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科技博览(6月21日)

【本期导读】

  1. 世卫组织:新冠病毒仍在快速传播
  2. 新冠病毒可能在去年12月已出现在意大利
  3. 拔尖计划 2.0致力寻找天才、怪才
  4. 平均亩产766.62公斤!全国超强筋小麦单产纪录诞生
  5. 科技短讯

 

世卫组织:新冠病毒仍在快速传播

新华社日内瓦6月19日电(记者刘曲)世界卫生组织19日表示,新冠病毒仍然在全球快速传播,各国要预防可能出现新的疫情高峰。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当天在例行记者会上说,新冠病毒目前仍然在快速传播,大多数人仍面临感染风险。世卫组织数据显示,18日各国向世卫报告的新增病例超过15万例,其中近一半来自美洲,南亚和中东地区也报告了大量病例。

谭德塞说,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危险阶段,虽然许多人都厌倦了居家避疫情,各国也渴望在社会和经济活动等方面放开,但他仍呼吁所有国家和民众保持高度警惕,继续保持社交距离,在适当时候戴口罩并经常洗手。

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执行主任迈克尔·瑞安说,现在还没有对“第二波疫情”的准确定义,一些地方新发现的聚集性感染事件不一定就意味着第二波疫情,有可能只是第一波疫情中的又一个“高峰”。和通常流感的传播模式不同,新冠疫情在许多地方出现第一个高峰后并未出现大幅下降的情况,而只是因为防控而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应利用这段平稳期在人员、物资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以预防下一次可能出现的高峰。

对于中国北京出现的最新疫情,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负责人玛丽亚·范凯尔克霍弗说,北京最新疫情中的一些病毒基因序列已公开上传供大家分析研究,世卫组织也收到了中方的通报。对于特殊环境可能起到病毒传播“放大器”作用,应做更多、更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这样才能深入了解病毒传播特点。(科技日报)

 

新冠病毒可能在去年12月已出现在意大利

新华社罗马6月19日电(记者李洁)意大利高等卫生研究院18日发表声明说,新冠病毒可能在去年12月就已经出现在意大利北部地区。

声明说,该研究院环境与水质卫生监测等部门专家分析了去年10月至今年2月间收集的40个城市废水样本,结果在去年12月18日取样的米兰市和都灵市废水中,以及今年1月29日取样的博洛尼亚市废水中都检测到了新冠病毒核酸。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朱塞平娜·拉罗萨介绍,他们将这40个样本和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收集的24个废水样本进行了对比,且上述研究结果得到了两个不同实验室使用两种不同方法的证实。研究人员说,这项研究有助了解新冠病毒何时开始在意大利传播。

意大利今年1月30日宣布首次发现新冠确诊病例,2月21日开始报告本土传播病例。(新华网)

 

拔尖计划 2.0致力寻找天才、怪才

6月19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 2.0 基地遴选工作会议召开。在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经过拔尖计划1.0 的探索积累,拔尖计划2.0在人才选择上要把握4个字:选、寻、留、创。选,要选出天才、鬼才。寻,要寻找偏才和怪才。留,要给天才、鬼才留成长的空间。创,要给偏才、怪才创机会。做到选、培、调有机衔接。

吴岩指出,拔尖计划 2.0 与 1.0 的区别在于,拓围、增量、提质、创新。

拓围,拔尖计划 2.0 实施范围从纯理拓展到大理、大文、大医,覆盖数学、物理学、 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基础医学(药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 17 个专业类。其中,新增了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基础医学(药学)。

增量,教育部计划2019—2021年分年度遴选建设 260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包括190个左右的理科基地、60个左右的文科基地以及10个以上的医科基地。用10年左右时间,培养数万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

提质,汇聚一流师资、一流学生、一流条件等优质资源,提升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质量,瞄准世界最好,让拔尖学生在国际竞争中成长为全球科学领军人才。

创新,探索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三者交叉融通的创新模式,形成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标准、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

其中,在选拔范围上,相比较拔尖计划1.0选取17所高水平大学的数、理、化、信、生5个学科率先进行试点,拔尖计划2.0“只唯水平、不唯身份”,强调中央高校重视综合优势,地方高校重视特色优势。

在选拔机制上,通过入校二次选拔、高考“强基计划”、高中“英才计划”等方式选鉴有志于攀登科学高峰的拔尖人才。在吴岩看来,拔尖计划 1.0 最大的成功是全校二次选拔,即入校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基地,再从中选择优秀胚子。

在培养机制上,拔尖计划 2.0 的三制(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是重要的培养载体、培养手段、培养路径。学生可实现自主选择发展、本硕博贯通培养并重。

据介绍,拔尖计划 2.0 有几个目标:提升“三个力”,在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基础医学上发力;面向“后天”,拔尖计划1.0做了10年,定位是做大,从无到有做起来,瞄准的是明天;培养“小众”,培养关键少数,培养领跑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探路者;培养科学原创人才,抛弃学科情节,从学科中心变成培养中心,从教师中心变成学生发展中心,把高等教育的作用从支撑服务转向先导引领,发挥火车头的作用。(中国科学报)

 

平均亩产766.62公斤!全国超强筋小麦单产纪录诞生

平均亩产766.62公斤!这是“济麦44”刚刚创造的超强筋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6月17日,来自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山东省农技推广总站的专家组成的验收组,在位于山东省寿光市碧龙面业公司268亩“济麦44”示范方,随机抽取3块田共机收4.39亩,其平均亩产732.23公斤;在山东省寒亭区桥西二村的“济麦44”高产攻关田机收3.288亩,平均亩产766.62公斤,这一数据创造了全国超强筋小麦单产纪录。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8年,山东省农科院育成的绿色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44”,在通过山东省审定后便以1500万元的价格转让。这一价格刷新了全国冬小麦单个品种的转让价格纪录,尤其是刷新了优质麦单个品种的转让价格纪录。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小麦遗传育种团队曹新有研究员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济麦44”是该团队近年来选育的突破性强筋小麦新品种,具有优质、抗病、早熟、高产等优点。其籽粒蛋白质含量15.4%,湿面筋含量35.1%,吸水率63.8%,面团稳定时间25.4分钟,面包评分94分。“济麦44”在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3年达到国标和郑州商品交易所强筋小麦标准,2019年入选首届黄淮麦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质量鉴评会超强筋小麦。2018年通过审定后,其推广面积迅速扩大,今年夏收面积预计85万亩。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济麦44”之所以品质和产量协调表现好,首先归功于它的“双亲”优秀。其“父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团队选育的、我国第一个年推广面积过千万亩的强筋小麦品种“济南17”,堪称是中国强筋小麦的典范;其“母亲”是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小麦育种团队自育的高代优质强筋材料“954072”,穗大,含有5+10优质谷蛋白亚基。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研究显示,5+10亚基对于沉淀指数、拉伸面积和面包体积都有影响,我国一些具有5+10亚基的强筋麦与美国硬红冬麦品质相当,甚至优于其品质,适合加工高档面包。

为提高育种精准性和育种效率,育种专家们采用室内进行5+10蛋白亚基分子标记检测和品质测定、田间进行农艺性状选择的育种方法。最终“济麦44”通过审定进入市场,一下子成为种子企业、种植户、面粉加工企业的宠儿。

验收专家组组长、石家庄市农林科学院郭进考研究员告诉记者,“济麦44”的亩穗数达到50万,穗粒数达到30多个,千粒重达到40多克,在保持较高产量的同时,也具有优质强筋的品质。

“‘济麦44’是一个高产与优质结合得非常好的品种,将对我国优质麦的提升起到很大推动作用。”郭进考说。

 

【科技短讯】

  1. 遇险时你的狗真的想救你,只要它知道该怎么做:研究发现,狗总会尝试救出陷入困境的主人,那些救人失败的狗可能只是不知道该做什么。并且,狗救人的冲动似乎是出于对主人的关心,而不是为了获得食物或亲近主人。(Science Alert)
  2. 新冠肺炎严重威胁亚马逊河流域的原居民 (New Scientist)
  3. 来自韩国的科研结果显示,新冠肺炎患者不会被二次感染,那些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的痊愈者体内并不携带可以致病的病毒。(Science News)

(选编: 洪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