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邵逸夫医院精细化管理下的“妙方”

 

阳光洒进整洁的病房,巨大的落地窗让数公里外的钱塘江尽收眼底,但最与众不同的是墙上贴着的彩色“腰线”:红色为污染区、黄色为缓冲区、蓝色为清洁区,患者、家属、医务人员自如地穿梭其间……

近日,10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位于浙江杭州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在“平疫结合”快速切换病房内,了解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创新成果,探访医院为华侨华人、外籍人士就医就诊的便利化举措。

“在新大楼的建设阶段,我们就按照‘平疫结合’的标准,让空间具备分隔为污染区、缓冲区和清洁区等3个独立区域的条件,必要时实现普通病房与传染病房的快速切换,成为‘平时用得着,应急也能上’的病房。”浙大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说,目前,新大楼作为普通病房收治了神经内科等住院患者。

谈及设立“平疫结合”病房的初心,蔡秀军回忆道,2020年,他在各地走访调研时发现,传染病大楼和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存在“疫时床位供不应求、平时资源无辜浪费”的尴尬局面。如何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有限医疗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成为蔡秀军思考的方向。

“关键是‘快’,医院是与时间赛跑的地方。”蔡秀军介绍,“我们在不改变建筑原有设计的基础上,只要关闭楼层3个区域间的隔离门,启动正负压装置,病房就能在短时间内满足‘三区两通道’条件。”

在参访过程中,新西兰BNE佳讯全媒体集团总经理张书豪一边拍照一边感慨,“根据浙大邵逸夫医院的设计,仅需2、3个小时,普通病房就能快速切换成传染病房,成为短期收治隔离患者治疗场所,有效缓解优质医疗资源紧张等难题。”

作为中国首创的“平疫结合”病房,浙大邵逸夫医院为综合医院建设“平疫结合”可转换病区提供了“邵医样板”,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浙江省改革突破奖,同时牵头制定了浙江省《综合医院病区平疫切换技术导则(试行)》。

“平疫结合”病房只是浙大邵逸夫医院实行精细化管理下的一项创新之举。自1994年建院以来,浙大邵逸夫医院积极探索诊疗模式创新、不断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牵头承担卫生行业规范和标准制定等,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打造独具特色的“邵医模式”。

例如,浙大邵逸夫医院是中国最早实施日间手术模式的医院之一。“在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前提下,为患者提供效率更高、费用更低的日间医疗服务,且费用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帮助患者把钱真正花在刀刃上。”蔡秀军介绍,目前,浙大邵逸夫医院已开放340种日间手术术种,日间手术占比为31.34%。

来自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七里乡周弄村的村民周长虎就是日间手术服务的受益者。

64岁的周长虎因劳作落下了静脉曲张、淋巴结肿大的毛病,但因各种原因迟迟没有手术。在浙大邵逸夫医院下乡帮扶干部劝说下,周长虎来到浙大邵逸夫医院就诊。“本来以为做手术需要住院,没想到挂号当天就顺利完成了手术,术后观察后就成功出院了,节省了不少费用。”周长虎感激地说。

“从院前到院后,从术前到术后,我们持续‘患’位思考,不断健全精细化管理体系,科学、规范、全面地为患者提供有深度亦有温度的优质医疗服务,让人民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安全感。”蔡秀军如是说。

2020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大邵逸夫医院“浙江省人民政府质量管理创新奖”,表彰医院在质量创新、标准创新、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创造等卓越绩效管理中取得的成效。浙大邵逸夫医院是首个入选该奖项的医疗机构。(完)

微信图片_20240527135021

(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平疫结合”病房。曹丹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