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邵逸夫医院精细化管理下的“妙方”

微信图片_20240527135021

  阳光洒进整洁的病房,巨大的落地窗让数公里外的钱塘江尽收眼底,但最与众不同的是墙上贴着的彩色“腰线”:红色为污染区、黄色为缓冲区、蓝色为清洁区,患者、家属、医务人员自如地穿梭其间…… 近日,10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位于浙江杭州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在“平疫结合”快速切换病房内,了解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创新成果,探访医院为华侨华人、外籍人士就医就诊的便利化举措。 “在新大楼的建设阶段,我们就按照‘平疫结合’的标准,让空间具备分隔为污染区、缓冲区和清洁区等3个独立区域的条件,必要时实现普通病房与传染病房的快速切换,成为‘平时用得着,应急也能上’的病房。”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说,目前,新大楼作为普通病房收治了神经内科等住院患者。 谈及设立“平疫结合”病房的初心,蔡秀军回忆道,2020年,他在各地走访调研时发现,传染病大楼和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存在“疫时床位供不应求、平时资源无辜浪费”的尴尬局面。如何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有限医疗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成为蔡秀军思考的方向。 “关键是‘快’,医院是与时间赛跑的地方。”蔡秀军介绍,“我们在不改变建筑原有设计的基础上,只要关闭楼层3个区域间的隔离门,启动正负压装置,病房就能在短时间内满足‘三区两通道’条件。” 在参访过程中,新西兰BNE佳讯全媒体集团总经理张书豪一边拍照一边感慨,“根据浙大邵逸夫医院的设计,仅需2、3个小时,普通病房就能快速切换成传染病房,成为短期收治隔离患者治疗场所,有效缓解优质医疗资源紧张等难题。” 作为中国首创的“平疫结合”病房,浙大邵逸夫医院为综合医院建设“平疫结合”可转换病区提供了“邵医样板”,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浙江省改革突破奖,同时牵头制定了浙江省《综合医院病区平疫切换技术导则(试行)》。 “平疫结合”病房只是浙大邵逸夫医院实行精细化管理下的一项创新之举。自1994年建院以来,浙大邵逸夫医院积极探索诊疗模式创新、不断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牵头承担卫生行业规范和标准制定等,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打造独具特色的“邵医模式”。 例如,浙大邵逸夫医院是中国最早实施日间手术模式的医院之一。“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前提下,为患者提供效率更高、费用更低的日间医疗服务,且费用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帮助患者把钱真正花在刀刃上。”蔡秀军介绍,目前,浙大邵逸夫医院已开放340种日间手术术种,日间手术占比为31.34%。 来自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七里乡周弄村的村民周长虎就是日间手术服务的受益者。 64岁的周长虎因劳作落下了静脉曲张、淋巴结肿大的毛病,但因各种原因迟迟没有手术。在浙大邵逸夫医院下乡帮扶干部劝说下,周长虎来到浙大邵逸夫医院就诊。“本来以为做手术需要住院,没想到挂号当天就顺利完成了手术,术后观察后就成功出院了,节省了不少费用。”周长虎感激地说。 “从院前到院后,从术前到术后,我们持续‘患’位思考,不断健全精细化管理体系,科学、规范、全面地为患者提供有深度亦有温度的优质医疗服务,让人民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安全感。”蔡秀军如是说。 2020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大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管理创新奖”,表彰医院在质量创新、标准创新、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创造等卓越绩效管理中取得的成效。浙大邵逸夫医院是首个入选该奖项的医疗机构。(完) (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平疫结合”病房。曹丹摄)  

浙江县域观察:千年古县城如何再青春?

中新网绍兴5月26日电(林波)在新能源产业园区,工人们忙碌地穿梭在厂房之间,一批批新能源产品将扬帆出海;在青瓷工坊里,年轻的手艺人们正在专注地创作,将古老技艺融入新的元素;在古村落,咖啡馆、民宿、手工艺品店等新型业态纷纷入驻,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当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一幅共富共美现代化图景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应运而生。 2023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上虞区位列2023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29位,首次挺进全国“30强”。 上虞夜景。 王刚 摄 小块头,也有大能量,这是浙江县域经济的生动诠释。 在共同富裕赶考路上,拥有2200多年建县历史的“古县城”上虞何以保持常青,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5月24日至26日,“今在上虞 遇见未来”青春之城全媒体采风行活动在上虞举行。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这座充满青春活力的城市,寻找“千年古县城”再青春的发展秘籍,感受中国城市发展的蓬勃活力和无限潜力。 作为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上虞提出了全面建设“青春之城”行动,以产业、人才、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环境提升等全方位打造“青春气质”,强化上虞城市发展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承载力,让上虞成为“最懂年轻人”的城市。 绍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上虞区委书记鲁霞光受访时表示,上虞区委提出建设“青春之城”的核心导向是推动全生命周期、全年龄段的人、产业、城市的年轻化青春化。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以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为主导的“青春产业”,无疑是上虞“青春之城”建设的动力之源。当地提出,目标成为浙江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绍兴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引领区。 铁、钴、镍、铜、锌……步入天津大学绍兴化工科技馆,元素周期表上的金属物质有序排列,高端精细化工材料引人注目。 “截至目前,我们研究院已签署46个横向项目,帮助企业实现新增经济效益超7亿元。”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副院长梁冬梅表示,该院正加快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助力上虞传统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例如当地的传统产业——绍兴黄酒,它的酿造是一门综合性的发酵工程科学,涉及多种化工知识。 海外华文媒体了解新能源产业发展。 王刚 摄 走进卧龙新能源智慧产业园,新投产的卧龙新能源储能装备正在抓紧生产。 浙江卧龙储能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锋受访时表示,新能源产业是冉冉升起的产业,企业研发团队中“95后”占到了60%以上,这也和上虞“青春之城”建设不谋而合。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项目,我们也期待能加强合作,用上中国产的新能源储能产品。”爱尔兰《华人报》副社长周瑞琮受访时表示,新能源储能系统已被大力引入爱尔兰的可再生能源领域,“尤其是当地华人对中国新能源储能产品比较感兴趣”。 海外华文媒体体验青瓷制作。 王刚 摄 在架起四梁八柱的同时,“青春之城”何以常青? 当前上虞正聚力物化活化,聚焦打造孝德、瓷源、东山、春晖等文化标识,推动项目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推动地域特色文化创新发展,全面提升“青春之城”文化力。 以瓷源文化标识为例,上虞是越窑青瓷的发源地,境内古窑址密布,其中小仙坛窑址于2006年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禁山窑址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活动中,海外华文媒体走进了位于上虞区上浦镇大善小坞村的瓷源文化小镇,了解“瓷源”这一文化标识的活化故事。 “让青瓷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让更多年轻人加深对青瓷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周统鉴是一名从事青瓷制作的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他创办的越青堂就落户在瓷源文化小镇。 借鉴现代设计理念,他结合青瓷的传统工艺,创造出符合年轻人审美和生活方式的新产品,“希望我们的传统文化产业更接地气,融入青春活力”。 加拿大天时传媒副主编周天浩受访时表示,海外华文媒体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在传播中国声音、推广中国文化、分享中国发展经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能助力当地文化更好地走出去,现在海外华文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日益增加,其中青瓷作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瑰宝,比较受海外受众的喜爱”。 覆卮山东澄古村一景。王刚 摄 在加拿大《搜罗》杂志社社长陈林看来,上虞无疑是美丽的。在覆卮山东澄古村,他看见了美丽的古村落在新业态的加持下,不断焕发新的活力,“正如老树发新芽,古村里随处可见青春之景”。 “将用笔触和镜头向海外受众介绍这座美丽的城市。”《斐济日报》记者裴华松是第一次来到绍兴上虞。在他看来,不仅要关注中国的动态,还致力于将中国的成功经验带回住在国,助力彼此更好发展。

探访浙江上虞越窑青瓷 千年技艺历久弥新

图为5月25日,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内,西晋龙窑窑址展示中。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浙江绍兴上虞的越窑青瓷发源于20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被誉为“母亲瓷”。跨越千年,上虞以其独特的文化标签吸引民众,瓷技艺文化在此传承发扬。 图为:5月25日,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内,西晋龙窑窑址展示中。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5月25日,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内,三国龙窑吸引参观者。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5月25日,上浦瓷源文化小镇内,当代青瓷、宋代青瓷、唐代青瓷对比展示中(从左到右)。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5月25日,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内,游人参观上虞窑。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5月25日,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内展示的上虞窑内部场景。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5月25日,上浦瓷源文化小镇内,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统鉴雕刻瓷器。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5月25日,上浦瓷源文化小镇内,越窑青瓷非遗手工艺人屠宗毅在分切瓷泥。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5月25日,上浦瓷源文化小镇内,越窑青瓷非遗手工艺人屠宗毅在雕刻瓷器。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5月25日,上浦瓷源文化小镇内,琳琅满目的青瓷产品吸引参观者。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5月25日,游人在上浦瓷源文化小镇体验陶瓷制作。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5月25日,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内展示的东汉时期的瓷器,吸引参观者。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千年绍兴黄酒绘上卡通图案

  中新社绍兴5月27日电 题:千年绍兴黄酒绘上卡通图案 作者 张斌 “‘女儿红’很有名,今天第一次走进工厂才发现,原来传统酒业也在与时俱进,开发的文创产品贴近市场需求,比如针对婚庆市场开发的小坛黄酒伴手礼绘制了新人形象,包装还是中国人都喜欢的红色,特别喜庆。” 近日,在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的绍兴女儿红酿酒有限公司参访时,来自西班牙的欧洲侨声报副总编黄美说。 5月25日,浙江绍兴上虞,工作人员展示婚庆主题的绍兴黄酒产品。王刚 摄 24日至26日,来自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和留学生代表等百余人走进绍兴上虞,参加“今在上虞遇见未来”青春之城全媒体采风行活动。 在绍兴女儿红酿酒有限公司花雕车间,工人正为酒坛进行彩绘。作为有着千年历史的绍兴黄酒品类,花雕酒甘甜醇厚,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因在酿造过程中增加了糯米的投入量而得名“加饭酒”。 最引人注意的还属花雕酒的精致酒坛,其彩色雕塑装饰集书法、美术、雕塑、文学等于一体,常用于庆祝孩子出生、婚嫁等人生重要时刻,“女儿红”“状元红”的说法闻名遐迩。 车间负责人景海刚介绍说,一瓶外观普通的绍兴黄酒要经过10道工序包装为花雕酒,一般是封藏到一定时候需要庆祝或送人时彩绘,自古以来就是纯手工定制,“每瓶花雕酒都有一个故事,饱含了人们的情感和期望。” 坚守传统的同时,绍兴黄酒也与时俱进。景海刚说,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时下的花雕酒定制非常个性化,比如为纪念孩子虎年出生,酒坛就可绘制一只卡通老虎图案。有人还要求绘制家人的书法作品,工匠师傅则有求必应。 文旅和婚庆是绍兴黄酒拓展的市场新赛道:印有新人形象的红色小酒坛仅一只手大,被消费者用作婚礼的伴手礼,心意与新意十足;与绍兴本地文旅品牌合作,“故乡的酒”坛身印有“迅哥儿”,受到许多年轻人喜爱,2023年底推出至今已卖出数千坛。 绍兴黄酒讲究天时,遵循夏制酒药、秋制麦曲、立冬开酿、立春榨酒、谷雨封坛的传统。拓展新市场的底气,源于黄酒产业的现代化发展。目前,绍兴女儿红酿酒有限公司有多条机械化黄酒生产、灌装线,年产黄酒能力达5万吨,产品远销欧美、日本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绍兴市副市长、上虞区委书记鲁霞光此前表示,随着中国消费市场升级,酒类消费品逐渐向健康化、高端化、年轻化方向发展,黄酒产业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正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航拍浙江上虞夜景:璀璨光影尽显“青春气质”

图为:跨越曹娥江的大桥上演灯光秀。(无人机照片)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水花舞动点缀曹娥江面、光影变换点亮城市夜空……初夏之夜,浙江绍兴上虞曹娥江“一江两岸”城市灯光秀以及人行景观桥音乐喷泉,成为市民游客“打卡点”。 曹娥江“一江两岸”曾是防洪工程,20年间已蝶变为景观工程,不仅成为城市公共空间,数十幢总部楼宇分布曹娥江畔,也让“新地标”更具“青春气质”。 图为上虞曹娥江畔光影璀璨。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跨越曹娥江的大桥光影绚丽。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游人在曹娥江人行景观桥上散步观景。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曹娥江人形景观桥两侧,多彩喷泉随音律“跳动“。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跨越曹娥江的大桥上演灯光秀。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上虞曹娥江的人行景观桥和城市高楼光影绚丽。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海外华文媒体探访中国新能源产业:期待用上储能产品

中新网绍兴5月25日电(林波)“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项目,我们也期待能加强合作,用上中国产的新能源储能产品。”爱尔兰《华人报》副社长周瑞琮25日受访时表示,新能源储能系统已被大力引入爱尔兰的可再生能源领域,“尤其是当地华人对中国新能源储能产品比较感兴趣”。 随着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新能源产业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当日,“今在上虞 遇见未来”青春之城全媒体采风行活动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举行,来自日本、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卧龙新能源智慧产业园,了解中国新能源产业,感受该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和无限潜力。 周瑞琮表示,爱尔兰很多朋友的房子就曾考虑过装太阳能光伏,“但是电力富余以后怎么处理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这就需要新能源储能设备储电”。 海外华文媒体了解中国新能源储能设备。 主办方供图 此次华文媒体代表参访的卧龙新能源智慧产业园总投资60亿元(人民币,下同)。 据浙江卧龙储能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锋介绍,新投产的卧龙新能源储能装备项目是该产业园项目的一部分,建设内容为新增储能模组PACK生产线、BMS生产线、PCS(储能变流器)生产线、集成总装线,以及SVG和高压变频器生产线等生产、检验检测设备,未来将形成年产值40亿元新能源转换与控制装置的生产能力。 “如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问题上的共识越来越多,我个人非常看好中国新能源产业。”加拿大《搜罗》杂志社社长陈林表示,未来随着新能源发电量占比提高,为了维持电力供应稳定,配套储能系统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 日本《留学生新闻报》副总编辑龙丽华表示,中国在全球新能源市场的创新能力非常突出。在她看来,新能源储能设备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为中国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洋弟子”在中国:走进浙江上虞学习非遗杭绣、蓝染

中新网绍兴5月25日电(林波)5月24日至26日,“今在上虞 遇见未来”青春之城全媒体采风行活动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举行。其间,来自日本、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华文媒体代表和“洋弟子”们走进上虞里直街,体验非遗项目——杭绣,了解蓝染,感受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来自加纳的“洋弟子”温福体验杭绣。 王刚摄 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杭绣技艺传承人金斐斐介绍杭绣技艺。 王刚摄 杭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至南宋为极盛时期。 “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诗人李白、白居易都曾用诗文为刺绣这门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增添了绮丽的想象。 加纳的“洋弟子”温福观看杭绣作品。 王刚摄 来自加纳的“洋弟子”温福学习杭绣。 王刚摄 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杭绣技艺传承人金斐斐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杭绣艺术领军人物陈水琴,十余年来,她以针代笔,以线为墨,绣出了新时代“绣娘”的锦绣人生。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了解杭绣作品。 主办方供图 据她介绍,完成一件刺绣作品,要经过选稿、上绷、描稿、配线、刺绣、装裱等步骤。以选稿为例,常规的是从中国传统书画中选取范本,比较新派的做法是结合当代艺术元素进行从无到有的创作。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洋弟子”王爱兰体验杭绣。 主办方供图 活动现场,“洋弟子”们体验了该非遗项目。 “这些作品非常有意思,像是美丽的画卷,但却是由一针一线中绣出来的。”来自加纳的“洋弟子”温福在体验杭绣后表示,看着美丽的杭绣,“绣”起来却并不简单,“中国手艺人非常厉害,我非常喜欢这些作品”。 来自塔吉克斯坦的留学生美妍了解双面绣作品。林波摄 在上虞里直街,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和“洋弟子”们还了解了蓝染技艺。 海外华文媒体和“洋弟子”们了解蓝染制作。 主办方供图 蓝染作品。 主办方供图 “这是一项古老而充满魅力的纺织工艺,没想到卷一卷、扎一扎后,能染出这么美丽的图案,令人惊艳。”来自塔克吉斯坦的“00后”留学生美妍表示,不仅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扎染文化的魅力,也从中看到了中国技艺的博大精深。

浙江上虞:里直老街焕新貌

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5月24日,夜幕降临,里直街吸引游人。位于浙江绍兴上虞的里直街在上世纪曾经是玻璃厂、风机厂、电机厂所在地。如今经过改造,该街区吸引不少文旅消费业态入驻,再次焕发生机。 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5月24日,里直街的道台书院吸引游人。位于浙江绍兴上虞的里直街在上世纪曾经是玻璃厂、风机厂、电机厂所在地。如今经过改造,该街区吸引不少文旅消费业态入驻,再次焕发生机。 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5月24日,夜幕降临,游人漫步里直街。位于浙江绍兴上虞的里直街在上世纪曾经是玻璃厂、风机厂、电机厂所在地。如今经过改造,该街区吸引不少文旅消费业态入驻,再次焕发生机。 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5月24日,游人参观里直街道台书院。位于浙江绍兴上虞的里直街在上世纪曾经是玻璃厂、风机厂、电机厂所在地。如今经过改造,该街区吸引不少文旅消费业态入驻,再次焕发生机。 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5月24日,里直街的“大东轮船公司”建筑吸引游人。位于浙江绍兴上虞的里直街在上世纪曾经是玻璃厂、风机厂、电机厂所在地。如今经过改造,该街区吸引不少文旅消费业态入驻,再次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