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博大文化视野(11月26日)

【芬芳文苑】

一个名字,一段历史

(三)江泰龙(Jean Talon)

洪田

在蒙特利尔,江泰龙路也是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这里的农贸市场很像中国的菜市场,颇为有名。不错,江泰龙(Jean Talon,1626-1694年)也是魁北克历史上有特殊影响的人物。和许多其他人物不同的是,他对魁北克的贡献不是军事方面的,不是开疆辟地,而是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尚普兰建立了魁北克城,为“新法兰西”的创立打下了根基。但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新法兰西成为风雪飘摇中的孤儿,自身发展极其缓慢。那时的魁北克依旧以皮毛交易为主要的经济活动,除了希望发财致富的皮毛商,对于其他人没有吸引力。严酷的气候,当地原居民的反抗攻击,使得“新法兰西”依旧是法兰西帝国的治外荒地,愿意来此定居的法国人很少。没有人,就没有发展的基础。

1665年到1668年,1670年到1672年,江泰龙两度担任魁北克财政、司法部长等职务,一方面设法使魁北克产业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动物皮毛的销售,同时向农业、矿业等方面拓展;另一方面设法增加魁北克的人口,吸引更多的法国人,尤其是法国女人来魁北克永久定居。那时的“新法兰西”无论从哪方面都没有什么吸引力,对于法国人来说,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没有难言的困苦,不大会主动从法国迁移到这一蛮荒之地的。为此,江泰龙从法国招募了800名左右的孤儿来到魁北克,嫁给当地的法裔人士。这些孤儿自小没有父母,在孤儿院长大,被冠以很庄严神圣的名称——“国王的女儿们”。当然,她们从来就没在国王的身边生活过,恐怕连法国国王都没见过。

江泰龙的努力最终没有白费,他让奄奄一息的“新法兰西”重新拥有了生机,有了作为法裔人士主导的社会继续发展的人口基础。

 

【鹏翔万里】

招聘父母

贺鹏

韩天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对工作就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加上他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做过付县长的老岳父的社会关系,没有几年功夫,就当了局长。自从当了局长,本来就很少回乡下老家看父母的他更是回去得少了,他的确忙。

父母在郁郁寡欢中相继去世。

他办完丧事后过了没多久,就让秘书帮他打听打听,联络一下附近有没有无依无靠的老人,他想赡养一对老人。秘书说赡养老人是很麻烦的事情,再说费用也很高的。韩局长说他这几年只顾忙工作,对自己的亲生父母没尽孝心,很后悔,每想起来就掉眼泪,现在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了,他想赡养一对老人,尽尽孝心,心灵上得到一些安慰。

第二天,秘书就和附近农村联系,正好有一对孤寡老人,七十多岁,属于五保户,其实五保只是个名,真正没落到实处。秘书见俩位老人身子骨还很硬朗,收拾得也干净利落,觉得比较合适。赶快返回单位向韩局长汇报了老人的情况,韩局长还没听完就给否定了。秘书问局长为什么?韩局长吸了一口烟,慢悠悠地说:“最好找身体状况比较差的,他们更需要人照顾。”

秘书很不理解,担心老人身体不好,寿命不长,尽孝不完美。

韩局长说没关系,人总是要死的,一旦去世了,再认一对嘛。

秘书只好又联系其它村委会,也没有得到一些合适的老人信息。秘书干脆在郊区的几个公告栏上贴了启示,说韩局长愿意赡养老人,认养成父母,要求条件必须是无依无靠、体弱多病。启示一贴出去,全城哗然,都说现在都在招聘秘书、包养二奶,韩局长却招聘父母。一时间,韩局长招聘父母的消息传到了省城。很快,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各大媒体的记者云集县城,这可是大新闻,韩局长这样的举动太有宣传价值了。没有几天的功夫,韩局长的事迹就上了报纸,上了电视。

韩局长的妻子知道了这件事情时,已经是生米做成了熟饭、不好更改了。她每天闷闷不乐,觉得韩局长招聘父母是在出风头,具体侍候老人还不都是她的事情;再说,养两个老人也就可以了,还要体弱多病的老人,她担心她吃不消。

韩局长早猜透了她的心,毕竟他们是二十多年的夫妻了。

晚上,他搂着妻子说:“你是不是担心了?”

妻子说:“可不,你认了以后,连个爹娘都不用喊一声,余下的事不全是我干了。”

韩局长笑了笑:“我的傻瓜,咱们认了以后,不会请个保姆去侍候吗,我们给一些钱就行了。”

“那每月要多少钱呀?你这个玩笑也开得太大了。”

“只要是体弱多病,他们肯定活不了多长时间,死了以后,这可是我的爹妈,你按照葬爹妈时的水平收礼……”

韩局长的妻子还没等听完就说明白了明白了。

她知道一个老人至少能给他们带来几十万的利润,这一不算受贿,二不是贪污,还能得到上级和群众的表扬,这是名利双收的事情嘛。

妻子在韩局长的脸上轻轻地吻了一下,幸福地闭上了双眼……

半年后,韩局长招聘的两位老人先后去世。

韩局长大办丧事,让老人享受了一辈子都没见过的热闹。

韩局长招聘父母的事在老百姓中刻骨铭心,换届选举时,韩局长又全票获选县长。

 

【杨柳依依】

冬天的村庄

杨邹雨薇

立冬之后,因为父亲和妹妹生日,一个是农历十月初二,一个是农历十月初三,两人生日相连,接到妹妹的撒娇电话,我还是选择回家一趟。

从省城回家很快,仅两个半小时,就从省城长沙的家门抵达永州的家门。爷爷见了我,特别高兴,说:你是秋去冬回。我说:家乡不是有几年没有下雪了吗?我是带着雪花回来的。爷爷笑道:你是夏天出生的,怎么能带回雪花?快去菜园接你奶奶吧。

菜园原本在两百米外,现在变成了一千两百米外。因为修大桥匝道拆迁了我家十三年前修的三层楼房,曾祖父八十年前修的木瓦房原说也要拆,还断了水电,结果没有拆,但政府已经将它纳入拆除计划,不许我们再住,导致我们搬离了世代居住的老村,远离了清清的潇水。新的住地是在一座山下,虽然还在村境内,但用水颇为困难,父亲为此痛惜不已。

老家所在是个千年古村,人们都熟悉柳宗元笔下的“永州八记”,殊不知其中三记就在我们村境内,石涧就在村前。柳宗元逝世之后,有很多历史人物沿着他的诗人来永州打卡,来村里寻觅他的踪迹并留下诗文。特别是明清时期,文人吟咏较多,府志和县志均有记载。

父亲是个文人,专门研究地方历史文化,他为了保护古村,曾到处反应,区文物局收到他的报告之后,原想把古村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结果还是奈何不了领导的权利,阻挡不了挖机的铁爪。开始征收时,说为某个项目的储备用地,要将古村夷为平地。后来,又说先修大桥匝道,使之对称,结果拆了十余户人家的房子,包括我家的。那条新修的匝道长约百米,像一把斧头,劈断了古村的臂膀,劈开了古村的胸膛。

我每次回去,都不忍再到老村去看。无奈,奶奶割舍不了对土地的感情,就算距离拉长了几倍,她依然还是来菜园种菜。而这次去菜园寻找奶奶,在经过老村时,看见那一座座残剩的房子,看到那一棵棵大树,听到呼啸的北风,我的一些记忆瞬间复活。

村里最古老的建筑——楼子屋还在,而我们家族中曾经疼爱我的大爷爷大奶奶相继去了另一个世界。那紧闭的大门、青石门槛和斑驳的墙壁,仿佛一幅油画,散发出两位老人的气息。曾祖父建的木瓦房在楼子屋对面,旁边那两棵香椿树伫立在寒风之中,伸展着清瘦的枝条,错综交互,傲然托起灰蒙蒙、冷飕飕的天空,与附近的建筑组成最古朴的风景。

喜画老树的吴冠中是这样描述冬天之树的:“夏木郁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冬天的树是沉默的,记得小时候,我跟堂哥还爬过树,感觉树的温情,但那些树好像腼腆的孩子,不肯出声;冬天的竹林是美丽的,记得2008年那场大雪时,我们曾摇动竹枝,坠下遍地的冰块,如同无数的碎玻璃,反射出无数的碎碎念;冬天的村庄是沉寂的,由于村民们陆续搬出村庄,到城区道路边建了新房,剩下的几户人家零星般分散,再也没有了热闹的气氛。

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冬天的早晨,偶尔有雾气,仿佛地上裂开一道缝隙,那些雾就像长期被囚禁的农奴一样,争先恐后地从里面跑了出来。村里的建筑便在这雾里,树和竹林也醉在这雾霭里,看不清模样,倒是那些很高的树,仿佛海市蜃楼前的船桅,在起伏着一种浪漫。

按道理,尽管百分之九十五的村民们都搬离了老村,但我相信老村依然是有灵魂的。我坚信,老村的灵魂就藏在诸如楼子屋那样的古建筑里。只是你越是用心去找,有可能反而找不到。有时候偶尔一瞥,就有一种“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

常听父亲慨叹,人们习惯了临街楼房,却忘了祖祖辈辈穿行的村巷;人们习惯往城里的灯红酒绿里钻,却忘了村庄的孤独与伤感;人们可以触摸现代的脉搏,却无法触摸古村的疼痛……

是啊,故乡是一个人的根系所在。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只要稍微有点感情的人,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故乡。特别是那些在外面漂泊太久的人,恨不得马上回到家乡。我所担心的是,随着城市大规模的不断扩张,很多村庄业已消失,而我们在城市的罅隙间寻寻觅觅,居然找不到回家的路。

 

【细语微光】

冬之暖

紫月天

一阵断崖式的降温,将秋天无情的送走,冬天卷裹着寒冷报到。正当人们翻箱倒柜,拿出厚厚的冬装,暖暖的太阳,调皮的眨眨眼,温暖的拥抱了大地万物。

冬天在人们心里,寒冷中夹裹着温情。四川甘孜的贫困山区少书少衣,我们武汉的志愿者们积极筹措,在多方努力后,将学生的学习用品以及过冬的棉衣物资送到孩子们手中。著名作家朱自清在散文《冬天》中回忆:“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并排的挨着他们母子三人;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我还老记着妻子那微笑地影子。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如冬素雅,天籁俱静,雪花藏于心间,微笑着回忆,人间真情总是温暖的流传。

冬天在古圣先贤的诗词里,阳光普照。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负冬日》中吟咏到:“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诗人在庭院中,背靠着椅背,眯缝着双眼,享受着这和煦的阳光。静静地感受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深深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忘忧无恼。忧国忧民的白居易历经少年意气风发,中年宦海风浪,在晚年常与僧道往来,写了这首诗词。诗中心境,阳光普照,顿生温暖。跨越时光,历经春之萌动,夏之激情,秋之璀璨,冬日依旧温暖如初,恰似人生历程,千帆过尽,夕阳红,澄明而纯粹。

冬天在醇厚的酒里,暖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里,冬天有寒风呼啸的冷,也有红泥火炉的暖。找一个雪天,与三两好友把酒言欢,小醉微醺或者酩酊大醉,都能一梦千秋。几千年的中国酒文化,酒滋养人们豪情万里。李白“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已然达到无酒不成诗的境界。书圣王羲之酒醉《兰亭集序》便是他于绍兴兰亭喝酒时写就。笔兴随酒意而生,笔力随酒韵而成。顿然出现了一幅“遒媚劲健,绝代所无”的作品。全文三百余字中,即有“之”字十九个,但笔式各异笔韵不同,“千古极品”就在酒中问世了。文明精华传承,中国人的传统佳节里,过年年饭的团圆里,饺子就酒,跨越了地域跨越了经纬度,浓缩成华人的醉意,觥筹交错间,千里共升暖。

冬天浸泡在浮浮沉沉的茶汤里,暖香品韵。“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宋代杜耒《寒夜》里一盏热茶,茶香升腾,氤氲的芬芳里都是温暖与沉醉。仿若沿着茶马古道的先辈足迹,泡一壶青砖茶、藏茶、普洱茶、绿茶、红茶等等繁多品种。窗外白雪皑皑,月明如洗,捧一杯茶,凝视一片一片的茶叶在热水中上下浮沉,恰是人生百态,浮沉间人情冷暖尽显。品茶一味,品人生余韵。在冬的素雅里,暖香芳华。

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寒冷的温度里,难道只有寒冷吗?

喜欢李玉刚的《万疆》:“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难同当/福共享/挺立起了脊梁/吾国万疆/以仁爱/千年不灭的信仰”。我沉醉在日益繁盛的祖国母亲的怀抱里,追随中国人共同的信仰,承一脉热血御寒。

 

【素口素心】

藏石小康:石中有真意,性明见自然

李愫生

  深秋,在郑州东区天下收藏北区3楼,小康的新馆『藏石』艺术空间,见到了馆主小康,他刚从杭州回来,风尘仆仆。热爱收藏近二十年的他,如今奔波于郑州、杭州两地,分别在两地开设有两处『藏石』艺术空间馆。他憨厚的微笑着打招呼,眼神真诚清亮,行业内人称“藏石小康”的他,你想象不到他曾经是个诗人!

小康年轻时写诗,那些充满诗意的短句,记录着他对生命的思考,对生活的热爱!散落在很多诗歌刊物上。时常有读者追问他,你写诗的意义是什么?他在诗歌的意象中,寻找着生命的答案!唐诗宋词手不释卷的他,执笔书法静静书写心中的禅悟!

小康有着自己的生活禅。佛系,随性,永远乐乐呵呵。因缘际会,他误入赏石行业,结金石良缘。赏石,是另一种诗意和禅意,让他“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历史的乡愁”!深入赏石行业越深,小康愈发谦谨,他愈发觉得“石中有真意,性明见自然”。

走进『藏石』艺术空间,推门一种厚重古朴的文气扑面而来,似进入另一个时空。地面上,墙壁上,凌乱又紧密有秩的货架上,全堆滿了石头。形形色色的奇石,大小不一,嶙峋怪状,气质迥然。有的单摆,有些堆成了一堆,有几尺厚。小康的眼睛充满了亮光,这都是他的宝贝啊!每一块石头,都有着它的故事,它的意境!在这充满艺术的空间里,石头似乎都活了过来,都会说话,与历史对话,与你的心灵对话,与天地对话。

每一块石头,都滋长于大地,吸收天地灵气,融于身边的山泽,包蕴着欲说还休、心照不宣的情意。世间本石,自然而生。待与你相遇,亦待你为之钟情。

顽石有情。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从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开篇讲起,故事的源起就是一块补天遗漏的顽石。“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馆主小康的『藏石』藏的不是石,藏的是『情』吧。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家说“见素抱朴,返璞归真”,佛家言“识自心,见自性”,在中国人的赏石情结中,包含着对自然的大情大爱。赏石是一种对自我的“观照”,对自然的“境悟”。

身坐『藏石』艺术空间,与小康畅谈,仿佛置身于远古的自然之境。在中国的赏石文化中,历代文人墨客都与赏石结下不解之缘。晋代陶渊明写下“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梦乡”;唐代白居易寄情“借君片石意如何,置向庭中慰索石”;宋代米芾“瘦皱漏透”、东坡“石文而丑”之说,成为古代赏石文化的理论基础;当代著名画家齐白石以石入画,以石入名;国画大师张大千赏石如命,其书画斋房无处不石;爱国老人沈钧儒爱石诗“掇拾满屋后,安然伴石眠”,更是迷石爱石的生动写照。

『藏石』藏的是情,是境,是历史的记忆。这些奇异的石头,充满了苍茫的记忆,是现代文明疏远了的艺术,是历史中山川草木的寂静,是中国文化原始的轰鸣!书桌上,茶几案,院落里,这些大小各异的顽石,它的每一片花纹,它的气质,它的姿态,都充满着历史的味道,自然的真言。

我们在品鉴奇石时,欣赏它的千姿百态、美丽多彩,惊叹它的稳重大方、器宇轩昂,垂青它的无言可人、妙趣横生,敬慕它的沧桑厚重、岁月无华。它们通体散发着大自然的灵气和神奇,或瘦漏透皱,或清玩拙丑,或意蕴深远,一方方形神兼备、出神入化的奇石,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和历史文化的深远。赏石的确能使人心胸开阔,精神愉悦,涤尽俗愚,净化自己的精神心境。

关注了小康的抖音号『藏石小康』,他说现在别人都喊他“藏石康”了!美学家朱良志说:“中国人赏石,不是去寻找石的外在之美,而是发现人的内在生命的‘风流’。顽石的风流,是由人的生命所映照出来。”寄情山水,寻根人文,相信小康找到了他的“藏石”的“风流”!

当代的都市生活,常被抱怨节奏快、物欲重。人们厌倦了紧张、纷乱和喧杂,渴望让心灵得到安宁,也开始追忆过去的文化传统和诗意生活。『藏石』指引我们回归自己的精神之道,完成物我合一的连接与交融。源于自然的,也将回归自然。我们生活的世界,不仅是一个物理的世界,也是一个有生命的世界,有文化的世界,还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世间『藏石』,不只是自然的一隅,也是我们钟情的生活,是我们人生的诗与初心。石中有真意,性明见自然!

 

【飞鸿传书】

绝句小说二则

(一)泪

常玉好

天空黯然凄迷,不断流出伤感的泪滴。他用爱的卷尺丈量两地的距离。

他俩在文墨群相遇,她温馨浪漫的浅淡细语,有他渴望不及的旖旎。

他在笔尖绽放诗意:“你的每个字都能折射你的柔情蜜意。”

她回:“你的每个标点都能顿挫你的儒雅明智。”一曲高山流水在文字里弹出相悦相依。

思念点燃晨曦。她发来信息:“我的城遭暴雨袭击,危在旦夕。倘若,洪水淹没了我的踪迹,即便翻遍所有的角落,仍旧寻不到我的讯息,那么,请你试着,读我为你写过的小诗,让它陪伴你走过每一个冷暖朝夕。”

呆滞地看着手机,不安的思绪,随街上的灯火游离。他穿上外衣,向她的城狂奔不已,任生命在暴风雨中洗礼。

茫茫雨际一抹惊喜,人群中捕捉到她的音容身姿。泪水酣畅淋漓。

(二)一枝姹紫嫣红
纪广洋

怒放的韶光令岁月峥嵘。三月的校园姹紫嫣红。怀揣绮梦的春蝶绕飞土山云亭。她发现一枝漫过曲墙的梅,同一枝条上居然异朵纷呈,粉红桃红的骨朵共生成含苞待放的倩影。她留步愣怔,他聚焦调镜。
检索查证,有人说这是不同品种经过人工干预,授粉改变基因而形成。她却认定这是天造原生,就像金银花忍冬藤。
他打开手机相册:“看,你让梅花无地自容。”
“你的嘴是蜂巢祖宗,能把酸梅说成红杏。”她笑影玲珑。
三年后,深冬,他俩探险遭遇雪崩。为护她,他伤势严重久不苏醒。
她守着他泪眼朦胧:“你只要不让我孤苦伶仃,我也能为你姹紫嫣红风情万种。跟你回乡我可以朴素得蓝格英英;跟你赴京我可以妖冶成时尚的摩登。”
他忽然坐起,吓她个激灵。

 

素雪如诗破空来

吴圆圆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睛云淡日光寒。”于我而言,冬日里,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与雪共舞,有雪相伴。

冬日候雪,候得的是一种浪漫。我喜欢在冬天里等候每一场雪的到来。大雪常喜欢在夜里敲门,若提前知她来,我会在我的小小书屋里,焚起一炉香,看袅袅轻烟自青铜色小鼎中扶摇直上,我坐在小窗前,与这炉香共等。等烟线缓缓漫至房间,等香气浸染我的心脾,等姗姗来迟赴约的雪。等雪,每一分都是煎熬,每一分又都是幸福,我喜欢这等候中夹带着一丝伤感的诗意。

冬日听雪,听到的是一种曼妙。雪刚开始落时,悄无声息,零零散散,一片两片三片,洁白无瑕的晶莹六角片,还未曾落地,就被微热的地气融掉了。需要再静心等候一阵子,等待雪花落得密集起来,节奏紧凑起来,从碎琼乱玉变成鹅毛大雪铺天盖地而来,这时候,方才能听到她落向大地的声音。

天色苍茫,雪花如棉花软软,似柳絮轻轻,不动声色,层层叠叠,不经意间就给庭院中还带着些枯黄喑哑花瓣的月季罩了层白纱,衬得月季不染纤尘。

不久后,就听月季枯枝寂叶沉向大地,先是一小声“吱呀”,声音几乎弱到不可闻,这是枝叶不堪雪的负重,折断之声。随后又紧跟一声“噗嗤”,是雪从叶片滑落,有一半掉地,安稳地落在了花根旁,完成了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使命。

院子里的翠竹听得月季花吟出的雪落之音,它也开始不甘寂寞了。乘着一股凌冽的寒风,用力抖了抖肩膀,于是“沙沙沙”、“簌簌簌”,将身上的雪全都抖了个净,那些附着在竹叶上的雪,便跟下饺子似的“啪啪啪”,整块整块的,一股脑儿拍落在门前空阶上。

每每听到这里,心下便觉得好笑:笑月季和竹子到底还是小孩子心性,就知道玩。不如头顶之上、苍穹之下的瓦片来得稳重、宽广。

冬日赏雪,赏到的是一种心境。雪飘飘洒洒,在天地间挥毫泼墨时,我定然要披件棉衣推门出去的——去赏雪漫庭院、梅花尽染的景致。院子里东墙角处栽种了几株腊梅,候了一年才与雪相逢,这时节最是妙曼无比。“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凑近了去瞧,见朵朵嫣红的梅蕊中皆是含了一斗晶莹,极致的白与极致的红,碰撞出了极致的美。在这大雪与红梅共舞的日子里,不仅仅是“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的一声嗟叹,给人感悟至深的是“数点梅花天地心”的辽阔与自由。“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此刻,我伫立在白雪与红梅之间,感觉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在冬天里邂逅一场雪,是美轮美奂的。冬日候雪,是禅,需要去参;冬日听雪是道,需要去悟;冬日赏雪,是诗,需要去品。雪去雪来,随缘偶得,她有她的自由,我有我的享受。一场雪,时而急切短暂,时而漫长缠绵,这都不打紧,但凡我有一刻与她独处的时光,我都要好好享受她。

“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入牖千重碎,迎风一半斜。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萦空惭夕照,破彩谢晨霞。”人生一场,也当如这冬雪一般:舞则如诗如画,如歌如梦;行则屹立天地,初心不渝,洁白守宗!

 

拾 秋

张林利

 时候已经进入深秋,晚饭后,我带女儿去小区散步。女儿指着花坛边的银杏树惊喜地叫道:“妈妈,银杏叶黄了!”

一阵凉风吹过,银杏叶纷纷扬扬地从树上飘落下来,宛如无数只金色的蝴蝶漫天飞舞。有的落在地上,有的飘到草丛里……像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女儿高兴地拾起地上的树叶,一边仔细地端详,一边背诵刚学的课文《秋天的雨》里的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我问女儿:“你学习这篇课文时,知道银杏叶的样子吗?”

女儿回答道:“只知道银杏叶像一把扇子,但从来没仔细看过!”

女儿又拾起一片树叶,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妈妈,我觉得银杏叶还像一个贝壳。你看这片树叶,中间缺了一个口,像一条鱼尾巴……”

女儿在花坛中,草丛里穿梭,时不时地弯腰捡拾,竟捡了一大包树叶。我提议:“我们用树叶做一幅画吧!”女儿拍手赞同。

没有画纸,我们就用茶几当画板。女儿把捡来的树叶铺在茶几上,问我:“妈妈,你是美术老师,你觉得银杏树叶做什么最美?”

我不想用成人的思维去限制女儿,就说:“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女儿先用许多银杏树叶摆了一朵花,又用两片树叶做了一只蝴蝶,用叶梗做蝴蝶的触角。

我夸赞:“好美啊!”

女儿做得更起劲了。她用树叶做了一个小人,在做小人的眼睛时,从来不敢拿剪刀的女儿,竟第一次拿着剪刀,小心翼翼地剪起来,虽然剪得凹凸不平,但非常专注认真。

我以为女儿的作品大功告成,没想到她歪着脑袋看了看画面,说:“我还要做一棵大树,和小区里的一样!”

树干、树枝、叶子……女儿不厌其烦,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女儿不仅做了树,还做了鸟窝、小鸟、捉虫给小鸟吃的鸟妈妈……女儿的想象力太丰富了。

我问女儿:“给你的作品取个什么名字?”

女儿说:“《快乐的小女孩》。你看,这个小女孩在花丛中,看蝴蝶跳舞,多么开心啊!妈妈,今天我也很开心!我把秋天搬到家里来了!”

女儿一脸骄傲地欣赏自己的杰作,然后用电话手表拍照,分享给同学。还硬要跟爷爷奶奶视频,让他们也看看自己的作品。

今天晚上本来计划给孩子复习语文、英语的,但孩子在拾秋和作画中感受到了美和快乐,我觉得这更重要。因为美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而快乐是生命的终极意义。

 

【读书暖人,不如读书】

冬日读书最暖人

张爱敏

喜欢在冬日,给自己一段独处的时光,泡一杯清茶,怀一颗素心,在文字里行走,在墨香中游弋。

文字的世界里,有人生百味,有久违的情愫,有感动和力量。当字字句句直扣心扉,一颗心也变得柔软、安静,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和丰盈。

冬日读书,读的是一种兴味。年少时为学业而奋斗,勤于读书。而今,人到中年,工作生活相对稳定,读书不为功名,更多的是出于兴味。冬日,窗外寒风瑟瑟,冰天雪地,活动受限,窗内却炉火通红,明亮温暖。兴之所至,随意挑一本心仪的书,或快读或慢读,或精读或泛读,或站、或坐、或躺,全凭自己的心意。说到这,林语堂当是最识得其中兴味的人,他说:“在风雪之夜,靠炉围坐,佳茗一壶,淡巴菰一盒,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发之上,然后随意所之,取而读之,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

冬日读书,读的是一种诗意。作家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是不够的,还要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人间烟火味,乃生活所必需。然而,在我看来,还有一件不可或缺,那便是——“书”。近日,读季羡林的《月下清荷檐下猫》,花草树木,阿猫阿狗,以及细小微渺的生活点滴,在季老的笔下,皆充满了诗情,令人欢喜,令人沉思,在这寒冬,尤其令人心生暖意。我想,对于热爱文字的人来说,平淡的生活恰似一本耐读的书,书中自有绵绵的诗意和深长意味。

冬日读书,读的是一种情怀。冬日,清寂漫长,读书不仅是消磨时间最好的方式,读一本好书,更能给心灵带来最好的滋养。记得一个午后,读王蒙的《人生即燃烧》,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生应该是发光的过程,不一定灿如烟火,但至少能照亮生活”。读罢,顿感热血沸腾。是啊,每个人作为生命个体,虽然所处环境有别,能力大小各异,但都有参与、投入和释放能量的权利,是选择虚度光阴,怨天尤人,还是去尽力尽情尽兴,尽一切可能燃烧自己,尽显生命极致之美,全在于自己的情怀和抉择。

“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漫漫寒冬里,当读书的兴味与诗意和情怀相遇,碰撞出绚烂的小火花来,这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便温暖如春了。

 

不如读书

谢尚园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各种各样,彼此也总会遇到很多事情,与其浪费光阴纠结琐事,还不如读书。

冬天太冷,晚上不如早点躲被窝看书。“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书中不仅有人间烟火气,还有温暖治愈的诗情画意,更有专业知识。看个把小时也该犯困了,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受益良多。若是躲被窝刷手机,一眨眼就是几个小时,越刷越精神,刷到三更半夜都不想睡觉,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由此看来,不如读书。身为女人,不能只靠着化妆品来滋养自己,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腹有诗书气自华。拥有睿智的思想,优雅的姿态,我们就是大家眼中的女神。其实,只要一本书,一种思想,我们就有了另一样的生活,美满而富足。人生,要的不仅仅是金钱。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修养。而书籍,就是最好的化妆品。
半夜失眠,不如开灯看会儿书。年纪渐长,睡眠质量越来越差,夜半醒来,思想不自觉地陷入琐事中。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不想还好,越想越睡不着觉。这个时候,不如起身看会儿书。有时看着看着眼皮就打架,放下书本,立刻进入梦乡;有时看着看着就突发灵感,打开手机记事本,写下一篇千字文,若是发表了也是一种收获。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有了对生活的感悟,发表出来,引起大家的共鸣,不也是一大乐事吗?有书相伴,我们永远也不会尝到失眠的滋味,只有满满的书香墨气。
心烦意乱,不如静下心来看书。工作与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与其纠结其中不可自拔,不如打开手机中的电子书看看。有茶相伴的日子,书能香我何须花?当思绪沉浸在书中,所有的烦恼便烟消云散。世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那些小事不去想它,它自然会消失。清茶一杯,好书一本,即使独处,也不会孤独。凝神静气的时候,也是自然放松,心旷神怡的时候。书在手中,人在书中,这种物我两忘的时候,不就是最真实最开心的时候吗?

书读多了,也就有了表达的愿望。一些想法和感悟,经过自己的心思总结。偶尔见诸报刊,与读者见面,心中的小庆幸和小惊喜,不也是同样的令人激动吗?有了思想的女人,其强大也是无可比拟的。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垮,打不倒。不放任,不自大,懂得自信,也就离成功不远了。

古往今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有读书的经历。其实,每个人读书的目的不同,用书籍来滋养自己的灵魂,让自己胜不骄,败不馁,勇敢地面对生活,面对一切困难,我们就是生活的主人。

著名散文家梁衡在《我的阅读经历》中说: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信息、刺激和娱乐,更是为了撷取知识和审美,维持高级的、深层的精神需求。由此看来,凡事种种,不如读书。

 

在冬阳下读书

周丁力

冬季漫长,冬季多风雪冰霜,因此,冬阳就十分宝贵。在漫长的冬季里,我的一件赏心乐事,便是于闲暇时在冬阳下读书。医生说,晒太阳可以补身体之钙;智者说,读书可以补精神之钙。在漫长的冬季里,于冬阳下读书,能将这二者合而为一,岂不美哉!

那时的我,会搬一张小茶几,一把小椅子去屋顶平台,并用保湿杯泡一杯醇厚的普洱茶伴着。然后便怡然进入在冬阳下读书的美妙时刻。那时的我,手捧一本喜欢的书,静神宁心,一字一句读去,在随意散坐之中,心绪就随书中的内容起伏、缭绕。于是,当我沉浸于阅读中,身外的世界就远了,心内的世界就近了。

古人认为“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人生美妙的时刻,但这两种美妙的时刻在人生中出现的次数极其有限。我感觉,如果我们能够用心体会,努力把握,其实在平常的生活中,也包含着许多虽然平常却同样美妙的人生时刻。比如登高望远,比如凝视静坐,比如健步行走,比如安稳地睡眠,比如花香袭人、比如美景当前……,再比如在冬阳下读书。如果我们能真切地拥有、认真地体验这些美妙的时刻,不仅能令身心愉悦,还能促进身心健康。人生的充实,离不开这些美妙的时刻来配合。

个人是渺小的,但在这起美妙的时刻,只要认真把握,再渺小的人生也可以与伟大的世界联系起来。比如,我虽然囿于地球的一个小小角落,但当我在冬阳下读书时,那来自亿兆公里外的阳光,会静静地、直接地落到我的身体上。这时,通过光线的连接,渺小的我,便与作为生命源头的太阳、燃烧在宇宙深处的太阳,具有了某种联系,这能使我真切地体会到生的喜悦,生的温暖与美好。在冬阳下所读之书,如果是古代典籍,或是外国名著,我平凡与渺小的心灵便与深远的古代,或者遥远的异域建立了某种联系;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智者产生了某种联系。在阅读身在不同时代与不同地域的智者的文字中,古今、远近的信息在我这里交汇,我的思想与情感便因此获得了充实与愉悦。想一想,这真是一件神奇而美妙的事。

在严冬里那些宝贵的大晴天,当冬阳看着我,我看着书的时候,寒风暂时不知去向,周围的一切皆沉寂下去,唯读书间隙中,偶尔抬头看见的隐约在远方的山峰,以及漂泊在天边的白云来相伴,唯不知何处飞来的鸟儿的几声鸣叫前来相伴。在冬阳下读书,爽朗的阳光屏滤去了关于自己的往事、近事,琐事,甚至是烦心之事。要那些时候,温暖的阳光使我全身暖和起来;可心的悦读,令我的内心慢慢地充盈起来。于是,在那两三个钟头里,我的整个身心都沉浸在一种美妙的境界里。

 

找书也“疯狂”

刘平安

初中的时候,听到电视里在朗诵鲁迅诗集《野草》的选段,当读到“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能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时,我被起起伏伏的音节打动了,只想立刻找到这本书,继续读下去。

我开始疯狂地找书。那个时候,新华书店还没开到镇上,我们那里只有一家文具店卖书,尽管,书很少,文具很多,但我侥幸想着“或许有呢!”。好不容易拉着母亲兴冲冲地过去,又空落落地回来。要走的时候,我还是倔强地想着“或许有呢!”,把仅有的一架书,看了一遍又一遍,还是没有。只能拜托老板,下次进货的时候,帮我找找。

为了这本书,我到处打听。网络和电脑并不普及的年代,镇上的信息实在很有限,当我问及哪里有鲁迅的《野草》时,人们只是摇头说“我们只听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知道鲁迅的《野草》”。令我很气馁。鲁迅那段诗的韵律,仍在我脑子里打旋,那种美,更令我想找到这本书。

文具店老板,传来消息,说这本书很偏门,县城也没有找到。我彻底失望了,本打算就此放弃,老板说省城肯定有,那里书店和图书馆很多,一定有。我只好央求着母亲,能不能带我去趟省城,母亲和父亲商量了会儿,考虑到家里要在镇上做生意,出去来回车费也贵,又耗时,没答应我。我感到很憋屈,生生地被困在了这里。我只好天天到老板那儿,问他找书的情况。我的努力终于有了回应,过了几天他穿得很正式,说要去省城办事,特地来我家带我去。

省城真的很大,我感到很局促。和我同龄的孩子,在诺大的广场上放风筝,他们皮肤白净,穿得很好看,笑容也好看。一眼望去,到处路灯林立,板砖铺地,只有路旁星星点点的几丛绿意。我忽然意识到,这里不是我熟悉的镇子了。老板带我去了省城最大的新华书店,用他口音极重的普通话,询问着鲁迅的《野草》在哪个地方。导购员,指了个地方,让我们去。书店真的很大,占了整整四层楼,不断滚动的手扶电梯,将一拨又一拨人,运上来又运下去。我小心地走到一个角落里,边观望着别人,边找书,忽然在最底下的架子,看到了鲁迅的《野草》。书没有塑封,我快速地翻看那些书页,终于在题词部分找到了我心心念念的句子。从那以后,《野草》打开了我的新世界,鲁迅那些诗意而富有哲理的句子,在我遭遇困境时,总会给我冲破困境的勇气和动力。

现在,我去了很多地方,在很多书城、图书馆找过书、看过书。每到一处,我总会去有鲁迅的那一架书,把《野草》挑出来读读。我发现,我自己就是一株野草,在贫瘠的土壤里,拼命汲取营养,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人生无忍,根基不深

——读元代吴亮《忍经》

周丁力

最近,我在阅读元代学者吴亮编纂的《忍经》时,用作标题的这句话,时不时地会从我的脑海里蹦出来。

纵观历史,横察当代,凡能成大事者,皆是具有过人的忍耐力,能够坚韧地扎下牢固人生根基的人。都做到了孟子所说的“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意思是能够坚忍不拔,以困苦、折磨来修炼身心,便能在忍辱负重中提高自己。后来宋代苏轼所说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即是对孟子说法的诠释与延伸。这方面若要举出实例,西汉初年两位“有容乃大”“犯而不校(较)”的著名的人物——张良和韩信,就是广为人们熟悉的例子。

阅读《忍经》的过程中,我曾想,不仅人是这样,其实植物的生长何尝不是如此。没有“忍”,植物也是难以扎下牢固根基的。比如某块地里的禾苗,如果得到水肥过于轻易,过于充足,禾苗们轻轻松松、舒舒服服就能获得养料,它们就不会用力向下扎根,最后却是枝叶徒长、根基不牢、头重脚轻,落下一个倒伏的下场。同为植物,著名的黄山松柏却恰恰相反。——它们生于悬崖峭壁之上,曝烈日,被风雪,脚下无尺寸土壤,它们的根须,却能以超常的忍耐、无比的坚韧、奋不顾身的坚持,寻找到石缝,然后忍受着各种艰难困苦努力扎下根去。于是,它们才能够千百年来,屹立在悬崖峭壁之上,向人们展现着自己特有的英姿与风采。

推动历史的有大人物,推动历史的更多的是小人物。即使是我们一般人,如果希望能做成一点事功,取得一点成绩,没有“忍”或者“韧”,也是不行的。人生不可能事事顺利,处处顺心;或者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如果不忍受一些委屈和挫折,不懂得忍让、忍耐、忍辱负重,甚至于忍痛割爱,人生的根基往往会很浅,很难茁壮成长起来,去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因此,为人应学黄山松柏,而不应该像那些根基浅薄的禾苗。

通过阅读《忍经》里围绕“忍”字辑录在一起的各种经典著作之言,圣者贤人之语,以及历史上的真实小故事,还有名人的处世方法,使我较全面地了解到,在人生方方面面应该具有哪些忍让、忍受与忍耐。认识到,“忍”是培养自己良好的胸怀格局,厚实自己涵养的必由之路。社会不可能来适应个人,而个人却要适应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想走好人生之路,离开“忍”是不行的。

纵观全书中关于“忍”的各种言说,或透彻警醒、或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在人生的各种情境之中,需要忍什么,应该怎么忍。我认为,书中那些经过千百年的岁月淘洗出来的关于“忍”的言说,值得读者认真参悟和践行,如果做到了,于我们的人生会大有裨益。

 

夜读《左传》赏辞令

张晶晶

冬天来临,天黑得越来越早,我走进书房,拢着“小太阳”,翻开这几天正在读的《左传》,继续阅读,这寒冷的冬夜弥漫起了温馨的书香。

《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相传由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所著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的重要事件。在阅读时,我欣赏到了故事中人物精彩的外交辞令,体会到了说话的艺术性决定着事情发展的方向,甚是国家的命运。

公元前589年齐国被晋、鲁、卫、曹联军击败于鞍,又被追击于离齐都不远的马陉。齐王忙派宾媚人找联军讲和,宾媚人先以财物贿赂不成,接着他用《诗经》里“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这个教人孝顺的典故,驳回晋国要宾媚人的母亲萧同叔子做人质的无理要求。同样,他再用《诗经》里“我疆我理,南东其亩”这个教人开辟田地要朝东朝南的典故,来驳斥晋国想让齐国的田垄全部朝东西方向陈列的荒唐想法。最后宾媚人说如果晋国不同意讲和,齐国就会请求收集残余部队,在城墙之下与晋决一死战,那里么齐国胜了,也会服从晋国,如果齐国不幸战败,那必然会听命于晋国。

在谈判过程中,宾媚人是先礼后兵,礼的第一步是送财物,此计不成,又用孝与德的典故与晋侯讲道理,针对晋国提出的两个无理要求,道理讲得有的放矢,天衣无缝,让晋侯毫无反驳的机会。最后,宾媚人直接堵死晋侯的退路,说如果晋国不退兵,那么齐国将与晋国血战到底,而且进一步阐明利害关系,提出齐国无论战胜还是战败,都将听命于晋国。在宾媚人先礼后兵、逻辑严密、针锋相对,利害清晰的说服下,晋侯迫于威势,终于答应讲和。精彩的辞令,熄灭了两国之间的战火,齐国得到了保全。

公元前625年,晋国大臣吕甥、郤芮密谋纵火烧死晋文公,宦官寺人披得知此事,求见晋文公,但是他曾两次刺杀文公,文公不想见到他,寺人披却用一番合情入理的辩白说服了晋文公。寺人披说他以前刺杀晋文公是受国君之命,并且说根据古代的制度,国君的命令是不可违背的,不但不能违背,还要全力以赴地去执行。这么一说,寺人披不但推脱了自己刺杀晋文公的责任,而且还表达了自己为君王可以不顾一切的衷心。紧接着他又举出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的故事,希望晋文公也能宽容自己。最后,他绵里藏针地说如果晋文公不能尽释前嫌,那么就会导致祸患。就这样,一个见风使舵的宦官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洗清了自己的罪行,摇身一变,成了忠心耿耿的人,晋文公不但原谅了他,还生怕不原谅他招致祸事,这就是会说话带来的好处。

夜深人静,睡意渐浓,掩卷细品,我深感在日常中与人说话,应该多学习古人这些精彩辞令的方法和艺术,说出的话就会发生很好的化学反应,不但能化解许多的误解与矛盾,还能与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说服他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特别是搞管理工作的人,更要潜心研究说话的方法和艺术,这样在管理中更能深得人心,使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心感受美的历程

——读李泽厚《美的历程》

李丽霞

最近,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逝世,令喜欢和追随他的人顿觉惋惜,他的经历,他的书籍又一次成为民众议论的焦点。

《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为大众了解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被无数人称为中国美学启蒙的经典,在八十年代曾引起巨大反响,我迫不及待地找到读起来。

李泽厚先生在序中说,你去过中国历史博物馆吗?那里展示的不正是可以使你可以直接感触到的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吗?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沉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留恋不已,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

原来,李泽厚先生要带我们领略的,便是从那遥远的洪荒时代美的图腾到明清文艺思潮,散落在漫漫历史长河的一颗颗美的珍珠。全书分为龙飞凤舞、青铜饕餮、先秦理性精神等十个篇章,带领我们对中国古典文艺进行了一次华美的巡礼,对中国古典文艺有了一个总的了解和印象,整本书脉络清晰,语言隽永,通俗易懂,书中提到的美的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引起了我的思考,感受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厚重深沉,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读这本书,懂得了美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起源的,我们的祖先从茹毛饮血到逐渐有了美的觉知。书里讲到旧石器时代,祖先就有了各种石器工具,有尖状、球状、橄榄形等等,也许他们一开始是为了捕获猎物,然而却无意地唤醒了美的意识,慢慢有了磨制、钻孔、刻纹等技艺,还会选择带颜色的岩石制作装饰品,从“自然的人化”逐步到了“人的对象化”。当山顶洞人在尸体旁洒上矿物质的红粉,做出种种“装饰品”,这种原始的物态化的活动正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开始,它的成熟形态便是巫术礼仪,即远古图腾活动。读到这些,不由地令你感慨万分,仿佛看到洪荒之中美的萌芽正在悄悄地孕育。

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讲到魏晋时期的美学,可谓中国美学史上革弊鼎新、开风气之先,文化思想领域自由而开放的时期。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反映到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读到这里,不由地又为之一振,你发现这时人们对生命、意义、命运有了重新发现,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是并不消极,如古诗十九首中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建安风骨的哀伤与建功立业的慷慨多气结合在一起的,令你荡气回肠,使你不禁为古人对意境、品格气质的美学感受拍案叫好。

李泽厚先生虽谦虚地说,这只是一本美学的启蒙书,很难欣赏到细节的丰富价值,但是对如我这浅陋的人来说,读起来却也要费一番功夫,读完却也是大受裨益的,我还是认认真真地读罢!

 

廿四声 廿四年

——读周华诚江南三书之《廿四声》

张晓飞

冬天你来杭州。

经历了游春、消夏、悲秋之后,天气似乎一下子萧索沉郁起来。但若沿着《廿四声》开篇的路线,走一圈里西湖,却能品味出冬天的美景和暖意来。从断桥下车,沿着北山路的梧桐步行,过秋水山庄,到苏小小墓左转,上西泠桥,经过楼外楼、中山公园、省博物馆、平湖秋月,再走白堤,过锦带桥,返回断桥。

可以唤三两好友围炉而坐,热一壶酒互诉衷肠,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也可以在寂寂雪夜,静听大雪压竹的声音,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是周华诚在二十四个节气里,走了两年西湖的一条私人路径。他离开故土,来杭州工作,两年间,不管风霜雨雪,还是骄阳炙热,未曾缺席一次与西湖二十四节气的相遇。

《廿四声》的时光,悠闲静美。

湖面上微风和煦,吹拂着春水里的野鸭与鸳鸯。鱼戏莲叶间,萤火虫悄悄在夜里飞出来。北山路,世界上最美的路之一,四季的梧桐美极。孤山上的群树涂抹淡淡的彩色。满觉陇路的桂花香,漫溢在绵绵的雨丝中、朦胧的月光下、静谧的小院中。麻雀是白堤上最欢快的精灵。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围住湖滨路上的松鼠和鸽子。大雁或水鸟不时掠过湖面,人在船中,船在湖上,湖在上帝的掌心里。

《廿四声》的人物,各有生机。

沈秋水与史量才,爱恨与别离。林和靖隐居青山绿水,梅妻鹤子。德国人卢安克,来大山里支教,过着十几年拉牛耕田、挥锄种菜的生活。英籍动画博士格法,抛家舍业千里迢迢来学京剧。货车司机,拍西湖边的一棵树,获得最顶尖新闻摄影大奖。万菊亭的百岁无名老太太。湖边长椅上依偎着的人们。是时代长卷里的沧海桑田和生生不息。

一个人坐在海边,盯着一个帆船,它看上去像一个点,一直没动,可那个人转身去喝口水。再回过头来,发现那只帆船早就不见了。时代就是这样变迁。选择什么样的态度、过什么样的日子,依然由你说了算。你是别人的过客,也是自己的主人。

《廿四声》的往事,意味深长。

文学就是人学,读书就是品人。

十二年前的二零零九年,周华城奔赴杭州,房子都没来得及事先租就去单位报到。安顿好去找房子住,到了夜里都没寻到合意之处。竟忘了去酒店将就一晚,入住胶囊公寓里,半夜抱着棉被逃离。

他是这个城市的新客,却也是旧人。再往前十二年的一九九七年,周华诚从学校毕业离开杭州,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医生。再之后又从机关逃离,成为报社记者、编辑、独立出版人,如今是自由作家。一个人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愿意为此去磨那把斧子,再用实力和进步一年一年接近自己的目标,很容易达成一种自在的状态。正如《廿四声》里他写到学游泳、学写作,他时刻在跟自己相处,在自省自强而不是对外求索,从而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自由。

是杭州,是西湖,早早就给了他这样的自由。

也是在同一年,周华诚买好了房子,接来妻女,每天都在一起。读到这里,我感到圆满和欣慰。

这来势汹汹的岁月哦。一个人,一面湖,一座城。廿四年,是我们呼啸而去的青春。

如果你第一次从远方来杭州,我推荐你读这本《廿四声》,它是实用旅行指南,精致生活攻略。

如果有一天离开杭州去远方,我推荐你读这本《廿四声》,它是流浪者的乡愁,心灵上的栖居。

 

书名:《廿四声》

作者:周华诚

出版社: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月

 

诗意地栖居在人生里

——读言叔夏《白马走过天亮》

刘平安

在冬天到来的日子,看天色渐渐暗下来,然后睡到不知白天与黑夜,再读言叔夏这部散文集,别有一番滋味。外面的夜色,像雾一样,越来越浓,不知不觉间,脚下的路若隐若现,带人走向更深的远方,深邃迷人。这也是读言叔夏的整体感受。

这本书由台海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三辑:《雾路》《无风带》《光年》。书中,灵透的笔端、诗性的感悟、深邃的情思,在文字的底层,散发着生命的热量,保持着心灵的自由和天真。

我喜欢没事的时候,去图书馆或者书店逛逛。言叔夏这本书,就是我无意间在图书馆新书栏里翻到的。在阅读中,我看到言叔夏的生活一直处在不断的流转中,从台湾的高雄、到花莲、再到台北和其他地方。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生活,从乡镇、到县城、省城再到全国各处求学、工作。在这种生活的漂流之中,我和言叔夏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能感受到在她冷静、深沉的语调中,充满着对世界的热情和关怀;在开放、沉郁的思绪里,充满着对生活的信心与期待。

读言叔夏最好在自己的房间里读,或者找个没有人的地方读。跟随作者“从一个喧闹的聚会中离开,和亲密的朋友告别后,独自消失在极黑极深的夜色里。”缓缓地穿越巷道,坐上地铁,回到“九号公路旁边的房子”慢慢放松自己的疲倦,看“夜雾大鸟一般地来临”黎明“鸟般地四散飞去”。感受“四面墙壁紧紧包围着的感觉”。感受“天亮像一匹白马从窗外走过”,感受家具、墙壁、自己“渐渐在黑暗中清晰起来”。在沉思中“沿途的灰尘与细琐皆被涤洗沥净”,然后,感慨地说“也许一生都要住在这个房间里,晨起目视着落地窗外流淌的河直至老去。”诗意的文字透出对生命的审视与关怀。

读言叔夏最好在晚上读,或者白天拉上窗帘读。跟随作者回到那些宁静的独处时光,“在天色亮起来之前,在黑暗的客厅沙发上蜷起身体”,听着电视里溢出来的歌曲,睡意渐渐远去,慢慢回到当下的生活。在无风带,思索沉默的意义,跋涉的力量,她的笔下,物有心跳,风景有痛苦,人有圆缺,在日常生活的描写中,留下耐人寻味的意蕴。在散步的时候,看见“白日追逐着黑夜。”想着究竟是白日守护了黑夜,还是黑夜守护了白日。不知不觉间“白日终于彻底离去。黑夜来临。”白与黑两种颜色的暗影叠放在皮肤里,“紧紧包覆。它们交换成一种无法言说的颜色”。黑夜与白日交替,生命也在这一天天的交替中,长成自己独特的模样。言叔夏的心灵絮语,就这样安静地随着文字流泻出来。

言叔夏的文字,优美而富有诗意,深邃而富有诗性。读罢,人生的抑郁、痛苦,都消散在她的生命体悟里,心绪顿时明了开朗,让人有信心诗意地栖居在自己的人生当中。

 

诗意人生的背后

——读林杉《林徽因传》

乔欢

年少时读林徽因,我看到的是一身诗意的民国才女:她出身名门,是徐志摩一生的至爱,是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的夫人,她是诗人、是作家,还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她被无数的光环笼罩,风姿卓绝,诗意潇洒。

二十年后,我再读林徽因,发现她诗意人生的背后,同样遭遇了许多挫折、困顿,也曾有过很多失意和彷徨。

林徽因21岁丧父,那是她人生受到的第一次重大打击。当时她正在国外求学,得知最亲爱和崇拜的父亲林长民去世,她急切希望回国探视母亲,却被梁启超以各种理由拒绝。

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林徽因16岁时就与徐志摩相识相恋,却在8年后嫁给了梁思成。徐志摩坠机后,林徽因在巨大的悲痛中写了《悼志摩》,她写志摩是一个很古怪的人,一个对他人同情的人,一个“甘冒社会的大不韪争他的恋爱自由”的人,她是志摩心灵的认同者。

在梁启超的心目中,林徽因一直是完美的儿媳人选,但即使有未来公公的支持,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婚姻也并非一帆风顺。婚前,先是梁思成因车祸住院,终身跛足;后由于林徽因和徐志摩深情饰演泰戈尔诗剧《齐德拉》中的角色,未来的婆婆认为她“有辱门庭”,坚决反对她嫁入梁家;梁思成也开始对她的处事加以限制和干预,二人因性格不合产生矛盾,渐行渐远,后经梁启超和林长民从中斡旋才得以平息。

好不容易走进了婚姻殿堂,有了宝宝,林徽因又因教学工作繁重和带孩子过度辛劳,得了肺结核病,病倒了,后上山静养了几个月才逐渐好转。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她和梁思成转移到川南李庄,当地湿冷的气候和长途跋涉的劳累,引发了她肺结核病的旧症,但李庄缺医少药,不仅没有良药,还闹起了饥荒,他们穷困得要到典当行变卖衣物度日。此后,严重的肺病就一直伴随着林徽因,直至她1955年4月1日去世,享年51岁。

面对困境,有的人屈服妥协,有的人坚忍面对。病困李庄期间,林徽因一边大量阅读梁思成从图书室借回的中外书籍,包括《史记》《汉书》《元代宫室》《战争与和平》《通往印度之路》《卡萨诺瓦回忆录》等,一边继续致力于他们的学术研究事业,协助梁思成编写《中国建筑史》。没有电灯,傍晚五点半就要点蜡烛,所以八点半就上床了;没有电话,她就写信和朋友们联系;报纸是过时的,有钢笔、铅笔却没有可供书写的纸张,仅有一架留声机和几张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唱片……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林徽因仍然洋溢着诗情,写诗作乐。

《林徽因传》是一本精心打磨了近40年的优秀传记作品,作者林杉是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曾多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等。为了寻找林徽因的性灵真义,他跑遍了北京的大小图书馆、书店和书报摊,检索了几乎所有和林徽因相关的文献资料,查阅了《徐志摩新传》《新月派诗选》等书籍。书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书信资料,包括梁启超的家书、徐志摩的书信、林徽因的诗句和往来信件等,史料翔实,真实客观。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是轻盈美丽、纯净清新的一代才女,也是博学灵性、坚韧不拔、受过中西两种文化教育的新女性。恍惚中,我看到她从“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诗意中款款走来,她的微笑如清风,抚平了苦难的皱褶,带给我欣然和鼓舞。

 

书名:《林徽因传》

作者:林杉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1年8月

 

用澄明之心抒写我心

——读美国女作家娜塔莉•戈德堡的《写出我心》

张松枝

“在写作这件事上,众生平等——无论你身处何方,来自何等社会阶层,是男是女,皮肤是什么颜色,都可以用笔去表达自己。”这是《写出我心》前言里的话,想来也确实如此,世间的事也只有写作最舒心。一支笔就是一个世界,笔尖流淌的是一颗心的自由,对世界的所有感触都会像山泉一样跳跃流淌。从稚嫩走向成熟,再从成熟走向无我,对于潜心写作的人来说,写作真真正正是一场自我修行的旅程。

娜塔莉•戈德堡兼诗人、画家、作家、书写教练于一身,至今已出版有十四部作品。1986年出版代表作《写出我心》,成为当时教授写作及写作治疗的人必读、必引述的经典。娜塔莉最初开始写作的时候,就是写她的家人,写她最熟悉的日常事务,因为了解,所以得心应手;因为熟悉,所以无忧无虑,她说:“相信你所爱的事物,坚持做下去,它会带你到你需要去的地方。”

《写出我心》这本书有二百七十六章篇目,每篇开头前页都有一段手写式的摘自本篇中的一段话,包括前言也不例外,目录也是手写体,这样的版面式样有一种写作的亲近感。每一篇都是有独立的个性存在,在读的时候可以全书通读,也可以选单篇读,不仅对写作很有帮助,更能通达其他领域,既有教科书的意义,又有触类旁通的禅修功能。

写作写作,必须得写,不停地写,才能作出文章。坚守原始信念,不论写的好与坏,只要写出来了,那就是收获。写作是锻炼全神贯注的修行课,当人、心、手、笔、纸融为一体时,所有的灵感都奔涌而来。不具耐性和常被家务事侵略是写作中最大的障碍,合理安排写作时间和生活日常,保持一颗澄明之心去写作,写作是过程也是人生,把握好当下,世界在写作中才能真正活泛起来。

书中有一篇《堆肥》,写的是在平时不断探索中堆砌素材,就跟我们写日记一样,应常常练笔,当心中久存的那个夙愿突显出来时,平时堆的肥就有了能量。当我们有了巨大的决心时,整个宇宙都在背后支持着我们,使我们步入轨道,大自然所有的一切都会与我们结盟,帮我们发声。水到渠成,文章天成,其实那都是前期做了数不清的堆肥功。万事万物皆互相贯通,就连我们平时散步,季节都在支持着我们的步伐,宇宙时时与我们同行,合道能使写作让笨拙变得玲珑。

我们在写作当中,千万不能自大在自己的原创心灵里,要知道正是所有的前辈作家用肩扛负着我们,使我们的步伐慢慢扎实。我们生活在当下,但我们的身体却在历史的染缸里浸润着,所以写作是时代的声音,是公共行动。提笔写作时,应视野恢宏,胸怀全世界。

总之,写作贵在坚持,只要想写,写作的环境无处不在。写作永远都是在借鉴,在探索,探索开头,探索立意,探索结尾。写作者的职责就是把平凡的生活赋予生动的力量,唤醒我们身边那些简单中的不凡之处,用细节刻画出不一样的感悟。写作时要注入自身的生命气息,文字才会有共鸣的灵气,才会有《写出我心》的精髓概念。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写作是一场自我修行的体验,在写此树时,会走向彼树,最后会拥有一片森林。

 

书名:《写出我心》

作者:(美)娜塔莉•戈德堡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你渡我一程,我渡你一生

——读《摆渡人》

何争鸣

一个好的小说家要能够把一个平淡无奇的而故事,讲的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富含哲理,并且还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沉湎在作者营造的氛围中。无疑《摆渡人》的作者,英国文坛的实力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具有这种能力。这也是《摆渡人》能够得以一版再版,自2015年6月到2020年12月已加印了13次之多的原因。也是这本书能够摘得多项世界文学大奖,版权售至33个国家的原因。

15岁的迪伦是一个单亲女孩,她和妈妈无话可说,在学校里经常受到了同学的捉弄。唯一能谈得来的好友转学后,她更是感觉孤独,陪伴她的只有那一只已经残破了的泰迪熊玩偶。她想逃离,想逃到那个在电话中给过她温暖话语的爸爸那里。在去找爸爸的途中,不幸发生了交通事故。她爬出火车残骸之后,却发现自己只是唯一的一个。也就发现了坐在山坡上的男孩崔斯坦。

崔斯坦的出现并不偶然,他是一个灵魂摆渡人。是在这里等待迪伦的,他将引领迪伦的灵魂到另一个世界。途中,两个人相爱了。崔斯坦不敢承认他们之间的爱,也不敢违背他的使命。在分界线处,他放开了迪伦的手,把迪伦送到了那个世界。

迪伦在被灵魂们称之为“家”的地方没有一点归属感,她陷入了对崔斯坦的思念之中,她也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她冒着重重危险,重新踏上了荒野,回到了原点,和崔斯坦在一起了。

迪伦真正想要的是一个“家”,“此心安处即吾家”一个真正能给她提供爱的,能够让心安放的家。在《摆渡人》中作者营造了四个家。一个是“现实的家”,在这个家里虽然有她的母亲陪伴,却没有了母女亲情,没有了到家的氛围。一个是“期望的家”,这个家是她从未谋面的父亲给予她的,电话中父亲关爱的话语,让她对那个家充满了期待,她希望能够能够获得家的温馨。一个是“虚拟的家”,一个灵魂们称之为“家”的地方,这个所谓的家只有“等待”,等待亲人能够和自己在这里相聚。还有一个就是迪伦再次穿越荒原,回到事故现场,重回人间,和崔斯坦相聚,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心灵之家”,这才是真正的家,有爱的家。

崔斯坦作为一个灵魂摆渡人,是不应该有爱的。他曾经保护过无数的灵魂到达分界线,他成年累月的和不同的灵魂穿越荒原。他麻木了,没有了自我,没有了思想。只知道陪着灵魂摆脱魔鬼的纠缠,把他们送到分界线,看着他们消失在那一侧。迪伦让他有了不一样的感觉,重新有了感情,有了血,有了泪。他渡了迪伦一程,迪伦渡了他一生。

迪伦为何能再次跨越分界线,重新回到荒原的呢?其实很简单,只要打开“家”的任意一扇门,就可以走出来。进入“家”中的迪伦,知道了在这个“家”里只有无穷的等待,也知道她所等待的崔斯坦永远也不会进入到这个“家”中。她要去找他,在“家”中的老人指引下,轻易的打开了那道门。门就在那里,也很容易找到,有很多灵魂是知道的,但是他们只是知道,就是不肯去试一试。迪伦知道等待永远不会有结果,重要的是去试一试,于是她成功了。她走了出来,重新见到了她爱着的崔斯坦,他们一同拥有了真正的生活,拥有了爱的“家”。

爱是什么呢?爱就是彼此陪伴,就是给对方希望,给对方温暖。陪伴灵魂好像就是崔斯坦的责任,给对方希望,让对方相信自己,感受到温暖,也是他的义务。可是迪伦却给了他不一样回应,她在时时刻刻关心着自己,体贴着自己。于是这些责任、义务,成为了真心的付出。最终他们打破了规则,相爱了,拥有了爱的“家”。

这就是《摆渡人》的成功之处,她用一个奇特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道出了人性的温情,展现了人们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向往。

 

书名:摆渡人

作者:[英]克莱儿·麦克福尔

译者:付强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责任编辑:洪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