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省“狩猎天堂”距世界遗产又进一步

L'île d'Anticosti.

七天记者 颜宏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大会”确认地球上有些地方具有“杰出的普世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应该构成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自1975年12月17日生效的《世界遗产公约》,正式把这些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使其免受人类或动物入侵,非经授权、不受监控、行政疏忽等造成的各种破坏。到今天,这份世界遗产名录共有157个成员国的962处遗址(745处文化遗址,188处自然遗址和29处综合遗址)。加拿大自1976年7月23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行列以来,截至2022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加拿大世界遗产共有20项(包括自然遗产10项、文化遗产9项、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1项),在数量上居世界第14位。魁北克老城因着法式风情而入选文化遗产,是北美唯一一座被评为世界遗产的城市;位于加斯佩半岛、拥有136万年历史鱼化石的Miguasha National Park则被列入自然资源遗产,如今魁省又有一处可能被列入自然遗产名录,那就是被称为“狩猎天堂”的 Anticosti岛。 历史演变 Anticosti岛是位于圣劳伦斯湾东部的一个天然岛屿,长222公里,宽在16到48公里之间,总面积达到7900平方公里,比爱德华王子岛省还要大,与地中海的科西嘉岛相当,是魁北克省第一大岛,加拿大第 20 大岛,在世界上排名第 90位。这个岛虽然很大,居民却很少,至今只有300人左右,大部分居住在岛西端的Paul Menier村,由Cote Nord市Mingany District Municipality市政管辖。目前抵达的方法只有两种,一是坐船,二是乘飞机。乘船可从Sept-Îles、Havre-Saint-Pierre 、或者Rimouskidi 等市镇出发;乘飞机则可以从Sept-Îles、Havre-Saint-Pierre或Mont-Joli出发,都可以到达岛上的Paul Menier港口小镇,不过一年中只有4月到次年的1月通航,中间有3个月无法抵达。 该岛位于北纬 49°和 50°之间,西经 61°40′ 和 64°30′ 之间,北面被Jacques-Cartier海峡与拉布拉多半岛隔开,南面被Honguedo海峡与加斯佩半岛隔开。全岛的海岸线长达520 公里,布满岩石且非常险恶,除了 Gamache Bay、Ellis Bay 和 Fox Bay 外,几乎没有可供船只避险的地方。它有时也被称为“圣劳伦斯海湾公墓”,因为有400多艘船在其海岸线附近沉没。岛上河流众多,其中不少河流穿过深邃的峡谷和沟壑流向南北海岸。根据地形,Anticosti岛可分成泾渭分明的三个不同区域,东西两侧是与海岸相连的海拔不超过150米的低洼地区,中间则是海拔高300多米的、由起伏的山丘构成的高原。岛上的岩石形成一个连续的沉积层,厚度超过2000 米,是奥陶纪(Ordovician,距今4.85亿到4.43亿年前)和志留纪(Silurian,距今4.44亿到4.13亿年前)时期北美东部最完整的地层。 几千年来,Anticosti岛一直是居住在陆地上的原住民领地,将其作为狩猎和捕鱼的场所。 伊努人(Les Innus)将它称之为 Notisquan,意思是“猎杀熊的地方”;米克马克人(Micmacs)则把它称之为Natigosteg,意思是“前面的土地”。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于公元前75年的迦太基人文献,称有朝圣者每隔三十年会离开英国去往宙斯之父Cronos的避难处朝拜,而这个避难所可能就位于Cap-Breton岛或者Anticosti岛。探索北美新大陆的开拓者Jacques Cartier是在1534年的航海日志中第一个提到这个岛的欧洲人。到了1535年8月15日,他再次路过这个岛,并给这个岛命名为Assomption(因为那天是法国的圣母升天节Fête de l’Assomption)。1608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为了表彰发现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地区的探险家Louis Jolliet而把这个岛赠给了他,他带着第一批定居者来到岛上,在那里建造了一个小型的加固的商店,可避免其皮毛货物和家人不受爱斯基摩人的袭击。在他死后,他把这个岛赠予了自己的三个孩子,但他们都没有像父亲那样呆在岛上,而是很快离开。法国在与英国争夺北美殖民地失利后,这个岛于1763年被并入纽芬兰的英属殖民地,后在1774年并入魁北克。 1873年,来自法国的Pierre Doucet和Elisabeth Bezeau夫妇以及Bezeau的弟弟François Bezeau来到这个岛定居。他们靠农耕、捕猎和捕鱼为生,一直生活了34年,养育了7个孩子,期间不断有别的家庭来到这里,到1896年,岛上的居民已经有15户之多。这期间岛上没有医生或护士,一年有6个月与外界断开联系,每年只有一个牧师来到岛上做客,直到1895年,在法国靠卖巧克力起家的富商Henri Menier以12.5万元的价格将这个岛整个买下,作为他个人的狩猎和捕鱼场所。他让人到处搜寻能适应岛上恶劣气候的北美动物物种带到岛上:海狸、野兔、驼鹿、狍子、野牛、水貂、驯鹿和麋鹿等等。他在岛的北部建造了以他母亲命名的Baie-Sainte-Claire小村庄,后来发现岸边的珊瑚礁和岩石阻碍船只停靠,他又把整个村庄搬迁到了大约12公里远的地方,并修建了现在的Port-Menier港口。他还在岛上修建了一座城堡,给当地人配备了捕鱼设施,并准备在采矿、木材采伐以及开发泥炭资源方面大显身手,不幸的是在1913年,他因肺结核而去世。由于他生前没有孩子,这个岛的所有权转到了他弟弟Gaston Menier的名下。但他觉得这个岛没什么价值,就在1926年把它卖给了一家造纸厂Wayagamack Pulp and Paper Company。但在1953年10月3日,这家公司的负责人Frank Wilcox借口火灾风险高、需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为由,亲自动手在Henri … Read more

从央行暂停加息看危机并存的加拿大房地产市场

七天记者 颜宏 今年夏天以来,在民调中持续领先于自由党的联邦保守党加强了对自由党现行政策的攻击。在筹款中同样领先的保守党还利用总理特鲁多官宣与妻子分居的时机,打造党领、也是下届联邦总理候选人Pierre Poilievre“好男人”人设,计划在未来3个月内投入300多万元在全国各地的社交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上播放和刊登广告来树立其好丈夫、好父亲形象。其中一个广告由其妻子Anaida Poilievre (婚前姓氏为Galindo)配以画外音,展示Pierre Poilievre小时候的照片以及他与妻子儿女相处的温馨场面,介绍他在邻居、孩子和她本人眼中是个什么样的人。而在另一个广告中,Pierre Poilievre本人的画外音在抨击自由党政府,称他们把加拿大搞的一团糟,一切都是支离破碎的:高昂负担不起的生活成本,社会不安全,民众分裂……画面却依然是他和年幼的儿子玩拼图游戏的温馨画面,言外之意保守党可以把碎片整合在一起。除了通货膨胀、央行加息、治安混乱、住房危机等,他又警告说加拿大正在和时间赛跑,如果不能在短期内抑制通货膨胀,把贷款利率降到较低水平,加拿大可能面临比美国08年次贷危机还严重的房地产危机。理由是很多加拿大民众在2020、2021年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房地产市场逆势繁荣时购买的房屋,房价虽然比疫情前高出10-20%,但当时的贷款利率低,等到了2025、2026年,贷款到期续约时如果利率像现在这么高,他们将面临断供的风险,导致新一轮甚至比08年更严重的房地产危机。 事实真有他说的这么严重吗? 暂停加息 Pierre Poilievre言之凿凿,并佐以数据。2023年加拿大家庭的负债率高达185%,也就是说每个家庭收入100元钱,对应的支出会达到185。当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时,美国的家庭负债率只有170%,而当时的房屋贷款利率比现在低多了。在加拿大,为了对抗通货膨胀,央行从去年三月开始,把基础利率从0.25%经过10次加息提高到了5%,使得加拿大的5年固定房屋贷款利率从2020年的1.7%直接涨到今天的6%左右,增幅接近300%。在这位党领看来,如果房屋贷款率在这些人的5年贷款到期时没有降下来,会有大量的人无力偿还,不得不忍痛出售自己的房产,而他们的房产因为在价高时购买,估计想卖也没人肯买,届时会有大量的家庭破产。更严重的,由于民众的大部分抵押贷款均由国有的加拿大抵押贷款和住房公司 (CMHC) 承保,如果出现一系列破产,最终是纳税人买单。 不过加拿大大部分的经济学家并不同意他的说法,在经济学家看来,加拿大央行的高息周期无法持续,原来预测央行会在2023年年底开始进入降息周期,但由于通货膨胀比预期的顽固,现在的预期改为2024 年降息,不会出现Pierre Poilievre假定的到2025、2026年依然高达5%以上的利率,毕竟加拿大的经济在第二季度已经出现大幅放缓的迹象,年化增长收缩0.2%。连原本计划再加息25个基点的加拿大央行也在9月6日议息会议上决定不加息,维持5%的基础利率。 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Pierre Poilievre这些夸张的言论非常令人不安。更值得注意的是,Pierre Poilievre对加拿大央行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不受政府控制一直颇有微词,他更希望央行为执政者服务。之前他曾明确说过,如果自己当选总理,会因为不同意央行的加息决定而解雇央行行长。他会采取其他的降低通胀政策,并促使加拿大央行降低利率。 其实作为G7 国家之一,加拿大的疫情后经济复苏表现并不算太差,拥有 AAA 信用评级,金融基本面稳定,机构稳定。Pierre Poilievre通过威胁解雇行长或想要指导货币政策来攻击加拿大央行,无异于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后尘,当时特朗普为了保持美国股市的高位以便体现自己的政绩,曾不断施压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降息,施压不成后,又言辞激烈地批评美联储加息太快。 住房金融 至于加拿大是否会发生如Pierre Poilievre预测的那样比美国次贷危机更严重的住房危机,经济学家则认为不可能,因为加拿大房地产市场的金融安全与美国市场完全不同,上次能躲过次贷危机,未来也会采取措施防范。 15年后回望美国的次贷危机,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经过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破裂和911袭击,美联储开启了宽松的政策来刺激经济,联邦基准利率从6.5%一路被下调到1%。这导致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开始向低信用评级和还款能力不强的购房者提供低首付并且没有追索权的房贷,也就是次级贷款,而量化宽松直接导致了房价上涨,房价上涨带来更多的投机行为;之后,房价出现下跌,许多借贷人无法履行还款义务,不高的违约成本让这些人选择违约。最后,违约潮愈演愈烈,蔓延到整个房地产市场。许多贷款人以很低的首付购买房屋之后,遇到房价开始下跌的情况,选择违约弃贷,因为违约的成本非常低,除了信用分数下降之外,银行并不能追索其损失,直接导致次贷危机爆发,大量银行破产。 但在加拿大,这种情况并不会发生。首先加拿大的国有贷款担保机构CMHC在保障房产金融体制安全、为房产金融提供充足资金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CMHC不仅承作贷款违约保险,更重要的是“监管”按揭资产证券化,为房地产贷款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在加拿大,如果首付低于20%,联邦监管下(统一由加拿大金融管理局OSFI负责)的金融机构依法必须投保贷款违约保险。而在美国对金融的监管则政出多门,联邦可通过美国货币总核查办公室(OC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美联储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而在各州注册的银行则归州政府监管,不强制要求首付不足20%的贷款投保违约保险,导致美国业主的资金能力良莠不齐,一有风吹草动,立刻陷入断供的风险。其次加拿大的金融机构对贷款人的审批非常严格,虽然不能排除一些市场上存在的弄虚作假行为。总体来说,从贷款违约率看,加拿大目前的房屋贷款市场还是非常健康的; 第二,加拿大的违约成本非常高,一旦不能如期付款,银行有权追缴借款人所有个人财产直至借款人宣布个人破产;第三,加拿大的次级贷款市场非常小,按照CMHC的估计,即使在最顶峰时也不到总贷款的5%,与美国次贷危机前的23.5%不可同日而语。 回调有限 虽然加拿大的房地产金融体系比较安全,但加拿大房地产市场还是出现了泡沫化的迹象。在G7国家的房价变化中(见下图)可以看出,在2015年之前,加拿大的房地产价格涨幅与其他国家基本保持一致,但2015之后,加拿大的房地产上涨势头就一骑绝尘,把其他国家甩在后面。特别是新冠病毒疫情爆发的第一年,在失业人数以及中小企业倒闭率创新高的同时,加拿大民众家庭的财务状况却获得极大改善。在疫情期间,得益于政府所发放的各种紧急救助以及活跃的股票和住房市场,几乎所有收入阶层的家庭财富都在增加。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前9个月中,整体家庭净资产(资产减去负债)增长了5.2%。而从不同收入群体来看,最低收入家庭和年轻家庭(主要打工者年龄在35岁以下)的财富增幅最大,分别达到6.3%和7.7%。尽管疫情对劳动力市场上的低薪工人和年轻人打击严重,让很多人失业,但联邦政府的救助计划不仅让他们衣食无忧,甚至足以抵消其失去的工资。再加上史上低利率导致的更宽松信贷条件,鼓励这批人加入房地产市场的狂潮,成为购房的主力军,间接推高了房地产的热度。 G7国家房价趋势 这种热度一直持续到央行为了降低通货膨胀率,开始“暴力”加息,加拿大的房地产市场才出现回调的迹象,但也比很多业内人士预期的要慢,因为加拿大正处在一个人口快速增长的阶段。为了填补国内劳动力市场的极度短缺,疫情后经济重启,联邦和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吸引外来移民和劳工的力度,使得加拿大的人口增长率达到3.14%,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战后婴儿潮以来最高的增长幅度,加拿大的人口在2022年创纪录地增加了105万,其中大约96%来自移民,今年7月人口又跨过了4000万的门槛。随着越来越多的移民来到加拿大,住房的刚需也越来越迫切,因为人口增长强劲和新上市房源有限,即使在高利率下的房地产市场回调也会在有限的区间进行,不可能回到2015年之前。 加拿大人口增长趋势 总之,按照目前的状况,加拿大出现如Pierre Poilievre所说的房地产危机可能性不大,但并不等于没有风险。很多人之所以愿意投资房地产,是因为它杠杆大,相比实业投资周期短,回报率高,而且相对于现金和其他金融产品,房地产属于固定资产,在通胀发生时具有一定的保值功能。但是,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经济持续性的增长,如果经济陷入衰退或滞涨,这些杠杆就会从利润变成巨大的窟窿,成为负担。

罕见:加拿大公开指责美国

七天记者 颜宏 8月29日,加拿大环球事物部在更新旅行警告时罕见地提醒性小众社区(LGBTQ+)人士若前往美国某些州,可能会面临歧视,建议前往美国旅游时提前核查下目的州的法律规定,并避免做出违反这些法律规定的举动。通常来说,此类警告主要针对的是被加拿大认为对性小众群体不友好的国家,如颁布了禁止同性恋法律的俄罗斯、埃及等。为了避免惹火烧身,这次的旅行警告总体上比较笼统,没有像以前类似的警告给出具体的信息,更没有标明哪个州,或者哪部法律法规有可能给性少数群体带来影响。联邦副总理、财政部长方慧兰((Chrystia Freeland)还在新闻发布会上特别强调,这份警告是基于环球事务部监察特定风险专家的建议而制定的,不涉及政治或党派利益,只是为了保护海外加拿大人。不过她拒绝透露在发布警告前是否和拜登政府讨论过相关问题,并重申处好加美关系对联邦政府来说非常重要,加拿大将继续在各个方面与美国保持密切合作。 面对这个少见的针对美国的旅行警告,不仅加拿大这边在极力淡化它对两国政治上的影响,美国方面也在尽可能冷处理。美国驻加拿大大使科恩(David Cohen)在其后的一份书面声明中,没有直接提及旅游警告一事,只是表态称美国“主张平等并会平等对待所有人。美国致力于促进宽容、包容、正义和尊严,同时帮助促进性小众群体的平等。我们必须继续与我们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做这项工作,不仅在美国和加拿大,而且在全世界。” 保守之风 如今在美国民主党阵营中,支持包括性少数群体的所谓“弱势群体”不仅是政治正确,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甚至有不惜大肆侵犯其他普通人权利的趋势。其实美国的政治正确之说,源自上个世纪70年代,是由美国自由派政治家、学术界和媒体生发出的话语体系,其内涵是保护弱势群体不受歧视和侵犯。但究竟谁是弱势群体、什么样的言行算是歧视和侵犯,则完全由自由派的政客、媒体和学术界说了算,逐渐成为左派政治思想体系中最具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的核心元素,并日渐扩展到其他发达国家。按照目前的理解,弱势群体一般包括性少数群体LGBT+、少数族裔(主要指黑人、说西班牙语的人和原住民等)、非法移民、非基督教的宗教(在特定条件下指伊斯兰教),甚至气候变化、动物保护、素食主义……等等不一而足。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自由派曾长期影响美国的政界、学术界和新闻界,保守派则主要在基层、民间、商界及南方地区活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由派这种上纲上线的政治正确逐渐演变成在某些方面对普通人基本权利、乃至自由的限制和压迫,激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反感,并团结在保守的宗教势力周围。宗教势力影响强大后,开始有意识通过与政党的结盟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于是宗教需要借助政治来表达自己的世俗关怀,政客需要借助宗教来赢得选民,以实现自己对权力的诉求,最终形成了宗教右翼与日趋保守的共和党的深度绑定,其结果就是宗教保守主义日益共和党化,共和党正逐渐宗教保守化,最终在2016年总统大选中选出了总是让自己被一小群福音派牧师包围着的特朗普。特朗普执政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年,但带来的破坏性却是长久的。凭借着难以想象的运气,特朗普居然在任内任命了3位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让最高法院保守派和自由派法官的比例由原来的5比4,变成了6比3。这些保守派大法官裁定的一系列涉及枪支、堕胎、学校里祷告、大学录取平权、性少数群体包容等案件让全世界惊呼“美国到底怎么了?”而有了最高法院的背书,保守派执政的各个州政府更是推出了一系列限制和禁止性少数群体的法律和规定。目前美国已经有18个州通过了限制或彻底禁止对未成年人提供性别确认医疗服务,10多个州在酝酿出台限制或禁止在学校内教授性取向的法律。支持性少数群体的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表示正在追踪美国494项州立法机构制定的反LGBTQ法案,在这些法案中,230项将影响学校和教育政策,130项影响医疗保健的提供,40项影响公民权利,如法律规定的平等待遇,8项影响公共洗手间和其他共享设施。其中有83个法律提案已经获得通过并正式开始执行,包括禁止变装秀表演、限制跨性別者的自我认可(gender affirming care)护照以及禁止变性人参加运动赛事等。如今年3月佛罗里达州通过了全面禁止教育工作者在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这一阶段讲授或探讨有关性取向及性别认同内容的法律。再比如田纳西州自7月份开始禁止在公开场合进行变装表演、不得为儿童提供自我性别认可医疗干预等。 过去五年间有关限制或禁止性少数群体的法案数量 于此同时,针对性少数群体的暴力行为也在增加,比如在2022 年 11 月,一名 22 岁男子在科罗拉多斯普林斯一家 LGBTQ+ 夜总会开枪,造成5 人死亡、18 人受伤。美国纽约市2018年年度安全报告也显示,自特朗普上台以来,针对性少数群体成员的凶杀和暴力行为增加了86%。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加拿大环球事务部处发出上述旅行警告,既是出于对海外加拿大人的保护,也是出于对美国保守风气日盛的担忧。 加拿大的忧虑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原因,无论在现实利益还是遵循传统,加拿大都是美国的小弟,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乃至精神上都高度依赖美国。而对美国来说,一方面为保持大后方的平安、稳定,另一方面也为了以低廉的价格享用加拿大丰富的资源,对加拿大也算是照顾有加,双方形成了长期以来互惠互利的友好关系,但这一切在2016年特朗普上台后完全变了。 秉承“美国优先”而上台的特朗普六亲不认,只顾美国,不仅在北美自贸协定上逼迫加拿大让步,而且毫不留情面地对加拿大的钢铝等产品加征关税,让加拿大的经济损失惨重。更严重地是,要求加拿大抓捕、引渡华为公司的前CFO孟晚舟。在十几个国家接到同样要求都“鸡贼”地不理不同,没什么大国外交经验、“傻白甜”的加拿大政府竟然毫无防范地照办了,结果引发中国的剧烈反应,几十年友好的加中关系一朝回到解放前,至今没有解套。 历史上,实力偏弱却在有些时候桀骜不驯的加拿大与美国发生过战争,有过不和,也和新中国敌对过,但是同时遭到美国、中国两个世界大国的厌弃还是第一次,书生气十足的特鲁多以及单纯的自由党政府毫无办法,在外交上陷入僵局,迟迟找不到摆脱泥潭的办法。同时面对超级“能打”的特朗普,特鲁多简直是“秀才遇到兵”,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寄托于2020年的大选把特朗普选下去,换上一位正常、顾全大局的新总统上来重塑加美关系。大选结果出来后,美国总统如特鲁多所愿换上了民主党建制派精英乔·拜登。可惜的是,拜登总统在上任三年多来不仅没有把美国团结起来,反而让美国的政治极化越来越严重,再加上经济增长乏力,令人头痛的供应链危机和40年来最高水平的通胀率,不断创新高的城市暴力犯罪、吸毒和无家可归者以及非法移民浪潮等等问题,不但没有减轻美国内部的保守风气,反而让美国社会更加撕裂,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邻国加拿大。加拿大保守党在党员大会上提出了多项涉及未成年人的性别认同提案,希望学校和家长在未成年人的性别认同上有发言权,而不是由未成年人自己决定,还希望禁止对希望性别转变的未成年人进行改变生活的医疗或外科手术。党领Pierre Poilievre也表示,学校应坚持教授基础知识,并让家长与孩子一起解决性别认同或性取向问题。而在保守党执政的新不伦瑞克省新修订的713法案(也称性取向和性别认同法案)中规定16岁以下的学生如果使用不同的名字或代词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必须征得家长的同意。 联邦政府这次发布的最新旅行建议是在美国最大的LGBT权利组织人权运动(HRC)与其他民权组织一起于5月发布了佛罗里达州的旅行警告以及联合国人权组织对美国的批评之后,站队意味明显。虽然没有给出具体的地点信息,但根据HRC发出的警告,主要集中共和党执政的佛罗里达州、德克萨斯州、路易斯安那州、南卡罗来纳州、俄亥俄州、亚利桑那州、田纳西州、密苏里州和爱荷华州等州。旅游警告涉及虽然只是很少一部分性少数群体,但却显示出加拿大对目前美国社会风气的不认同,以及对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忧虑,特别是这个美国两党都在竞争明年总统候选人的特殊大背景下,加拿大选择直面指责老大哥,相当于在给保守派的共和党撤火,增加自由派民主党的竞选优势。

宁付罚款不愿建房——蒙特利尔混住计划失败

七天记者 梓丰 过去几年来,包括蒙特利尔在内的许多魁北克城市都在住房危机的泥潭中挣扎,不仅房屋的价格不断飙升,让越来越多的人难以承受而不得不推迟甚至放弃成为业主的梦想,租房的价格更是以年增长两位数的速度在上扬,让越来越多的家庭,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难以负担,以至于每年的7月1日搬家日前后,无论是媒体还是政府都需要把注意力放到找房难、以及如何帮助因找不到合适的房子而面临露宿街头风险的家庭上。 衡量找房是否困难的一个指标是房屋的空置率。 加拿大抵押和住房公司(CMHC)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出租房的空置率从2021年的3.1%下降到1.9%,蒙特利尔的出租房空置率更是达到惊人的1%。空置率是指在某一时刻无人居住的空置房屋面积占房屋总面积的比率,一般来说健康房地产市场的房屋空置率应该控制在10%以内。空置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达和住房富裕的表现,说明住房不紧缺,人们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调到其他城市可以很容易地租到房子或者买房,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反之,空置率越低,说明可供出租的空房数量越少,就越难找到合适的房子出租,一般来说低于3%的空置率对一个城市或地区来说是比较危险的,可能导致租房荒。而蒙特利尔超低的房屋空置率已经让蒙特利尔地区出现一房难求的现象,特别是适合于家庭居住的4个半和5个半,比如5个半的房屋空置率已经低到了0.2%。 相应的,租房短缺的现实催生了房租的上涨和房主对房客的挑选。蒙特利尔的平均房租在2022到2023年这一年间上涨了13.7%,是过去4年来最高的涨幅,其中尤以一个半或2个半的小户型上涨幅度最大。在疫情前的2019年,这种单间房屋的平均租金约为770元,现在则达到了1118元,大幅增长了45%。因一套房子有多位竞争者,房主也会对租房人提出各种有利于自己条件,有些甚至添加了歧视性的条款,反正自己的房子不愁租。 今年6月,与全国各地的住房协会和市政协会合作,根据 2021 年最新人口普查编制的全国出租房屋指数 (Indice du logement locatif)显示,加拿大租房市场的社会经济状况正在以令人担忧的方式恶化,人们越来越难以负担得起的价格找到健康安全的住房。根据这个指数,加拿大的房屋租金价格在 2016 年至 2021 年期间平均上涨了 21%。其中以卑诗省的增幅最大,增长了30%;其次是安省,增长了27%;育空地区增长了24%排在第三。魁北克的租金平均涨幅为14%。也就是说在房屋价格和贷款利率飙升等因素让住房成本大大提高的大背景下,民众不得不在高通货膨胀的大环境下为住房支付更多费用,而那些租房家庭则越来越难以找到可以负担得起的住房,甚至根本找不到能住得起的房屋。在 2016 年和 2021 年,全国490 万租房住家庭中有 160 万户 (33%)将超过 30% 的收入用于住房,总收入的 30% 或更多用于住房的家庭被认为存在负担能力问题。在魁省,居民的业主率全国最低,40%的家庭要租房住,在全国各省中比例最高,更有高达四分之一的租房家庭将其总收入的 30% 以上用于住房的开支,让魁省的住房危机显得格外严重。面对困扰民众的住房问题,自诩为选民代表的各级政客也纷纷出台各种解决办法,但都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 雄心勃勃的20-20-20 蒙特利尔历史上第一女市长普朗特(Valérie Plante)在2018年的市政选举中承诺自己上任后会解决蒙特利尔愈演愈烈的住房危机,如“粉色地铁”这样博人眼球更胜于可行性的方案一样,提出了著名的20-20-20政策,即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应预留出20%的面积用来建造经济适用房(指价格不高的房屋),20%面积用于社会廉租房(即由政府或非盈利组织拥有或管理的房屋),20%的面积用于家庭房(拥有3个卧室以上的大房),以此来解决可负担性住房的供应问题。 但当选后的普朗特市长很快发现这个雄心勃勃的20-20-20计划遭到房地产商的集体反对,根本推不下去,不得已在2019年提出了一个精简版的方案供市政议会讨论,并美化为北美第一个“商住共赢方案”的所谓“混合大都市方案”(une métropole mixte),即地产开发商在建设一个新项目时,必须预留出一定比例的经济适用房或者为社会住房预留出资金。其中把20%的家庭房比例降到了5%,把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比例降到了10%到15%之间,还只适用5套以上住房的大型房地产项目。之后又经过多次辩论和修改,原本计划于2021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方案拖到2021年4月1日才开始正式实施,并缩水到建设5-49套住房的中小型房地产项目可以不建设按比例分配的经济适用房,但需要向社会住房基金缴纳相应数额的资金或提供建设相应住房的土地;而必须配备社会廉租房和家庭房的门槛也提高到建筑面积达到或超过4,843 平方英尺。 如今距离这项缓解蒙特利尔住房危机的措施实施已经超过两年,成果如何呢?根据本地媒体核实过的数据,自2021年4月1日以来,蒙特利尔共完成了150个房地产项目、总计7100套住房的建设,而其中的经济适用房和社会廉租房的套数为零,面积较大可以被视为家庭房的数量只有550套,占总数的7.7%。这些住房项目的开发商不约而同地选择向社会住房基金提供资金,也不愿意在自己的住房项目中加入经济适用房和社会廉租房。过去两年来,房地产开发商们给这个基金缴纳了2450万元,还有5家开发商联合向政府转让了一块土地,不够建设任何一个社会型住房项目。 一直对自己的“混合大都市规定”信心满满的普朗特市长在这个数据面前也不得不承认这个计划还不成熟,市政府将尽快对其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改进方案。 谁的责任 普朗特在承认这个计划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同时,辩解说之所以不成功,是错误地预估了魁省政府在住房上的投资。如果说自己“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以魁省过去在社会住房上的投资为制定该计划的基础,但实际上执政的魁省未来联盟(CAQ)政党做出了与之前执政党不同的选择,批评魁省政府在过去三年来没有给社会性住房建设拨款,使得“混合大都市计划”没能进行下去。但魁省政府早在今年3月份就指出,蒙特利尔的社会性住房问题并不是资金不足的问题,而是市政府的官僚机构效率太低,建设速度太慢导致的。省长François Legault直言不讳地指出,任何通过蒙特利尔住房办公室(Office municipal d’habitation de Montréal)主导的建设项目需要至少4年的时间才能完成;魁省政府多次追加的建房经费,特别是在财政预算中预留的加快工地建设的经费,至今还在帐上没有花出去。 除了魁省省长对蒙特利尔的社会性住房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颇有微词外,魁北克住房厅长 France-Élaine Duranceau也认为,这个雄心勃勃的“混合性大都市”计划不一定能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而是希望通过创建一个新的魁北克经济适用住房计划(Programme d’habitation abordable Québec)来加快社会性住房的建设,增加供给端。也有房地产业内人士表示,普朗特市长的“混合大都市”计划太过理想化,注定失败,因为这既不符合市场规律,更违反人性。试想,一个新的房地产项目发售,花了大价钱购买新房的购房者肯定不希望与低收入或申领社会救济的家庭为伍,而如果一个房地产项目加入了社会性住房的部分也会拉低整个项目的档次,降低房产的价值,降低房屋的市场竞争力,这是任何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都不愿意看到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所有的房地产开发商都宁愿付钱也不愿意在自己的项目中规划出一部分社会性住房。而房地产商对蒙特利尔市政府更是多有抱怨,称市政府并不欢迎房地产投资,否则就不会制定各种难以达成的、令人窒息的规则,令开发商的建设成本大幅增加。房地产商Nicola Padulo表示政府不应该要求房地产商承担社会责任,他们投资房地产项目就是为了赚钱,而市政府出台的各种与社会性住房相关的限制措施给房地产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和经济损失,市政府应该给予赔偿。在他看来,城市就是为那些能负担得起自己住房的人而建设的,而负担不起住房的人就应该搬到别处能负担的地方去住。如果市政府非要给民众提供可负担得起的住房,就应该自己购买土地、雇用建筑商、建好住房并负责管理它,为什么要把这份责任推给房地产开发商呢。 … Read more

加国居首,魁省通胀何时回落?

七天记者 颜宏 加拿大统计局刚刚发布的数据显示,在6月份的通货膨胀率降到3%以下之后,7月份的通货膨胀率再次上扬,超过3%,达到3.3%,和5月份的3.4%相差无几,这意味着加拿大央行采取的激进加息手段并未能如预期那样奏效。统计局把7月份的通货膨胀率与6月相比有所上涨归结为汽油价格下降的幅度有所放缓。数据中体现的积极一面是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杂货价格虽然仍在上升,但增幅开始出现回落,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5%,低于6月的数据,主要是由于水果和烘焙食品价格涨幅放缓。 下图为过去一年来魁省通货膨胀的情况,可以清晰看到食品杂货(红线)和住房(绿线)的通货膨胀都高于平均值(蓝线),且波动不大,而影响通货膨胀平均值的主要因素是交通,也就是汽油价格的起伏。当能源的价格开始上涨,或者“下降不那么多”时,就会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施加新的压力。 魁省过去12个月的通胀情况 通胀可能长期存在 尽管在2021年通胀开始抬头时,从美联储的主席鲍威尔(Jerome Powell)到加拿大央行行长Tiff Macklem都一直强调通胀是暂时的,民众不必恐慌,但事实却很快打脸。为了对抗越来越高的通货膨胀率,加、美等发达国家不得不采取加息的抑制措施。从去年3月开始,加拿大央行经过11次加息后,基础利率从0.25%增长到 5%,达到 22 年来的最高水平,但也没有达到将通胀降至1%至3%的目标区间。康考迪亚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经济学教授Moshe Lander甚至表示,上个月较低的通胀数据可能是一个“幻觉”,加拿大将长期与通胀做斗争,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判断。 首先,早在去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二代经济学领军人物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就曾对通胀做出论断:“一切通胀问题的根源都是货币问题”,这一轮世界范围内的通胀同样是货币超发的结果。特别是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抗疫无能的情况下,美联储、各国央行开启“直升机撒钱”模式,大肆发钱给民众以帮助他们对抗新冠病毒疫情带来的影响,造成流动性泛滥,人们在享受股市、楼市等资产价格上涨的同时,也在推高物价水平。 其次是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启的制造业供应链全球化布局,使得各国对全球供应链的依赖日渐加深。然而近年来,由于中国制造的崛起,竞争不过的美国又开始高举保护主义大旗,带领盟友掀起逆全球化浪潮,严重扰乱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新冠病毒疫情的爆发又进一步给已经开始紧张的供应链带来延误、混乱乃至断裂,直接导致各类商品成本上升。 再者,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人口都出现了自二战以来的首度萎缩,同时人口出生率也开始下滑,各国面对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劳动力短缺同样会推高通货膨胀,因为劳动力紧缺,员工就会提出更高的薪资要求,而当工资增长并不符合劳动生产率或是利润率的增长,被增加出来的工资费用,势必会迫使雇主为转移成本而抬高商品价格,进而推动通胀。其次,同样因为劳动力紧张,企业会更倾向于进行更多生产和投资,以此弥补劳动力短缺、抑制全球化之下的民族主义和地缘政治压力,但这会增加生产成本并且提高员工在薪资上的议价能力,为高通胀埋下伏笔。 第四,已经僵持了一年多的俄乌冲突也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明显的推高作用,原油、天然气等价格都出现暴涨。再加上发达国家对俄罗斯实施的一系列制裁和经济限制措施,覆盖经济、金融、能源、科技等诸多领域。制裁不仅使俄罗斯经济受到打击,更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贸易,让通货膨胀更加雪上加霜。比如俄罗斯是重要的化肥出口国,对俄出口的制裁提高了食品生产中最重要投入之一的成本。 食品杂货首当其冲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食品杂货的通货膨胀一直高居各个领域榜首,特别是肉类、烘培食品、新鲜水果和蔬菜等。 其中肉类产品生产是受新冠病毒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受到潜在劳动力短缺、物流中断、食品工厂和配送中心运作以及消费者需求等多方面的影响。同时,为了防控疫情,农产品生产者不得不在防疫、消毒等设备和人员上花费更多,多增加的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而烘培食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交战中的俄罗斯和乌克兰地区都盛产小麦、大麦、玉米、大豆等谷物,因此被称为 “欧洲粮仓”。对于烘培食品的基本原料小麦来说,俄罗斯和乌克兰分别是第一和第七大出口国。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严重推高了粮食产品的价格。其次是各种制作烘培食物的其他原材料也在大幅上涨。美国面包师协会曾跟踪包括甜味剂和可可在内的核心原料价格,发现前50种原料中有49种的价格都在不到一年内上涨了5%到10%。例如,甜味剂成本全面上升,无论是飓风让路易斯安那州的甘蔗提炼厂关闭,还是干旱使中西部地区的甜菜产量萎缩,都从各个方面增加了烘培产品的成本。 对新鲜水果蔬菜来说,除了广泛意义上的人手短缺导致人力成本增加、能源价格上扬代来的交通成本飙升等因素外,极端气候的影响也不可小窥。加拿大和美国创纪录的高温,创纪录的洪水和干旱等严重扰乱了农产品的生产。比如加拿大人食用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大多数进口于墨西哥和美国,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加利福尼亚州中央山谷,而中央山谷目前正在经历严重的干旱天气,农户们严重依赖的地下水也正在枯竭。 2023年7月将成为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月份,极端天气事件对粮食供应的影响已经再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2022年的一份报告指出,世界三分之二的卡路里来自四种主食:小麦、大米、玉米和大豆。这些作物中至少72%是在中国、美国、印度、巴西和阿根廷这5个国家种植的,这些国家中任何一个或多个国家发生气候灾难都可能使整个世界陷入粮食危机。这也是为什么前一段时间印度政府决定停止所有非香米大米的出口,直接导致加拿大发生哄抢大米的原因。 魁省通胀最高 魁省因其低廉的房价和能源价格,一直是加拿大主要人口大省中生活成本较低的地区,在这一轮通货膨胀中,一直追随加拿大全国的平均走势,但这一情况从去年12月份开始出现偏离。2023年至今,魁省的通货膨胀指数为4.7%,安省和阿省则只有4%和3.4%。在7月份的统计报告中,魁省的通胀率为3.9%,全国第一。具体细分,魁省的食品杂货通胀全国第一,住房通胀全国第三。 过去两年魁省与加拿大通胀对比 包括魁省在内的全国各个地区,商店中食品杂货的通货膨胀要高于餐馆的通货膨胀,但恰恰是餐馆就餐成本的大幅增加拉开了魁省与其他省份之间的通货膨胀率,换句话说,在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在魁省餐馆吃饭的费用增长要远远高于其他地区。最主要的原因是魁省餐馆行业的从业人员极其短缺,导致有的餐馆不得不一周只营业3、4天。而餐馆为了留住人,不得不大幅提高员工的薪资待遇,增加的成本自然转移到消费者的账单中。除了食品外,魁省的住房成本上涨也是显而易见的。今年以来,魁省消费者指数中的住房部分上涨5.8%,特别是蒙特利尔上涨7.1%,魁北克城上涨6.7%。与此同时,安大略省的涨幅为 5.3%,卑诗省的增幅为 5.4%。看来,魁省政府在降低住房成本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下图所示。 过去两年来魁省住房通胀指数对比 好消息是,7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食品杂货的通胀率出现放缓的迹象。RBC银行经济学家Claire Fan表示,随着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和供应链压力缓解影响传至零售产品,预计未来几个月食品价格通胀将继续放缓。预计到今年年底,总体食品价格通胀将下降至接近5%的水平。

中国电视-重点关注:《乘着大巴看中国|为大自然办场音乐节》

微信图片_20230808100136

8月11日(北京时间),大型融媒体节目《乘着大巴看中国|为大自然办场音乐节》登陆央视频APP、纽约时代广场巨屏。《中国电视》邀您关注。 这档直播节目是应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之邀,立足2023 年“青海湖”音乐节开幕式,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多个中心联合打造。 在青海湖畔,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首席指挥、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现场执棒,郭艳华、马全、奥登格日乐等歌唱家倾情演唱《青藏高原》《呼伦贝尔大草原》《阿尔山的姑娘》。同时,中国交响乐团、江苏省演艺集团交响乐团、天津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青海省演艺集团共计480人组成了强大的演出阵容,以气势宏达的交响乐、合唱组合演出的形式,展现青海的美丽与神奇。 直播立体化呈现了青海的景、情、乐。您可以在节目中通过央视频大巴车的多路“特种设备”、8k航拍视角、“菁彩声”音频技术身临其境领略青海优美的生态,多角度全方位欣赏青海湖和周围的壮美景色,以及各类栖居在青海湖的野生动物,还可以与主持人一起深度沉浸体验当地的历史文化。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乘着大巴看中国|为大自然办场音乐节》更多内容: https://yspapp.cn/1hLP  

从蒙特利尔走向世界舞台——记眼科专家、副教授、哈佛大学研究员、世界银行健康营养与人口顾问徐濛濛

胡宪 徐濛濛工作照 看到徐濛濛发自泰国的照片,得知她将要在皇家杜斯特大厅(TheRoyalDusitHall)主持国际会议,海报显示与会者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非传染性疾病和心理健康”(Noncommunicable Diseasesand Mental Health)领域的专家,既吃惊又担心。 “母亲指向天空,我给自己插上翅膀” 五月份去波士顿我才发现对女儿的了解太少了。我竟然不知道她在哈佛是三个学生会的主席;不知道她从二年级就开始给老师当助教;不知道她为什么放弃收入高出数倍的咨询公司而选世界银行做顾问;不知道她为什么百忙中还要跑去最混乱的国家海地……同样,今天她人在泰国,就算刚才看了照片,还是不知道她为什么要去那里。 孩子来电话说被时差闹得睡不着觉。真是天赐良机!假如她在波士顿,这钟点儿大概有100件事等着她,哪有时间跟老妈聊聊? 我说:“看桌签你坐主位,难道你能代表世界银行召集国际会议了?”言外之意:你的专业似乎跟非传染性疾病和心理健康都没多大关系,你主持会议,行吗? 对我的疑虑女儿秒懂。她说:我们(指世界银行)跟世卫组织有一个工作团队,针对非传染性疾病和心理疾病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的情况,研究怎样通过医疗体系的改革来改变。会议是世行召集的,我是其中一项的负责人,所以由我主持。 见我还是一头雾水,女儿耐心给老妈科普。 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非传染性疾病被视为一项重大的全球挑战。该《议程》设定了一个具体目标:到2030年将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减少三分之一。徐濛濛他们现在做的就是要在未来的七年里,力争实现这个目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因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脏病、中风、癌症、糖尿病和慢性肺病死亡的人数,合计占所有死亡人数的近74%。而几乎四分之三的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以及1700万过早或70岁之前死亡人数中,86%是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因为在这些国家,全民健康覆盖率或获得卫生保健服务的机会严重不足。因此,如何发展和促进全民健康覆盖对于应对非传染性疾病,努力减少可预防的全球死亡人数至关重要。 “比如说,糖尿病,以前在低收入国家并不普遍,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收入增加,这些国家进口和吸纳了高收入国家的食物和生活方式,一些被称为‘富贵病’的疾病便也在这些国家滋长。可是这些国家没有发达国家较为完整的预防和治疗慢性病的制度和方法,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这些国家的普通民众得了慢性病也不知道,知道了也不知该如何治疗。比如在非洲,很多国家的医疗重点是防治传染病。病人得了疟疾,治好了就回家,连病例都没有,更不用说进行长期的跟踪、评估和治疗了。我们要让这些国家的医疗机构不光要看传染病,也要看慢性病。 “我四月份发表了一篇报告就是关于如何在发展中国家开展普查、筛查、评估,建档等基础工作,再根据这些数据因地制宜地制定医疗改革方案。比如培训和派遣筛查人员,建立家庭医生制度等,我就负责编写培训教材这部分……”说到这儿,已在西方生活了30多年的我,立刻明白了女儿他们要干什么。 女儿还顺便送了我一顶高帽:妈妈,其实我要感谢你,你从来不干涉我学什么、做什么。我能随心所欲地挑选专业,游刃有余地在不同领域切换也是受你的影响。很多中国家长都是给孩子指定一个专业方向,比如当医生、当律师,一干就是一辈子。而你30多岁出国,50多岁当记者,60多岁再创业,让我看到了人生不是只能走在一条路上,自己要给自己插上翅膀。走到今天,我感到我所有以前学过的东西和做过的事,都没有白费,都在为我的今天做准备。比如我的专业,眼科病和高血糖有直接关联,我有十多年临床经验;我当过老师,知道当好老师首先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从而知道怎么编教材,怎么设课程;我在大学和研究生院都当过学生会主席,在学校长期负责国际合作项目,又在社区中心医院当门诊主任,这些都是对我领导力的培养,所以主持国际会议没有很大难度;我去过非洲和海地援医支教,也多次去过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国情有切身的认知和感受;我们现在做的是世界公共卫生项目,而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我在哈佛大学都学过…… 我很震撼,好像从来没有和女儿这样坦诚、深刻地沟通过。 “今天老师说非洲缺水” 女儿的一席话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她从小到大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几个标志性的拐点,如同电影在眼前展现…… 濛濛生下来体弱多病,得过新生儿黄疸性肝炎,新生儿肺炎,37天大还曾被误诊为“溶血性先天痴呆”……不知吃了多少药,挨过多少针…… 女儿五岁我留学加拿大,她七岁来蒙特利尔跟我团聚。有一天她从学校回来我正在厨房洗菜,她忽然扬起小脸严肃说道:“妈妈,你择菜时应该关上水龙头,别浪费,今天老师说非洲缺水……”我低头问她非洲在哪儿,离我们多远,她都答不上来。那是她第一次就全球问题郑重发声,也是我第一次在女儿眸中看到一种与她年龄不符的悲悯情怀。瞬间,我对这小小的人儿刮目相看,喜忧参半。也许,就是从那天起,帮助“缺水的非洲”就刻进了她的脑海。 那年濛濛10岁,中国长江发生特大洪灾,她在电视机前心急火燎。我带她去唐人街一家中文报社捐款,她非要以她的名义再捐5加元。那是她第一次捐款,用的是压岁钱。从那以后,每逢国内发生重大灾害,她都积极参与华人社区的募捐活动。后来还加入了一个华人艺术团体,经常义演。有一次她在自己的学校宣传赈灾义演消息,卖票募捐。很多同学听说会有徐濛濛跳舞便踊跃买票,有的还买了好几张,使她一场就募到500多加元,得到主办方颁发奖状表扬。 濛濛热心公益,乐于助人。除了在社区和校园积极投身慈善行动,还自觉走向社会,从事更加正规化和常规化的志愿者工作。我非常喜欢加拿大的一点:鼓励青少年劳动,并提供与年龄段匹配的岗位。徐濛濛14岁做的第一份“官方”义工是为加拿大红十字会给登记在册的献血志愿者打电话提醒献血。她先后在老人院、无家可归者救助站和动物救助站等非盈利机构工作过。 记得一次,女儿做完义工回家,讲起当天经历十分感慨。那天她负责给一位有精神障碍的老人喂饭,喂到一半,老人突然将吃进的食物吐了濛濛一身,接着“哈哈”怪笑,把濛濛惊吓得想跑,恶心得想吐,可她硬是用意志力强迫自己要忍住……不知是逼自己太狠,还是可怜那被绑在椅中的老人,她哭了。老人顿时安静下来,紧盯着濛濛流泪的脸,乖乖地让濛濛给他擦嘴,乖乖地咀嚼吞咽,乖乖地把午饭吃完。刚完成这个任务,濛濛在医院走廊拐弯处,差点儿和一位一丝不挂的老人迎面撞上。那老人瘦骨嶙峋,在濛濛眼里如同一具行走的骷髅披着张难看的皮。她再次强迫自己别喊!镇静!快去通知护理……她遗憾地跟我说道:“没想到我这辈子看到的第一个裸体男人这么丑,我还一直以为会是个大帅哥呢!唉,我的第一次啊……”受了这么大刺激,我问她以后还去不去,她不悦道:当然还去!大有怪我多此一问之意。 “最丑的一副眼镜” 发现女儿的眼睛有毛病是在她不满两岁的时候。她看电视斜眼睛、皱眉头;去托儿所接她,向她招手,她没有反应,直到离近了,她才欣喜若狂地扑上来。 当时的眼科医生说,孩子是遗传性近视眼,没办法治,只能长大后配眼镜。眼看着女儿比别的孩子反应慢,胆子小,常皱眉,不爱笑……我有时干着急,有时我也硬逼。比如玩沙坑独木桥,我站在另一头,不管怎么鼓励她就是不迈步,最后把她逼得放声大哭…… 女儿戴第一副眼镜是来加拿大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说,徐濛濛坐第三排以后就看不清黑板了,需要戴眼镜。我这才意识道,女儿在国内时,因个儿高座位靠后,看不清黑板又不敢说,成绩不好,被老师说笨,造成她长期自卑……如今回望,这些都是因为她看不到其他孩子能看到的东西呀!我和老师都有责任。 配了眼镜后不久,我发现枣红色镜框中孩子的两眼不平衡。老板却怪孩子的耳朵高低不平。他找来一根黑线绕在一侧眼镜腿上,厚厚的。我把孩子的头发拉下来遮住,孩子一声没吭。 这副眼镜女儿戴了好几年。直到2009年我去费城萨卢斯大学参加她的住院医毕业典礼,她才告诉我,那是她记忆中最丑的一副眼镜,当时常被同学取笑。哪个女孩儿不爱美呢?她只好把眼镜藏起来,必要时才戴。她还说,其实那种细柄的眼镜是很容易调整的,就看店主有没有爱心和耐心了…… 我听后为自己的粗心大意非常难过。要是早知道这些,就算再没钱,也会给女儿配一副不让人笑话的眼镜!过早懂事的孩子呀,让母亲好内疚好心疼…… 正是童年和少年“眼睛”与“眼镜”的遭遇,给濛濛心里埋下了一粒种子:长大后要帮助和自己一样眼睛不好的人,不让他们吃自己吃过的苦头,走自己走过的弯路。 加拿大只有两所大学有视光学院,一个在滑铁卢,一个在蒙特利尔。徐濛濛选了蒙大,不光是因为离家近,还因为这个专业有一个常年项目:到第三世界国家免费为穷人看眼科疾病,提供免费眼镜。女儿上大三时随学校去罗马尼亚义诊,除了器械,他们还带去好几大箱来自全国捐献的旧眼镜,每个人都最大限度地减带个人物品。 在一个废弃的重工业区,患有各种眼疾的病人排着长长的队,衣衫褴褛,气味难闻。那是女儿第一次大规模接触病人,她不戴口罩,对每一位病人都展现美丽的微笑和尊重。她知道,眼前这些穷困潦倒、靠救济吃饭、面色冷漠的病人中有很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专家、教师和技术员,她不想让他们觉得自己受惠于人。她的善意被那些敏感的心灵感应到了,很多老人拥抱她,亲吻她,低声祝福她。 能实实在在地帮到人的眼睛,让女儿的责任心拉满,成就感爆棚。但是,她非常不满意这种“雨过湿地皮”的方式,只呆五天,很多病人的疗程还没走完……这段经历让她更加确信自己选对了理想专业,另一方面立志等将来自己有能力了,不搞这种“走过场”扶贫,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几年后她去非洲做了一年的志愿医生,扶贫支教,治病救人,便是这段经历的延续和理想兑现。 “你就是那种适合做医生的人” 2008年,徐濛濛大学毕业去美国实习,导师曾给她这样的评语:你就是那种适合做医生的人。 正是这位导师鼓励她报考美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使得濛濛顺利取得美国的行医、执教资格,从而改变了原来的职业轨迹。 徐濛濛现在是美国新英格兰视光学院副教授、南波士顿社区卫生中心眼科主任、哈佛大学研究员、世界银行健康营养与人口顾问。 当年导师为什么认为徐濛濛不应该只满足于为每一位视力障碍者配最好的眼镜,而更应该成为更出色的眼科医生呢?因为两件事。第一,一位病人连续三年左眼视力比右眼下降得快,以前的结论都是白内障所致。那天他来复查,濛濛接诊。濛濛看了病例,想了一个问题:病人的白内障两眼是一样的,但为什么只有一只眼睛的视力下降?她仔细查了病人眼底,发现一处眼神经有异常。当时导师不在,她果断越级向科主任报告,要求开单子给病人做大脑扫描,结果发现了一个很大的动脉瘤……及时防止了病人脑出血可能危及生命的风险,得到科主任高度赞扬。 第二件事,一个青年有先天缺陷,一只眼睛正常,另一只视力极低,使他看什么都重影,没有安全感,严重自卑,甚至不敢交女朋友。以往大夫们都把焦点放在如何医治坏眼睛上,女儿却提出一个设想:在找到最佳治疗方案之前,将他的坏眼“弄瞎”!她的理论是虽然一只眼睛不如两只眼睛,但病人用一只眼睛可以正常生活,远比两只都用却没有生活质量要强,导师同意了。于是他们用隐形镜片让病人的坏眼处于“不工作”状态。这样从外表上什么也看不出来,病人看东西不再重影了,非常满意。为此导师称赞她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不光针对治病,还要保证病人的生活质量。 我一直知道女儿不是个善读死书的人,从小到大,最适合她的课堂就是社会。她对人的那份发自内心的关爱只有在和人,而不是和书本打交道时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今年三、四月间,女儿应一个国际卫生慈善组织请求,去兵荒马乱、绑架成风的海地支援。面对我的阻拦,她解释,因为疫情和战乱,海地大学的外国老师都撤走了,有十几个眼科学生因无法实习而在校搁浅。“妈妈你想一想,这些学生已经上了七年学了,只因为没有老师指导实习而不能毕业!不能毕业就不能工作,不能工作就不能治病救人……”我说;地球离开谁都能转,别把自己想得那么重要!结果她说:“妈,你知道这个组织费了多大的劲才找到我吗?他们搜遍了全网,我是唯一一个满足所有要求的人。我既有教大学的资格,又能用法语(海地官语之一)讲课,有非洲支教经验,还甘愿做志愿者……那么多人盼着我呢,你说我能不去吗……” 为安全起见,女儿的行程是保密的。她平安回来后我才知道,她和另外两名美国医生是背着双肩包,乘坐小飞机,“偷偷摸摸”降落在一个偏僻的渔村,由荷枪实弹的保安用中巴车护送到一家国际援助的小医院全封闭开展工作的。她只字没提那十几天的艰与险,只说学生们如何聪明勤奋,如何让她感动万分:“他们凌晨四点从首都冒险飞来,饭没吃就着急上课……只有一套设备,他们相互试手,争分夺秒,半夜了还挤在楼道灯下复习功课……能上海地大学的都不是一般家庭的子弟,都有美国、欧洲、加拿大的亲戚可以投奔。但他们说,如果我们都走了,我们的国家就真的完了……这样的青年,怎不值得为他们一拼呢?”徐濛濛用攒下的假期和他们一起废寝忘食,乐在其中,无悔无怨。 徐濛濛在海地现场教学 “为了帮到更多的人” “为了帮到更多的人”是徐濛濛去非洲当志愿者之前立下的flag,而投考哈佛公卫学院是徐濛濛从非洲回来之后立下的又一个flag。宗旨没变,目标更高。 2011年,刚在波士顿一所眼科大学和附属医院工作一年的Dr.Xu决定去非洲义务支教一年。 她为这得来不易的机会而兴高采烈,电话里说:“妈,一个国际慈善组织在马拉维的MZUZU建了一所大学,为非洲南部国家培养医务人才,急需志愿者医生去教课。组织者正好是我的大学老师,才答应给我保留名额。你知道,与其每年派志愿者到那边去一个个地救人,不如在那里办学校,教他们自己救自己……”我打断她说:中国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用你给妈上课,不行! 我不同意她去。我认为她刚踏入社会没有经验,在新单位还没有立稳,对非洲的认知严重不足,刚交男朋友就要分开那么久……总之,现在不是去的时候。 可是,我怎么吓,也吓不倒;怎么劝,也劝不动。三个月后她义无反顾地放下美国的一切只身去了最贫穷的黑非洲。 又三个月,她从一个看见飞蛾就尖叫,一天不洗澡就难受的城市女孩,蜕变成习惯与苍蝇共餐,不怕跟蜥蜴同眠,能把成群的野狗当宠物来养,四五天停水停电也视若等闲的非洲姑娘。 她一人教五门课,同时出门诊,因兢兢业业,急人所难,还能讲英法双语,深受学生和病人爱戴。一个病人为了感谢徐大夫,走了三天三夜,只为送一袋花生米的故事已成当地传奇。直到今天,每年的国际学术会议她都会邀请一两个当年的学生参加,帮他们更新知识,开拓视野。 … Read more

采蘑菇的季节,认识一下魁北克森林里的宝藏

七天记者 颜宏 刚刚过去的7月一直多雨,在一个月内降下了往年2、3倍的雨水。降雨主要集中在蒙特利尔、南岸的Montérégie、Estrie 以及Centre-du-Québec等地区。以蒙特利尔为例,今年7月的降雨量达到263毫米,比1958年7月保持至今的纪录246毫米多出近20毫米。闷热而又潮湿多雨让魁省的野外蘑菇疯长,有些品种甚至大丰收。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喜欢到森林里采蘑菇的魁北克民众也越来越多,学习真菌学并实践正日益成为民众业余生活的乐趣之一。 魁省的蘑菇 蘑菇虽然是非常常见的食材,但它其实并不是植物,而是真菌,是和动物、植物并称的物种。目前生物学家把生物界分为5大类,分别是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和病毒,其中细菌、真菌和病毒统称为微生物。蘑菇其实就是由真菌构成的组合体,它和我们人类一样,不能通过光合作用来给自己制造有机营养物,而是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真菌其实也非常小,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但它可以让很多真菌细胞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一根长长的菌丝。众多的菌丝还能结合在一起,形成更大的结构。我们看到的蘑菇,其实就是大量菌丝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由于蘑菇自己不能制造养料,只能利用它的菌丝伸到土壤或腐烂木头中去吸取现成的养分来维持生命。所以蘑菇常常生长在阴湿温暖而富有有机质的地方。平常的时候,蘑菇孢子落到土壤中,产生菌丝来吸收养分和水分,然后产生小蘑菇,但这些蘑菇的实体刚开始非常小,不易为人所察觉,一旦下雨吸饱水分后,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伸展开来。因此,一般在下雨以后,蘑菇就会又多又快地冒出地面。 蘑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自古以来被列为上等佳肴,是高蛋白、低脂肪,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和多糖等营养成分的健康食品。而且蘑菇还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属性,比如通常认为,肉类和豆类食品中才分别含有较高的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其实蘑菇中的蛋白质含量也非常高,仅次于牛奶;再比如一般的新鲜蔬菜和水果都不含维生素D,蘑菇却是个例外,其中的维生素D含量非常丰富,有利于骨骼健康。另外蘑菇的抗氧化能力可以与一些色泽鲜艳的蔬菜媲美,比如西葫芦、胡萝卜、花椰菜、红辣椒等。而在魁北克的森林里生长着3000多种蘑菇,这些蕴藏了大自然精华的蘑菇成为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健康饮食宝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特别是在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后,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对户外活动的喜爱以及保持距离的社交让采蘑菇变得更加流行,当然也少不了一些网红厨师,如Arnaud Marchand、Stéphane Modat 的追捧,以及魁省蘑菇菜谱书籍的出版等都提高了民众对本地野生蘑菇的兴趣。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易辨识且美味的本地蘑菇。 松茸(Matsutake) 松茸主要生长在古老的短叶松森林中,因此主要生长在魁北克省北部。新鲜松茸形若伞状,色泽鲜明,菌盖呈褐色,菌柄为白色,均有纤维状茸毛鳞片,菌肉白嫩肥厚,质地细密,有浓郁的特殊香气,质地让人联想到肉类,受到素食主义者的追捧。松茸极受日本人的推崇,在亚洲市场上被称为“万菌之王”。它还因其气味而引人注目,甜而辛辣,带有一丝“肉桂和薄荷醇”的味道,而它在美食上给我们带来的神秘魅力却在于其“鲜味”。松茸无法人工养植,野外生长的也不多,需要大量的搜寻和运气才能找到。一般的采摘时间从八月底到第一场降雪为止,为了适当保护这种珍贵的资源,采摘的时候不要连根拔起来,而是要用锋利的刀小心地从根处取下,将菌丝体留在那里。 羊肚菌(Morille) 羊肚菌是魁省标志性的野生蘑菇,多生长在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腐殖质层上,在火烧后的林地上比较容易大面积发生。可新鲜食用,也可以晒干全年使用。无论是黑色还是金色,所有种类的羊肚菌都是极好的蘑菇。当然,它们仍然需要充分煮熟,以破坏其中天然含有的有毒物质。羊肚菌从四月中旬到五月底生长,因为颜色与周围环境相似,并不容易被发现,但好消息是羊肚菌通常成群生长,发现一次就装满采摘的篮子。羊肚菌是与松露、松茸、牛肝菌齐名的世界四大名野生蘑菇,味道非常鲜美,混合着泥土、坚果和烤肉的芳香,与黄油、奶油、酱汁都能完美融合。 牛肝菌(Cèpe d’Amérique) 牛肝菌是魁省最常见的野生蘑菇之一,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是北美牛肝菌,通常生长在三十年以上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林混交的林中,具有独特的坚果味,而且在晒干后还能保持其味道,因此是最早商业采收和消费的菌种之一。嫩的牛肝菌具有独特的球状茎,其收缩和变空有利于其伸长和菌盖的发育,因此最好在菌盖展开之前采摘。采摘时间从7月可一直持续到10月。牛肝菌个头大,特征明显,辨识度高,是野外蘑菇采摘的最佳选择。不过要注意,魁省有一种牛肝菌是苦的,如果新手无法从外观上辨别的话,可在采摘前切一片尝一下,如果苦的话就不要采摘了。 平菇(Les Pleurotes) 平菇是菜市场上常见的蘑菇,是世界上仅次于白蘑菇和香菇的种植品种,但实际上魁省的森林也生长着好多种平菇。他们通常长在各种阔叶树木的树桩或枯死的树干上,以相当孤立的方式紧密丛生或密集丛生。平菇菌盖的特点是横向附着,有明显的圆柱形菌柄,并有多种颜色,多数是白色的。平菇大家族中有五十种,分布于世界各地,目前没有发现有毒可致命的品种,相反,很多品种都是可以食用的,甚至是美味的。采摘时,最好选择还是有点闭合的小平菇,因为随着时间的增长,它们会变硬。平菇的采摘时间因品种而异,从春天可以一直采摘到仲秋。 鸡油菌(La Chanterelle commune) 鸡油菌呈喇叭形,杏黄色至蛋黄色,菌盖宽3-10厘米,多生长在开阔的森林或树林边缘。魁省大约有十五种鸡油菌,大多数品种可在七月中旬至九月中旬之间采摘。由于它与多种树木共生,因此很容易在落叶林和针叶林中找到。但要注意与一种很像但有毒的Clitocybe lumineux区别开来,这种有毒蘑菇不同于鸡油菌通常结果稀疏,分蘖小,在有树脂的灌木丛中更常见,而是密集生长在树下,特别是橡树下。手碰到的话还会沾上黄色的粉末。这种有毒菌通常生长在蒙特利尔南部的橡树树根附近,因此在针叶树根附近生长的更多的是鸡油菌。 学会鉴别 由于野生蘑菇的种类繁多,有些在食用后还能给人造成毒性反应。毒蘑菇中毒可以产生急性肝损害、急性肾衰竭、横纹肌溶解、胃肠炎、神经精神症状、溶血和光敏性皮炎等后果,严重时还有可能导致死亡。因此一定要先学会辨识野生蘑菇是否有毒,最好是跟着有经验的人一起去采蘑菇。 其实在魁北克,每年都会报告多起野生蘑菇中毒案例。特别是在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后这两年的采蘑菇热潮中,因食用野生蘑菇中毒前往急诊室的人数正在增加。Lanaudière地区医疗机构(Centre hospitalier régional de Lanaudière)的急诊医生、魁省毒物控制中心毒理学家、真菌学家Guillaume Lacombe表示,今年1月1日至7月25日,他所在医院已接到256份食用毒蘑菇报告,其中43%的病例出现中毒症状。其实蘑菇中毒者来自全省各地,各地医院接到的咨询电话数量以及到急诊室就诊的患者数量都在增加。不过,Lacombe医生通过长期的研究指出,魁省的毒蘑菇中毒多会引发“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严重中毒的情况相对少见。但蘑菇中毒后即使引发的是轻症,也可能会产生长期的健康后果。 刚开始时,人们把采蘑菇当成疫情封闭期间的散心消遣,但随着高通货膨胀的到来和食品价格的飞涨,采蘑菇已经成为一个免费获得高品质食材的来源,受到越来越多普通人的追捧,于是各种采蘑菇工坊、真菌课堂、野外蘑菇采摘等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社交媒体上自诩为“蘑菇专家”、“真菌学家”的人也呈爆发性增长,这其中的好多人其实都是“业余野生蘑菇爱好者”。 野生蘑菇的种类实在太过繁多,辨别是否有毒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即使专业人员也很难正确辨别,作为初入门的爱好者应遵循以下几点: 不能百分百确定的野生蘑菇不要吃; 若对蘑菇的鉴别存在疑问,请教有经验的专家; 最好接受真正专家的培训; 若是对魁省森林里的真菌宝藏感兴趣,需要找到有资质的真菌组织和真菌学家。魁省真菌组织协会FQGM(Fédération québécoise des Groupes de Mycologues)以及魁省真菌协会AMQ(Association de mycologie du Québec)每年都会在各个地区组织各种与蘑菇相关的活动,如真菌学学习、森林采摘、蘑菇交换,乃至摄影比赛、蘑菇美食品尝等,有兴趣的读者可去其官网或社交媒体账户报名参加距离自己住所较近的活动。  

从Meta宣布加拿大“社死” 看一个国家与一家私营企业的博弈

七天记者 颜宏 互联网社交媒体巨头脸书(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等应用的母公司Meta(Meta Platform Inc.)宣布因不满加拿大出台的《在线新闻法》(Online News Act/Loi sur les nouvelles en ligne),从8月1日起停止在脸书和Instagram的加拿大平台上提供新闻服务,也就是说加拿大用户将无法在这两个社交媒体上阅读或上传新闻内容。不仅无法看到加拿大新闻媒体发布的新闻内容和链接,也无法看到外国网站的新闻,此外用户再也不能在这两个平台上传和分享新闻。 垄断 自从谷歌、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深度介入民众的日常生活,给传统的电视、广播、杂志、报纸等媒体带来了严重的冲击。短短几年时间内,这些巨头就成为许多用户获取新闻的平台。它对一些新闻编辑室的编辑和招聘决定发挥着巨大影响,使其被描述为 “不在场的编辑”。据不完全统计,全球互联网十大巨头的科技企业(前8家都是美国企业)市值超过10万亿美元,相当于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其影响力已经到了各国政府感到恐怖的地步。 长期以来,谷歌、Facebook、苹果、腾讯、亚马逊、Netflix及其他公司主导着在线广告、搜索、电子商务和应用程序市场,也一直面临着人们对它们是否不适当地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收购竞争对手,抢先推广自己的产品,阻止竞争对手的垄断质疑。除此之外,这些公司也面临着有关仇恨言论和其他有害的网上内容如何影响线下世界的审查,引发了对内容加强控制以及对使用传统媒体内容需要付费的呼声。而这些科技企业也在奋力抵抗:亚马逊和Facebook都成立了专门的部门,对有关言论引发的争议和冲突进行裁决,并监督自己的网站;巨头们还花费大量的金钱在政府、议会、学者、智库等相关机构游说。 反对互联网巨头垄断一切的势头经过多年酝酿和上涨,于2019年达到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一年3月,欧洲议会通过了新闻出版商和音乐界所支持的极具争议的《数字化单一市场版权指令》(Directive on Copyright in the Digital Single Market)。其实这个草案早在2016年下半年就已发布,但在2018年7月遭到否决,9月初步投票通过。这个草案是为适应互联网时代数字版权的保护而制定的,其中引发争议最大的内容是“链接税”和“上传内容过滤器”的规定。“链接税”是指互联网不得在没有得到出版商允许的情况下呈现其作品,并允许出版商在被显示新闻报道、文字内容、视频片段等时向平台收取费用。“上传内容过滤器”是指互联网平台有义务监管用户发布的所有内容,积极发现并删除用户上传的侵权内容,如若未尽最大努力查删这些内容,平台方将对侵权行为负责。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和多个州政府也提起了得到民主、共和两党支持针对谷歌和脸书垄断的诉讼。 早在2018年,澳大利亚市场监管机构——澳大利亚竞争和消费者委员会(ACCC)就对谷歌和脸书对媒体和广告领域的竞争影响展开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在2018年至2020年期间,高达40%的澳大利亚人使用脸书获取新闻,使其成为该国最受欢迎的新闻社交媒体和消息平台。而在澳大利亚媒体每100澳元的数字广告收入中,有81澳元收入流入谷歌和脸书的囊中,也就是说大型科技巨头夺取了传统媒体领域的绝大部分收入和利润。鉴于科技巨头与媒体之间的这种不平衡,该委员会表示应出台一项行为准则以实现公平竞争。于是澳大利亚议会提出一项立法草案——《新闻媒体协议规范》(News Media Bargaining Code),要求互联网巨头必须先向媒体机构付钱,才能展示其新闻内容,被视为一份标志性的立法草案。这一草案的推出立即引发互联网巨头的强烈反对,谷歌威胁在澳大利亚停止提供搜索引擎服务,脸书也威胁说会禁止澳大利亚用户在平台分享或查看新闻内容。但在澳大利亚政府的强硬反击下,谷歌率先偃旗息鼓,但“头铁”的脸书却在2021年2月18日宣布禁止澳大利亚用户在该社交平台阅读或分享新闻。更是在一天之内迅速清空了澳大利亚新闻媒体账号的所有内容,划清自己跟澳大利亚新闻出版业的界限。不仅如此,澳大利亚之外的其他国家用户,也无法浏览或分享澳大利亚的新闻,直接导致澳大利亚在社交媒体上“消失”,但这种超越国界的可怕力量却让各国更加警惕,意识到需要加强对这些有恃无恐、为所欲为互联网巨头的控制监管,纷纷抗议互联网巨头的行动,就连加拿大都有100多家新闻网站显示空白页,以抗议谷歌和Facebook不愿和澳大利亚媒体分享流量收入,甚至以退出市场相威胁的做法。最终在让澳大利亚“社死”5天后,Meta退缩了,与澳大利亚低调达成协议,Facebook将重新推送澳大利亚新闻,并将与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达成协议,为报道付费。 效仿 在澳大利亚与互联网巨头抗争的同时,加拿大、法国、德国、瑞典等国也一直在讨论如何确保网络内容公平补偿。并于2022年底在众议院通过了旨在要求类似FAGA(Facebook、Amazon、Google和Apple)等巨型互联网平台就其分享的新闻和信息与媒体进行公平商业交易,即向媒体机构支付新闻内容使用费的C-18法案,同样遭到了互联网巨头的抵制。在今年法案提交到参议院后,谷歌就开始测试对4%的加拿大用户搜索功能中的新闻内容进行屏蔽,脸书公司的母公司Meta也表示将进行一项测试,阻止一小部分Instagram和脸书的加拿大用户阅读某些新闻,并威胁说如果加拿大国会真的通过C-18法案,它将永久性切断加拿大用户访问新闻内容。对此,联邦总理特鲁多在6月7日表示Meta和谷歌的霸凌伎俩对他的政府无效。他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些网络巨头宁肯切断加拿大人对当地新闻的访问,也不愿支付公平的份额,这是一个真正的问题。现在他们正在诉诸欺凌策略来试图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行不通的。”联邦文化部长Pablo Rodriguez也在6月13日表示,Meta正在试图恐吓一个主权政府,但不会成功。 到了6月22日,这份法案走完了所有的立法程序,获得了英王的批准,并将在今年年底正式实施后,巨头们加大了屏蔽的力度。而加拿大政府也不示弱,在7月5日发起反击,宣布加拿大政府将停止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上发布广告,这是加拿大首次直接回应大型科技平台的威胁。而被Meta屏蔽了旗下《魁北克日报》(Le Journal de Quebec)、《蒙特利尔日报》(Le Journal de Montreal)、TVA Nouvelles等媒体的魁省媒体巨头Quebecor也在同一天宣布将从Facebook以及Instagram上撤下该公司的所有广告,以示抗议,并表示Meta任何通过算法或其他方式规避加拿大法律、屏蔽用户新闻或歧视其平台上加拿大媒体内容的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接着魁省政府,蒙特利尔市政府,魁北克城以及Longueuil、Laval市政府,省属企业Hydro-Québec、Loto-Québec、SAQ等也都宣布暂停发布广告。就连很少表明政治立场的大蒙特利尔商会(CCMM)也罕见地公开发声,呼吁各个领域抵制Meta。 在加拿大政府和各界与互联网巨头们僵持不下时,又是Meta率先把威胁转化为实际行动,宣布从8月1日起也让加拿大“社死”。并狡辩称传统媒体之所以愿意在Facebook上发布新闻,是因为这可以让他们收获更多订阅用户,增加受众,增加广告收入。而在这个过程中,Facebook并没有窃取、获取或复制他们的新闻内容。 Meta的决定再次如之前在澳大利亚经历的一样,遭到加拿大媒体和政界的强烈反对。新上任不到一周的文化部长Pascale St-Onge表示,网络巨头宁愿阻止用户访问新闻,也不愿为传统媒体工作支付公平的份额,这是不负责任的。并强调“自由和独立的媒体是我们民主的基础,加拿大人希望网络巨头遵守我们国家的法律。全世界都在关注加拿大,因为其他国家正在考虑采取类似的立法来应对同样的挑战。Meta不负责任的决定不仅在向加拿大传达信息,还向新西兰、英国和美国等其他国家传达信息。试想如果政府不保护加拿大人和我们的媒体免受网络巨头的侵害,谁会呢?” Quebecor集团的新闻发言人称这一可悲的决定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事实上,最大的输家是那些将被剥夺在社交网络上获取新闻的用户。 Radio-Canada 则表示Meta 的决定阻止了加拿大人获取经过验证和值得信赖的本地信息来源,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同时也是滥用其市场主导地位。呼吁 Meta采取负责任的行动,尊重加拿大法律,并与加拿大媒体进行谈判,恢复当地人获得新闻的能力。 面对加拿大社会的强烈反应,Meta Canada公共政策主管Rachel … Read more

特鲁多内阁洗牌 迎接大选

Remaniement à venir : au moins sept ministres seront exclus du Cabinet Trudeau | Radio-Canada.ca

七天记者 颜宏 特鲁多的新内阁全家福 在自由党少数党执政期即将过半,民调支持率持续下降,明、后年可能再次大选的大背景下,总理特鲁多于7月26日重组内阁。原来的38名内阁部长中,只有八人没有发生职位变动,可见洗牌力度之大,这也是自由党政府赢得 2021 年大选以来的首次重大变化。 特鲁多在改组后的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已准备好继续实现对民众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让生活更便宜、发展经济、为中产阶级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我们拥有合适的团队,由体现我们国家多样性和有成就的人才组成。我们将共同努力,继续为中产阶级和所有加拿大人建设一个美好的未来。”消息人士指出,特鲁多及其核心圈子将这次改组视为围绕住房负担能力、经济发展和清洁能源转型等问题的“加强版”经济团队,与主要对手——保守党形成鲜明对比。这次改组将表现出色的人提拔到关键岗位可能会帮助自由党在执政八年后能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向加拿大选民证明他们可以连任。 七进七出 这次重组依然设置了38个部长,和前几次组阁时一样,男女各占一半,这样加上特鲁多本人,这一届的内阁还是规模较大的39人,除了没有任何自由党议员当选的萨斯喀彻温省外,全国所有省份都有进入内阁的议员,其中7人为新面孔。 除了之前意识到自己职位不保而提前宣布不再参加下次大选的四位部长:精神健康及戒瘾事务部长贝内特(Carolyn Bennett);因加拿大机场危机、卑诗省码头工人大罢工等饱受批评的交通运输部长Omar Alghabra;渔业、海洋和加拿大海岸警卫部长Joyce Murray以及公共服务和采购部长Helena Jaczek外,还有前公共安全部长Marco Mendicino、前司法部长David Lametti和前财政委员会主席Mona Fortier三任出局。前任安全部长在不受欢迎的控枪法案C-21、所谓外国干涉加拿大大选以及杀人狂魔Paul Bernardo转监狱等事务受到广泛的批评,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前财政委员会主席在前一阶段的公务员罢工过程中因态度强硬受到广泛的批评;前司法部长则在法官任命的问题上不仅拖延不前,提名的法官也争议不断,正面临审查。他还被指控恐吓一名保守党议员,此前他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似乎威胁到了这名议员在法律界的声誉。 新加入内阁的7张新面孔中有5名来自安省,大多伦多地区成为最大赢家,共有四名新人入阁,另外两人一人来自魁省,一人来自卑诗省。 代表多伦多Parkdale-High Park选区的议员Arif Virani被任命为加拿大司法部长兼总检察长,他多次为藏独分子和活动站台,也多次在国会中推动涉及西藏、新疆等地议题; 魁省Hochelaga选区议员Soraya Martinez Ferrada成为旅游部长和负责加拿大魁北克地区经济发展的负责人; 安省大多伦多地区Scarborough-Rouge Park选区国会议员Gary Anandasangaree成为政府与原住民关系部部长; 卑诗省本拿比North Seymour选区国会议员Terry Beech成为公民服务部长,这是一个新设定的职位,以处理最近几年饱受诟病的诸如护照、难民等涉及公民服务领域的问题; 大多伦多地区York Centre选区议员Ya’ara Saks成为心理健康和成瘾部长兼卫生部副部长; 渥太华地区Kanata-Carleton选区议员Jenna Sudds成为家庭、儿童和社会发展部部长; 密西沙加地区Streetsville选区议员Rechie Valdez成为小企业部长,这是从华裔部长伍凤仪的职能中剥离出来的部分,在整体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雇佣最多数量劳动者的小企业对加拿大的经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她在宣誓就职时难掩激动情绪,数次哽咽,充满激情地宣誓自己将尽所有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椅子游戏 这次没有发生职位变动的只有8人,分别是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方慧兰(Chrystia Freeland); 外交部长乔美兰(Mélanie Joly );环境和气候变化部长Steven Guilbeault;创新、科学和工业部长商鹏飞(François-Philippe Champagne );原住民服务部长Patty Hajdu;负责南安大略联邦经济发展部长Filomena Tassi ;北方事务部长Dan Vandal ;女性、性别平等和青年部长Marci Ien。 有多达23名部长的职位进行了调整,或被增减了职能。其中以来自魁省的议员获得的升迁力度比较大,包括: 原文化遗产兼魁省事务部长Pablo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