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媒体点赞“养生朝天”: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

“探访栈道之都 聚焦养生朝天”,5月15日至16日,“2021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广元朝天行”活动在四川省广元市朝天举行,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用脚步丈量美丽的朝天大地,切身感受并见证近年来朝天区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新成就。 夜晚的曾家山汉王老街,流光溢彩。听知客贤话、赏麻柳刺绣、观平溪傩戏……15日晚,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行走仿古“天街”,实地体验当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以及充满活力的食、游、购、娱、体、展、演一体的多元消费市场。“夜景特别迷人、民俗文化演艺非常精彩,来了就不想走了!”一边拍照留影、一边在朋友圈广而告之,印尼《国际日报》董事长特别助理、执行社长张春梅说,晚上回去连夜就发稿,要让海外的朋友都知道四川有个美丽的曾家山。 微风、鸟鸣、青草香,16日清晨的林家坝山庄,草坪上的草尖上还挂着些露珠,阳光洒进森林,雾气升腾,如梦如幻。据了解,林家坝山庄是曾家山鸳鸯池国有林场内的两大森林康养核心区之一,山庄森林覆盖率98.68%,海拔1600米,夏季平均气温19.9℃,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环境清幽静谧,是夏季避暑的绝佳胜地。而像这样的林区,在曾家山鸳鸯池国有林场,一共有2.135万亩。 “阳光灿烂,天空远阔,原野碧绿。”漫步草坪、穿梭丛林,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纷纷为曾家山得天独厚的生态康养旅游资源所折服。《关西华文时报》副总编辑蒙令华感叹不已:“作为一个常年在日本大阪生活的华文媒体人,像发展这么好、体量这么大的生态康养旅游产业,我还真没见过,而且它又离广元市区这么近,是广元人名副其实的‘后花园’,广元人实在是太幸福了!” 塔架林立、机器轰鸣、车辆穿梭,移步曾家荣乐养生谷、曾家山·原乡、曾家山滑雪场国际度假区等一系列重点文旅项目集群,到处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抓项目就是抓发展,一组数据可窥见朝天区文旅融合的迈进步伐:据统计,2021年仅“五一”期间,朝天区就接待游客41.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 8063.16 万元,同比增长486.46%,文旅经济实现新的飞跃。 “曾家山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康养项目建设有力,人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生活幸福感非常高。”意大利侨网总编辑王卫平表示,将通过他们的平台,把朝天区发展生态康养旅游的新理念,以及保护利用生态资源和改善自然环境为群众谋福祉的创新做法,宣传并推广出去,让更多的朋友、更多的海外友人,能够了解祖国、了解四川、了解朝天曾家山。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穿行于集“先秦古栈道、金牛驿道、嘉陵江水道、纤夫道、宝成铁道、108国道、原108国道、西成高铁、京昆高速、航空道”古今十道于一峡的明月峡景区,巧夺天工的栈道和壁立千仞的胜景深深吸引着大家。中非新闻社亚洲采编部主任林璐说:“我从小就读过李白的《蜀道难》,也读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直憧憬着能实地感受一下蜀道有多难,今天来到明月峡走了古栈道,感觉非常震撼,但更多的是自豪:高速、高铁、航空等现代立体交通的飞速发展,已让‘蜀道难’真正成为了历史!” 如何凭借优越的资源禀赋,擦亮“栈道之都 养生朝天”文化旅游品牌?近年来,朝天区紧紧抓住天府旅游名县创建重大机遇,充分挖掘大蜀道文化和大生态康养两大核心竞争力资源,紧扣中子细石器文化挖掘、古蜀道文化提升和曾家山农旅文融合示范区建设文旅经济“三大引爆点”,大力发展文旅项目,培育文旅新业态,做大文旅市场,优化完善公共配套服务,建成4个国家4A级、3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9个特色休闲农业观光园区、52个精品旅游村落和3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促进旅游地区群众年人均增收超过3000元。 “朝天阁上话朝天。”行程的最后,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登临朝天阁,俯瞰朝天城区新貌,了解朝天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所取得的各项成就,历史朝天、诗意朝天、民俗朝天、大道朝天给各位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纷纷表示:将利用好新闻媒介,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美丽中国声音,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展示和推介新时期的中国新形象。  

中国五冶建筑科技产业园:打造装配式建筑“智慧工厂”

海外华文媒体记者参观中 / 中新社四川分社图 “从中国五冶建筑科技产业园体现出来的建设实力,能看到未来中国建设大发展。”14日,在参观了中国五冶位于成都的建筑科技产业园后,香港东盟卫视副台长陆峰接受采访时表示。 由四川省侨务办公室、中国新闻社四川分社共同组织的“行走中国·2021海外华文媒体美丽四川行”活动11日至17日在四川举办。14日,七天传媒代表与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海外华文媒体社长、总编、记者走进中国五冶(成都)建筑科技产业园,探访装配式建筑的建造“秘密”。 当前,成都民众耳熟能详的网红地标,都有着或壮观、或奇异的钢结构造型,如亚洲最大单体建筑成都环球中心、亚洲最大室内场馆成都大魔方,世界最大的全景声半露天半室内双面剧场成都露天音乐公园,“魔幻网红”五岔子大桥,大邑空铁试验线等,这也说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变“现场建造”为“工厂生产,现场装配”,既是国家产业政策发展的要求,也是顺应国内外市场发展的需要。 笨重粗糙的钢材如何从“大块头”变成造型百变的建筑产品?中国五冶建筑科技产业园的装配式钢结构生产基地给出答案。该基地由中国五冶集团与成都交投集团联合打造,厂房规模达12万平方米,下设16条各类自动化钢结构生产线,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走进该生产基地,天窗明亮、走廊宽敞,一台台加工设备有序排列,构成一道道精密的工业生产线。该基地负责人魏建峰介绍,该基地的生产线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数控切割机,几乎可以实现任何异形零件边缘坡口的切割与加工的切割,并配备具有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的自动化焊接机器人。同时,机器人还拥有电弧跟踪和焊丝接触传感两大先进技术,可以轻松“擦掉”焊接后的焊缝,“祛疤”不留痕。 “除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外,五冶还拥有强大的钢结构研发和施工水平,目前已建成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中心西部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在该产业园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五冶集团首席专家、钢结构及装配式工程分公司总工程师姜友荣介绍称,先进的技术让产品不仅能造得出,还能装得上,用得好,做到“所想即所见”。 据悉,四川省部分“网红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就应用了五冶的“独门绝技”。例如,在成都五岔子大桥的钢结构制作及安装施工中,为了确保双曲抛物面异形大跨度钢箱梁结构成功呈现出“莫比乌斯环”造型,技术人员突破了大跨度双螺旋装配式钢箱梁桥制安过程中焊接变形大和结构应力分布不均等难题,打造出了科幻的造型和“无痕桥身”。 在该产业园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生产基地,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目睹了建造效率在智能管理下大幅提升。据了解,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生产基地下设5条自动化生产线,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年设计产能将达到25万平方米,可用于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 来到车间内部,生产线采用的电动布料及振捣设备由计算机全自动控制,可根据产品长度、宽度、厚度这些数据计算需要浇筑的混凝土用量。更为重要的是,厂内采用了智慧化生产管理系统,能提供基于云端、数据驱动、灵活可配置的多平台实时协同,通过车间大屏及管理看板,实现数字化、信息化车间管理。 该生产基地负责人孟鹤飞介绍,相较于传统建造方式,装配式建筑标准化程度高、成品质量优、现场拼装快、环境污染低。据统计,高层建筑采用装配式建造形式可缩短35%左右的工期,多层和低层则可缩短50%以上。 “今天参观了中国建筑装备产业园,感受很深,中国装配式建筑已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且中国装配式建筑市场逐渐增长,将来发展会越来越好。”迪拜新闻网副总编辑杨志红评价称。  

揭秘装配式建筑“智慧工厂” ——走进中国五冶建筑科技产业园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中/ 中新社四川分社图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变“现场建造”为“工厂生产,现场装配”,既是国家产业政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国内外市场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对于推动行业生产方式创新,推进行业供给侧改革,引领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意义非凡。 作为建筑业全新的生产方式,装配式建筑是如何从工厂中生产出来的?5月14日,记者走进位于成都市的中国五冶建筑科技产业园,深入装配式钢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智慧生产基地,探访装配式建筑的建造“秘密”。 第一站:装配式钢结构生产基地 “网红建筑”从这里诞生 亚洲最大单体建筑成都环球中心、亚洲最大室内场馆成都大魔方、世界最大的全景声半露天半室内双面剧场成都露天音乐公园、魔幻网红五岔子大桥、大邑空铁试验线……这些成都人耳熟能详的网红地标,都有着或壮观、或奇异的钢结构造型,成为各大平台的“爆款”。 笨重粗糙的钢材如何从“大块头”变成造型百变的建筑产品?秘密就藏在中国五冶建筑科技产业园的装配式钢结构生产基地里。 该基地由中国五冶集团与成都交投集团联合打造,厂房规模达12万平方米,下设16条各类自动化钢结构生产线,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明亮的天窗、宽敞的走廊……这座装配式钢结构工厂,完全没有传统建筑生产的踪迹,反倒是一个个加工设备有序排列,构成一道道精密的工业生产线。 生产基地负责人魏建峰介绍到,钢结构制造环节就像裁布制衣,钢材需要被切割成大小、形状各异的零件,切割面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传统的钢结构制造常用人工进行火焰切割,对工人技艺要求极高。而这里的生产线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数控切割机,配备了等离子无限回转头,几乎可以实现任何异形零件边缘坡口的切割与加工的切割,速度是普通火焰切割的5倍以上,切割质量也大幅提升。 切割完成后还需要对零件进行焊接组装,这时自动化焊接机器人就派上了用场。魏建峰介绍,该机器人具有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配备了“焊接专家条件数据库”和“用户焊接条件数据库”两颗大脑,工程师仅需要将编制工件轨迹程序输入“大脑”就能实现全自动焊接,同时,机器人还拥有电弧跟踪和焊丝接触传感两大先进技术,可以轻松“擦掉”焊接后的焊缝,“祛疤”不留痕。 此外,这条生产线还拥有钢结构制造行业最大的重型矫正机,校正厚度达到常规矫正机的2倍;用于桥梁运输作业重型平板车,额定载重达100吨,西南第一,有360度转向等8种行驶模式,并集合双向及遥控驾驶功能。此外,还有西南地区最大的钢结构预处理线,可在30秒内实现上料、清理、除尘、喷漆、加热、烘干、下料等近10项预处理工序,堪比上百名熟练工人的协作效果。 第二站: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最强大脑”造就独门绝技 “除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外,五冶还拥有强大的钢结构研发和施工水平,目前已建成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中心西部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中国五冶集团首席专家、钢结构及装配式工程分公司总工程师姜友荣介绍,先进的技术让产品不仅能造得出,还能装得上,用得好,做到“所想即所见”。 据悉,四川省部分“网红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就应用了五冶的“独门绝技”。例如,在成都五岔子大桥的钢结构制作及安装施工中,为了确保双曲抛物面异形大跨度钢箱梁结构成功呈现出“∞”的造型,技术人员通过潜心研究,突破了大跨度双螺旋装配式钢箱梁桥制安过程中焊接变形大和结构应力分布不均等难题,打造出了科幻的造型和“无痕桥身”。在成都露天音乐公园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五冶研发的双曲钢箱拱+马鞍型预应力索结构施工技术,让建筑仅用两条腿,就撑起了成都最大的穹顶天幕。而在正在建设的大邑空铁试验线上,五冶研发的“装配式悬挂单轨交通轨道梁”、“倒U形悬挂单轨交通轨道梁”、“组合式悬挂单轨交通轨道梁及其加工工艺”等19件发明及新型专利已获得授权。 目前,中国五冶在装配式钢结构领域已获专利超200件,省部级以上工法14篇;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优质工程奖2项,中国工程建设鲁班奖2项;形成了核心技术成果14项,其中2项成果水平达到国际领先、3项成果水平达到国际先进、9项成果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对我国钢结构施工技术的创新突破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第三站: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生产基地 智能管理大幅提升建造效率 后疫情时代,对建筑行业的供应链稳定性和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样在中国五冶建筑科技产业园内,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生产基地便是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促进行业提档升级的重要“火车头”。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生产基地下设5条自动化生产线,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年设计产能将达到25万平方米,可用于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 来到车间内部,生产线采用的电动布料及振捣设备由计算机全自动控制,可根据产品长度、宽度、厚度这些数据计算需要浇筑的混凝土用量。在自动浇筑完成后“排气”“塑型”的振捣环节,生产线选用了具有三维立体振动模式的振动台,经实测在同等情况下,振动时间可由40秒缩短至20秒,并显著提升振捣后的混凝土质量。而在混凝土智能蒸汽养护环节,“大烤箱”一般的养护窑中,温度、湿度都可以按照事先设定的参数曲线进行自动控制,过程中传感器还会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动态调整,与传统人工养护相比,智能蒸汽养护不仅一次成优率显著提高,养护时间也大幅缩短。 更为重要的是,厂内采用了智慧化生产管理系统,能提供基于云端、数据驱动、灵活可配置的多平台实时协同,用轻量高效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打通信息孤岛,能通过车间大屏及管理看板,实现数字化、信息化车间管理。 生产基地负责人孟鹤飞介绍,相较于传统建造方式,装配式建筑标准化程度高、成品质量优、现场拼装快、环境污染低。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既是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据统计,高层建筑采用装配式建造形式可缩短35%左右的工期,多层和低层则可缩短50%以上。  

探访成都郫都乡村振兴:新产业蓬勃发展 “新农人”加速成长

  加拿大七天传媒代表在郫都看花、拍花 摄影:胡海 【七天讯】 “这个花卉基地规模庞大、品种齐全,所有的花都得到精心培育,这让我想到很多农业项目落地相对落后的村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案例。”12日,在探访成都市郫都区班纳利种业(成都)种苗繁育创新基地后,葡新国际文化传媒总裁马丽梅表示,乡村振兴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发展。 由四川省侨务办公室、中国新闻社四川分社共同组织的“行走中国·2021海外华文媒体美丽四川行”活动于日前启动。12日,来自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成都市郫都区,探访郫都区乡村振兴建设成就。 虽地处静谧乡土,但由成都金品花卉种苗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班纳利种业(成都)种苗繁育创新基地的生产规模令人惊叹:近年来已陆续引进蔬菜品种500余个、花卉新品种2000余个,辐射全国形成蔬菜、花卉产业种植基地超100万亩,总产值超100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万个主体超十万农民就业创业;年产蔬菜、花卉种苗4亿株,订单覆盖四川、重庆、云南等10个省份。 “推动乡村振兴建设,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一批‘新农人’。”成都金品花卉种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董春珍表示,目前该基地定期举办培训,组织远近村民前来学习花卉种植、培养与营销等,“花卉经济附加值高,种植流程相对简单,希望这些鲜花,让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 在成都市郫都区,乡村振兴建设成果已融入民众日常生活。走进东林艺术村,一幅生态田园美景图映入眼帘:美田弥望,林盘错落,艺术景观长廊鲜花盛开,昔日田埂铺上宽阔的木栈道,方便游客与田园景观“拥抱”。 “‘东林村’原来是郫都区的贫困村,房屋老旧,土地利用率不高。实施乡村振兴后,该村村容村貌有了很大变化,每天来东林艺术村走一走,已成为村民生活中的一部分。”东林艺术村讲解员卿博涵表示。 “来到这里有种不想离开的感觉,被村民自得其乐的生活状态所感染,而且该艺术村设计很有特色,把设计师灵感与村庄原始风貌巧妙结合,在全国推行乡村振兴、提升村容村貌,相信东林艺术村可以带来一些借鉴。”埃及《中国周报》副社长朱新娥表示。 当前,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郫都区正着力培养一批现代化职业农民、职业经理人、新型市场主体。在郫都区战旗村,四川战旗村乡村振兴培训学院面向农业农村第一线和最基层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及村(社区)干部,打造立足成都、辐射四川、面向全国的乡村振兴教育基地,助力“新农人”学习成长。据介绍,自2019年2月12日正式建成投运以来,该培训学院累计举办来自全国各地培训班170期,培训2.3万人次。 据该院培训部主任肖丹介绍,为提供高质量培训,该院按“最接地气、最有特色、最具实效”定位,聚焦探索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构建“大专家+兼职讲师+土专家”的特色师资队伍体系。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四川省社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联盟,邀请中国乡建院院长李昌平等10余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还遴选优秀村支部书记、致富能手、专业技能人才、专业型干部组建“乡土讲师团队”,精准对接培训对象包括乡村居民对互联网应用、手机使用、慢病管理等迫切需求。  

成都郫都:建设公园城市 打造高品宜居生活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中 摄影:王卫平 “菁蓉湖是个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地,但这给人的感觉完全像一个公园,这可能就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郫都的公园城市建设令我惊讶。”12日,参观了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菁蓉湖科创商务区后,日本《关西华文时报》副总编辑蒙令华表示,他曾几次来过郫都,每次都留下更新、更好的印象。 由四川省侨务办公室、中国新闻社四川分社共同组织的“行走中国·2021海外华文媒体美丽四川行”活动12日在郫都举办,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海外华文媒体社长、总编、记者走访望丛祠、菁蓉湖科创商务区等地,感受公园城市的魅力。 260亩的湖水碧波如镜,6米间宽的环湖绿道宛若翡翠项链,金黄色的翅膀雕塑矗立水中……作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区,紧邻清水河城市公园的菁蓉湖科创商务区是郫都公园城市建设的一处亮丽风景。“除了基础配套设施完善,更重要是用生态吸引、留住高素质人才,这样的做法很有特色,很大手笔!”蒙令华称赞道。 九天开出一成都,千流万脉源望丛。郫都作为古蜀文明发源地,杜宇教民农桑、鳖灵治水兴蜀在文化历史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和深远影响,厚重的历史底蕴为郫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奠定了特殊的文化地位。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参观着蜀人先贤最大的帝王陵冢——望丛祠,中非新闻社亚洲新闻采编部主任林璐吟出诗句。“来到郫都,让我了解到四川的治水名人不止李冰,名帝不止刘备,望丛二帝也有很大的治水功劳。古蜀文明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后人功绩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往开来,中华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 扎根开放包容的沃土,郫都让文化绽放出灿烂之花。“看花”,也是本次郫都之行的重要内容。走进班纳利种业(成都)种苗繁育创新基地,蜿蜒起伏的小道上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的花卉品种陈列其中,这并不是传统概念中的种苗繁育基地,而更像是一处幽静的秘密花园。 葡新国际文化传媒总裁马丽梅很欣喜,“这里汇集了世界上各种特色的花,而且培育得很好、很漂亮。”在了解到该基地已成为“中欧花卉论坛”永久举办地,目前正积极申报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分会场和2025年第十一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举办地后,马丽梅表示,她将积极对外宣传(报道),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美丽的公园城市。  

成都温江:用“三医”发展擦亮“大健康”产业名片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成都温江参观 / 中新社四川分社图片 【七天讯】 “经过近一天的走访,亲眼目睹了成都温江大健康产业正蓬勃发展,医学、医药、医疗‘三医’发展走在全国前列。”11日,在深入了解成都温江大健康产业发展状况后,印尼国际日报董事长特别助理、执行社长张春梅感慨道。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中国新闻社四川分社共同组织的“行走中国·2021海外华文媒体美丽四川行”活动11日启动,七天传媒记者与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海外华文媒体社长、总编、记者走进成都市温江区,感受温江大健康产业发展“脉搏”。 如今,“三医”是温江的闪亮名片。近年来,温江聚集了480家“三医”行业领军企业和上下游协作企业,其中包括全球CRO排名前十的药明康德等医学研发企业151家,中国医药工业综合实力前三甲科伦药业、全国医药工业30强罗欣药业等重点药械制造企业152家,前海人寿妇儿医疗综合体等医疗服务机构61家。同时,温江还吸引拥有国际领先消化内镜影像AI技术的希氏异构等6家企业落户,并启动建设电子科技大学“三医+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 据统计,近3年,温江医药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连续保持25%以上增长;2020年,医药健康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00亿元。 成都百裕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裕制药)是落户成都温江的众多制药企业之一,该公司主营产品是银杏内酯注射液等新特药品,“这款药品从2001年启动研发到2011年上市,历经10余年。”百裕制药生产总监张屹斌向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介绍称,该药品以银杏叶为原料,适用于急性期脑梗死和恢复期脑梗死的治疗,通过改善微循环减轻患者的后遗症,自上市以来,产值已累计突破40亿元。 “据我了解,这款‘明星药品’已与欧盟许多国家达成合作,这对许多海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是一个好消息;而且这家企业制药采用‘无人车间’,生产技术、卫生环境等达到很高水准,我为温江有这么好的创新技术感到骄傲。”张春梅说。 在成都博奥晶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楼大厅,意大利侨网总编辑王卫平仔细端详着一台设备。这台设备只有台式电脑主机大小,用于新冠病毒检测。据该公司试剂技术部副主任牟禹介绍,经过迭代,这台设备检测新冠病毒所需时间大大减少,从此前的4小时左右缩短至1小时以内。 “生物科技对人类生命健康举足轻重,看到中国医药企业、‘中国制造’设备如此先进,对世界人民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海外侨民,我们由衷感到欣慰。”王卫平说。 当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还走访了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三期规划馆,一同展望温江“三医”产业未来发展。目前,温江已确立生物药、高端药械等8个产业门类17个重点产业细分领域,升级打造“三医+大数据/AI”现代产业体系,蓄势打造国际健康产业高地。  

成都温江:活力创新的幸福之城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温江,感受活力之城 / 中新社四川分社图片 【七天讯】 “温江给我带来很多惊喜,这里城市发展快,城市环境美,营商环境好,优势产业强,有不少值得对外宣传的资源和经验做法。作为海外华文媒体,我们愿意把温江的优势宣传到海外,吸引更多外来合作。”11日,大洋洲中文台台长路易斯彭分享了初到温江的感受。 当日,15个国家和地区的21家海外华媒体代表走进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走访三医创新中心、寿安编艺博览园、新尚创智中心等点位,感受城市进取气息,探寻“创新”如何为这座城市注入发展澎湃动能。 近年来,将“创新”作为推动温江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动力,沿“五个之城”建设的科学路径,构建“三医+大数据/AI”双向融合、双轮驱动的全域健康产业生态圈,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创新成果。 在成都医学城,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参观了成都博奥晶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抗击新冠疫情研发的科技产品,并了解了该公司的科技成就和产品的国内外运用情况。“这些科技成果诞生于温江,但将造福于全世界,我由衷为温江点赞。”意大利侨网总编辑王卫平表示,意大利在医疗创新方面也有很强实力,希望未来两地能有更多合作交流机会,共同造福更多人。 经多年发展,成都医学城聚集了药明康德、科伦、罗欣和华西医院等480余家“三医”领军企业和医疗机构。三医创新中心作为成都医学城“研发创新的集中体现”,园区企业实现在研药械875个,在产药械199个,将致力建设中国西部最大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打造西部生物创新引擎。 同时,温江积极探索实践“一个脑袋两只手”协同创新模式,多措并举推动校院企与产业园区深度融合,结成创新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科技创新成果在温江转移转化,多项创新创业项目在温江落地生根。 羽毛球机器人、智能物流机器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新创智中心展示大厅里陈列着各种新鲜有趣的装置,它们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的发明创造。在了解到该中心以高校知识经济为核心,兼具交易、孵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品质科创功能后,迪拜新闻网副总编辑杨志红感叹道:“这是种很不错的尝试,在高校专利和产业化之间有了机构作为中间平台,能更好使科研转化生产并形成产业,这种方式值得在各地推广,支持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共享。”  

“上海慧眼”,俯瞰“大城大楼”内外“上海的一天”|让城市空间美起来

电影《大城大楼》剧组先前驻扎上海中心,以这幢代表着上海高度的建筑为“天幕”拍摄一个大城大楼里的青年,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故事。 上海中心大厦 ©杨建正 《大城大楼》开机仪式 ©郭新洋 在这里的126层,佟瑞欣扮演的上海中心管理公司总工程师,在雕塑“上海慧眼”面前,鼓舞青年员工积极创新。 镜头内外,很少有人知道,由雕塑家米丘创作的这个重达7吨的作品下面,“隐藏”着重达1000吨的世界首个电涡流摆式调谐质量阻尼器。 雕塑“上海慧眼” ©朱光 “中国智造” 位于上海中心125层的阻尼器,最大的作用是保持平衡——超高层建筑遇到台风天,难免受风力影响而产生摇晃。 台北101就在88楼至92楼,挂了一个重达660吨的巨大钢球,利用钢球摆动产生的“反作用力”来平衡台风带给建筑的“作用力”。 台北101内的巨大钢球 就是帮助建筑保持平衡的 由上海材料研究所设计制作的位于上海中心的这个阻尼器,是上海中心研究了各国和地区的方案之后,最终决定“优中选优”,选择了“中国智造”。 “  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公关部副总经理成珞透露,阻尼器并不是每一幢超高层建筑的“必选”,首先,合理的建筑外形可以削弱劲风,加上阻尼器则是“双保险” 。 ” 不过,把安置阻尼器的设备层,改建成艺术空间,提供预约参观服务,却是上海中心首创。 雕塑“上海慧眼” 在台北101参观阻尼器,就是真的去看一个大钢球。 但是,在上海中心126层可以在“巅峰艺术空间”里感受到雕塑与音乐、艺术与技术、现代与传统、空间与时间的高度共融。 米丘把《山海经》里的“烛龙之眼”幻化为一座线条圆润、色泽如玉的矗立着的巨型眼眶。乍一眼看过去,有点像头朝上的一条鱼。 仔细看,可以看到一些纹路——那是焊接的痕迹,内部框架是金属焊接而成,外面包裹的材质是琉璃玉。 雕塑“上海慧眼” 7.7米高的雕塑上方,有一圆洞直指苍穹。天气晴好时,自然光线透过玻璃投射到“上海慧眼”之上,与周围相对暗淡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雕塑“上海慧眼”  ©朱光 “上海慧眼” “上海慧眼”还可以成为被投影的立体“幕布”——随着绚丽灯光和纹样的多变,展现出完全不同的色调、风格和质感。 ▼戳视频▼ 领略“上海慧眼”在不同灯光下的风采 它矗立之处,是一个直径9.1米的金色圆盘,圆周的四个等分处,分别被3根钢索悬吊起来,总共12根——其实仅一根钢索就可以承重1000吨,但是为了平衡和稳妥,用了12根。 金色圆盘的表面,看起来有波浪起伏的形状,金色波浪是金箔覆就。 雕塑“上海慧眼” 这里的视觉震撼不局限于雕塑本身,还有与雕塑的线条元素统一的建筑内饰,勾勒出犹如教堂穹顶一般的外形,让人仿佛置身宇宙,顿感自身渺小。 环顾四周安放在玻璃罩子里的艺术品,例如王芝文镌刻的看似山水画的《宋词》——其实远山是由宋词字句构成,这才意识到身在人间,看此作品,值得。 这里,是上海距离天空最近的地方,距离地面的垂直高度达583.4米,第125层和第126层总高23米。 这里,也是目前世界最高的科技、人文、艺术空间。 驻足不久,耳畔就会环绕《上海的一天》,这是曾担任《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音乐制作人的西蒙·弗兰格伦为“巅峰艺术空间”打造的专属曲目。 西蒙·弗兰格伦 在有曲面的空间里做到环绕立体声难度颇高。费迪曼逊思维的声音设计师,以244只扬声器构成“全息声”音效。这样独特的空间依然满足了可以进行专业音乐演出的需要,而且无论身处哪个位置的音效都一样好。 隐藏在墙壁圆形装饰里的扬声器 ©朱光 《上海的一天》展现的也正是上海这座城市从早晨苏醒,逐渐热闹起来,直到日落进入夜晚,慢慢陷入沉寂的过程,整个过程在12分钟里有着鲜活的音符跳跃。意大利传世小提琴克莱蒙纳,曾经在此“试音”——拉响它的是著名小提琴手宁峰。 12分钟的《上海的一天》 描绘了上海这座城市从日出到日落的过程 如果说第126层是“巅峰艺术空间”的呈现,那么第125层则是解读“阻尼器”的多媒体艺术科普展。在互动演示环节里,可以面对屏幕,以挥手的幅度,“带动”台风的风速,从而“考验”超高建筑的“抗摇摆能力”。   多媒体展里的原理解析 ©朱光 在放下手的刹那,对面的屏幕忽然消失——变成全透明的玻璃,骤然发现玻璃后就是上海中心的阻尼器,也就是“上海慧眼”底座下的“奥秘”…… 金色圆盘下的阻尼器 ©朱光 记者手记:人人都有“慧眼” 人人都知道“上海之巅”就是上海中心的别称,人人知道上海中心观光厅,但不是人人都知道上海中心其实是有灵魂的文化空间。阻尼器不是每一幢超高层建筑都装,在阻尼器上创造一个艺术空间,更是上海中心的首创——把平常黑漆漆的设备层,点化为“巅峰艺术空间”,花费了四五年的时间。这是上海中心管理设计团队的一片慧心。 事实上,上海中心里不太为人熟知的文化空间还不止于此,仅一楼大厅处,就有覆在墙上的“百鱼图”,走几步又能看到琉璃幕墙上隐约的山水淡墨——如果用手机拍摄模式会更清晰得显现色泽对比。 … Read more

杭州师范大学2020 年“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报名啦!

Chinese Bridge Online Winter Camp 2020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China | February 2021 欢迎来到2021年2月“杭•ZHOU”“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 Welcome to “杭·ZHOU” (Chinese Bridge Online Winter Camp—A Week’s Cultural Tour in Hangzhou)! “杭•ZHOU”(“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这既可理解为“杭州”这座城市;也可理解为“在杭州的一周”;还可理解为“杭州是汉语言文化的摆渡之舟”,与“汉语桥”相得益彰。 As in Chinese language “ZHOU” means “州 (city)”,“周 (week)” or “舟 (boat)”, the title of our online winter camp, “杭•ZHOU” can be construed as “the city of Hangzhou”, or … Read more

让电影可阅读:上海新推电影主题书店

  位于老洋房内的电影主题书店特设半露天咖啡休闲区。新华社记者许晓青摄 新华社上海11月28日电(记者许晓青)在老一辈上海人记忆中集中放映电影资料片的“永乐宫”,如今新开设一家“FILM电影时光”主题书店。 上海不仅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也是电影相关休闲方式逐步向全国广泛传播的时尚地标。近年来,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书展等,文艺界多次推出“快闪”电影书店、周末电影书香集市等活动,均反响热烈。 最近新开的“FILM电影时光”书店位于武康路安福路交叉路口的院落内,这里原来不仅是“永乐宫”所在地,也是上海电影集团旗下联和院线的办公地,曾见证上海电影的蓬勃发展。 书店在一栋三层洋房的一楼。这座兴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式建筑,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走进书店,这里设有图书陈列区、咖啡休闲区,以及电影设备展示区等。书架上分门别类摆放电影专业书籍、中外影视剧作、文艺人士回忆录等,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上影集团旗下的艺术家和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专家会员的慷慨捐赠。这些捐赠书籍,可供前来享用咖啡的读者阅读,但不出售,现场出售的则是时下热卖的一些电影出版物。   书店陈列书籍中部分来自电影人捐赠,可提供阅览,但不售卖。新华社记者许晓青摄 书店运营负责人金喆介绍,读者可以在此消磨“电影时光”,还有机会翻阅到珍贵的中国电影史料,比如《电影故事》合集、1950年至2013年国产电影目录等。 书店还特聘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朱枫担任“荣誉掌柜”,作家毛尖、导演郑大圣担任“荣誉店长”。“梧桐影话”“星期天读书会”“行走武康路”等公益沙龙活动陆续在此举行。 “光阴此处可消磨。”朱枫“掌柜”说,电影艺术与书香文化始终是相辅相成的,这家书店不仅是时尚的“网红”打卡地,今后更将是影迷学习交流的小乐园、从业者灵感碰撞的聚会地、电影文化与大众亲密接触的传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