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科技博览(8月23日)

【本期导读】

  1. 疫情会在秋冬卷土重来吗?为何会有复阳病例?
  2. 中国首个由昆虫细胞生产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获临床试验许可
  3. 天问一号奔火满月 已飞离地球900多万公里
  4. 澳科研机构说一种饲料添加剂有助应对气候变化
  5. 2019年格陵兰冰盖消融水平破纪录

 

疫情会在秋冬卷土重来吗?为何会有复阳病例?

截至北京时间22日0时48分,全球累计确诊超过2253万例,疫情形势依旧十分严峻。如何看待全球疫情走势?进口冷冻生鲜包装屡次检出新冠病毒阳性,如何应对?疫情会在秋冬季卷土重来吗?昨晚,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作客《新闻1+1》节目,进行权威解读。

1.过去51天境外输入确诊病例一直存在,疫情境外输入的风险是否会加大?

吴尊友: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最大的风险点来自境外输入病例。数据显示,3月至4月,我国出现了第一波境外输入病例引发的疫情高峰;5月至6月,情况有所缓解;7月后,境外输入病例又有所增加。从全球范围看,全球疫情数据自3月后一路上扬,对我国的疫情防控造成了巨大压力。

2.各国逐渐放开国际间的人员流动,这会加剧疫情传播的风险吗?出国人员需做好哪些准备?

吴尊友:在应对境外输入病例方面,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可以说,只要境外输入病例数和需要隔离的病例数在可控范围内,就不会引发输入病例的局部传播。

出国人员首先要了解目的地国家的疫情情况,如果该国疫情情况较好,可以前往,抵达后要严格遵守当地的防疫要求。此外,戴口罩、勤洗手、通风、保持距离,这些基本的防护措施必须要坚持。

3.如何看待近期几个复阳病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病例1:河南信阳复阳病例

吴尊友:根据我的调查,该病例在日本入境时做了快速检测,这种检测与常规的核酸检测不同。7天后,该病例在日本进行了第二次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当地疾控部门对其所接触的环境和人员进行了跟踪调查,均呈现阴性。我判断,该病例在日本首次诊断呈阳性其实是假阳性病例。

病例2:北京复阳病例

吴尊友:该病例的情况早在1月至2月的那波疫情时出现过,当时比例比较小。我们对该病例的核酸阳性病毒进行了培养,并没有培养出活病毒,意味着不具备传染性。对其相关密切接触人员和环境的检测,也没有发现阳性病毒。

4.人体自身抵抗力有限,而疫苗的功效也不能一劳永逸,该怎么办?

吴尊友:人类感染不同病毒产生免疫力的持久性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会产生终生保护,但有的人产生的免疫力却十分有限。目前,通过对其他冠状病毒免疫力的观察,一般可以维持6至12个月。新冠疫苗并不能终生免疫,只有一段时间的保护,只要多次接种就可以达到预防效果。

5.纵观北京和大连的疫情,溯源工作有哪些新进展?

吴尊友:北京这波疫情基本上排除了动物传人的传染路径,也排除了外部感染病例进入新发地市场的可能性,专家推测是多种进口水产品及其外包装持续污染所致。工作人员接触了这些污染物,造成最初的接触感染,最后形成了人传人的综合传播模式。目前,大连这波疫情的溯源工作还在进行中,相信很快就会有结论。

6.近来,多地出现进口冷冻生鲜产品包装表面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是否出现了第三种传播方式?

吴尊友:其实,近期出现的这些病例,还属于人传人的模式,并不属于第三种传播方式。在疫情早期,病毒主要通过近距离的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就冷冻生鲜产品包装而言,病毒在其表面可以长时间存活,这加大了从业人员感染的风险,进而加大后续传播的几率。

7.国家卫健委日前推出第八版诊疗方案,您关注什么?

吴尊友:第八版诊疗方案增加了我们对新冠肺炎的一些新认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出“接触污染的物品容易造成感染”。此外,方案还指出,潜伏期病人发病后的5天内传染性较强,这对于传染期的认知更加精准。(第八版诊疗方案)

8.秋冬季快到了,疫情还会卷土重来吗?威胁有多大?

吴尊友:全球疫情仍然处于高流行的态势,这种态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秋冬季也是其他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新冠肺炎的鉴别、诊断和治疗也会变得更加困难。需要看到的是,我国已经有了控制疫情的有效方法,这个秋冬季不太会出现像武汉早期那样的疫情。此外,预计到冬季时,我们还会有新的武器,那就是新冠病毒疫苗,相信对于我们防控疫情也是大有裨益。(央视新闻微信公号)

 

中国首个由昆虫细胞生产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获临床试验许可

中新网成都8月22日电 (王鹏) 据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22日消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文,这是中国首个由昆虫细胞生产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

据悉,该疫苗靶向SARS-CoV-2的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S-RBD),产生中和抗体阻断病毒感染人体细胞。该疫苗在猴子等动物上实验,发现有很好的预防SARS-CoV-2感染的保护作用,未见明显的副作用。

该疫苗利用昆虫细胞在培养液中大量繁殖,将新冠病毒的基因引入昆虫细胞,该细胞作为工厂生产出高质量的重组疫苗蛋白,并进行纯化精致。该技术易于快速与大规模生产疫苗投入市场。

据悉,利用昆虫生产重组蛋白疫苗,在欧美国家已有宫颈癌疫苗与流感疫苗等产品上市,其在人体的应用安全性得到了验证。

为早日推动疫苗的临床试验和上市使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发挥“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优势,在该项目研究伊始就保持关注,紧密联系,取得初步进展后又提早介入,设计成果转化路径。

今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疫苗研究团队与天府国际生物城成立了成都威斯克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正在规划与设计年产上亿针的生产线,将实现全套设备国产自主研发。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由成都高新区与双流区合作共建,规划面积约44平方公里。位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疫苗产业化项目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目前正在进行车间设计、设备选型及环评工作,厂房预计年底投入使用。(中国新闻网)

 

天问一号奔火满月 已飞离地球900多万公里

中新社北京8月23日电 (郭超凯)8月23日是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奔火满月之日。记者从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获悉,截至23日12时,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飞行里程8650万公里,距离地球927万公里,目前探测器飞行正常。

7月23日12时41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于13时17分25秒器箭分离,准确进入预定地火转移轨道。

天问一号任务主要包括6个飞行阶段:发射段、地火转移段、火星捕获段、火星停泊段、离轨着陆段和科学探测段。目前处于地火转移段,需要大约6.5个月。

7月27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飞离地球约120万公里处回望地球,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对地球、月球成像,获取了地月合影。

为确保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预定时间准确与火星交会,在地火转移段需要4-5次轨道中途修正和1次深空机动。8月2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完成第一次中途修正,3000N轨控发动机开机20秒。

进入地火转移轨道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太阳翼展开,进行对日定向;定向天线展开,进行闭环跟踪。探测器开展定向天线零位修正、例行轨道参数注入、测定轨以及温度管理等工作;期间进行搭载设备自检测试和姿态机动测试;载荷科学数据下传顺利,各项飞控工作正常开展。

来自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的消息称,参与本阶段测控跟踪的各深空站、VLBI各测站运行良好,测控通信系统工作正常,测定轨精度满足任务要求。(中国新闻网)

 

澳科研机构说一种饲料添加剂有助应对气候变化

新华社堪培拉8月21日电(记者岳东兴 白旭)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21日发布公报说,一种由海藻制成的饲料添加剂能大幅减少牲畜排放的甲烷量,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

该组织当天宣布与多家机构合作成立一家公司,以在市场上推广这种由海门冬属海藻制成的饲料添加剂。据介绍,相关海藻能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三溴甲烷,后者可在牲畜消化饲料过程中通过抑制一种特定肠道酶来减少生成甲烷。

甲烷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尽管它在大气中浓度远低于二氧化碳,但同等数量甲烷引发温室效应的能力却远高于二氧化碳。畜牧业是全球甲烷重要来源之一,牛、羊等动物在消化食物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甲烷并排出体外。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说,实验显示这种饲料添加剂能减少肉牛和奶牛排放甲烷量的80%。研究人员预计,如果全球的肉牛饲养场和乳制品产业中有10%采用这种饲料添加剂,每年将减少排放约1.2亿吨温室气体,相当于一年停驶5000万辆汽车。(新华网)

 

2019年格陵兰冰盖消融水平破纪录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格陵兰岛的冰盖正在快速消融,这也是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重要原因。通过重力恢复与气候实验(GRACE)卫星任务以及后继任务GRACE-FO,研究人员能够根据重力变化对2003-2019年间的冰盖损失量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2019年,格陵兰冰盖的融冰量创下记录,达到5320亿吨,比此前最高的2012年还多15%。不过,2017、2018年的融冰量却比研究期间的其他任何两年都少,这可能是因为格陵兰西部的寒冷夏季和东部的高降雪量。该研究发表于《通讯-地球与环境》。(环球科学)

 

(选编:洪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