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也要对中国电动车动手了?

智库:阻中国电动车倾销欧盟​需征50%关税| 反补贴调查| 大纪元

七天记者 颜宏 2024年2月8日,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太仓港国际码头等待出口的电动车 / 网络图片 在美国和加拿大国内汽车业界的巨大压力下,联邦财政部7月2日正式启动了一项为期30天的公共咨询,截止到8月1日,目的是为阻止中国产电动车进入加拿大市场拟采取的措施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 东升西降 作为工业品,汽车是产业链最长的工业门类之一,上下游企业众多、就业覆盖面广;作为消费品,汽车又是传统消费四大金刚之一,对社会消费品零售贡献巨大,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面临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紧迫感,全球的新能源转型浪潮又赋予这一传统产业全新的生命周期。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拼搏,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已经从崭露头角发展到今天的遥遥领先,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和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出口国。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一份报告,全球道路上行驶的电动汽车有一半以上在中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到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含乘用车与商用车)的渗透率从5.4%一路攀升至31.6%,预计2024年将接近40%。在2023年的最后一季度,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比亚迪以52.6409万辆纯电动汽车的销售量打败特斯拉(48.45万辆),首次问鼎全球头把交椅,成为全球最大纯电动汽车制造商。 中国电动车在国内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出口也日渐火热,新能源汽车以及蓄电池也取代服装、家具、家电的“老三样”成为了中国出口的“新三样”。2023年中国的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离子蓄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跨越了两个百万级台阶(从300万辆级别跨越到500万辆级别),首次跃居全球第一,达到522.1万辆,同比增加了57.4%。其中,新能源汽车作为重要增长极,2023年出口量达到177.3万辆,同比增加了67.1%,增速大大超过传统燃油车,占汽车出口总量的24.5%。换言之,超过日本丰田、德国大众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大国的中国每出口4辆汽车中就有近1辆是新能源车。 中国新能源车发展历程 压力山大 中国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推陈出新给欧美老牌车企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正在和中国打贸易战的美国。作为传统汽车制造业强国,美国在几年前就感受到了可能在智能电动车赛道上被中国远远甩下的危机,多年来针对中国电动车产业采取了多轮限制措施,使得实际上并没有中国本土的汽车品牌能进入美国市场。目前在美国销售的产地来自中国的电动车只有吉利和沃尔沃合作打造的极星汽车,这个籍贯为瑞典的电动车品牌,2023年在美国也只卖出了7000多辆。 即使如此,美国总统拜登还是在2022年8月签署《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IRA),宣布将向购买电动汽车的美国消费者提供7500美元补贴的同时,对获得补贴的车辆进行了限制,要求其电池原材料的开采、加工、回收,以及电池组件的组装必须有一定比例是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或与美国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完成,进一步限制使用中国动力电池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到2023年底,拜登政府修改了IRA法案的某些条款,再一次收紧对来自中国电动车的限制。修改的条款要求从2024年起,符合补贴条件的美国新能源汽车不能包含由“受关注外国实体”(FEOC,也就是中国企业)所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2025年后,合规的车辆也不能含有由此类实体提取、加工或回收的关键矿物镍和锂等,否则将不再有资格享受补贴。 这还不够,拜登政府又在今年5月14日在白宫官方网站宣布对华加征301关税四年期复审结果,在原有对华301关税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来自中国的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计算机芯片和医疗产品等一系列商品加征关税。其中,电动汽车加征的关税从25%提升至100%(加征后的关税由原来的27.5%升至102.5%),动力电池关税从7.5%提升至25%,电池零部件关税从7.5%提升至25%。这还不够,美国还频繁炒作“中国电动汽车产能过剩论”,号召盟友全面打压中国。实际上,全球都需要中国出口的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电池板等来减少碳排放,减少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全面面临的问题并不是“中国产能过剩”,而是全球产能不足。 在美国带头后,欧盟也于6月12日以“反补贴”为由,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8.1%的关税,并拟于7月4日起由各成员国海关执行。美国、欧盟相继出台针对中国电动车的限制措施后,压力来到了忠实盟友加拿大一边。一直对贸易保护持犹豫状态的特鲁多政府在承受外部盟友的巨大压力的同时,也需要面对内部来自传统汽车业界的呼声。6月20日,加拿大的汽车制造大省——安省省长道格·福特(Doug Ford)发表声明,要求联邦政府追随美国的脚步,将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提高到至少100%。在他看来,与美国汽车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加拿大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大量的加拿大汽车产业工人将面临失业的风险。加拿大的汽车工业约占总经济的2%,约50万加拿大人直接或间接受雇于汽车工业,而加拿大生产和组装的绝大多数汽车都出口到美国,因此加拿大和美国的汽车供应链是紧密整合的,每天有大量的汽车零部件和整车在跨境流动。 征税前奏 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加拿大创新、科学和工业部长商鹏飞(François-Philippe Champagne)与出口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部长伍凤仪(Mary Ng)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表示过,加拿大正在考虑是否需要提高对中国制造电动汽车的关税,也不会成为中国电动车进入美国的后门。 6月24日,加拿大副总理、财政部长方慧兰(Chrystia Freeland)召开新闻发布会称“加拿大汽车工人和汽车行业正面临中国故意、国家主导的产能过剩政策带来的不公平竞争,这正在损害加拿大电动汽车行业在国内和全球市场的竞争力。面临着中国故意为之的产能过剩的不公平竞争,这破坏加拿大电动车行业在国内和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并宣布从7月2日到8月1日启动针对业界和工会的公共咨询。 同时发布的潜在应对措施文件主要包括关税、激励措施、投资限制、数据安全等多个方面。在关税方面,加拿大目前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征收6%的关税,购买来自中国的电动车还有资格获得几千元的电动汽车退税补贴。这次的咨询计划似乎只考虑对成品车征收关税,并列出了详细的进口电动汽车品类,排除了电池或电池组件。 在鼓励购买电动车方面,现行的鼓励政策主要有零排放汽车激励计划(iZEV)和中型及重型零排放汽车激励计划(iMHZEV),其中iZEV计划将于2025年3月31日结束,而iMHZEV计划将于2026年3月31日结束,但这取决于两个计划的资金供应情况。目前,符合项目要求的零排放车辆(包括电池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和燃料电池电动车)均有资格获得补贴,以降低加拿大人购买电动汽车时相较于燃油汽车较高的前期成本。这次咨询的一个主题就包括是否应将中国制造的零排放车辆排除在iZEV和/或 iMHZEV项目资格之外,以及加拿大应如何实施这一限制措施。实际上,中国出口到加拿大的电动汽车主要是特斯拉,其他品牌的汽车数量非常有限。加拿大交通部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31日,在过去一年中,每10个申请联邦退税的加拿大电动汽车买家中,就有3人购买了特斯拉汽车,共有约5.1万辆,这些特斯拉主要是有由上海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弗里蒙特的特斯拉工厂生产的。 在投资方面,因为担心中国公司可能会寻求在加拿大建立电动汽车生产设施,从而进入北美市场,因此计划对所有的外国投资,包括新项目投资和非控股少数股权投资都进行国家安全审查;对《加拿大投资法》如何适用于外国国有企业对加拿大实体和关键矿产部门的投资做进一步的政策澄清。 在安全方面,咨询意见稿中也提到了智能电动汽车带来的潜在网络安全,乃至国家安全方面的问题。在此之前,美国和加拿大的有关部门已经多次渲染来自中国的电动车带来的安全威胁。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Gina Raimondo)曾表示:不需要太多想象力就能明白,像中国这样的外国对手如果能够大规模获取这些信息,可能会对我们的国家安全和美国公民的隐私构成严重威胁。甚至说出“假如有300万辆中国汽车行驶在美国道路上,而北京可以让它们同时熄火”这样的冷笑话。加拿大的网络安全公司Beauceron Security总裁David Shipley更指出,这些装有自动驾驶功能或智能功能的汽车配备了麦克风和摄像头,可以被视为“移动的间谍车”。 针对加拿大的行动,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何亚东表示已经注意到将于7月2日起对自华进口电动汽车可能采取的措施征求公众意见。中方对此高度关切,并敦促加方不要以“公平竞争”之名行保护主义之实。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毛宁也表示,中国始终认为将经贸问题政治化,人为设置贸易壁垒,只会破坏中加或者是世界的正常经贸合作,损害国际产供链的稳定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新挑战 新想象 新发展 ——加拿大157周年国庆社论

七天评论员 步虚 7月1日,是加拿大全体国民共同庆祝的国家节日。一年一度,从太平洋西岸到大西洋东岸,从圣劳伦斯海湾到赫卡特海峡,不同地区、不同族裔的加拿大人无不怀着同样的心情,以不同的方式,由衷地欢度属于我们大家的“加拿大日”。 今年的国庆活动,连日来已经在加拿大各地展开。同往年一样,庆祝中的每一个人心中都充满了无尽的喜悦和自豪。与往年略显不同的是,在今年的国庆过程中,人们在喜悦和自豪的同时,内心还多了一份迎接未来新挑战、致力国家新发展的心念与期望。 庆祝国庆,加拿大人内心的喜悦与自豪是热烈而真实的。加拿大,我们工作和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国度,不仅有着广袤而丰富的疆土与资源,同时还有着在国家整体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而辉煌的成就,有着曾经令世人称羡不已的社会发展水平和国民生活品质。 庆祝国庆,加拿大人此时此刻的心念和期望是诚朴而现实的。因为,在当下环境中生活着的全体加拿大人,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社会精英,或多或少都能从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许多事情中切身感受到或者理性预测到,在未来的数年里,我们的国家——加拿大将要面临一系列不容忽视的严峻挑战。这些挑战将发生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治理、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而归根结底,它所涉及的是国家的整体发展状态,它所影响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质量。 正如媒体披露的加拿大政府有关部门的一份内部报告所指出:加拿大将要面临的一系列挑战首先来自“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来自“地缘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和环境变化非常复杂,而且还在不断发展”这一事实,来自这一变化对加拿大国家整体发展,特别是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影响:如原本有效的多边交往和流通受阻,生产生活所必要的供应链断裂,基本建设和技术开发的正常投资受限等等。而更直接的挑战则是来自美国社会和政治情势的动荡和极度不确定。 上述报告所指出的,同时也是呈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眼前的“美国社会和政治情势的动荡和不确定”,不仅在于即将举行的美国大选,同时还在于美国社会政治生态的极化,在于美国主导政治舆论中高涨的民粹主义和自我保护主义呼声,在于美国政治决策层长期公开或实际坚守的“门罗主义”“美国例外论”和“美国优先论”,同时更在于许多加拿大政府官员、知识和政治精英都越来越看到的这样一些事实:美国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自恋式的(即便不是绝对的)孤立主义者”,“加拿大对于美国的经济、能源和国家安全是至关重要的,而美国人本身却意识不到他们本该意识到的这一点”,“无论是特朗普,还是拜登,美国人首先是转向他们自己,而想要让美国人明白实际上他们也需要我们(加拿大),这必须做出努力才行。”总而言之,“每当美国人面临重要的时刻,我们都需要确保自己处于知情状态,并尽一切努力使加拿大处于最佳位置,为我们应对‘波动’甚至‘完全改变方向’做好准备。”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和考虑,一段时间以来,在联邦政府官员直接牵头下,加拿大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和行业都在着手为来自美国的挑战作各式应对准备。 加拿大作为国家存在的历史,从一开始就是在与它的南边邻居——美国之间的“特别复杂关系”中展开的。应该承认,这种特别的复杂关系有着切实具体的内容,其中包括两国在地理上漫长而直接的相邻关系、两国间相互深度绑定、彼此高度依赖的经济贸易、金融服务、生产投资、科技合作、政治治理、军事安全等等。而正是这种特别的、有内容的复杂关系,在长时间的展开过程中从根本上形塑和规定了加拿大人的地缘关系感知,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加拿大知识精英和政府决策者的地缘政治想象和他们心目中的地缘政治格局,以至于在许多政治人物和舆论主导者们的认知中,加拿大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首先是、主要是、甚至基本上就是与美国的关系,仿佛是加美关系构成了加拿大国家存在和发展在地缘政治格局上的核心要素。 然而,有不少加美关系研究学者已经指出,同时也被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加拿大与美国之间的“特别复杂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关系而想象出的“加美二元体”或“北美共同体”所必然凸显的,只能是两国间“权力的不平衡性”和“美国的主导地位”,是加拿大必然被框定的“依附和软弱的”地位。而这一切,正是加拿大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的关键因素所在。 怎样才能摆脱“加美二元体”这种单一地缘政治关系所造成的“依附和软弱”困境?如何才能有效应对正在面临着的各类严峻挑战?这是我们大家在庆祝“加拿大日”时所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其实,从历史上看,加拿大与美国的地缘政治关系,即基于地理条件和自身特性而产生的国家间交互作用关系,是在纠缠、反思、调整、再纠缠、再反思、再调整的反复交替中展开的。在加拿大国家发展的道路上,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一些有识之士,也总会出现一些政治领袖,带领大家去反思、去调整加拿大与美国的关系,同时也带领大家去探索和拓展其他可能的且更为平等互利的地缘政治关系,以求最大限度地摆脱加美单一地缘政治关系可能给加拿大国家发展造成的困局。 上述有识之士和政治领导者们的经验启示我们,要想真正做到和做好——最大限度地摆脱加美单一地缘政治关系可能造成的困局这一点,首先要求人们能够从加拿大自身的存在特性出发,与时俱进地更新人们的地缘政治想象,并努力争取以实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行为来落实这种想象。这里,所谓政治想象,简单地说就是发现和把握各种政治可能性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亦是形成和调节全社会政治认同、政治意志和政治行为所不可或缺的心理中介力量。 “国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是我们大家都有目共睹的事实,同时也应该是会变得越来越明显的且具有时代特征的事实。“与时俱进”,就是与这种“变化”事实相契合。 而就“加拿大自身的存在特性”而言,大家都知道,“从海洋到海洋”,是加拿大自建国以来就家喻户晓的国家格言。这个“格言”的内涵源自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征服和拓展,源自大西洋特性与太平洋特性之间的互动和整合,源自对大西洋、太平洋各自所展开的辽阔空间的憧憬、畅想和开放。而“格言”本身所包含着的,正是加拿大立国之初便具有的地理和社会空间特性,是加拿大国家存在与发展的本质规定,同时也是加拿大地缘政治的本质规定。 从当今现实的角度来反观加拿大自身的存在特性,可以得出:与美国的关系、与大西洋及整个欧洲国家的关系、与环太平洋带及整个亚洲地区的关系,构成了加拿大地缘政治空间的基本三环结构。这样的三环结构才是加拿大地缘政治格局的核心要素。换句话说,加拿大国家存在特性所内含的地缘政治空间,原本就是远比单一“加美二元体”空间更为宽广,也更加多样、具有更多可能性的空间。 拓展和利用好多元多样的地缘政治空间,从经济层面看意味着,在重视同美国经济密切联系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有效的方式、特别是以更自觉更积极的自主性,把加拿大的经济发展与欧洲及大西洋经济,与环太平洋带及整个亚洲地区经济,从更大的范围来说,与正在崛起和快速发展的金砖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的经济联系起来。 不忘加拿大自身的存在特性,契合正在发生的全球巨变,以更宽广的心怀、更开放的意识和更积极自觉的自主性,展现新的地缘政治想象,营造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为加拿大寻找新的、更多更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以有效应对国家正面临和将要面临的各类挑战。这,就是我们在热情欢度加拿大国庆时,想要表达并同大家一起分享的心念和期望。2024-06-28  

甘肃独特旅游资源:出土“大地湾小祖宗”的华夏文明发祥地

萌态可掬的“大地湾小祖宗”今年火遍全网,它就是于1973年出土于甘肃天水市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现馆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甘肃是史前文化的发祥地,已发现7000余处史前文化遗址,类型多样、规模宏大,包含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不仅见证了甘肃地区古代社会的发展,还对理解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进程提供了宝贵资料。其中,马家窑文化是典型代表之一,尤其是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的彩陶,以其独特的图案设计,如漩涡纹、蛙纹、鸟纹等展示了史前先民的审美和创造力。 近日,由中国新闻社、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组织的“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活动在甘肃举行,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踏访甘肃多个县市。 甘肃省文旅厅厅长何效祖为华文媒体人带来《甘肃文旅整合营销与创新实践》精彩课程。 甘肃的史前文化、始祖文化、农耕文化、先秦文化、中医药文化、简牍文化、黄河文化、五凉文化、红色文化等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了该省独特的旅游资源。 甘肃有始祖文化,是炎黄子孙的寻根地。相传,伏羲、女娲、黄帝诞生于甘肃天水一带。伏羲创立八卦,开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教民作网用于渔猎,提高人们的生产能力;钻木保火,创造烤、灸、蒸、煮等熟食之法。至今,天水民众保留着祭祀伏羲的传统。每年6月,甘肃还举办公祭伏羲大典,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该省独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 甘肃是中医药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甘肃是岐黄故里、皇甫谧故里,传承有《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该省也是中国重要的药源基地和黄芪、当归、党参等道地药材主产地,现有中药材资源2540种,建立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仓储、流通、加工、科创、使用全过程的产业链发展体系,被誉为“千年药乡”“天然药库”。 甘肃是中国汉简大省。北方共出土汉简7.36万余枚,甘肃6万余枚,占全国的82%以上。甘肃简牍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简述中国”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甘肃是黄河文化重要的承载地。大禹治水导河积石,导弱水,导黑水,均为在甘肃完成的水利工程。黄河上的璀璨明珠,引领现代水利建设诸多第一的刘家峡水电站在甘肃。该省沿黄河打造的风情线,集黄河母亲雕像、百年中山桥、黄河水车等景点于一线,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个旅游纳凉的好去处。 此外,甘肃是中华农耕文明,是周礼秦制的策源地,是魏晋以降赓续中华文脉的承载地、开启隋唐盛世的出发地,以及红军长征活动时间最长、到达部队最多、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完)

海外华媒走进四川广汉:感受火锅产业“热辣滚烫”新发展

“广汉的火锅产业已经‘next level’了,这些产品将走向世界。”在四川广汉看到精细化的牛油生产过程、种类丰富的辣椒产品和色香味美的火锅后,美国《中美邮报》社长屠新时感慨道。 7月2日,“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走进四川广汉,来自19个国家的24家华文媒体代表亲身感受了广汉火锅产业“热辣滚烫”的新发展。 7月2日,四川德阳,海外华文媒体在四川省翠宏食品有限公司参访。记者王磊摄 “火锅在日本备受食客欢迎,每次经过火锅店,门口都大排长龙。”此次探访广汉火锅产业,日本《留学生新闻》副总编辑龙丽华直言“涨知识”了。 近年来,广汉市致力打造火锅产业特色新名片。从牛油到香辛料,从火锅锅具到火锅食材,从底料加工到方便火锅,从食品机械到食品包装……广汉在四川省内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火锅产业链。 “广汉火锅产业链生产企业有150余家,去年火锅产业年产值超150亿元。”广汉市火锅产业协会会长杨礼学介绍,为在火锅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上持续着力,广汉市火锅产业协会2023年正式成立,推动广汉火锅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助推产业消费扩容提质升级。今年,广汉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烹饪协会签约共建“中国火锅食材之都”。 7月2日,四川德阳,海外华文媒体在广汉市迈德乐食品有限公司参访。记者王磊摄 牛油被誉为“火锅的灵魂”,在火锅中起到增加风味、提升口感、保持温度、浓稠汤卤和增加光泽等作用。“森态牛油”是广汉市迈德乐食品有限公司旗下集牛油研发、生产、销售和提供火锅牛油应用难题解决方案的牛油品牌。其在行业内率先搭建了味控创新体系,创新开发了代表产品“酶解牛油”。该公司研发总监王美丽介绍,“相较传统工艺,我们采用的酶解这一食品科技技术,在激发牛油香气方面有大幅度提升。” 此外,为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和食客口味偏好,“森态牛油”利用味控创新体系开创“定制牛油”,通过改变牛油部位、牛的品种、产地、加工工艺等参数为客户定制专属牛油。“‘定制牛油’让火锅味道更有独特性,给客户品牌建立一定的品牌壁垒。”王美丽介绍,目前,公司的产品80%以上都是定制化的。 近年来,“森态牛油”持续锚定海外市场,已被端上67个国家和地区的餐桌。“未来,我们会围绕着更美味、更健康、更可持续来做创新开发。”王美丽说道。 7月2日,四川德阳,四川省翠宏食品有限公司辣椒油生产线。记者王磊摄 同样布局“出海”的还有四川翠宏食品有限公司。目前,其生产的翠宏红油、翠宏辣椒面、翠宏香辛料等代表产品已远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我们重点布局海外市场,计划开发更多销售新路径。”四川翠宏食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雷小玲表示。 “我感受到广汉火锅产业蓬勃的发展态势,产业非常专业化、细分化。”阿根廷华人网总编辑崔明才认为,广汉火锅产业相关企业具备国际视野,做好产品本地化后在海外市场具有发展潜力。作为海外华文媒体的一员,他希望不仅聚焦于备受海外食客欢迎的火锅文化,更应该看到火锅产业的发展。

海外华文媒体探秘古蜀文明:把四川文化瑰宝讲给世界听

“探访了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让我对古蜀文明有了清晰认识,并深感自豪。”在三星堆博物馆造型独特的青铜神树前,日本留学生新闻副总编辑龙丽华久久驻足。身为海外华文媒体的一员,她期望能推动各国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让更多人了解辉煌的古蜀文明。 7月1日,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和三星堆博物馆。记者 王磊 摄 7月1日,“行走中国·2024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川渝行”在成都启动。来自美国、加拿大、巴西等19个国家的24名海外华文媒体先后走进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和三星堆博物馆,探秘灿烂的古蜀文明,共谋古蜀文明海外传播新路径。 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何振华介绍,四川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以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是长江上游古代文明发展的高峰,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的文化瑰宝特征鲜明,青铜面具、人头像、神树、四鸟绕日金箔饰等风格独特的文物,体现出古蜀人非凡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7月1日,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和三星堆博物馆。记者 王磊 摄 华文媒体代表们一路看一路拍,透过古老的遗址和文物,感受古蜀文明的灿烂。“青铜大立人、青铜面具、青铜神树早已名扬海外,它们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瑰宝。”美国华盛顿中文电视台副台长袁艳表示,将通过其电视台的“世界听我说”专栏,展示这些文物的历史、科学、文化和艺术价值,把古蜀文明的魅力“说给世界听”。 “我把‘太阳神鸟’照片设置成了社交媒体封面,让每个点进我主页的人都能看到它。”第二次来到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阿根廷华人网总编辑崔明才径直走进陈放着太阳神鸟金饰的四号展厅。他表示,这些文物在海外极具影响力,它们不仅外观精美,也展现出古蜀先民的信仰,其文化内涵令人震撼。他希望在常规报道的基础上,在阿根廷举办线下展览或推介活动,让更多阿根廷民众领略到巴蜀文化的魅力。 7月1日,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和三星堆博物馆。记者 王磊 摄 “它如此精美,展现着中国古人的智慧。”仔细端详太阳神鸟金饰后,巴布亚新几内亚“遇见巴新”编辑李鑫如此感叹。她认为,图腾蕴含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这些与中华文明深处的和平性息息相关。 作为一名在海外工作近十年的重庆妹子,李鑫观察到巴布亚新几内亚拥有丰富而深厚的部落文化,与巴蜀文化在交流互鉴方面存在巨大潜力。她期待通过此次参观采访,把巴蜀大地的美和文化分享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华文明,以及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对和平的追求。

“辣”就是广汉火锅味道,一起来看辣椒“变形记”

川味火锅以其“麻、辣、鲜、香”的独特风味,征服了众多食客的味蕾。辣椒,也是四川人口中常说的“海椒”,是火锅的重要原料之一。在广汉,“辣”味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香辣蘸料、烤肉蘸料、红油拌菜料、钵钵鸡调味料……各种辣椒制品琳琅满目,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调味品,其中香辣蘸料更是吃火锅的绝佳“伴侣”。今天,融妹儿带大家一起去四川翠宏食品有限公司,探索广汉“辣”味如何练就。 四川翠宏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辣椒制品生产研发与销售的企业,旗下拥有广汉、贵州、河南、内蒙四大生产基地,现有员工1000余人。 走进四川翠宏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各自岗位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辣椒“变形记”在这里上演。辣椒经过挑选、炒制、舂制、包装,装箱后将销往全国各地。据了解,翠宏销售网络遍布全国,现已建立全国分销、互联网渠道、餐饮定制、进出口贸易等成熟的销售系统,产品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远销美国、加拿大、新加坡、西班牙、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 翠宏成立以来,保留着“川人制辣”的传统工艺,经过多年的持续创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生产相结合,完成了品质与体量的完美提升。 “我们研发投入了行业内最专业、最先进的——辣椒挑选净化自动化生产线,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能保证辣椒的品质与食品安全。”翠宏相关负责人说道,经过9道净选加22道过滤工序层层挑选后的优质辣椒,还将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配。翠宏的辣椒制品,不是由单一的辣椒制成,而是由3种或者3种以上的辣椒进行调配的。 “根据传统手工舂制辣椒的原理,我们用重达400斤的机械臂,对辣椒进行1250次锤炼舂制,能将辣椒的香味和辣度很好地释放出来。”据介绍,翠宏固态调味料生产车间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拥有32副对凹以及16口炒锅,日产量为50吨。 近段时间,翠宏研发实验室正在进行第二梯队的产品研发工作,翠宏研发相关负责人告诉融妹儿,新产品采用了微生物发酵、高压处理等技术来提升产品的口感和保鲜效果,使辣椒酱在保持原有风味的同时,更具有卫生安全和便捷食用的特点。 目前,从辣味定制到辣椒制品,翠宏有辣椒原料、辣椒粉、特色干碟、辣椒红油、辣椒酱、辣椒复合调料等六大系列产品,品类近200个。接下来,翠宏将继续着力于生产研发与服务,做好食品安全保障,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成新质生产力,激发新动能,为广汉经济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翠宏上演的辣椒“变形记”只是广汉积极打造“中国火锅食材之都”的一个缩影。从牛油到香辛料,从火锅锅具到火锅食材,从底料加工到方便火锅,从食品机械到食品包装,广汉具备火锅全产业链核心要素。 围绕火锅产业高质量发展,广汉将坚持以创新为引领,培育新质生产力,优化配套环境,完善火锅全产业链聚集平台,进一步擦亮火锅名片,打响“牛油火锅、广汉智造”高端品牌。

专访“辣椒王子”钟书红:卖辣椒年入10亿+ “有梦想就要拼命去干”

“有梦想就要拼命去干” 钟书红永远将这句话奉为圭臬。 作者|宋一程 中国餐饮供应链行业的里有这样一个人,家中两代人只卖辣椒,从一个2平米的小摊位,到一间小门脸,再到一家小作坊,直至做出一个辣椒帝国。最终把辣椒卖到几十个国家,成为无数个知名餐饮连锁品牌的专属辣椒供应商。 不仅如此,在他看来,业内传统的原料采购模式已无法满足餐饮客户对辣椒产品安全性,个性化,和低成本的需求。于是,他引领公司从规模化种植,到科技化种植,再到种子培育,最后直接参与辣椒品种研发。把一个小小辣椒从育种到餐桌,进行了全产业链布局。 两代人的努力,最终在他这里结出累累硕果。有人称他是餐饮行业的“辣椒王子”,他却愿意叫自己为“辣二代”。 2023年,靠着卖辣椒及辣椒相关产品,“辣二代”钟书红带领翠宏食品实现年营收超过亿元。不仅成为海底捞、天味食品、西贝莜面村等国内知名品牌的供货商,还出口20多个其他国家和地区,彻底将一个辣生意,做到红红火火。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成为“辣椒王子”之前的这位“辣二代”上过财经大学,摆过摊,做过贸易,干过安利… ..事业经历不仅极其丰富,故事也异常精彩。 餐观局独家专访了钟书红,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位中国辣椒行业大佬不同寻常的精彩分享。 01 大学毕业生的辣椒梦 与其他四川人不同的是,1978年出生于成都的钟书红祖籍是地地道道的广东客家人。经商是根植在广东人基因里的天赋。 图|受访者供图 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辣二代”,从他有记忆起,父母便在成都批发市场一个两平米的摊位上做辣椒生意,将贵州、河南、陕西、新疆的辣椒运到成都转卖。 因此,钟书红打小便对辣椒有感情。在他刚满六岁时,母亲就将辣椒水煮,用酱油、醋腌制,教他吃辣。“那时候一周能吃掉一脸盆辣椒,吃完就肚子痛,但越吃越想吃。”钟书红回忆道,他吃辣的程度几乎是普通人的3-5倍。 由于时代的关系,父母并未把辣椒生意做大,一直局限在批发市场里。1998年,钟书红从西南财经大学毕业,原本学校分配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国有银行职员,但钟书红放弃了。自小受父母熏陶,他的梦想并非安稳工作,而是想在批发市场有一间自己的摊位,继承父母卖辣椒的衣钵。 在得到父母支持后,钟书红买了一张椅子、办理了一部电话,在市场租了个小门面里当起了小老板。“那时没想过要把生意做得多大,就是一个个体户,但很努力,每天都花五毛钱把皮鞋擦得发亮,哪怕一颗辣椒掉到地上都要捡起来。” 图|受访者供图 然而,即便有着“辣二代”的优势,但初出茅庐的他在商业场上依然稚嫩。别的同行每天能卖成百上千斤辣椒,钟书红却只能卖出几十斤。 干着急,怎么办? 慢慢地,通过学习和观察他悟出一个门道。每当市场来了外地车时,很多商户都一拥而上,不知道叽叽喳喳的说着什么。偶然一次,他好奇地凑了过去,发现这些外地车都是从外地来订货的,而那些商户都在抢客户。 他终于明白,靠着一点散客,每天卖几十斤辣椒是搞不赢的。为此,他特意学会了吸烟。每当有外地车进入市场,他就赶紧跑过去先给人家递上烟,然后客气的问道,“大哥大姐,要不要辣椒?” 靠着年轻肯学习能吃苦的劲头,钟书红的生意逐渐有了起色。每当外地客户来采购时,他都亲自跑前跑后,不仅挑最好的辣椒卖,甚至装车时也亲力亲为,口碑逐渐开始建立。 从几斤、十几斤、几十斤再到上百斤,钟书红每天卖的辣椒越来越多,积攒的客户和人脉也越来越多,各种赚大钱的消息不绝于耳。 彼时,钟书红开始不满于现状:“难道这辈子就在批发市场这么干了吗?”辛苦一年赚个十几万,小富即安的生活又有什么意思呢? 看到市场里其他商户开始做东北绿豆生意一次就可以赚几万,钟书红动心了。打听到货源信息后,他揣着辛苦卖辣椒赚来的十几万,直奔黑土地上的吉林。 从成都坐飞机到北京,再转火车去吉林,钟书红人生第一次出远门。“当时在火车硬座上,对面坐着一个东北大哥,上车就开始喝酒,喝醉了直接把脚翘在我腿上。”回忆起这段经历,他至今仍清晰记得每个细节。“我当时刚20出头,从来没出过远门,特别害怕,把衣服往头上一罩,假装睡觉,实际哭了一夜。” 图|受访者供图 钟书红到吉林那年正是寒冬腊月,接站的货主开车拉着他一走就是几个小时。车窗外白茫茫的大雪让他第一次知道,原来雪可以下这么多这么厚,原来这里的冬天寸草不生,甚至不明白东北人进屋为啥都要先脱衣服。“当时带着十几万现金很害怕,几百公里没什么人烟,万一对方是坏人,肯定落得人财两空。”他说。 前前忙了近一个月,钟书红终于把现金变成了绿豆。因为缺乏经验,在火车站装车时没有在车厢两侧塞进木板、稻草,运回到四川时,绿豆顺着车厢缝隙洒落了三分之一。幸亏行情好,没有赔钱。 “再往后有了经验,每次去收绿豆我都亲自在车站守着,跟着工人一起塞稻草、压木板,哪怕站台上掉落的豆子,我也会一个个捡起来。”钟书红回忆道。“如果是夜里装车,一晚上干下来除眼球和牙是白的,全身跟黑煤球一个颜色。” 时间长了,东北的货主都在知道有一个四川的小伙子不仅讲诚信能吃苦,嘴还很甜:“大哥大姐、叔叔阿姨”叫个不听。 苦尽甘来,天道酬勤。靠着一股子说不出来的劲头,钟书红不仅在辣椒行业站稳了脚跟,也从倒卖绿豆的“二道贩子”变成了一个堂堂正正的贸易商。每年几百吨辣椒面和几十车皮的东北绿豆的销售,让他在2000年初期已经达到年入数百万元。从“辣二代”变成了创一代,为辣椒王子的事业帝国奠定了基石。 图|受访者供图 02 折腾不是目的, 目的是一直折腾 事业逐渐稳定后,钟书红在爱上也收获了另一半,如今被业内称之为“辣椒公主”的翠宏食品总经理刘翠。 但是,“双丰收”并没有让钟书红安稳下来,客家人爱折腾的商业基因始终让他觉得,卖点辣椒、倒腾点绿豆,每年几十上百万的生活并不他想要的,看更大的世界,做更大的事业才是最终目的。 动心起念后,把摊位交给家人打理,钟书红带着“辣椒公主”开启了全新的事业——安利。一个在他看来躺着都可以赚钱的生意,一做就是三年。 这个所谓的事业让钟书红收获到了奠定辣椒帝国的两大技能:销售技能和人生阅历。 在安利的日子里,“王子和公主”从业务员开始做起,每天学习话术,练习仪表,拜访不同的人,很快从老板身份转换成了一名销售。三年下来,钟书红从一个略带羞涩的小伙子变成了面对几百人都可以从容上台演讲的金牌销售员,口才、表演力、洞察力愈发强大。沉淀下来的销售和营销技能,为日后做大辣的事业极其重要。 而每天与人打交道积累的阅历、能力也直线增长。每天打多少电话、见多少人他自己都难以统计,这种与形形色色人的交往,让他见到了更大的世界。“那时候领导就说了,只要努力打下一片江山,以后就可以躺着数钱了,数钱数到手抽筋那种,还停不下来。”现在想想,这种想法很可笑,钟书红说,“没有一个生意你停下来还能赚到钱,但当时就认为安利可以做到。” 三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钟书红回到批发市场,发现当初一起倒绿豆、卖辣椒的伙伴们不仅都赚到了钱,很多还做起了品牌,生意越做越红火。而自己折腾三年下来,除了赚满了上台演讲的虚荣感,根本没赚到什么钱,更没有实现数钱数到手抽筋。彼时他才明白,老老实实的奋斗才是唯一成功的必由之路,躺着赚钱永远不靠谱。 2006年,他又回到阔别的批发市场,再次卖起了辣椒和绿豆,还经营一些调味品。通过观察发现,很多过去散装的调味品逐渐开始有了精美的包装,甚至还有了名字,虽然不是知名的,好歹也算个品牌。既然,酱油、醋、鸡精盐、味精、火锅底料都有了品牌出现,唯独辣椒还没有一个真正的品牌。为什么不做一个辣椒的品牌呢? “翠宏能有今天,第一个要感谢的是我父亲”。钟书红认为。“早在2003年我们出去折腾的时候,父亲便取了我们夫妻二人名字中的“翠”和“红”,注册了一个叫“翠宏”的商标。当时我们觉得好难听,根本没当回事。” 正式决定做一个辣椒品牌的时候,钟书红反而觉得这个名字很好听,越做反而越觉得这个名字不错。因此,2006年,辣椒品牌“翠宏”真正意义上的正式创立了。 图|受访者供图 虽然企业和商标都有了,但“翠宏”的打法跟曾经的夫妻老婆店依然没区别,只是增加了一款包装。产品靠口碑相传,也没有专门的市场团队。虽然选料标准很高,但完成包装的地方却是成都一个城中村的小作坊。 又这样干了6年,钟书红意识到,只做辣椒面很难做成大品牌。怎么办呢?他决定增加产品——在不断尝试、创新后,开发了一款香辣蘸料,也就是后来翠宏的明星产品。随后又开发了一款辣椒红油,紫燕百味鸡、廖记棒棒鸡都使用的这款产品。 然而,小作坊终究逃不过该来的问题。 03 辣椒帝国雄起 6年间,靠着口碑相传,翠宏小工厂生产的产品在满足自销的同时,还做了大量代工,知名度也越来越高。然而,在钟书红看来,干得仍然是昏昏沉沉。 … Read more

传递榜样力量!甘肃林草先进典型事迹巡回宣讲赴河西五市巡讲

2024年6月24日-29日,甘肃林草先进典型事迹巡回宣讲活动赴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五市进行巡讲,由甘肃省林草系统先进代表“国家卓越工程师”徐先英,“时代楷模”“林业英雄”“全国防沙治沙英雄群体”代表郭万刚,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姜莉玲,“感动甘肃·陇人骄子”“刚强兄弟”,讲述各自工作成长经历和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激励全省林草工作者全力打赢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甘肃境内自西至东分布的库姆塔格、巴丹吉林、腾格里三大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该省由此也成为遏制风沙危害的战略前沿阵地。 “小小一粒沙并不起眼,但对我而言,治沙就是我的事业。”在风沙一线已坚守近40年的徐先英向大家分享了3个他与治沙的故事:为治沙研发设备,使甘肃治沙装备走在全国前列;与沙漠抢良田,有效解决了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等绿洲边缘流沙埋压农田的问题;为黄河生态助力,解决黄河首曲地区高寒草地沙化防治的关键问题。 “如今的民勤,绿树成林、郁郁葱葱;曾经干涸的青土湖,碧波荡漾、水鸟啾啾……我的家乡,一棵棵梭梭傲然挺立,宛如守护绿色的‘卫士’。”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姜莉玲分享了自己坚持治沙防沙的故事。 来自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的“刚强兄弟”,从20岁开始义务植树,他们用半个世纪为家乡添绿。他们说:“我们只要活一天,就干一天,一直种下去。只有满目的绿色,才让我们心里踏实、高兴。” 72岁的郭万刚讲述了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故事。他说:“我坚信,只要我们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治,就一定会有风沙变风景、黄沙变黄金的那一天。” 包含“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三北精神”“八步沙精神”的5名林草先进人物的事迹感动人心。报告会现场很多人潸然泪下,“尤其,刚强爷爷的故事令我久久不能平静,他们是普通的农民,居然用了50多年义务植树造林,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那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呢?我们这些年轻人呢?我们该怎么做?这场报告会给我很多思考和震撼”,一位在嘉峪关现场聆听宣讲的林草工作人员说。 据了解,此次甘肃省林草先进典型事迹巡回宣讲活动将历时约1个月,由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组织,甘肃省“三北”工程区各市(州)承办。  

榜样的力量!民勤姜莉玲:甘做沙海“梭梭苗”引得春风度绿洲

“一年一场风,由春刮到冬”“大风一起不见家,一茬庄稼种三遍”……30多年前,逐年恶化的生态环境,使得甘肃武威市民勤县人家门口的好日子,被一场场风沙越刮越穷。面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绝望,当地很多民众被迫远走他乡,十几岁的姜莉玲同样在心中嘀咕“想搬走”。 2024年6月,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三北精神”“八步沙精神”,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开展全省林草先进典型事迹巡回宣讲活动,姜莉玲受邀讲述自己用青春和生命在民勤沙海守护家园的故事。 时光荏苒,彼时想要逃离的姜莉玲不仅没有走,而是自称“梭梭苗”扎根沙海25载。多年来,她同千千万万治沙人一道,在沙海里栽下一棵棵梭梭苗(一棵苗木可固沙10平方米),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相比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家乡的环境越来越绿、越来越美,在一年又一年风沙中摸爬滚打,姜莉玲的脸和手变得黝黑、粗糙。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民勤县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北部,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但生态区位极其重要,这片小小的绿洲,以一己之力阻挡着两大沙漠的合拢。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民勤,湖水清澈、水草丰美,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富庶之地。但随着人口增长,开荒打井,石羊河上游来水减少,民勤生态环境曾经逐年恶化,最严重时荒漠化面积超过90%。 “我清晰记得,14岁那年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道黑色的风墙,打破原本晴朗的天空,从远处呼啸而来。我们拼命往家跑,但风沙速度比我们更快,转眼黑色风暴淹没了我们。”现为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的姜莉玲回忆说,后来才知道,1993年5月5日那场特大强沙尘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当地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 “那时我也问过父亲,我们家啥时也搬走?抽着旱烟的父亲过了许久低声说,‘还能搬到哪里去,这就是我们的家呀!’”父亲的话就像一根沙枣刺,扎在姜莉玲心上生疼。中考时经过深思熟虑,姜莉玲报考了甘肃省林业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主动申请到乡镇上的林业站工作,成为一名治沙人。 翻地、施肥、育苗、浇水……治沙看似和农活没什么两样,但要求更精细,费心又费力,过敏体质的姜莉玲不得不经常接触化肥农药、林木花粉,三天两头就出现浮肿、布满红斑、奇痒无比,严重时还曾住院治疗。 姜莉玲说,每年压沙造林时节,吃住在沙窝,一住就是30多天,每天要徒步行走20多公里巡回作业,天气好的时候还能吃口热乎饭,遇上风沙天,只能凉水泡馒头,半夜经常被冻醒,满头满脸都是沙子,还得提防帐篷被大风吹翻。时不时还有小猫一样大的沙鼠,钻进帐篷“串门”,湿漉漉的令人毛骨悚然。 退耕还林是林草工作的“重头戏”,也是难啃的“硬骨头”。姜莉玲说,在推进过程中,时有个别村民不理解不支持,需要反复进村入社、走门串户,耐心细致做思想工作。有的村子没被列入退耕还林范围,村民又焦急万分,需要通过一次次调研不断向上反映民众呼声,争取项目补助。 退耕还林和防沙治沙,需要不断探索新技术,姜莉玲和同事们建起了500亩试验示范基地。依靠科技进步,他们把防沙治沙变为治沙用沙。通过观摩学习和反复请教专家,他们指导村民学习接种技术,建成沙产业基地4600多亩。 姜莉玲说,这项技术给沙漠前沿的村子每户年均增收6000多元,沙产业基地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带动民勤县发展肉苁蓉产业6万多亩。 “孩子年幼时,我常常一头扎在沙漠里,三四十天回不了家。但看到栽下的梭梭苗茁壮成长,觉得那也是我的孩子,能让包括我的孩子在内的下一代生活得更好,让家乡变得更美!”姜莉玲说。 如今的民勤,昔日沙海的“老虎口”绿树成林、郁郁葱葱;曾经干涸的青土湖碧波荡漾、水鸟啾啾……正如姜莉玲一样,一代代治沙人,像成片的梭梭林傲然挺立,守护着家园。(完)

甘肃林草故事:“刚强兄弟”50余载“拼”出绿水青山

五六十年前,在甘肃定西市通渭县一个几乎看不见树木的贫困山村,一场露天电影荧幕中“南方山绿水清、草木浓密”的画面,深深刺激了20岁的许志刚和许志强这对双胞胎兄弟。面对困扰村子几代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兄弟俩开启长达56年的“栽树人生”。 2024年6月,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三北精神”“八步沙精神”,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开展全省林草先进典型事迹巡回宣讲活动,“刚强兄弟”受邀讲述他们用半个世纪誓把荒山变绿洲的故事,无数人深受所动,感受榜样的力量。 56年来,“刚强兄弟”义务种树8万余株,400亩荒山变成了绿地,家乡的房前屋后和山坡上都绿树成荫,他们实现了少年时梦想中的“绿水青山”,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对村里水土流失治理也起了很好的作用,他们所在的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如今已是通渭县最美乡村之一。 “经常有人问我们,当初为啥想着种树,那个年代生活那么困难,肚子都吃不饱,还想着种树?也有很多人问我们,种一辈子树,是咋坚持过来的?”今年76岁的许志刚回忆道,那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种树不仅能固土,还能有柴火烧,能建房子,一根椽也能卖两三元钱,“要想发展,只能栽树、必须栽树”。 “我小时候的许堡社很少见到一棵树,都是荒山、黄土,风一吹,刮起的黄沙里看不到人影。遇上下雨天,黄土坡上淌起了黄泥汤,冲毁房屋,常常留下没过膝盖的烂泥。”今年76岁的许志刚回忆道,那时候是真的很穷,没有柴火烧,修房子也没有木头。 许志刚说,到了冬天,风沙特别大,穿的单棉裤,锥心刺骨的冷,再遇上个极端天气,既怕村口的甜河涨水,院落塌陷,又怕村后的黄土坡失陷,淤泥冲下来淹了村子。每次雨水冲刷过的地面,是一个个被称为“窟圈”的暗坑,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去。他们曾目睹家人跌进“窟圈”差点丧命的场景,更加胆战心惊。 20世纪60年代,在一次张川村放映集体电影时,20岁的“刚强兄弟”第一次在荧幕上看到南方的山绿、水清,树长得那么茂密,就开始想“下多大的苦,才能赶上人家的生活”。他们意识到要想改变环境、改变生活,只有种树。 “我们想过种一些南方的树种,让村里一年四季都有绿意,当时村里的老人跟我们说,南方的树种在北方活不了,但我们觉得事在人为,总要干一干,试一试。”许志刚说。     从牙缝里一分一厘“抠”钱买苗,在黄土塬为树活找水 种树,没有树苗怎么办?当时通渭县最常见的树种是白杨和榆树,价格便宜,也容易生长,但“刚强兄弟”想种的松柏、云杉、棕榈这些树都需要从外地买,一棵树苗要3元钱,在那个年代能买10斤白面。 “我们种地靠天吃饭,没啥收入,家里也没啥值钱的东西,就养猪养鸡,拿去卖点钱,鸡蛋也能换点钱。”许志刚说,那时别人家一年到头能吃上口肉,他们兄弟俩家里一年四季养猪,却没吃上过一口肉,都卖了换钱买树苗。一家4口人分到的12斤油也卖了钱去买树苗。卖了马驹的700元钱原本打算用来盖房,也买了树苗…… 就这样一分一厘,“刚强兄弟”从牙缝里“抠”出来买树苗的钱。村里没有树,他们挑着担子,走遍陇西、岷县等周边县区,却从未舍得在买树的集市上吃一顿饭。 “记得那时候,夜晚的月亮格外亮堂,我们兄弟俩担着树苗子,走过一个又一个山岗,走回家,天就亮了。”“刚强兄弟”节衣缩食购买树苗,坚持义务植树,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喝上几口罐罐茶,扛着铲子、锄头上山,给树松土、除草、修剪枝叶。 树种上之后,浇水又成了大问题。在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水是个稀罕物。那时候许堡社吃水都靠村里的一个泉眼,水量不大,取水的时候要等在泉眼边,一般两三个小时才能装满一桶水。在那个人吃水都很困难的年代,极少有人把水拿去种树。 为了不影响别人用水,“刚强兄弟”就在夜里担水,再把水一桶桶运上山,一个来回要20多分钟。除了担水,雨水是另一个水源。黄土高原的雨大多数时候下在晚上,兄弟俩经常在凌晨一两点冒着暴雨出门,用土在树边围上一圈,这样能给树存点水,让它们活下来。   “云杉、侧柏、油牡丹……只要是在黄土地上能成活的树种,我们都要试一试。头几年种的树,活下来的很少,树苗不是旱死、被水冲走,就是因为水土不服难以成活。”许志刚说,一个树种不行,就换另一种,来来回回尝试了五十多种树;树苗的成活率不高,就自己育苗,保持树木活力。 “好不容易长的干壮叶密,一场大暴雨过后,湿陷性黄土裹挟着树苗冲走了。好不容易把淤泥清理掉后,树从泥潭里露出小树梢,又一场暴雨彻底冲没了。”时至今日,每当听到打雷下暴雨,“刚强兄弟”还是很害怕,他们说这是种树落下的心病。 在一次次尝试中,“刚强兄弟”慢慢种出了经验。后来,他们狠了狠心把家里的10亩良田换成30亩荒坡。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松柏、云杉、棕榈逐渐爬满了家乡的山头,各种野生动物也开始变多了。 “我们村对面的山坡上,儿时没有一棵树。我和弟弟一人一块地,从荒坡两边开始种树,用了整整五十年,两片地连成了一块树林。”许志刚表示,通渭县山大沟深,陡坡地多,能种树的地方还有很多,只要活一天就一直种下去,“只有满目的绿色,才让我们心里踏实、心里高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