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剧观“光” 海外华媒踏访开漳圣王文化祖地

中新网福建云霄11月6日电 (廖珍妹)在福建省漳州市参与“行走中国·第六届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活动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4日至5日走进开漳圣王文化祖地云霄县参访,感受当地深厚人文底蕴和经济发展成果。 4日至5日,海外华文媒体一行走进开漳圣王文化祖地云霄县参访,图为参观点中核云霄陈岱5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航拍图。中新网记者吕明 摄 此次活动从2日持续至7日,海外华媒一行已在芗城区、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诏安县实地参访,并出席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海外媒体推介会和闽南文化海外传播(漳州)交流会。 在云霄,他们欣赏潮剧,感受非遗魅力;观摩中核云霄陈岱5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感受当地的发展新风貌;参观向东渠事迹展示馆,感受云霄、东山两县民众艰苦奋斗的建渠历程。 图为参访中核云霄陈岱5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中新网记者吕明 摄 在中核云霄陈岱5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现场,整齐排列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蔚为壮观。陈岱镇党委书记周金汉介绍,该项目是福建2022年集中式光伏电站首批试点项目之一,是云霄县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举措,全部建成后年平均发电量可达到7590万度电。 “渔光互补”是指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进行鱼虾养殖,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新模式。 “在我看来,这是当地政府在提前筹谋,好比要‘致富先修路’。”此行参访,巴西华人网总编辑邵园园每到一处,便积极向企业主、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深入了解,点赞渔光互补项目等相关发展新模式。“绿色电能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高新技术企业所青睐的,在该领域的提前布局,将有助于在招商引资中获得更多优势,为当地经济发展加持。” 图为欣赏潮剧,感受非遗魅力。中新网记者吕明 摄 在她看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的漳州优势众多,尤其在东南亚国家,闽南文化是漳州扩大国际“朋友圈”的法宝。她建议,作为著名侨乡的漳州充分发挥侨心侨力作用,多“请进来”,让海外华侨华人回来亲眼看、亲耳听家乡发展。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执行社长张春梅观看完潮剧,还上台体验了一把。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闽南语系剧种之一,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地方戏曲剧种,距今已有450多年历史,流传于闽南、粤东及东南亚国家华人聚集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参访向东渠事迹展示馆,感受,云霄、东山两县民众艰苦奋斗的建渠历程。中新网记者吕明 摄 张春梅认为,不仅要把人请进来,也要多走出去,加大文化“出海”,尤其发挥海外华文媒体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中国企业、中国产品更好走向世界。 南非《非洲时报》记者孙想录,与在南非打拼的闽南人交往密切。他说,不少闽南人在南非闯一片天地,为中南、中非的经贸往来做出贡献。“此次漳州行,我更深刻感受到闽南人身上‘爱拼才会赢’精神文化内涵,未来希望为推动闽南文化走向世界尽一份力。”

探访福建中核云霄陈岱5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

图为华文媒体代表参访中核云霄陈岱5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中新网记者吕明摄   11月5日,参与“行走中国·第六届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访位于福建漳州云霄县的中核云霄陈岱5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该项目是福建2022年集中式光伏电站首批试点项目之一,“渔光互补”是指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可以进行鱼虾养殖,光伏阵列还可以为养鱼提供良好的遮挡作用,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新模式。 图为中核云霄陈岱5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中新网记者吕明摄 图为华文媒体代表参访中核云霄陈岱5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中新网记者吕明摄 图为航拍中核云霄陈岱5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中新网记者吕明摄 图为航拍中核云霄陈岱5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中新网记者吕明摄 图为航拍中核云霄陈岱5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中新网记者吕明摄 图为航拍中核云霄陈岱5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中新网记者吕明摄 图为航拍中核云霄陈岱5万千瓦渔光互补项目。中新网记者吕明摄

海外华媒走进中菲“两国双园”园区:合作会带来双赢

中新网漳州11月6日电 (吴冠标)“经过这些天的实地参访,我认为中菲‘两国双园’园区非常有发展前景。”5日下午参观福建漳州东山县旗滨码头后,菲律宾《商报》编辑陈淳淳表示,中菲两国的合作带来的会是双赢。 11月5日,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福建漳州东山县旗滨码头。 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今年1月1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漳州市设立中国—菲律宾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目前,该园区诏安片区、东山片区等片区的建设正不断提速,菲律宾已有两个园区与漳州园区开展合作,为中菲经贸合作搭建新平台、开辟新赛道、增添新动能。 5日当天,参与“行走中国·第六届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活动的17个国家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漳州市东山县,通过实地参访重点项目,感受园区建设速度。 “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是我此行最关注的内容。”陈淳淳每走过一个片区,就会向当地负责人了解片区特色。“以东山片区为例,该片区以水果、水产闻名,这些都可以和菲律宾的食品加工、渔业等产业进行合作。” 旗滨码头是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东山片区的重点项目,目前拥有3万吨级通用泊位1个,5000吨级通用泊位一个,年吞吐量可达230万吨。该码头与东山县的港兴码头、对台码头正共同申请水果、肉类、冰鲜指定监管场地,为将来中菲经贸合作提供更通畅便捷的交通、通关服务。 旗滨码头是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东山片区的重点项目。 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在菲律宾《世界日报》主编吴朝晖眼中,当下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的建设非常迅速,但还处于初期阶段。具体要如何落实该合作,需要两国政府、商人的进一步沟通、了解。 吴朝晖表示,该合作的落实,将带动两地经济发展、促进两地民间交流进一步深入。“作为华文媒体,我们也会结合实地探访感受与漳州当地的政策,向菲律宾华侨华人做第一手的宣传和解读,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共享发展红利。” “在参访中,我发现漳州有许多先进产业,在印尼市场极具发展空间。”印尼《国际日报》执行社长张春梅则认为,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的模式是可复制的,漳州和印尼经贸联系紧密,希望未来两地也能以这种形式实现互惠互利,交流互鉴。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漳州 触摸侨乡发展脉搏

中新网漳州11月4日电 (记者 孙虹)参与“行走中国·第六届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4日走进福建漳州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聚焦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常山片区)建设情况,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侨乡发展的一个个精彩瞬间。 今年1月1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漳州市设立中国—菲律宾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据悉,该示范园区建设以诏安工业园区、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常山经济开发区和古雷港经济开发区5个园区为依托,构建“一园、五片区、多基地(中心)”的空间布局,总规划面积266.73平方公里。 11月4日,参与“行走中国·第六届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图为参访漳州市福之源食品有限公司。中新网记者 孙虹 摄 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的建设和持续发展,是菲律宾《商报》编辑陈淳淳此行最关注的内容。在漳州市福之源食品有限公司,她与该公司总经理陈爱明相谈甚欢,详细了解企业生产和出口情况。 作为一家以出口为主的水产行业企业,福之源从事南美白对虾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等,产品目前主要销往日本。“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的建设为企业带来诸多利好,将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带来更多便利与机遇。”陈爱明如是说。 “常山因侨而生,为侨而建,以侨发展。”在漳州市常山华侨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阮授智看来,在推动项目落地、建设中菲“两国双园”的道路上,常山开发区更应该寸步不离侨特色,挖掘侨资源,发挥效益,互惠共赢。 常山有着近70年的创业和发展史,是一个归国华侨的大家庭。在这里,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名归侨聚居繁衍,带回了侨居国的舞蹈、美食、服饰等特色文化,与闽南文化交汇融合,形成具有浓郁东南亚风情的多元文化。 常山因侨而生,为侨而建,以侨发展。图为东南亚风情舞蹈演出。中新网记者 孙虹 摄 而今,常山开发区正紧跟漳州市委、市政府创建中菲“两国双园”的建设步伐,以“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的激情,奋力突破食品精深加工、机械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跨境电商平台等产业,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漳州南部新的增长极。 走进漳州美肯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多种工艺流程配合而成的一站式智能化生产车间,让海外华媒代表们印象深刻。漳州肯美科技厂区主要负责人陈宗南介绍,公司主要生产电子收银钱箱、数字商显设备、POS和平板支架等,产品远销海内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访漳州美肯科技有限公司一站式智能化生产车间。中新网记者 孙虹 摄 第一次到访漳州,加拿大视传媒主编李艳彬直呼“想不到”。一路走来,感受着这里的文化底蕴、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等,她不仅对漳州有了更多认识,也在走访中收集了不少资料和素材,好向海外朋友介绍漳州。 菲律宾《世界日报》中国新闻主编吴朝晖也表示,希望通过实地走访,把漳州最新的相关政策向菲律宾华侨华人传达并详细解读,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共享发展红利。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福建漳州古城 助力“出圈”海外

中新网漳州11月3日电(廖珍妹)“每次来漳州都有惊喜、新意,这是一个值得多次品味的古城。”《阿根廷华人网》总编辑崔明才3日又来到福建漳州这座他熟悉的城市,参加“滨海漳州 牵手世界”——行走中国·第六届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 3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漳州古城,图为参观漳州古城记忆馆。 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此次活动为期6天。 来自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埃及、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17个国家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加当天的启动仪式。启动仪式后一行人前往漳州古城参访,走进漳州古城记忆馆、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漳州灯谜艺术博物馆和许通海微雕艺术馆等参观,零距离感受漳州闽南文化底蕴和滨海城市魅力。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访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很期待再次和漳州古城亲密接触,未来将了解、挖掘、传播更多漳州古城文化和故事。”出生于宁夏的崔明才,对于漳州宜居宜业的环境和美食印象颇佳。“漳州美食口味清淡、样式典雅、用料纯真、口感绝佳,很多来过漳州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时常和我一起回味漳州佳肴。”崔明才说。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访许通海微雕艺术馆。 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位于芗城区的漳州古城内文物古迹众多,“唐宋古城、明清街区、民国风貌、闽南韵味、侨台同辉”是漳州古城特色最佳概括。 法国《侨报》首席记者王萍,抵达漳州后马上前去夜游漳州古城。“在古城,有一种能让人沉浸到历史底蕴中的独特魅力,这种感觉非常特别。”王萍还对漳州古城保存良好的街容街貌和璀璨的夜景印象深刻,她提议漳州市加大古城周边的夜景工程建设,可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访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在王萍看来,此次活动当地政府精心安排采访线路和参访点,作为海外华文媒体,王萍表示将借此次主题采访机会,把漳州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传播到法国等海外地区,让世界知道并了解美丽漳州。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执行社长张春梅认为漳州古城是福建一张靓丽文化名片,“城区在规划建设的同时,又保留古城古韵,可谓新旧完美交融,很值得一看。”当天每到一处参观,张春梅都收到工作人员赠送的文创产品,她点赞当地主动宣传的意识。

海外华媒聚焦中菲“两国双园” 解码合作新路径

中新网漳州11月3日电 (记者 孙虹 张金川)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福建漳州正推动中国—菲律宾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建设跑出“加速度”。 3日,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海外媒体推介会在漳州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埃及、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17个国家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聚焦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最新建设情况。 11月3日,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海外媒体推介会在福建漳州举行。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菲律宾华侨华人对中菲‘两国双园’项目非常关切,也满怀期待。”菲律宾《世界日报》主编吴朝晖此行带着任务而来,“来之前走访商会、社团,收集了不少建议和意见,希望能为大家答疑解惑,为中菲合作发展牵线搭桥。” 早在数百年前,漳州月港就与菲律宾吕宋岛形成从中国经菲律宾至欧美各国的海上贸易通道。而今,漳州与菲律宾的经贸联系依然紧密,过去5年,漳州与菲律宾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菲律宾对福建投资的55%流向漳州。 今年1月1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漳州市设立中国—菲律宾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目前,园区建设不断提速,菲律宾已有两个园区与漳州园区开展合作,分别是位于邦板牙省墨西哥市的亚泰产业园和位于巴丹省巴丹自由港区菲中经济合作产业园,为中菲经贸合作搭建新平台、开辟新赛道、增添新动能。 漳州市商务局向海外华媒代表介绍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建设情况。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漳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建设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深化与菲律宾等东盟国家经贸合作,探索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的国际分工合作模式,打造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交流新高地。 “中菲两国各自的规划、发布的政策需要畅通的沟通机制和平台,了解各自的需求、优势以及痛点,积极地探讨、交流,才能有针对性地招商、合作。”吴朝晖表示,希望通过实地走访,把漳州最新的相关政策向菲律宾华侨华人传达并详细解读,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共享发展红利。 据悉,海外华媒代表将走进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漳州园区的诏安片区、东山片区、招银港片区、常山片区、古雷片区,参访中菲“两国双园”项目点,实地感受园区建设速度。

遇见福建:夜色下的漳州古城

图为游客在漳州古城游览。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11月2日晚,游客在福建漳州古城游览。漳州古城是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宋古城、明清街区、民国风貌、闽南韵味、侨台同辉”是漳州古城特色最佳概括,值得一游赏玩。近几年,在充分保留古城神韵的基础上,漳州持续抓好古城保护修缮和改造提升,依据古城得天独厚的文史自然资源及空间肌理结构,以“闽南腔、民国风、古早味、高格调”为基调,形成“一轴四板块七大街区”的业态布局,推动业态培育和人气集聚,获得了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一个个金字招牌让漳州古城熠熠生辉。 图为游客在漳州古城游览。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图为市民从漳州古城魁星阁广场前经过。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图为市民、游客在漳州古城游览。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图为游客在漳州古城小吃街游览。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图为市民、游客在漳州古城游览。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图为游客在漳州古城拍照打卡。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图为市民、游客在漳州古城游览。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图为漳州古城人力车师傅在等待顾客。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第六届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启动

中新网漳州11月3日电 (记者 张金川)11月3日,“滨海漳州 牵手世界”——行走中国·第六届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主题采访活动在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古城北广场启动。来自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巴西、埃及、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17个国家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著名侨乡漳州参加“行走中国”系列活动。 11月3日,第六届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在漳州古城启动。中新网记者吕明摄 本次活动为期6天,主办方邀请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漳州,零距离感受漳州闽南文化底蕴和滨海城市魅力。启动仪式后,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访漳州古城、参加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海外媒体推介会和闽南文化海外传播(漳州)交流会;接下去还将前往东山、诏安、云霄、常山开发区、古雷开发区、漳州开发区等地参与“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建设”主题采访活动。 一直以来,世界各地的华文媒体始终在发展中创新求变。华文媒体借助多元中华文化符号,找到更多中外情感共融点和理念共通点,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民心相通。 中新社始终以“服务华媒”为己任,持续深化同华文媒体的合作,建设“全球华文传媒资讯中心”,共同构筑华文媒体繁荣发展新格局。近年来,为加强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文媒体联系,中新社定期组织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到中国进行实地采访报道,“行走中国”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发挥了重要作用。 漳州是千年古城、台胞主要祖籍地、闽南文化重要发祥地,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文化遗产丰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对台、对外文化资源优势。近年来,漳州与海外华文媒体一直保持紧密联系,积极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持续扩大国际“朋友圈”,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 11月3日,17个国家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漳州古城参访。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由漳州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与中新社福建分社共同主办、中新社漳州支社承办的“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漳州行”活动已成功举办五届,取得了良好的对外宣传效果,有力提升了漳州在海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据统计,至今已累计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170多家次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访漳州。 当前,漳州市正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精神,加快中国-菲律宾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 漳州市副市长余向红表示,作为“海丝”核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漳州创新打造了一批特色凸显、富有成效的对外交流合作项目,特别是建设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成为漳州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探索。 “福建是我的祖籍地,虽然是第一次来到漳州,但对闽南文化有着无法割舍的渊源。”刚参加完第十一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阿根廷《华人在线》社长吴晓榕称,漳州的古建筑风格独特,青石板路和古色古香的建筑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零距离体验闽南风建筑,感受闽南人文与历史的完美呈现。 他表示,作为祖籍福建的海外华文媒体人,为闽南文化出海传播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要讲好漳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丝路新故事。 “漳州古城是芗城承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芗城区委书记石振棋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各位海内外媒体朋友能够沉浸式体验到漳州古城“老街情、慢生活、闽南味、民国风、台侨缘”的鲜明特色,在芗城近距离感受闽南文化、闽南韵味、闽南风情。(完)

用红色文创“大布江拼布绣”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沙洲村筑梦营

(加拿大七天传媒记者 陈汝燕 来自湖南的报道)7月27日,由中国侨联指导,湖南省侨办和湖南省侨联主办,长沙市侨联、娄底市侨联、郴州市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幸福湖南”2023海外华文媒体湖南采访行活动走进郴州汝城沙洲红星筑梦营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共同传播红色文创产品—大布江拼布绣,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故事。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科特迪瓦、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爱尔兰、新西兰、西班牙、意大利、阿根廷、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美国、中国澳门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19家华文媒体和光明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政协报的3家涉侨中央媒体参加了此次参访活动。          大布江拼布绣——沙洲红星筑梦营红色文化传承基地位于沙洲红色景区内的秀水村(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与总后勤部旧址),占地总面积60亩,是红色文化与非遗文化相融合的传承基地,被评为湖南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          基地用传统手艺拼布绣展现半条被子的主题故事,开设有绣红旗,红党员旗、绣初心、编草鞋等拼布绣手工技艺体验课程,用红歌、红舞、红色诗歌、半条被子电影等演绎红色文化。其中,少数民族红色文化传承板块,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收集相关实物、培养一批技艺技能人才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实现产业化开发寻求致富之源,趟出一条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的新路子。         大布江拼布绣—沙洲红星筑梦营红色文化基地通过非遗拼布绣作品展现半条被子的故事为主导,打造了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传承基地,让听得到的红色声音、看得到的红色演绎、动手体验到的红色作品、可带走的红色文创产品助力文化振兴乡村。

跟随领袖的脚步: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深情演绎

(加拿大七天传媒记者 陈汝燕 来自湖南的报道)7月27日,由中国侨联指导,湖南省侨办和湖南省侨联主办,长沙市侨联、娄底市侨联、郴州市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幸福湖南”2023海外华文媒体湖南采访行活动走进郴州汝城沙洲村参访。来自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科特迪瓦、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爱尔兰、新西兰、西班牙、意大利、阿根廷、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美国、中国澳门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19家华文媒体和光明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政协报的3家涉侨中央媒体参加了此次参访活动。          半床棉被,也称“半条被子”,是红色经典故事。在1934年11月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作了《一切贪图安逸的想法都要不得》重要讲话,用了湖南汝城沙洲村“半床棉被”这个红色经典故事,原文如下:“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1934年11月5日,中央和军委纵队及红军主力分三路,从湖南汝城南出发,沿大坪、新桥、界头、延寿等乡村进军宜章。这三路进军路线都在崇山峻岭中,沿途一山更比一山高,一山更比一山难。 红军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当时,蒋介石已经基本弄清中央红军主力突围的大方向是西进,与湘西贺龙领导的红军会合。因此,任命湘军头子何健为“追剿”总司令,指挥湘军和蒋系薛岳、周浑元部16个师,专门追击红军。红军在汝城遭到敌军的顽抗,迫于形势只好放弃汝城,翻过大山向宜章进军。汝城有一个文明乡,过去叫文明司。11月6日,红军先头部队进入文明司。11月11日,中央军委主席朱德给在文明司担任卫戍司令的李维汉发电,命令他率部继续钳制敌人,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前进。红军就是这时经过了一个叫沙洲的村子。11月6日,三位女红军住进村里的妇女徐解秀家里。当天晚上她们四人一块睡在厢房里,盖的是她床上的一块烂棉絮和一条红军的被子。第二天下午,女红军要走了。为了感谢徐解秀,她们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了一半送给她。徐解秀不忍心,也不敢要。三位红军说:红军同其他当兵的不一样,是共产党领导的,是人民的军队,打敌人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生活。在她们互相推让的时候,红军大部队已经开始翻山。徐解秀和丈夫朱兰芳送她们走过泥泞的田埂,到了山边时,天快黑了。徐解秀不放心,想再送一程,因为是小脚,走路困难,就让丈夫送她们翻山。年年这几天,她都要在与女红军分别的山脚下等好久。红军离开沙洲村后,敌人随后赶来,把全村人都赶到祠堂里,逼大家说出谁给红军做过事,大家都不说,敌人就搜家。女红军留给徐解秀的半床被子也被搜走了,还把她拖到祠堂里跪了半天。1984年11月7日,罗开富在沙洲村见到了已经年过八旬的徐解秀老人。她问罗开富:“你能见到红军吗?”罗开富答:“能见到。”她说:“那就帮我问问,她们说话要算数呀,说好了,打败敌人要来看我的呀!”她说到这里,脸上已流下了泪水。丈夫和三个女红军走了,徐解秀苦苦等了50多年。那间厢房的陈设也一直是原来的样子。徐解秀还记得临别前女红军对她说过的话:“大嫂,天快黑了,你先回家吧。等胜利了,我们会给你送一条被子来,说不定还送来垫的呢。”徐解秀抹着眼泪说:“我已有盖的了,只盼她们能来看看我就好。”徐解秀说:“虽然那辰光为了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吃了点儿苦,不过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叫红军,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给穷苦人半条的人。”          1984年11月初,重走长征路的《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来到了这个村庄。80多岁有点恍惚的徐解秀以为是红军回来了:“你们打回来了?你们胜利了?那3名女红军什么时候能来?我家男人怎么还不回来呀?”闻听此言,罗开富被感动了,他将这个故事整理后,以《三个红军姑娘在哪里》为题在《经济日报》头版发表了。邓颖超、康克清、蔡畅看完这篇文章的谈话:“悠悠五十载,沧海变桑田。可对那些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候帮助过红军的父老乡亲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请罗开富同志捎句话:我们也想念大爷、大娘、大哥、大嫂们!”并表示: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徐解秀老人要找的三位女红军姑娘和她的丈夫。[4][5]后来罗开富到北京,也跟这三位老红军汇报过。很多老红军都说,我们会继续找她,但是在找到她之前,你先代我们去送一条被子过去,感谢她当年对红军的帮助。1991年,当罗开富拿着被子赶到这个地方时,老太太几天前已经去世了,所以罗开富就跪在那里,说:“大娘,我来晚了!”后来她的孙子告诉罗开富,老人临走时还说:“你爷爷回来告诉他,不是我不等他了,我等了快60年了,每年都到山边去看,看不来,我不拿红军的被子都可以,他们肯定是老了来不了了。一定要把路修好,党和政府是最好的,一定要把这些话给后辈传下去。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2005年,罗开富利用假期和报社的同事,又去给徐解秀老人上坟。到她房间的时候,她孙儿把当年徐解秀给红军烤衣服的火钳送给我。她留下这把火钳为什么,一个是为了想念,另一个是为了找当年的红军。          这个“半条被子”的故事经过总书记饱含深情的讲述后,迅速传遍了全中国,温暖了全中国,让人们又一次重温了那段艰苦而光荣的奋斗历程。跟“半条被子”的故事一起感动中国的是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鱼水深情,是共产党始终依靠群众、始终为了群众的不变初心。“什么叫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总书记用“半条被子”的故事形象地解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是喊在口头上,而是具象地体现在“半条被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