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一带一路”媒体新一轮合作启动仪式将在京举行》
跨越山海,聚力同行!北京时间 10月9日下午16时,山海和鸣谱华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一带一路”媒体新一轮合作启动仪式将在京举行。《中国电视》邀您关注。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https://yspapp.cn/1tUi
跨越山海,聚力同行!北京时间 10月9日下午16时,山海和鸣谱华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一带一路”媒体新一轮合作启动仪式将在京举行。《中国电视》邀您关注。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https://yspapp.cn/1tUi
北京时间9月29日,中秋节当天20:00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中秋晚会》向全球受众同步播出。领略秋晚舞台的诗情画意,感受团圆佳节的脉脉温情。《中国电视》邀您共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中秋晚会》在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城”的中国四川省宜宾市举办,晚会分上篇《月涌大江》、中篇《江水三千》、下篇《江月年年》三个篇章,20多个节目围绕诗、酒、月、水、竹5种文化意象展开,父母恩情、儿女爱心、人间真情等普通人视角的故事让不同年龄的观众群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惊喜、温暖与感动。 “唯美、真挚、抒情、浪漫”是总台中秋晚会一以贯之的艺术追求。今年的秋晚在“长江干线航道零公里”处邀请全世界华人咏月、赏月、拜月,诗酒言欢,共度佳节,必将给海内外的观众留下难忘的回忆。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中秋晚会》更多精彩内容 总宣片:https://yspapp.cn/1kgh 直播链接:https://yspapp.cn/1pAJ
本次《中国电视》向您推荐中国的5个地方——在梧林体验侨乡文化,在溪口了解年轻人的“快乐老家”,在上海村史馆珍藏乡愁,在盆罐庄村品味非遗之美,在盐池领略塞上风情与江南风韵。来看看《记住乡愁》中有没有您期待的地方! 中国福建梧林——故林归宿处 一叶下梧桐 中国福建省是著名的闽南侨乡,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海洋文化、中原文化、闽南文化、侨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汇集。 蔡连卿老人是一名菲律宾华侨,他的老家梧林村是一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闽南古村落。这里的常住人口有1800多人,而旅居海外的华侨数量却是常住人口的10倍,可以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侨乡。 今天的梧林村依旧保留着136幢百年以上历史的老宅,其中既有闽南风情的红砖古厝,也有南洋风格的番仔楼,还有近现代哥特式和罗马式的老洋楼。一幢幢老屋,既见证了梧林人“下南洋”的艰辛岁月,又饱含了他们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2016年,晋江智能制造产业园开工建设,梧林面临着整村征迁的情况。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晋江市决定把“整村保护下来,好好开发建设”。2019年,梧林传统村落改造完成,历经600多年沧桑的闽南古建筑群悄然新生。 中国浙江溪口——创客云集 打造未来乡村 中国浙江省衢州市的溪口村,是一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别看它年岁久远,“内核”却十分年轻。 在这里,古老与时尚、传统与现代完美交融,成就了一处创客云集的未来乡村。 就在半个多世纪前,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曾会聚到溪口村来开采黄铁矿。如今尽管矿场已停产多年,那段激昂奋斗的岁月仍留在溪口人心中。对于老场区的改造,当地人并没有大拆大建,而是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的方式,对老建筑的屋顶和墙面进行加固装饰,在内部区域的功能性上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改造之后,老厂房变成了图书馆,老仓库里办起了咖啡厅,当年的职工食堂依旧是食堂,只不过成为了一处共享食堂,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的年轻创客,都可以来这里吃饭。 共享共建、宜居宜业的工作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溪口创业。在这里,既能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又能体味到乡村生活的野趣。年轻的创客们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在这片土地上探索更多的可能。 中国上海村史馆——乡情有归处 家风代代传 从一个家族血脉家风的延续,到一座村庄精神文化的传承,一座座村史馆连接着古老与现代、历史与今天,让乡情有了归处,文化有了传承。 上海市的周边坐落着1500多座村庄,它们依旧保存着乡土社会的民风民俗。自2020年起,上海的村庄里陆续建起了村史馆,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老物件,串联起上海乡村的过往,也展望着乡村的未来。 杨家村位于上海市金山区,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就已经拥有了18家村办企业。后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村庄融入了城市,村民搬进了楼房,人们便在老厂房的基础上建起这座村史馆。馆内珍藏的1400多件展品述说着一个时代的记忆。 位于上海崇明岛最东端的瀛东村是一座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瀛东村所在的地方还是一片荒凉的滩涂。为了改善生活,大家决定“向荒滩要田”。萧瑟的海风中,六位年轻力壮的村民,花了七个月时间筑起了一道1700米长的大堤,围出了600多亩土地。前后九年时间,历经三次闯滩,人们一共围出了4000亩土地,也在茫茫荒滩上围出一片希望的“绿洲”。2006年,瀛东村建起了村史馆,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的奋斗故事就此被记录了下来。 中国天津盆罐庄——千年陶艺打造“理想村” 在中国天津市的东北部,坐落着一个名字十分“接地气”的村庄——盆罐庄村。陶产业是这里的主要产业,村里生产的手工陶远销海外,因此这里也有着“陶甑之乡”的美誉。 盆罐庄村有着600多年的制陶历史。村里的陶制品能够远销海外,还要从四十多年前说起。那时候,随着五金制品的渐渐流行,盆罐制品逐渐没落,村里仅剩的三座古窑也面临着随时关闭的困境。就在此时,盆罐庄村收到了一笔来自海外的150个品类的工艺陶订单,大家都很开心。然而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当大家真正去实践时,发现时间来不及了。无奈之下,制陶人们放手一搏,改用多年来擅长的传统技法,把之前从泥塑、剪纸中借鉴的捏、塑、雕等技法运用其中。终于,在最后一刻,货品登上了开往国外的货船。 随着这批充满东方审美的手工陶制品在国外展会亮相,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客商的目光。至此,盆罐庄村陶艺的出海之路彻底打开,这里生产的陶制品开始远销海外。 到了2018 年,盆罐庄村着力打造“中国甑乡”旅游名片,从附近的战国古遗址中提炼出陶甑文化,同时引入“理想村”这一未来乡村概念,打造陶文化主题民宿,围绕着“美食、美器、美宿”开展体验式乡村陶艺主题文化游,让人们在这里感受到浓浓的非遗之美。 中国宁夏盐池——塞上牧歌传四方 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的盐池,是一个兼具塞上风情与江南风韵的地方。 如今的盐池,群羊塞道,生机勃勃。然而在四十多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那时由于过度放牧,土地沙漠化严重。为了改变家乡的面貌,从1983年起,盐池人扛起镐头,背上树苗,向风沙宣战。到如今,四十年过去了,当地共治理荒沙200多万亩,终于把茫茫荒漠变成了绿洲。 随着盐池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盐池人萌生了回家养羊的想法。他们建立了100家标准化生态牧场,打造了91个标准化养殖示范村,逐步让家乡的滩羊产业红火起来,老经验与新见识在一方小小的羊圈中碰撞出了火花。 “90后”青年小冯对于养羊,有一套新奇的策略。因为盐池实行封山禁牧以后,滩羊只能圈养,为了保持品质,小冯模拟野外环境修建了“生态跑道”,让羊在上面赛跑,这样的养羊新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牧民效仿,盐池滩羊的美名因此越传越广。2016年,这里的特产“盐池滩羊”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小小滩羊成为盐池人开启幸福之门的金钥匙,也让这里有了“中国滩羊之乡”的美誉。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记住乡愁》更多精彩内容: 福建梧林:https://yspapp.cn/1ix8 浙江溪口:https://yspapp.cn/1oMi 上海村史馆:https://yspapp.cn/1oMm 天津盆罐庄:https://yspapp.cn/1jH7 宁夏盐池https://yspapp.cn/1mDx
《乘着大巴看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全网首个移动巴士演播室节目。北京时间9月27日及29日,节目再次出发走进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从巴丹吉林沙漠到额济纳旗胡杨林,从通湖草原到东风航天城……带您体验打开阿拉善的“一万种可能”,《中国电视》邀您共赏。 阿拉善不仅是文化圣地,更走出了产业经贸的新路。这里有曾经作为军事要塞的阿拉善和硕特亲王府,有通往西域的古丝绸之路,有绚丽的非遗技艺阿拉善地毯织造,还有铜锅奶茶、驼奶酸奶等美味蒙餐。 节目中,你可以策马乘车奔驰在广袤的沙漠,跟随嘉宾的脚步品尝当地美食,在大漠奇石博物馆观赏阿拉善奇石,在丹吉林沙漠埋下草方格助力防沙治沙,在那达慕大会观看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沙力搏尔式摔跤,体验射箭、滑沙,还可以在入夜的草原上点燃篝火观赏“沙漠星空音乐会”。 北京时间9月27日和9月29日14点,请您来到直播间,与世界一起开启一场充满大漠风情的旅行。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乘着大巴看中国|与世界一起看阿拉善》更多内容: https://yspapp.cn/1pT3
“庆丰收、促和美”,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将在9月23日农历秋分时节如约而至。秋分前夜,《中国电视》邀您共同关注总台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共享丰收喜悦。本次晚会将首次走进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古城海子”,在大草原上解锁全景式丰晚舞台,共绘丰收和美新画卷。 “古城海子”所在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生态环境脆弱,曾备受风沙侵蚀危害。今天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蝶变。在采煤沉陷区上建起光伏基地,产业低碳转型中的伊金霍洛旗正在迎来“绿色GDP”的新丰收。当“古城海子”与丰晚主舞台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美妙的乐章? 今年的丰晚在户外举办,采用了全景式舞美设计。舞台设计以金色为主色调,用草垛、麦穗、玉米、辣椒等堆叠布置,辅以蒙古包等民俗元素,既烘托出丰收的氛围感,又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象征丰收的金穗也被搬上舞台,借助多媒体视觉技术,由主舞台向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延伸,形成五条寓意吉祥的“丰收大道”。为了更好地呈现中国各地丰收场景,丰晚将全程开启“5G+AI”互动连线,传递“处处有丰收,天地皆舞台”的创新理念;此外,引入XR、飞猫、一镜到底等多种拍摄方式,不仅提供了用户喜闻乐见的丰富呈现形式,也为晚会提供了更多元的视角。 丰晚舞台上最耀眼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领域的人物代表,他们也是舞台上闪耀的乡村达人、技能高手、丰收人物。晚会现场进行了专门布局和艺术构思,为他们打造专属舞台,让“村里闪亮的星”充分绽放光彩。 (“和和”“美美”) 今年,丰晚舞台上还将迎来两位“丰收少年”虚拟人物IP——“和和”“美美”。“和和”“美美”将同观众“云游”多地,通过呈现地方特色的服饰造型,把丰收的喜悦传遍中国大地。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更多精彩内容: https://yspapp.cn/1qsJ
9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秋分”之日,昼夜等长。《中国电视》邀您关注《方言这么美》和《国之大雅·二十四节气》秋分篇,感受醒狮文化精神,“蟹”逅鲜美,感受秋日浪漫。 《方言这么美》:秋分,醒狮祝丰年 秋分日也是丰收节,瓜果满园、谷物满仓;菊黄蟹肥、新稻飘香。丰收之美,来自劳动者们汗水的浇灌,也来自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在中国岭南地区,人们会用醒狮来庆祝丰收。本次《中国电视》邀您一起走进广东佛山,感受当地的醒狮文化精神。 醒狮原名为瑞狮,起源于中国广东佛山。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佛山人在民族忧患意识下,将“瑞狮”改名为“醒狮”,寓意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它在广东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不仅寓意着如意吉祥,还是雄健、勇敢和力量的象征。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在一阵阵喧闹的锣鼓声中,醒狮表演者做出各种生动威武的动作,寓意着祈求丰收、五谷丰登。 醒狮是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演变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在历史的绵延中,醒狮的活力未曾消减,这里蕴藏着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精气神。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岭南地区的这只醒狮,脚踏千百年的风云,登高揽月上山采青,追风远航无惧风雨,这只雄狮身上有岭南人最宝贵的精神,拥有一颗勇往直前的年轻的心。 中国电视-《国之大雅-二十四节气》:秋分篇 在这个值得欢庆的日子里,记者来到正值丰收的江南水乡——中国江苏苏州,看纵横交错的渔网,品肥美鲜嫩的阳澄湖大闸蟹。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螃蟹从一个小小的蟹卵到可食用的成年蟹,需要经过20多次的换壳,那什么时候的螃蟹才最好吃呢? 九月母蟹吃蟹黄,十月公蟹吃蟹膏。大家知道在挑选的时候如何分辨螃蟹的公母吗?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螃蟹的腹部来判断。公蟹的腹部为三角尖形,而母蟹的腹部则呈圆形或椭圆形。 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曾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如今我们形容一个人有尝试的勇气时,也经常说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相传大禹治水的年代,大闸蟹随着洪水在江河湖海中肆虐横行,后来一个名叫“解”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吃了第一只螃蟹。结果发现这种食物不仅无毒,味道也不错,于是人们便开始纷纷效仿。为了纪念“解”,“蟹”这个名字就正式诞生了。 大闸蟹怎么做才好吃呢?让我们来教你做一桌精美的螃蟹宴吧! (苏式面拖蟹) 苏式面拖蟹是江南地区一道传统名菜,选用“六月黄”这一品种的螃蟹为主料。通过蘸粉、油煎,让蟹鲜流出,加水并用面粉调糊,再加入酱油、调料,口味独特,鲜香浓郁。 (花雕熟醉蟹) 花雕熟醉蟹则用黄酒、花雕酒、陈皮、话梅等调制的秘制酱料制作。熟蟹耐放卫生,但依然使用了醉蟹的制作工艺,口感鲜甜,余香不绝。 (蟹粉鸡头米) 鸡头米就是中药里的芡实,用苏州话念作“记得米”。将蟹粉与鸡头米放在一起炒,满满的浓郁蟹黄包裹颗颗饱满的鸡头米,味道香浓,口感爽滑。 (蟹酿橙) 蟹酿橙是宋代宫廷名菜,源于山野,后入宫廷。把蟹肉、蟹黄、蟹粉放在橙子中做成,高温蒸制让橙香和蟹味之美彻底融合。 (黄蟹过桥鱼头皇) 螃蟹属寒性食物,鳜鱼可以很好地中和螃蟹的寒。取鳜鱼鱼头、鱼骨炖出汤,将大闸蟹、鱼片过桥炖煮两分钟,口感滑嫩鲜香。 (清蒸大闸蟹) 清蒸大闸蟹是不失螃蟹原味的一种做法,吃法也极为讲究,更是有能工巧匠们为吃蟹研制出了一整套精巧的专用工具——“蟹八件”。 用蟹锤轻轻敲打螃蟹壳,使壳肉更好分离,由蟹斧撬开蟹壳再用蟹剪剪去脐,拿镊子夹掉腮、肺,还要夹掉数寒气最重的六角形蟹心,最后用剪刀将蟹腿剪下,接下来就可以借助其他小工具细细品尝鲜美的螃蟹啦!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方言这么美》:https://yspapp.cn/1qsx 《国之大雅·二十四节气》:https://yspapp.cn/1qpd
古特雷斯:人类打开了通往地狱的大门 9月20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纽约召开的气候雄心峰会(Sommet sur l’ambition climatique)上致辞时表示,随着极端天气事件的加剧,农民眼睁睁地看着庄稼被洪水冲走却无能为力,气温上升引发致命疾病,大批民众逃离历史性山火,人类已经打开了通往地狱的大门,不作为将引发严峻后果。而目前气候行动的规模与“气候危机的程度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人类社会正朝着2.8℃的气温升幅迈进,危险和不稳定后果正在加剧。不过他强调未来并不是不能改变,如果现在就采取行动,《巴黎协定》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尽可能接近1.5℃的目标仍然是可以实现的。他再次呼吁制定《气候团结公约》,让主要排放国承担更多责任,并呼吁富裕国家支持新兴经济体,使其能够度过危机。并敦促发达国家必须履行1000亿美元的承诺,为绿色气候基金充资,并将气候适应资金增加一倍。此外,还必须在2027年之前为世界上所有人建立早期预警系统。需要指出的是,这场气候雄心峰会却排除了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中国和人均排放第一的美国,以及今年的COP28 会议主办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而他这么做的原因是对当前的气候计划不满意,决定拉拢那些积极推动者,如加拿大、巴西等,或者愿意答应他制定的气候目标的国家,在通过他们激励其他国家采取更多行动。 印媒:巴基斯坦是过去式,加拿大才是印度的新头号敌人 在联邦总理特鲁多指名道姓指责印度政府是暗杀锡克宗教领袖的幕后黑手后,印度不仅采取了报复措施,对等驱逐了加拿大一名外交官后,还发布了针对加拿大的旅游警告。印度外交部告诫身在加拿大和计划前往加拿大的印度公民保持“最高警惕”。称“鉴于加拿大的反印度活动,以及在政治上被容忍的仇恨罪行和暴力犯罪不断增加,敦促所有在加拿大和考虑前往的印度公民保持最高警惕,并特别建议印度学生格外小心,保持警惕。”而自2018年以来,印度一直是加拿大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加拿大国际教育局的数据显示,去年来自印度的留学生增加了47%,达到近32万人,约占海外学生总数的40%。而印度著名媒体——《印度时报》也在网站上刊文称,“巴基斯坦是过去式,加拿大才是印度的新头号敌人。”另外,加拿大的《多伦多太阳报》(Toronto Sun)爆料称,早在特鲁多站出来之前数周,渥太华曾要求其最亲近的盟友,包括美国和其他五眼国家,公开谴责这起谋杀事件,但遭到了拒绝,因为以白宫为首的发达国家正试图争取印度作为地缘政治和贸易伙伴,不想激怒印度。 中美航班增加 加拿大还没动静 最近,中国的国航、东航、南航三大航空公司先后向美国交通部披露了今年10月到明年3月底的飞行计划,中美之间直飞航班有望再度增加。而之前三大航司提交的9-10月航班计划已经正式生效,每周可以执行18对中美直飞往返客运航班,比之前增加了6对。随着航班的逐渐增加和旅行淡季的到来,中美直飞航线的票价也开始下滑,让身处加拿大的华人心动。加拿大交通部曾在8月表示,继6月份与美国达成协议后,中国已经开始和加拿大正式就如何增加中国和加拿大之间的直航航班进行谈判,当时引发一片欢呼,但几个月过去,至今还没有看到航班增加的迹象。中国民航局的计划显示在10月28日前并无新增航班的信息,看来只能期待10月29日新的冬春航季计划中会有好消息。 性别意识教育:示威者与反示威者对立 9月20日,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的国会山前举行了一场名为“百万儿童游行”的抗议活动,旨在抗议各地学校开展的所谓性别意识教育,并团结所有的反对者,但在现场,另一群主张性少数群体权利的抗议者与示威者在警察眼皮地下互呛,发生激烈的争吵,最终有两人因发布仇恨材料而被捕,另一人因扰乱和平示威而被捕。其实这场“百万儿童游行”活动在全国各地的城市举行,与此同时,2SLGBTQ+社群倡导者Sarah Worthman则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至少63场反示威活动,于是在蒙特利尔的市中心也发生了类似的一幕,举着“父母知道得更清楚”(les parents le savent mieux)或“让孩子保持纯真”( garder l’innocence des enfants)等标语牌的保守派和举着诸如“保护变性孩子”(protégez les enfants trans)等标语的自由派之间也爆发激烈的争吵,甚至彼此辱骂,而在现场示威的还有多名举着标语的儿童。 魁省空缺岗位越来越少 最新的数据表明,加拿大的岗位空缺情况正在好转,从最高峰的近百万个岗位找不到人减少到现在的不到80万人。而魁省研究所(Institut du Québec)的数据显示,魁省需要填补的空缺岗位数量在第二季度减少了1.64万人,达到19.57万人,这是自2021年以来首次跌破20万。尽管如此,魁省和卑诗省一样,依然是全国空缺岗位最多的地方。数据还表明,魁省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状况似乎在好转,但依然存在不平衡的情况,比如在魁省拥有大学学历的失业人员有43,000人,需要这种资格的职位空缺却仅有26,000个。相反,魁省有 68,000 个没有大学学历要求的职位空缺,能填补这些职位的失业人员却只有 47,000人。 警惕:今年秋季或发三重疫情 随着秋季的来临,魁省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和住院人数又开始抬头。魁省公共卫生专家Nicholas Brousseau也告诫说,今年,魁北克人必须为呼吸道病毒的“三重流行”做好准备,因为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将同时传播,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处于南半球、比加拿大更早进入秋冬季的澳大利亚已经经历了“三重疫情”流行的重击,且71%需要入院治疗的患者是16岁以下的儿童。其实,去年秋冬季,加拿大各地也都受到这三重流行病毒的冲击,各个医院、急诊以及社区卫生机构都人满为患,让不堪重负的一线医生不断呼吁各级政府重启口罩令。 护士有多挣钱:一年超过50万 在2022-2023年度,魁省共有三名护士通过加班获得超过50万的收入。收入最高的是一名来自Laval的护士,高达530 680元,是她基本工资的四倍。这名女护士的收入显示,她的基本工资为67 461 元,加班工资高达300 268 元,获得奖金132 302元,外加其他的奖励30 649元。年收入超过50万元的护士还有一名来自CISSS de L’Est-de-L’Île-de-Montréal,她的基本工资比较高,为158 483 元,加班工资为268 325元;另一名护士来自Outaouais,加班工资达到其基本工资的三倍以上。不止护士的工资在医疗系统大量缺人的背景下大涨,护士助理以及护工的加班费用也大增,可达到基本工资的3、4倍。
一粒平凡的稻米种子生根发芽,开启了辉煌绚烂的人类文明。《中国电视》邀您关注《中国米食大会》,从“一粒米”窥见中国米食的诞生及发展,探寻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文化,品尝多种米食味道,了解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 作为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米食文化历经千年传承,博大精深、种类繁多。米食,作为与人们有着深切联结的食物,不仅是民俗的体现,也极易勾起乡愁。 大型美食文化探寻节目《中国米食大会》以全新的真人秀慢综艺形式呈现,从一粒米切入,聚焦米食中国的多彩文化。节目邀请了历史、文学、农业科技方面的专家以及美食达人组成“跨界米食寻味团”,以“米”为线索,将中国浙江、广东、云南、湖南、湖北、海南等六个米源地的美好风光、米食文化、生活百态串联起来,每走一地都将接地气的“米行程”、独特的“米品味”、有烟火气的“米生活”、风情迥异的“米景”、有趣又深远的“米历史”呈现给观众。 在节目中,你可以看到亩产三千斤的水稻长什么样子;了解一碗洁白的米饭,要经过育种、插秧、收割、脱壳、蒸制….等等加工和制作过程;还可以和嘉宾一起体验用原始工具把稻谷脱壳、无人驾驶插秧机;品尝科学家正在努力培育既高产又口感好的水稻品种;探寻稻作农业文明的发展,同时体会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中国米食大会》更多精彩内容 宣传片: https://yspapp.cn/1hbs
水稻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在距今一万多年前,稻谷还只是水边野草的种子。从“离离原上草”到“粒粒皆辛苦”,是谁第一个剥开稻谷的坚壳,发现稻米可以食用的秘密?是谁第一个撒下希望的种子,为历史的长卷沁入三分稻香?《中国电视》邀您关注《寻古中国·稻谷记》。 水稻起源于中国,漂洋过海在世界上许多地方落地生根,造福人类。而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都有水稻种植。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也对中国水稻的种植、传播与推广给予高度评价。 纪录片《寻古中国·稻谷记》依托丰富扎实的考古探索和最新研究成果,系统梳理仙人洞和吊桶环、上山、河姆渡、良渚、南佐等文化遗址中与稻作相关的线索与内容;创作团队奔赴中国浙江、湖南、江西、河南、甘肃、山东等地的26座城市,深入拍摄考古现场13处、博物馆24座。片中数十件内涵丰富的文物串起中国水稻起源、传播和波澜壮阔的稻作文明演进画卷,追溯了水稻种植跨越千山万水广泛传播、惠及世界和催生文明的历史故事。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稻谷记》更多精彩内容: 宣传片: https://yspapp.cn/1n4R 寻古中国|《稻谷记》第一集:一望万年:https://yspapp.cn/1jXK 寻古中国|《稻谷记》第二集:晨曦寻稻:https://yspapp.cn/1k6M 寻古中国|《稻谷记》第三集:稻田之上:https://yspapp.cn/1kfI 寻古中国|《稻谷记》第四集:稻丰古国:https://yspapp.cn/1knW 寻古中国|《稻谷记》第五集:稻香九州:https://yspapp.cn/1kww
“玉”究竟来源于哪里?它从何时开始走进中华先民的生产生活?它在不同地域绽放出哪些别致形态?在不同阶段扮演了什么角色?《中国电视》邀您共赏纪录片《寻古中国·玉石记》。 什么是玉?中国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玉,石之美者。”中国文化史经典《周礼》中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中国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如果用一种物质代表中华文化,那就是玉。”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表示:“玉是传统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物。而这一文化现象为中国所独有而且长盛不衰。” 《寻古中国·玉石记》节目立足诸多遗址最新考古成果,结合文献记载及科学调查研究,从乌苏里江畔的小南山,到西辽河流域的兴隆洼、红山;从长江流域的良渚、凌家滩、石家河,到黄河流域的陶寺、石峁、龙山;从夏朝二里头遗址,到商朝妇好墓,再到西汉楚王陵……以中国多座重要考古遗址和许多件珍贵出土玉器为线索,通过探寻中华先民发现玉、雕琢玉、使用玉、钟爱玉、赋予玉以丰厚精神文化内涵的历史和故事,见证中国一万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在节目中,有多项首次或深度披露的考古成果:比如2022年在中国安徽马鞍山凌家滩遗址的新一轮发掘,不仅发现了此前未见的玉石器祭祀坑以及燎祭现象,还在这里出土了一件“龙首形玉器”,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中绝无仅有的重要发现。此外,良渚“玉琮王”上直径仅几毫米的小眼圈是如何雕刻的?八千多年前兴隆洼的先民如何在玉玦上钻出正圆形?这些内容都在节目中精彩呈现。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寻古中国》更多内容: 宣传片: https://yspapp.cn/1n4S 寻古中国丨《玉石记》第一集:古玉之谜:https://yspapp.cn/1dSn 寻古中国丨《玉石记》第二集:神玉寻踪:https://yspapp.cn/1dYI 寻古中国丨《玉石记》第三集:玉耀古国:https://yspapp.cn/1e7i 寻古中国 | 《玉石记》第四集:玉琢华章:https://yspapp.cn/1ehB 寻古中国丨《玉石记》第五集:玉韫神州:https://yspapp.cn/1e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