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进非洲到扎根非洲 中联重科与非洲共赢共成长

17b940c5aa31c1dd6e2c11e6ec6d9b6

中国出口非洲最大吨位塔机、非洲地区最大吨位履带起重机、非洲产能最大的混凝土搅拌站……近两年,一批批中联重科工程机械设备在非洲交付不断,并创造多项对非出口纪录。2024年上半年,中联重科非洲市场整体实现翻倍增长。 从非洲第一高楼埃及标志塔,到坦桑尼亚最大的水利工程朱利叶斯·尼雷尔水电站,再到非洲沙漠的乍得恩贾梅纳体育场,非洲各大建设现场,随处活跃着中国工程机械的身影,堪称“工地明星”,其中就有超过10000台来自中国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中联重科。 10月30日,参加“机遇中国 ‘非长’精彩——2024 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长沙行”活动的媒体代表走进中联智慧产业城土方机械园,参观行业首家全流程挖掘机智能制造工厂,感受中国科技智造的新高度,寻找中国工程机械走俏非洲的答案。 2024年5月,中联重科1250吨级履带起重机交付南非,成为目前非洲地区最大吨位履带起重机。 硬核实力塑造可靠口碑 从长沙市中心一路往西,来到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中联智慧产业城,穿梭于土方机械、智能高机、混凝土泵送机械以及起重机械等主机园区间,一幢幢高级灰、一体化设计的厂房映入眼帘,直入云霄的臂架、霸气十足的超大吨位矿山挖掘机……中联重科“极光绿”让人目不暇接。 走进土方机械园,全流程智能化的生产车间、会跳舞能穿针的工程机械设备,更让人叹为观止。这个中联智慧产业城的首开园区,占地面积1300亩,涵盖了下料、焊接、机加、涂装、装配、调试6大全流程生产工序,是目前全球唯一的全流程挖掘机智能制造生产基地,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在这里,通过智能排产、工业AI、数字孪生、全流程智能物流等数字化技术与制造深度融合,平均每6分钟可下线一台挖掘机。 一批大吨位挖掘机刚从这里下线,正整装待发发往非洲等海外市场。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批新近出口非洲的挖掘机和吊车等产品,将服务于坦桑尼亚中石油管道局项目,助力打通东非大陆之印度洋的能源输送管道。 “这批出口产品机型丰富,产品性能稳、油耗低、操作便捷、养护维护简单,在非洲市场十分受欢迎。”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副总经理伍伟恒介绍,产品质量过硬,企业针对非洲特殊气候、复杂地形等应用场景进行的定制化改造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务等,让中联重科在非洲市场赢得了好口碑。 “不同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政治环境催生不同的市场需求,也培育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技术专长。”伍伟恒介绍,针对非洲的高温天气、复杂地形、特殊场景,中联重科提供定制化产品,提升产品施工效率。 例如,在非洲第一高楼的建设上,中联重科推出适应当地多风沙、高温等气候条件的系列高性能塔机;在塞内加尔和毛里塔尼亚两国共建的罗索大桥上,中联重科为保护当地环境特别研发全回转加护筒成孔工法,通过履带吊快放取土成孔,避免了使用化学泥浆护壁,也规避了细沙土壤施工的塌方风险,客户竖起大拇指点赞:机器有劲,施工稳定,护筒下得深,完全符合预期! 农业机械也是中联重科为非洲发展提供的又一大助力。中联重科农业机械从2011年起布局非洲,产品畅销南非、埃及、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国家,包括轮式拖拉机、收割机、打捆机等,覆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主要环节。 2024年4月,南非客户与中联重科签约。 中联重科2007年走进非洲,是中国装备制造行业中最早进入非洲的企业之一,耕耘十余载,目前已成为非洲最主要的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出口厂商之一,常年稳居中国对非出口行业前三。 本土思维厚植可持续发展优势 从走进非洲到深耕非洲,性价比和适用性是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在非洲走俏的突出优势。“本土化”也被中联重科视为最具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路。 “在国际化进程中,要长远扎根一方市场,要学会融入当地商业习惯与标准规范,还要重视当地及对方文化传统与商业习惯。”伍伟恒介绍,走进非洲之时中联重科就开始了本土化布局,截至2024上半年,中联重科依托4个一级子公司,在非洲共铺设网点22个,一个可以为客户提供销售、服务、技术及融资等一条龙服务链条已在非洲成型。 2024年5月,中联重科高端产品亮相肯尼亚。 为保证本地化的“孪生力”,中联重科还积极参与非洲国家的装备制造技术培训与人才培养工作。今年以来,中联重科在尼日利亚等国相继开展农机技术专场培训,还与尼日利亚艾哈迈杜·贝洛大学正式确立校企合作关系,设置农业机械远程教育课程、农业奖学金、专家讲座等内容。8月,中联重科海外学院正式揭牌,并启动全球员工轮训计划,让各国员工实现信息无缝对接与共享,在交流中共同精进业务。 本地化员工是中联重科在非洲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越来越多的非洲本地员工成长为企业的管理人员和骨干力量。截至2024年8月,中联重科非洲区域员工总数超过200人,其中本地员工占比超过90%。 “非洲已成为中联重科海外业务增长的新动力。”伍伟恒介绍,随着非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加之湖南是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多重因素叠加将为长沙工程机械孕育一个极具前景的市场。中联重科将加速推进非洲本土化布局,预计到今年年底,中联重科在非洲将实现超25个国家业务覆盖、40多个网点布局。  

湖南打造中非青年交流平台 赋能非洲青年在湘创业

微信图片_20241030142321

10月30日,参加“机遇中国 ‘非长’精彩——2024 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长沙行”活动的媒体代表来到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与非洲青年交流互动,感受一站式配套服务如何助力中非青年在“湘”创业无忧。 该基地由湖南湘江新区牵头打造,拥有吸引中非人才创新创业、促进创新项目海内外预孵化和成果转化、对中非人才给予专业服务保障三大核心功能,助力中非创新创业青年的成长、交流与合作。 位于湖南湘江新区的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基地运营方、湖南驻外之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雷亭介绍,基地面积2000平方米,免费为中国和非洲商协会、青年创新创业代表提供办公场地,同时为青年创业者们提供完善的物业、商务、资源对接、创业指导等一站式配套服务。 来自非洲国家马里的孔特(Aboubacar Garba KONTE)最近忙着与湖南奕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对接、沟通,打算携手在马里推动以巴马科工业园为起点的一个大型太阳能系统项目,解决当地电力缺乏问题。 出生于1984年的孔特在中国留学多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的博士学位。结合在中国太阳能电动车工厂参观的经历,孔特萌生用太阳能电动车缓解非洲环境污染的想法,并下定决心要将相关生产技术带到非洲。 海外华媒代表参访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孔特在2023年6月举办的中非青年创新创业论坛上提交了太阳能摩托车项目,并因此入驻基地。 自入驻基地以来,孔特不仅成为该基地马里项目孵化站主要负责人,还顺利走访了长沙十余家企业,并对接马里当地商会尤其是Malistartup商协会等机构和数十家企业,成功推动马里摩托车配件、芝麻、服装、拖拉机、医疗设备等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基地还为我们申请了专家公寓,并帮忙解决小孩上学的问题。”孔特妻子Demou SOUMBOUNOU说,基地的贴心服务让他们在湖南生活无忧,放心创业。 海外华媒代表在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与非洲青年交流。 目前,基地已与50余个非洲国家的超200家政府机构、商协会、企业建立联系,引进了埃塞俄比亚、马里、卢旺达、刚果金、埃及、阿尔及利亚6个非洲国家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站,已服务10余名非洲籍专家及人才入驻湘江新区。 2024年,基地已组织30余批次对接考察,积极服务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如陪同埃塞俄比亚青年企业家协会代表赴多家湖南企业拜访,推动无人机出口至马里已达成样品订单;协助马里项目孵化站达成服装、假发采购订单;进口埃塞俄比亚咖啡豆、卢旺达干辣椒等非洲非资源性产品,成交金额达数百万美元等。 雷亭说,基地正在重点跟进马里童装采购、埃塞俄比亚制砖机采购、埃塞俄比亚雪纺印花布料采购、尼日利亚木薯相关设备采购、赞比亚假发采购等30余个商机项目。  

中国电视-《新乡村》:综述

中国人的根扎在乡土上。《中国电视》邀您关注系列口述史纪录片《新乡村》,感受这首献给广袤中国乡村和全体中国农人的赞美诗。 《新乡村》共三集,分别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大主题: 第一集《土生万物产业兴》,聚焦陕西省延安市梁家河村的退耕还林、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的小米直播销售、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菖蒲塘村的科技育苗故事,展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实践。 第二集《绿水青山寄乡愁》,记录了安徽阜阳王家坝村、青海治多县莫曲村、江西九江华林镇、云南大理古生村守护绿水青山、记住乡愁的片段。 第三集《携手共富创未来》,以福建宁德下党乡、四川德阳三星村、浙江杭州永安村为案例,讲述中国“新农人”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发展文旅产业等方式,实现了共同富裕的故事。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劳动,到“熙然铁兽往来奔”的现代农业;从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到携起手来集体经营的强村公司;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作息,到绿水青山带笑颜的生态文明画卷……中国乡村正在发生历史性巨变。 《中国电视》邀您收看《新乡村》更多精彩内容: 第一集:https://yspapp.cn/2IXH 第二集:https://yspapp.cn/2IXI 第三集:https://yspapp.cn/2IXJ  

探访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产业链优势助力企业对非贸易

2114451_副本

在湖南长沙高桥大市场一家名为“小咖主”的咖啡店,咖啡师手冲出一杯杯埃塞俄比亚咖啡,热咖啡的香味瞬间弥漫整个店铺。 “20多个非洲国家的咖啡豆被我们打造成几十款饮品,目前已经有近50家连锁店,完成1亿元(人民币,下同)A轮融资。”从事咖啡行业24年的“小咖主”创始人景建华说。 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 10月29日,参加“机遇中国 ‘非长’精彩——2024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长沙行”活动的媒体代表,来到高桥大市场实地感受长沙与非洲经贸合作的澎湃活力。 地处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雨花区块的高桥大市场,通过发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以及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的核心区之叠加优势,深入对接中非经贸博览会,高标准建设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现已成为中非贸易“商港”。 构建非洲非资源性产品交易中心、中非经贸企业孵化中心、中非经贸综合服务中心、中非金融服务平台等“三中心、一平台”,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打造了完善的产业促进、经贸服务、政务服务体系及中非经贸的总部中心。目前,示范园一、二期共计24万平方米已建成开业,引进各类中非经贸主体1000多家,2023年园区企业实现对非贸易额50亿元,同比增长59%。 “小咖主”创始人景建华向华媒代表介绍创业经历。 非洲是全球重要的咖啡豆产区之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海拔高度,让非洲咖啡豆备受市场青睐。然而,中非相隔万里,过去大多需要通过中间商做贸易,采购周期长,价格不实惠,咖啡豆货源品质还不够稳定,这些现实困难往往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随着中非经贸博览会长期落户湖南长沙、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这些困难迎刃而解。“与五年前相比,非洲咖啡豆进入中国市场更加顺畅,大大节省了运输时间,也减少了很多沟通成本。”景建华说,目前,高桥大市场已形成一条集非洲咖啡采购、研发生产、品牌孵化、展示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非洲咖啡整体成本降低30%。 中非经贸博览会常设展馆之一。 在高桥大市场里,还有一座总面积达一万平方米的中非经贸博览会常设展馆,被称为“永不落幕的中非经贸博览会”。50多个风格各异的非洲国家展馆,展示最具当地特色的商品,让南非的葡萄酒、马达加斯加的精油、几内亚的非洲鼓、科特迪瓦的可可等“非洲好物”走进中国市场。 南非东方文化街管委会主席、全球湘商总会非洲联络办主任于洋在中非经贸博览会常设展馆中,长期运营南非、博茨瓦纳、莱索托等国家馆,展示当地风土人情,展销非洲特产,为中非贸易商提供如物流、海外仓、商旅等配套服务。 2009年,于洋在非洲创立女神之星集团,2019年因参展第一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来到湖南。在湖南做非洲生意,于洋看上的是湖南的独特优势。“湖南对中非经贸合作非常重视,比如中非贸易项目的孵化,给了很多配套支持。”他介绍,更重要的是,湖南的中非合作思路很特别,以产业链的思路去做贸易,从原产地以项目的形式做成增量。 据了解,依托非洲非资源性产品的销售基础,高桥大市场重点推动非洲坚果、咖啡、农副产品、中药材等产品形成非洲直采、仓储物流、营销推广、交易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目前,已打造非洲咖啡、坚果及农产品三大交易中心,初步形成咖啡、腰果、夏威夷果、可可、干辣椒、芝麻等六条产业链。 在高桥大市场经营了20多年坚果生意的李海丽说,受益于市场为商户提供的“保姆式”服务,其非洲坚果销售量已占到坚果总销量的30%以上。  

走进杂交水稻发源地湖南:探寻“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41028210157

10月28日,参加“机遇中国‘非长’精彩——2024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长沙行”活动的16家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及代表走进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隆平水稻博物馆,了解中国杂交水稻攻坚克难的历程,探寻“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力量。 10月28日,华媒代表在隆平水稻博物馆拍摄巨型稻穗模型。 湖南是杂交水稻的发源地。位于长沙马坡岭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及以其为依托成立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海内外第一家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发的科研机构,创始人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该中心以杂交水稻育种为重点,进行杂交水稻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的选育及各类配套应用技术研究和杂交水稻示范推广等。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经典遗传学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美国、日本等都认为不仅杂种优势不强且制种是无解难题,进而放弃了研究,杂交水稻成为谁都不敢轻易触碰的世界难题。1973年,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标志着中国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近十多年来,袁隆平领衔的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于2000年、2004年、2012年、2014分别实现了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目标。2021年10月18日,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刷新纪录达到1603.9公斤。 10月28日,华媒代表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参观袁隆平生平展。 “当时的袁隆平只是一名普通青年教师,却以敢为人先、敢于‘碰硬’的勇气发起向经典遗传学的挑战。”来自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师黄大辉表示,如今杂交水稻已在中国国内推广100多亿亩,增产10亿吨,为中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在国际上,联合国粮农组织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将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技术。自1979年首次走出国门起,杂交水稻现已在70多个国家试种和推广,10个国家实现商业化应用,年均推广面积1.2亿亩以上。 地处长沙的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与全球多个国家开展杂交水稻业务合作。在非洲,他们以马达加斯加为中心,拓展尼日利亚、安哥拉、几内亚、肯尼亚等国,形成了杂交水稻全产业链,推动中国农业技术和品种在非洲的本地化,为非洲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从2008年开始在非洲进行试验示范,如今已经累计推广面积达到8万公顷,平均产量超过7.5吨每公顷。”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国际部、袁氏(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艳萍介绍,中国杂交水稻在大部分非洲国家都体现了耐淹、抗旱、抗倒伏、抗病虫害、高产的优势。目前,他们已与多家马达加斯加企业进行合作经营,也采用“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来调动当地农民种植杂交水稻的积极性。 同样地处长沙的的隆平高科,自1999年成立以来就积极参与杂交水稻技术援外培训,推动农业技术人才本土化。隆平高科国际培训学院副院长刘法谋表示,公司已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南太平洋地区的100多个国家(地区)培训10000名农业官员和技术人才,为各国保障本国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俯瞰隆平水稻博物馆,宛若秋天里一串饱满的稻穗。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是袁隆平毕生追求的梦想,湖南杂交水稻科研工作者们继承袁隆平院士的遗志,用实际行动将“全球稻香”的梦想变为现实。从长沙上空俯瞰,地处浏阳河东岸的隆平水稻博物馆宛若秋天里一串饱满的稻穗。这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稻博物馆,拥有8000多件藏品、6000平方米陈列区,将中国千年的稻作文化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娓娓道来。 隆平水稻博物馆馆长盘敏表示,袁隆平院士的科学精神和奉献品质,是当代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希望该馆能成为让更多人了解袁隆平孜孜以求、执着探索精神,展示中华民族深厚稻作文化和农耕文明的一个窗口。(完)  

探访新郑黄帝故里 拜谒中华人文始祖

8f95ffaab611a0899e1c669355f5cbf

深秋时节,中原大地景色宜人。10月26日,参加“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新郑黄帝故里景区,拜谒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据古籍记载,新郑古称有熊国,曾是黄帝的都城。黄帝在此地接受封地,居住在轩辕丘,因此得名轩辕,并成为后世敬仰的尊号。时至今日,新郑依然保留着众多与黄帝紧密相连的文化遗迹,如始祖山、黄帝故里祠、轩辕故里碑、轩辕桥等。 黄帝故里景区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汉代便已建有祠堂,历经沧桑,至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得以修葺,并在祠前修建了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县令许朝柱更是在祠前立下“轩辕故里”碑,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始祖。 如今,景区从北至南依次分“天、地、人”三大板块,整体布局突出“中华民族之根”的主题。其中,拜祖区有轩辕丘、黄帝纪念馆、黄帝像、中华文明圣火台、文化长廊、拜祖广场等景观;黄帝故里祠区供奉有轩辕黄帝及黄帝妃嫘祖、嫫母塑像,祠前有轩辕桥、青石坊、指南车、日晷、汉阙;中华姓氏广场区设有镌刻3000多个姓氏的中华姓氏墙和黄帝宝鼎坛等景观。 “三月三、拜轩辕”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自春秋时期便已开始,并绵延至今。2008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帝故里已经成为中华儿女共祭先祖,弘扬黄帝文化、根亲文化、拜祖文化,凝聚海外华侨华人的心灵故乡。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拜谒始祖黄帝。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黄帝故里景区参观。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黄帝故里景区参观。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黄帝故里景区参观。

“机遇中国 ‘非长’精彩——2024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长沙行”活动启动

微信图片_20241028200432

10月28日,“机遇中国 ‘非长’精彩——2024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长沙行”活动在长沙启动。未来几天,来自南非、埃及、马达加斯加、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3个国家的16家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及代表将通过实地走访,对外讲述中国对非合作的长沙之为和精彩故事。 长沙在中非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非洲的交流源远流长。42年前,长沙与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牵手”结好,成为中非第一对正式缔约的友好城市。1998年,5万件长沙窑瓷器从唐朝“黑石号”沉船中打捞而出,揭开一千多年前长沙与非洲经贸交往的古老往事。 进入新时代,作为中非经贸博览会的长期举办地和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的承载地,长沙不断探索对非深度合作新路径、新机制,与非洲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近3年,长沙对非贸易累计完成600亿元,年均增长37%,已全部覆盖到非洲的53个国家和地区。 活动期间,海外华媒代表将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以及中国装备制造行业出海非洲的代表性企业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地参访交流,深入了解和感受长沙对非经贸合作的亮点与成效,探寻当地加快打造对非深度合作示范高地、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长沙机遇”。 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澎在启动仪式上致辞并为采访团授旗。陈澎表示,中新社是国际传播领域的重要方面军,海外华文媒体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期待通过大家的镜头和笔头,全方位向海内外讲好长沙对非交流合作的精彩故事,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和企业家关注长沙、创业长沙、投资长沙。 中国新闻社编委唐伟杰说,长沙作为湖南省会,正与非洲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探索对非合作新模式新路径。中新社将携手海外华文媒体,创新话语体系,拓展传播渠道,用心用情讲好新时代中非合作的长沙故事。 埃及《中国周报》社社长马强代表采访团接旗。长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杨溢主持启动仪式。 为积极联系海外华文媒体、深化与世界各地联系,多年来,中国新闻社持续定期组织海外华媒高层来中国大陆进行实地采访报道。自2012年以来,已有10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及记者受邀来到湖南各市州采访考察。 本次活动由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中国新闻社湖南分社主办,长沙国际传播中心、中新社(北京)国际传播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承办。(完) 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澎(左)为采访团授旗,埃及《中国周报》社社长马强(右)代表采访团接旗。杨华峰 摄  

探访嵩岳寺塔:何以为“塔王”?

2e94bd65a21dc1daaed3e3938e078ca

中国现存最早的塔、中国唯一的十二边形塔、南北朝唯一现存古塔、世界上最早的筒体结构建筑……10月25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古都郑州,探访位于嵩山南麓的“塔王”——嵩岳寺塔。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探访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该塔由基台、塔身、密檐和塔刹四部分组成,上下浑砖砌就,塔身中空,呈筒状,外为十二边形密檐式塔,内为八边形阁楼式塔。其塔高约40米,周长33.28米,壁厚2.50米,塔室底层东、西、南、北四面均辟有入口,直接进入塔心内室。各塔层之间均有壸门、棂窗、雕兽等,外形刚健而秀丽。 图为嵩岳寺塔局部。 作为北魏佛教鼎盛时期的遗物,嵩岳寺塔是中国建筑艺术与西域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从建筑布局到整体造型,再到细部雕饰,嵩岳寺塔具有极大的开创性,西安唐代小雁塔、陕西香积寺塔等均脱胎于此塔。因其独树一帜的建筑结构、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嵩岳寺塔被誉为“华夏第一塔”。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参观嵩岳寺塔。 2010年8月1日,包含嵩岳寺塔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图为嵩岳寺塔局部。  

海外华媒探访“只有河南” 感知中原厚重文化

8e2fd317e1c3a5590b0550741d32460

在黄土之上探寻根脉传承,在《天子驾六遗址坑》剧场与帝王相遇,在《幻城》剧场听先贤低语……10月24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持续进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位于郑州中牟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感知中原厚重文化。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了解中原文化。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是中国规模最大、演出时长最长的戏剧聚落群之一,内有21个大小不一的剧场、近千名演员,不重复剧目总时长近700分钟。作为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之一,“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中原文化为基调、以科技为基石,通过“声”“光”“电”“画”等形式,为参观者提供极具感染力的观剧旅游新体验。 图为游客在《幻城》剧场欣赏剧目。 其中,《天子驾六遗址坑》剧场以洛阳“天子驾六”车马坑为故事发生场地,通过不同时代人物的灵魂相遇,讲述王朝更迭与文明不息的故事,虽然只有两个演员却让参观者体会到了千军万马的震撼;《幻城》剧场通过演绎中原大地王朝的更迭和中原人杰地灵的风采,展现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历史变迁。 图为游客在《天子驾六》剧场欣赏剧目。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行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每面夯土、每个棋局、每个大院……不只是入戏的道具,更是故事里的演员,而穿行其中的参观者代表扮演的也不只是看客,而是中原厚重文化的传承者。这种时间和空间的碰撞,古今文明的绵延,让参观者深受触动,这也是“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故事讲述的意义。 图为游客在拍摄夯土墙。 据了解,“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仅2023年全年超1200万观剧人次,其中85后游客占比85%,省外游客占比超七成,国外游客已超50国。  

探访中岳少室阙 倾听石头诉说千年故事

f45382d7be2e7748efe67887d0b4018

探访中岳少室阙 倾听石头诉说千年故事 10月25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河南登封嵩山,探访“中岳汉三阙”之一的少室阙,感受这座历经千年的古代建筑瑰宝所蕴含的历史韵味。 少室阙,坐落于登封市区西6公里的少室山下,始建于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是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它与太室阙、启母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是中国地面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阙”类建筑之一。 据工作人员介绍,少室阙以青石垒砌,保存较为完整,建筑构造和太室阙大致相同。其东西两阙间距7.60米,相对而立,宛如一扇象征性的大门,引领着人们进入少室山庙的神秘世界。阙身前后的石块上,图案丰富多样,包括赛马、蹴鞠、斗鸡、马戏等60余幅图案,这些图案生动地再现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其中,马戏图上两匹骏马腾空飞驰,前一匹马鞍上有一名挽双丫髻的少女,身着紧身衣裤,倒立在马背上;后一匹马上则有一女子舒展长袖,随风飘扬,人体自然后倾,这些表现手法充分展示了骏马飞奔时的壮观景象和马戏的高超技艺。 少室阙作为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之一,见证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崇拜,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和宗教信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1961年,少室阙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为少室阙。 图为马戏图上倒立在马背上的少女。 图为少室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