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伦多华裔市长邹至蕙就职看加拿大市级政治轮回

Olivia Chow en point de presse après son assermentation.

七天记者 颜宏 7月12日,赢得加拿大最大城市多伦多市长选举的邹至蕙(Olivia Chow)正式宣誓就职,成为新一任市长,这是多伦多建市189年来的首位华裔市长,也是继加拿大第三大城市温哥华选出华裔市长沈观健(Ken Sim)之后加拿大又一位重要城市的华裔市长。 邹至蕙是已故联邦新民主党党领杰克·林顿(Jack Layton)的遗孀、前国会议员,同时也是一位狂热的环保主义者,多年来她一直倡导自行车出行,当天的宣誓就职仪式也不例外。在多伦多自行车组织Cycle Toronto的组织下,身着亮黄色西装、下着花色短裙的邹至蕙在上百名骑车人的簇拥下穿过多伦多的街道,于上午11时抵达市政厅参加宣誓就职仪式,正式接管多伦多市政府。就职仪式伴着原住民的鼓声开始,由演员尹真姬 (Jean Yoon)主持,并有原住民教义、音乐表演和桂冠诗人朗诵等环节。 在一片欢呼和掌声中登上市政厅讲台的邹至蕙表示:“今天是一个更新的日子。在面对我们共同的挑战之际,我们听到的信息是大力且清楚明了的——人们希望变革。改变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绝对必要的,只要齐心,我们合力就可做到,就由今日开始。” 而实际上,激情洋溢、信心满满的邹至蕙正面临严峻的局面。多伦多市长的任期是四年,可是邹至蕙只有三年半(被因丑闻辞职的前市长John Tory用掉了半年)。在如此短的时间里,邹至蕙面对的挑战却十分巨大,包括且不限于巨大的约10亿元的财政预算缺口、严重的住房短缺和高房价、愈演愈烈的随机暴力犯罪、公交系统的老化和财政压力……除了这些,还有和她的政治理念格格不入的省长以及几乎没有盟友的市议会。邹至蕙是左派的新民主党(NDP)背景,而安省政府是右派的保守党当政。在多伦多市政选举前,福特省长罕见地就市选表态,支持邹至蕙的对手,称如果选民投票给邹至蕙,将是场“灾难”。在邹至蕙当选后,福特省长也向她表示了祝贺,并表示支持她的工作,但是否真心还有待观察。另外,多伦多市议员中只有6人支持邹至蕙,另有9人支持邹至蕙的主要对手Ana Bailão,而邹至蕙若想让她的提案获得通过,就至少需要26名市议员中13人的支持。要处理这些棘手而又迫在眉睫的问题,着实考验邹至蕙的智慧。 华裔身份 1957年出生于香港的邹至蕙,13岁时随父母移居多伦多,住在St. James镇,她的母亲靠做保姆的微博收入养活全家,生活一度非常艰难,也让邹至蕙从小体验到弱势群体的生活,为今后的政治理想打下了根基。1985年,邹至蕙首次赢得选举,在多伦多公校教育局任职六年。1991年,她成为第一位当选为多伦多市议员的亚裔女性。在担任市议员期间,邹至蕙创建了多个持久的项目,每年帮助数十万个家庭,包括为贫困儿童提供免费牙科护理,关注学校的早餐和午餐项目等。她曾连续七年被《Now杂志》的读者选为多伦多最佳市议员,也曾是唯一一位骑自行车上班的市议员。1988年,邹至蕙与林顿结婚,之后双双当选国会议员,成为加拿大最杰出的政治伴侣之一,激励了不少加拿大人。2006年至2014年间,邹至蕙一直担任Trinity—Spadina选区的国会议员,2014年,她为了竞逐多伦多市长职位而辞去国会议员席位,于同年10月举行的市长选举中位居第三。自2016年以来,邹至蕙专注于培养下一代进步领袖,以改变社区。她是变革领袖研究所(Institute for Change Leaders)的创始人和执行董事,亲自帮助成千上万人将他们的激情和想法转化为行动。2023年4月17日,邹至蕙宣布参选2023年多伦多市长补选。她在竞选中称其政治生涯始于协助华人、越南人、柬埔寨人及老挝人在加拿大寻找避风港,花了多年时间协助他们安顿下来、找工作和住屋,获得重要的服务,并与被困在难民营的家人团聚。如果能获选为多伦多市长,承诺当选后会确保所有多伦多人的需求得到满足,包括华人社区的需求。 华人已经在加拿大的土地上生活了两百年多年,迄今共出了6位华裔市长。分别是:最早的、也是北美洲第一位华裔市长,于1966年到1972年连任三届卑诗省Kamloops市长的吴彼得(Peter Wing);1991年短暂当选安省Sudbury市长的黄彼得(Peter Wong);接着是在1994年当选的曼尼托巴省Dauphin市长的麦鼎鸿(Inky Mark);2022年当选的温哥华市长沈观健以及乔治王子城(Prince George)市长余星友(Simon Yu)和2023年当选的邹至蕙。因为多伦多和温哥华两座城市的重要性,沈观健和邹至蕙的当选无疑是加拿大政坛上的重要事件。 其实在当今世界政治严峻的大氛围下,无论是邹至蕙还是沈观健的华裔身份背景都给他们带来了不少困扰,但最终都因为他们不顾流行的“政治正确”,提出实际的问题并试图给出解决办法而赢得选举。在温哥华的市选中,投沈观健票的选民认为至少他认识到温哥华的安全问题,把它列为优先解决事项之一,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比如增聘100名警察和100名心理健康护士。这与动不动就限制警察权力,让警察在执法时束手束脚并积极投身“给警察撤资”(defund police)运动的前市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多伦多的市选中,邹至蕙正视了民众最关注的住房危机问题,提出把房地产空置税从1%提高到3%,以鼓励更多的人把空房放到市场上;利用市府控制的用地来建造25,000个控制租金的住房单位;加强对租客的保护,阻止租客被房东轻易驱逐等等获得选民认同的政治纲领。 政治轮回 在沈观健当选的温哥华,多年来一直是自由的左派当政,让自由、人权等政治正确成为意识形态主流,弱势群体、边缘人群、非主流文化倡导者、甚至阴谋论者的权力都被无限放大,而维护秩序、防止混乱的警察却被认为是人权的破化者,应该受到限制和打压。比如明知道流浪汉们私搭乱建的帐篷区存在严重的消防和安全隐患,经常出现床垫或垃圾桶引发的火灾,以及流浪汉随意袭击路人的现象,但为了迎合民众的“圣母心”,无论是市政府还是警方都不敢、也不愿去暴力拆除这些违规搭建的流浪汉们的“临时家园。”实际上所有的城市都设有专门的流浪汉收容所,给他们提供饮食和住宿,但一些流浪汉不愿意遵守收容机构的诸如不得吸毒、按时吃饭睡觉、洗澡等规定,而主动选择流浪街头。当瘾君子、流浪汉满街,治安形势恶化到威胁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时,选民无法忍受才会把政治正确放到一边,选出一个比较保守的右派市长。 多伦多的市政也一样在左右之间摇摆。2003年当选的市长苗大卫(David Miller)曾是新民主党党员,著名的左派社会运动参与者。他连任两届做了8年,使得社会风气极速左转,引发反弹后,右派重新拿回了权利。在保守派市长福特(Rob Ford)2016年去世后,又选出了偏右的John Tory,直到今年2月他因办公室恋情丑闻而辞职。在右派执政近9年后,选民心中的天平又开始左转,于是左派的邹至蕙(Olivia Chow)以261,550张选票,37.2%的得票率,击败其他101名竞争对手,成功当选新一任多伦多市长。 按照多伦多大学政治学系荣誉教授Nelson Wiseman的说法,以往的市长选举都是右派候选人赢得,因为来投票的人大多数是有物业的居民,他们对垃圾收捡、街道清洁、道路维护、社区公园设施良好等市政问题更关注。而租户由于其流动性注定了他们对社区事务不太关心,以往很少投票,这些占多伦多的人口比例大约在20%。但这两年的房价、贷款利率飙升,业主们的日子不好过,也就没有投票的热情,以往较少投票的租户们则在经济不景气、房租上涨、物价飙升的背景下需要帮助,因此投票的热情更大,最终产生了一位左翼市长。 这位教授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千万不要以为选民会去关心什么候选人的政纲,很少有人会去仔细研读各个候选人的政纲,他们只会去选他们熟悉的人,选经常能在媒体上看到的人。邹至蕙因为曾担任过多年的市政议员、联邦国会议员,还是联邦新民主党前任党领林顿的夫人,在广大民众中的“脸熟”程度远高于其他候选人。 或许这就是所谓民主选举的悲哀之处吧,蒙特利尔也在左右之中摇摆,选民受够了偏右的前市长Denis Coderre的虚伪和傲慢,选出了平权和环保达人Valérie Plante,在这位市长的大力推动下,蒙特利尔正变得越来越像温哥华。面对瘾君子和流浪汉泛滥的情况,市政府给出的解决办法是让毒品合法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暴力活动,蒙特利尔市政府却在想着如何限制警察的权利,因为警察的暴力执法是对人权的侵犯;为了达成应对气候变化目标,蒙特利尔对汽车出行变得越来越不友好,比如很多蒙特利尔街道变成单行道,以给自行车道腾地方;大部分的十字路口都故意收窄路口,美其名曰为了安全,实则是让堵车成为司机们的日常,加上高昂的住房成本,让蒙特利尔正在空心化,越来越多中产选择搬去郊区……  

加拿大,警惕法国式骚乱

七天记者 颜宏 最近几天,全球媒体都在关注发生在法国的、触目惊心的打砸抢烧等暴力活动。根据法国内政部的数据,持续一周多的暴力活动中,全法国共有5900辆车被烧毁,1100栋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共记录到270次针对警察局和宪兵队的攻击,还有中国游客乘坐的旅游大巴也受到了攻击;法国执法部门共逮捕了3490人,其中三分之一是未成年人,大部分没有犯罪前科。就其规模和烈度来说,被法国当地媒体视为“20年来最严重”,甚至超过2005年那次由于两名年轻人在躲避警察搜查时触电身亡而导致的全国范围内持续二十二天的骚乱。虽然现在来说,这场逐渐停息的全国性骚乱造成的经济损失还很难给出一个准确数字,但估计超过10亿欧元,而且不包括对旅游业的损害。 起因 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6月27日,有多项违法犯罪纪录的17岁少年Nahel在法国巴黎近郊的Nanterre开车时被警察拦下要求停车检查,拦截的原因是警察认为他所开的车辆存在多次违规。但这个少年拒绝停车,于是警察向他开枪射击,导致少年死亡。根据法国法律,如果司机拒绝警察的停车要求,警察是有权开枪的。开枪的警察表示,他在当时之所以拔枪,是为了防止这名少年逃跑,并担心他和他的同事被汽车撞倒。这名目前受到刑事指控的警察的律师表示,他当时并没有想要打死这个少年,而是先瞄准了他的腿部。但是由于这名少年想要开车逃离,中间可能出现晃动,导致子弹打到了他的胸部。 这名来自北非阿尔及利亚的少年死亡后,其家人和朋友认为警察执法时Nahel并没有给警察造成危险,警察“不是必须要杀死他”,如果不是他长了一张穆斯林面孔,警察也许不会拦截他,更不会开枪,矛头直指警察执法存在种族歧视,并为此组织了抗议游行。游行队伍最开始有6000人左右,还算和平,但很快事态失控,迅速演变成多日的大规模骚乱和破坏。一些蒙面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串联甚至攀比打砸抢烧,焚烧汽车、图书馆、警察和政府建筑物等,以浪漫闻名的巴黎宛如战火中的乌克兰东部城市巴赫穆特。 7月1日晚上,骚乱者更是冲进位于巴黎南郊的L’Haÿ-les-Roses市市长Vincent Jeanbrun的家里纵火,其妻在带着5岁和7岁的孩子逃离现场时,遭到了袭击者的烟花攻击,一个孩子受伤,妻子腿部骨折,接受了手术,需要三个月才能康复。 尽管法国政府已在全国部署了4.5万警察和宪兵维持治安,但骚乱并未得到完全控制,多个城市晚间仍有暴力袭击、抢劫及纵火事件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国大骚乱已经蔓延到其他国家,6月30日,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列日等城市也发生类似的骚乱,蒙面的年轻人走上街头搞破坏。7月1日,瑞士洛桑有超过100名年轻人袭击商店,并向执法人员投掷石块和燃烧弹,骚乱中有7人被拘捕,其中6人是未成年人。蒙特利尔也有人在社交媒体上煽动年轻人到市中心像法国那样搞破坏,并真的有上百人到场,好在蒙特利尔警察局(SPVM)及时应对,制止了事态的扩大,只逮捕了一名16岁的少年,发出了两张破坏公共秩序的罚单,并没有造成人员或财物损失。 尽管法国持续多日的骚乱呈现缓和,但包括总统马克龙和执法部门都认为法国是否会恢复平静,仍需保持谨慎。在7月13日或14日——也就是法国国庆节前夕和当天,甚至是在未来几个月内,这个国家仍将面临考验。 根源 根据卡内基基金会全球抗议活动追踪数据,自2017年法国总统马克龙上台以来,法国从未远离大规模示威活动引发的骚乱,曾爆发过18起针对政府的大规模抗议,每次都演变成各种暴力活动,让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国时常陷入第三世界国家的混乱状态。2018年到2019年的“黄马甲”运动,以及今年早些时候有关养老金改革的全国性抗议,都与马克龙的激进改革措施相关。但这次的大规模骚乱则是在经济发展疲软、政治极化背景下族群矛盾激化的具体体现。 法国原本是非移民国家,其族群文化在欧洲主要国家中相对保守。上个世纪60年代,生育率下降,为了满足劳动市场需求,法国开始大规模引入北非等前殖民地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巴黎郊区兴建的密集廉价住宅区,成为至少500万新移民的聚居区。大量引入移民的结果是法国成为欧洲移民比例最高的国家,人口中十分之一都是移民,且大多数聚集在大城市的郊区。独立的少数族裔文化在这些地方扎根,和传统法国社会格格不入、相看两厌。再加上资源分配不公、去工业化等原因让这些移民社区始终处于贫困的边缘,二代、三代移民,特别是年轻人看不到希望。 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时,这种对立和矛盾还能保持在相对克制的状态。然而,每到经济不景气或者通货膨胀时,贫穷移民区高企的失业率就会导致犯罪率上升,同时法国相对严厉的执法传统又会进一步激化矛盾,最终上升为全国性的族群冲突。有法国学者指出,法国特有的全欧最高的移民青年失业率、种族歧视、少数族裔居住区的扩大与孤立、移民青年被法国社会视为应被清除的渣滓等导致了一场又一场的激烈冲突。 另外,同西方民主选举国家,如美国政治极化的情形一样,法国的政治极化也在种族矛盾中“火上浇油”:对少数族裔社区的公共投资,以及法国警察的执法传统,本就是极左翼,以创建社会主义政党“不屈服党”( La France insoumise)为代表的梅郎雄(Jean-Luc Antoine Pierre Mélenchon),和极右翼,以Marine Le Pen 和 Éric Zemmour为代表,争夺选票、辩论最激烈的话题。这次骚乱发生后,一直以来强调安全和秩序的极右翼首先对马克龙发难,除了进一步渲染移民带来的问题外,还主张政府应在第一时间启动“55号法案”(即1955年4月3日第55-385号关于紧急状态的法案),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来遏制骚乱;中左翼的社会党(Parti socialiste)以及欧洲环保-绿党(Europe Ecologie-Les Verts)则在第一时间号召恢复平静;但极左翼的梅郎雄在第一时间的回应却具有强烈的煽动性。他在一条发布于6月28日的推文中写道:“看门狗要求我们呼吁平静。我们呼吁抗争。”并希望可以如美国的“Black lives matter”运动一样,在法国也减少警方对少数族裔的歧视,这也符合他一直以来争取平民阶层以及年轻人的选举策略。未来四年,身处中右翼的马克龙如何弥合左右分歧、找到“中间路线”,几乎是一道“无解题”。 警惕 由于进入工业化较早,欧洲国家的社会发展相比北美更趋前一步,法国现在遇到的问题,也可能是加拿大未来要遇到的。法国最初因为劳动力短缺不得不大量引进前殖民地国家的移民,特鲁多政府也因同样的原因计划大规模提高移民的数量。在去年11月发布的加拿大2023-2025年移民规模计划(Canada’s 2023–2025 Immigration Levels Plan)中,加拿大将在未来三年接收145万新移民。其中2023年的移民目标是接收46.5万新移民;2024年,这一目标将增至48.5万;而到了2025年将进一步增加到50万新移民。同时,联邦政府计划改进现有的移民选拔标准,以便应对“医疗保健、技术工作、制造和 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其实,加拿大在2021年就接收了超过40.5万名移民,打破了历史移民纪录,上一次,也是这之前唯一的一次加拿大一年接收超过40万移民的纪录还是一个世纪前的1913年。这个新纪录只维持了一年,就被2022年的437,180名移民又打破,大量移民的到来也使加拿大的人口规模在今年6月16日超过4千万门槛。 目前加拿大四分之一的人口都是移民,仰赖移民人口的不断加入,加拿大的人口增长速度几乎是其他G7经济体的两倍,到2032年,预计移民将占加拿大人口增长的100%。大量移民的到来的确能弥补劳动力人手的短缺,促进经济,但如果处理不好完全有可能未来演变成法国今天的样子。蒙特利尔的“动荡之区”——Montreal Nord 已经有了些巴黎郊区的影子:整个社区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民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面临贫困和失业,大量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无所事事地在街头游荡,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层出不穷;恶劣的治安和社会环境也吓退了想来投资的企业家,有消费能力的中产也在加速逃离这个地区,如此恶性循环。 这次参与法国骚乱的人主要是贫困移民社区的年轻人,平均年龄约17岁,3成被捕者是未成年人。这显示出法国长期存在的移民融入问题和多元文化悖论:法国非裔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怀疑其不会被主流社会认可,主流社会也因移民社区出现的各种问题加深对他们的偏见,任何一点小事,哪怕一场足球比赛的胜利都可能引发骚乱,混杂了各方的偏见、恐惧、愤怒与相互攻击。 法国社会真的不管这些移民的年轻人吗?当然不是,法国各种福利政策都对低收入人群倾斜,移民家庭更因为生的孩子多或者没工作,享受更多的福利。为了改善移民聚居区大巴黎93省的经济、治安状况,法国政府花了大量资金在那里兴建商业中心和大学校区,还把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主要场馆设在那里。但是,那里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那么是移民社区的年轻人不愿意工作吗?也不完全是,著名球星姆巴佩就是93省贫民窟出来的。虽然反对种族歧视是法国社会的政治正确,但隐形歧视却无处不在。大部分法国企业在招工的时候,看到带有穆斯林色彩的姓名,一般都会过滤掉。即便一些优秀的移民后代通过努力学习,从名校毕业后进入好的企业,也会面临职场天花板,如同华裔一样。那些北非裔移民后代本来就不太愿意接受良好的教育(这里有经济的原因,也有家庭的问题),当看到那些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同龄人也不过如此,就更加心灰意冷了。没有文化就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他们又不愿意干,于是,为了活下去,偷盗抢劫、贩卖轻毒品是正常操作,还有人最终加入恐怖分子团体,而其中,未成年人占了一定的比例。这和加拿大主要大城市如多伦多、蒙特利尔的黑人社区情况如出一辙。 特朗普时期美国国防部前副部长威廉·沃尔夫(William Wolfe)在法国发生骚乱后评论说“大规模移民+多元文化主义=国家自杀”,虽然有些耸人听闻,但也值得警惕,希望加拿大不要在移民问题上犯错,蹈法国的覆辙。  

参与,就是贡献

  2023年6月24日,排华法百年反思集会在国会山举行,参加活动的政要高唱加拿大国歌 摄影 / 独玉 七天记者 独玉 早在今年初计划2023年重大事件采访报道时,七天编辑部就想到了1923年颁布的排华法,今年到了百年的节点,应该做点儿什么。于是便定下做个专题、专刊,7月1号国庆节前刊发。 排华法是在192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应该说7月1号是加拿大的耻辱日,实施了这部臭名昭著的恶法,使得华裔成为唯一在长达24年时间里被拒绝入境的族裔,让这个国家蒙羞,让这个国家的历史有了污点。今年,在这部恶法颁布100周年之际,纪念也好,反思也罢,总要说点什么、做点什么,以表明态度,表明我们不是“哑裔”,表明我们对这块土地也有平等的权利,当然,也有相应的责任。 年初还想,7月1号国庆游行是个好时机,如果宣传到位,加拿大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民众可以在这一天发声。春节过后,关于排华法百年反思活动的各种形式渐渐开始浮出水面,各地民众在5月份纷纷举办座谈会、视频会议、展览等,以各种形式让民众了解100年前的历史真想。恶法在100年前的6月23号颁布,这一天,由参议员胡子修、胡元豹倡议,在参议院举行了一个牌匾揭幕仪式和反思活动。第二天,“二胡”倡议,大家在国会山集会,让华人的声音被更多的人听到。 渥太华和多伦多民众是最先开始进行活动准备的。渥太华华联会代表反思排华法活动组委会向有关机构申请了6月24日在国会山集会的许可,加拿大华人文化艺术团体联谊会总协调此次活动。 5月30日,蒙特利尔成立了624活动协调工作组,由华总会牵头组织人员,短短3周时间里,约500人报名。 6月 24日早上8点半,天上飘着零星小雨,满载着三台设备和两部照相机以及其他设备,七天记者一行从蒙特利尔出发,驶向渥太华国会山。 前天的计划还是乘坐蒙特利尔车队的一号车,由于还有两个人没有座位,于是我们决定自驾,把座位让出来。 周末的清晨,路上车辆不多,交通畅通。行驶了大约1小时,看到一辆大巴,想着可能会是蒙特利尔车队的某辆车,我们赶紧做好了拍摄准备,从左边的车道超过去,摄影师从副司机座位上打开车窗玻璃,回过头,大巴车司机冲我们招了招手,看遍了车身,也没看到车牌,就没拍。 过了一会儿,乘坐大巴车的同事问,刚才有一辆车超过我们,看着很像你们。这才知道刚才超过的的确是蒙特利尔车队的1号车,车牌被车长拿在手里,没有放到车前面。 大约10点45分,我们抵达目的地,车队总后勤车已经于10点抵达,9号车也赫然停在路边。随后其他车辆陆续抵达,大家相见甚欢,开始分发、领取午餐,合影留念。 拍摄完了抵达和领取午餐的画面,我们一行4人把车开到世贸中心楼下停好,在Sparks街吃了午餐。周末的街上很安静,除了七天记者一行4人,只有1-2个人路过。 快速吃完午餐,返回世贸中心停车场,拿了设备,前往国会山。 此时的国会山广场,大批集会人员尚未抵达。只有指挥部设立的两顶帐篷,主要任务是分发物料、设立救助站、安置音响设备,这些工作由渥太华的华人社团负责。先期抵达的多伦多华人社团义工们也在忙碌着。 记者们已经陆续在广场上支好了三脚架,七天设置了三个机位,一个在主席台正面的主机位,一个计划拍摄蒙特利尔华人的反打的机位,另一个机位设在会场外面,可以看到整个会场的情况。 参与拍摄采访的记者 摄影 / 独玉 12点半,各地群众陆续抵达,国会山草坪上开始热闹起来,唱歌的、跳舞的、拍照的、排练的、找朋友聊天的……蒙特利尔的手风琴、小提琴组合也在百年火焰池前拉起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人们纷纷围过来一起欢唱。 大约1点钟,大会的旗手、义工到位,这次活动的物料,包括证件、标语牌、义工文化衫、各种型号的大小国旗、旗杆、口号标语牌等,分别由渥太华和多伦多华社准备,按照各个城市参与人员的多少,事先备好,人员到了之后分头领取。 1点半,大会嘉宾入场。 渥太华、多伦多的社团分别演出了击鼓、武术、舞狮等精彩节目,小朋友们演唱了加拿大国歌。 参加演出的群众 摄影 / 独玉 胡子修参议员身穿一件白色的衬衣,打着领带,他在致辞中说:“团结就是力量!” 胡元豹参议员身穿一件粉红色衬衣,没有打领带,他的演讲充满了激情,他说:“昨天,我们纪念,今天,我们发声,明天和今后的每一天,我们行动!” 胡子修参议员致辞 摄影 / 独玉 员胡元豹参议员致辞 摄影 / 独玉 卸任参议员利德蕙发言 摄影 / 独玉 82岁的前联邦参议员利德蕙没有带助手,自己一人身背双肩包出席活动,她在致辞中说:请记住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投票权、平等权。71岁的联邦参议员Mary Jane McCallum是第一民族克里族的一名牙医,她代表第一民族上台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欢迎来到你的国会”。她说:“昨天在参议院,我为华人先辈的遭遇心碎。我想说自从华人的先民抵达这里,加拿大就是你们的家!就像原住民经常告诫自己的,我们有权在这儿,有权感到安全,有权发声!移民来到加拿大,不是馈赠,而是权利!作为原住民,7月1号,我们要给你们更紧紧的拥抱”。加拿大建国之初,曾经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对原住民实施了文化灭绝政策,而华人是加拿大历史上仅有的曾经在24年时间里被禁止入境的族裔,所以McCallum在发言时应该是“感同身受”。 联邦参议员Mary Jane McCallum致辞 摄影 … Read more

让历史告诫未来——写在加拿大“排华法”颁布百年之际

宏田的稿子配张图:6月24日,约3000华裔加拿大人在首都渥太华集会,反思排华法百年。参与活动的腰鼓队员们在国会山表演 摄影 / 独玉 七天评论员 宏田 今年是加拿大“排华法”颁布一百周年。对于这样痛苦且耻辱的日子,人们往往避之而唯恐不及,宁愿把它从记忆中抹掉,就像扔垃圾那样把它扔掉。但是,历史不会因为人们不愿提起而自动消失,如果忘掉那段不堪的历史,那场悲剧就有可能重新上演。 人在国内的时候,只知道白求恩的故事,对于早期华人在加拿大的历史则知之甚少。知道这些华人前辈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修建了横贯加拿大东西全境的漫长铁路,但并不清楚他们的遭遇。通过马克吐温的那句名言,知道了华人为修建美国铁路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但并不清楚加拿大华工的境遇。来到加拿大生活后,听说了一些华人被排挤的历史,知道了一些排华法的内容,深感震惊,很难想象这样的历史会发生在宽容温和的加拿大。但是这段历史的详细情况却一直无缘得以窥见全貌;有关这段历史的文艺作品,也没有听说。历史往往是胜利者书写的,因此,对于弱势群体的历史,总会有意无意地被人所忽略。 在排华法颁布百年之际,回首这段历史,于我依旧是一团迷雾,有着太多未解的问题,为此写了一首长诗《假如历史可以开口坦承—为早期加拿大华人的悲惨历史而作》,把自己的一些疑问写了出来。在写这首长诗的时候,心中逐渐涌现了一个强烈的念头,那就是希望在加拿大有这样一个博物馆,专门用来纪念在这里的华人的生活史、奋斗史。如果建设这样的博物馆条件还没有成熟,可以先建设一个“网上博物馆”,让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不至于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机会了解加拿大华人的生活和历史。 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不应忘记华人前辈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同样也不应忘记他们在困难与厄运面前的勇敢、坚韧、智慧。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超常的智慧,强健的体魄,在那样艰苦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下,他们很难完成那样艰巨的修建铁路的任务。同样,在陌生的环境里,在种种非难面前,他们也很难坚持和生存下来。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形,不能不为之动容。如果说唐人街为后来华人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那么,早期华人的拼搏和智慧,则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当我们将来在建设博物馆的时候,这一主题应该被重视。 在加拿大生活的原居民以及其他少数族裔,都有被歧视、被排挤的经历,华人所遭受的种种不公正待遇是其中的一部分。把华人的遭遇作为加拿大种种不公的一部分,把华人的愤怒和反抗作为反对种族歧视,保护人权和自由这一历史潮流的一部分,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看待,会引起更多人的同情和反思。以公开的法律形式来排挤、压迫某一个种族,大概只有华人有这种“特殊的待遇”。把这一历史告诉其他族裔的人们,有助于让所有的人都了解早期华人的这段遭遇,引起更广泛的同情和警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在加拿大发生。 历史上,无论是从中国贩运劳工来加拿大修建铁路,还是制定法律剥夺华工的人权和自由,或多或少都是当时的加拿大人模仿美国的结果。华工在加拿大遭受的困苦和受到的迫害,都是这种盲目跟风所结下的恶果。现在,因为盲目跟随美国的政策,对中国的仇视已经成为加拿大政坛的“政治正确”,并逐渐向民间漫溢。在加中关系降到历史低点,甚至比美中关系还要糟糕的时刻,出于政治原因对在加华人的无端猜疑和打压,为新的针对华人的“种族仇恨病毒”的肆虐铺设了温床。在百年反思之时,研究和重温美国对华政策对于加拿大对华政策的影响,可以帮助一些加拿大“反华人士”反省自己,学会独立思考和行事,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回顾历史,记取教训,汲取营养,让历史滋养现在,告诫未来,让我们的后代和所有的加拿大人一起消除“种族偏见”带来的猜疑,避免“种族歧视”带来的痛苦,免除“种族仇恨”带来的恐惧,是这次百年反思的意义所在,也是每个人肩负的责任。(2023年6月18日于涟漪池畔)  

历史不可遗忘 丑剧岂容重演

6月24日,约3000华裔加拿大人在首都渥太华集会,反思排华法百年。参与活动的部分蒙特利尔民众在国会山草坪上合影 摄影 / 独玉 步虚 今年是加拿大《排华法》出台100周年。 1923年7月1日,加拿大政府推出了一项新的、旨在阻止华人入境的《华人移民法》(Chinese Immigration Act),俗称“排华法”(Chinese Exclusion Act)。这是加拿大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次系统性、特指性种族歧视立法,是自1885年《华人移民法》以来加拿大各种专门针对华人的歧视性、排斥性法令、政策和措施的延续和扩展,其内容除了严格阻止华人入境加拿大之外,还包括对在加华人征收人头税、剥夺华人的政治投票权、禁止华人担任公职以及在教育、就业、交往、婚姻、出行等方面的其他举措。“排华法”生效后,几乎所有华人都无法入境加拿大,包括已经在加华人的配偶和子女。另外,所有在加华人都必须到政府登记并随身携带附有照片的身份证件,否则将面临罚款、拘禁或驱逐出境的惩处。此类规定仅限于华人,而且是加拿大政府在和平时期唯一一次针对外来移民群体而特别颁布的规定。“排华法”于1947年5月14日被正式废除,但对于华人移民加拿大依然有着诸多限制,直至1971年加拿大联邦开始实行“多元文化政策”,所有制度性种族歧视才被完全终止。 在“排华法”严格实施长达24年的时间里,被允许入境加拿大的华人不到50人。而影响更为普遍和深远的是,该法的出台给当时加拿大普遍存在的仇忌、憎厌、羞辱、侵害华人及华人利益的言论和行为披上了合法化外衣,它让在加华人自此过上了骨肉分离、亲缘隔绝、孤苦无依,且四处遭受歧视、终日担惊受怕、倍感屈抑不伸的生活。“百般刑辱何可堪”,“此等苦楚向谁讲”。今天的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忘记华人先辈们切身经历的这一段耻辱遭遇。 华人是最早移居加拿大的亚裔族群之一。在1880至1885年其间,大批华人被招募来加拿大参与“太平洋铁路”的建设。这条铁路横贯北美大陆,把加拿大东西部连在了一起,为加拿大联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铺设了支撑。可以这么说,没有太平洋铁路就没有加拿大当年的西部大开发,就没有完整统一的加拿大联邦,更不会形成今天加拿大所具有的“从海洋到海洋”的国家领土规模和国家发展空间。在铁路铺建的整个过程中,特别是在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极高、施工任务极其繁重,而施工方式和手段十分简单危险的路段铺建中,是华人劳工作为建设主力,为项目的完工做出了特殊而巨大的贡献。 回顾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铺建过程,今天的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忘记:在这条已成为加拿大重大国家记忆和宝贵历史遗存一部分的铁路上,每一颗道钉都粘带有华人劳工的伤损,每一根枕木都渗透了华人劳工的血汗,每一英里道基下都掩存着一位华人劳工的尸魂。 1885年11月,“太平洋铁路”铺建完工。随之而来的是,包括华人在内的大量劳工涌入一些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和低端行业市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移民其中包括大量欧洲移民来到加拿大定居,原本劳动力短缺、行业发展不充分的局面一变而呈现出充满竞比、争较的情势。随着劳动力市场和低端行业市场竞争情势的日益加剧,任劳任怨、俭朴殷勤,习惯于安分守己,不随意惹事挑事,或凭体力埋头苦干、或靠本事创置经营的华人却无端招来了一些人的另眼关注。在这种特别“关注”引来的不寻常反应中,华人群体成为了劳动力竞争和行业竞争的替罪羊,甚至成为了整个社会“最不受欢迎的外来者”。于是,便有了“排华法”以及各项限华、禁华、排华政策和措施的颁布和实施。 表面上看,以系统性、特指性禁阻、排斥、歧视华裔群体为核心内容的“排华法”之所以能顺利出台并被严格实施,同华人劳工与白人劳工、华人业主与白人业主之间的竞争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实际上,在这些直接关系的背后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其中起主导和推动作用的有:1)加拿大国内政治需要及相关舆论操弄;2)与美国社会的政治和文化联动。 真实的加拿大历史叙事告诉我们,1923年排华法案自提出到最终获得通过都与保守主义政治理念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日益盛行有着深层次的关系。为了满足某些资本势力的需求,同时更是基于自身的党派立场——以族群区隔为基准的抑外、排外政治主张,在加拿大联邦中的一些地区,其中特别是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一些政治人物利用各种场合和手段,刻意编制和四处散播旨在丑化、黑化、妖魔化亚裔群体的各类信息,煽惑和鼓动社会上的反亚裔情绪和意识,试图通过民粹化社会舆论,强势影响政府通过法令来限制和阻止亚裔(主要是华裔)移民,以彰显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社会价值取向。而当时执政的加拿大联邦自由党,为了维系自身的执政地位,为了新生脆弱的联邦体制的完整与稳定,同时更是为了迎合资本政治集团和民粹性社会舆论的现实需要,与保守势力沆瀣一气,顺利让排华法案在国会获得了通过。 至于同美国社会的政治和文化联动,情况则更加明显,其影响也更为深沉持久。在立国之初的一段时间里,加拿大与其南面邻居美国各自为了自身主权利益的维护或扩张,始终处于一种彼此抵触、相互防范的关系之中。然而,在应对他们心目中的“外来威胁”“异类挑战”时,属于同一文明种群的两国社会主体力量却表现出了一种本能性的一体联动态势。在1907由温哥华市长亲自带领、有现役军人直接参与的群体性暴力排华、排亚裔事件中,所有参与者的头上都绑着写有“为了一个白人的加拿大”(For a White Canada)的布带。事件策划和组织者为加拿大的“反亚裔联盟”(Asiatic Exclusion League),这是一个与美国起初的“反日韩联盟” (Japanese and Korean Exclusion League),即后来的“反亚裔联盟”紧密关联互动的白人至上主义团体。该团体的规模和能量在“暴力排华事件”之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且为1923年排华法的顺利通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20世纪前几十年里,加拿大境内各类不同形式和规模的仇外、排外事件屡屡发生。在这一过程中,以“反亚裔联盟”为代表的加拿大排华势力亦步亦趋地追随美国,在组织形式和意识形态上深受美国的影响并与其结成了具有浓烈民粹色彩和明显种族主义特征的价值联盟。在他们的意识中,华人劳工“有诸多的恶习和偏见”,他们在生活上“不可能接受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之上的伦理道德标准”。“在非洲的若干地区,智力的标准比较低,但是道德的标准比较高,就是说,他们是比较诚实的。”而“中国人并不比非洲种族优秀,他们比上帝所创造的任何种族都要低劣。再没有像中国人这样低劣的了。”“如果他们像非洲一样没有文明,那还要好些”。而他们(中国人)“却已经达到了四千年的罪恶的顶点,达到了一种文明……的罪恶的顶点。”中国人“与白种人相比是一种劣等种族,是一种不同类型、不同文明的种族,……两个种族不可能在平等的条件下一起生活而不混合起来,因为大自然已经在肤色和气味方面打下了它的标记。” 系统性地、特指性地歧视、仇视、伤诋和排斥亚裔、华裔,是北美历史天空中曾经笼罩过的一团有害阴霾,是加拿大国家发展过程中曾经上演过的一幕卑劣丑剧。然而,在“排华法”于 1947年被废止、1971年“多元文化政策”开始实行几十年后的今天,与美国多重纽结、一体联动的加拿大的上空却再一次或明或暗地浮动起了一重又一重似曾相识的阴云。重重阴云之下,历史上曾经卑劣登台的系统性、特指性排华丑剧是否有可能在今天的加拿大重新上演?这是一个必须引起人们高度警惕和认真对待的大问题。 在刚刚过去的5月15日,面对“反亚裔种族主义令人震惊的上升”这一事实,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就“排华法”100周年发布了声明。他指出:1923年的“排华法”“是加拿大历史上的黑暗时刻,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我们确认“加拿大华裔社区对塑造我们国家构成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从1800年代后期开始,许多华人移民来到加拿大,冒着生命危险和牺牲自己的生命帮助建造了横贯加拿大的太平洋铁路,……华裔加拿大人为我们的国家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加拿大各地的华人塑造了我国的历史,并继续使这个国家变得更美好。”“多元是加拿大的力量所在。” “在我们遗憾地反思‘排华法’的耻辱遗产之际,我们再次承诺要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教训,以便今天做得更好。携手共进,我们将共同抗击反亚裔的种族主义和所有形式的不包容、仇恨和歧视,为子孙后代营造一个更强劲、更包容、更公平的加拿大。” 国家公平正义是国家正当性和国家凝聚力的基本条件。多族裔多文化平等友好共存是移民国家社会运行良好的典型表现。从特鲁多总理的上述声明中,人们不难看出:首先,基于起码的国家公义,政府明确了加拿大华人为加拿大国家构成和建设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以及历史上所遭受的不公;其次,遵循加拿大特有的社会理念,政府强调了多元文化和多族裔存在的力量以及“包容”和“公平”的意义。与此同时,从特鲁多总理的声明中,人们还可以感受到一种对现实规定和现实力量的把握和重视。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一百年来,华人在加拿大国家经济结构和社会构成中的分量已经发生了粲然可观的变化;今天,华人自身的力量以及华人整体可以获得和依靠的力量不容低估,其相较于百年前的力量及其现实影响和规定作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时代正在前进,世界已然改变。在加拿大“排华法”出台100周年的今时今世,面对整个北美上空若隐若现、时明时暗的反华、排华阴云,我们可以,同时也应该立足于国家公义、社会理念和现实规定,理直气壮地对我们自己、对整个社会大声地说出:耻辱的仇外历史不可遗忘,卑劣的排华丑剧岂容重演。2023-06-25

站在历史的节点上

6月24日,3000华人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国会山集会,反思排华法百年,反对种族歧视。集会结束后,部分参与者合影。 摄影 / 余瑞冬 七天记者 颜宏 一百年前的7月1日,臭名昭著的《华人移民法》(Loi de l’immigration chinoise),也就是俗称的“排华法案”被加拿大国会正式通过生效,开启了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针对华人的种族歧视政策。2023年6月24日,在这部臭名昭著的恶法颁布100 周年之际,来自加拿大东海岸的哈利法克斯到西海岸的温哥华等主要城市的近3000华人齐聚首都渥太华,在国会山广场举行大型集会,共同回顾和反思加拿大这段暗黑的历史,和与会的加拿大三级政府代表一起发出华人的声音:历史不容忘记,历史更不能重演! 历史不容忘记 据史料记载,有规模的华人移民北美大陆始于19世纪中叶的淘金热。1858年,现在的卑诗省(当时加拿大联邦尚未成立)境内菲沙(Fraser River)河流域发现了金矿。吸引世界各地的淘金者涌入,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华人。有的是早就在美国加州淘金的华人,有的是为逃避清末战乱频繁、生活贫困直接从中国广东过来的。华人在那里扎根、繁衍,形成了一定的规模。1871年,加拿大联邦成立四年后,卑诗省在美国和加拿大之间最终选择了加拿大,成为加拿大的一个省,条件之一是修建一条横贯加拿大东西的铁路——太平洋铁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因华工在美国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时表现优异,加拿大也倾向于雇佣华人,前后有约17,000名华人参与了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修建。1885年铁路修到BC省境内最后一段时,还有约9,000名华工留在工地上,其他有去世的,有随着铁路散居到加拿大各地的。随着铁路修建临近完工和金矿的日益枯竭,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凸显,各地出现失业大潮。而华人与白人以及来自欧洲国家的移民在工作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华人与生俱来的吃苦耐劳、聪明勇敢、不计较报酬、忍辱负重等美德让处于竞争下风的欧洲白人劳工不满,而由白人主导话语权的报刊杂志则逐渐形成对华人的刻板叙述模式,描绘中国是一个软弱落后的国家,居民永远不可能像白人一样生活,是不文明和不开化的群体,具体表现如华人生活环境肮脏,不爱清洁,容易染病;华工好斗,动辄群殴,造成死伤;华人好赌,甚至设局赚钱,从而引发各种争端……尽管这些报道确有其事,但只是成千上万华工中的个别现象,但在英语媒体的不断渲染下,基于种族傲慢和现实焦虑,于是在民间形成了对华人的敌意,为之后的种族歧视打开了方便之门。面对不公正的待遇和歧视,百多年前的华人忍让、安静、以德报怨,有礼貌、有节制地对待所有的人,包括施暴的人,这进一步助长了民间的欺负华人的气氛。 其实在太平洋铁路修建的过程中,围绕用人和工资等一系列劳动力市场问题,白人劳工组织曾向获得联邦政府批准的华工雇佣商和华工群体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歧视性舆论攻势,并对当地的政客施加压力,要求省级和联邦政府制定限制华人活动甚至禁止入境的政策。白人劳工组织发起一波波排华攻势,加上政客的推波助澜,导致加拿大的华人不仅被排斥在城市边缘或相对孤立的环境中,形成一个个自保的唐人街,还被剥夺了基本政治权利,成为“政治贱民”。1875,英女王批准了剥夺印第安人和华人投票权的法案,开启了华人在加拿大遭到系统性歧视的时代,为未来对华人实施“人头税”和“排华法案”等迫害行径创造了法律和社会基础。而当时已难以自保的清政府混乱无能,既无力也无意保护海外华人的利益,更无法对美国、加拿大的对外政策施加任何影响,排华浪潮最终以立法形式被确立,给几代华人乃至整个社群的身、心、灵带来严重、复杂而深沉的折磨以及各个层面的负面影响。 100多年后的今天,华人的祖籍国已经不是那个衰败、软弱的清政府,而是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但在中美对抗的大背景下,新一轮的排华浪潮正在重新上演。依然是熟悉的三步曲:竞争不过有怨气、媒体带节奏、政治势力无情利用。在新形势下掀起一波又一波反华攻势不再是劳工组织,而是党争中的政客、暗通款曲的情报局匿名爆料者以及追逐腥臭的不良媒体。 其实自从中美关系紧张以来,一直为美国马首是瞻的加拿大也从2018年12月遵从美国的指令扣押孟晚舟开始与中国交恶。而加拿大最大的日报、保守派大本营的《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及其旗下的“环球新闻”(Global News)始终对中国充满敌意,报道的内容几乎全是负面的,从香港的暴乱到新冠病毒疫情;从芬太尼到中国对所谓民主人士的压制;再到华为、台湾、南海、西藏、新疆等等一系列西方媒体炮制的涉华议题上指责、批判和抹黑中国。而从去年以来,更是根据一些所谓的加拿大安全情报局的秘密文件或匿名消息人士的说法不断炒作中国干涉大选,直接导致了加拿大和中国互相驱逐一名外交官的严重后果,更是掀起新一轮的污名化华人舆论战,为新时代的“排华法案”出台做准备。 历史不会重演 可惜这些无法解决内部问题,只会找替罪羊甩锅的反华政客和媒体似乎忘了,今天在加拿大的华人已经不是100多年前那些逆来顺受、语言不通、没有政治权利的二等公民,而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行各业精英辈出的族裔。比如,倡议这次国会山大型集会的胡子修、胡元豹两位参议员,到场助威并发表讲话的政要,除了第一民族参议员Mary Jane McCallum,还有加拿大第一位华裔女参议员、推动设立亚裔文化月的利德蕙(Vivienne Poy),联邦众议员陈圣源,安省省议员柯文彬,安省万锦市副市长陈国治、安省列治文山市市议员崔冰辉等,以及数不清的私营企业老板、青年专业人士、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和普普通通的打工人等等。 在加拿大华裔社区短短100多年历史中,2023年6月24日的这次超大型集会注定将载入史册。来自多伦多、渥太华、蒙特利尔、温哥华和其他多个地区的华裔加拿大人共同行动,汇聚在加拿大首都国会山广场,反思加拿大历史的黑暗时刻,强调华人对加拿大的巨大贡献,同时用文化表演的方式展示灿烂的中华文化。这场集会不仅发出了广大华人的心声,体现出团结的巨大力量,还让以选票为王的加拿大政客不敢忽视这股力量。联邦总理特鲁多虽没有出席,但委托自由党议员Chandra Arya带来了书面致辞。他在信中指出,加拿大的华人社区应该得到更好的待遇。但现实并非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必须继续抗击反亚裔种族主义、暴力和仇恨。这次活动创造了一个机会,让所有人反思加拿大华裔对加拿大历史和繁荣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并更新对过去的错误认识,努力建设一个更强大、更包容、更公正的加拿大,造福未来和后代。 6月24日国会山大型集会上特鲁多总理的书面致辞 早在5月15日,在排华法被废除(1947年5月14日)纪念日的第二天,特鲁多也曾发表声明重申“这是加拿大历史上的黑暗时刻,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并强调华人在加拿大的国家建设中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再次承诺要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教训,警惕沉渣泛起的针对亚裔新种族主义,共同反击种族主义、排斥、仇恨和歧视言行,为后世留下一个更公平、包容的加拿大。联邦政府还在5月31日宣布将这一排斥华人移民的事件列为具有国家历史意义的事件,供后代缅怀和反思。 一贯以反华为己任以谋求自身利益的联邦保守党及其新党领Pierre Poilievre也在看到华人社区的力量后发表声明称“政府背板了修建太平洋铁路时数千名经常在恶劣条件下辛勤工作的华工,今天的加拿大人对历史上这段黑暗的篇章深感羞愧,在这个道歉并纪念排华法百周年的时刻,向那些受到冤屈、建设我们国家的人表示感谢和敬意”。6月23日,联邦参议院举行官方活动,反思排华法。加拿大总督玛丽·西蒙(Mary Simon)亲自参与政府为“排华法”百年制作的纪念牌匾揭幕仪式。加拿大政府将1923-1947这24年的禁止华人入境加拿大的历史,永久铭刻在纪念牌匾上,供后人铭记。而所有这些官方态度的背后是全国180万华人显示出的力量,让这些政客不管是真心还是表面都得做做样子。 华人要行动 纵观历史,当政客们为了选票、政治利益、政党利益等迎合极端民粹主义者和目前的意识形态之争,拿华人问题做文章,把反华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时,华人已经无路可退。无论是所谓的外国势力干涉加拿大大选、内政,还是中国在加拿大设立秘密警察局,以及正在走立法程序的模糊不清的所谓外国影响力登记法,都不能不让人担心历史重演。而华人再也不会像以前那般逆来顺受,而是要团结起来发出自己的声音,才能让霸凌者有所收敛,这是对加拿大人权宪章的捍卫,更是对加拿大社会的贡献。因为只有全体加拿大人都能人人平等、不担心由于族裔、肤色或祖籍国而受到歧视、不害怕被不良媒体随意污名化,加拿大才能保持其多元文化的基本价值观,才能和谐昌盛。 前一阶段保守党和部分在2021年选举中落选议员不从自己身上或所在政党找原因,反而大肆宣传自己的败选与中国施加的影响有关,坚称有人、有组织地对其抹黑,呼吁政府对大选中的外国影响以及安全部门的应对措施进行公开调查。于是在保守党、保守派媒体以及对华强硬势力的推动和炒作下,“外国干涉加拿大大选”的话题越炒越热,最终演变成为直接点名董晗鹏、柯文彬、陈国治等三级华裔民选官员,认为他们当选及其工作与中国有关,指责他们对加拿大“不忠诚”。面对这些不实之言,他们没有沉默,为维护自己的尊严,纷纷拿起法律武器起诉情报机构、媒体以及记者,要求这些无良媒体及媒体人道歉、赔偿。不断“爆料”的记者Sam Cooper迫于压力从《环球邮报》辞职,也没人敢再用他,只能成为自由职业者。 6月24日的集会只是开始,正如参议员胡元豹在演讲中指出的,昨天是纪念日,今天是发声日,明天以及之后的每一天,大家都必须采取行动,确保加拿大华人,加拿大亚裔,所有少数族裔加拿大人不受任何现代形式的排斥。 站在历史的节点上,华裔需要行动!  

枫叶国中的那一点蓝 ——魁北克省庆随笔

  七天记者 颜宏 6月24日是魁北克人为之骄傲的省庆日(La Fête nationale du Québec),本地人也称之为Saint-Jean-Baptiste节。实际上这一节日与通常意义上的建国或建省无关,是一个源自法国、为纪念圣经中记载的施洗约翰而设立的具有宗教色彩的节日,被法国移民漂洋过海带到了北美,迄今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 变迁 1534年,法国探险家雅克·卡蒂埃(Jacques Cartier)率领2艘船和61个水手离开法国港口圣马洛(St. Malo)向西航行,寻找传说中的东方、香料和金银财宝。他们先是抵达了纽芬兰,绕行后发现这只是一个岛。继续航行到达了今天的新不伦瑞克省(New Brunswick),和当地的原住民做起了生意,法国人用携带的铁器交换土著人的毛皮。接下来卡蒂埃来到今天魁省的加斯佩(Gaspé)半岛,遇见了一群打鱼的易洛魁人(Iroquois)。卡蒂埃当着易洛魁人斯塔达科纳(Stadaconé)部落酋长唐纳科纳(Donnacona)的面儿,竖起来一个十字架,上面写着“Vive Le Roi de France”(法兰西国王万岁),又花言巧语地让酋长的两个儿子(也有记载说是绑架)跟他们一起回了法国。1535年,卡蒂埃带着3艘船、110个水手和那两个酋长的儿子再一次出发前往北美,这回他一路顺着圣劳伦斯河深入内地,到达了今天的魁北克城和蒙特利尔。等卡蒂埃巡视完整个蒙特利尔岛回到港口时已经临近冬天,无法航行了,只好在斯塔达科纳部落的领地上过冬。船员们染上了严重的坏血病(主要因为缺乏维生素),死了25个水手。还是原住民用煮了的树木汁水治好了他们的病,但作为回报,卡蒂埃和他的船员们把欧洲的传染病(主要有天花、麻疹、流感、鼠疫、疟疾等)传给了毫无免疫力的当地人(在前一年,圣马洛港口曾爆发严重的瘟疫)。卡蒂埃临走时还恩将仇报地绑架了唐纳科纳酋长和其他四个人做人质,要带回法国。部落的人为了赎回酋长,提议用另外五个人换那五个人回来。卡蒂埃表示同意,但等5个人到达后却并没有如约放回酋长等人,最终被绑架的唐纳卡纳酋长再也没能回到北美,而是死在了法国。 Jacques Cartier和他的船队第一次航行的路线 Jacques Cartier和他的船队第二次航行的路线,图片来自 A History of the Canadian Peoples – J.M. Bumsted – 2007 卡蒂埃的一系列航行以及被称为“新法兰西之父”的萨缪尔·德·尚普兰(Samuel de Champlain)1608年到魁北克的探险活动,成功地建立起法国人在北美大陆上的第一个永久殖民地,奠定了“新法兰西”的基础,也把法国文化和传统带到了魁北克,包括法国人过的“施洗圣约翰节”(La fête Saint-Jean-Baptiste),而随着“新法兰西”的扩张和发展,这个节日逐渐成为北美地区所有法裔人的节日。根据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说法,“圣约翰”生下来便能张口讲话,而且句句洗脑,成人之后专门负责在约旦河边为他人施洗,他最著名的施洗对象就是耶稣。“圣约翰”给他人施洗,劝人悔改,直言其罪过,包括国王的不是,最终得罪了当时的王——犹太王安提帕斯(Hérode Antipas),遭逮捕并被处死,后人为纪念他设立了这一节日。 但直到1834年,这个节日才开始具有政治意味。当时一位印刷厂老板、报社编辑Ludger Duvernay是一个激进的法裔主权保护者,曾为了反抗英裔的统治四次被捕。他在这一年和他人一起成立了Société Saint-Jean-Baptiste 协会的前身Société Saint-Jean-Baptiste de Montréal,宗旨为激发魁北克法裔的自豪感,提升为争取自由抗争的勇气。1843年,这个协会开始正式组织6月24日的节庆活动,希望能把这个节日办得像爱尔兰人的圣帕特里克节(Fête de la Saint-Patrick)一样团结起所有的爱尔兰人,并为自己的族裔感到自豪。 这个协会组织的第一次Saint-Jean-Baptiste 节庆祝活动是在John McDonnell律师的花园里举行,就是今天蒙特利尔的温莎火车站。在这次活动中,他曾提出著名的祝酒词:为所有合法权力的源泉——人民干杯!(peuple, source primitive de toute autorité légitime),第一次正式地把魁北克人祝颂为奠定并应该拥有合法权力的人民。 第二年举办的Saint-Jean-Baptiste 节则在Rasco 宾馆举行,并提出了新的口号:希望、祖国、团结(Espérance, patrie, … Read more

周末狂欢 F1大赛来了

七天记者 颜宏 6月16日到18日是蒙特利尔一年一度的F1汽车大奖赛(Grand Prix),也就是2023年国际汽车联盟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2023 FIA Formula One World Championship)加拿大站的比赛。这项由国际赛车运动主管组织——国际汽联所主办的最高级别开轮式赛车赛事已经成为蒙特利尔特殊的狂欢节日,整个城市在前几周就开始做各项准备迎接这个让全世界都为之沸腾的比赛。 F1简介 自从人类发明汽车以来,就一直有人追求速度,早期、简陋的赛车比赛就开始在城市间的公路上进行,但因为赛车比赛的危险性导致不少事故,甚至有不少车手丧生,于是专业比赛用赛道应运而生,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场专业赛道赛车于1887年4月20日在巴黎举行。 赛车运动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个门类、规则明确的专业运动,根据场地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非场地赛和场地赛。非场地赛车顾名思义就是在不封闭的赛场上比赛,主要分拉力赛、越野赛、登山赛、沙滩赛、泥地赛等等。场地赛就是指赛车在规定的封闭场地中进行的比赛。它又可分为漂移赛、方程式赛、轿车赛、运动汽车赛、GT耐力赛、短道拉力赛、场地越野赛、直线竞速赛等。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方程式赛,它又可以细分为一级方程式、三级方程式、GP2、印地赛车、美国冠军方程式、福特方程式、康巴斯方程式及卡丁车等。 所谓方程式赛车原来的名字就是简单的大奖赛,后来为了公平性与安全性,赛车运动的主办者会制订赛车的统一“规格”(formula),只有依照规格制造的赛车才能参赛,这种比赛便称为“方程式赛车”。目前的方程式赛车必须依照国际汽联制定颁发的车辆技术规则规定的程式制造,包括车体结构、长度和宽度、最低重量、发动机工作容积、汽缸数量、油箱容量、电子设备、轮胎的距离和大小等。而一级方程式(Formula One,简称:F1)大奖赛是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费用最昂贵、技术最高的比赛,也是方程式汽车赛中最高级别的比赛。 F1大奖赛比的不仅是赛车手的勇气、驾驶技术和智慧,更是各大汽车公司之间科学技术的竞争。因此每辆F1赛车都是各大汽车厂商的精心杰作,价格动辄上百万美元,甚至不亚于一架小型飞机的价格。而在大奖赛中推出的新型赛车,更是代表着一家公司乃至一个国家的最新科技水平,从设计到制造都凝聚着众多研制者的心血。能有幸参加F1大赛的车手,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世界车坛精英。每一位车手在跻身F1大赛前,都必须经过多个层级的选拔,例如小型车赛、三级方程式(F3)等等,堪称过五关、斩六将。根据国际汽联的有关规定,每年全世界能有资格驾驶世界F1赛车的车手不超过100名。所有驾驶F1赛车的选手,都必须持有FIA签发的“超级驾驶执照”;每年只有少数的优秀车手才有资格参加决赛。 每年的F1大奖赛会选择地理条件迥然不同的16个赛场,在3月到11月之间完成。这些赛场有的选在高原上,那里空气稀薄,用以考验车手的身体素质;有的则是街道串成的赛道,那里路面相对狭窄曲折,不小心就会撞车;有的赛道虽然看起来路面宽阔,但也有上下坡考验车手的技术;还有的赛道建在树木葱郁的森林中,那里跑道起伏大,让车手很难控制赛车。今年的F1大奖赛则在破纪录的23场比赛中展开冠军的角逐。 蒙特利尔F1 每一站的比赛前都会安排三天的试车,然后根据试车圈速排列起跑位次。通常在试车的时候,共有28-30辆赛车参加计时,但最终只取前26辆赛车参加比赛。这也是蒙特利尔市中心位于Maisonneuve和 Ste-Catherine 大街之间的Crescent街将封闭三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的由来。届时赛车手们在L’île Notre Dame的吉尔·维伦纽夫赛道(Circuit Gilles-Villeneuve)赛道上试车,而旅游观光者则在市中心徜徉,晚上还会有各种类型的party,让各个酒吧、餐馆、夜店等娱乐场所乃至个人家中人满为患,到处是找乐子的人群。 维伦纽夫赛道是一条单圈4.361公里的半永久性赛道,在1978年才正式建成,并开始承接之后的F1大奖赛。这之前的10年中在加拿大进行的F1大奖赛主要在安省的Canadian Tire Motorsport Park公园和魁省的Circuit Mont-Tremblant进行。1982年,为了纪念在当年比利时站大奖赛中发生车祸去世的加拿大F1 赛车手、效力于法拉利车队的吉尔·维伦纽夫,被重新命名至今。维伦纽夫赛道为城市道路和专用赛道的混合体,靠近市中心,交通方便,位于风景秀美的公园内,赛道舒畅,没有特别的直道,有14个弯道和3个服务区,但有一个死亡弯角:塞纳(Virage Senna),足以使最好的车手陷入麻烦。其实整条赛道里的每个弯道都需要赛车手很好的掌控速度和刹车,既要保持车速,避免被超车;也要大脚刹车,以免滑出赛道,发生意外。可以说这个赛道的比赛非常刺激,观赏性也高,同时让每个车手记忆深刻。 维伦纽夫赛道 今年的F1赛事举办期间,有多项在建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宣布封闭部分道路,将会给蒙特利尔的交通顺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为此蒙特利尔市政府专门发文,强烈建议往来蒙特利尔岛和南岸的司机最好不要开车,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因为人流和车流将会导致进出岛的几座桥梁不堪重负,通行缓慢,能够有条件远程工作的人最好在家上班。另外在赛事的举办地L’île Sainte-Hélène上将很难找到停车位。市政府已经组织了400辆出租车和120辆公共汽车往来市里和赛场,而地铁黄线也会每四分钟就发出一辆前往赛场的列车。 F1的副产品 这个F1大奖赛周末既是蒙特利尔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独特魅力的窗口,吸引全世界游客的到来,同时也是蒙特利尔另类产业的集中体现。众所周知,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被誉为“北美浪漫之都”的蒙特利尔人的性观念比较开放,更是北美的“同性恋天堂”。还里是北美除了拉斯维加斯之外最著名的“性都”。每年的旅游季节,都有大量的外国游客,主要是美国人来此寻欢作乐。据说在蒙特利尔点一个女孩上门就像叫一个披萨饼一样容易,价格也非常便宜,还可以要求女孩的皮肤颜色、头发颜色、身材高矮、胖瘦、甚至胸部或臀部大小,可满足各种各样、无论多怪异的需求。尤其是一年一度的F1大奖赛期间,一些高档酒店会被整层、整栋地包下来举办性爱派对。不仅是蒙特利尔本地的性工作者,来自多伦多、温哥华甚至一些欧洲国家的性工作者都会蜂拥而至,在这个狂欢的长周末大赚一笔。蒙特利尔警方(SPVM)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已经开始走访酒店、酒吧、优步司机等,要求他们留意并举报性剥削的行为,并警告说警方已经建立了一个包括有过性剥削记录的人、皮条客、娈童癖者等的名单,对他们将进行严格监控。 蒙特利尔的“性都”历史可以追溯到美国的禁酒令时期(Prohibition Era)。美国在1920到1993年之间实施长达13年的全国性禁酒,禁止酿造、运输和销售酒精饮料,但这一“拍脑袋”政策不仅没有使得酒精的消耗减少,减轻社会问题,反而使得私酿酒猖獗、假酒泛滥、官员腐败、黑社会做大做强还催生了蒙特利尔的红灯区。距离美加边境不到一个小时车程、又是当时加拿大第一大城市的蒙特利尔吸引了大量的美国人来此从事与酒相关的行业,再走私到美加边境,催生出一条庞大的经济链;而到了周末,又有大量的美国普通民众跑来不受限制地饮酒,也快速壮大了蒙特利尔的酒吧生意,各种各样的私酿酒品、客户服务也应运而生。有了酒精的刺激还不够,还需要满足客人的娱乐需求,于是妓女、卖淫、毒品、赌博等行业也跟着繁荣起来,让蒙特利尔迅速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屈一指的北美“花花世界”。即使在禁酒令被废止后,传统新教占上风的美国社会对于饮酒、卖淫甚至堕胎都有很强的抵触心理,大部分州都把性交易列为非法,并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打击色情业行动,让很多美国人继续选择到蒙特利尔来买春。在今天市中心的Saint Laurent与Saint Catherine 大街交汇处形成了著名的“红灯区”(Red-Light District),到处是歌舞妓馆、脱衣舞酒吧和站街应召女郎,还进行各种毒品、赌博等非法交易,整整热闹了50多年。现在蒙特利尔的红灯区虽然消失了,蒙特利尔“性都”的传统却保留了下来,那些性工作者们被分散到这座城市的其它角落,包括同性恋村,依然顽强地生存着。她们招揽客人的方式,也从原来的报纸、杂志和电话黄页变成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普通的蒙特利尔人可能注意不到他们,但每年来蒙特利尔F1狂欢的相当一部分游客却是冲着这个来的。 另外,随着为应对气候变化而降碳减排的宣传日益深入,赛车这种大排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也让不少环保主义者呼吁“不要F1”。去年一个名为«Le Grand Prix: non merci!»的网上请愿活动就曾吸引了很多媒体的注意,但由于这项比赛过于深入人心,请愿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反响。  

勿忘百年前排华法 共建未来美好家园——6月24日渥太华国会山全加华人大型集会召集令

全加拿大华人的集结号吹响了!行动起来,反思100年前的排华法,大声向2.0排华浪潮说不! 2023年6月24日,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国会山庄,将出现一场全加拿大华人的超大型集会。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华人,将聚集在国会山广场,发出心底共同的吼声:勿忘百年前的加拿大排华法!共建更加美好和谐的加拿大! 这场多年罕见的全加华人大集会,选定在7月1日之前的最后一个周末,是因为100年前的1923年7月1日,当时的加拿大政府正式实施了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这部恶法规定:禁止华人入境加拿大。 正如加拿大联邦参议员胡子修所说:这个持续了24年直到1947年才被废除的恶法,是加拿大历史上唯一一个针对某一国家的国民颁布的歧视性入境禁令,这是加拿大的历史污点,是加拿大这个国家的耻辱。 在排华法100周年之际,加拿大联邦参议院将于6月23日,举行“牢记百年排华法”官方仪式,“反思排华法百年系列活动组委会”将在第二天,6月24日星期六,于渥太华国会山庄广场,举行大型集会,发出华人的声音。目前活动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之中。 组委会表示,目前,加拿大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污名化华人及华人社区的现象,应该引起全社会的警醒。在排华法100周年之际,举行这场大型和平集会,目的是铭记历史,呼吁公平公正对待华人社区,防止排华历史重演,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现代排华法。 组委会介绍,包括蒙特利尔、温哥华、渥太华和多伦多等全国多地的华人社团和普通民众,纷纷响应,数千人将齐聚国会山庄,通过历史回顾、文化展示、街头游行等形式,展示华人的团结和力量,发出反歧视、倡公义的最强音。 集会时间:Saturday, June 24, 2023 1:30 – 3:30pm 集会内容:舞龙舞狮、腰鼓表演、政要讲话、文艺演出 集会地址:Parliament Hill Wellington St.  Ottawa, ON K1A 0A9 集会口号: Remember Chinese Exclusion Act 勿忘排华法案 Do Not Forget July 1st 勿忘7月1日(排华法案生效日) We are Proud to be Chinese 我自豪我是华人 Chinese Canadians are Canadians 华裔加拿大人就是加拿大人 Stop Smearing Chinese Canadians 停止污蔑加国华人 Say No … Read more

山火肆虐 史无前例

七天记者 颜宏 由于加拿大地广人稀,大部分区域被林木覆盖,每年爆发几场山火已经是司空见惯。但随着全球气温变暖,地处北半球原本非常凉爽的加拿大所受到的影响却比其他地区更大。根据加拿大环境部委托撰写的一份报告,自1948年以来,加拿大的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7摄氏度,其中以北方地区,大草原省份和卑诗省北部的升幅更大,北方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升高了2.3摄氏度。而在同一时期,全球的年平均气温只升高了0.8摄氏度。也就是说,加拿大气温升高的平均速度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两倍,在北方地区甚至高于两倍。再加上人为活动的增加,让加拿大每年的山火季节变得越来越提前,范围也越来越大。 进入2023 年之后,由于今年春天天气回暖得早,气温升得快,又缺少降雨,高温和干燥的气候让山火来得格外早,也格外猛烈。刚到5月初,中部阿尔伯塔省就爆发了110多处山火,其中27处失控,3万多人被迫离开家园,疏散到其他地方。阿省女省长史密斯(Danielle Smith)称这种情况“前所未见”,于5月6日宣布全省进入紧急状态。中部的山火还没有扑灭,甚至蔓延到临近的卑诗省、北部地区、萨斯喀彻温省等地,东部海洋省份的新斯科舍省又爆发大规模山火,直接逼近省会哈利法克斯(Halifax),在连续发出5次紧急警报后,当地在5月29日宣布进入地方紧急状态。当时森林面积较大的魁省也有10几处起火点,好在都在控制之中。但从6月2日的周末开始情势突然生变,雷电引发的山火在魁省全面开花,一下子增加了150多处山火,其中大部分都处于失控状态,特别是Côte-Nord 地区的Sept-Îles、Saguenay–Lac-Saint-Jean 地区的Chute-des-Passes、Abitibi-Témiscamingue地区的Lebel-sur-Quévillon以及Chibougamau等地,由于火势较大,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民众疏散行动。目前魁省的山火最严重,也最危险和严峻,因为大部分魁省的火灾是由雷电引发的,燃烧的速度特别快,根本来不及扑灭,只能以毒攻毒,主动放火烧出一条条的防火通道,来延缓火势的蔓延,等待老天降雨助一把力。 截至到6月6日的全国山火情况 从东海岸到西海岸,形势严峻 由于今年春天天干物燥,从大西洋海岸到太平洋海岸的山火在几周内成倍增加。根据联邦政府的数据,迄今为止全国共爆发了2,214 起山火,已烧毁约330万公顷(约3.3万平方公里)土地,约为过去10年平均水平的13倍。共有120,000人被迫离开家园,还有26,200 人被疏散。截至到6月7日,全国共有424处山火在燃烧,其中250多处失控,涉及9个省和两个地区。除了全国各地的3,000名消防员在努力与山火奋战外,还有海外支援的957名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哥斯达黎加等国的消防专家也在灭火前线。而相关专家预测未来几个月全国各地的山火活动水平都将高于正常水平,整个夏天都需要和山火抗争,可能会持续到至少8月份。 最开始吸引人目光的阿省山火中,580多处起火点中有300多处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最终导致3.8万人被迫疏散。尽管阿省的紧急状态到6月3日已经结束,但至今还有60多处山火未被扑灭,过火面积超过100万公顷。旁边的卑诗省目前正与大约 80 处火灾作斗争,包括过火面积240,480 公顷的Donnie Creek大火,这是该省历史上最大的森林火灾之一。西北地区的一场山火已经烧毁了超过 200,000 公顷的土地,正威胁着 原住民Sambaa K’e 社区。 而在东部的新斯科舍省的山火形势同样严峻,自5月27日开始肆虐的Shelburne县大火至今仍未得到控制。这场大火已经烧毁了24 980公顷土地,导致2万人不得不疏散,成为该省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山火。 2000年至今全国每年被山火烧毁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 去年幸运地没受山火太大影响的魁省因为春天的低温和一场罕见的冻雨原本开局非常平静,根据保护森林防火协会 (SOPFEU)的数据,到5月初也只记录了 18 起山火,影响了大约5.2 公顷的林地,但到了6月2日,情势急转而下,截至6月6日的起火点已经达到了154处,过火面积超过159,000公顷,远远高于过去十年同一日期的平均水平。 魁省过去几年的过火面积 魁省的山火爆发得晚,却来势汹汹,燃烧的速度非常快。在这个关键时刻,魁省却面临消防资源严重不足的大问题。一方面由于春天时的平静,魁省派出部分消防员去支援兄弟省份灭火,一些人还没及时赶回来,再加上各个地方都有山火在烧,到处缺人手,魁省不仅得不到其他省份的支援,还需要去跟他们争资源;另一方面,魁省多年来并没有在山火预防和控制上投资,导致设备老旧,人员严重不足,比如魁省的灭火飞机都有4、50年的机龄,需要进行升级换代,也需要培训更多的飞行员和机械维修师。其实不止魁省,整个的加拿大都缺乏消防资源,就拿扑灭山火的有力工具之一的消防飞机来说,自从魁省的企业庞巴迪(Bombardier)在2015年把灭火飞机型号CL-215、 CL-415等生产线卖给总部位于卑诗省的Viking Air公司后,再也没有生产出一架飞机,而最早的产品下线可能要等到2027年。即使开始生产,也要先完成来自印度尼西亚、法国、西班牙等国的订单,加拿大的订单还需要排队等待。 雪上加霜的是,这场史无前例影响大、范围广的山火有可能是我们将来要面对的常态。气象学家解释说随着全球温度升高,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飓风或洪水在内的气候灾难将越来越严重,越来越频繁。另外,由于干旱的持续时间比以往更长,几乎每年的记录都被打破,导致湿地减少,植物群落枯竭,大自然抵抗火灾的能力降低,必须预料到林地覆盖面积广大的加拿大会更频繁地发生这种类型的火灾。而这并不是加拿大独有的现象,全球各地的山火风险都在增加。 从魁北克到纽约,雾霾重重 魁省北部多地多发的山火,不仅让魁省的空气质量变糟,还直接南下影响到安省和美国东部的几个州。山火产生的浓烟横跨北美,纽约、费城、渥太华、多伦多、蒙特利尔都被笼罩在雾霾中,多个城市的PM2.5指数都接近“危险”水平。加拿大环境部已经对魁省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发出警告,并称这种恶劣的空气状况可能持续至少一周的时间。包括蒙特利尔的大部分地区,天空都被烟雾笼罩着,呈现出橙黄色,宛若火星中的场景,而空气中弥漫着烧东西的呛人味道。在6月6日,美国纽约市一度超越印度的新德里成为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整个城市上空笼罩着橙色的烟雾,掩盖了帝国大厦和自由女神像等标志性建筑。 受烟雾和粉尘的影响,魁省、安省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和能见度受到很大影响,更对人们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加拿大环境部指出,山火烟雾是一种不断变化的颗粒和气体混合物,其中包括很多对健康有害的化学物质,特别是对儿童、老年人、孕妇、心血管或肺部疾病患者等体弱群体危害更大。儿童的肺部没有发育完全,不容易排出吸入的颗粒物;老年人的肺功能存在退行性下降,孕妇若吸入山火烟雾更容易造成气管黏膜痉挛。 加拿大卫生部门则警告说,无论年龄大小,任何人都可能受到火灾烟雾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流泪,眼睛和喉咙发痒,轻度咳嗽,鼻窦刺激,特别会对哮喘患者以及患有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等心脏或呼吸系统疾病的人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建议在受影响严重的地区,要呆在家里,多喝水,避免户外活动并关闭窗户,甚至关闭空气交换器,也尽量不要通过吸尘、油炸食物或燃烧蜡烛来增加室内空气污染。 山火烟雾中的微小颗粒和气体肉眼虽无法见到,一旦被呼吸到肺的深部,就会影响我们的健康。短期来看,这些烟雾会令人们感到眼部不适,流鼻涕,喉咙疼痛,呼吸不畅,并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长期来看还会引发多种慢性疾病,包括严重哮喘、早产、心脏病、中风、肺癌、痴呆、儿童智商低下等。因此当空气质量警告发布时,尽量呆在室内,不要外出;不得已外出的话也要带上过滤性更强的N95口罩。 为了减少烟雾进入室内,要关紧门窗。老旧的房子和缝隙较大的房子可用胶带或毛巾堵塞缝隙,以避免或减少烟雾入室。如有可能,使用可过滤微小PM2.5颗粒 (HEPA)的空气净化器来降低室内烟雾浓度。空调机的‘再循环’和‘回收循环’档也有助于净化室内空气,但要注意加湿器并不能减少烟雾。 当烟雾极度严重时,除了尽量呆在室内,还要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E和抗氧化剂的水果和蔬菜,可能会对一些吸入山火烟雾造成的肺部问题有所帮助,避免食用油炸食物和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