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 新冠肺炎疫情和流感叠加流行风险怎么防
- 英国“牛津新冠疫苗”第三期测试重新恢复
- 中国时速600公里常导磁浮系统已基本具备工程化试验示范条件
- 南极“末日冰川”融化速度惊人,元凶是谁?
- 世界自然基金会:过去50年间,全球动物种群数量下降三分之二
新冠肺炎疫情和流感叠加流行风险怎么防
央视网消息:中国疾控中心印发的指南中称,今年秋冬存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流感叠加流行风险。那么,这种风险会带来什么危害?接种疫苗需要注意什么?来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子健的权威解读。
如果流感和新冠肺炎叠加会有什么危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冯子健:如果在我们国内出现新冠(肺炎)同时也出现流行(性感冒)的话,那么就会使临床病人的鉴别诊断、感染的防护、病人的管理,也包括医疗收治能力都会构成很大的挑战和压力。所以我们要做好相应的防范准备,我们特别提倡和推荐一些重点人员,应该在入冬之前完成流感疫苗的接种。
流感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如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冯子健:流感疫苗是一个已经经过长期使用的疫苗,那么我们国家在流感疫苗的生产已经是非常成熟了,它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流感疫苗它的保护效果不像其它我们非常传统的疫苗,特别是儿童常用的疫苗,它的有效率不是那么高,不是那么理想,但是就流感的预防而言,它还是预防流感最有效、最经济的一种手段。
防范流感还需要注意什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冯子健:在秋冬季到来的时候,除了做好疫苗的接种之外,还要注意个人卫生,这是实际上针对所有接触性传播、呼吸道的传染病都是有效果的,包括我们现在大家广泛采用的戴口罩,特别是到人员密集的(场所)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等等,在这些场合要戴上口罩。另外一个就是勤洗手,还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动、通风;另外一个就是,特别是老年人、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在这个(感冒)流行季节,要尽量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场所去,这也可以降低感染和传播的风险。(央视网)
英国“牛津新冠疫苗”第三期测试重新恢复
中新社伦敦9月12日电 (记者 张平)英国阿斯利康公司发言人12日公布,由英国牛津大学和英国阿斯利康公司联合开发的“牛津新冠疫苗”,获得英国安全监管机构的批准,重新恢复临床试验。
英国阿斯利康公司发言人表示,疫苗审查委员会的安全审查员已向英国药品与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建议,恢复该疫苗试验是安全的。在获得批准后,该公司已恢复该疫苗的英国临床试验。发言人称,该疫苗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疫苗之一。
与此同时,牛津大学在一份声明中表明,该疫苗的独立审查程序已经结束。按照疫苗审查委员会和英国药品与健康产品管理局建议,该疫苗第三期试验将在全国所有临床地点重新开始。
9月8日,该款名为AZD1222的疫苗在第三期人体测试中,因一位英国志愿者出现可能由疫苗引发的“严重不良反应”,暂时停止接种测试。据媒体披露,该志愿者出现了与罕见的脊髓炎有关的神经系统症状。
英国政府紧急情况科学咨询小组成员、惠康基金会主席杰里米·法勒爵士(Sir Jeremy Farrar)表示,“对我来说,疫苗试验的正确程序、具有独立监督权的监管者参与,以及暂时停顿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英国卫生大臣马修·汉考克(Matt Hancock)称,该疫苗恢复第三期试验是令人欣慰和期待的,“最好的情况是,疫苗能在今年底推出。我认为明年可能性更大,明年前几个月是最可能的。”(中国新闻网)
中国时速600公里常导磁浮系统已基本具备工程化试验示范条件
中新网青岛9月11日电 (记者 杨兵 胡耀杰)记者11日从“2020高速磁浮交通论坛”上获悉,中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工程样车年底即将下线,我国常导高速磁浮已基本具备工程化试验示范条件。
本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和中国中车主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等17名院士以及200余位来自中国国内高铁、磁浮领域知名专家与会,围绕高速磁浮交通技术进行深入研讨,就中国高速磁浮发展路径和方向进行了战略研究,为我国高速磁浮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指导。
与会专家表示,作为国际尖端技术,高速磁浮是引领轨道交通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是助力中国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中国应加快推进时速600公里常导高速磁浮试验线建设,早日实现工程化落地,抢占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制高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永福说:“经过近20年的研发,我国已掌握常导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形成全套工程化解决方案,成功研制自主化样机,高速磁浮已进入工程化应用‘冲刺期’。”
据悉,2002年,中国采用常导技术在上海建成了世界首条高速磁浮商业运营线,实现了时速430公里的运营速度。上海示范线迄今已安全运营18年,技术成熟度和安全可靠性得到了充分验证。基于上海示范线,自“十五”以来中国连续四个五年期间持续投入,开展常导技术自主化和创新研究,前三个五年期间基本解决了系统技术理论问题。
在继承前期成果和经验基础上,2016年我国瞄准工程化产业化目标,启动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的研制,重点解决工程应用技术难题。目前已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今年6月试验样车完成了低速状态下的功能调试,状态良好,达到设计预期。
“5辆编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工程样车目前已在中车四方股份公司进入总组装,2020年底即将下线,将形成常导高速磁浮全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中国中车科学家、高速磁浮项目技术总师丁叁叁介绍说。
与会专家认为,常导技术经过长期运用考核,技术成熟可靠,我国已形成成套自主化工程解决方案,具备了进一步工程化的条件。当务之急是加快建设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线和示范工程,开展全速度级试验验证和系统优化,加速工程化产业化进程,争取早日实现商业运用,实现我国轨道交通技术持续领跑,占据未来竞争战略制高点。同时,进一步深化超导磁浮和低真空管(隧)道磁浮等不同技术制式高速磁浮交通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更高速的出行需求日益凸显。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升级带来的商务客流、消费升级带来的旅游客流、城市群一体化带来的通勤客流,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快速、更舒适的高品质发展需求。高速磁浮可成为旅客高速出行的有效途径之一,丰富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络。2019年,高速磁浮作为前沿关键技术被列入我国《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高速磁浮填补了轮轨高铁与航空运输之间速度空白,对于形成多维交通架构,保持我国在高速轨道交通领域先进优势,提供行业高质量发展引擎动力,助力产业创新发展,支撑交通强国建设意义重大。”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何华武表示。(中国新闻网)
南极“末日冰川”融化速度惊人,元凶是谁?
中新网9月13日电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报道,有“末日冰川”之称的南极思韦茨冰川(Thwaites Glacier)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融化,提高海平面,令人担忧更令人困惑。英美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科学家们表示,冰川融化过快的元凶,是潜入冰川底部和基岩之间的暖流,水温摄氏2度。而且,借助最新勘测仪器,科学家绘制出暖流在冰下逡巡的路径。最新研究结果发表在《冰冻圈》(The Cryosphere)杂志上。
各种探测数据显示,思韦茨冰川前端底部悬空,海洋暖流由一个巨大的通道插入大陆架和冰川底部之间;暴露在水中的冰面越大,融化就越多,而涌入的暖流水量更大,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报道称,冰川底部的这个空隙比以前认为的更深,大约600米,相当于六个足球场首尾相连。这股海底暖流,被形容为有数百万年历史的思韦茨冰川的阿基利斯之踵—致命的弱点。
如果思韦茨冰川以现在的速度持续融化,则冰架最终崩塌不可避免,地球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将被严重扭曲,后果堪忧。
“末日冰川”的秘密
思韦茨冰川是南极最大、移动速度最快的两个冰川之一(另一个是松岛冰川),位于南极州的西部,冰川厚度达4千米,面积超过18万平方公里,略小于英国,和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大小相当。思韦茨冰川被认为是预测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关键。数据显示,它拥有足够的冰来将海平面提高65厘米,它融化后注入阿蒙森海的冰水,约占全球海平面上升总量的4%。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去年初宣布,利用最新卫星雷达探测技术发现思韦茨冰川底部一个巨大洞穴,高300米,面积约40平方公里,可容纳140亿吨冰。数据显示这个洞穴有很大一部分是三年内形成的。
英国南极勘察局(BAS)用无人潜水艇对冰川底部的水流进行勘测,結果不但探测到由咸、淡水混合而成的湍流,更测得比冰点高出摄氏2度多的“暖水”水温。根据各种数据绘制的剖面图展示了暖流从底部侵蚀、融化冰川的路径和后果。NASA和BAS的研究结果证实了科学界多年来的怀疑,即思韦茨冰川前端并不是紧贴着大陆架的基岩,所以暖流可以像梭子一样嵌入冰层和海床之间;切面越大,冰川融化越快。
为什么叫“末日冰川”?
卫星数据显示,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思韦茨冰川明显退缩,1992-2017年,冰川接地线以每年0.6至0.8公里的速度退缩。上个世纪90年代,思韦茨冰川每年融化100亿吨冰,现在差不多是800亿吨。它的坍塌将使全球海平面上升约65厘米,同时会释放出南极洲西部的其他主要冰体,这些冰体加起来可能会使海平面上升2-3米。这对许多国家,包括世界上大多数沿海城市来说,将是灾难性的,还会让一些地势低的海岛消失。
但是,更重大的危险在于海洋风暴的烈度将因此加剧。英国南极勘察科学部负责人沃恩教授(David Vaughan)说,如果海平面升高50厘米,本来千年一遇的风暴可能更频繁,变成百年一遇;如果升高一米,那就可能每10年发生一次。
思韦茨冰川不会在一夜之间全部融化;那需要数十年,甚至超过一个世纪。但不可否认的是,二氧化碳排放不断增多,使得更多热量进入大气和海洋,意味着地球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增多,必然导致全球大循环发生变化。
这种现象已经在北极发生,南极的迹象也日益清晰。
哪儿来的暖流?
南极洲西部是南极大陆上风暴最频繁的地方,而这里的冰川稳定性不如东部,受气候和洋流的影响更大。关键是水温较高的大西洋暖流,从墨西哥湾来到南极,神不知鬼不觉地冲刷冰川底部和悬浮的前缘,使冰层从底部开始融化。这股来自墨西哥湾的温暖水流因为含盐而较重,所以沉在下方,随大西洋深海洋流进入南极,汇入环绕南极大陆的洋流。
南极的地表水温略高于盐水冰点(-2℃),但墨西哥湾来的洋流温度高于结冰点,大约是1℃到2℃,位于水下大约530米处。上冷下暖的洋流一路逡巡一路侵蚀冰川边缘,并顺着冰川和海床岩石之间的孔道不断冲刷冰川底部。由于气候变化,地球变暖,海洋水温在升高。太平洋水温的升高导致南极大陆西海岸的风向改变,推动海洋深处的暖流更汹涌。
世界自然基金会:过去50年间,全球动物种群数量下降三分之二
9月10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表了《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从1970年,该机构监控了21000个动植物种群,近4400个物种。报道显示,截至2016年,其中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的平均数量下降了三分之二。在所有生物群系中,淡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减幅最大,达到84%。过去50年中,由于人类影响地球上75%的无冰陆地表面发生显著的变化,大部分海洋受到了污染,85%以上的湿地消失。而人类活动以及粮食生产方式是对大自然最大的威胁之一。(环球科学)
(选编:洪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