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科技博览(9月20日)

【本期导读】

  1. 陈薇:目前研究表明 新冠病毒变异对疫苗效率影响较小
  2. 英国新冠便捷检测装置:90分钟出结果 实测准确度高
  3. 生物多样性保护遭遇“失败”
  4. 联合国报告:生物多样性持续丧失增加疾病传播风险
  5. 中英科学家确定新生物大灭绝事件

 

陈薇:目前研究表明 新冠病毒变异对疫苗效率影响较小

18日,中关村论坛进入第二天。在今天举行的全球科学与生命健康平行论坛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目前我国已有11款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4款进入3期临床试验阶段。在随后的发言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薇介绍了国内外重组疫苗的研究进展,并就大家关心的新冠病毒变异对疫苗的影响进行了交流。

陈薇表示:我们有团队一直进行全球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进化分析。截至2020年9月,在公共数据库中已上传新冠病毒序列超过10万条,其中高质量全基因组序列约6万条,采样自6个大洲超过105个国家和地区。我们重组疫苗的靶基因是新冠病毒S基因,全长近1300个氨基酸,这段基因仅在S614氨基酸位置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单点突变,这个点突变与受体结合域(RBD)的距离相对较远,对抗原性影响有限。

另据9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陈赛娟院士团队发表的研究结果表明,感染未突变病毒的康复者血浆对突变病毒有相似的中和活性,也就是说,这个突变点对疫苗的影响很小。(央视新闻客户端)

英国新冠便捷检测装置:90分钟出结果 实测准确度高

新华社伦敦9月18日电(记者张家伟)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日前发布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的团队开发的一种小型新冠病毒检测装置,可在无实验室设施的情况下90分钟内完成检测,且已在实际检测中显示出较高的准确性。

公报介绍,这种检测装置体积不大,比普通手机还小一些,可在病床边直接使用。检测时,人们只需将采集到的鼻拭子样本放入装置中,装置便会分析样本中是否存在新冠病毒遗传物质,90分钟内即可得出结果。相比之下,传统实验室检测是24小时内出结果。

据介绍,英国已有386名医护人员和病患试用了这一装置。结果显示,该装置检测准确性很高,敏感性达到94%,特异性达100%。这意味着仅出现很少的假阴性结果,没有出现假阳性结果。有关成果已发表在英国学术期刊《柳叶刀·微生物》上。研究报告作者之一、帝国理工学院教授格雷厄姆·库克说,试用结果显示,这种小型装置的检测结果与实验室中完成的检测结果准确性相当。

公报说,该装置目前已在伦敦8家医院试用,并将在英国全国范围内推广。英国政府近期订购了580万套这种装置。(新华网)

 

生物多样性保护遭遇“失败”

近日,一份生物多样性报告给了世界各国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联合国发布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认为,世界尚未达到10年前设定的保护自然的目标。“警灯在闪烁。我们必须认识到,地球正处于紧急状态。”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生物多样性研究员Andy Purvis在一份声明中说。

“我们正在失去生物多样性,这对人们的健康、繁荣和福祉有非常现实的后果。”俄勒冈州立大学海洋生态学家Jane Lubchenco说。

但报告总结说,现在人们还有时间阻止甚至逆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而这将需要农业、工业和其他人类活动的迅速和实质性变化。“最重要的是,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需要更多艰难的转型。”保护国际组织的Lina Barrera说。

201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的196个成员国达成了20项保护动植物的目标,即“爱知县生物多样性目标”。每隔几年,CBD就会根据国家报告和其他来源评估进展情况。这一最新展望报告也反映了数百名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重大科学审查项目揭示的趋势。

当然,新评估发现了一些亮点。例如,在有良好管理计划的国家,渔业正变得更具可持续性。在越来越多的岛屿上,入侵物种正在被消灭。也许最令人鼓舞的是,保护区的范围已经大幅上升,占陆地的15%和海洋的7%,但这些数字仍低于17%和10%的目标。而且Lubchenco指出,迄今为止只有2.5%的海洋得到了高度保护。

实际上,各国表示,它们有望实现平均34%的自身目标,在提高保护意识、建设研究能力和创建保护物种的策略方面取得进展,尽管许多国家的目标并未达到爱知全球目标那么高。但报告认为,这是不够的。甚至一些指标走错了方向。例如,虽然全球杀虫剂的使用相对平稳,但许多国家却增加了对传粉昆虫有害的化学物质的使用。而且,不断增长的能源和材料消耗,以及新农场、公路和大坝对生物栖息地的破坏,淹没了这些进步。其结果是,生物多样性继续丧失。

正如阿根廷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生态学家Sandra Díaz所说的:“在我们解决根本问题之前,情况不会有太大改变。”

观察者希望,这些发人深省的结论能激励各国在2021年5月的会议上拿出更多进展和更高目标,以制定2030年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新目标。例如,一项提议呼吁保护30%的陆地和海洋栖息地。Lubchenco说:“这很有野心,而且绝对必要。”(中国科学报)

 

联合国报告:生物多样性持续丧失增加疾病传播风险

新华社联合国9月15日电(记者王建刚)联合国15日发布的一份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报告指出,全球最近10年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未能达成目标,环境持续恶化正在增加疾病从动物传播给人类的风险。

由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报告指出,全球在2010年拟定的20个原定于2020年实现的保护物种和生态环境的目标中,除6个“部分达成”外,其他均未达成。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丧失和生态系统的持续退化对人类的福祉和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说:“随着自然的退化,新的风险随之出现。破坏森林、侵占野生物种栖息地等问题最终会影响到人类自身。”

报告强调,几乎所有国家现在都在采取措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些努力带来的进展包括森林砍伐率下降、人们对生物多样性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等,但这并不能掩盖一个事实,那就是自然界正遭受严重苦难,局势正在恶化。

报告建议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以扭转对环境的破坏,包括恢复生态系统,重新规划农业和城市布局,减少对肉类和水产品的消费等。

穆雷玛同时指出,虽然保护生态多样性的机会窗口已经很短,但(新冠)大流行也证明,在必要时变革是可能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表示,随着世界逐步走出新冠疫情的直接影响,随之而来的各种转型将成为 “更好地重建”的空前机遇。

在联合国大会的主持下,各国领导人将在9月30日举行的在线生物多样性峰会上审议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报告的结论并讨论相应对策。(新华网)

 

中英科学家确定新生物大灭绝事件

科技日报北京9月17日电 (记者刘霞)中国和英国科学家在今天出版的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他们对所有相关地质和古生物学证据进行核查后,确定2.33亿年前发生的“卡尼期洪积事件”是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该事件除了导致一些物种灭绝外,也将恐龙送上地球之王的宝座。

最新研究由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雅各布·达尔·科索、宋海军教授及布里斯托大学的迈克·本顿教授等17名科学家携手进行。

研究人员指出,造成这次大灭绝事件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加拿大西部兰格利亚发生的大规模火山喷发。宋海军对科技日报记者解释说:“火山喷发在卡尼期达到顶峰,喷发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快速升高”。

此外,气候变暖促使降雨增加。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地质学家迈克·西姆斯和阿拉斯泰尔·鲁弗尔就发现,地球的潮湿时期持续了大约一百万年。气候变化给海洋和陆地生物的多样性带来沉重打击,但灭绝事件发生后不久,新物种在地球上蜂拥而至,形成了更现代的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促使植物大发展,现代针叶林也开始扩张。本顿对物理学家组织网表示:“新植物群落可能为大灭绝后幸存下来的草食性爬行动物提供了口粮。我们现在知道,恐龙起源于卡尼期洪积事件发生前约2000万年,但此前,它们数量稀少,在地球上的地位也并不显赫,该事件发生后突然出现的干旱条件为恐龙在地球上称霸提供了机会”。

宋海军表示,气候变化不仅让恐龙开始称霸地球,也促使许多现代动植物走上地球历史的舞台,包括第一批海龟、鳄鱼、蜥蜴和哺乳动物等的出现。而且,卡尼期洪积事件也影响了海洋生物,此次事件后,现代类型的珊瑚礁和浮游生物群开始出现。

科索强调:“在过去5亿年漫长的地球生命史上,古生物学家已确定了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每一次事件都对地球和生命的演变产生深远影响。现在,我们确定了一场新的大灭绝事件,很显然,此次事件在陆地和海洋生物重新洗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标志着现代生态系统的开始。”(科技日报)

(选编:洪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