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与中外记者见面为何再提“全人类共同价值”?

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 10月23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亮相。在这个全球瞩目的场合,面向中外记者,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再提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10月23日,刚刚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中外记者亲切见面。图为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只要共行天下大道,各国就能够和睦相处、合作共赢,携手创造世界的美好未来。”习近平说。 “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中共二十大期间成为高频词。二十大报告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22日,全人类共同价值被正式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以载入“党内母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全党行动的共同遵循。有评论认为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全球观”和“世界意识”。 习近平在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再次突出宣示“全人类共同价值”,表明中国共产党未来施政将继续致力于拉紧与世界“命运与共”的纽带,以胸怀天下的情怀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 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动荡因素增多,虽然各国相互联系和影响更密切,但疫情、冲突、通胀等造成的外溢效应持续,饥荒疾病仍在流行,隔阂和对立在一些地方持续加深。 着眼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旨在超越地域、民族、肤色等差别,以人类共同利益为交汇点,凝聚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 面对各国间存在的具体利益分歧,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呼吁各国以“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的智慧化解矛盾冲突,做大共同发展的“蛋糕”,增加和平合作的“砝码”在国际关系“天平”上的分量;面对不同人群、地域存在的价值理念分歧,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呼吁通过对话和交流,让文明的多样性而非单一性得到更大发展,集“小同”为“大同”,化“不同”为“共同”,增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各国由于自身环境、历史、发展历程不同,对制度和道路愿景存在不同看法,这本应是世界多样性图景的一部分,但近年来随着个别国家选择通过诉诸小圈子、提出遏制战略、开展“排他行动”来扩大共同声音的“音量”、共同选择的所谓“辐射范围”,给世界发展增添更多不确定性,一些中小经济规模和体量的国家甚至担忧本国有一天或许不得不“选边站队”。 对于这些“乱象”,中国给出了自己的方案——无论是发起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还是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合作,中国都致力于从各国人民最深刻、最普遍、最现实的共同诉求出发,希望在对话、理解与合作中推进世界的共建共治和共赢共享,而非诉诸小圈子和零和博弈。 今天,通过再次郑重宣示“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对“如何看世界、中国怎么办”的问题作出了回答,进一步阐明了中共的“世界观”。 正如他在见面会上所说,“我们将同各国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变”与“不变”,中共二十大向世界传递大国外交的“中国声音”

中新社记者 黄钰钦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当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写下这句名言时,或许没有想到未来将在国际政治领域被多次引用。 当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挑战与希望并存,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成为一道全球性必答题。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给出的答案清晰而明确。 从中共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词连续出现在中共党代会的报告中。这一源于中国传统天下观的理念因应时代之变,传递出中国在变局中的世界观。 “在百年变局中,一个大国的外交政策如何选择,对未来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中国外交学院副院长高飞指出,选择和平还是战争,选择开放还是封闭,选择合作还是对抗,直接关乎未来国际局势演变。 当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命运与共”既是中国的世界观,也是中国外交实践的缩影。从“一带一路”倡议搭建开放合作平台,到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应对现实问题,在轮船的鸣笛、在码头的装卸、在桥梁的建造、在工厂的轰鸣中,互联互通的全球合作网不断搭建,合作共赢的故事不断被讲述。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朱锋分析称,二十大报告明确给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答案,具有世界性意义,既表明中国将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全球治理,也传递出中国致力于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避免所谓大国竞争甚至冲突的陷阱。 资料图:2022年9月26日晚,北京长安街沿线国庆主题花坛亮灯,市民在参观军事博物馆前广场布置的“命运共同体”花坛。 中新社记者 易海菲 摄 作为观察中外未来互动方式的重要窗口,外界通过中共二十大报告发现,从“变”与“不变”的维度可以听到中国外交声音。 在报告中,无论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还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论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还是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态度,都与中国在不同国际场合宣示的立场保持高度一致。 对此,高飞表示,在确定性成为稀缺品的世界变局中,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展现出中国重大外交政策上的一致性与连续性,将为处于变局中的世界注入难得的确定性。 与此同时,外界也注意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在提出后,被写入中共党代会报告。有评论指出,两个全球倡议,对应到国内正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思想,创新、开放、包容的全球治理方案,正是中国新发展理念的镜鉴。 “在百年变局中,中国外交政策需要应对时代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朱锋分析说,两个全球倡议写入中共二十大报告,既能看到中国声音和中国方案因应时势更新发展,也能看到中国同世界的深度融合。 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坚定选择一条道路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余说“不”。在二十大报告中,中国不仅发出“要做什么”的主张,也对外传递出“不做什么”的鲜明态度: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 朱锋指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的主张和反对,是基于百年变局中世界权力分配结构改变的客观态势,站在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角度,更好推动世界走向互惠包容、合作共赢。 “当世界站在十字路口,中国鲜明表达出要什么与不要什么,将与发展中国家一道促进国际体系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高飞进一步表示,清晰的答案让世界听见大国外交的“中国声音”,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中共二十大“立己达人” 与世界同行

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 翻看中共二十大报告,两个词连日来被中外媒体反复谈及。 一是“人民”,从“以人民为中心”到“守的是人民的心”,“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贯穿始终,分量最重。二是“人类”,从“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到“全人类共同价值”,“胸怀天下”的眼光关照世界,展现格局。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词典中,“坚持人民至上”和“坚持胸怀天下”都是至关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被列入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也在二十大报告中被突出强调。 这两个“坚持”的背后,都是人的发展。连接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也是发展这一最大公约数。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把搞好本国的发展和给世界发展带来贡献紧密结合在一起,以“立己达人”的理念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互动、同行和共赢。 中共二十大对中国道路的擘画折射了这一理念。“坚持人民至上”,正使中国更好做到“立己”;“坚持胸怀天下”,则使中国更好兼顾“达人”。 中国将发展立于自身力量的基点上,从描绘中国式现代化,到规划教育、就业、社保、医药等细分领域发展,二十大报告以更周密的部署兼顾“14亿多”和“每一个”。“坚持人民至上”,意味着14亿多中国人要集体进入现代化,这是国家发展水平的整体跃迁;但也必须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允许出现像一些西方国家那样“财富在一端积累、贫困在另一端积累”等状况。 资料图:2022年9月26日,北京市长安街沿线国庆主题花坛亮相,吸引市民拍照“打卡”。图为位于军事博物馆前广场的“命运共同体”花坛,寓意深化全球发展合作,共创共享和平繁荣美好未来。 中新社记者 赵文宇 摄 以更好的自身发展为基础,中共二十大“坚持胸怀天下”。过去,中国没有采取殖民侵略、单纯资本驱动、掠夺大自然等西方国家现代化的传统路径,而是依靠自身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和谐共生的新路。 如今,“胸怀天下”绝不意味着包办解决其他国家各自复杂的内部问题,而是着眼全人类的共同命运,为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机遇,为共性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由二十大报告具体部署观之,从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从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到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到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这都是惠及中国人和世界各国民众的多赢之举。 由中国及世界,中共二十大将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放在了同一视野之中,这正是“立己达人”古老智慧在当下的传承。

管“饱”更要管“好” 二十大报告透露中国“大食物观”

中新社记者 李晓喻 中共二十大报告对粮食安全问题给予强烈关注。分析人士认为,这预示着今后中国将采取更强有力措施确保粮食安全,使国人不仅“吃饱”,更要“吃好”。 10月15日,航拍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琅琚镇霞麓村一带,成片的优质稻喜获丰收。中新社发 邓兴东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此次报告明确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考虑到世界正经历新的动荡变革,这一新提法反映了中共二十大应对未来粮食安全风险的未雨绸缪和顶层设计。 据官方统计,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已达13657亿斤,为历史最高水平;人均粮食产量达483.5公斤,即使不考虑进口和库存也远超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另据测算,当前中国粮食库存消费比超过50%,同样远超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粮食安全警戒线。 尽管中国粮食安全并无“近忧”,但“远虑”不少。从国际供给研判,疫情叠加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不断升级,对全球粮食供应体系造成很大冲击,国际粮食供应链稳定性不容乐观。今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家国际组织和机构都对粮食危机发出警告。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目前中国大部分农产品都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特别是大豆等部分农产品进口依赖程度较高,且进口对象国相对集中。在此情况下,国际形势变化将不可避免对国内除小麦、水稻等口粮外的粮食供给产生一定影响。“也就是说,14亿中国人‘吃饱’虽然已没有问题,但‘吃好’受外部影响还比较大,目前还没有完全做到。” 孔祥智认为,从“吃饱”无虞到实现“吃好”,需要有新的思路。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意味着今后中国在确保粮食安全上将多措并举:除了继续保证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绝对安全外,还将更加注重保障肉蛋果蔬等其他食品供应,防范化解国际环境、国际贸易规则变化等因素给国内粮食安全带来的负面影响;除了补上农田水利建设短板外,还将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改进农产品品种。“总的来说,就是在吃饱的基础上力争让民众‘吃好’。”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韩杨称,因应“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要求,中国需树立“大食物观”,满足民众更高水平的食物和营养需求。立足整个国土资源空间,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提升在农资、产品、加工、物流、贸易等全产业链布局的能力,提高国际市场议价能力,确保进口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值得注意的是,“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这一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表述,也被写入党代会报告。 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中国耕地面积约19.18亿亩,与第二次调查相比10年间共减少了1.13亿亩。这表明中国当前虽然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但丝毫不能掉以轻心。 分析人士认为,从此次二十大报告观之,预计今后中国将在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上更加严格。 中国农业农村部农业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冯丹萌表示,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先决条件。中国今后料将进一步管好耕地用途,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同时,对永久基本农田向高标准农田的改造也将提速。

“喜迎二十大 奋斗新征程”加拿大魁北克福建同乡会召开学习二十大精神座谈会

2022年10月22日,紧随二十大的脚步,加拿大魁北克福建同乡会理事及义工们在蒙特利尔同乡会会馆共聚一堂,举行学习二十大精神的座谈会。 此次会议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蒙特利尔总领事馆的大力支持,焦开领事代表总领事馆到场并致辞。 座谈会一开始,罗浩生会长代表同乡会对领事馆焦开领事及各位同乡会理事和义工们的参与表示欢迎和感谢! 罗浩生会长认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海外华侨华人共同关心和关切的一件大事,更是举世瞩目的一件大事。党的二十大的召开,牵动着无数华侨华人的中国心。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大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我们广大侨胞侨商们应当进一步增强爱国爱乡情怀,把个人进步、企业发展深深融入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时代伟业,彰显新时代侨商的责任与担当,努力为伟大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罗浩生会长与大家一起学习了大会的主题精神,并结合福建同乡会的日常实际工作,从提高凝聚力的角度对团结奋斗进行了阐释。比如最近组织的Yamaska国家公园秋游赏枫,为356位福建乡亲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平台;计划春节团拜会,将为我们下一代提供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国文化的机会,带来更多的文化自信。 二十大号召大家发挥海外华侨华人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用我们自己的语言,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发挥侨胞优势,架起与世界各国民心相通的桥梁,促进中外文明交流,发挥自身优势和特殊作用。 随后,焦开领事代表总领馆发言。焦领事首先传达了蒙特利尔总领馆领导王副总领事对座谈会的致辞,并指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中共二十大报告总结了过去十年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二十大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焦领事还特别指出二十大对于侨务工作的关注,我们要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有效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努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蒙特利尔总领事馆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做好统战、侨务工作,促进中加交流。最后,焦领事致辞祝愿祖国伟大复兴,中加关系健康发展,侨领侨胞生活事业如意! 在焦领事和罗会长的带领下,各位与会的会长、理事及义工们围绕二十大精神进行了踊跃发言和讨论交流。 创会会长郑勇冈先生首先对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祝贺。 创会名誉会长刘圣生先生与大家分享了对二十大的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的体会,并特别强调了对于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名誉会长王宝猛先生表达了自己对祖籍国发展的信心,并特别强调了对祖国统一的信心及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愿望。 副会长张强先生从华人华侨发挥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势,促进大循环、双循环的角度及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等方面表达了侨胞对中国发展贡献侨力的期望。 副会长陈艳江女士表达了华侨华人尽自己一份力、为未来百年大计贡献自己力量的信心和愿望。 副会长程春印先生对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秘书长周颖女士及王强、许时流、徐惠波、黄健平、刘建丽、郑东胜、蓝俊惠、梁青、赖立新、姜秀枫、卢金华、钟小兵等理事和义工们也纷纷发表达了对祖国蒸蒸日上、繁荣富强的喜悦和自豪感。 身在居住国,根在祖(籍)国,侨胞的荣辱始终与祖(籍)国的命运紧密相连,日益强大的祖(籍)国是海外侨胞最坚实的后盾。此次座谈会让与会同胞体会到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骄傲和使命感,大家纷纷表示要充分发挥联通中外的优势,在海外讲好中国发展和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贡献力量!

三宝山寺祈福——记山东同乡会携三叶学社组织的三宝山寺祈福吃斋饭赏枫叶活动

文/王瑞文 10月9日由山东同乡会携三叶学社组织的三宝山寺祈福吃斋饭赏枫叶活动,共有3辆校车前往出行,其中山东同乡会召集了80人,还有11人自驾。 3辆校车在上午9点从Angrignon附近商业中心停车场出发,当时天气阴雨,从开车后一路上渐渐阴雨消去,顺高速公路向西北方向行驶。车上三叶学社的义工小妹妹组织了有奖竞猜和娱乐活动,姜彬老师拉起了手风琴,欢声笑语一路歌,行驶近1小时后转向山路。 不宽的山路蜿蜒崎岖,有时急转弯,有时爬陡坡又急下坡,真是体验了一把真正的过山车。两边的枫树林色彩斑斓,火红、橘红、粉红、金黄、橙黄、鹅黄,相间着翠绿、黄绿,就像穿行在了一幅壮美的油画中,歌声笑声和对美景的感叹声充满着车厢。 经过了大约40分钟行出了山路,面前豁然开朗。这是一片四周被群山环绕的平地,对面远远的半山腰上一尊雕像矗立在了五彩缤纷的丛林中,树木参天,白云缭绕。阳光从碧空透过丝丝缕缕的白云射下,普照在了五颜六色的山林之上,感觉被一种看不见的向上的蒸腾的气息笼罩着,好像进入了梦幻仙境一般,瞬间把一颗浮躁的心一下给抚平了,是敬畏、是崇拜难以言表。 进入三宝山寺大院后,大家下车后先是吃斋饭,一饭一菜一汤。白米饭加三种蔬菜和精致豆腐烹制的素菜,外加一小碗酸菜汤,吃惯了大鱼大肉后吃这样的斋饭感觉清淡了好多,也很顺口,对当今提倡素食主义者来说这也不失是一种美味。 饭后是自由参拜,从供奉佛祖的大殿开始,左边是一个长长的莲花池,中间横着一座雕花的石拱小桥;右边是一大片修剪整齐的碧绿草坪;正门前是佛道,佛道两边是一尊尊佛祖的弟子。走出了佛道再往山上走便是菩萨的道场。半面山的山包山梁建有不同的道场,地藏王菩萨和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比较大,特别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半山坡上,一出山路看到的就是观世音菩萨的雕像。 南海观世音菩萨站在龙背上像从玉宫驾云飘然而下。雕像是用花岗岩石由中国著名雕刻大师精雕细琢而成,身高17米,龙长11米,底座高4米。在大雕像周围还有形态各异的观世音雕像,据介绍这些雕像大多是从中国或泰国漂洋过海请过来的。观世音菩萨在人们心目中是万能的,大事小事都愿意求菩萨保佑,求官的、求财的、求子的、求学的、求平安的。 好多人在菩萨像前生上三炷香再拜一拜,再默念上几句需要保佑的话。香的缕缕青烟缭绕向上,与碧空白云阳光和丛林的色彩融合在了一起,祥云瑞气充盈着整个道场。没带香的有的鞠个躬、有的双手合十、有的席地打坐,各有愿望各有诉求。菩萨拿着滴水瓶向下看着芸芸众生,但愿观世音菩萨的滴水瓶滴下的甘露淋到了参拜的每个人。 参拜的人们逐一道场参拜,逐一祈求保佑。 该返回的时间转眼就要到了,人们依然意犹未尽,到了车下还要回头再望几眼,再让这祥的瑞之气多沐浴一会。返回的车上又响起了琴声,又唱起了歌声,又发出了欢快的笑声,转眼之间就回到了出发时的停车场,感觉回程比去时时间短了好多,是佛祖的保佑还是心灵的幻觉?大家都挥手告别,相约合适时间再聚!

中共二十大为世界经济变局扮演“常量”

中新社记者 李晓喻 当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中国经济、世界经济都面临剧烈变革。在这个非常时期,中共二十大指明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的前进方向,这将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 此次大会对改革与发展理念和路径的坚持,将有效提振人们对世界经济前景的信心,避免悲观预期进一步蔓延。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在中国经济总量已达百万亿元人民币规模之际,二十大报告重申了中共多年来的信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报告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几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重要表述依然居于显要位置。 过去十年,这些经济发展理念和路线不仅让中国经济实力有了历史性跃升,也使全球从中受益。中共二十大报告指明,中国将沿着这一被实践证明的成功之路坚定不移走下去。 这种坚持是对此前海外一些针对中国经济政策担心和质疑的最有力回应,也给世界经济吃下“定心丸”。用康宝莱全球高级副总裁郭木的话说,“二十大报告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市场的确定性”,这足以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信心。 此次大会还发出了中国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宣言书,这对稳定世界经济“基本盘”具有重要意义。 眼下,世界经济正位于十字路口。疫情余波还未退散,又遇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一再升级,产业链供应链出现多处梗阻。是继续“开门迎客”,在最大范围内互通有无,还是“筑墙设垒”,将多边贸易体制进一步推向分裂,各国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球经济未来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命运。 二十大报告给出了中国的回答: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等一系列部署,则为中国开放决心提供了具体支撑和落脚点。 资料图:上海洋山深水港。 殷立勤 摄 作为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将给其他国家带来新的广阔市场和海量机遇,助其早日走出低谷,更重要的是起到一种示范效应。 “越是‘脱钩断链’甚嚣尘上,越要反其道而行之,以开放合作不断‘筑链’,创造新的联系,让国际经济格局保持稳定。从长远看,这是对全球经济治理最负责任的行为。”中国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说。 如果从更宏大的视角观之,中共二十大报告除了为世界经济注入“强心针”外,还为其打开了一扇眺望更美好未来的新窗。 目前,距离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交卷时间”越来越近,但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此次大会将高质量发展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冀望走出一条能以尽可能小的投入换来尽可能多的产出,且能更好惠及全体民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这是一个相当高的目标和追求。一旦实现,不仅将为许多同样在探索发展道路的国家提供宝贵经验,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将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对中新社记者称,要化解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积累的种种存量矛盾以及潜在的增量矛盾,高质量发展是唯一切实可行的选择。中国对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将为全球解决可持续发展难题给出“中国答案”,作出中国贡献。

开启中国式现代化,中共为何特别强调“斗争”?

中新社记者 黄钰钦 “斗争”一词,对于中共这一百年大党意义深远,“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如今,中国式现代化开启,“斗争”一词多次出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引起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 面向全党,习近平提出“三个务必”,“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是其中之一;面向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道路上,“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作为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也被写入中共二十大报告。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在党建专家看来,在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中共二十大报告再提“斗争”,展现出百年大党应对未来风险挑战的姿态,对外传递出以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应对不确定性的决心。 当前,中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对于领导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执政党尤为关键。 “作为百年大党,中共将以何种方式和态度面对未来潜在的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考验,是二十大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戴焰军指出,“斗争精神”折射出中共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中国政治语境下,“斗争”一词具有复杂而深刻的内涵。在中共二十大报告的最新表述中,既有“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也有“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既有“反腐败斗争”,也有“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等。 对此,党建专家分析指出,理解中国当前政治语境下的“斗争”,应该结合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才能准确看待“斗争”的客体。 就外部环境而言,当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面临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多变。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能走传统的西方现代化之路,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希贤表示,“争取和平的发展环境,需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 就内部环境来说,“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中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尤其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亟须得到解决。 “无论是应对改革发展中的矛盾,还是推进自我革命,斗争精神强调的正是知难而进、知难而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分析称,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需要以斗争精神直面矛盾和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不可否认的是,“斗争”作为具有特色的政治语汇,在国际舆论场上会不时遭遇误读和误解。不少声音将其理解为片面的“阶级斗争”或“军事斗争”,进而错误判断未来中国发展模式和道路。 对此,习近平曾指明中共斗争的目的——“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 资料图:9月26日,北京市长安街沿线国庆主题花坛亮相,吸引市民拍照“打卡”。中新社记者 赵文宇 摄 竹立家分析表示,“斗争精神”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品质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需要结合时代的背景特征准确理解“斗争”的意涵。 “斗争精神的时代特征、丰富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战略目标和任务的不同而改变。”戴焰军进一步说,斗争不是目的,而是方式,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方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式。

“一刻不能停”,中共二十大续吹反腐冲锋号

中新社北京10月19日电 (谢雁冰)腐败是世界性难题,关乎政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在中共发展历程中,反腐败是一贯坚持的鲜明立场,也是持续推进的重要战役。 中共二十大报告再释反腐强音: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受访专家认为,报告反映出“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成效显著,“零容忍”“决不姑息”的态度坚决,一体推进“三不腐”的部署连贯,将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效能。 “我们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打虎’‘拍蝇’‘猎狐’多管齐下,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对于十年来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成就,二十大报告作出上述判断。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廉政研究中心主任宋伟表示,“史无前例”一词充分体现出反腐败规模之大,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重要经验。 从腐败与反腐败的“胶着状态”,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已经形成,再到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十八大以来中共反腐败工作不断进入新阶段。 “‘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在二十大报告中出现,再一次证明,中共反腐败成效突出并向纵深发展,已经进入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的常态化阶段。”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戴焰军说。 资料图:山西太原,人们前往参观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历程展。 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有数据佐证反腐利剑持续出鞘。中共十八大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464.8万余件,其中,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553人,处分厅局级干部2.5万多人、县处级干部18.2万多人。 从周永康、薄熙来、孙政才、令计划等一批“大老虎”被查,到铲除“蝇贪”“蚁腐”“鼠害”“蛀虫”;从实施“制度反腐”健全法律法规,到织密“天罗地网”深入开展国际追逃追赃……中共多举措重拳出击,用一系列事实宣示:坚决惩治腐败,不是权宜之计;查处腐败问题,也不搞“适可而止”。 “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决不姑息”等,在新的历史节点,中共通过二十大报告再次对腐败这个危害自身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宣战,对反腐败未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宋伟认为,这充分释放出中共坚定不移反腐败的政治决心,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既与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的态度一脉相承,又表明“这样的态度和力度将毫不迟疑地坚持下去”。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报告中的明确要求,再次向外界表明中共坚决铲除腐败的决心,破除“反腐败可以松一松、缓一缓”的猜想。正如中央纪委副书记、国家监委副主任肖培17日在记者招待会上所说,“反腐败只能进、不能退”。 “唯有保持坚如磐石的决心,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希贤认为,始终保持反腐败斗争的决心和信念是基础和根基。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依然任重而道远,依旧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 反腐败斗争是一场持久战,下一步如何确保打好打赢?二十大报告中再点明: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 2019年1月,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被明确提出,此后这一新论断成为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也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 戴焰军表示,不敢腐,侧重惩治和威慑;不能腐,侧重制约和监督;不想腐,侧重教育和引导。三者同时发力,通过全时空、全流程、全要素的管理方式,使得党员干部因敬畏而“不敢”、因制度而“不能”、因觉悟而“不想”。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健全防止腐败滋生蔓延的体制机制,使严厉惩治、规范权力、教育引导协调联动,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效能。”肖培在二十大期间对媒体表示。 外界还注意到,报告中针对反腐败部署的诸多表述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专家看来,这也表明中共过去十年的探索已经呈现出科学性、稳定性、系统性,框架体系和顶层设计已经相对完善。 “中共对反腐败方略的认识越来越清醒,把握越来越准确,对有效的既定方针将一以贯之地推进执行。”宋伟说。

“中国式现代化”将为世界永续发展再辟通途

中新社记者 聂芝芯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政治词汇,被写入中共二十大报告,引起海内外关注。 作为一项创举,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现实层面正对世界产生影响,展示了一条通向永续发展的可行之路。 现代化是世界性潮流,实现现代化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也是几代中国人的夙愿。100多年前,孙中山提出的《建国方略》,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持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工业化”、“四个现代化”、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国式现代化的图景越来越清晰,现代化建设的进度条越来越快。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实现全面脱贫、小康梦想成真,创造了一个个经济社会发展奇迹,从“现代化的迟到国”转变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成时部分”。 “全面小康之后还要现代化”,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进行时部分”。最终要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幸福的国家、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在此节点,中共二十大发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动员令,并基于一系列实践经验,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系统阐释。 “现代化”曾被视为“西方的发明”,话语基本为西方所垄断。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认为,“中国正在给人类现代化留下自己的定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则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使世界现代化道路和现代化模式由单数变为复数,重构了世界现代化理论新谱系”。 回顾历史,西方国家率先走上现代化之路,将现代化与西方化划等号一度盛行。一些“非西方国家”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反而迷失了自己,陷入发展陷阱。 正如习近平17日在参加中共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 中国基于国情走出一条“非西方化的现代化”之路,向世界表明“走得对、走得通”,也能“走得稳、走得好”。 王义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自己主场的现代化”,启迪发展中国家走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增强他们“你能够成为你自己,实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信心。 置于世界现代化版图上看,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周文指出,现代化不是西方经典模式的单选题,而是世界各国共同探索的开放题。 不仅如此,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当前西方现代化困境也具有观照意义。 中共二十大报告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与之相对照,西方现代化被认为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 在周文看来,中国式现代化凸显人与人、人与自然、人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和谐,而西方现代化制造了一种冲突感,贫富分化、社会失序等乱象预示着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失灵,“西方需要调整观察世界的视角”。 从面向未来的维度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进步的价值底色,尤其是注重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国与国关系和谐,对人类如何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具有破题意义。 当前,世界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从地缘冲突到环境问题,人类社会面临一系列风险。破坏性、扩张性的现代化老路,已遭到越来越多质疑。人类未来需要新的价值参照。 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可分享、可持续、具有包容性的现代化,契合人类未来。 从文明的高度来看这份现代化的中国方案,王义桅认为“它不仅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也推动人类文明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