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桃李满园 ——蒙特利尔佳华学校举办30周年校庆

 

中国驻蒙特利尔副总领事王红(左)和佳华学校校长荣萌(右)为获得“杏坛不老松——特殊成就奖”的四位老师颁奖。

文图 / 七天记者 颜宏

5月31日晚上,蒙特利尔佳华学校在Brossard市举行30周年校庆典礼。中国驻蒙特利尔副总领事王红,Dawson学院院长Dianna Gauvin,蒙特利尔华人联合总会名誉主席邵礼平、主席曹寿康,加拿大中国文化艺术协会主席余绍然,魁北克中文学校协会资深顾问陈喜澄、副会长潘宏,蒙特利尔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席黄显淑,蒙特利尔上海同乡会会长沈俊华以及佳华学校的师生、家长、校友近400人欢聚一堂,庆祝这个难忘的时刻。联邦总理特鲁多也特地为佳华学校30周年校庆发来贺信,由佳华学校的英语老师Kevin现场朗读。庆祝现场,佳华学校还浓墨重彩地为辛勤耕耘的老师们颁奖,让这些已经在佳华学校工作10年、20年、30年以上,平时习惯于讲台的他们也走上万众瞩目的舞台,迎接全场的掌声和祝贺。

王红副总领事在致辞中指出,三十年来,佳华学校从无到有,克服校舍、财务、人力等方面的困难,开设简体中文、数学、法语、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课程,致力于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校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为海外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承,为中加两国沟通交流,为增进两国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日常教学工作之外,佳华学校还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组织和参与“寻根之旅”夏令营,教师培训班,中华文化知识大赛,朗诵、书画、作文比赛,当地文化节、文化日等社会活动;参与为加拿大青少年糖尿病基金会组织和祖国灾情捐款等公益活动。

荣萌校长在讲话中首先回顾了25周年校庆时的盛况,不无感慨地表示一晃5年又过去了,这五年可以说是不平凡的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学校的节奏,海外华文教育大业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消极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并没有消磨佳华人的意志,为了海外华文教育事业,为了华人子女能够守得住中华文化这个“根”,老师们花费了很多的心血,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30年来,数以万计的佳华学子遍布加拿大、美国等地,有的学生回中国深造并参加工作。30年来,佳华学校没有辜负这个名字,她不仅是一个学习中文的理想场所,还成长为一个海外华文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本地华人社区中家喻户晓的“品牌”。

源起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还没有对中国大陆直接开放移民申请,来到蒙特利尔的华裔除了主要源自广东的老移民后代、亲朋外,还有来自港澳台以及其他海外地区的移民,以说广东话、用繁体字为主。当时蒙特利尔少得可怜的几所中文学校主要由来自台湾和香港的移民创办,其教学理念和教材均来自港台地区。一些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子女即使在家里跟父母说普通话,使用简体字,但若想去学校学中文,就必须去这些港台移民开设的学校里学习繁体字。

毕业于中国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来到加拿大后在麦吉尔大学(McGill)攻读教育管理学硕士学位的荣萌由于在国内积累了教学经验,在读书期间就开始兼职在麦吉尔大学教授中文,随后又拓展到蒙特利尔本地的中文学校。在中文学校里,教授繁体汉字、用注音符号教授拼音对已经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的荣萌来说并不是难事,但中文学校里的所谓民国文化氛围让出生和生长在新中国的荣萌很不适应。比如教材中经常有美化国民党、丑化中国大陆的内容,有的信息甚至完全扭曲历史和事实。再比如,在一些台湾文化中的重要节日或场合,学校都会升旗,学生们要唱青天白日满地红。

其实不止荣萌有这种不舒服的感受,不得不把孩子送去中文学校的不少留学生们家长们也纷纷吐槽。由于荣萌是教师出身,又在学教育管理,几个留学生就撺掇着荣萌创办一所大陆背景的中文学校。当时在整个加拿大,由来自大陆人士创办的简体中文学校还没有先例,这个建议一开始让还在忙于学业和生计的荣萌觉得遥不可及。但讨论的次数多了,独立办学以适应华人社区需求的图景便逐渐清晰、立体起来。1992年,非营利组织——加拿大中国专业人士协会(CPAC)创办,该协会的宗旨中就有一条建立一所使用中国教材中文学校的设想,作为该协会创始人之一的荣萌的爱人陈志强先生和另外两位协会创始人一起决定大家平均出资、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创立一所中文学校,并指定荣萌负责具体事宜。

由于没有经验,也不知道市场反馈如何,他们决定先做一个市场调查。于是在当时的《华侨新报》上刊出了一份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是否支持开办一所汉语普通话和简体字教育的学校,希望开设哪些课程,用什么教材,上课的频次如何等。调查问卷刊出后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热烈反响,每天回复问卷的传真响个不停,还有很多回信寄来。出乎大家想象的是,不仅是来自大陆的华人家庭希望孩子学习普通话、汉语拼音和简体中文,一些已经学习繁体中文的孩子家长也希望把孩子转过来学习简体中文,觉得那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除了中文课,还有很多人希望能开办维持华裔优势的数学课,以及补充当地法语教育为主的英文课,当然还有人希望开设美术课、围棋课等课程。

荣萌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开学注册时的盛况。当时他们在Dawson学院连接地铁的入口处设立了一张桌子,结果陆续赶来的人们排起长长的队伍,引得路人侧目。最终注册报名的学生达到了100余人,一下子开了中文、数学和英文共12个班。在当时的中文学校只教授繁体中文的大背景下,佳华学校一开班就显得如此与众不同,而且把这种不同一直延续至今。作为加拿大第一所由中国大陆人士建立的学校,佳华学校一成立就受到蒙特利尔、多伦多以及温哥华等地华人媒体的报道,让那时人数还不太多的大陆背景移民和留学生欢欣鼓舞。以传道授业、教书育人为宗旨的佳华人更是靠着严谨的教学态度、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以及高水准的教学质量而赢得了口碑,很快发展成为加拿大最大的中文学校之一,高峰时有近2,000名学生同时上课。佳华学校还是中国首批“海外华文教育示范学校”,上海市“海外推广中心”,HSK、YCT大型汉语水平考试承办单位,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组团学校等。

初心

30年来,佳华学校以在海外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润物无声的传道授业梦想凝聚了100多名毕业于国内名牌学校,在社会各界获得不同成就的教师队伍,这支在梦想和情怀感召下的教师队伍不仅稳定而且极其负责,把孩子们教好对他们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情,为此付出多少辛苦、多少努力都值得。

提起佳华学校过去30年经历的风雨和辉煌,荣萌记忆犹新并感触至深的是最初的特殊汉语教学失败的经历,至今说起来都情不自禁地落泪。

在学校开办的第一年,荣萌自己的一批洋学生希望也能让自己的孩子来学习中文,特别是针对一些从中国收养来的华裔儿童,希望他们能接触中华文化。热心的荣萌当时觉得不成问题,大手一挥说“那就都来吧”。但是这些完全没有中文环境、在本地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与在家说中文的华裔孩子根本无法共融。老师们想尽了各种办法也无法让没有一点中文基础的老外孩子跟上课堂的节奏,而这些老外的孩子们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听不懂,学不会,于是不再对中文感兴趣。当初欢欢喜喜把孩子送来的家长不得不把痛苦到哭泣的孩子们领走,这让荣萌心里充满了煎熬和内疚。但她没有气馁,更没有放弃这些孩子的求知欲,而是通过与老师们反思和讨论,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包括成立特殊班,把这些有特殊汉语学习需求的孩子单独放在一个班,不和有华裔背景的孩子混在一起;不能使用通用的汉语教材,而是使用专门针对外国儿童学中文的教材;教特殊班的老师不仅要进行专门的训练,还需要能说英语或法语以便和孩子沟通等。

在荣萌校长的带领下,佳华学校管理团队不仅花费精力、人力在教学办法、教材上做出改进;为了让学生真的学到知识,她们还在财务上舍得投入。2000年前后,一套由北京语言大学编撰的学习中文教材经过千挑万选、反复讨论试用后被认为非常适合特殊班的孩子们,但由于那套书的目标受众是外国人,印刷非常精美,一本薄薄的课本就要70元人民币,再加上练习册、活动手册等,还有运费、通关等费用,成本之高一下子让原本不收课本费的佳华学校承担不起。

佳华学校从创立之初就一直本着非赢利的原则,能省则省,尽可能让学生家长支付不高的学费。为了省钱,每周六来教课的老师没有如当地社会一样按工作时间来计算薪水,而是象征性地领取几十元的交通补贴,“几乎就是做义工”;为了能节省费用,当Dawson学院发出教室租赁涨价的通知时,荣萌都会到负责人那里去讨价还价,尽可能把租金涨幅降下来,同时为了节省保安费用,佳华学校还在课间派出自己的老师维持秩序。但为了那些喜欢中国文化的孩子们,荣萌及其管理团经过权衡后拍板决定由学校消化教材的额外开支,目的是把特殊汉语教育系统建立、完善起来,让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学习中文的乐趣,并坚持下来。如今佳华学校的特殊汉语班已经非常成熟,如数学班一样名声在外,成为老外孩子学汉语的首选,也是其他海外中文学校学习和取经的榜样。

正是由于从荣萌校长到每一位老师的初心和努力,让佳华学校走过了三十年“沐风雨、育桃李、迎朝阳、奋图强”的光辉历程。展望未来,荣萌借用民族英雄岳飞《满江红》的诗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并强调佳华学校将戒骄戒躁,不图功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为推广中华文化,为华人的子女能继往开来,学好中文,守住中国文化这个“根”做出应有的贡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