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脑重新编程——蒙特利尔神经障碍FND诊所创造奇迹

七天记者 颜宏 物理治疗师Pierre-Luc Lévesque帮助患者重新给“大脑编程” 蒙特利尔大学医学中心CHUM(Centre hospitalier de l’Université de Montréal)是北美地区最大、最现代化的医院,仅主楼就能提供772个舒适宽敞的单人病房,39个配备现代化设备的手术室、超过400个涵盖各个领域的会诊及检查室。它 由三所蒙特利尔最古老的医院组成,其中l’Hôtel-Dieu,由蒙特利尔的奠基人之一、北美首位护士Jeanne Mance创立于1642年 。另两所分别是1880年创立的l’Hôpital Notre-Dame以及在1908年创立的 l’Hôpital Saint-Luc。 除了现代化的医疗配套设施,CHUM还有700名医学教授,每年可培养6000名医疗系统的学生和实习生,一直走在医学研究和探索领域的前沿。,2021年CHUM又合并了功能性神经障碍Functional neurological disorder,(以下简称FND)诊所。该诊所成立于2018年,以加拿大全国独一无二的干预手段正在创造生命奇迹,至今已经改变了至少100人的命运。 不容忽视的疾病 功能性神经障碍,以前也叫做转换障碍,是一种具有明确症状的自主运动或感觉系统疾病,包括功能性运动障碍、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功能性感觉障碍、功能性认知障碍、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等一系列疾病。其复杂多样的临床特点给这种疾病的诊断带来困难,长期处于不为人知而又毫无办法的“灰色地带”,其较高的发病率、病残率以及极高的医疗资源消耗率时刻提醒人们:此病不容忽视。 Stefan Morisset是一名年轻的职业摄影师,2016年开始出现FND的最早症状,表现为双脚不由自主地不断重复一个动作,一只脚的位置还总是处于异常的状态。到了2018年,这些症状开始出现在右手上,严重的时候连字也写不了。当时他被诊断患上了肌肉张力障碍,一种以肌肉不自主收缩为特征的疾病。但治疗的效果却不明显,反而有加重的趋势,到了2020年开始出现下巴疼痛,逐渐升级到颈部疼痛、全身颤抖、手臂烧灼般疼痛……他对噪音变得异常敏感,几乎要一直戴着耳塞;光线对他来说也变得非常刺眼,以至于他无法再看手机或屏幕,每天在黑暗中卧床不起;因为疼痛,他几乎无法说话和动弹。但面对如此严重的症状,每次检查的各项指标都是正常的,找不到问题出在哪里,每个接待他的医生都告诉他这是神经上的问题,我们帮不了你。2022年12月,他在一名神经科医生的指导下来到CHUM,最终确诊患上了FND。在完成了为期8周的有针对性治疗后,他觉得自己从一个只能发挥身体5%机能的“僵尸”,变成了一个能发挥80%机能潜力的正常人:他可以出门了,兼职地恢复了工作,还在今年春天举行的一场摄影比赛中获了奖,他每周会见见朋友并去健身房两次。 Stefan Morisset的经历只是众多FND患者的一个个案,实际上FND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主要由无意识和非自主发展的神经症状或缺陷组成,通常涉及运动或感觉功能。症状表现难以用已知的病理、生理机制或神经解剖通路的知识来解释。比如功能性肌肉无力或麻痹、不自主运动、异常的动作、不明原因的疼痛、吞咽障碍、语言障碍(失语、语言模糊)、癫痫发作、感觉障碍及特殊感觉(视觉、嗅觉、听觉)障碍等。症状可以单次或反复发作,也可以转为多样化的慢性病程。时至今日,FND依然很神秘,它的诊断并不能严格依赖指标或“规则”,通常是最后一种的猜测。基于无法用已知的病理、生理等医学知识来解释这些症状,一般是在排除了其他所有因素后,才会得出这一诊断。 这一疾病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大部分的患者年龄在35到50岁之间,实际发病人群更广,从幼儿到老者皆有可能。女性患者更常见,是男性患者的2到3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原本不太为人所知的患病人数变得愈发不容忽视。有统计数据显示,受到FND折磨的人数与帕金森或多发性硬化症一样多,而FND也成为神经科门诊就诊的第二大常见原因。 诱因及治疗 与其他功能性神经症状障碍一样,FND也适用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结合易感因素、诱发因素和维持因素来阐释,个体差异、生物、心理或社会因素等都对其有影响。 在易感因素中,女性、情绪和人格障碍、神经系统疾病、其他健康问题、人际关系困难、家族精神疾病史等都是值得注意的风险因素。 目前的数据显示50%-80%的FND确诊患者存在诱发因素,这些诱发因素包括遭遇过身体伤害或事故;做过手术或创伤性医疗干预或内科疾病;遭遇过情感变故;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如严重的偏头痛、贝尔麻痹、眩晕和腕管综合症等。 维持因素则包括生理和社会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如长期疼痛;健康状况不佳;持续存在的家庭、工作或学校相关未解决问题;未经治疗的焦虑、抑郁;与疾病或残疾有关的经济利益纠纷;坚信自己存在其他疾病;法律诉讼;发病可缓解生活压力,而康复可能会再次招致压力的认知等等。 按照CHUM诊所负责人Arline-Aude Bérubé博士的说法,FND是一种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混合体,有点像鸭嘴兽,介于鸟类和哺乳动物之间。按照目前治疗FND疾病的基础理论——贝叶斯大脑模型的说法,人脑是以“预测模式”运行的,它在不断地预测即将到来的感觉,而不是反应性的。就比如说,一位家长听到自己的孩子说班级里有小朋友出现了头虱,那这位家长的头可能就会觉得也很痒,这种痒的感觉是真实存在的,但它不是来自头皮的虱子,而是来自他的大脑,是大脑根据前因后果计算出的应该感受到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是自我意识,也不是精神上的弱点,而是由“大脑预测错误产生”的真实症状。 因此可以针对这种“预测错误”给大脑重新编程,使其能重新并正确地控制自己的感知。比如一个不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的人会怯场,而怯场会引起恶心、气短、颤抖、胃痛等真实症状,但如果告诉自己出现怯场的情况是正常,并且自己能应对地很好时,人的大脑就会遵循预测并减轻这些症状。 CHUM的FND诊所治疗团队由神经科医生、神经疾病学家、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组成。语言治疗师帮助有语言障碍的患者改善语言沟通能力;物理治疗师通过物理治疗的方法,帮助患者改善身体状况;职业治疗师则帮助患者重新获得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能力,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福祉。 所有的治疗都是围绕“刺激患者的周围神经系统以纠正大脑的错误预测”而进行的。比如对于无法爬楼梯的患者,他们采用的方法之一就是让他们按照节拍器的节奏行走,遇到楼梯也不能停下来,由此打破他们大脑中的预期,再通过镜子或拍摄的小视频让患者看到自己的成功,强化楼梯可以走的意识。 再比如,想办法让患者承担“双重任务”,以分散其注意力。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一名患有头疼和不断颤抖的患者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找到一套有助于缓解颤抖的技巧。她随身携带一些超级酸的糖果——一种被称为“感官零食”的东西,当她感觉要出现症状时,就在嘴里放一颗,这超级酸的可怕味道能分散她的注意力,并防止颤抖。 自2021年以来,FND诊所已经接待了100名患者,缓解了他们的病症,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作为一个研究和教学相结合的机构,除了研究、诊断和治疗一直走在前列,FND还欢迎并培训住院医师、护理人员、神经心理学学生以及合格的医生。  

浓墨重彩著华章 倾尽余生扬大风 ——张大千再传弟子、大风堂传人、“萌虎”画法第一人张近生

浓墨重彩著华章 倾尽余生扬大风 ——张大千再传弟子、大风堂传人、“萌虎”画法第一人张近生 七天记者 颜宏 张近生创作中 在中国绵延5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中,作为中国传统国粹之一的书画艺术一直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古往今来,它犹如一条风景秀丽的长河滚滚向前,虽有时狂暴湍急,有时滞流平缓,但从未断流,汇成今天这样一条浩浩汤汤的艺术大河,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其中一朵不容忽视的瑰丽浪花就是由张善子、张大千兄弟二人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创立的大风堂画派。这对昆仲开堂收徒,传道授艺,所有弟子皆被称为“大风堂门人”。“大风堂”具体有多少门人,并没有确切的数字,但这一画派内名家众多,影响力遍及海内外,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中华当代画坛的中流砥柱。 “大风堂”是一个有别于“长安画派”、“海上画派”、“京津画派”等以某个具体区域划分和命名的画派。它是一个延续、开放、包容性极强的中国画画派,不管是人物、山水、花鸟画种,还是工笔、写意、泼墨泼彩等画法,大风堂画派的画风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特色鲜明的特征,尤其重要的是这一画派的画家各个功力深厚,追求个性,且紧跟时代潮流,有着强烈的符号特征,让门下弟子无不以出自大风堂门下而为荣。现定居于北京、被誉为中国画坛开创“萌虎”画法第一人的张近生就是其中的一员。 罕见“萌虎” 1955年在千年古都开封出生的张近生从小喜欢画画,到中学时达到痴迷的程度,一有时间就自己描啊、画啊,因为把课本画得乱七八糟,而受到父母的责骂甚至责打。上个世纪70年代初作为开封第一届国画班中年龄最小的学员开始系统学习国画艺术,先从工笔仕女、没骨花卉入手,继学山水、动物画,尤以画狮、虎、豹、猿见长。1974年正式拜开封著名的书画家、张善子和张大千的入室弟子李宝铎为师,专攻画虎。其实早在拜师之前,张近生就已经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画虎。为了画好老虎,天资聪颖而又异常勤奋的张近生师法古人,临摹古人的经典画作,历朝历代的画虎名作,特别是大风堂的创始人之一、堪称民国画虎大师的张善子的老虎图;师法造化,观察大自然中的狮虎猛兽,跑遍了开封、北京、上海等地的动物园,常常在狮虎山前一呆就是一整天;师法自心,跟着自己的创作灵感、创作欲望走,再加上李宝铎老师的精心调教,他在画老虎方面进步很快,声名鹊起。 赢得了广泛赞誉的张近生却渐渐发现自己在掌握画虎技法后笔墨娴熟,可以画得很快、很好,虎作品幅幅精彩,从没有画坏过。这让他开始反思,做为一个艺术家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是有一定难度的,不可能如此熟练。思来想去,他认定自己落入了传统技法的窠臼之中。未来怎么办?自己是亦步亦趋地继续在传统里构图临摹?还是冲破传统桎梏求新求变?在不安、迷茫乃至痛苦中挣扎的张近生深知绝不能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要想办法突破。为了帮助自己下定决心,他还专门刻了一枚“癸亥变法”(1983年)印章,时刻提醒自己。张近生主动停止了给自己带来显赫声名的虎作品传统画法,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上,每天研究古今大师的著作和画作,甚至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干脆完全放下画笔,如饥似渴地探索和汲取更高境界的艺术和文学素养。 张近生早期画虎主要采用小写意类画法,后来经过多年的研磨思考,受到张大千泼墨泼彩山水的启发,再加上艺术素养和眼界的提高,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一下子找到了徐悲鸿画马、黄胄画驴的大写意精髓,创造出阔笔泼墨画法,补景亦用泼墨,整幅画只用淡彩稍加点染,把“虎威”、“虎情”和“虎趣”融汇入自己的笔端,创造出独具魅力的“萌哒哒”老虎,被誉为“萌虎”画法第一人。 自古以来,虎都被认为是“百兽之王”,代表着威严、权利、荣耀,是体现吉祥与平安的瑞兽,而虎之坚忍不拔、傲视群雄、勇猛精进的特征更是中国精神的写照,受到大部分人的喜欢。又因着有镇宅、避邪、运通、发财等寓意,从而成为名门豪宅、达官显贵家的客厅、书房、走廊等墙壁挂画、装饰画的主要题材之一。 传统国画中的老虎大部分只表现虎的威猛,要么上山要么下山,基本上是程式化的。而虎作为十二生肖之一已是画坛的老题材,要做到独树一帜非常不容易。要求画家独具慧眼,破陈规而出新意。在张近生30多年的苦心钻研下,他笔下的虎不再是大自然或动物园笼中的虎,而是由其“心象”而生的“虎”。既承师门又博采古今名家各派之长,不仅在虎的造型、笔墨技巧和创作构思上有独到之处,还将人的喜怒哀乐注入“虎”中,表现出老虎温情、个性乃至诙谐、萌宠的一面,受到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喜欢。 通常来说,“威”可以说是画虎的灵魂和本质,画虎就要画出“百兽之王”的神威与气势,张近生笔下的老虎“或蹲或卧,或伏或跃,或潜行或狂啸,千姿百态,无不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用酣畅淋漓的笔墨表现虎的神态、神情、神威。更难能可贵的是,张近生的大写意水墨虎将人的悲欢离合、七情六欲注入其中,让观者从中窥见人性、人情、人间百态和社会万象,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的《静观人间群犬争》《天伦之乐》以及老虎四条屏《喜》《怒》《哀》《乐》等,与其说是画虎,毋宁说是在表现人,具有丰富的哲理和浓郁的人情味。凭借作品立意上的“特”,造型上的“奇”,张近生的老虎妙趣横生,无论是卧虎、奔虎、还是眯眼笑的虎、搔首回眸的虎……虎不仅被巧妙地人格化,而且寓意深刻,趣味盎然。他的画作《驱邪赖此公》《笑世间可笑之人》《何须眉眼来传情》《难得糊涂》《悄悄话》等,无不传达出画家丰富情感和人生智慧的沉淀。 张近生作品:虎年大吉 书画同源 采访中,张近生多次强调,中国画从立意到技法都与西方画派大不相同,中国画画家笔下之作应该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才能完整体现出中国画应有的文化品位。作为画家,书法一定要好,画中书法提拔得体,文字内容寓意深远,是一个画家成熟专业的标志。传统书画界也认为,一副好的国画作品须“诗、书、画、印”俱佳方能称之为佳作。大风堂创始人之一的张大千不仅是蜚声中外的国画大师,还是著名的书法家,在继承中国优秀书法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独具特点的“大千体”书法。 “大千体”的书法有个很明显的特征,即结字倾侧跌宕,仿佛振翅欲飞。这是受到很多魏碑写法的影响,侧锋较多源自北碑中的“刀法”;结体的右肩高耸,来自于魏碑的“横画紧结”,并糅入了其师李瑞清与曾农髯的书意。振迅天真、跌宕飘摇的张大千书法,由此也被誉为“风幡体”。而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早年初学书法的张近生曾得到一本没有封面、封底的字帖。虽然不知道作者是谁,但因为喜欢里面的字,揣摩、临摹了20多年,直到后来才知道这本无名字帖居然是张大千的恩师、碑派书法家李瑞清的墨迹。 天天练习“大千体”不缀的张近生书法继承了张大千的笔意,就如张大千所说的“要在刚劲快利中求柔美谐和,柔美谐和里要有刚劲快利,在柔美姿媚中找刚强中正”,“下笔一定要有遒健、圆劲、生动的意趣,一直连绵不断,行笔要快而速,不可迟缓。”达到了“骨力”和“矩形方阵内在之美”的和谐统一,以至于张大千的女儿张心庆在接受采访时对张近生的大千体书法给与很高的评价,说:“大风堂门人张近生的书法神采风韵颇似先父,而且又创出了个人的风格,大风堂有了龙的传人……好似当年见到父亲字迹般倍感亲切。” 张近生大千体书法 实际上,张近生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画虎、书法上,他的泼墨泼彩山水、金碧朱荷艺术造诣更深。不仅传承了师祖大千先生开创的泼墨泼彩技法,而且形成了独有的书画艺术语言和风格,受到海内外艺林同行及书画藏家们的青睐!当下,他是全面继承张大千大风堂艺术四大绝学鲜见的传人。张近生的泼墨泼彩山水、荷花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意境为人们带来了空灵秀美、神奇幽深的境界,创造出具有斑斓色彩和诗意空间的艺术世界。 张近生作品:大千泼墨泼彩花卉 早在1995年,张近生就在河南省会郑州举办了《张近生百虎画展》,成为当地建国40多年来首次以个人名义举办的国画展,辐射河南17个地市,引发巨大反响。至今他已经在台湾、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潮汕、东莞、山东、四川等海内外成功举办个人大型画展30余次;出版有《张近生画虎》《张近生书画新作》《走进台湾摩耶精舍》《张近生书画集》《张近生书法集》等多部书画集;其个人传略、作品被收入《世界美术家传》等诸多名人大辞典。他的书画作品在北京瀚海、保利、中鼎国际、阳光国际、北京世纪金泽、亚洲宸泽、海南世纪来国际等国内外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不断成功拍出,屡屡刷新拍卖纪录,并在北京、上海、广州、广东、山东、河南等地建立了自己的独立艺术工作室。 “丹青不知老将至,皓首依然歌大风”。如今年近古稀的张近生在提升自己艺术修养、文化内涵、书画造诣的道路上不断攀登艺术新高峰。 张近生作品:大千泼墨泼彩山水 (本文所有图片由张近生先生提供)  

海外华媒甘肃行——走进安多牧场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下发《关于公布第八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的通知》(农产发〔2024〕1号),甘肃安多清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正式获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这标志着甘南州夏河县首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诞生,将是青藏高原牦牛有机产品走出甘肃、进军全国消费市场的重要里程碑。 甘肃安多清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始建于1956年,前身是国营夏河县食品厂,现为安多集团全资子公司,企业注册商标“安多牧场”。2012年-2015年先后建设食品公司搬迁扩建项目、熟食品生产线,具有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化牦牛藏羊屠宰、加工及熟食产品生产线,现有牦牛、藏羊肉冷链产品产能1万吨,冷链仓储静态库容3万立方米,甘肃安多清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具有年生产2000吨熟肉制品产能。 安多牧场先后被认定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品定点生产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产品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国家生态原产地认证”“中国有机产品认证”“HACCP认证”“Halal认证”“欧盟及英国有机加工认证”“美国有机加工认证”“ISO国际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甘南州政府质量奖”等,产品深受省内外消费者喜爱。 其主营产品市场销售半径覆盖东部沿海主要一二线城市,在省内外设立产品展示和直销窗口,在北京、天津、西安、深圳、昆山、苏州、长沙、成都、拉萨、兰州、临夏、合作、夏河等开设16家门店,在合作、夏河、临潭、 兰州、天津等开设5家安多牧场牦牛火锅店。此外,通过直播带货、宅配送、线上销售等多种方式实现直营直供,同时通过线上直播实现牦牛、藏羊全网预售,打通了草原到餐桌的通道。现已成为央企采购单位、政府集采平台、大型餐饮连锁企业、高校食堂重要渠道供应商,把甘南草原最优质的牛羊肉送到了城市千家万户的餐桌。【华媒甘肃行——安多牧场助力乡村振兴】牦牛产业是青藏高原支柱产业之一,青藏高原牦牛藏羊资源是宝贵的资源,牦牛产业关系着涉藏地区广大牧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安多牧场近年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牦牛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特别是在中海油的有效支持下,积极投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行动中来,多年持续扶持贫困村户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巩固和拓宽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为甘南30多万牧民牦牛藏羊的出栏提供了保障和农牧民增收脱贫做出了重要支持。 该企业地处甘、青、川交界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养殖基地分布在甘肃省甘南州、四川省阿坝州、青海省黄南州、果洛等周边4个地州18个牧业县。通过实施“公司+合作社+牧户”的模式,面向全县各牧业乡镇,推广开展牦牛、藏羊订单式生产,与专业合作社、牧户签订《牦牛、藏羊订单合同》,间接带动农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300 多个,与牧户形成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公司通过发展订单牧业,有效促进牲畜出栏,不断巩固产业帮扶成果,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海外华煤甘肃行—甘加秘境

甘加景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景色优美宜人,被称为 “甘加秘境” ,“甘加秘境”景区有水草丰美的甘加草原,有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八角古城,有千年古刹作海苯教寺和白石崖寺,有雄伟壮观的白石崖绝壁,还有白石崖溶洞、达里加翠湖等。“甘加秘境”的 “ 秘 ” 字起的特 别好, 其一, 这里是拉卜楞寺创建者第一世嘉木样大师的 诞生地, 他的学养、德行和一些神奇的事迹至今仍在广阔 的草原上传颂。其二,独特的甘加八角古城具体是哪个年代建造的?究竟有着怎样的用途?在这里发生过什么?至今还是个谜。其三出城向北,有一座寺院叫白石崖寺,寺内有一座无柱佛殿,没有柱子怎么建造?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而且又在这里发现了丹尼索瓦人的化石,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通过分析 DNA ,首次重建了丹尼索瓦 人的面部,这是对丹尼索瓦人骨骼解剖学特征的首次复原,其实我们今天对丹尼索瓦人的研究只是打开了一扇窗,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着考古学家的探索,所以“秘”字起的 恰到好处。夏河丹尼索瓦人化石研究成果入选2019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再次提升了夏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等带领的研究团队,经过 近十年的系统考古调查,于2019年 5 月 2 日,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研究成果 “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通过分析结果 显示,该化石在遗传学上与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的丹尼索瓦人亲缘关系最近,可以确定其为青藏高原的丹尼索 瓦人,命名为夏河丹尼索瓦人,简称夏河人。该化石是目 前除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以外发现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并将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的最早时间从距今4万年前推早至距今 16 万年前, 它的发现对理解整个中 华民族、理解藏民族的起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9 年 6 月 14 日在甘肃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 夏河县委、 县政府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兰州大学在夏河 县举办了 “ 夏河人研究成果推介会暨专家咨询研讨会 ” , 并邀请国内古人类学界和旧石器考古学界的权威专家进 行现场考察和研讨。

华媒甘肃行——走进安多牧场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下发《关于公布第八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的通知》(农产发〔2024〕1号),甘肃安多清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正式获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这标志着甘南州夏河县首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诞生,将是青藏高原牦牛有机产品走出甘肃、进军全国消费市场的重要里程碑。 甘肃安多清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始建于1956年,前身是国营夏河县食品厂,现为安多集团全资子公司,企业注册商标“安多牧场”。2012年-2015年先后建设食品公司搬迁扩建项目、熟食品生产线,具有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化牦牛藏羊屠宰、加工及熟食产品生产线,现有牦牛、藏羊肉冷链产品产能1万吨,冷链仓储静态库容3万立方米,甘肃安多清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具有年生产2000吨熟肉制品产能。 安多牧场先后被认定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品定点生产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产品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国家生态原产地认证”“中国有机产品认证”“HACCP认证”“Halal认证”“欧盟及英国有机加工认证”“美国有机加工认证”“ISO国际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甘南州政府质量奖”等,产品深受省内外消费者喜爱。 其主营产品市场销售半径覆盖东部沿海主要一二线城市,在省内外设立产品展示和直销窗口,在北京、天津、西安、深圳、昆山、苏州、长沙、成都、拉萨、兰州、临夏、合作、夏河等开设16家门店,在合作、夏河、临潭、 兰州、天津等开设5家安多牧场牦牛火锅店。此外,通过直播带货、宅配送、线上销售等多种方式实现直营直供,同时通过线上直播实现牦牛、藏羊全网预售,打通了草原到餐桌的通道。现已成为央企采购单位、政府集采平台、大型餐饮连锁企业、高校食堂重要渠道供应商,把甘南草原最优质的牛羊肉送到了城市千家万户的餐桌。

海外华媒甘肃行—拉卜楞寺

楞寺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 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夏河县城西郊,凤岭山脚下。拉卜楞寺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为活佛的府邸。自1709年创建至今,经历代寺主嘉木样活佛和广大僧俗教民的开发,已成为包括显、密二宗的闻思、续部下、续部上、医学、时轮及喜金刚6大学院,108属寺和八大教区的大型寺院,在其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包括建筑、学院、法会、佛教艺术、藏经等。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佛教学府之一,誉为“世界藏学府”。鼎盛时寺内僧侣达4000人。1980年对外开放。1982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卜楞寺自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建寺至今,近300年间,先后建成经堂6座、大小佛殿48座,其中七层楼1座,6层楼1座,4层楼4座,3层楼8座,2层楼9座;鎏金铜瓦顶楼4座,绿气琉璃瓦顶楼2座,寺主嘉木样活佛的藏式楼房31座,各活佛住宅30座,大厨房6所,印经院1所,讲经院2处,嘉木样大师别墅2处,经轮房500间,普通僧舍500多院,占地面积1000多亩,这些建筑形成了特点明显的藏族寺院建筑群。其用途分为经堂、佛殿、活佛住宅、僧舍等类。建筑大气磅礴,金碧辉煌,宏伟壮观,具有鲜明的藏族特色风格。在整体设计、建筑工艺、艺术风格方面都表现出藏族建筑炉火纯青的水平。拉卜楞寺建筑由经堂、佛殿、活佛住宅、僧舍以及外围的转经廊组成,主要建筑物有闻思学院、弥勒佛殿和寺主嘉木样活佛府等,全部集中于依山的高处,周围三面簇拥着大片僧舍。高低对比十分鲜明。寺中主要建筑色彩选用姜黄、深棕色等藏族寺庙专用的凝重、庄穆的暖色调,重要标志性佛堂系鎏金金顶和鎏金法轮器件装饰,辉煌壮丽;所有僧舍外墙一律刷成白色,配以大门外侧的红色边框,朴素而安静,寺院外围的转经廊把全寺中心浓郁的宗教氛围烘托的淋漓尽致。  

海外华媒甘肃行——俄合拉村

俄合拉,是藏语俄合尔的音译,意为白顶子山,也被称为 “神的留白地 ”,隶属于合作市佐盖曼玛镇美武行政村,东连美仁大草原,西距市区约13 公里,全村共有34户196名藏族群众,平均海拔3100米,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 是“高美佐盖”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一个缩影。昔日的俄合拉,是一个以畜牧业、种植业为主的传统藏族村落,农牧民群众沿袭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人畜混居的积弊根深蒂固,“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 ”的现象随处可见,脏乱差引发的“破窗效应”愈演愈烈。自2019 年甘南州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以来,俄合拉村以共建生态宜居家园、推进乡村旅游为目 标,强化乡村治理,因地制宜采取各项措施,实现了村庄环境和旅游发展的蝶变升华。俄合拉村坚持以破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瓶颈制约为突破口,建设藏式精品民宿22间、村级服务中心1处、游客服务中心1座、广场3个、停车场2个、加油站1座、马队驿站1处等。在保留藏式建筑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将原生态的高山峡谷、草原溪流等自然景色与浓郁的藏族民俗文化、游牧文化相结合,为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成集住宿餐饮、文化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新业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外华媒甘肃行——当周草原景区

当周草原景区距离合作市 2. 5 公里,过渡性是当周草原景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自然特征,地势由草原向高山上升,气候为高寒湿润区,植被覆盖为高寒草原,景区南山景观带主要以天然林为主,占地面积7200亩,海拔3000多米, 林中乔木、灌木、野生菌类品种繁多,主要的乔木有冷杉、云杉、高山杨等,灌木有沙棘、 野杜鹃、蔷薇等。核心景区面积2200亩,是举办历届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的主会场,也是甘南州民族性群众文体活动、节日庆典聚会的主要场所。景区除少部分道路、水域或度假村外,大部分地表均有良好的植被覆盖,植物群落以灌丛和牧草为主,是市境内主要的优质 天然牧场。景区的天然草地牧草茂密,植被覆盖度在90%以上,组成草地植被性优良牧草 258 种。 这里蓝天白云、 鸟语花香、 水草丰美、 牛羊追逐……构画出 一副纯净的大自然油画。 当周草原将敞开怀抱喜迎八方宾客! 当周草原帐篷城 当周草原帐篷城位于海拔2980米的国家4A级当周生态文化旅游区内, 主要由1个礼宴中心和19个小帐篷组成,帐篷城总用地面积36.3亩,总建筑面积4329平方米,主帐篷总建筑面积为2153平方米,能同时接待500多人就餐,小帐篷建筑面积为100平方米,按照2室1厅1厨1卫的格局建造,可接纳100人住宿,夏季每晚汇聚本土民族文化演艺。配置高端,设施完善,充分体验幽静的自然生态,感受民族文化魅力,享受大自然恬静生活。 当周林卡高端民宿 当周生态文化旅游区当周林卡高端民宿于2023年8月1日正式开业, 甘南州当周林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致力于合作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参与者,致力于打造具有甘南本土化的建筑风格以及集聚现代化优质的经营模式。当周林卡高端民宿建设作为合作市 2022 年招商引资项目,规划用地面积:13696平方米;总占地面积:3095平 方米;总建筑面积:5012平方米。 可供休闲茶艺,娱乐,藏餐中餐等一系列优质服务。茶艺楼上设有 5-6 间露天餐厅可供(烧烤、啤酒、火锅)等,给游客带来独特的体验和感觉, 是夏日享受自然。  

甘南藏族唐卡小镇“新故相推”:“Z世代”学徒对话艺术大师

中新社兰州2月25日电 题:甘南藏族唐卡小镇“新故相推”:“Z世代”学徒对话艺术大师 作者 闫姣 九美旦增 与外界庆祝节日的热闹“余温”不同,25日,“世界藏学府”拉卜楞寺比邻的唐卡小镇,一间画室内悄然无声,唐卡师旦正嘉盘腿席地而坐,蘸取染料、勾线、上色,埋头完成近整面墙高的巨幅唐卡。大大小小已完成的唐卡和各色颜料,填充了这所略大于教室的空旷房间。 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唐卡小镇,画师旦正嘉席地而坐绘制唐卡。(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九美旦增 摄 唐卡小镇位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集聚以拉卜楞唐卡为代表的甘南藏族唐卡,入驻数十家企业及画室。甘南唐卡被誉藏族“百科全书”,具有鲜明民族特点、浓郁宗教色彩和独特艺术风格,其传承史与拉卜楞寺密不可分,吸引众多学徒慕名而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0后”贡保才旦在学校时与唐卡“一眼万年”,之后便来到唐卡小镇拜师学画,每日坚持绘画10多个小时,目前已创作8幅成品,包括创意制作的旅游产品“唐卡微世界”,用他的话说,“沉迷其中,不觉得累,睡觉做梦都在画画。”年轻的他的新年愿望,便是一生择一事,让更多人看到唐卡的魅力。 日渐增多的年轻面孔令唐卡小镇焕发青春活力,而多位唐卡界艺术大师,正是不断“引流”青年力量的密码所在。年轻画师与资深画师相互交流,彼此推动传统与创新的日新月异。 精品唐卡展厅展示甘南藏族唐卡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交巴加布,及其父亲的唐卡作品,常吸引游人“打卡”。(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九美旦增 摄 “80后”兰索巴嘉措是其中一位。他先后在西藏、甘肃、青海等地,拜师于多位唐卡大师,作品被寺庙、活佛、高僧和海内外喜爱唐卡人士收藏,已收有30余名学徒。而在他看来,唐卡艺术精妙绝伦,创作作品虽已多得数不清,但仍觉内容深奥,“一辈子也学不完”。 一幅唐卡制作需起稿、涂底色、勾线、晕染等多道工序,要耗费画师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时间,且绘画过程要极具细致。“细节处甚至需要拿着放大镜看,所以每位唐卡画师都必备一双‘鹰的眼睛’。”兰索巴嘉措说。 距离唐卡小镇数十米远的精品唐卡展厅,摆满了甘南藏族唐卡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交巴加布与父亲二人的作品。交巴加布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讲述,国际游人对唐卡尤其感兴趣,他们参观完拉卜楞寺,通常会询问打听,一路寻至展厅继续欣赏唐卡。有时,他还会现场演绎画唐卡,满足游客的好奇心。 甘南藏族唐卡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交巴加布,在个人工作室为唐卡上色。(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九美旦增 摄 交巴加布绘画唐卡已40余载,作品被美国、日本、加拿大、中国台湾等地的多位爱好者收藏。他讲述唐卡变迁时说,起初唐卡只在藏族地区流通,后来受到越来越多中国乃至国际人士的喜爱,使用场景也不再限于佛教,成为人们传递感情的物件。 刚刚过去的春节是交巴加布最忙的时候,很多私人订制唐卡需要在这期间交付。然而不管多忙,他绘画唐卡时都保持内心平静与纯净,只有这样才能“人画合一”,绘制出有“灵气”的唐卡。 “唐卡小镇是唐卡艺术的展示与体验基地、传承与培训基地、创作与销售基地。”在交巴加布看来,它搭建起各位唐卡画师交流沟通、互学互鉴的平台,扮演起年轻画师的“引路人”角色,促进他们绘画艺术的提升。而“唐卡聚会”也扩大了唐卡艺术的传播,增加了画师们的收益,“有了经济保障,更多年轻人主动加入唐卡艺术的传承保护工作。”

甘南藏族唐卡“守”艺人:40余载传承指尖技艺

交巴加布的唐卡艺术之路始于童年。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对唐卡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继承其父亲九麦的画风特点,还不断向其他画师求教学习,揣摩画技,使自己的技艺更上一层楼。2024年2月,交巴加布在个人工作室内调绘制唐卡所需的颜料。九美旦增 摄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藏族“百科全书”。唐卡小镇位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集聚以拉卜楞唐卡为代表的甘南藏族唐卡,入驻数十家企业及画室。 “世界藏学府”拉卜楞寺比邻的唐卡小镇,甘南藏族唐卡代表性传承人交巴加布在画室内忙着蘸取染料、勾线、上色,埋头完成生动逼真的唐卡作品。交巴加布从事唐卡艺术四十余载,致力于传承和发扬着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他的唐卡作品细腻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深受藏族民众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谈及唐卡技艺的传承,交巴加布希望有生之年将这门技艺传授给更多徒弟,让传统技艺继续传承。 图为交巴加布在个人工作室内给唐卡上色。一幅精美的唐卡作品,需要耗费画师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从勾线到着色,每一步、每一笔都要屏息凝神。九美旦增 摄 交巴加布的唐卡作品涵盖了布面彩绘唐卡、珍珠唐卡、刺绘唐卡、织锦唐卡等10余种类型。他在唐卡着色、晕染、勾线、上色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使得他的作品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构图巧妙,充满了艺术魅力。图为交巴加布在个人工作室展示绘制的小唐卡。九美旦增 摄 图为交巴加布在个人工作室为唐卡上色。他的作品色彩鲜艳而不失和谐,线条流畅而富有张力,展现了深厚的艺术造诣。九美旦增 摄 图为交巴加布在其工作室内给唐卡上色。他擅长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生动逼真。每一幅唐卡都仿佛是一个故事,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九美旦增 摄 图为交巴加布展示以拉卜楞寺为主题的唐卡作品。交巴加布不仅继承了传统唐卡技艺,更在创新中展现了个人特色。他结合现代审美和绘画技巧,使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又具有鲜明的现代气息。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他的作品在众多唐卡中脱颖而出,成为藏族民众和艺术爱好者争相收藏的艺术珍品。九美旦增 摄 距离唐卡小镇数十米远的精品唐卡展厅,摆满了甘南藏族唐卡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交巴加布与父亲二人的作品。图为交巴加布与父亲的唐卡作品吸引游人“打卡”。九美旦增 摄 图为精品唐卡展厅内展出的交巴加布与父亲的唐卡作品,常吸引游人“打卡”。九美旦增 摄 图为唐卡小镇一画室内摆出大大小小已完成的唐卡和各色颜料。唐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九美旦增 摄 图为青年画师旦正嘉在唐卡小镇一画室内席地而坐绘制巨幅唐卡。作为唐卡文化的传承人,交巴加布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唐卡画师,将自己的艺术经验和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自1997年以来,交巴加布收徒数十名,传授唐卡画法。九美旦增 摄 图为游客在唐卡小镇一展厅内参观展出的唐卡作品。九美旦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