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开封博物馆:揭秘这通北宋“市长名单”石碑为何不见包拯?

微信图片_20241022120240

10月22日,由中国新闻社、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联合主办的“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在河南举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河南省开封博物馆,作为该馆“镇馆之宝”之一的《开封府题名记》碑吸引了众人驻足观看。 图为《开封府题名记》碑吸引媒体代表驻足观看。 开封博物馆于1962年成立,馆藏文物8万余件,是一座集文物收藏、文物保护、科学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为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2017年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开封府题名记》碑作为该馆的镇馆之宝,是目前中国发现时间较早、规格最高、记载人名最多的地方官员题名记碑,被称为北宋开封的“市长名单”。此碑记载了北宋146年间,183任开封府尹的姓名、职衔和上任年月等,保存了该时期最完整的有关开封府长官的资料。 图为《开封府题名记》碑细节。 细细观察,这通石碑上为何不见大名鼎鼎的“包青天”包拯呢?据开封市博物馆讲解员介绍,包拯是《开封府题名记》碑中的第九十三任知府,他在一年零三个月的“任期”内,因大力改革诉讼制度,以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清正廉明的形象深入人心。因此后人在观看此碑时,常常抚摸包拯的名字,久而久之,此处被磨出半指深的指痕,其名讳难以辨认,只留下了“嘉祐二年三月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字样。 图为《开封府题名记》碑。 图为《开封府题名记》碑。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人士在开封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探访开封大宋御河:中国唯一的宋代桥梁“博物馆”

DSC07304(1)

10月21日晚,“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媒体团走进开封大宋御河,对这座宋代桥梁“博物馆”进行深入探访。 开封被誉为“北方水城”的城市,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占全城总面积的15%。而大宋御河,全长约2.5公里,宛如一条碧绿绸带,贯穿着龙亭湖与包公湖。 御河之上,桥梁横跨,共有11座桥梁点缀其间。其中,5座为市政桥梁,6座为精心打造的景观桥梁。这些桥梁均仿照宋代名桥原型而建,每一座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故事,堪称中国唯一的宋代桥梁“博物馆”。 在设计、建设之初,大宋御河充分吸纳借鉴了国内知名水系的优点,巧妙地将开封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相连。河道两岸,多样化的植物点缀其间,自然的叠石、趣味的小品、市井的文化与掩映相透的建筑共同构成了“两岸叠翠、角楼映秀”的绝美景观。 此外,大宋御河还按照河道流动空间由北至南分为集锦园、春花园、夏荫园、秋韵园、冬凝园五大园林景观。这些景观均按照宋代营造法式精心建造而成,各具特色。其中,春花园、夏荫园、秋韵园、冬凝园更是以宋代民俗文化为主题,再现了宋代东京“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繁荣景象。 图为大宋御河夜景。 图为大宋御河夜景。 图为大宋御河夜景。 图为大宋御河夜景。 图为大宋御河夜景。

探访中原首座艺术品保税仓 感受“郑商瓷”之美

艺术品保税仓1

10月22日,由中国新闻社、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联合主办的“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在河南举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中国(河南) 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仓,切身感受“郑商瓷”之美。 “郑商瓷”以“郑州”、“商都”、“瓷之精粹”首字为名,继承了中国商代厚重的青瓷文化基因,吸收了宋代“五大名瓷”的精华,是对商代青瓷和宋代“五大名瓷”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在器型上,其“无缝烧制、高温立体釉、微观意境”等技术提升了瓷器烧制的艺术工艺;在釉色上,打破了传统钧瓷釉色“红为贵、紫为最”的常规,创造了以春天为主基调的绿色釉面,与其器型上的金色纹路形成完美搭配,其整体表现出的明丽祥和的气质与创新环保的和谐理念完美交融,彰显着时代蓬勃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极具艺术感染力。 中国(河南)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保税仓是中原地区首座艺术品保税仓,也是中国首座集艺术品仓储、保税展示、拍卖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艺术品保税仓。自开仓以来,该保税仓举办艺术展览、文化交流活动百余场,累计接待参观达10万余人次。此外,该保税仓常态化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业务范围已扩展至法国、瑞士、德国和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为艺术品保税仓郑商瓷展览现场。 图为艺术品保税仓郑商瓷展览现场。 图为艺术品保税仓郑商瓷展览现场。 图为艺术品保税仓郑商瓷展览现场。 图为艺术品保税仓郑商瓷展览现场。 图为艺术品保税仓郑商瓷展览现场。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开封博物馆 感受千年宋韵

10月22日,由中国新闻社、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联合主办的“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在河南举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河南省开封博物馆进行探访,感受宋代千年古韵。开封博物馆于1962年成立,目前馆藏文物8万余件。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人士在观看馆藏大宋官窑瓷器。 李海珠 摄 图为浮雕琵琶仕女陶砖吸引海外华文媒体人士观看。 刘鹏 摄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人士在深入了解北宋铁塔与繁塔的相关历史知识。 李海珠 摄 图为“镇馆之宝”《开封府题名记》碑吸引海外华文媒体人士观看。 刘鹏 摄 图为“留云峰”艮岳石吸引海外华文媒体人士拍照。 李海珠 摄

世界佛教论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由中国佛教协会、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17日在浙江宁波闭幕。雪窦山下,中外高僧大德、专家学者沟通对话,热议佛教文化精髓、思想内涵,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世界佛教论坛,是由中国发起主办的国际性佛教多边交流对话机制,过去五届,活动足迹遍及两岸及香港。 10月17日,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闭幕式在浙江宁波举行。图为闭幕式上宣读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雪窦山宣言》。(赵文宇 摄) 过去三天,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界人士、专家学者和嘉宾代表等约800人出席论坛。论坛以“同愿同行·和合共生”为主题,由开幕式、主论坛、7场分论坛、新媒体论坛、电视论坛、闭幕式等主要活动,以及佛教文化主题展览等组成。 融入中国文化 佛教实现健康传承 传入中国2000多年来,佛教不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在不断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我国佛教形成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国际交流三大优良传统。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在推动社会和谐、增进文化认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时至今日,佛教实现在中国社会的健康传承。佛教文化倡导“同愿同行·和合共生”,秉持慈悲济世精神,业已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世界佛教论坛,展示中国佛教在健康传承上的最新成果,也为世界提供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10月15日,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文化展陈揭幕仪式在浙江宁波弥勒博物馆举行。(王刚 摄) 主办方举办了三场与佛教艺术相关的展览,全方位展现佛教文化精髓及当代价值。论坛开幕后举行的文艺演出,用现代的灯光、舞美技术展现佛教进入中国后与中华文化融合的历程脉络,五个节目《初心愿行》《西行东来》《应化群生》《镌刻千年》《和平赞》依次上演。 “中外佛教界共同传承、延续千年法脉,积极有效地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李四龙17日在一场分论坛上发言。 实践人间佛教 以慈悲智慧造福人间 面对时代之变,佛法该如何与时俱进、造福世间?是佛教界人士长久以来的自问。 实践人间佛教理念,以慈悲济世的精神和无我利他的智慧助力解决时代性、全球性问题,是此次参加论坛中外嘉宾的共识。 10月17日,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焦虑与解压——佛教的欢喜精神”分论坛在浙江宁波举行。图为外国法师发言。(赵文宇 摄) “出世不离入世”,是佛教文化融入中华文明后展现出的特性之一。日本国际(日中)禅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大谷哲夫法师受访时表示,很久以来,佛教在日本就有做公益慈善的传统,布施是信众们比较熟悉的其中一种形式。佛家思想,也包含呼吁各界、凝聚力量服务社会的倡导。 “佛教传入中国后,‘普度众生’‘救苦救难’理念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注入中华文化沃土,催生了许多慈善公益事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生在分论坛上如是说。 台湾中台禅寺男众部副住持、中台男众佛教学院院长见涤认为,本届论坛的举办,就是世界佛教“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的说明。论坛期间举办的展陈呈现历史上文明交流的真实场景,以此鼓励当代各国各地区展开对话,增进了解与合作,以此造福人间。 “技术不能凌驾于人类。”多位中外佛教界人士谈及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美国洛杉矶佛教联盟主席照初法师提到,我们可以运用这些技术和工具连接佛教寺庙和社区,为社会服务。 感知全球局势 佛教哲思包容与和平 本届论坛发布会上,主办方发布了论坛主题宣传片,形象化阐释“同愿同行·和合共生”。 面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全球性挑战,17日的闭幕式上,论坛凝聚三天的共识,通过《雪窦山宣言》,倡议全球佛教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发挥推动作用。 论坛上,中外嘉宾踊跃回应论坛发出的时代呼吁。德国法兰克福佛教学院院长、联合国卫塞节国际理事会副主席法宝对中新社记者说,我们想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告诉世界,慈悲为怀的佛教智慧能为世界和人类带来爱与支持,减少误解。 加拿大渥太华弥陀寺住持法隆法师指出,纵观历史,佛教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带去文明与和平的思想理念。当前世界,种族区域隔阂日深,贸易战、热战频发。佛教的博爱精神和理性智慧,可以为全人类面临的战争冲突、疾病流行、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难题提供有价值的思考方向。 佛教典籍结集,是本届论坛的一项重要成果。在过往五届论坛基础上,中国佛教协会与各国佛教界商讨推动不同语言文字佛教典籍互译、研究,希望与各国各地区佛教界共同搭建国际佛教文化交流合作的新途径与新目标。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表示,希望以论坛为平台,传承佛教慈悲智慧精神,弘扬佛教和平教义,团结世界佛教徒和一切爱好和平的有识之士,为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携手努力。(完)  

“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在开封启动

111111

10月21日晚,“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在八朝古都开封启动,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加。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授旗仪式。  “河南是中国重要的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文化大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是世界华人宗祖之根、华夏历史文明之源。这里文化底蕴厚重,地理位置优越,综合实力突出,发展势头强劲。”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平萍在启动仪式上致辞时表示,希望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能够通过此次活动深入感受、体验并书写河南的人文之盛、山河之美、气象之新。平萍现场向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进行了授旗。 图为开封市政府副市长肖文兴致辞。 此次活动的首站开封,是拥有4100多年建城史的古都。开封市政府副市长肖文兴在致辞时表示,近年来,开封市积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机遇,以文旅文创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兴盛,自贸区、海关、综保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开放平台先后落地,城市面貌大幅提升。此次活动选择开封,将为开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建立渠道、搭建桥梁。 中国新闻社编委黄耀柏在致辞时表示,长期以来,中国新闻社与海外华文媒体联系密切、互动良好,在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沟通中外关系、促进文明交流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期待海外华文媒体在此行中充分发挥国际传播优势,打造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新闻信息产品,向海内外充分展示河南厚重的文化积淀、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促进河南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互鉴,扩大河南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未来一周时间里,海外华文媒体将参访开封、郑州两座古城,在探源中华文明、打卡文旅地标的同时,探访“大国重器”、感知新质生产力、领略城市高质量发展,体验河南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就,见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河南实践。 “海外华文媒体行”活动是中国新闻社重点打造的海外主流华文媒体在华系列采访活动之一。自2008年启动以来,该活动已持续举办16年,海外华文媒体人的足迹遍及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展示各地形象、扩大各地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次“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由中国新闻社、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联合主办,中国新闻社海外中心、中国新闻社河南分社、郑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开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承办。(完)  

海外华文媒体访江西:寻历史、品文化、观生态、看发展

  “江西红与绿相得益彰、古与今交相辉映,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昂首阔步,不断向前。”罗马尼亚《欧洲侨报》社长高进如此总结对江西的最新印象。 “行走中国·报道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活动19日收官。为期一周的联合采访中,来自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巴西、日本、韩国、菲律宾、埃及等世界五大洲18个国家和地区的22位海外华文媒体人在江西寻历史、品文化、观生态、看发展。 中国长江中下游省份江西,以绿水青山著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千古绝唱都是对江西自然美景的真实写照。 10月17日,雨后放晴的江西庐山出现云海景观,风景壮美如画。(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 邂逅云雾庐山,埃及《中国周报》副社长朱新娥直呼:“置身庐山的云雾美景中,才更能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境。”她说,庐山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景色秀丽,“希望能将美丽的庐山推介给更多海外受众。” 在距离“世界名山”庐山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烟雨朦胧中的湖光山色令柬埔寨《柬华日报》副总编辑杜冰玉流连忘返,“我将持续报道庐山西海,让柬埔寨民众知道中国有个这么美的地方。” 如果绿色生态是江西的宝贵优势,那么璀璨文化则是当地的深厚底蕴。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陶渊明、欧阳修、文天祥、八大山人等江西人才若群星灿烂,光耀史册。 10月14日,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团参观八大山人纪念馆,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 在八大山人纪念馆,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记者潘小娴用手机记录下一幅幅八大山人的画作真迹,“八大山人的作品很有自然美态,让我们看了身心愉悦,能感受到其作品的意趣。”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典型汉代列侯国都城聚落遗址。 上述遗址博物馆展出的文物,让巴西巴中通讯社副社长严佳叹为观止。她说,出土的文物涵盖海昏侯的衣食住行,完整展现了汉代文化,很多文物体现出古人精湛的工艺和审美情趣。 10月18日,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团参访吉安中国进士文化园。中新社记者 刘力鑫 摄 同样给严佳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位于“江南望郡”江西吉安的中国进士文化园。“文化园里的中国进士博物馆,系统展示了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我希望能通过融媒体传播手段,向巴西民众传播沉淀千年的庐陵文化。”她说。 13日至19日,由中国新闻社、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江西国际传播中心联合主办的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活动举行,活动旨在通过海外华文媒体的独特视角和生动笔触,全方位、多角度记录与发现江西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发展之美。

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活动收官 记录“红古绿”秀美江西

  “行走中国·报道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活动19日收官。在为期一周的联合采访中,来自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加拿大、巴西、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尼、埃及等世界五大洲18个国家和地区的22位海外华文媒体人在江西寻历史、品文化、观生态、看发展,记录“红、古、绿”三色交相辉映的秀美江西。   触摸红色历史记忆:向海外华侨华人讲述不可忘却的历史 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的江西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的美称,更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这里拥有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人民军队的摇篮南昌、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和工人运动的摇篮安源。红色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染就的江西革命老区底色。 庐山,是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活动的重要一站。这座让历代文人墨客络绎载道、不绝于世的“人文圣山”,也是一座曾遭受战火洗礼的中国名山,承载着厚重的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历史。 山上600多栋中外建筑见证了许多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其中,已成为庐山抗战博物馆的原庐山图书馆就是《抗战宣言》的见证地。 参访完庐山抗战博物馆,意大利《新华时报》社长朱玉华颇为感慨。“庐山在中国抗战历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她说,当时国难当头,面对外敌入侵,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抗争,“作为媒体人,要发挥所在的平台优势,向海外华侨华人讲述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 10月14日,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团参观八大山人纪念馆,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刘力鑫 摄   感悟古色厚重文化:融媒体手段传播千年历史文化 江西有着鲜明的红色基因、秀丽的山水风光,更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如细雨,悄无声息地滋养着江西。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陶渊明、欧阳修、文天祥、八大山人等江西人才若群星灿烂,光耀史册。 走进南昌市青云谱区的“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八大山人纪念馆,印度尼西亚《千岛日报》记者潘小娴用手机记录下一幅幅八大山人的画作真迹,“八大山人的作品很有自然美态,让我们看了身心愉悦,能感受到其作品的意趣。” 位于南昌市新建区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典型汉代列侯国都城聚落遗址。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展出的各类精美和珍贵文物,让巴西巴中通讯社副社长严佳叹为观止。她说,出土的文物涵盖海昏侯的衣食住行,完整展现了汉代文化,很多文物体现出古人精湛的工艺和审美情趣。 同样给严佳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吉安中国进士文化园。“吉安是古代进士的‘高产地’。”她说,文化园里的中国进士博物馆,系统展示了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希望通过融媒体传播手段,向巴西民众传播沉淀千年的庐陵文化。” 10月18日,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团参访位于江西吉水县的吉安中国进士文化园。刘力鑫 摄   记录绿色秀美生态:将绿色生态江西推介给海外受众 江西以绿水青山著称,绿色生态是当地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千古绝唱都是对江西自然美景的真实写照。 邂逅云雾庐山,埃及《中国周报》副社长朱新娥直呼:“置身庐山的云雾美景中,更能真切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境。” 曾数次登上庐山的朱新娥说,庐山一年四季风景如画、风景秀丽,“希望能将美丽的庐山推介给海外受众。” 走进江西九江西南部的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烟雨朦胧中湖光山色,令柬埔寨《柬华日报》副总编辑杜冰玉流连忘返。 在亲身感受“水天相映成一色,人船穿游翡翠里”的美妙意境后,杜冰玉说,她将持续报道庐山西海,让柬埔寨民众知道中国有个这么美的地方。 10月17日,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团在庐山知名景点含鄱口合影。刘力鑫 摄   见证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红与绿相得益彰 古与今交相辉映 红色是江西最闪亮的标识,绿色是江西最宝贵的优势,古色是江西最厚重的底蕴。近年来,江西充分发挥联通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和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优势,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 这次采访活动,2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人一行先后走进英雄城南昌、港口城市九江、江南望郡吉安等地参访。大家一致认为,如今的江西,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向上的新气象。 多次前来江西参访的罗马尼亚《欧洲侨报》社长高进见证了江西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步伐,采访途中连连感叹“变化很大”。在他看来,江西红与绿相得益彰、古与今交相辉映,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昂首阔步,不断向前。 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活动由中国新闻社、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江西国际传播中心联合主办,中国新闻社海外中心、中国新闻社江西分社承办,活动旨在通过海外华文媒体的独特视角和生动笔触,全方位、多角度记录与发现江西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发展之美,把江西的好山好水好文化推向全世界。

海外华文媒体探访吉安中国进士文化园:入园一天看千年

江西吉安古称庐陵,有着“文章节义之邦,人文渊源之地”“江南望郡”“状元之乡”“才子之乡”的美誉。“一门数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状元多吉水”这些众多科举佳话讲述的都是同一个地方——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 吉水县大力实施“旅游兴县”主战略,通过对庐陵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的挖掘和整理,打造国内首个以进士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园区——中国进士园,打响“中国进士文化第一县”的品牌知名度。在中国进士文化园为核心的南门洲文旅集聚区的带动下,以及赣江沿线、公路沿线、高铁沿线3条辐射城乡精品旅游观光线路的助推下,吉水散落的旅游资源被有效连串起来,“一核三线”的旅游发展格局初步成型。 中国进士文化园位于吉水县城南,占地400多亩,2017年9月开工建设。整个园区采用中国古典造园手法进行设计建设,凸显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及科举文化,同时结合庐陵文化地域特色,营造以进士文化为主题的古典园林。该园由“园林之父”孙筱祥弟子郭丽文先生规划设计,项目获得2017年亚洲园林协会“园冶杯”城市设计金奖。 园区秉承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原则,植入博物馆、藏书楼、状元阁、文庙、状元街、戏楼、状元府第等内容,通过情景再现、古街恢复等方式,营造出“一带、二林、九园、十八景”格局。 博物馆作为整个园区的核心,以科举进士文化专题博物馆为定位,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标准进行建设和陈展,布展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内设进士及第、鱼跃龙门、栋梁之才、人杰地灵、泽被世界、流风余韵六个展厅及文创空间,全面呈现了传承1300年科举进程的起源、发展和变迁。占据整个园区最高点的状元阁,耸立在赣江与恩江的交汇处,上圆下方的建筑愈显气势恢弘。而作为古代科举标志性建筑的文庙,庙内供奉孔子及四圣,同时还专门开辟空间展示吉水学宫样本,动态还原传统祭孔仪式。 经过三年的雕琢,项目于2020年9月29日正式开园。凭借精心打造的古建、匠心独运的绿化、厚重的文化积淀,有颜又有料的中国进士园很快就成为了当地新的游览胜地,及第大观、书香万古、鼎元天下等十八景更是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了吉安周边的游人慕名前往。 在吉安中国进士文化园景区内,游客们开展手工包粽子限时大挑战。活动中,游客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粽子的制作。这不仅考验了游客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更让游客在紧张刺激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景区演员还通过实景表演,向游客展示祭扫文化和与端午有关的传统文化,让游客近距离体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当地还结合民俗体验游,推出一些沉浸式“新中式游”,游客可以穿上汉服,体验传统礼仪,感受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景区也通过推出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创新活动,吸引更多游客的参与,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 吉安中国进士文化园景区运营负责人胡彬表示:为游客推出了像祭祀屈原、点雄黄酒、包粽子等一系列亲身体验类项目,就是为了让游客进园区感受进士文化园的进士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  

海外华媒邂逅云雾庐山:赏秀美风光 品文人雅韵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仙李白这首传诵千古的《望庐山瀑布》,是“世界名山”庐山最好的广告词。 “庐山是大自然的杰作,秀美的风光使得李白、苏轼、陶渊明等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17日,站在庐山知名景点含鄱口,埃及《中国周报》副社长朱新娥极目四眺,尽管云海翻腾看不清远处美景,但她觉得别有一番情趣。 10月16日至17日,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团走进江西庐山。图为17日,采访团一行在含鄱口合影。刘力鑫 摄 16日至17日,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团走进江西庐山。来自世界五大洲18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及骨干记者、编辑邂逅云雾庐山,在欣赏秀美风光的同时,品味历代文人墨客雅韵。 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的世界遗产地庐山,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让历代名流学者、文坛巨匠络绎载道、不绝于世。 庐山东偎鄱阳湖、北临长江,水汽丰沛,使得庐山一年中将近两百天被云雾缭绕,“云海”“云瀑”等云雾自然景观一直是庐山文旅经济中的“网红”打卡项目。 10月17日,雨后放晴的江西庐山出现了云海景观,茫茫云海在山间奔涌,时而如飘逸轻纱,时而如滚滚波涛,风景壮美如画。刘力鑫 摄 轻盈的薄雾从涧底婀娜多姿升腾弥漫,犹如仙女飘舞的纱巾,飘过之处景物便渐次迷蒙起来。雾越来越厚,如滚滚波涛填满了深谷幽壑,仿佛仙境一般如梦如幻。 “置身庐山的云雾美景中,才更能体会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朱新娥是江西人,曾数次登上庐山。她说,庐山一年四季风景如画、风景秀丽,“我特别希望能够通过自己所在的媒体平台,将美丽的庐山推介给海外受众。” 10月16日至17日,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团走进江西庐山。图为16日,采访团成员在庐山锦绣谷拍摄。刘力鑫 摄 建于1961年的如琴湖,是庐山另一处知名景点。因湖岸曲线玲珑,湖面酷似一把媚人的小提琴,加之湖边的石上有古人刻的“如琴”二字,故名“如琴湖”。 金秋十月,如琴湖畔枫叶初染、云雾缭绕,树木、湖泊、屋舍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秋日美景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游玩。 站在如琴湖畔,首次上庐山的法国中文电视主编姜亚男连呼“太美啦”,并不停用手机记录下眼前的美景。“我将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把庐山美景向海外受众分享。”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