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 艺海无边 ——访雕塑艺术家程树
七天记者胡宪 2009年加拿大国庆节前夕,编辑部接到电话,对方说,为了表达加国华人对加拿大的感激与热爱,愿将自己的雕塑作品,名为“高山仰止”的特鲁多前总理头像赠送给有关方面,希望七天报社帮忙玉成此事。 他,就是原中国美术协会会员,著名雕塑家程树人先生。 高山仰止 国庆节后,记者在蒙特利尔拉瓦市程树人先生家中的“潜心庐”对他作了专访。 潜心庐不大,陈列着程树人的多件精品。《屈原铜像》获1985年上海艺术优秀奖,参加了中国第六届全国美展;《滥竽充数》获1989年上海城市雕塑40年优秀奖,铜原稿参加保加利亚第9届国际讽刺与幽默双年展并被收藏,还有表现中国石油工人的作品《开拓》,歌颂奥运体育精神的作品《超越》,每一件都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力震撼人心。 其中最显眼的是一尊石膏雕像,巍峨高山之上,特鲁多总理带着自信的微笑,深邃地望向远方。这就是程先生准备献出的作品——“高山仰止”。 在程树人先生的心目中,加拿大有两位英雄,一个是白求恩,一个是特鲁多,白求恩为中国人民献出了生命,特鲁多则开辟了中加关系的里程碑。他说:“那时,我已经大学毕业了,我就是从他的身上,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政治家。40年前,特鲁多总理置个人毁誉于不顾,高瞻远瞩地发展同中国的外交关系,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可谓是惊人之举。他对世界的贡献有目共睹,从那以后,世上也再没人小看加拿大,今天我们能愉快地生活在这里也全是拜他所赐。” 2000年,特鲁多总理病逝,当时身在温哥华的程树人感慨万千。作为一个雕塑家,他渴望用艺术的手法歌颂这位伟人。 “我在美国考察过‘总统山’,之后就一直有个梦想,”程树人说:“如果给我一座山,我将怎么做?我觉得特鲁多总理很值得做一座山,名字就叫‘高山仰止’。” 他的想法受到温哥华华人社区的欢迎,为了赶上追悼大会时用,他必须在两天之内完成作品。程先生说:“两天之内做个‘急就章’,对文字、书法、绘画来说还行,对雕塑艺术则非常困难。因为人物雕塑不能不像,不能创造,它要求从N个角度使被塑者在观者眼中‘复活’。我当时收集了特鲁多总理从小到大在各种场合的大量资料,选定他的特定时期,力图把他生命中最精彩,也最有概括性和代表性的一点定格。”这幅作品在温哥华一家画廊展览了一段时期后,程先生作为个人收藏品带到了蒙特利尔,后来又不断听取好友意见,进行加工修改,直到采访的当天上午才最后完成。 程树人认为特鲁多属于全体加拿大人民,包括华人,如果没有特鲁多,就没有我们加国华人的今天,因此他的“特鲁多”作品也应当属于全社会。 艺术殿堂 程树人1942年生于南京,中学开始习画,59年高中毕业考入中央美院雕塑系。“我一生最开心的日子就是六年的大学生活,我像一步跨进了艺术殿堂,每天和米开朗基罗、罗丹大师的作品为伍,一有时间就去故宫、美术馆倘佯,老师们都是国内的顶尖人物,我们下了课可随时去他们的家中求教拜访,除了美术类课程,我们还学人体解剖和建筑,这些都非常有意思。可以说,我幸运地接受了一套完整的美学教育,为我的艺术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5年程树人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广告公司、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和上海园林设计院工作,期间主要作品有《聂耳纪念像》、《屈原铜像》、《女娲补天》、《宝玉下凡》、《开拓》、《滥竽充数》等。他的一些作品今天依然在中国的公园里被人们欣赏和赞叹,成为人们的摄影背景。例如云南昆明翠湖公园的聂耳雕像,就是程树人先生1985年制作的。当时,上海要举办纪念碑雕塑展览,程树人构思了聂耳主题。记者问为什么,他说:“中国人一直有一种英雄情结,我也一样。小时候我们唱‘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长大后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聂耳,是中国人民的英雄。学了雕塑后,我明白,雕塑艺术在艺术领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雕塑家肩负着伟大的使命,就像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的象征,雕塑作品一定要有永恒的魅力。” 程树人的雕塑设计稿展出后深受好评,1980年获上海城市雕塑设计优秀奖,1984年昆明市委和团市委从18件全国征稿中选用了他的设计并邀请他在聂耳的故乡完成了那件高2.7米,连基石高4.4米的花岗石雕像,胡耀邦总书记为雕像亲笔题词:“人民音乐家聂耳”。 1987年3月英国伦敦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将他列入《世界名人录》。 十年磨剑 “在上海,我感到很难再有重大突破。艺术需要不断的刺激、需要来自生命的‘火花’体验。” 1990年10月,程树人怀着对“外面的世界更精彩”的艺术憧憬来到加拿大。 刚来时,他包过面条刷过漆,用他的话说是“三条腿走路”:坚持艺术、生存拼搏、学习英语。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程树人先生成立了自己的专业公司——“树人环境艺术”,那年他51岁。 2000年,为了纪念和表彰华人对加拿大的杰出贡献,加国三级政府决定在温哥华市树立主题雕像,在全国范围内征稿。 程树人苦思一个月,在20多个方案中反复推敲琢磨,最后,他的设计在全国98个参赛艺术家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的构思过程很复杂,”程先生说:“首先我确立了作品标题为‘加华丰功纪念碑’,那么加国华人有哪些丰功呢?第一代华工修了铁路,这个人人皆知,但是第二代华人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却有很多人不知道,其实正是这批华裔士兵回国后,政府才给了华人以公民权。这下更大的问题来了,出现了两个主题,哪个为主,哪个为次?如何才能把两个主题有机结为一体?最后,我从华表找到了灵感:以‘中’字为主体建筑,一边是华工,一边是华兵,正反一幅对联‘加华丰功,光昭日月;先贤伟业,志壮山河’,这样就把一个建设加拿大,一个保卫加拿大这两个主题全部表现出来。” 华表,是中国古代皇帝上告天庭的柱子,程树人用一个高高的“中”字,以华表的英姿将加国华人的丰功伟业昭告于天下,名垂千古。 这个“中”字,除了代表中国人和中国哲学的中庸之道,程先生在这里还赋予了另一层含义,那就是融合、加入进去,以此表达移民与当地社会的相容关系。在旁边的中山公园和中华文化中心的环绕下,雕像和周围的环境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如此博大精深的东方理念和极富现实意义的西式创意,难怪无人可与争锋。2003年11月2日,这座饱含着程树人先生的智慧和心血的纪念碑在温哥华华埠纪念广场宣告落成。 程树人先生对这件作品非常满意,他说:“我用了整整十年来等待这个机会。终于,我可以对自己、对故国、对加拿大‘交账’了。” 艺海无边 说是可以“交账”了,名义上也确实退休了,但是与程先生深入交谈,记者分明听出“老骥伏枥”的声声嘶鸣。 当记者问起“潜心庐”的寓意时,程树人先生笑着说这是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浮躁。 “我其实很苦闷,艺术究竟能走到哪个境界?”程树人告诉记者。有朋友劝他说,搞你的雕塑就行了,想那么多干嘛? “我能不想吗?”程树人略显激动地说:“世界已经进入21世纪了,电脑时代的科技对人体艺术的冲击我能不想吗?”在这些想法的撞击下,他一有时间就往工作室跑,经常废寝忘食。他的桌上堆满废弃的手稿,画板上是怎么也画不完的半成品。 程先生说:“拿着养老金,和老伴女儿还有外孙过着开心的日子,不用为衣食发愁,可是没有了‘饥寒交迫’,那种为生存而奋争的冲击力也没有了。” 其实,程先生谈了好几个构思,对记者来说,每一个都匪夷所思,每一件作品一旦真的面世,都必定惊世骇俗,可是程先生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件作品拿得出手。 他认为这是由于自己不够“狂”造成的。 “‘少学规矩老要狂’,这是我退休两年来思索的结晶。”程树人说:“少年时学习规矩是必要的,但是人到老年而不‘狂’,则无法突破原有的束缚,则难以跟上现代的艺术感觉。例如,这尊特鲁多的雕像,完美而合理。然而,特鲁多那让人佩服的、敢为人先的‘狂态’也许需要另做艺术构思来反映。”程树人对此颇感意犹未尽。 他说:“我知道自己应该变,但是怎么变?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我还没有找到答案,也许一辈子也找不到。” 他说:“给我个题目,我能做出很好的作品,但要创造一个新的领域,带领一个新的风潮,我还做不到。也许是高度不够?也许是狂的不多?也许,就是缺少那么一口气。” “……” 像程树人这样已经成名的艺术家,到了老年还在为自己的“艺术风格”而困惑,为将来的“艺术方向”而烦恼,这应该说是艺术家的志气,人类艺术发展的福气。 “七天创造世界” 尹灵 我是从这几个字中认识程树人先生的。 胡宪采访、发表程树人先生文章的前后, 我一直都在出差,所以既没有参与采访,发表前也没有读过原稿。有一天,胡宪交给我一幅字,打开来,“七天创造世界”六个苍劲有力的草书出现在面前,我一下子泪奔。 我把这幅字拿去进行了装裱,挂在七天办公室里。如今,每一个走进七天办公室的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七天创造世界”。他激励着七天人,在创造世界的进程中不断向前….. 见到程树人先生是2010年8月。我和胡宪参加一个横跨美国的旅行活动,先从蒙特利尔飞抵温哥华,在温哥华稍事休息一两天,然后乘车进入西雅图,从西雅图开始一路向东,丈量美国。 那时程树人先生已经搬到温哥华,他开车到宾馆来接我们,带我们到了温哥华唐人街,先看了几幅壁画,是程先生创作的华人题材的作品,他向我们一一介绍每个建筑物,每面墙,每个人物,创作的构思、背景、细节等。然后程先生把我们带到了温哥华唐人街的地标:“中”字纪念碑前。我们一下子被眼前的雕塑所吸引,在异国他乡见到中国的华表,那种亲近、亲切、激动的感觉,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看到修铁路的华工、扛枪保家卫国的战士……一段不算久远的历史出现在眼前。随着时间的推移,华人对加拿大的贡献,也许只能从历史书中找到,而一件雕塑,一件矗立在街头的艺术作品,则无声地述说着华人在加拿大的存在,对加拿大的贡献,过去、现在、未来……永远。作品虽然是无声的,但无声胜有声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如此震撼,它传递着华人的情感、激情、信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人,不忘历史,贡献社会。 我们在雕塑前拍完照片,程先生又带我们在温哥华华埠继续转悠,向我们一一指出哪个建筑、哪面墙可以创作哪些作品,在程先生的心中、眼中,不断地创造、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攀登,就是他的日常生活。 而我们,每天都在程先生的鼓励中,行走在书写华人历史的进程中,虽苦犹甜。 七天创造世界。 2016年7月15日于飞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