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新郑黄帝故里 拜谒中华人文始祖

8f95ffaab611a0899e1c669355f5cbf

深秋时节,中原大地景色宜人。10月26日,参加“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新郑黄帝故里景区,拜谒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据古籍记载,新郑古称有熊国,曾是黄帝的都城。黄帝在此地接受封地,居住在轩辕丘,因此得名轩辕,并成为后世敬仰的尊号。时至今日,新郑依然保留着众多与黄帝紧密相连的文化遗迹,如始祖山、黄帝故里祠、轩辕故里碑、轩辕桥等。 黄帝故里景区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汉代便已建有祠堂,历经沧桑,至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得以修葺,并在祠前修建了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县令许朝柱更是在祠前立下“轩辕故里”碑,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始祖。 如今,景区从北至南依次分“天、地、人”三大板块,整体布局突出“中华民族之根”的主题。其中,拜祖区有轩辕丘、黄帝纪念馆、黄帝像、中华文明圣火台、文化长廊、拜祖广场等景观;黄帝故里祠区供奉有轩辕黄帝及黄帝妃嫘祖、嫫母塑像,祠前有轩辕桥、青石坊、指南车、日晷、汉阙;中华姓氏广场区设有镌刻3000多个姓氏的中华姓氏墙和黄帝宝鼎坛等景观。 “三月三、拜轩辕”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自春秋时期便已开始,并绵延至今。2008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帝故里已经成为中华儿女共祭先祖,弘扬黄帝文化、根亲文化、拜祖文化,凝聚海外华侨华人的心灵故乡。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拜谒始祖黄帝。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黄帝故里景区参观。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黄帝故里景区参观。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黄帝故里景区参观。

“机遇中国 ‘非长’精彩——2024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长沙行”活动启动

微信图片_20241028200432

10月28日,“机遇中国 ‘非长’精彩——2024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长沙行”活动在长沙启动。未来几天,来自南非、埃及、马达加斯加、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3个国家的16家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及代表将通过实地走访,对外讲述中国对非合作的长沙之为和精彩故事。 长沙在中非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非洲的交流源远流长。42年前,长沙与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牵手”结好,成为中非第一对正式缔约的友好城市。1998年,5万件长沙窑瓷器从唐朝“黑石号”沉船中打捞而出,揭开一千多年前长沙与非洲经贸交往的古老往事。 进入新时代,作为中非经贸博览会的长期举办地和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的承载地,长沙不断探索对非深度合作新路径、新机制,与非洲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近3年,长沙对非贸易累计完成600亿元,年均增长37%,已全部覆盖到非洲的53个国家和地区。 活动期间,海外华媒代表将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以及中国装备制造行业出海非洲的代表性企业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地参访交流,深入了解和感受长沙对非经贸合作的亮点与成效,探寻当地加快打造对非深度合作示范高地、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长沙机遇”。 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澎在启动仪式上致辞并为采访团授旗。陈澎表示,中新社是国际传播领域的重要方面军,海外华文媒体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期待通过大家的镜头和笔头,全方位向海内外讲好长沙对非交流合作的精彩故事,吸引更多海内外优秀人才和企业家关注长沙、创业长沙、投资长沙。 中国新闻社编委唐伟杰说,长沙作为湖南省会,正与非洲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探索对非合作新模式新路径。中新社将携手海外华文媒体,创新话语体系,拓展传播渠道,用心用情讲好新时代中非合作的长沙故事。 埃及《中国周报》社社长马强代表采访团接旗。长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杨溢主持启动仪式。 为积极联系海外华文媒体、深化与世界各地联系,多年来,中国新闻社持续定期组织海外华媒高层来中国大陆进行实地采访报道。自2012年以来,已有10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及记者受邀来到湖南各市州采访考察。 本次活动由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中国新闻社湖南分社主办,长沙国际传播中心、中新社(北京)国际传播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承办。(完) 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澎(左)为采访团授旗,埃及《中国周报》社社长马强(右)代表采访团接旗。杨华峰 摄  

探访嵩岳寺塔:何以为“塔王”?

2e94bd65a21dc1daaed3e3938e078ca

中国现存最早的塔、中国唯一的十二边形塔、南北朝唯一现存古塔、世界上最早的筒体结构建筑……10月25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古都郑州,探访位于嵩山南麓的“塔王”——嵩岳寺塔。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探访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该塔由基台、塔身、密檐和塔刹四部分组成,上下浑砖砌就,塔身中空,呈筒状,外为十二边形密檐式塔,内为八边形阁楼式塔。其塔高约40米,周长33.28米,壁厚2.50米,塔室底层东、西、南、北四面均辟有入口,直接进入塔心内室。各塔层之间均有壸门、棂窗、雕兽等,外形刚健而秀丽。 图为嵩岳寺塔局部。 作为北魏佛教鼎盛时期的遗物,嵩岳寺塔是中国建筑艺术与西域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从建筑布局到整体造型,再到细部雕饰,嵩岳寺塔具有极大的开创性,西安唐代小雁塔、陕西香积寺塔等均脱胎于此塔。因其独树一帜的建筑结构、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嵩岳寺塔被誉为“华夏第一塔”。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参观嵩岳寺塔。 2010年8月1日,包含嵩岳寺塔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图为嵩岳寺塔局部。  

海外华媒探访“只有河南” 感知中原厚重文化

8e2fd317e1c3a5590b0550741d32460

在黄土之上探寻根脉传承,在《天子驾六遗址坑》剧场与帝王相遇,在《幻城》剧场听先贤低语……10月24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持续进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位于郑州中牟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感知中原厚重文化。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了解中原文化。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是中国规模最大、演出时长最长的戏剧聚落群之一,内有21个大小不一的剧场、近千名演员,不重复剧目总时长近700分钟。作为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之一,“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中原文化为基调、以科技为基石,通过“声”“光”“电”“画”等形式,为参观者提供极具感染力的观剧旅游新体验。 图为游客在《幻城》剧场欣赏剧目。 其中,《天子驾六遗址坑》剧场以洛阳“天子驾六”车马坑为故事发生场地,通过不同时代人物的灵魂相遇,讲述王朝更迭与文明不息的故事,虽然只有两个演员却让参观者体会到了千军万马的震撼;《幻城》剧场通过演绎中原大地王朝的更迭和中原人杰地灵的风采,展现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历史变迁。 图为游客在《天子驾六》剧场欣赏剧目。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行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每面夯土、每个棋局、每个大院……不只是入戏的道具,更是故事里的演员,而穿行其中的参观者代表扮演的也不只是看客,而是中原厚重文化的传承者。这种时间和空间的碰撞,古今文明的绵延,让参观者深受触动,这也是“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故事讲述的意义。 图为游客在拍摄夯土墙。 据了解,“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仅2023年全年超1200万观剧人次,其中85后游客占比85%,省外游客占比超七成,国外游客已超50国。  

探访中岳少室阙 倾听石头诉说千年故事

f45382d7be2e7748efe67887d0b4018

探访中岳少室阙 倾听石头诉说千年故事 10月25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河南登封嵩山,探访“中岳汉三阙”之一的少室阙,感受这座历经千年的古代建筑瑰宝所蕴含的历史韵味。 少室阙,坐落于登封市区西6公里的少室山下,始建于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是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它与太室阙、启母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是中国地面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阙”类建筑之一。 据工作人员介绍,少室阙以青石垒砌,保存较为完整,建筑构造和太室阙大致相同。其东西两阙间距7.60米,相对而立,宛如一扇象征性的大门,引领着人们进入少室山庙的神秘世界。阙身前后的石块上,图案丰富多样,包括赛马、蹴鞠、斗鸡、马戏等60余幅图案,这些图案生动地再现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审美观念。 其中,马戏图上两匹骏马腾空飞驰,前一匹马鞍上有一名挽双丫髻的少女,身着紧身衣裤,倒立在马背上;后一匹马上则有一女子舒展长袖,随风飘扬,人体自然后倾,这些表现手法充分展示了骏马飞奔时的壮观景象和马戏的高超技艺。 少室阙作为中国古代祭祀礼制建筑的典范之一,见证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神灵的敬畏和崇拜,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和宗教信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1961年,少室阙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为少室阙。 图为马戏图上倒立在马背上的少女。 图为少室阙。  

行走少林 海外华媒感受中原“武林风”

6b0b13e8d65f0e4411e2aa3f0b6d35a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10月25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嵩山少林寺,切身感受少林功夫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在少林寺内,武僧们身姿矫健,一招一式行云流水,拳脚交错间刚柔并济,充满力量与美感,展示了中国功夫的独特魅力,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深受触动。 少林寺武僧团,其前身是威名赫赫的少林寺僧兵。从“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奇,到明代抗倭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少林僧兵以其精湛武艺赢得广泛赞誉。1987年,少林寺成立少林武术队,并于1989年正式更名为少林寺武僧团。 一直以来,少林功夫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而风靡世界。截至目前,少林寺武僧团已先后出访欧洲、亚洲、美洲、非洲等百余个国家和地区。 图为武僧团表演金钟罩铁布衫。 图为武僧团表演金枪刺喉。 图为武僧团表演二指禅。 图为武僧团表演醉剑。  

化身“大宋官员” 海外华媒人士与“包拯”共破“千年悬案”

化身“大宋官员” 海外华媒人士与“包拯”共破“千年悬案” 一夜之间,为何开封城面价离奇飞涨?官府几十架磨面盘车为何同时损坏?面商囤积的货源又从何而来?10月24日,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开封府全息沉浸互动剧场,与“包大人”一起破解“闸口盘车案”。 《闸口盘车案》是开封府全息剧场推出的首个沉浸式全息侦探剧目,依托全息立体成像、裸眼3D视效、虚拟现实交互等科技,使观众在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双重时空中,体验东京梦华的繁华盛世,经历刀剑往来的惊险对战,也见证青天明月的公正公义。 台上,真人演员与数字“包大人”同台竞技,探案过程充满未来感与科幻色彩;台下,华文媒体人士化身“大宋官员”,与“包拯”一起亲历案件始末,抽丝剥茧寻找线索,层层解谜揭开真相,最终一起同签决断案件。 “不游开封府,枉来汴梁城。”开封府作为北宋时期的“天下首府”,曾有三位皇帝在此担任开封府尹,还有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沈括等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在此任职。他们执法严明,清正廉洁,不畏权贵,行政有方,呈现了“公生明”“清慎勤”的道德正气,开封府也因此深入民心,成为四海闻名的中国古代官衙。 图为观众与“包大人”共破“闸口盘车案”。 图为沉浸式全息侦探剧目《闸口盘车案》现场。 图为沉浸式全息侦探剧目《闸口盘车案》现场。 图为游客在开封府门前欣赏表演。 图为游客在开封府欣赏表演。  

海外华媒河南行:在开封州桥遗址实探北宋繁华

6b813e9cd40d68863cfad2b8b2d9045

仙鹤振翅、海马腾云、祥云缭绕……10月24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持续进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位于开封的州桥及附近的汴河遗址,实探北宋繁华。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州桥遗址参观。 州桥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因在州之南门故名州桥,五代称汴桥,宋代改称天汉桥。《东京梦华录》里有“州桥,正名天汉桥,正对大内御街……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的描述。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州桥遗址参观。 州桥是东京城中轴线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见证过北宋水运的繁华。《水浒传》中,“青面兽”杨志卖刀的地方即在州桥。王安石也曾以“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的诗句回忆自己在州桥之上追光踏月的岁月。 图为州桥遗址细节。 北宋之后,州桥历经重修改建。“州桥明月”也曾成为明清时期的“汴京八景”之一。然而,随着黄河泛滥导致汴河淤塞日渐严重,明朝崇祯十五年,一场洪水过后,州桥被淤埋于地下。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州桥遗址参观。 州桥及汴河遗址,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开封“桥摞桥,路摞路”现象。作为大运河遗产中的典型代表,其发掘还原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繁华的宏大历史场景,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2023年3月28日,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入选“202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不止一倍震撼!非遗技艺火壶、打铁花同台绽放

c0837385625dcfae4c12411f2a28c54

不止一倍震撼!非遗技艺火壶、打铁花同台绽放 2024年10月23日晚,在古都开封清明上河园内,非遗技艺火壶、打铁花同台表演,呈现出“双倍震撼”的“火树银花”场面,寓意驱疾避祸和百家安宁,亦展现出中国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火壶展演,表演者需身着防火服,将烧好的木炭放入两边的铁网,通过上下抖动铁网产生火花,热烈的火光与灵动的壶影交相辉映。 打铁花始于北宋,是中国古代匠人们在铸造器皿时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匠人需将生铁烧成铁水,由一人舀起铁水抛向空中,另一人用力击打铁水,炽热的铁水被打向高空,使其在瞬间绽放成万朵绚丽“铁花”,化作“满天繁星”,宛如星河倾泻。 图为非遗技艺火壶、打铁花同台绽放。 图为绽放的“铁花”化作“满天繁星”。 图为“火花”绽放宛如星河倾泻。 图为“火花”绽放宛如星河倾泻。 图为“铁树开花” 宛如金柳。 图为精彩表演吸引游客拍照。

海外华媒开封探秘“城摞城”

96f2de8176f64b3dcbd40455d4f00be

“开封城,城摞城,城下埋有几座城”,这是早年流传于古都开封的一句民谣。那么,开封城下究竟埋了几座城?10月23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在河南持续进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开封城墙景区进行实地探访。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古马道遗址博物馆参观。 开封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千百年来,这座古城兴也黄河、衰也黄河。在位于开封城墙景区的古马道遗址博物馆,该馆通过裸眼的3D动画将城墙楼阁、黄河水患影像投射在遗址立面和古迹地面,生动讲述了开封多次在黄河水患中坍圮又重生的历史。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古马道遗址博物馆参观。 马道,即古代行人和车马登上城墙的斜坡通道。2000年,在开封大梁门城楼北侧一段城墙地下,考古人员发现一层保存较为完好的早期古马道遗址。通过发掘,又发现了埋藏深度和时代早晚各不相同的三层古马道。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古马道遗址博物馆参观。 据讲解人员介绍,现今露天保留的清代城墙马道为第一层马道,即清道光年间(1842年)所建,至今仍供行人登上开封古城墙。其下叠压的第二层马道,始建于1840年,建成一年后开封遭遇特大洪水围城,毁于一旦。最下面的第三层古马道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9年),使用年限近百年。 图为古马道遗址特写。 “城摞城”“墙摞墙”“马道摞马道”是开封城多次被淹重建的生动注解。因处于黄河“豆腐腰”最脆弱的位置,有记载以来黄河开封段决口338次,开封城先后7次被淹没在滚滚黄河、泥沙之中。同时,大量考古证明,开封城墙之下叠压着唐宋明清多个时期的城垣建筑,叠压层次之多、规模之大,成为城市发展史上罕见的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