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开封大宋御河:中国唯一的宋代桥梁“博物馆”

DSC07304(1)

10月21日晚,“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媒体团走进开封大宋御河,对这座宋代桥梁“博物馆”进行深入探访。 开封被誉为“北方水城”的城市,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占全城总面积的15%。而大宋御河,全长约2.5公里,宛如一条碧绿绸带,贯穿着龙亭湖与包公湖。 御河之上,桥梁横跨,共有11座桥梁点缀其间。其中,5座为市政桥梁,6座为精心打造的景观桥梁。这些桥梁均仿照宋代名桥原型而建,每一座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故事,堪称中国唯一的宋代桥梁“博物馆”。 在设计、建设之初,大宋御河充分吸纳借鉴了国内知名水系的优点,巧妙地将开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河道两岸,多样化的植物点缀其间,自然的叠石、趣味的小品、市井的文化与掩映相透的建筑共同构成了“两岸叠翠、角楼映秀”的绝美景观。 此外,大宋御河还按照河道流动空间由北至南分为集锦园、春花园、夏荫园、秋韵园、冬凝园五大园林景观。这些景观均按照宋代营造法式精心建造而成,各具特色。其中,春花园、夏荫园、秋韵园、冬凝园更是以宋代民俗文化为主题,再现了宋代东京“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繁荣景象。 图为大宋御河夜景。 图为大宋御河夜景。 图为大宋御河夜景。 图为大宋御河夜景。 图为大宋御河夜景。

探访中原首座艺术品保税仓 感受“郑商瓷”之美

艺术品保税仓1

10月22日,由中国新闻社、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联合主办的“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在河南举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中国(河南) 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仓,切身感受“郑商瓷”之美。 “郑商瓷”以“郑州”、“商都”、“瓷之精粹”首字为名,继承了中国商代厚重的青瓷文化基因,吸收了宋代“五大名瓷”的精华,是对商代青瓷和宋代“五大名瓷”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在器型上,其“无缝烧制、高温立体釉、微观意境”等技术提升了瓷器烧制的艺术工艺;在釉色上,打破了传统钧瓷釉色“红为贵、紫为最”的常规,创造了以春天为主基调的绿色釉面,与其器型上的金色纹路形成完美搭配,其整体表现出的明丽祥和的气质与创新环保的和谐理念完美交融,彰显着时代蓬勃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极具艺术感染力。 中国(河南)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仓是中原地区首座艺术品保税仓,也是中国首座集艺术品仓储、保税展示、拍卖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艺术品保税仓。自开仓以来,该保税仓举办艺术展览、文化交流活动百余场,累计接待参观达10万余人次。此外,该保税仓常态化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业务范围已扩展至法国、瑞士、德国和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为艺术品保税仓郑商瓷展览现场。 图为艺术品保税仓郑商瓷展览现场。 图为艺术品保税仓郑商瓷展览现场。 图为艺术品保税仓郑商瓷展览现场。 图为艺术品保税仓郑商瓷展览现场。 图为艺术品保税仓郑商瓷展览现场。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开封博物馆 感受千年宋韵

10月22日,由中国新闻社、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联合主办的“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在河南举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河南省开封博物馆进行探访,感受宋代千年古韵。开封博物馆于1962年成立,目前馆藏文物8万余件。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人士在观看馆藏大宋官窑瓷器。 李海珠 摄 图为浮雕琵琶仕女陶砖吸引海外华文媒体人士观看。 刘鹏 摄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人士在深入了解北宋铁塔与繁塔的相关历史知识。 李海珠 摄 图为“镇馆之宝”《开封府题名记》碑吸引海外华文媒体人士观看。 刘鹏 摄 图为“留云峰”艮岳石吸引海外华文媒体人士拍照。 李海珠 摄

世界佛教论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由中国佛教协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17日在浙江宁波闭幕。雪窦山下,中外高僧大德、专家学者沟通对话,热议佛教文化精髓、思想内涵,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世界佛教论坛,是由中国发起主办的国际性佛教多边交流对话机制,过去五届,活动足迹遍及两岸及香港。 10月17日,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闭幕式在浙江宁波举行。图为闭幕式上宣读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雪窦山宣言》。(赵文宇 摄) 过去三天,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界人士、专家学者和嘉宾代表等约800人出席论坛。论坛以“同愿同行·和合共生”为主题,由开幕式、主论坛、7场分论坛、新媒体论坛、电视论坛、闭幕式等主要活动,以及佛教文化主题展览等组成。 融入中国文化 佛教实现健康传承 传入中国2000多年来,佛教不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在不断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我国佛教形成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国际交流三大优良传统。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在推动社会和谐、增进文化认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时至今日,佛教实现在中国社会的健康传承。佛教文化倡导“同愿同行·和合共生”,秉持慈悲济世精神,业已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世界佛教论坛,展示中国佛教在健康传承上的最新成果,也为世界提供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10月15日,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文化展陈揭幕仪式在浙江宁波弥勒博物馆举行。(王刚 摄) 主办方举办了三场与佛教艺术相关的展览,全方位展现佛教文化精髓及当代价值。论坛开幕后举行的文艺演出,用现代的灯光、舞美技术展现佛教进入中国后与中华文化融合的历程脉络,五个节目《初心愿行》《西行东来》《应化群生》《镌刻千年》《和平赞》依次上演。 “中外佛教界共同传承、延续千年法脉,积极有效地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四龙17日在一场分论坛上发言。 实践人间佛教 以慈悲智慧造福人间 面对时代之变,佛法该如何与时俱进、造福世间?是佛教界人士长久以来的自问。 实践人间佛教理念,以慈悲济世的精神和无我利他的智慧助力解决时代性、全球性问题,是此次参加论坛中外嘉宾的共识。 10月17日,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焦虑与解压——佛教的欢喜精神”分论坛在浙江宁波举行。图为外国法师发言。(赵文宇 摄) “出世不离入世”,是佛教文化融入中华文明后展现出的特性之一。日本国际(日中)禅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大谷哲夫法师受访时表示,很久以来,佛教在日本就有做公益慈善的传统,布施是信众们比较熟悉的其中一种形式。佛家思想,也包含呼吁各界、凝聚力量服务社会的倡导。 “佛教传入中国后,‘普度众生’‘救苦救难’理念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注入中华文化沃土,催生了许多慈善公益事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生在分论坛上如是说。 台湾中台禅寺男众部副住持、中台男众佛教学院院长见涤认为,本届论坛的举办,就是世界佛教“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的说明。论坛期间举办的展陈呈现历史上文明交流的真实场景,以此鼓励当代各国各地区展开对话,增进了解与合作,以此造福人间。 “技术不能凌驾于人类。”多位中外佛教界人士谈及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美国洛杉矶佛教联盟主席照初法师提到,我们可以运用这些技术和工具连接佛教寺庙和社区,为社会服务。 感知全球局势 佛教哲思包容与和平 本届论坛发布会上,主办方发布了论坛主题宣传片,形象化阐释“同愿同行·和合共生”。 面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全球性挑战,17日的闭幕式上,论坛凝聚三天的共识,通过《雪窦山宣言》,倡议全球佛教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发挥推动作用。 论坛上,中外嘉宾踊跃回应论坛发出的时代呼吁。德国法兰克福佛教学院院长、联合国卫塞节国际理事会副主席法宝对中新社记者说,我们想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告诉世界,慈悲为怀的佛教智慧能为世界和人类带来爱与支持,减少误解。 加拿大渥太华弥陀寺住持法隆法师指出,纵观历史,佛教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带去文明与和平的思想理念。当前世界,种族区域隔阂日深,贸易战、热战频发。佛教的博爱精神和理性智慧,可以为全人类面临的战争冲突、疾病流行、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难题提供有价值的思考方向。 佛教典籍结集,是本届论坛的一项重要成果。在过往五届论坛基础上,中国佛教协会与各国佛教界商讨推动不同语言文字佛教典籍互译、研究,希望与各国各地区佛教界共同搭建国际佛教文化交流合作的新途径与新目标。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表示,希望以论坛为平台,传承佛教慈悲智慧精神,弘扬佛教和平教义,团结世界佛教徒和一切爱好和平的有识之士,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携手努力。(完)  

“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在开封启动

111111

10月21日晚,“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在八朝古都开封启动,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加。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授旗仪式。  “河南是中国重要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世界华人宗祖之根、华夏历史文明之源。这里文化底蕴厚重,地理位置优越,综合实力突出,发展势头强劲。”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平萍在启动仪式上致辞时表示,希望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能够通过此次活动深入感受、体验并书写河南的人文之盛、山河之美、气象之新。平萍现场向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进行了授旗。 图为开封市政府副市长肖文兴致辞。 此次活动的首站开封,是拥有4100多年建城史的古都。开封市政府副市长肖文兴在致辞时表示,近年来,开封市积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机遇,以文旅文创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兴盛,自贸区、海关、综保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开放平台先后落地,城市面貌大幅提升。此次活动选择开封,将为开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建立渠道、搭建桥梁。 中国新闻社编委黄耀柏在致辞时表示,长期以来,中国新闻社与海外华文媒体联系密切、互动良好,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沟通中外关系、促进文明交流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期待海外华文媒体在此行中充分发挥国际传播优势,打造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新闻信息产品,向海内外充分展示河南厚重的文化积淀、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促进河南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互鉴,扩大河南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未来一周时间里,海外华文媒体将参访开封、郑州两座古城,在探源中华文明、打卡文旅地标的同时,探访“大国重器”、感知新质生产力、领略城市高质量发展,体验河南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就,见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河南实践。 “海外华文媒体行”活动是中国新闻社重点打造的海外主流华文媒体在华系列采访活动之一。自2008年启动以来,该活动已持续举办16年,海外华文媒体人的足迹遍及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展示各地形象、扩大各地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次“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由中国新闻社、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联合主办,中国新闻社海外中心、中国新闻社河南分社、郑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开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承办。(完)  

海外华文媒体访江西:寻历史、品文化、观生态、看发展

  “江西红与绿相得益彰、古与今交相辉映,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昂首阔步,不断向前。”罗马尼亚《欧洲侨报》社长高进如此总结对江西的最新印象。 “行走中国·报道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活动19日收官。为期一周的联合采访中,来自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巴西、日本、韩国、菲律宾、埃及等世界五大洲18个国家和地区的22位海外华文媒体人在江西寻历史、品文化、观生态、看发展。 中国长江中下游省份江西,以绿水青山著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千古绝唱都是对江西自然美景的真实写照。 10月17日,雨后放晴的江西庐山出现云海景观,风景壮美如画。(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 邂逅云雾庐山,埃及《中国周报》副社长朱新娥直呼:“置身庐山的云雾美景中,才更能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境。”她说,庐山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景色秀丽,“希望能将美丽的庐山推介给更多海外受众。” 在距离“世界名山”庐山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烟雨朦胧中的湖光山色令柬埔寨《柬华日报》副总编辑杜冰玉流连忘返,“我将持续报道庐山西海,让柬埔寨民众知道中国有个这么美的地方。” 如果绿色生态是江西的宝贵优势,那么璀璨文化则是当地的深厚底蕴。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陶渊明、欧阳修、文天祥、八大山人等江西人才若群星灿烂,光耀史册。 10月14日,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团参观八大山人纪念馆,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 在八大山人纪念馆,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记者潘小娴用手机记录下一幅幅八大山人的画作真迹,“八大山人的作品很有自然美态,让我们看了身心愉悦,能感受到其作品的意趣。”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典型汉代列侯国都城聚落遗址。 上述遗址博物馆展出的文物,让巴西巴中通讯社副社长严佳叹为观止。她说,出土的文物涵盖海昏侯的衣食住行,完整展现了汉代文化,很多文物体现出古人精湛的工艺和审美情趣。 10月18日,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团参访吉安中国进士文化园。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 同样给严佳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位于“江南望郡”江西吉安的中国进士文化园。“文化园里的中国进士博物馆,系统展示了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我希望能通过融媒体传播手段,向巴西民众传播沉淀千年的庐陵文化。”她说。 13日至19日,由中国新闻社、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江西国际传播中心联合主办的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活动举行,活动旨在通过海外华文媒体的独特视角和生动笔触,全方位、多角度记录与发现江西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发展之美。

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活动收官 记录“红古绿”秀美江西

  “行走中国·报道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活动19日收官。在为期一周的联合采访中,来自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加拿大、巴西、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尼、埃及等世界五大洲18个国家和地区的22位海外华文媒体人在江西寻历史、品文化、观生态、看发展,记录“红、古、绿”三色交相辉映的秀美江西。   触摸红色历史记忆:向海外华侨华人讲述不可忘却的历史 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的江西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的美称,更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这里拥有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人民军队的摇篮南昌、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和工人运动的摇篮安源。红色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染就的江西革命老区底色。 庐山,是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活动的重要一站。这座让历代文人墨客络绎载道、不绝于世的“人文圣山”,也是一座曾遭受战火洗礼的中国名山,承载着厚重的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历史。 山上600多栋中外建筑见证了许多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其中,已成为庐山抗战博物馆的原庐山图书馆就是《抗战宣言》的见证地。 参访完庐山抗战博物馆,意大利《新华时报》社长朱玉华颇为感慨。“庐山在中国抗战历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她说,当时国难当头,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抗争,“作为媒体人,要发挥所在的平台优势,向海外华侨华人讲述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 10月14日,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团参观八大山人纪念馆,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刘力鑫 摄   感悟古色厚重文化:融媒体手段传播千年历史文化 江西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秀丽的山水风光,更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如细雨,悄无声息地滋养着江西。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陶渊明、欧阳修、文天祥、八大山人等江西人才若群星灿烂,光耀史册。 走进南昌市青云谱区的“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八大山人纪念馆,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记者潘小娴用手机记录下一幅幅八大山人的画作真迹,“八大山人的作品很有自然美态,让我们看了身心愉悦,能感受到其作品的意趣。” 位于南昌市新建区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典型汉代列侯国都城聚落遗址。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展出的各类精美和珍贵文物,让巴西巴中通讯社副社长严佳叹为观止。她说,出土的文物涵盖海昏侯的衣食住行,完整展现了汉代文化,很多文物体现出古人精湛的工艺和审美情趣。 同样给严佳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吉安中国进士文化园。“吉安是古代进士的‘高产地’。”她说,文化园里的中国进士博物馆,系统展示了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希望通过融媒体传播手段,向巴西民众传播沉淀千年的庐陵文化。” 10月18日,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团参访位于江西吉水县的吉安中国进士文化园。刘力鑫 摄   记录绿色秀美生态:将绿色生态江西推介给海外受众 江西以绿水青山著称,绿色生态是当地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千古绝唱都是对江西自然美景的真实写照。 邂逅云雾庐山,埃及《中国周报》副社长朱新娥直呼:“置身庐山的云雾美景中,更能真切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境。” 曾数次登上庐山的朱新娥说,庐山一年四季风景如画、风景秀丽,“希望能将美丽的庐山推介给海外受众。” 走进江西九江西南部的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烟雨朦胧中湖光山色,令柬埔寨《柬华日报》副总编辑杜冰玉流连忘返。 在亲身感受“水天相映成一色,人船穿游翡翠里”的美妙意境后,杜冰玉说,她将持续报道庐山西海,让柬埔寨民众知道中国有个这么美的地方。 10月17日,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团在庐山知名景点含鄱口合影。刘力鑫 摄   见证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红与绿相得益彰 古与今交相辉映 红色是江西最闪亮的标识,绿色是江西最宝贵的优势,古色是江西最厚重的底蕴。近年来,江西充分发挥联通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和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 这次采访活动,2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人一行先后走进英雄城南昌、港口城市九江、江南望郡吉安等地参访。大家一致认为,如今的江西,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新气象。 多次前来江西参访的罗马尼亚《欧洲侨报》社长高进见证了江西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步伐,采访途中连连感叹“变化很大”。在他看来,江西红与绿相得益彰、古与今交相辉映,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昂首阔步,不断向前。 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活动由中国新闻社、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江西国际传播中心联合主办,中国新闻社海外中心、中国新闻社江西分社承办,活动旨在通过海外华文媒体的独特视角和生动笔触,全方位、多角度记录与发现江西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发展之美,把江西的好山好水好文化推向全世界。

与自然和谐共生 ——蒙特利尔中华医院基金会举办第32届慈善晚宴

满地可中华医院基金会成员公布今年的善款总额 / 满地可中华医院基金会图片 七天记者 颜宏 独玉 10月19日,满地可中华医院基金会(Montreal Chinese Hospital Foundation)第32届年度慈善晚宴在蒙特利尔隆重举行。按照惯例,每年的慈善晚宴都会设置一个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主题。今年的主题“与自然和谐共生”(In harmony with Nature ),非常契合基金会最近两年忙碌的主要项目之一——为住院长者提供更多室外活动空间的“华梦园”工程。 中国驻蒙特利尔代总领事王红, MTY食品集团前总裁马定国(Stanley Ma)、夫人Claude St-Pierre、儿女及孙辈,蒙特利尔中南部卫生和社会服务中心临时主任Isabelle Matte、技术服务副主任Daniel Neskovic,魁省Robert-Baldwin选区自由党议员Brigitte Garceau,蒙特利尔市长Valérie Plante的代表、蒙特利尔市政执行委员会城镇化负责人Robert Beaudry,Saint-Laurent市长Alan DeSousa,Côte-des-Neiges – Notre-Dame-de-Grace市政议员Stephanie Valenzuela,Côte-de-Liesse市政议员Vana Nazarian和Jacques Cohen,前联邦司法部长Martin Cauchon ,晚宴名誉主席、RBC银行魁省总裁Marjolaine Hudon、副总裁Mario DiBernardo,Hôtel Bonaventure酒店业主Claude Chan,基金会大使Sandy Trinh等以及来自各行各界的爱心人士600余人盛装出席活动。 晚宴名誉主席、RBC银行魁省总裁Marjolaine Hudon(右)在晚宴展板前 / 满地可中华医院图片 参加活动的来宾  / @Sept Days 七天传媒图片 蒙特利尔中华医院基金会主席马正国(Dr. Felix Ma)首先在致辞中感谢了为“华梦园”项目推进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本次慈善晚宴主席谭瑞华(Susannah Tam),称赞她有四个“D”,分别是自律(Discipline)、勤奋(Diligence)、奉献(Devotion)和说到做到(Delivery)。Susannh勤奋努力的工作、高度的责任感、高效的任务执行力以及一丝不苟的后续行动,让华梦园工程进展顺利。接着马正国主席感谢了蒙特利尔中南部卫生和社会服务中心技术服务副主任Daniel Neskovic,正是在他的建议和鼓励下,这个原本只是个普通的花园设想最终升级为标志性的中式样花园。最后马主席隆重感谢了他的哥哥马定国,幽默地称自己是非常幸运的人,有个事业成功并富有的哥哥,使得自己不需要挨家挨户敲门卖巧克力,而是回家跟哥哥说。哥哥听了之后,很感兴趣,不仅亲自去看,还在过去两年里累计认捐了85万加元,有力地推动了中华医院“华梦园”项目的进展。 马氏家族在晚宴上合影  / @Sept Days 七天传媒图片 王红代总领事在致辞中表示,自成立以来,中华医院已走过百余年光辉历程。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优质的医护服务为蒙特利尔华人及东南亚社区的长者健康和福祉做出了卓越贡献。医院不仅在医疗服务上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还以其“医者仁心”的理念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基金会一年一度的慈善晚宴,不仅是对各位慈善家们的感谢,也是社会责任和价值观的积极传递。今年晚宴的主题“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智慧,也呼应了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体现了医院致力于关爱长者健康,努力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共生,为大众的健康和福祉做出贡献。 王红代总领事致辞  / @Sept Days 七天传媒图片 … Read more

中国电视-AI微短剧《美猴王》

美猴王-横版海报1

如何用科技美学演绎《西游记》中的经典艺术形象孙悟空?《中国电视》邀您收看AI微短剧《美猴王》,感受古城历史与名著想象的完美交融! 《美猴王》共10集,每集5分钟。该剧选取《西游记》前七回章节进行演绎,以斗战胜佛的视角倒叙回忆他从天生地养、纯真活泼的毛孩子,历经千险,求仙访道学得神通,随后龙宫取珍宝、官封弼马温、自封齐天大圣、勇斗天兵天将、偷吃蟠桃、大闹天宫,最终成长为威风凛凛、顶天立地的花果山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的故事。通过聚焦孙悟空与花果山之间深厚特殊的情感纽带,深挖西游文化的根与源,创新西游故事的现代演绎。 该剧巧妙融合AI前沿技术与中国古典文学精髓,同时将传统名著的奇幻世界与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无缝对接。花果山是美猴王的出生地,赋予他造化之灵秀与先天之神奇,也是孙悟空的安身之所,承载着他最本真的冲动,守护着他最随性的自我。剧中的花果山取景于素有“大圣故里”之称的连云港,云台山之巍峨、连云老街之古朴、连岛之秀美,在AI技术的精妙渲染下,幻化为东胜神洲花果山的仙境奇观,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番瑰丽神奇的景象,感受古城历史与名著想象的完美交融。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美猴王》更多精彩内容: https://yspapp.cn/2FTf

魁省小学被穆斯林教师裹挟 引发社会舆论哗然

Le ministre Bernard Drainville a rendu public vendredi un rapport d’enquête dévastateur sur la situation à l’école Bedford, où un «clan dominant» de professeurs avait instauré «un climat de peur et d’intimidation».

魁省小学被穆斯林教师裹挟 引发社会舆论哗然 七天记者 颜宏 上周五,魁省教育厅表示,将派出两名督导员到蒙特利尔Côte-des-Neiges地区的贝德福德小学(Bedford Elementary School)以解决该小学的“有毒”教育环境,并在11月30日前提交详细报告。目前该小学的11名来自北非马格里布(Maghreb)地区的员工正在接受调查,他们被指控推搡、辱骂和霸凌学生,甚至对学生进行身心虐待。这些教师甚至否认多动症、学习障碍、自闭症等健康问题的存在,而把出现问题的学生归结为懒、任性或者调皮捣蛋。基于他们的宗教信仰,他们还拒绝教授一些关键课程,如口语交际、科学与技术、伦理与宗教文化等的老师进入课堂,还会向一些学生传播穆斯林宗教的内容。而这所小学的情况可能并不是孤例,教育部门还将对其他三所隶属于蒙特利尔教委(CSSDM)的学校进行审查,以确保类似的问题不会出现。这三所学校分别是同样位于Côte-des-Neiges地区Saint-Pascal-Baylon Elementary小学和La Voie中学,以及位于Saint-Michel区的Bienville Elementary小学。 源起 众所周知,蒙特利尔教委是全省最大的教育服务中心,下辖186个教育机构,其中121所是常规小学,学生总数达到11万人,其中每年有约5500人是刚刚抵达加拿大的新移民欢迎班学生。贝德福德小学位于蒙特利尔新移民集中的地区之一,在贫困水平上处于最高的层级,大部分学生都是既不说英语,也不说法语的各族裔移民。数据显示,该校的学生中只有不到20%的人在家说法语,全校从学前班到6年级中共有16个班,每班大约17、8名学生。而在2023年5月,记者Valérie Lebeuf 最早在98.5 FM电台报道了这所小学存在的问题,后续又根据各方反应报道了4、5次之多。 她在报道中先后采访了16位曾经在该校工作现已离开以及还在工作的匿名爆料者的信息以及部分家长的反馈,描述了该校的“有毒”氛围:学校里的部分老师对孩子大喊大叫,拿尺子敲打学生的书桌,骂学生懒惰、笨,甚至称他们毫无希望;不听话的学生会被要求到走廊罚站,有时候一站就是一整天;部分老师上课时会锁上门,不让任何其他的辅助教育工作者,如语言矫正师、心理咨询师等进入课堂,理由是女性不能进入他的课堂,还会关闭窗帘,让外面的人无法看到里面发生了什么;有教师表现出明显的重男轻女迹象,不允许女学生踢足球;涉及到性教育、宗教课程以及科学技术课程时,上不上全看老师的心情,有时候连续一天都上法语课;学校里的老师可以泾渭分明地分成两个圈子,信仰穆斯林的马格里布人,和其他族裔的教师,而穆斯林那个圈子明显强势很多,不仅霸凌、骚扰提出不同意见的人,还让学校管理层按照他们希望的方式进行课程规划,甚至发起请愿,要求学校允许他们在公共区域内用他们自己的母语交流,而不是讲法语。 报道中提到,这个学校的问题由来已久,在2017年左右,马格里布穆斯林教师占该校教职员工的30%,到2019年左右,这个比例已经达到60%,而到2023年,这个比例更惊人地达到90%以上。而从2017年开始,该校教师中先后有18人因为对学校教学气氛不满而离职,而替补进来的几乎全部是马格里布穆斯林。2021年,经过多年来无数次与该校教职员工相关的争吵、抱怨和投诉,CSSDM曾委托一个专门调查公共机构内人际关系的公司Chronos RH Inc进驻该校,在心理医生Gilles Levesque和心理研究博士后Didier Dolbec的主持下,从3月18日到4月1日之间在该校进行实地调查,并访谈了该校的所有工作人员,最终在当年的4月15日提交给CSSDM一份24页的报告,报告中陈述了看到的事实,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采取行动的建议。其中特别提到该校的部分教师不按照魁省的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需要设立一个教学督导人员加强教师培训,并监督检查以保证学生获得恰当、良好的教育。 根据这份报告,CSSDM连同该校的领导层共同制定了一份矫正行动计划,从当年的6月开始执行。当时的校长Patrick Béchard并非穆斯林,他在执行这个行动计划的过程中遇到层层阻力,进展非常缓慢,到了2022年3月,他就申请调到了另一所学校。这次CSSDM派来的校长Fatiha Djebbar也是穆斯林,她一来就表示不想知道以前发生的事,针对教学上的问题应更相信教职员工本身,而不是教学督导员的角色。如此“人走茶凉”,矫正计划无疾而终。 贝德福德小学的“有毒环境”继续毒害着该校的师生,直到2023年被媒体爆出。但在媒体接连爆料后,CSSDM的总裁Isabelle Gélinas却一直为该校辩护称,爆料的情况并非全部是事实,而是某些人不同的观感,主观性很强,并强调该校根据人际关系公司建议的行动计划已经进行了整改,纠正了以前的问题。该校的老师们要求学生和家长发起请愿,抗议媒体的“诽谤和抹黑”,给媒体施压。2023年6月,有关这所学校的情况引发了蒙特利尔选区魁省自由党议员Marwah Rizqy 的关注,不仅在议会辩论中要求对该校进行调查,还亲自给魁省教育厅长Bernard Drainville写信要求对此展开调查。而CSSDM的总裁依然不认为有调查的必要,极力抗拒调查工作的开展。 最终魁省教育厅派出了一个调查组从2023年11月16日到2024年4月19日进入该校调查,访谈了70名各类人员,并于2024年6月提交了一份90页的报告。报告指出该校缺乏有效的在职教师能力评价机制,而该校老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堪忧;尽管采取了整改行动,但该校的“有毒”气氛并没有得到改善;CSSDM多年来忽视了该校的情况,并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管;学校管理层虽然努力对员工培训,但被部分教师无视,还有另一些教师逃避监管;整个学校被11名强硬分子所裹挟,他们设法把持该校教师工会,干扰学校的正常管理,还威胁、恐吓提出批评者,让持不同意见者投诉无门。 这一报告提交时正值暑期假期间,并没有引发太大的关注,直到上周魁省派出两名督导员的消息爆出后,才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CSSDM的总裁立刻揽功,不仅多次上媒体表态说非常欢迎这份报告的出台以及督导员的派遣,甚至邀功称是CSSDM请求教育厅派出的调查组。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引发了Marwah Rizqy的强烈不满,认为她这种没有责任感、不肯解决问题、遇事和稀泥的态度已经不适合领导CSSDM,呼吁她尽快辞职。 目前这11名受调查者还在正常上班,魁省教育厅表示,如果发现他们的行为属实,可能会吊销他们的教师职业证书。 马格里布穆斯林 “马格里布”一词在阿拉伯语中意为“日落之地”,引申为“西部”。中世纪时,阿拉伯人远征北非,抵达大西洋,以为到了世界的最西端,因而称当地为“马格里布”,泛指今天埃及以西的北非地区。传统上,马格里布地区主要指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三国。但在1989年马格里布联盟成立后,马格里布地区又囊括了利比亚和毛里塔尼亚。这里是阿拉伯帝国征服得最晚、统治时间也最短暂的地区,但伊斯兰教支配着马格里布人民的风俗和文化。 历史上,马格里布地区屡遭外族入侵,曾沦为腓尼基的殖民地,之后相继被纳入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版图。在腓尼基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与法国人的影响下,地中海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与非洲文明等不同文明在该地区汇聚与相互激荡,构成了马格里布地区鲜明的文化和政治特色。19世纪,马格里布地区经历了激烈的社会变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欧洲殖民主义在这一地区的扩张和当地人的反殖民主义抗争。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三国都是通过一场场革命的社会运动走到今天的,包括2011年发生在突尼斯的自焚抗议小贩Mohamed Bouazizi引发的席卷全球的“阿拉伯之春”运动。不幸的是,这三个国家都没有完成独立的文化和民主方面的革命进程,反而兴起了保守主义的伊斯兰,并日渐与世界流行的世俗化拉开了距离。而在政府腐败、社会动荡和贫穷落后的现实基础上,该地极端主义宗教信仰也滋生出不少恐怖组织,包括继承基地组织衣钵的“伊斯兰马格里布组织”。 最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来自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塞法迪犹太人以及来自阿尔及利亚的信仰天主教的黑人通过移民或留学方式来到魁省,主要集中在蒙特利尔。到了70年代,才开始有来自马格里布地区的穆斯林来到魁省,人数非常少,全省大约只有3000人。但进入新千年以来,来自马格里布地区的移民大幅增长,2011年统计时就已经超过了14万人,大部分居住在蒙特利尔和周边地区。 2007年1月,魁省Mauricie地区的小镇Hérouxville出台了一份给新移民的行为指南,内容包括禁止在该市内对女性执行石头刑(指在伊斯兰教中用石头打死犯有通奸罪的妇女)、活活烧死妇女或者进行女性割礼等,这些基于历史传说、已经和现实相去甚远的说法通过媒体的传播在国民中引起很大的反响。本地魁北克人大力谴责穆斯林的残忍,惊诧在当今社会还存在这样严酷的刑罚。而移民团体则认为这是诽谤和夸大,特别是牵涉其中的穆斯林移民群体极为不满,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并通过各种方式向政府施压,其中最活跃、也最有战斗力的就是马格里布穆斯林。为了平息舆论,当时的自由党政府委托社会学家、史学家Gérard Bouchard 和哲学家Charles Taylor组建了一个公共咨询委员会,就文化和宗教如何合理调和(Accommodement raisonnable)以适应魁北克社会开展公共咨询,最终该委员会在2008年5月发布报告称,魁省并不存在真正的文化和宗教冲突问题,但一些文化和宗教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和在很大一部分人的印象中存在巨大的差距,需要政府重视,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建议。 这次贝德福德小学的事件再一次唤醒了魁北克人对宗教渗透的敏感神经。经历了“寂静革命”之前漫长而严酷天主教统治的魁北克社会坚决捍卫得之不易的世俗化,绝对不会允许宗教思想的任何形式渗透,这所学校的部分马格里布穆斯林试图在学校中宣扬他们的宗教信仰,并在现实中践行他们的宗教意识无疑触动了魁北克社会的逆鳞,引发了强烈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