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跟着唐诗去旅行(第二季)》:分集介绍

石鼓歌、寒江雪、出塞曲、琵琶行、双星会、相见难,六个名字分别讲述了什么故事?《中国电视》邀您关注《跟着唐诗去旅行(第二季)》,了解每集内容。 《石鼓歌》中,潮州英歌舞表演 第一集:石鼓歌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阔大、静谧。这其中有一座诗歌的碑刻,这首诗,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丰碑——《石鼓歌》。韩愈是中国文学史上无法被漠视的巨擘;他把古文运动与诗歌的冒险从大唐长安一直带到烟瘴蛮荒之地,岭南。韩愈,一生三赴岭南,与它有着不解之缘。跟随诗人西川,我们踏上寻访韩愈足迹和诗歌的旅程。 第二集:寒江雪 4月初的湖南永州,湘江之上,大雾笼罩。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描绘的是这一带的景象吗?在画中,鸟飞绝、人踪灭,千山和万径都消失了。只有一舟、一渔翁坚守着自己的世界。在数学的世界里,蔡天新经常能体会到孤独的滋味,也越来越喜欢柳宗元和他的《江雪》。重走柳宗元的贬谪之旅,前往曾经满是烟障、蛮荒的湖南和广西,发现他作品中的天地、山水和内心。 《寒江雪》中,蔡天新给永州小学生讲解柳宗元的《江雪》 第三集:出塞曲 唐朝人为我们留下两千多首边塞诗。边塞诗最高光的时刻,独属于盛唐。这些照亮千年时光的诗句,就诞生在荒凉、空旷、广阔的世界。作家韩松落在西北长大,在甘肃,他重新出发,再次踏上边塞诗人们用脚步丈量过的土地,去寻找那个时代力量的源泉。盛唐是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青年时代。诗人仿佛成为意气风发的游侠少年,探索边疆这件事本身激发着他们,走向更加广大的世界。 第四集:琵琶行 公元815年,45岁的诗人白居易贬谪江州,也就是现在的九江。第二年,他在这里创作出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琵琶行》。在这首诗里,白居易感慨自己的身世“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学者杨雨,在白居易江州时期的诗歌创作中寻找其心态、认识转变的过程。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寻找白诗中的诗意。 第五集:双星会 书法家鲁大东,曾经无数次地书写过杜甫的诗作,这让他不禁产生好奇,探寻杜甫诗作背后的故事。“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是什么样的感情,让杜甫不断地怀念着李白。在齐鲁大地,隐藏在深山中的唐朝石刻,1000多年前黄河的故道,这些历史的见证物将成为探寻的入口。杜甫一生共为李白写了13首诗,杜甫过世后被人尊崇为诗圣。他与诗仙李白,共同成为光照千古的大唐双子星。 第六集:相见难 洛阳唐代古城正在考古发掘,学者黄晓丹从此走入李商隐曾经生活过的洛阳城。在河南,李商隐见过的庙宇、道观;唐代的服饰、妆容;闺房窗外的银河、床边的铜镜;永乐宫中的神仙形象;中原大地的勃勃生机……谜一样的李商隐,炽热浓烈和沉郁顿挫的诗歌,多义、复杂的意象与充沛情感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物质载体? 《相见难》中,黄晓丹探访永乐宫 《中国电视》邀您收看《跟着唐诗去旅行(第二季)》更多精彩内容: 第一集:https://yspapp.cn/2FYo 第二集:https://yspapp.cn/2vyO 第三集:https://yspapp.cn/2vFm 第四集:https://yspapp.cn/2F3D 第五集:https://yspapp.cn/2w74 第六集:https://yspapp.cn/2wmu

化身“大宋官员” 海外华媒人士与“包拯”共破“千年悬案”

化身“大宋官员” 海外华媒人士与“包拯”共破“千年悬案” 一夜之间,为何开封城面价离奇飞涨?官府几十架磨面盘车为何同时损坏?面商囤积的货源又从何而来?10月24日,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开封府全息沉浸互动剧场,与“包大人”一起破解“闸口盘车案”。 《闸口盘车案》是开封府全息剧场推出的首个沉浸式全息侦探剧目,依托全息立体成像、裸眼3D视效、虚拟现实交互等科技,使观众在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双重时空中,体验东京梦华的繁华盛世,经历刀剑往来的惊险对战,也见证青天明月的公正公义。 台上,真人演员与数字“包大人”同台竞技,探案过程充满未来感与科幻色彩;台下,华文媒体人士化身“大宋官员”,与“包拯”一起亲历案件始末,抽丝剥茧寻找线索,层层解谜揭开真相,最终一起同签决断案件。 “不游开封府,枉来汴梁城。”开封府作为北宋时期的“天下首府”,曾有三位皇帝在此担任开封府尹,还有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沈括等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在此任职。他们执法严明,清正廉洁,不畏权贵,行政有方,呈现了“公生明”“清慎勤”的道德正气,开封府也因此深入民心,成为四海闻名的中国古代官衙。 图为观众与“包大人”共破“闸口盘车案”。 图为沉浸式全息侦探剧目《闸口盘车案》现场。 图为沉浸式全息侦探剧目《闸口盘车案》现场。 图为游客在开封府门前欣赏表演。 图为游客在开封府欣赏表演。  

海外华媒河南行:在开封州桥遗址实探北宋繁华

6b813e9cd40d68863cfad2b8b2d9045

仙鹤振翅、海马腾云、祥云缭绕……10月24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持续进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位于开封的州桥及附近的汴河遗址,实探北宋繁华。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州桥遗址参观。 州桥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因在州之南门故名州桥,五代称汴桥,宋代改称天汉桥。《东京梦华录》里有“州桥,正名天汉桥,正对大内御街……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的描述。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州桥遗址参观。 州桥是东京城中轴线御街与大运河汴河段交叉点上的标志性建筑,见证过北宋水运的繁华。《水浒传》中,“青面兽”杨志卖刀的地方即在州桥。王安石也曾以“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的诗句回忆自己在州桥之上追光踏月的岁月。 图为州桥遗址细节。 北宋之后,州桥历经重修改建。“州桥明月”也曾成为明清时期的“汴京八景”之一。然而,随着黄河泛滥导致汴河淤塞日渐严重,明朝崇祯十五年,一场洪水过后,州桥被淤埋于地下。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州桥遗址参观。 州桥及汴河遗址,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开封“桥摞桥,路摞路”现象。作为大运河遗产中的典型代表,其发掘还原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繁华的宏大历史场景,填补了中国大运河东京城段遗产的空白。2023年3月28日,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入选“202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不止一倍震撼!非遗技艺火壶、打铁花同台绽放

c0837385625dcfae4c12411f2a28c54

不止一倍震撼!非遗技艺火壶、打铁花同台绽放 2024年10月23日晚,在古都开封清明上河园内,非遗技艺火壶、打铁花同台表演,呈现出“双倍震撼”的“火树银花”场面,寓意驱疾避祸和百家安宁,亦展现出中国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火壶展演,表演者需身着防火服,将烧好的木炭放入两边的铁网,通过上下抖动铁网产生火花,热烈的火光与灵动的壶影交相辉映。 打铁花始于北宋,是中国古代匠人们在铸造器皿时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匠人需将生铁烧成铁水,由一人舀起铁水抛向空中,另一人用力击打铁水,炽热的铁水被打向高空,使其在瞬间绽放成万朵绚丽“铁花”,化作“满天繁星”,宛如星河倾泻。 图为非遗技艺火壶、打铁花同台绽放。 图为绽放的“铁花”化作“满天繁星”。 图为“火花”绽放宛如星河倾泻。 图为“火花”绽放宛如星河倾泻。 图为“铁树开花” 宛如金柳。 图为精彩表演吸引游客拍照。

中国电视-《跟着唐诗去旅行(第二季)》:综述

唐诗2海报横版一去logo

跟随中国唐代著名诗人和不朽诗歌的步伐,去往广阔的山河。《中国电视》邀您关注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第二季)》,寻找唐诗诞生的现场,感受华夏大地之上依然蓬勃的诗情! 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第二季)》共6集,每集50分钟,分石鼓歌、寒江雪、出塞曲、琵琶行、双星会、相见难六个主题。 在《石鼓歌》中,著名学者、诗人西川重新揭示了作为诗坛领袖、对后世文化巨擘产生巨大影响的诗人韩愈。“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寒江雪》中,数学家、诗人蔡天新带领观众重走柳宗元的贬谪之旅,前往曾经满是烟障、蛮荒的湖南和广西,发现他作品中的天地、山水和内心。王昌龄、王之涣、王维、岑参、高适……一千年前,他们渡过黄河的激流骇浪,走向更远的远方,作家韩松落在甘肃的长河、大漠、黄沙、落日中重新遇见边塞诗人群,在一声声《出塞曲》中,打开金光泄出的唐代诗卷。在江西,跟随学者杨雨的脚步,走进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和杜甫的相遇,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双星会》,书法家鲁大东,用真实的触碰,感受李杜二人相伴,在齐鲁大地的漫游。节目最后回到中原大地,在河南和山西跟学者黄晓丹一起,走近那个似乎《相见难》的李商隐,触碰谜一样诗人背后的意象与充沛情感的物质载体,破解其创作多义性背后的迷局。 节目聚焦影响诗人人生和诗歌创作的关键阶段;镜头捕捉唐诗与当下生活的隐秘链接,拓展唐诗的地图。让我们跟随节目相聚唐诗现场,聆听诗歌的心跳,感受灵感勃发的瞬间吧。 《中国电视》邀您收看《跟着唐诗去旅行(第二季)》更多精彩内容: 第一集:https://yspapp.cn/2FYo 第二集:https://yspapp.cn/2vyO 第三集:https://yspapp.cn/2vFm 第四集:https://yspapp.cn/2F3D 第五集:https://yspapp.cn/2w74 第六集:https://yspapp.cn/2wmu  

海外华媒开封探秘“城摞城”

96f2de8176f64b3dcbd40455d4f00be

“开封城,城摞城,城下埋有几座城”,这是早年流传于古都开封的一句民谣。那么,开封城下究竟埋了几座城?10月23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在河南持续进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开封城墙景区进行实地探访。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古马道遗址博物馆参观。 开封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千百年来,这座古城兴也黄河、衰也黄河。在位于开封城墙景区的古马道遗址博物馆,该馆通过裸眼的3D动画将城墙楼阁、黄河水患影像投射在遗址立面和古迹地面,生动讲述了开封多次在黄河水患中坍圮又重生的历史。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古马道遗址博物馆参观。 马道,即古代行人和车马登上城墙的斜坡通道。2000年,在开封大梁门城楼北侧一段城墙地下,考古人员发现一层保存较为完好的早期古马道遗址。通过发掘,又发现了埋藏深度和时代早晚各不相同的三层古马道。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古马道遗址博物馆参观。 据讲解人员介绍,现今露天保留的清代城墙马道为第一层马道,即清道光年间(1842年)所建,至今仍供行人登上开封古城墙。其下叠压的第二层马道,始建于1840年,建成一年后开封遭遇特大洪水围城,毁于一旦。最下面的第三层古马道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9年),使用年限近百年。 图为古马道遗址特写。 “城摞城”“墙摞墙”“马道摞马道”是开封城多次被淹重建的生动注解。因处于黄河“豆腐腰”最脆弱的位置,有记载以来黄河开封段决口338次,开封城先后7次被淹没在滚滚黄河、泥沙之中。同时,大量考古证明,开封城墙之下叠压着唐宋明清多个时期的城垣建筑,叠压层次之多、规模之大,成为城市发展史上罕见的特例。

海外华媒河南行:秋霜造就菊城花,“汴”地黄花又逢君

IMG_1659

“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好时节,很多人会在这一天去赏菊花。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中国翰园碑林拍摄菊花。 10月23日,时值霜降,“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持续进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来到位于开封的中国翰园碑林、龙亭、清明上河园等景区赏菊、拍菊花。 图为中国翰园碑林的菊花吸引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的目光。 绚丽盛放的菊花、美轮美奂的造景艺术与空气中弥漫的菊香相互晕染,让海外华文媒体团一行如徜徉在菊花海洋。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龙亭拍摄菊花。 开封是著名的八朝古都,也是中国菊花名城,其菊花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到了北宋时期,这里对菊花的普及达到新高度。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宫廷内外争插菊花枝、挂菊花灯、开菊花会、饮菊花酒”。由此可见,在当时,家家户户都以养菊、赏菊为乐事。 图为清明上河园的菊花吸引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关注。 开封的菊花节会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东京汴梁的重阳菊会,堪称中国最早的菊花花会。从1983年起,开封每年秋天举办菊花节会,邀请海内外游客共赏菊花。如今,开封菊花文化节的节会影响力日益提升,国际知名度日益扩大,已成为展示开封形象的鲜亮名片,吸引海内外游客漫步开封,感受“汴”地黄花的独特韵味。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清明上河园拍摄菊花。 图为清明上河园盛放的菊花吸引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关注。  

海外华媒河南行:中国翰园碑林寻墨情

20241023111206_IMG_1620

10月23日,由中国新闻社、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联合主办的“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持续在河南开封举行,来自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中国翰园碑林,亲身体验了历史悠久的传拓技艺。 中国翰园碑林,将书法碑刻艺术与山水园林景致完美融合,于2009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名园”。园区北部,4000余方精心镌刻的艺术碑石,汇聚了历代书法名家的精品力作,犹如一部生动的中国书法发展史画卷。 传拓,这项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技艺,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记录与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桥梁。它利用宣纸与墨汁(或特定颜料),精妙地将碑刻、器皿上的书法文字或精美图案复制下来,为金石文字的永久保存、远程传播及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正是得益于传拓技艺,众多已损毁或遗失的碑刻风貌得以重现,让现代人能够真切感受到原碑刻的神韵与风采。诸如汉代的《西岳华山庙碑》、北魏的《张玄墓志》、东吴的《天发神谶碑》,以及唐代柳公权的《宋拓神策军碑》等孤本珍品,若无拓片流传,其真面目或将永远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成为无法解开的“迷局”。 当日,在传拓老师的指导下,一张张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拓片逐一诞生。从选纸、铺纸,到用力敲打、上墨拓印,每一个步骤都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深切体会到这项传统技艺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与翰墨情怀。 图为传拓技艺展示。 图为传拓技艺体验。 图为传拓技艺体验。 图为体验者展示刚制作好的拓片。 图为“张骞碑”。  

非遗技艺“打铁花”闪耀古都开封夜空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打铁花”始于北宋,是中国古代匠人们在铸造器皿时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10月22日晚,古都开封万岁山武侠城上演非遗技艺“打铁花”,吸引游客观看。表演现场,“打铁花”匠人将生铁烧成铁水,由一人舀起铁水抛向空中,另一人用力击打铁水,一时间火光四溅,十几米高的金色火花在夜空中绽放,如流星般漫天划过。图为艺人表演“打铁花”。李海珠 摄 图为“铁花”如流星绽放夜空。李海珠 摄 图为“打铁花”表演。李海珠 摄 图为游客拍摄“打铁花”表演。刘鹏 摄 图为“打铁花”表演。刘鹏 摄 图为“打铁花”表演。刘鹏 摄

海外华媒零距离体验木版年画 感受中原地区的年味记忆

20241022103133_IMG_0431

刻刀起落,一印一刷,朱仙镇木版年画蕴含着中国木版年画千年的发展历史,也承载着中原地区内涵丰富的年味记忆。10月22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 海外华文媒体河南行”活动走进河南省开封博物馆,能看又能体验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吸引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纷纷驻足体验。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体验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 朱仙镇木版年画,源于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所开创兴起的木版门神年画,其历史悠久,画样多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和人们所喜爱与敬仰的英雄豪杰。画面饱满紧凑,对象明显,色彩鲜艳。宋人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有“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的相关记载,反映了当时东京及周边木版年画印制和销售的情况。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体验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作为中原地区的年味代表符号,千年来,朱仙镇木版年画在一代代传承人手起刀落间传承不息。如今,朱仙镇木版年画更是在开封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入选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展示制作好的木版年画。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拍摄朱仙镇木版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