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为微创手术 浙大邵逸夫医院精准微创从高原到高峰

  2023年2月,一台横跨5000公里的手术在浙江和新疆两地医院同步进行。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机器人远程手术中心,普外科主任医师梁霄通过国产微创手术机器人操作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医院的患者远程实施了胆囊切除术。 6月,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团队再次联合新疆成功实施全球首例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辅助肝脏切除手术,用极短时间完成从远程胆囊切除到远程肝脏切除的技术跨越。此后,该院相继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辅助保留脾脏胰尾肿瘤切除术、5G超远程机器人辅助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等。 近日,10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浙大邵逸夫医院集中采风,了解微创技术手术如何在临床一线落地使用、造福百姓。 据介绍,超远程机器人微创手术已在浙大邵逸夫医院常态化开展。截至目前,该院成功为新疆和台州温岭的患者实施20例5G超远程机器人手术,真正实现优质医疗服务无延迟传递下沉。 当前,微创外科已成为21世纪外科发展的主流方向,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微创技术为传统外科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作为国内最早引入和发展微创技术的医院,浙大邵逸夫医院在外科微创化与精准化领域持续求索创新,率先引入腹腔镜技术、达芬奇机器人和快速康复理念,以先发优势形成了“量多、面广、创新”的微创发展格局,开辟了外科精准微创新时代。 一组数据或可窥见一二,目前浙大邵逸夫医院腔镜、机器人等微创手术占总手术量的80%,机器人单机手术量连年居全国第一。微创技术几乎覆盖所有外科领域,同时带动内镜中心、介入中心等内科领域微创技术提升。 在临床医学中,如何让治疗更高效?什么是患者的最优解?同时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和医院管理者,蔡秀军认为,“科技创新”是推动医疗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也是医学界永恒的话题。 蔡秀军身体力行地践行了这一理念。由他首创的国际首例完全腹腔镜绕肝带法二步肝切除术(蔡氏ALPPS)获Nature专题报道,腹腔镜刮吸解剖法肝切除术被编入《美国外科学院多媒体手术图谱》。 此外,在微创肝胆胰手术、下腰痛诊治、辅助生殖、复杂冠心病和房颤诊治等领域,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多项技术和手术方式也达到国际或国内首创。 从“开腹”到“开孔”,微创技术让越来越多患者享受到“切口更小、伤痛更少、恢复更快”的福利。作为这一领域标杆的浙大邵逸夫医院,正聚力打造“医学高峰”。 4个月前,73岁的赵大伯被确诊为“直肠中分化腺癌”,家属了解到浙大邵逸夫医院副院长宋章法对低位直肠癌保肛治疗具有丰富经验,遂前来就诊。 宋章法综合评估后考虑,患者直肠肿瘤下缘距肛3cm,位置较低,且肿瘤较固定,保肛存在风险,直接手术或传统放化疗存在术后吻合口瘘、肿瘤复发风险高的情况。经与家属和患者商议后,决定采用局部精准放疗联合化疗、免疫治疗的个性化术前新辅助治疗方案。 治疗期间,赵大伯因担心疾病以及治疗经济负担,曾出现抵触情绪,一度想放弃全程治疗。在医护团队耐心劝导下,他逐渐重燃信心,坚持完成了术前治疗。肠镜检查发现,肿瘤在治疗后已经由巨大肿物缩小成溃疡疤痕。 5月10日,赵大伯完成了腹腔镜下直肠根治术+腹腔镜下盆腔粘连松解术+肠系膜淋巴结清扫术+小肠造口术+内镜下小肠支架置入术。术中宋章法精细操作,通过小肠支架置入,给直肠吻合口充分的时间愈合,大大减轻了直肠吻合口瘘发生的概率,同时避免了因小肠造口而二次手术的情况。 “我们团队开展的直肠癌精准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使得赵大伯的病情达到临床完全缓解。”宋章法介绍,通过支架法肠转流术提高了患者保肛率,同时避免了二次肠造口回纳手术,既为患者解除病痛,又为患者节省手术费用。 支架法肠转流术造福患者的背后,是蔡秀军研究团队18年孜孜以求的探索。 在临床中,蔡秀军团队提出“免缝合”理念,创造性发明了可降解肠吻合支架并创建了“支架法肠吻合术”。该方法避免了吻合口血管破坏及异物残留,有利于吻合口愈合且方法简单,适合腹腔镜下实施。 2020年,该团队在原有支架基础上发明了肠转流支架,创建了“支架法肠转流术”。这一创新技术可显著减轻患者生理、心理创伤,缩短治疗周期及住院时间,对沿用近170年的回肠造口术实现了技术革新,目前已在全国近千例患者身上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我们不是为了发表文章去研究,而是为解决患者问题进行研究,使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让医务人员把研究成果写在病床上。”谈及这一技术革新,蔡秀军如是说。 技也精深,德也馨芬。正如浙大邵逸夫医院的一位患者所说,好医院、好医生、好技术对患者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完)  

一面墙、一朵“花”、一封邮件 折射出怎样的人文关怀?

  一面感恩墙上贴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患者的暖心留言、一朵“康乃馨”营造与呵护着无噪音病房、一封电子邮件承载着来自国际友人的赞美与肯定……30年的发展历程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凭借细微之处的爱打动万千海内外患者,“给您真诚、信心和爱”的服务理念让医院充满温情。 以建院 30 周年为契机,浙大邵逸夫医院联合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主办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浙大邵逸夫医院集中采风活动,10 家海外华文媒体通过实地走访,感受一面墙、一朵“花”、一封邮件折射出的人文关怀,了解这家“年轻”医院成为温度医疗“代名词”的幕后故事。 一面感恩墙 写尽关爱与尊重 “我很高兴在这里受到了真诚对待,所有的医护人员都非常友好,他们在我因疾病而恐惧时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帮助我尽快康复,非常感谢他们。”来自印度的患者蒂斯·纳格文卡在浙大邵逸夫医院病房感恩墙上的信笺上写道。 在这面感恩墙上,还有来自西班牙、印度、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患者写下的祝福与感谢。透过这面感恩墙,医院 “给您真诚、信心和爱”“全人照护”的理念得到了具象化的诠释。 “国际化是我们医院与生俱来的基因和特色,许多国际患者把我们医院当成首选医疗机构。面对他们,我们不仅要在语言上保持顺畅沟通,还会去主动了解他们的宗教信仰和饮食要求,给予最大的尊重。”护士长孙钰洁说。 除了照顾到患者住院生活上的种种细节,浙大邵逸夫医院强调医务人员要注重患者的隐私和个性化需求。据了解,这是中国第一家倡导“一人一诊室”的医院,医务人员不能在公共场合讨论患者病情,进入病房前会先敲门。 “我们还会帮助患者与同病区的其他患者‘破冰’,打造一个相对轻松的住院环境,为这些身处异国他乡的患者带去一丝慰藉。”孙钰洁提到。这样如朋友、家人一般的诚挚付出自然也收到了真诚回馈,一位孟加拉国患者留言表示医护人员的支持和照顾治愈了他,并用“Friendship”来为留言收尾。 在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各个病区,都有这样的一面感恩墙,它通过真挚的语言传递着医患间的真诚互动,记录着来自国内各个省市以及海外患者对医院点滴服务的感激之情,渗透着医院的热情与温度,也如一条纽带牵起医患双方的情谊。 一朵“康乃馨” 展现态度与温度 在浙大邵逸夫医院智慧病房中,悉心服务患者的智慧化元素随处可见,其中,一朵独特的“康乃馨”收获了无数患者“点赞”。每当这朵“康乃馨”在病房地板上“绽放”,大家就知道,该安静了。 这是浙大邵逸夫医院的护士自主发明的噪音智能监测提醒装置。该装置一旦检测到屋内噪音超过一定分贝,便会在地板上投影出一朵醒目的“康乃馨”,提醒病区要保持安静。 “我们用一种更智能、更温和的方式来处理噪音问题,为住院患者营造一个相对安静、有利于身心康复的休息环境。”护士长徐群利说。 这朵康乃馨的原型,来自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小碎花护士服。一朵绽放的“康乃馨”将智慧化与人性化完美融合,带来便捷与舒适。由此可见,浙大邵逸夫医院是不折不扣的“细节控”,所有的用心都体现在细微处。 此外,出于安全性与便捷性考虑,医院在病房内安装输液检测系统,输液临近结束时,检测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显示在各个病房的门头屏上,提醒护士进行处理。“以往输液都是要患者或家属自己观察盐水是否快没了,现在这个系统能代替他们做这个工作,他们可以放心休息和做其他事。”徐群利说。 “我在日本工作生活,了解到日本的医疗体系与设施是相对先进的,但我今天看到了浙大邵逸夫医院的智慧病房,还是挺吃惊的,感觉特别先进,这些智慧措施既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医患之间也能得到有效交流,这也让我看到医院的数字化管理确实是走在世界前列。”日本留学生新闻副总编龙丽华说。 如今,中国医疗服务正快速在向智慧化迈进,浙大邵逸夫医院作为智慧医疗的领跑者,认为人文关怀与创新突破同为不可或缺的关键词。正如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所言,一切的发明与创新都是为了造福百姓,创新的出发点也是人文关怀。 对患者而言,一个小小的设计能切实地为他们带来更好的体验,让其可以感受到触摸到医院的态度和温度。 一封邮件 道出欣赏与肯定 “您们的工作人员表现出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知识水平确实值得赞扬。此外,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先进及现代化设施,超出了我们的期望。我们深切认识到您们所做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为浙江当地居民和国际旅客提供卓越医疗服务方面。我们真诚地感谢邵医员工的奉献和承诺。” 这段话来自于2024年5月,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领事科科长保罗·何蒙一行在参观浙大邵逸夫医院后给医院国际合作办公室发来的电子邮件。 一封电子邮件,在肯定医院“硬实力”的同时,还传递了对该院医护人员展现出的专业精神与服务态度的欣赏与点赞。人性化已然成为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另一个标签。 一直以来,浙大邵逸夫医院走在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医院管理之路上,人文关怀理念也早已浸润其中。 蔡秀军院长曾提到,早期国内医院与西方发达国家医院最大的差距不是技术,而是理念。作为人文关怀理念的积极践行者,学会“将心比心”是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医护人员的必修课。一直以来,他们用“同理心”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通过“体验当病人”等方式体会何为“医者仁心”,倡导“治疗病人而非疾病”的全人照护理念,在长久的思考与实践中,将爱与关怀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让患者获益,也为同行带去积极影响。 30年来,浙大邵逸夫医院不仅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成为浙江省内学科最全、技术最先进的顶尖医院之一,更始终秉承“给您真诚、信心和爱”的服务理念,推行“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安全文化、高效运行文化、优质护理文化”等人文关爱文化,坚定不移地做温度医疗的“倡导者”,积极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初心使命。  

杭州的这座国际化医院 何以令外籍友人连称“perfect”?

  语言沟通、医疗水平、诊疗费用、就诊流程……对于许多外籍友人来说,在异国他乡看病,并非易事。但前不久,从身感不适到门诊、住院、出院,澳大利亚籍患者Robert仅用三天时间,就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顺利完成疝修补术,这让Robert及家人连称“perfect!”。 一座医院,为何令外籍友人情不自禁称赞“perfect”?近日,10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浙大邵逸夫医院,探索该院方便华侨华人、外籍人士来院就医而提供的系列便利化举措。 中国最早开展24小时全方位国际医疗照护的医疗中心之一、杭州市“国际化医院”称号、“2023年国际化优质医院”称号……翻开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履历,“国际化”频频出现。 此前,一位在韩国做过外科手术但复发的美国籍患者,来到浙大邵逸夫医院寻求治疗。面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焦虑,普外科主任医师黄迪宇始终坚持耐心且专业地解答,以消除其心中的不安。 让海外人士“不见外”,方为心安康复的第一步。走进浙大邵逸夫医院国际医疗中心,诸多细节均体现着“洋气”:国际化诊疗规范、多语医疗及文书服务、全英文沟通及小语种支持、个性化定餐服务…… “除了在服务流程、服务技术上不断精进外,我们还签约了30多家知名国际保险机构,建立了公立医院构架下国际医疗服务体系,拥有全流程国际商业保险管理系统,为海外患者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浙大邵逸夫医院副院长虞洪说。截至2023年,该院已为来自全世界100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78000余名外籍病人提供高水准的国际医疗服务。依托互联网打造“无远弗届”的医疗平台,浙大邵逸夫医院致力于实现中外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虞洪介绍,作为全球顶尖医疗机构—美国Mayo Clinic(妙佑医疗国际)在中国首家联盟医院,针对疑难及罕见疾病的综合诊疗,浙大邵逸夫医院携手Mayo Clinic创建“IMDT三级会诊合作体系”以及“国际罕见病诊治中心”,为国内外患者搭建触手可及的国际尖端品质医疗平台,至今已与Mayo Clinic针对重大疑难疾病开展临床多学科团队研讨会诊677例。 同时,为更好地完成国际远程会诊的提质增量工作,该院还创新设立“重大疑难疾病及罕见病患者公益基金”帮扶项目,并打造“卓越医疗+商业保险+健康综合管理服务”合作新模式,共同研发推出普惠的“确诊保2.0”服务,进一步缓解普通群众对于疑难重症疾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随着杭州城市提能升级、打造对外开放窗口的步伐加快,浙大邵逸夫医院的身影也频繁亮相于国际会议及赛事。 2022年,受杭州亚组委医疗执行委员会委托,浙大邵逸夫医院牵头开展专属的亚运国际医疗直付合作协议、工作模式与流程制定等工作,最终于2023年与亚运官方保险承运商以及相关合作方共同制定标准合作协议,并推广至浙江省内所有提供医疗保障服务的医疗机构。 此外,该院特别推出《杭州第19届亚运会和第4届亚残会医疗卫生服务常用英文手册》,并主办“杭州第19届亚运会和第4届亚残运会医疗保障国际高峰论坛”,特邀来自中、美、日、阿曼等国的领导及专家,线上线下共有3300多位人员参加,助推重大国际体育与国际医学深入融合。 如今,该院已成为国外使领馆、世界知名协会和赛事机构指定在浙江的首选医疗合作医院,参与并完成涉外医疗保障及国际大型会议保障任务30余项,获得美国白宫医疗顾问、国际泳联(FINA)执行医疗委员会主席、亚奥理事医疗委员会主席以及美国跨太洋基金会主席的肯定与称赞。 “国际化”还体现于海外留学生在此蓬勃成长。 2023年,来自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的Kevin M. Zhang(下称“Kevin”)以国际暑期交流项目为契机跨越重洋,来到浙大邵逸夫医院,跟随肿瘤外科周济春医生开启临床见习之旅。 据周济春回忆,当Kevin接触到团队的乳腺癌骨转移预测和预后标志物研究这一前沿项目时,他的眼中闪烁着热情与决心。周济春见状便邀请他参与该项目的综述书写,并在科研思维方面进行深入培训。 最终,两人亦师亦友,共同完成的论文发表于国际知名医学期刊《Cell & Bioscience》。此成果也为Kevin赢得罗马琳达大学医学院的“WEMS Outstanding Student-Faculty Research Award”奖项。 类似的故事,在浙大邵逸夫医院屡见不鲜。据介绍,该院先后与美国Loma Linda University Health、 Mayo Clinic、日本静冈县立病院机构等海外多个顶尖医疗机构建立交流与合作,每年对外派遣员工及接收海外医学人才数以20%速度增长。 目前,浙大邵逸夫医院已累计派遣近3000人次出国进修,接待3500余名海外专家来院访问,接收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550余名医学院校学生与进修生来院实习交流,成为全球认可的海外医学生及住院医生轮转基地。 “很惊喜,中国的医院是如此的先进和国际化。尤其是这里的国际病房,和我在澳大利亚看到的不相上下。听闻浙大邵逸夫医院搭建了非常多的国际合作平台,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医疗人才,能够借此亮相世界。”《塔州华人报》副总编辑胡玫表示。(完)  

浙大邵逸夫医院精细化管理下的“妙方”

微信图片_20240527135021

  阳光洒进整洁的病房,巨大的落地窗让数公里外的钱塘江尽收眼底,但最与众不同的是墙上贴着的彩色“腰线”:红色为污染区、黄色为缓冲区、蓝色为清洁区,患者、家属、医务人员自如地穿梭其间…… 近日,10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位于浙江杭州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在“平疫结合”快速切换病房内,了解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创新成果,探访医院为华侨华人、外籍人士就医就诊的便利化举措。 “在新大楼的建设阶段,我们就按照‘平疫结合’的标准,让空间具备分隔为污染区、缓冲区和清洁区等3个独立区域的条件,必要时实现普通病房与传染病房的快速切换,成为‘平时用得着,应急也能上’的病房。”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说,目前,新大楼作为普通病房收治了神经内科等住院患者。 谈及设立“平疫结合”病房的初心,蔡秀军回忆道,2020年,他在各地走访调研时发现,传染病大楼和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存在“疫时床位供不应求、平时资源无辜浪费”的尴尬局面。如何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有限医疗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成为蔡秀军思考的方向。 “关键是‘快’,医院是与时间赛跑的地方。”蔡秀军介绍,“我们在不改变建筑原有设计的基础上,只要关闭楼层3个区域间的隔离门,启动正负压装置,病房就能在短时间内满足‘三区两通道’条件。” 在参访过程中,新西兰BNE佳讯全媒体集团总经理张书豪一边拍照一边感慨,“根据浙大邵逸夫医院的设计,仅需2、3个小时,普通病房就能快速切换成传染病房,成为短期收治隔离患者治疗场所,有效缓解优质医疗资源紧张等难题。” 作为中国首创的“平疫结合”病房,浙大邵逸夫医院为综合医院建设“平疫结合”可转换病区提供了“邵医样板”,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浙江省改革突破奖,同时牵头制定了浙江省《综合医院病区平疫切换技术导则(试行)》。 “平疫结合”病房只是浙大邵逸夫医院实行精细化管理下的一项创新之举。自1994年建院以来,浙大邵逸夫医院积极探索诊疗模式创新、不断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牵头承担卫生行业规范和标准制定等,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打造独具特色的“邵医模式”。 例如,浙大邵逸夫医院是中国最早实施日间手术模式的医院之一。“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前提下,为患者提供效率更高、费用更低的日间医疗服务,且费用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帮助患者把钱真正花在刀刃上。”蔡秀军介绍,目前,浙大邵逸夫医院已开放340种日间手术术种,日间手术占比为31.34%。 来自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七里乡周弄村的村民周长虎就是日间手术服务的受益者。 64岁的周长虎因劳作落下了静脉曲张、淋巴结肿大的毛病,但因各种原因迟迟没有手术。在浙大邵逸夫医院下乡帮扶干部劝说下,周长虎来到浙大邵逸夫医院就诊。“本来以为做手术需要住院,没想到挂号当天就顺利完成了手术,术后观察后就成功出院了,节省了不少费用。”周长虎感激地说。 “从院前到院后,从术前到术后,我们持续‘患’位思考,不断健全精细化管理体系,科学、规范、全面地为患者提供有深度亦有温度的优质医疗服务,让人民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安全感。”蔡秀军如是说。 2020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大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管理创新奖”,表彰医院在质量创新、标准创新、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创造等卓越绩效管理中取得的成效。浙大邵逸夫医院是首个入选该奖项的医疗机构。(完) (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平疫结合”病房。曹丹摄)  

中国电视-《中国探月》:巧妙解读,展现探月不凡路

主持人5

中国电视-《中国探月》:巧妙解读,展现探月不凡路 中继卫星、晕轨道为何物?甚低频宇宙射电信号、8级硬度岩石分别意味着什么?《中国电视》邀您关注《中国探月》,看看节目主创团队如何见招拆招,用比拟和文学化的手法来化解航天专业名词。 对于许多普通观众而言,航天领域的术语往往一知半解甚至一头雾水,尤其在新媒体时代,观众们对满屏艰深的专业名词或科教片式的“授课”,已无力吐槽。为解决这一问题,让外行人看得懂“内行话”,主创团队引入“导赏”这一解读技巧,为观众架起科普的虹桥。负责“导赏”的是节目主持人,其富有激情的解说,每每让观众跟随中国探月路心潮起伏。而类比法与古诗词则堪称隐形的“导赏员”。比如,在解释为什么降落月背是个更大胆的梦想时,纪录片用链球运动的特征类比月亮和地球间的位置关系,又用俄罗斯方块游戏类比登月探测器的精准下降和位置控制。又如,在阐释光影和投射关系时,片中用李白诗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引出中国科学家的畅想。将通俗易懂的类比与耳熟能详的诗词融入科学知识的讲述,这种巧妙的处理手法,让原本看似高不可攀的航天科普,瞬间有了亲和的面貌。 《中国电视》邀您收看《中国探月》更多精彩内容: 第二集:https://yspapp.cn/24Ih 中继卫星、晕轨道为何物?甚低频宇宙射电信号、8级硬度岩石分别意味着什么?《中国电视》邀您关注《中国探月》,看看节目主创团队如何见招拆招,用比拟和文学化的手法来化解航天专业名词。 对于许多普通观众而言,航天领域的术语往往一知半解甚至一头雾水,尤其在新媒体时代,观众们对满屏艰深的专业名词或科教片式的“授课”,已无力吐槽。为解决这一问题,让外行人看得懂“内行话”,主创团队引入“导赏”这一解读技巧,为观众架起科普的虹桥。负责“导赏”的是节目主持人,其富有激情的解说,每每让观众跟随中国探月路心潮起伏。而类比法与古诗词则堪称隐形的“导赏员”。比如,在解释为什么降落月背是个更大胆的梦想时,纪录片用链球运动的特征类比月亮和地球间的位置关系,又用俄罗斯方块游戏类比登月探测器的精准下降和位置控制。又如,在阐释光影和投射关系时,片中用李白诗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引出中国科学家的畅想。将通俗易懂的类比与耳熟能详的诗词融入科学知识的讲述,这种巧妙的处理手法,让原本看似高不可攀的航天科普,瞬间有了亲和的面貌。 《中国电视》邀您收看《中国探月》更多精彩内容: 第二集:https://yspapp.cn/24Ih

中国电视-《奋楫家国——碧水长歌颂端阳2024》

主图(p2)

一岁一端午,蒲月粽飘香。北京时间6月10日晚8点档,《中国电视》邀您关注《奋楫家国——碧水长歌颂端阳2024》,带您感受中国端午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节目以“奋楫家国”为主题,携手秀美的屈原故里湖北宜昌,将主舞台与长江西陵峡两岸富含历史文化元素的延展舞台有机结合,通过创意歌舞、戏曲节目、民乐、音乐剧、人物故事短片等多种形式,将山水美景、人文气象、文艺表演创新融合,营造寄情山水间、放歌迎端午的浓郁节日氛围,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节目中台湾屈氏后裔探亲故事展现割舍不断的血脉深情,法国小朋友的中国圆梦之旅传递出跨越国界的温暖情谊。 《中国电视》邀您收看《奋楫家国——碧水长歌颂端阳2024》更多精彩内容: https://yspapp.cn/2cu5

中国电视-《探秘古格》

世界屋脊,神秘国度。《中国电视》邀您跟随纪录片《探秘古格》的镜头,走进高原秘境,一同探寻中国西藏古格王国遗址背后的故事。 西藏阿里地区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土林绵延不绝,自然奇观不可胜数。只有穿越土林,抵达中国西藏札达县,人们才能触摸到一个传奇王国留下的印记,它就是古格王国遗址。古格王朝是中国吐蕃王朝最后一位赞普的王孙建立的王朝,随着王朝的诞生,“阿里”一词开始使用,意思是“领地”。在这里,古格王国繁衍生息了700余年,孕育出灿烂的文化。 节目以“小切口”的纪实讲述方式,展现了古格王国遗址的历史、文化和当地风貌,并跟随文物保护专家的脚步,带领观众了解整座遗址的布局及保存情况,呈现古格王国遗址考古发掘、研究与保护工作及成果,并从一位遗址管理处工作人员的视角展示遗址中留存的壁画。 《中国电视》邀您关注《探秘古格》更多精彩内容: 《探秘古格》:https://yspapp.cn/2aC0  

蒙特利尔犯罪活动增加 治安形势堪忧

七天记者 颜宏 自新冠病毒疫情以来,蒙特利尔的治安情况每况愈下,抢劫、街头打架斗殴、枪击导致的死亡、受伤等案件经常登上媒体头条,刚刚发布的蒙特利尔警察局SPVM(Service de police de la Ville de Montréal)2023年年度报告也再次证实了这一点。在2023年,SPVM接到了近160 万个打往其911报警中心的电话,比上一年增加了约 10%,其中超过 403,000 个电话(约四分之一)需要警方干预,这一增幅反映出本市犯罪率普遍上升的情况。接到报警电话后,警员的平均出警时间为6分23秒,比去年增加了13秒,也比过去5年的平均值增加了27秒。 去年全市的刑事犯罪案件超过 112,630 起,与 2022 年相比增加了 11% 以上,比过去5年平均值增长了17%,可以说除了凶杀案数量下降外,其他犯罪问题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严重。 与过去五年平均水平相比,2023 年增幅最大的犯罪活动是针对人身的犯罪类别,达到 29.4%。记录在案的涉及人身伤害的各种犯罪活动有31,009起,比前一年增了13.2%。针对人身的犯罪中,除了全年只有31起凶杀案与2022同期相比减少了26%外,其他导致死亡的犯罪、谋杀未遂、袭击、性侵犯、抢劫和其他犯罪都在增加。其中增加最显著的是抢劫,2023 年共发生了3,111 起,与2022 年相比增加了 26.1%,与五年平均水平相比增加了 39%;其次是袭击事件,2023 年共发生了17,934 起,与 2022 年相比增加 13.4%,与五年平均水平相比增加 33.4%。与2022年相比,性侵案件下降 1.2%,但与五年平均水平相比还是增长了 6.9%,达到2,182 起。 针对财产的犯罪活动有62,384起,比去年增了11%,比过去5年的平均值高出24.5%,而且各个类别的财产犯罪活动均有所增加:纵火、入室盗窃、机动车盗窃、低于5000元的小偷窃、持有赃物、欺诈和恶作剧等等。其中增加最显着的是纵火案件,2023 年共有538 起,与2022年相比增加 34.2%,包括2023年3月发生在蒙特利尔老城的Airbnb纵火事件,造成 7 人死亡、9 人受伤的50年来最严重火灾,遇难者中包括来蒙特利尔参加国际会议的华裔博士吴岸。另外,去年的车辆盗窃案也在继续急剧增加,超过 11,750 起,而前一年仅为 9,580 起。2023年,SPVM 在省内及省外逮捕了 538 名涉及财产犯罪的嫌疑人,追回了 6,384 辆被盗车辆。而小偷窃和欺诈案件的增幅较小,但去年也分别有25,617 起和 … Read more

立德树人 桃李满园 ——蒙特利尔佳华学校举办30周年校庆

  中国驻蒙特利尔副总领事王红(左)和佳华学校校长荣萌(右)为获得“杏坛不老松——特殊成就奖”的四位老师颁奖。 文图 / 七天记者 颜宏 5月31日晚上,蒙特利尔佳华学校在Brossard市举行30周年校庆典礼。中国驻蒙特利尔副总领事王红,Dawson学院院长Dianna Gauvin,蒙特利尔华人联合总会名誉主席邵礼平、主席曹寿康,加拿大中国文化艺术协会主席余绍然,魁北克中文学校协会资深顾问陈喜澄、副会长潘宏,蒙特利尔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席黄显淑,蒙特利尔上海同乡会会长沈俊华以及佳华学校的师生、家长、校友近400人欢聚一堂,庆祝这个难忘的时刻。联邦总理特鲁多也特地为佳华学校30周年校庆发来贺信,由佳华学校的英语老师Kevin现场朗读。庆祝现场,佳华学校还浓墨重彩地为辛勤耕耘的老师们颁奖,让这些已经在佳华学校工作10年、20年、30年以上,平时习惯于讲台的他们也走上万众瞩目的舞台,迎接全场的掌声和祝贺。 王红副总领事在致辞中指出,三十年来,佳华学校从无到有,克服校舍、财务、人力等方面的困难,开设简体中文、数学、法语、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课程,致力于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校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为海外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承,为中加两国沟通交流,为增进两国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日常教学工作之外,佳华学校还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组织和参与“寻根之旅”夏令营,教师培训班,中华文化知识大赛,朗诵、书画、作文比赛,当地文化节、文化日等社会活动;参与为加拿大青少年糖尿病基金会组织和祖国灾情捐款等公益活动。 荣萌校长在讲话中首先回顾了25周年校庆时的盛况,不无感慨地表示一晃5年又过去了,这五年可以说是不平凡的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学校的节奏,海外华文教育大业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消极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并没有消磨佳华人的意志,为了海外华文教育事业,为了华人子女能够守得住中华文化这个“根”,老师们花费了很多的心血,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30年来,数以万计的佳华学子遍布加拿大、美国等地,有的学生回中国深造并参加工作。30年来,佳华学校没有辜负这个名字,她不仅是一个学习中文的理想场所,还成长为一个海外华文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本地华人社区中家喻户晓的“品牌”。 源起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还没有对中国大陆直接开放移民申请,来到蒙特利尔的华裔除了主要源自广东的老移民后代、亲朋外,还有来自港澳台以及其他海外地区的移民,以说广东话、用繁体字为主。当时蒙特利尔少得可怜的几所中文学校主要由来自台湾和香港的移民创办,其教学理念和教材均来自港台地区。一些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子女即使在家里跟父母说普通话,使用简体字,但若想去学校学中文,就必须去这些港台移民开设的学校里学习繁体字。 毕业于中国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来到加拿大后在麦吉尔大学(McGill)攻读教育管理学硕士学位的荣萌由于在国内积累了教学经验,在读书期间就开始兼职在麦吉尔大学教授中文,随后又拓展到蒙特利尔本地的中文学校。在中文学校里,教授繁体汉字、用注音符号教授拼音对已经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的荣萌来说并不是难事,但中文学校里的所谓民国文化氛围让出生和生长在新中国的荣萌很不适应。比如教材中经常有美化国民党、丑化中国大陆的内容,有的信息甚至完全扭曲历史和事实。再比如,在一些台湾文化中的重要节日或场合,学校都会升旗,学生们要唱青天白日满地红。 其实不止荣萌有这种不舒服的感受,不得不把孩子送去中文学校的不少留学生们家长们也纷纷吐槽。由于荣萌是教师出身,又在学教育管理,几个留学生就撺掇着荣萌创办一所大陆背景的中文学校。当时在整个加拿大,由来自大陆人士创办的简体中文学校还没有先例,这个建议一开始让还在忙于学业和生计的荣萌觉得遥不可及。但讨论的次数多了,独立办学以适应华人社区需求的图景便逐渐清晰、立体起来。1992年,非营利组织——加拿大中国专业人士协会(CPAC)创办,该协会的宗旨中就有一条建立一所使用中国教材中文学校的设想,作为该协会创始人之一的荣萌的爱人陈志强先生和另外两位协会创始人一起决定大家平均出资、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创立一所中文学校,并指定荣萌负责具体事宜。 由于没有经验,也不知道市场反馈如何,他们决定先做一个市场调查。于是在当时的《华侨新报》上刊出了一份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是否支持开办一所汉语普通话和简体字教育的学校,希望开设哪些课程,用什么教材,上课的频次如何等。调查问卷刊出后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热烈反响,每天回复问卷的传真响个不停,还有很多回信寄来。出乎大家想象的是,不仅是来自大陆的华人家庭希望孩子学习普通话、汉语拼音和简体中文,一些已经学习繁体中文的孩子家长也希望把孩子转过来学习简体中文,觉得那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除了中文课,还有很多人希望能开办维持华裔优势的数学课,以及补充当地法语教育为主的英文课,当然还有人希望开设美术课、围棋课等课程。 荣萌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开学注册时的盛况。当时他们在Dawson学院连接地铁的入口处设立了一张桌子,结果陆续赶来的人们排起长长的队伍,引得路人侧目。最终注册报名的学生达到了100余人,一下子开了中文、数学和英文共12个班。在当时的中文学校只教授繁体中文的大背景下,佳华学校一开班就显得如此与众不同,而且把这种不同一直延续至今。作为加拿大第一所由中国大陆人士建立的学校,佳华学校一成立就受到蒙特利尔、多伦多以及温哥华等地华人媒体的报道,让那时人数还不太多的大陆背景移民和留学生欢欣鼓舞。以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为宗旨的佳华人更是靠着严谨的教学态度、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以及高水准的教学质量而赢得了口碑,很快发展成为加拿大最大的中文学校之一,高峰时有近2,000名学生同时上课。佳华学校还是中国首批“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上海市“海外推广中心”,HSK、YCT大型汉语水平考试承办单位,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组团学校等。 初心 30年来,佳华学校以在海外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润物无声的传道授业梦想凝聚了100多名毕业于国内名牌学校,在社会各界获得不同成就的教师队伍,这支在梦想和情怀感召下的教师队伍不仅稳定而且极其负责,把孩子们教好对他们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情,为此付出多少辛苦、多少努力都值得。 提起佳华学校过去30年经历的风雨和辉煌,荣萌记忆犹新并感触至深的是最初的特殊汉语教学失败的经历,至今说起来都情不自禁地落泪。 在学校开办的第一年,荣萌自己的一批洋学生希望也能让自己的孩子来学习中文,特别是针对一些从中国收养来的华裔儿童,希望他们能接触中华文化。热心的荣萌当时觉得不成问题,大手一挥说“那就都来吧”。但是这些完全没有中文环境、在本地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与在家说中文的华裔孩子根本无法共融。老师们想尽了各种办法也无法让没有一点中文基础的老外孩子跟上课堂的节奏,而这些老外的孩子们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听不懂,学不会,于是不再对中文感兴趣。当初欢欢喜喜把孩子送来的家长不得不把痛苦到哭泣的孩子们领走,这让荣萌心里充满了煎熬和内疚。但她没有气馁,更没有放弃这些孩子的求知欲,而是通过与老师们反思和讨论,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包括成立特殊班,把这些有特殊汉语学习需求的孩子单独放在一个班,不和有华裔背景的孩子混在一起;不能使用通用的汉语教材,而是使用专门针对外国儿童学中文的教材;教特殊班的老师不仅要进行专门的训练,还需要能说英语或法语以便和孩子沟通等。 在荣萌校长的带领下,佳华学校管理团队不仅花费精力、人力在教学办法、教材上做出改进;为了让学生真的学到知识,她们还在财务上舍得投入。2000年前后,一套由北京语言大学编撰的学习中文教材经过千挑万选、反复讨论试用后被认为非常适合特殊班的孩子们,但由于那套书的目标受众是外国人,印刷非常精美,一本薄薄的课本就要70元人民币,再加上练习册、活动手册等,还有运费、通关等费用,成本之高一下子让原本不收课本费的佳华学校承担不起。 佳华学校从创立之初就一直本着非赢利的原则,能省则省,尽可能让学生家长支付不高的学费。为了省钱,每周六来教课的老师没有如当地社会一样按工作时间来计算薪水,而是象征性地领取几十元的交通补贴,“几乎就是做义工”;为了能节省费用,当Dawson学院发出教室租赁涨价的通知时,荣萌都会到负责人那里去讨价还价,尽可能把租金涨幅降下来,同时为了节省保安费用,佳华学校还在课间派出自己的老师维持秩序。但为了那些喜欢中国文化的孩子们,荣萌及其管理团经过权衡后拍板决定由学校消化教材的额外开支,目的是把特殊汉语教育系统建立、完善起来,让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学习中文的乐趣,并坚持下来。如今佳华学校的特殊汉语班已经非常成熟,如数学班一样名声在外,成为老外孩子学汉语的首选,也是其他海外中文学校学习和取经的榜样。 正是由于从荣萌校长到每一位老师的初心和努力,让佳华学校走过了三十年“沐风雨、育桃李、迎朝阳、奋图强”的光辉历程。展望未来,荣萌借用民族英雄岳飞《满江红》的诗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并强调佳华学校将戒骄戒躁,不图功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为推广中华文化,为华人的子女能继往开来,学好中文,守住中国文化这个“根”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电视-《农耕探文明》

感受自然法则与人类智慧在农耕领域的完美结合,《中国电视》邀您关注《农耕探文明》。 系列纪录片《农耕探文明》以22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着眼点,用丰富的视听语言,系统展现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和创新成果,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的功能价值,生动呈现农耕文明所承载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向世界展现发掘、保护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 为更好地呈现诞生于不同地理地貌、不同风土人情中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节目组穿梭山林牧场,攀爬山地梯田,踏进田间地头,运用大量航拍摄影技术,呈现农遗地的自然风貌、生态系统;利用延时摄影技术,展现山林牧场、田间地头的季节更替、万物生长;利用微观视觉表达方式,捕捉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局部和细节。节目中前沿视听技术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广泛运用,形象阐释了农业文化遗产的运作原理,为观众徐徐铺开一幅中华农耕文明的画卷。 《中国电视》邀您收看《农耕探文明》更多精彩内容: 《农耕探文明》:https://yspapp.cn/2al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