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五食品有限公司:一颗花生酥“闯”出海

碾料、炒料、拌料、切料、包装……位于威远县镇西食品工业园区的黄老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内,车间生产线高速运转,现场甜香四溢。 经过传统技艺和现代化设备的共同加工,一块块“黄老五”花生酥、米花酥、锅巴酥、麻花酥及各类坚果乳酥等产品从这个占地面积106亩的生产区域流向市场、走出国门。 “公司产品铺设渠道包括沃尔玛、家乐福等全国大型商超及区域连锁便利店;电商网络覆盖天猫、京东、唯品会等众多分销平台。产品市场覆盖国内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出口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该公司负责人黄老五介绍,公司已成立16年,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内江是“中国甜食之都”。“黄老五”是“甜城味”的重要代表。龙头企业如何发挥作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内江紧跟休闲食品、高端食品消费需求,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农业、工业、贸易一体化经济的发展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以“订单”形式有效建立与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之间的联结关系,有效解决农户增收问题,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新动能。 龙头企业纷纷向园区聚集,食品产业“大有可为”。为加快发展“甜味+”等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内江坚持统筹园区建设,完善园区相关配套设施,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将“甜味+”食品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之一。与此同时,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加快内江特色食品产业培育。 食品加工一头连着农业和农村,一头连着工业和城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契合点。内江牢牢抓住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一方面全力打造食品加工园区,做好水电、消防、环保验收等服务保障,确保园区早日投产、早出效益;一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食品加工特色企业。 “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我们出台了系列惠企政策,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同时,积极推进‘甜成办’下沉基层建设,采取窗口下沉、人员互派等方式为企服务,扎实开展工业企业化解困难问题会商会。”内江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全市新增规上食品工业企业22户,累计帮助企业降低要素成本4500余万元,协调解决合理合法诉求105件。

内江市威远向义镇水口村:“旧貌”换“新颜”!乡村振兴添活力

位于威远县向义镇水口村的精品果蔬育苗基地占地面积4亩,全年育苗约300万株,整个生长过程所需要的营养、温度、湿度和水分等全部智能化控制,实现了集约化、生态化生产。截至2023年,该村累计种植陆地蔬菜800亩,大棚蔬菜1500亩,年供应量超1万吨,畅销全国各地,实现了土地收益最大化。 水口村是内江市威远县首批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的乡村之一。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该村在提升人居环境的同时,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因地制宜修建了囤水田和育苗基地,并对产业园区进行改造升级——       一改基础设施。在水口村六组,经过近两个月的施工,原本错落分散的土地连成一片,将作为今后主要的蔬菜种植基地。“这次整理土地60亩,道路加宽300余米,将作为村里大棚蔬菜的主要基地。”村党总支书记刘念介绍,这片土地是村民流转给业主用于产业发展的,原先建有1.5米宽的便民路,如今已加宽成3米,方便车辆出入。改造后的土地更加平整,便于机械化、规模化耕种。 二建产业配套。蔬菜种植是水口村一大主导产业。在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中,水口村结合蔬菜产业新建了5亩囤水田和4亩育苗基地,并建有一个果蔬冷链集配中心,由外来业主承租,村民种植的蔬菜“不出村”就完成中转批发。“水口村处在自贡市和威远县之间,区位优势明显,产业配套设施的完善为打造果蔬全产业链奠定了坚实基础。”刘念说。 三修老旧房屋。“房顶重新翻修,厨卫改了,外墙粉刷了……这儿做个洗手台,那儿要做个饭厅……”水口村村民李勇说,昔日旧砖房摇身一变,有了几分别墅的模样。他改建的房屋处于水口村大湾聚居点,以前多是老旧砖房,当地因户施策,采取“农户自筹一部分+政府补贴一部分”的办法,已让23户农户住进了“新房”。目前,大湾聚居点完善提升工程还在持续推进,呈现出新村聚居点串联老院落、室内亮化与室外美化同步推进的场面。 作为威远县首批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的试点镇,向义镇按照“串点成线、以线连片、聚片成带、整体提升”的思路,深入谋划推进农村面貌改善工作,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当地相关负责人介绍,以水口村为中心示范带动,周边大山村、向万村、柏林村的精品果蔬复合种植示范区发展态势同样向好。

让世界爱上内江甜!红牛饮料(四川)生产基地项目在内江投产

进入7月,红牛饮料(四川)生产基地项目在内江已投产半年,随着一件件罐装红牛饮料从全自动生产线下线、打包、入库,已有7亿罐销往全国各地,让更多人品味到“内江甜”。 天丝集团红牛饮料(四川)生产基地项目占地约400亩,总投资20亿元,布局5条生产线,设计年产能14.4亿罐,项目全面建成后,年产值将达50亿元。这是泰国天丝集团在中国落户投资规模最大、产品产线最多、现代化智能化水平最高的红牛饮料生产基地。 时光穿梭,红牛品牌已进入中国市场30年,正努力通过不断释放红牛的品牌影响力,带动产业上下游共同发展,进一步壮大内江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助力内江“甜味+”产业发展。随着项目的落户投产吸引了高端易拉罐、优质水果加工,以及各类上下游配套项目的投资落地。此时,该基地一墙之隔的香港昇兴(内江)西南高端食品饮料包装生产基地项目正在加速建设中,该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年产易拉罐约20亿罐,将主要配套天丝集团红牛饮料(四川)生产基地,并为西南地区食品饮料企业配套制罐产品。 “天丝集团还将依托四川澎湃的消费市场潜力、内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实际行动带动当地就业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增长,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牛力’。”天丝红牛(四川)饮料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道。 “内江优质的营商环境感动人。”问及落户内江的初衷,该负责人介绍,自项目落地之初,内江经开区便确立了首席服务官工作机制,提供全流程服务。项目从签约、开工到主体工程封顶,从厂房装修、设备安装到调试投产,均创造了泰国天丝集团在华投资所有项目的最快速度、最高质量、最美标准的纪录。 据内江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内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重要的交通物流节点,在发展食品和饮料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内江正着力推动“甜味+”全产业链发展,大力打造“中国甜食之都”。围绕招大引强添增量,内江正全力以赴抓项目,打造产业新名片,不断培育壮大“甜味+”产业,2023年以来,全市共实施“甜味+”产业项目40余个,竣工满产后预计可新增产值超50亿元。希望天丝集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带动和促成更多合作伙伴落户内江,助力打造“中国甜食之都”。内江也将一如既往践诺守约、尊商惠企,全力以赴支持在内江企业的发展壮大、做优做强。

四川富乐华功率半导体陶瓷基板项目填补行业空白!“内江造”陶瓷基板供不应求

四川富乐华功率半导体陶瓷基板项目位于内江经开区,占地196亩,总投资20亿元,是国内最大的陶瓷基板生产基地,同时也填补了我省在电子信息上游产业的空白。项目一期占地约120亩,可实现年产功率半导体陶瓷基板1080万片。 “出货量居全球首位,满产运行还是供不应求。”四川富乐华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部负责人王斑田透露,自去年7月项目投产至今,项目一直满产状态。即使这样,公司的覆铜陶瓷基板产品还是供不应求。 “公司研发的活性金属钎焊工艺,已达国际领先水平。”王斑田拿着一片仅有几毫米厚的陶瓷基板说,我们通过烧结技术,把只有不到1毫米厚的铜箔覆在陶瓷板表面,然后经过显像、酸蚀等生产环节后,把客户的要求图样在基板上刻出来。“产品还没下生产线,就被下游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商预定了。” 为何被市场如此“宠爱”?新能源汽车发展形成的市场缺口需求 。 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高压光伏风电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功率半导体器件正向小型化、高密度、多功率和高可靠性方向发展。其中,作为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覆铜陶瓷基板有着良好的热循环性、高机械强度、高导热率、高绝缘性和大电流载流能力,成为其中的“优等生”。但由于生产技术门槛较高,此类产品曾一度完全依赖进口。 “选择在‘成渝之心’内江建厂,其中一个原因是看好成渝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化一路高歌猛进的发展势头,带动了上游基础部件高端陶瓷基板的巨大需求。”王斑田介绍,2023年,川渝两地合计生产新能源汽车65.2万辆,同比增长35.8%。 川渝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为陶瓷基板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023年12月28日,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八次会议上,川渝两地共同启动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预计到2025年,集群主导产业规模突破2.2万亿元,世界级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初具形象,高质高效跨省域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30年,世界级集群基本建成,规模突破3万亿元。 内江科学研判抢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链上已聚集了集成电路板、半导体芯片、触控显示屏、笔记本电脑外壳等企业。内江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功率半导体陶瓷基板生产基地项目建成投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大大推动内江电子信息产业跃向中高端。他还透露,依托功率半导体陶瓷基板项目,内江未来可打造西部首个工业半导体产业园。截至目前,已有数十家相关配套企业表达了合作落户意向。

昔日发电厂变身工业旅游区!内江威远研学热潮涌动

高耸的冷凝塔下,旧厂房“长出”新业态、烟囱管道满是可爱涂鸦……一座2021年初全面停产的余热发电厂,经过改造后变身川威钢铁工业研学旅行实践营地。 依托威远百年工业历史,该营地围绕“1929—川威工业梦想园”主题,全面展示跨越几个年代的中国钢铁工业精神,推出工业研学营区、运动营区、生态营区三大研学营区和绿色制能、大国冶金、三线传承、生态社会四大课程体系,探索出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营地内共有三座老旧发电厂房,其中一座作为川威工业研学营地一期的核心区域。厂房一楼是电力科普馆,在保留原有送风机、给水泵等设备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打造时光展示长廊,通过图文、视频等展示发电史,让孩子们感知中国发电技术的演变历程,了解火力、水力、风能、太阳能和核能等各种发电方式的原理和利弊。 营地内还分布了7间由之前功能用房改造的教室。在这里,老师会带领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完成不同的研学实践活动。小学阶段以小风扇看大电能、导体与绝缘体、新能源创意海报等活动为主;初中及高中阶段则会有电路实验、发电机拼装等与课本知识结合的实践内容。 辉广球的电弧跟着手指闪烁、铁粒子随着音乐跳动、墙上的灯泡借助自行车上的人力发光……营地场馆兼具科普性和艺术性,老旧工业设施的完整保留与现代化的互动体验项目在这里形成强烈对比,更加激发孩子们探秘工业发展的好奇心。他们通过听、看、问等方式学习知识,亲身感受钢铁工业的精神和文化,寓学于游、寓教于乐。 根据不同年龄段研学需求及自身实际,营地编排设计出工业4.0、职业体验发展、环保工艺科普等体验性课程。课程设计以戏剧剧本闯关模式为主,与改造美化后的电厂环境相配合,导入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绘本剧情,让工业文化在孩子们心中播种、扎根。 “自2022年运行以来,我们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营地运营方四川众欣小威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内江区域负责人倪茂云介绍,随着研学游的“升温”,沉寂多年的废弃厂区再度热闹起来。当地人对这座旧电厂具有很深的感情,通过改造再利用,既使得这种感情得到延续,又为研学游增加了特色和亮点,让废弃的工业遗产得到再利用。 “工业文化+研学旅游”的跨界融合,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同时也为当地景点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对吸引、留住游客具有重要作用。如今的川威钢铁工业研学旅行实践营地,已成为不少家长、老师带着孩子前来深度体验的首选地。未来,该营地运营方还计划在电力科普馆对面建设威远钢铁工业文化博物馆,讲述威远县钢铁工业文化的演变。

一根甘蔗两头甜!甜源蔗乡解读“甜城”新表达

“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甜在内江”。“内江甜”,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感觉、一种记忆、一种享受。 市中区汉安糖草·甜源蔗乡是“内江甜”的代表之一。“红糖玉米酥,这个美味组合很特别!”汉安糖草董事长马淑华总是拿出这道“镇店之宝”款待八方来客。她说,公司成立起就以“蔗糖”为媒,致力于开发拳头产品、热门产品,不断寻找利润增长点,从最初生产古法红糖、鲜榨甘蔗汁等至今,已拥有红糖玉米酥、花生酥、芝麻饼以及甘蔗酒等各类产品20余种。 “我们结合内江制糖业的发展史,着力打造以甜文化为内涵,集科普、参观、体验为一体的高品质、综合性全产业链研学基地。”马淑华介绍,在研发新产品的同时,汉安糖草还积极开发文旅研学项目,研学基地目前设有种植、采摘、熬制红糖、蔗渣造纸、扎染等体验项目。 在甜源蔗乡游客中心,导购员张阿姨热情地向游客推介“甜食产品”。“我是2020年入职的,每个月工资有两三千元,家门口上班很开心。”她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据了解,汉安糖草不仅通过甘蔗收购带动龙门村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还为当地村民带来近100个岗位,每年支付劳动报酬300余万元。为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汉安糖草还流转闲置宅基地及闲置住宅,用于建设文旅配套设施,17户农户从中获得租金收益,有效拓宽了农户的增收渠道,增加农户收入。 一根甘蔗两头甜!“村里种的甘蔗都直接送往汉安糖草,进行加工熬制。”龙门村党总支书记罗家元介绍,在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中,该村自2022年起就和汉安糖草签订收购协议,大力发展甘蔗种植产业,促进农户增收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村共种植甜城21号、甜城蜜蔗等多个甘蔗品种200余亩,并逐步向周边延伸。 缘何“内江甜”?这还得从内江的历史说起—— 内江“甜味”悠长,隋唐时就有种植甘蔗的记载,清代时同福建、台湾并称全国三大糖业基地,民国初期糖产量占全川70%、全国48.46%。 追根溯源,1716年值得被记住。那一年,来自福建的曾达一将家乡的甘蔗带到内江,在当时的龙门乡梁家坝开始种植甘蔗,随后曾氏因糖致富,并带动周边乡邻竞相种植,内江300年糖业发展史就此拉开序幕,“甜城”之“甜”源源不断。 新中国成立后,内江糖业迎来大发展,在国内外具有更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新中国编辑并正式出版的1979年版《辞海》第439页中,载入“甜城”一词,“甜城内江”得到正式认定。 巅峰时,内江的糖坊和漏棚可谓“星罗棋布”,达到3000多家,有“三里一糖坊,五里一漏棚”之说,本地的甘蔗种植面积高达22.2万余亩,“甜城”美誉由此声名鹊起。 内江糖业多次迎来发展高峰,从依托产糖衍生物开办现代化酒精厂,再到内江糖厂建成投产,内江糖业见证了内江城市与产业发展高度融合的历史。 在发展历程中,尽管内江糖业曾一度陷入困境,但“甜蜜”的基因却一直在内江人骨子里代代相传。 2022年底召开的内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要深挖甜城文化,做强“甜味+”产业,打造“中国甜食之都”。自此,内江开始正式“起笔”,全面续写这篇以“甜”为主题的宏大“文章”。 汉安糖草的发展,正是内江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做强“甜味+”产业的缩影,300多年积淀的甘蔗种植与制糖历史跨越时空,在龙门镇这片土地上孕育出新的“甜味”,“甜城”一词在内江糖业发源地也有了新表达。

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显示”产业中的内江“智造”

“年产量约3600万片,年产值7.1亿元。”两个数据,充分体现四川雄富蕊能科技有限公司发展的强劲动能。7月5日,来自19个国家的24家主流华文媒体组成的媒体团来到这里,了解内江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创新成果。 从事显示器件制造的四川雄富蕊能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内江高新区白马园区,主要生产TFT液晶显示屏及AMOLED模组、电容触摸模组及LED背光显示模组,为知名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车载显示设备、工业控制及游戏机等集成商提供优质产品。 2023年3月,“雄富电子产业园”正式投产。该项目占地56.42亩,包含千级无尘净化车间、科研楼及配套厂区。“我们已建成厂房和科研楼7万平方米,容积率达到1.85,其中科研楼有13层。”四川雄富蕊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世洲说,容积率是项目的一大亮点,将达到集约化使用土地,最大程度发挥最大效益的目的。 “投产显示屏模组生产线10条,平均每3.5秒生产一块显示模组。”陈世洲介绍,他们已与京东方、惠科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显示面板产业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产品主要应用于通信设备、数码电子、医疗设备、车载电子、消费类电子及其他电子设备显示屏,配套OPPO、VIVO、小天才、康佳、读书郎等国内知名品牌。 一家专注自主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何选择落户内江?面对记者们的疑惑,陈世洲给出了答案:“在成渝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先进集群的战略布局中,内江被赋予配套基地的定位。同时,得益于‘成渝之心’的区位优势,公司能更好服务配套川渝地区上下游企业,成长为西南片区显示半导体行业的生力军。” 据悉,内江高新区是内江市委、市政府聚力打造的电子信息产业主阵地、新型工业化发展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培育先行区。该区集聚了电子信息行业重点企业100余户,涵盖了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测等全产业链,呈现出新而精、特而专、爆发式增长的势头。 近年来,内江坚定不移地做大工业,深入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抢抓成渝打造世界级万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机遇,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除雄富蕊能外,现已聚集了巨腾国际、中显智能、明泰微电子、富乐华半导体等一大批链主、重点企业,呈现蓬勃发展势头。 乐业内江,甜蜜回报。对于企业的发展,陈世洲满怀期待。“公司拥有多项发明专利,于2023年获评内江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他说,在深化创新成果的同时,企业还瞄准了海外市场。目前,20%的产品出口于东南亚和巴西、阿联酋等国家。 企业有实力,地方有潜力,二者联动共谱内江“智造”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海外华媒走进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信息与技术的交流日益频繁,内江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正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战略布局,在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领域崭露头角。7 月 5 日,“行走中国·2024 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的代表们走进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探寻这座城市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发展之路。 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园区内现代化的建筑鳞次栉比,高效的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讲解人员介绍,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 D 区位于内江市东兴区新城,一期占地 215 亩,投资 18.69 亿,建筑面积 32.3 万㎡,4 月底投入使用。园区按多功能综合型标准,布局综合服务、企业工区、人才公寓、商业街区 4 大板块。综合服务建筑面积 3 万㎡,提供全方位服务。企业工区 12.6 万㎡,设 1.6 万席位。人才公寓 4.4 万㎡,916 套,满足拎包入住。商业街区 12.5 万㎡,配套完善。园区新开通三条专用公交线路,还有智慧停车场等。此外,配备公园绿地、文化馆等,满足不同需求。      园区内从软件开发到信息技术服务,从大数据处理到人工智能应用,这里涵盖了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的全链条。众多知名企业纷纷入驻,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共同推动着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在参访过程中,园区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内江在政策支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举措。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与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源源不断地为产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此外,园区还积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的成功,不仅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中国在全球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领域赢得了声誉。相信在未来,内江将继续发挥其优势,在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推动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

海外华文媒体聚焦隆昌土陶:非遗技艺与乡愁文化的传承与振兴

       四川隆昌的隆昌土陶,它不仅承载着一段深厚的历史记忆,更是一个传承与创新并存的文化交汇点。7月5日,“行走中国·2024 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的代表们走进隆昌土陶遗产博物馆探访。 隆昌,被誉为中国的“土陶之乡”,其土陶制作技艺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历经两宋的快速发展,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更是达到了鼎盛,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传承历史。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特别是石燕桥镇净土村一带,土陶文化早已融入汉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走进隆昌土陶遗产博物馆,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让人回到了那个制陶工艺鼎盛的年代。博物馆内陈列着各种精美的土陶制品,从酒坛、米罐到泡菜坛、水缸,无不展现了隆昌土陶的独特魅力和精湛技艺。这些传统土陶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承载了隆昌人民智慧和情感的载体。 据介绍,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天然气窑炉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土窑。如今,隆昌市仅存的龙窑遗址仅58处,其中在净土村内发掘的有53处。这些龙窑规模宏伟,建造工艺复杂,不仅见证了隆昌土陶的辉煌历史,更成为研究中国传统制陶技艺的珍贵资料。 面对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隆昌市政府积极行动,于2020年对隆昌金林陶瓷有限公司厂区内的两条传统龙坡窑进行了及时抢修和文化挖掘。这一举措不仅保护了非遗技艺的传承,更重塑了土陶乡愁文化,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当地匠人不断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和科技手段,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感和创新性的土陶作品。同时,海外华文媒体也关注到隆昌土陶在乡愁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怀念那些承载着家乡记忆和文化底蕴的物件。隆昌土陶作为乡愁文化的载体,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切,更唤起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探访隆昌南关石牌坊,领略独特文化韵味

7 月 5 日,“行走中国·2024 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的代表们走进了充满历史韵味的南关石牌坊古镇,展开了一场文化探寻之旅。 这座占地面积达 60 亩的古镇,于 2005 年斥资 1 亿元精心打造,并于 2006 年 10 月 1 日正式对外营运。 南关石牌坊古镇以城南石牌坊景观为核心,以承载千年沧桑的古驿道作为中轴线,其“三横三竖、六碑六牌”的独特布局自然天成。镇内的 12 座仿明清川南民居院落,临街立面、四合院、亭、台、楼、阁等建筑古朴端正,彰显着岁月的沉淀。       据悉,隆昌牌坊建造于 1838 年至 1887 年,历经四个朝代。其多为四柱三门三重檐、五滴水、三开间牌楼式清石仿木结构,总建筑面积约 560 平方米。每座牌坊正门刻有不同碑文,雕刻图案精美,涵盖人物、花鸟等,展现传统文化魅力。隆昌牌坊是中国石牌坊之冠,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能让人在此欣赏建筑与雕刻艺术,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石牌坊更是这座古镇的灵魂所在。其中一座牌坊,讲述的是一位忠臣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英勇奋战,最终力保家园平安的壮烈事迹;还有一座牌坊,铭刻着一位贞妇在丈夫离世后,坚守贞节,独自抚养子女成才的艰辛与坚韧;更有一座牌坊,记载着一个家族几代人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善举,他们的仁德之举在当地传为美谈。每一座牌坊背后都蕴含着这样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它们或是歌颂忠臣义士的英勇无畏,或是赞美贞妇烈女的坚贞操守,又或是铭记着家族的荣耀与传承。这些牌坊不仅仅是石头雕刻的艺术品,更是一部部立体的史书,记录着当地的风俗人情、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如今,南关石牌坊古镇已成为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特色旅游景点,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让人们在欣赏美景、品味美食的同时,深深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