是一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以“中型杖头木偶”为主。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末年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资中木偶戏包含传统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现代题材等,丰富的剧情融入精彩的表演,生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内涵。 左手托举、右手操纵,注重手腕力量的运用和“稳、准、活”等技巧,这种技艺不仅要求木偶戏演员具备优秀的表演专业能力,还需要对木偶的构造和原理有深入的了解。 精彩演艺拉动消费 非遗产品走俏海外市场 资中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让资中县木偶剧团团长胡海引以为傲。 在胡海的工作室内,大小不一的木偶、人偶整齐排列。这些非遗产品独具匠心、制作精美,面部特征栩栩如生,发型和服饰经过设计,与角色身份、性格相契合,融合了传统技艺和现代审美,成为中华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 自2009年开始,资中县木偶剧团先后走进新西兰、美国、尼泊尔、巴西、阿根廷和乌克兰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木偶戏的独特魅力。“每次在海外演出,效果都非常好,非遗文创产品也深受欢迎,价格甚至高过演出费用。”胡海说。 资中木偶戏的国际之旅,是文化展示的窗口和文化自信的体现。以戏为媒,内江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故事、传递了中国声音。非遗文化在海外大放异彩,背后“推手”功不可没。 “推手”之一是文化沃土。内江各级党委政府鼓励、扶持木偶戏传承与保护,推动“木偶制作与表演”纳入技能培训项目,吸引更多青年投身木偶艺术事业,并大力推进集舞美设计、木偶造型、制作技艺、服饰脸谱等于一体的木偶制作工艺、表演技艺创研基地建设,探索开发“小杖头木偶”“小布袋木偶”等文创产品,同时利用“剧场+景区+古镇+直播”的非遗展示展演平台,进一步拓宽木偶文化交流传播渠道。 “推手”之二是与时俱进。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资中县木偶剧团让演员走到台前,并将川剧中的“变脸”“吐火”绝技,以及中国书法、长绸舞和折子戏、小品、彝族舞、新疆舞等元素都融入木偶戏创作之中,以“人偶合一”的表演形式丰富舞台效果和观感体验。同时,常态化开展送文化进校园、进乡村等文化惠民工程,借力振兴川剧和文旅融合的“东风”,注重非遗的普及与推广。 “行走的课堂”干货满满 非遗研学赓续中华文脉 一趟参观之旅、一出精彩表演、一次制作体验……构成资中中型杖头木偶研学实践。今年4月16日和18日,内江市500余名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资中县木偶剧剧团,在“行走的课堂”中开启了一场非遗特色研学之旅。 课堂上频频传出欢声笑语。现场,孩子们不仅通过木偶制作工艺陈列馆内的道具、文图了解了资中木偶剧团的“前世今生”,还从传统杖头木偶戏、木偶集萃、木偶寓言剧、人偶舞蹈、木偶绝活等节目中充分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制作木偶的过程需要动手不断尝试和调整,这磨炼了我的耐性。参加研学活动让我了解到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内江天立国际学校四年级学生李抒航和结伴而行的同学们对非遗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言传身教”是非遗传承的引擎。内江加快推进“教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战略,按照“政府主导、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市场运作、全域统筹”的指导思想,着力构建研学实践全链服务生态体系。依托专业人才、文化资源等优势,资中中型杖头木偶研学实践基地应时而生。 唐友民是资中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从事木偶制作近40年,资中木偶“吐火”“变脸”等绝技走上舞台,离不开他的潜心钻研。 “操纵木偶靠的是木头机关,很多现代化工具可以高效实现生产,但流水线制作带来的是传统技艺的消失。”唐友民说,为激发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让非遗得到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他坚持全手工制作木偶,并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一名研学导师,以“如数家珍般教学”的方式在孩子心里播撒非遗传承的“种子”。 研学教育、文旅融合“同频共振”,让学生们在“行走的课堂”里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游有所感。如今,内江正通过文化讲座、特色演出、手工体验、民俗体验、项目展示等研学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