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探文旅商贸发展 海外华文媒体为重庆潼南“走出去”建言献策

7月8日晚,“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参访团在重庆潼南举行分组小范围会议,来自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7家海外华文媒体聚焦当地文旅商贸发展,为潼南的“走出去”建言献策。 图为会议现场。何蓬磊摄 当天,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四川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四川省侨联、中国新闻社联合主办的“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参访团一行走进重庆潼南区,参访了柏梓镇小岭村万亩柠檬基地、潼南柠檬种苗繁育中心、果蔬书院、重庆弘喜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地。 潼南,地处川渝要扼,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上的一颗明珠,拥有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双江古镇、中国最美花海陈抟故里菜花景区、世界第一室内饰金大佛、杨闇公故里4个国家AAAA级景区,是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此外,潼南还有杨氏民宅、千佛寺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双江禹王宫、杨闇公故居等20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安鱼、女子狮舞、扯扯灯等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潼南在文旅商贸领域展现出蓬勃生机,尤其是其柠檬产业,更是享誉国内外,被誉为“国际柠檬之都”。 潼南柠檬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重庆市第一位,且集柠檬种植、休闲采摘、科普教育为一体,与汇达柠檬、檬泰生物科技等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化联合体。此外,潼南还建成了柠檬文化广场、柠檬采摘园、柠檬产品体验中心等文旅配套设施,年接纳游客达20万人次。 如今,潼南已围绕柠檬精深加工,开发出饮料、绿色食品、美容护肤品、生物医药及保健品等五大体系350多种柠檬产品,远销德国、俄罗斯、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意大利也是柠檬的重要产地,潼南柠檬与意大利柠檬产业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希望双方能加强交流,相互借鉴发展经验。”意大利侨网总编辑王卫平称,意大利的柠檬小镇围绕柠檬产业链做了一系列深加工产品,潼南可以与其交流学习。 重庆市潼南区商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张程介绍,潼南以水而建,物产富饶,勤劳的潼南人民制出独具特色的潼南美食,竹炭鱼、小鲜鸡、小龙虾等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当前,潼南正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建设东盟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实现川渝多元农特产品的集散,带动成渝地区更多农产品出境出海、走向世界。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对潼南的文旅发展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纷纷建言献策。他们表示,潼南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利用海外华文媒体的平台优势,加大国际传播力度,让更多海外人士了解潼南、关注潼南。 在文旅方面,参访团成员们建议潼南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带旅,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品,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此外,还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重庆市潼南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出席本次会议,潼南区商务委、潼南区文化旅游委、潼南区网信办、潼南区故管处、潼南区旅投集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会。

中国电视-《我的阿勒泰》

阿勒泰4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我的阿勒泰》,一起聆听汉族少女李文秀在大城市追求文学梦想屡屡碰壁、在结识阿勒泰哈萨克族少年巴太之后,渐渐发现当地之美的故事。 生长在中国新疆阿勒泰小村庄的汉族少女李文秀一心在大城市中追求文学梦想,却屡屡碰壁被迫回到老家与开小卖部的母亲相依为命。结识哈萨克少年巴太之后,文秀渐渐发现了当地之美,并和母亲一起跟随游牧的哈萨克家庭进入了夏牧场。牧区的日子让文秀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一心追求文学梦想的文秀在恢宏壮丽的北疆自然中也找到了创作灵感,并在与巴太相处中互生情愫。在克服了文化隔阂和其他种种困难后,最终文秀和巴太得到了大家的祝福,收获了爱情,文秀在阿勒泰生活时创作的文学作品也终于得以发表。 《中国电视》邀您收看《我的阿勒泰》更多精彩内容: https://yspapp.cn/271T  

中国电视-《庆余年》(第二季)

庆余年1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庆余年》(第二季),一同跟随身世神秘的青年范闲,看他是如何历经家族、江湖、庙堂的种种考验与锤炼、继续书写人生传奇的。 身世神秘的青年范闲在返回南庆国京都途中假死,掩过众人耳目,偷偷潜回,暗中查明了南庆国二皇子设下的“抱月楼陷阱”。正式回京都后,范闲接手鉴查院一处,大行整风之举,重创二皇子在官场的势力。悬空庙上,南庆国皇帝——庆帝遭遇三连刺杀,范闲也被刺客打成重伤,虽侥幸存活却真气全失,而范闲的皇子身份也被泄露,引起轩然大波,庆帝与范闲隐晦相认,为平息各方猜测,庆帝派范闲下江南治理皇家内库。在江南,范闲挑战长公主与明家的势力,以求彻底夺回内库。 《中国电视》邀您收看《庆余年》(第二季) 更多精彩内容: https://yspapp.cn/29iO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重庆潼南:探访柠檬如何“千变万化”出海

蜿蜒秀美的涪江、琼江从重庆市潼南区穿流而过。沿琼江而下,走进柏梓镇万亩柠檬基地,平坦的土地上是一望无际的柠檬树,阵阵清香扑鼻而来。 7月8日,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四川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四川省侨联、中国新闻社联合主办的“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川渝行”参访团一行走进重庆潼南,了解当地柠檬产业是如何“千变万化”出海的。 7月8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重庆市潼南区柏梓镇万亩柠檬基地参访。中新网记者何蓬磊摄 潼南柠檬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重庆市第一位。万亩柠檬基地负责人介绍,这里集柠檬种植、休闲采摘、科普教育为一体,与汇达柠檬、檬泰生物科技等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化联合体,并建成柠檬文化广场、柠檬采摘园、柠檬产品体验中心等文旅配套设施,年接纳游客达20万人次。 “在意大利,吃海鲜、牛排时都会用到柠檬,还能酿造柠檬酒,几乎是人们的生活必备品。”在参观完柠檬基地后,意大利侨网总编辑王卫平说,意大利也是柠檬的重要产地,自己每天都和柠檬打交道,希望潼南柠檬能和意大利柠檬产业加强交流,相互借鉴对方的发展经验。 柠檬茶、柠檬冻干片、柠檬面膜、柠檬精油、柠檬果胶……如今的潼南,围绕着精深加工,已经开发出饮料、绿色食品、美容护肤品、生物医药及保健品等5大体系350多种柠檬产品,远销德国、俄罗斯、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重庆潼南柠檬脱毒种苗繁育中心内品尝柠檬产品。中新网记者何蓬磊摄 在潼南柠檬脱毒种苗繁育中心,建立了柠檬良种脱毒三级繁育体系,依托西南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为成渝地区柠檬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从柠檬选种到采收的全流程数字化、信息化跟踪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潼南柠檬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无毒柠檬种苗。”柠檬脱毒种苗繁育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整个中心的运作只需一两个人就能控制,培育出的幼苗也更有品质保障。 “这个产品味道很不错。”在柠檬脱毒种苗繁育中心,南非《非洲时报》副总编孙想录品尝了柠檬片蜜饯后说,柠檬香味很足,而且一点都不酸。他介绍,柠檬是吃西餐时的重要调料,很看好潼南柠檬未来的发展,期待早日销往非洲,市场一定很广阔。 当前,潼南通过实施优品、智慧、强链、品牌、畅销、共富六大工程,联通世界、联动省市、联盟川渝、联合企业,打造世界级柠檬产业集群和“中国柠檬第一品牌”。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重庆市潼南区参观雪王农业(重庆)有限公司。李可怡摄 “我们公司集水果初加工、速冻原料研发、出口贸易、农业种植及保鲜技术推广等为一体。”雪王农业(重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邵林介绍,公司依托潼南优质柠檬资源重塑产业链,引领柠檬产业向智慧农业、订单农业、数字农业发展,推动实现柠檬鲜果产销一体化。 “通过深化产加销发展模式,一条集标准化种植、种苗培育、精深加工等流程为一体的柠檬全产业链条正在形成。”韩国《新华报》总编辑李茂娥表示,潼南区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全力开拓国际市场,柠檬产业的“出海”之路越走越宽广。

海外华文媒体聚焦川渝:探访潼南柠檬产业链 深度解码农业创新发展

随着“行走中国·2024 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活动的深入,代表们于7月7日结束了四川的采访行程,7月8日开启重庆的潼南区的参访,该区这里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展现出现代农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潼南区,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区县,近年来在农业产业化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代表们首先来到了柏梓镇小岭村柠檬基地,这里的柠檬树郁郁葱葱,果实累累,令人目不暇接。基地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柠檬的种植技术、品种选择和市场前景,让代表们深刻感受到现代农业技术的力量。      紧接着,代表们参观了潼南柠檬脱毒种苗繁育中心。这里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培育出高品质、高抗病性的柠檬脱毒种苗,为当地柠檬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代表们表示,这样的技术革新不仅提高了柠檬的产量和品质,更为整个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潼南果蔬书院是“潼南书院”首院,由潼南农投集团打造,占地约 20 余亩。书院秉承“小书院、大文化”理念,以农科城果蔬产业为基底,农耕文化为载体,融合多种传统文化体验。这里有全国首个汉字起源全息沙盘,近两千平米的“时蔬礼飨”大厅,还有二十四节气林、农耕文化汉字林等网红景点。书院中式餐饮、咖啡茶饮、精品民宿齐全,是集传统文化学习、农耕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研学团建等于一体的农科艺术田园型书院,践行“以文促旅、以旅兴农,农文旅互惠共赢”的乡村振兴模式。 在雪王农业(重庆)有限公司,代表们更是大开眼界。该公司以“雪王”为名,致力于构建从农产品种植至鲜果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它是一家集合饮料生产、食品生产等众多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全年鲜果吞吐量在 10 万吨以上。公司园区内设有鲜果采购、数字化初加工等多个中心。将承担蜜雪冰城集团的国内鲜果、海外鲜果及冷冻原料深加工等业务,同时服务同行业客户。公司依托潼南优质水果资源重塑柠檬产业链,引领其向智慧、订单、数字农业方向发展,实现柠檬鲜果产销一体化。公司秉持“真人、真心、真产品、不走捷径不骗人”的价值观,积极推动“潼南柠檬”走向全国乃至全球。这家企业以柠檬深加工为主业,开发出了一系列柠檬相关的产品,如柠檬饮料、柠檬精油、柠檬化妆品等。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科技创新和市场拓展,他们已经成功将柠檬这一普通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增长。 通过此次参访,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对潼南区的柠檬产业链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们认为,潼南区在农业产业化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报道,将潼南区的成功经验传播到世界各地,为更多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此次“行走中国·2024 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活动不仅让代表们领略了川渝两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更让他们深入了解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农业产业的创新发展中来,共同推动中国农业产业的繁荣和进步。

资中木偶:非遗传承绽光彩,走向世界展魅力

王磊摄 资中木偶是一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以“中型杖头木偶”为主。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末年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资中木偶戏包含传统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现代题材等,丰富的剧情融入精彩的表演,生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内涵。 左手托举、右手操纵,注重手腕力量的运用和“稳、准、活”等技巧,这种技艺不仅要求木偶戏演员具备优秀的表演专业能力,还需要对木偶的构造和原理有深入的了解。 精彩演艺拉动消费 非遗产品走俏海外市场 资中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让资中县木偶剧团团长胡海引以为傲。 在胡海的工作室内,大小不一的木偶、人偶整齐排列。这些非遗产品独具匠心、制作精美,面部特征栩栩如生,发型和服饰经过设计,与角色身份、性格相契合,融合了传统技艺和现代审美,成为中华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 自2009年开始,资中县木偶剧团先后走进新西兰、美国、尼泊尔、巴西、阿根廷和乌克兰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木偶戏的独特魅力。“每次在海外演出,效果都非常好,非遗文创产品也深受欢迎,价格甚至高过演出费用。”胡海说。 资中木偶戏的国际之旅,是文化展示的窗口和文化自信的体现。以戏为媒,内江向世界讲述了中国故事、传递了中国声音。非遗文化在海外大放异彩,背后“推手”功不可没。 “推手”之一是文化沃土。内江各级党委政府鼓励、扶持木偶戏传承与保护,推动“木偶制作与表演”纳入技能培训项目,吸引更多青年投身木偶艺术事业,并大力推进集舞美设计、木偶造型、制作技艺、服饰脸谱等于一体的木偶制作工艺、表演技艺创研基地建设,探索开发“小杖头木偶”“小布袋木偶”等文创产品,同时利用“剧场+景区+古镇+直播”的非遗展示展演平台,进一步拓宽木偶文化交流传播渠道。 “推手”之二是与时俱进。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资中县木偶剧团让演员走到台前,并将川剧中的“变脸”“吐火”绝技,以及中国书法、长绸舞和折子戏、小品、彝族舞、新疆舞等元素都融入木偶戏创作之中,以“人偶合一”的表演形式丰富舞台效果和观感体验。同时,常态化开展送文化进校园、进乡村等文化惠民工程,借力振兴川剧和文旅融合的“东风”,注重非遗的普及与推广。 “行走的课堂”干货满满 非遗研学赓续中华文脉 一趟参观之旅、一出精彩表演、一次制作体验……构成资中中型杖头木偶研学实践。今年4月16日和18日,内江市500余名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资中县木偶剧剧团,在“行走的课堂”中开启了一场非遗特色研学之旅。 课堂上频频传出欢声笑语。现场,孩子们不仅通过木偶制作工艺陈列馆内的道具、文图了解了资中木偶剧团的“前世今生”,还从传统杖头木偶戏、木偶集萃、木偶寓言剧、人偶舞蹈、木偶绝活等节目中充分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制作木偶的过程需要动手不断尝试和调整,这磨炼了我的耐性。参加研学活动让我了解到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内江天立国际学校四年级学生李抒航和结伴而行的同学们对非遗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言传身教”是非遗传承的引擎。内江加快推进“教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战略,按照“政府主导、市县联动、部门协同、市场运作、全域统筹”的指导思想,着力构建研学实践全链服务生态体系。依托专业人才、文化资源等优势,资中中型杖头木偶研学实践基地应时而生。 唐友民是资中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从事木偶制作近40年,资中木偶“吐火”“变脸”等绝技走上舞台,离不开他的潜心钻研。 “操纵木偶靠的是木头机关,很多现代化工具可以高效实现生产,但流水线制作带来的是传统技艺的消失。”唐友民说,为激发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让非遗得到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他坚持全手工制作木偶,并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一名研学导师,以“如数家珍般教学”的方式在孩子心里播撒非遗传承的“种子”。 研学教育、文旅融合“同频共振”,让学生们在“行走的课堂”里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游有所感。如今,内江正通过文化讲座、特色演出、手工体验、民俗体验、项目展示等研学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擦亮“大千文化之乡”名片

王磊摄 大千故里,文化内江。自古以来,内江人文荟萃、才俊辈出,千年历史、民风民俗传承积淀,走出了国画大师张大干等众多影响深远的大家。 沱江之畔,城市之心,内江市东桐路圆顶山上张大干纪念馆坐落于此。不少内江市民趁着闲暇之余来到这里,在园林风光中感受独属于内江的文化气息。 张大千纪念馆地势东高西低,登高南眺,甜城内江尽收眼底。馆内五个展区,以数百件照片、实物、诗笺、书信、画稿、画集、书籍及书画作品,分别展示了张大千的生平事、艺术进程、艺术特色、艺术成就及在世界艺坛的影响和地位。 张大千以其卓绝的才情独步画坛,内江也因此以“大千故里”享誉世界。当前,内江正紧扣打响大千艺术品牌、增强大千艺术活力、讲好大千艺术故事和培育大千文旅经济等重点任务,不断扩大对外知名度,擦亮“大千文化之乡”名片。 据内江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内江先后出台《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施意见》《内江市打响“大千艺术品牌”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工作思路,重点打造280亩大千文化旅游产业园,以书画文化、名人文化、禅意文化为主题整合了张大千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故居、西林古寺、太白楼、邱笑秋艺术馆、魏明伦碑文馆、欧豪年艺术馆等景点,园内树木林立、园路清幽,亭、台、廊、榭应有尽有。近年来,该产业园已成为内江的文化地标,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省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每年吸引游客数十万人次。该景区还成为内江首批研学实践基地,由入驻园区的书画家为参加研学旅行的师生提供艺术培训服务。 在此基础上,内江还建立中华传统书画文化研究院、“大千画派”创研基地、内江书画院、张大千研究中心等书画艺术创研机构,推动各级文化馆、美术馆常年举办“大千美育”课堂、“大千故里·翰墨薪传”书画进校园、书法美术摄影展、“海峡两岸张大千书画艺术交流活动”等书画培训、展览及交流传习活动,大力推动书画艺术的传承发展,培育造就了一大批书画艺术家和书画艺术爱好者群体。 在深挖大千文化内涵的同时,内江还积极推动大千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积极走出去开展对外交流,进一步提升“大千文化之乡”知名度。比如,内江历届“大千龙舟文化节系列活动”均以“大千”冠名,并开展相关书画展览交流活动;近年来新创了《张大千匪巢磨难记》《大千世界》等精品力作宣传展示大千文化、大千故事。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大千文化’等核心品牌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时代价值,策划制定系列多层次、高频率推广活动,提升文旅品牌影响力。”内江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制造迈向“智造”!这家玻璃生产企业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

走进中建材耀华(内江)节能玻璃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个个作业区热火朝天,2000多个货架上堆放着的5万平方米左右的成品玻璃,它们将分别销往云南、贵州、重庆、东南亚及中东地区等地。在玻璃深加工车间,原片玻璃被切割成不同大小和规格,再经过磨边、钢化、中空、贴膜等一系列自动化操作流程后,成为不同客户的定制产品。 作为一家以低辐射节能玻璃、玻璃生产制造深加工为主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中建材耀华(内江)节能玻璃有限公司围绕核心关键技术和新产品开发需求开展科技攻关,在绿色低碳、节能降本上下足功夫,形成了一条从镀膜产品到深加工到安装工程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达3亿元。 2012年,中建材(内江)玻璃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落户四川资中县,于2014年正式投产。得益于近年来的市场转型和升级改造,该公司进一步延伸和扩大玻璃深加工产能,镀膜玻璃、钢化玻璃、夹胶玻璃、LOW-E中空节能玻璃等产品市场供不应求,逐渐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玻璃深加工产业龙头企业序列。 “为满足不断升级的市场需求,我们正向高端市场即幕墙及系统门窗方面进行生产延伸,同时,配套生产高硼硅的防火玻璃,力争从生产规模、产品性能及产品档次上进行提高,从而开拓市场,满足更多客户群体的需求。”中建材耀华(内江)节能玻璃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王波直言,随着中端市场的逐渐饱和,企业的发展动力明显不足。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王波深以为然。据他介绍,依托“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中心,中建材耀华(内江)节能玻璃有限公司深耕建筑节能玻璃、纳米镀膜技术等领域,集玻璃及材料镀膜产品和装备的研发、生产、制造及深加工于一体,着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2024年4月,耀华玻璃深加工总部及基地项目签约仪式在资中县举行——中国耀华玻璃集团有限公司深加工事业部与中建材耀华(内江)节能玻璃有限公司现场签署合作协议书,计划投资6亿元左右,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集聚效应,合力打造业内具有影响力的加工产业品牌及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玻璃深加工产业基地,让新型节能材料产业更具竞争力。 “在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引领和帮助下,我们稳步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持之以恒地开展产、学、研结合创新工作,不遗余力地升级开发镀膜玻璃等产品,加大高节能玻璃等技术的攻关,通过不懈的努力,让高端产品逐步市场化,在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展现出竞争力和影响力。”王波说。

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致敬中国新闻界的先驱与楷模——范长江

王磊摄 7月7日,对于参加“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说是一个特别而非常有意义的一天。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心中丰碑、中国新闻先驱和楷模范长江故居及纪念馆,仰视这位一生求真的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先驱者和奠基人的生平,深切缅怀并致敬他为新中国新闻事业呕心沥心和作出的杰出贡献。 长江新闻文化园位于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距内江城区8公里,规划面积9.93平方公里。以“新闻文化和乡村田园”为主题,建有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范长江故居、长江大课堂、内江市廉洁教育中心、粮油科技馆5个文化展馆,新闻林、同心苑、芳草苑、中心公园4个休闲公园,中药材产业科技示范园、长江田园、天天甜乐园3个特色体验园,三石教育、新华文轩2个研学基地,配套非遗文创中心、书画研究院、长江书屋、特色民宿群等建筑,旅游道路、生态停车场、标识导览系统、智慧旅游系统等文旅基础设施完善,形成了“一核一带三片区”的空间布局。 范长江是第一个在国内报纸上公开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长江一支笔,胜过百万兵”是后世对他最高的赞美。他就是范长江。范长江出生于现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赵家坝社区,是新中国新闻事业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随着长江新闻文化园的打造,不少人到此感受红色文化和“新闻巨子”范长江的精神风范,汲取奋进前行的力量。 一直以来,长江先生“追求真理、刻苦学习、不畏艰难、敢讲真话”的新闻理念在一代代新闻工作者中得到传承和发扬,同时为内江文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范长江纪念馆全面展示了范长江同志的生平事迹和光辉历程,并对历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进行了详细介绍。 范长江纪念馆主要包括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范长江故居、长江大课堂三大主题展区,共展出历史照片500余幅、珍贵实物50余件、书信文稿2100余册,全面展示了范长江同志的生平事迹和光辉历程,并对历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进行了详细介绍。 现被命名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科普基地、四川省国防教育基地、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范长江先生实事求是的新闻态度,严于律己的人生准则,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受到中国人民的敬仰并激励着新中国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勇往直前。

海外华文媒体聚焦川渝:探访连界足球竞训基地

连界足球竞训基地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四川内江市,其建设标志着中国足球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青训体系完善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基地内设施完善,包括多个标准足球场、体能训练中心、科研医疗中心等,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提供了全方位的培训保障。7月6日,“行走中国·2024 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的代表们走进该基地探访。 据介绍,国家南方·连界足球竞训基地,规划占地约 720 亩,投资约 20 亿,已建成 25 片足球场。基地设施齐全,能同时接待 3000 人入住,还有多个餐饮区域和多功能报告厅。建成后获众多荣誉,如“四川省星级体育服务综合体”等。自 2020 年 10 月投入使用,举办众多国家级、省级赛事和集训,接待千余支队伍,数十万人次。各级政府重视,带动周边消费和就业。公司欲打造西南一流百亿体育旅游产业。并介绍了基地的运营模式和青训理念。他们强调,青训是足球发展的基石,必须从小培养球员的基本功和比赛意识。同时,基地还注重与国际接轨,引进了先进的足球理念和训练方法,为球员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在参访时认为,这样的基地不仅为中国的足球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国际足球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这样的基地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还能为中国足球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他们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国际交流活动在基地举行,推动中国足球与世界足球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此次“行走中国·2024 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活动不仅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领略了四川内江的美丽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也让他们看到了中国足球在青训方面的努力和成就。代表们衷心祝愿”中国足球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