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首曲”甘肃玛曲“修复记”

中新网甘肃甘南11月5日电(刘潇 史静静)11月初,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的乡道上,车辆疾驰而过,道路两旁草原的黄与天空的蓝遥相呼应,阳光透过薄雾洒在水面上,宛若一幅巨大的油画,美不胜收。就在几年前,玛曲县黄河沿岸还是沙土肆虐的景象。 这些改变得益于玛曲县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沙化草原综合治理、防沙治沙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截至2022年底,玛曲县治理沙化地33.99万亩(沙丘6.51万亩、沙化草原27.48万亩),“黑土滩”型退化草地122.52万亩,退化沙化草原治理力度逐年加大,有效改善了黄河玛曲段生态环境。 玛曲,藏语是“黄河”之意。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甘、青、川三省结合部。黄河在玛曲县境内流经433公里,从南、东、西三面环绕而淌,形成了久负盛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玛曲草原区成雨条件好,1335万亩的草场以及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和沼泽湿地,构成了黄河上游完整的水源体系,被誉为黄河“蓄水池”。 “玛曲的沙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这里是风口,多年前这片草原沙化严重、寸草不生,冬春季一刮风,沙子会混着土直往嘴里钻。”玛曲县自然资源局高级工程师马建云站在玛曲县退化草地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治理区内如是说。 玛曲县海拔高、气候寒冷,很多植物都不适合在这里生长。自2012年治沙以来,玛曲县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总结,最终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的沙丘治理技术模式,即“整地+植灌+草方格+施肥+土质改良+人工种草+围栏”。 马建云说,“如今,这里的沙化地已经被固定住,植被也在慢慢恢复,这就是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最好见证。” 11月2日,航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阿万仓湿地。 九美旦增 摄 除了种草,玛曲县还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方向,以转变畜牧生产方式为重点,突出甘南牦牛产业,重点抓规模养殖、高效养殖,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家有300多头牦牛,以前每年大概有10万元的收入,如今通过科学养殖牦牛,每年收入翻了一番。”玛曲县河曲马场万头牦牛养殖基地负责人道吉仁青说,该基地通过集中补饲的方式,既控制牦牛的品质,还实现牦牛由季节性出栏向四季性出栏转变。 据道吉仁青介绍,实现四季出栏不仅可以增加牧民的收入,还会减少草场的压力。 11月2日,甘南州玛曲县河曲马场万头牦牛养殖基地养殖的牦牛。 王牧雨 摄 如今,玛曲县充分利用现有畜种资源,重点打造以舍饲养殖、短期育肥为主,以传统放牧方式优化品种为辅,对万头牦牛养殖设施进行了改造提升,该养殖基地成功实现每头牦牛在原有基础上创收1000多元的四季出栏效益。 玛曲县委书记才让扎西表示,2021年开始,玛曲县全面启动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为期3年的项目,对矿山、森林、草原、湿地等进行系统修复,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达63.8万亩。截至目前,该县沿黄河逾5万亩连片沙化得到治理,草原生态沙化、荒漠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 才让扎西还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生态畜牧业作为玛曲的主导产业,是直接惠及广大牧民的特色优势产业。接下来,玛曲县要继续立足畜牧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生态畜牧产业,不断拓宽牧民增收渠道,加快推进玛曲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海外华媒甘肃行—扎尕那

扎尕那村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镇 ,海拔3000米左右,周围最高山峰海拔4500米。“扎尕那”在藏语中意为“石匣子”。从迭山高处俯瞰,扎尕那的地形宛如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完整古城。近年来,扎尕那村利用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出了以乡村旅游反哺生态保护、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路藏。 2023年,第25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全体大会公布中国甘肃扎尕那入选2023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

海外华媒甘肃行:格萨尔说唱

格萨尔说唱玛曲被誉为格萨尔的发祥地。据考证,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境内就有格萨尔风物遗迹77处。同时在《格萨尔王》的史诗里上百次地提到玛麦玉龙松多这个地名,因此,玛曲被誉为格萨尔成长的摇篮,格萨尔文化发祥地。《格萨尔》说唱在玛曲地区流传最为广泛,其说唱以“说”和“唱”为表演的一人坐唱形式,用藏语唱、白。说唱时有的用当地民歌曲调演唱,有的用龙头琴自弹自唱,唱词文体散韵相见,艺人说唱时琅琅上口、回环曲折、曲调多样、巧妙呼应的旋律令人跌宕起伏、起落有序、回味无穷。《格萨尔》说唱艺人分为神授艺人和吟诵艺人,神授艺人即艺人与生俱來就会说唱《格萨尔》史诗;吟诵艺人即艺人从书中背记后说唱给观众。《格萨尔》说唱主要反映了格萨尔英勇善战、降妖伏魔、造福百姓的英勇事迹。《格萨尔》说唱在玛曲民间文化艺术领域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在漫长的岁月中,《格萨尔》说唱是陪伴牧民群众激发精神、创作生活的强大动力。其说唱内容以格萨尔故事为主,主要有《英雄的诞生》、《赛马称王》、《北方降魔》、《霍岭大战》《姜岭大战》等,说唱艺人在说唱表演时通过说唱形式把《格萨尔》故事说唱给观众。《格萨尔》说唱的长期流传,客观地表现了藏族人民的勤劳、善良、勇敢、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海外华媒甘肃行:龙头琴”弹唱

玛曲龙头琴弹唱,甘肃特有少数民族曲艺曲种。龙头琴,藏语称(东令)来源于古代藏区的扎年琴,是一种由艺人自弹自唱、即兴填词的及唱、念、弹、舞于一身的综合性曲艺表演形式。玛曲龙头琴弹唱主要分布于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各乡镇,并流布于四川、青海等地的藏区。玛曲龙头琴弹唱艺术最早起源自西藏的阿里地区,当时将今藏族同胞用于弹唱伴奏的龙头琴称之为“阿里琴”。清乾隆年间,安多藏区二世嘉木样大师在西藏学习的时候,把阿里琴带到了拉卜楞寺。清末第四世嘉木样大师创作了大量的词曲,在安多藏区民间逐渐开始了传播。随后华尔贡延续和发展了拉卜楞寺院固有的龙头琴弹唱艺术,特殊的历史环境给予了它新的生命力。玛曲龙头琴弹唱在艺术表现上有四个基本点:一是多样性。说唱内容丰富,既有历史、史诗片段,又有日常生活、人文风光等等;,表演形式多:有词、有唱、、有舞、有唱、有舞。二是正规性和随意性。正规性即有固定时问和地点,而随意性则不分时问、地点可随时弹唱。三是民众性。是玛曲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成了人们在茶余饭后自弹自唱、自娱自乐的一种主要方式。四是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弹唱是表演和演唱相结合,弹唱者可站可坐,不拘束。玛曲龙头琴弹唱是维护藏区民族团结发展的基石。具有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地位,而藏区弹唱是各民族融汇交流、社会和谐和繁荣发展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玛曲龙头琴弹唱是格萨尔王史书的传承和发扬载体。玛曲县是格萨尔王的发祥地,自古就有“卓格岭地”之称,被学术界评为“格萨尔风物最集中和最具动态地区之一”,并因此留下诸多神话传说,专门说唱《格萨尔王传》的玛曲民间艺人以说唱的形式广泛流传并世代传承下来。玛曲龙头琴弹唱是祖国民族艺术中不可或缺的明珠,是兼具民歌和古典史诗品性的综合艺术品种,是祖国民族艺术中绚丽的花朵,保护继承和发展这颗耀眼的明珠,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外华媒甘肃行——玛曲龙头琴弹唱

玛曲龙头琴弹唱 , 甘肃特有少数民族曲艺曲种。龙头琴, 藏语 称 ( 东令) 来源于古代藏区的扎年琴, 是一种由艺人自弹自唱、 即 兴填词的及唱、 念、 弹、 舞于一身的综合性曲艺表演形式。 玛曲龙头琴弹唱主要分布于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各乡镇, 并流布于四川、 青海等地的藏区。 清乾隆年间, 安多 藏区二世嘉木样大师在西藏学习的时候, 把阿里琴带到了拉卜楞寺。 清末第四世嘉木样大师创作了大量的词曲, 在安多藏区民间逐渐开 始了传播。 随后华尔贡延续和发展了拉卜楞寺院固有的龙头琴弹唱 艺术, 特殊的历史环境给予了它新的生命力。 玛曲龙头琴弹唱在艺术表现上有四个基本点 : 一是多样性。 说 唱内容丰富, 既有历史、 史诗片段, 又有日常生活、人文风光等等;, 表演形式多: 有词、 有唱、 、 有舞、 有唱、 有舞。 二是正规性和随意性。 正规性即有固定时问和地点, 而随意性则不分时问、 地点可 随时弹唱。 三是民众性。 是玛曲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 成了人们在茶余饭后自弹自唱、 自娱自乐的一种主要方式。 四是艺 术形式的独特性。 弹唱是表演和演唱相结合, 弹唱者可站可坐, … Read more

华媒甘南行—玛曲大经筒

阿万仓镇宁(娘)玛寺大经筒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藏式转经筒,该转经筒总高度42.38米,内部装藏大藏经1080部约11万册,旋转经轮总重量320吨,其中黄金用去60公斤。虽然体重庞大,但它靠着信徒的力量无时不在转动。据传,转动经轮一周,即等同于念诵《大藏经》一遍。 该转经筒于2018年8月31日落成开光,并以“世界最大的大藏经转经筒”载入吉尼斯纪录。

海外华媒甘肃行——玛曲县长杨智明推介玛曲县

玛曲藏语是“黄河”之意,位于甘、青、川三省结合部,是甘肃省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严酷、唯一不产颗粒粮食的纯牧业县,境内平均海拔3600以上,总面积1.0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人,拥有集中连片的天然优质草场1288万亩,是河曲马、阿万仓牦牛、欧拉羊和河曲藏獒四大优良畜种的中心产地。这里矿产、水电、风能、太阳能、藏药材、旅游等资源丰富,特别是黄金储量居甘肃省首位;风电、光能、抽水蓄能分别可装机180万千瓦、1640万千瓦、300万千瓦,是甘南州新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151种野生药用植物,冬虫夏草、雪莲、贝母、红景天等20余种名贵药材可采集利用,素有“天然藏药材宝库”之称;这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有“高原明珠”之称的首曲大草原、有被誉为“花和鸟的海洋”的西梅朵塘、有令人神往的“七仙女”峰等,还有历史悠久的11座藏传佛教古刹,“天下黄河第一弯”“世界最大最美湿地草原”“格萨尔发祥地”“中国赛马之乡”“藏族民歌弹唱故里”等品牌享誉海内外。 玛曲生态地位十分重要,黄河虽发源于青海,但成河于玛曲,黄河干流从南、东、西三面环绕玛曲433公里,形成了久负盛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水源补给量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的58.7%,故有“中华水塔”“地球之肾”之美誉,是维系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天然屏障。 近年来,玛曲立足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地位,牢固树立上游意识,主动担起上游责任,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累计治理沙化地33.99万亩、“黑土滩”退化草地127万亩、修复湿地42.3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98.4%,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同时,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定不移地抓招商、上项目、优环境,不断加快基础设施、生态保护、民生保障、新兴产业等领域发展步伐,全县呈现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现代畜牧业阔步前行、文化旅游欣欣向荣、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源涵养能力不断增强、新产业强劲崛起的发展局面。如今的玛曲,处处闪现着幸福灿烂的笑容、处处散发着现代文明的气息、处处洋溢着繁荣和谐的景象。 玛曲因黄河而得名、依黄河而兴盛,也必将依靠黄河走向繁荣。我们真诚邀请各界朋友来玛曲草原感受世上最浓烈的人情,聆听天下最嘹亮的歌声,解读雪域最神奇的奥秘,体味高原最宁静的人生,徜徉世界最自由的户外天堂。我们期待各界朋友到玛曲观光旅游、投资兴业,与玛曲人民一道共创玛曲幸福美好的明天。

“藏族民歌弹唱故里”甘肃玛曲非遗数字化焕新生

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文化馆馆长拉毛卓玛19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介绍说,近年来,该县通过拍摄非遗宣传片、数字化整理非遗档案、非遗传承人线上教学等方式,让草原上的说唱内容得以永久保存,依托网络平台让非遗走近年轻人。 拉毛卓玛说,玛曲是“不产颗粒粮食”的纯牧业县,纯牧业生产生活方式孕育出了诸如藏族民歌弹唱、格萨尔说唱、牛角琴演奏、藏鹰笛演奏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玛曲被誉为“藏族民歌弹唱故里”。 “利用互联网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拉毛卓玛说,该馆鼓励藏族民歌创作发展,培养民间弹唱艺术家,创编了以“格萨尔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文艺作品,全面摸排县域内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等,对濒危的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抢救。 5月8日,格萨尔说唱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才布扎现场表演。九美旦增 摄 截至目前,玛曲县共有国家级、省级等非遗项目100多项;有国家级、省级等非遗传承人300多名。该馆已对65项非遗进行数字化整理和展示。 58岁的玛曲县尼玛镇牧民才布扎是当地格萨尔说唱传承人之一。随着牧民产业结构改变和生产生活水平提高,大众传播媒介日益普及,才布扎曾一度为格萨尔说唱的传承忧心忡忡,直到数字化非遗保护的推动,让他宽慰不已。 如今,才布扎还通过微信网络平台教授学生,目前有来自青海、四川、甘肃等地的学生30多人。 5月8日,牛角琴演奏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尕藏旦巴展示其创作整理的演奏曲谱。九美旦增 摄 “80后”尕藏旦巴是玛曲县牛角琴演奏第二代传承人。他说,牛角琴是玛曲县独有的一种弦乐器,曲谱的缺乏和牛角琴制作工艺的复杂,使该艺术传承后继乏人。 “数字化是让民族艺术瑰宝得以完整保存的必经之路。”尕藏旦巴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4首曲目已被刻录成光碟,通过网络平台得到广泛传播。目前,他正在创作牛角琴的演奏曲谱,以期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 据玛曲县文化馆介绍,该馆还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当地非遗保护中心、非遗传习所,通过非遗传承人授课传艺,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民间艺术,最终加入保护、传承、弘扬非遗的队伍。

海外华媒点赞扎尕那:让更多游客解锁甘肃宝藏村寨

村子里的道路不仅可以通大巴车,而且满足现代生活的水、电、网络都很畅通,更难得的是村庄的原始民俗风貌保留得依旧很好。” 24日,秘鲁秘华商报总经理谢允亭表示,近年来,甘南迭部县对于扎尕那生态的保护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令人印象深刻,作为海外华文媒体,要通过报道,让更多华侨华人了解这处古老的村寨。 6月24日,海外华媒甘肃行来到迭部县扎尕那,拍摄当地民族服饰和表演。九美旦增 摄 由中国新闻社、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组织的“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活动在甘南州举行,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踏访甘南州多个县市。24日,采访团走进迭部县扎尕那。 “我平生未见过如此绮丽的景色,如果《创世记》的作者曾看见这里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20世纪20年代,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曾多次来到扎尕那,这里给他留下深深的震撼。 6月24日,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一行采访扎尕那民宿老板。九美旦增 摄 扎尕那村位于迭部县益哇镇,海拔3000米左右。“扎尕那”在藏语中意为“石匣子”。从迭山高处俯瞰,扎尕那的地形宛如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完整古城。2023年,扎尕那村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最佳旅游乡村”,吸引着海内外游客探秘仙境。 “过去我们家里放牧,我到外面跑大车,一年赚个五六万元,日子紧巴巴的。2021年靠政府补贴把家里的民宿建好,这两年游客多,年收入翻了好几番。”扎尕那代巴村村长卓玛交告诉记者,现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借当地不断攀升的游客流量,开起了民宿当上了老板,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幸福指数提高了不少。 近年来,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当地政府花大力气提升扎尕那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将文旅产业打造成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据了解,2023年该县全年接待游客413.1万人次,而全县人口为5.1万人。 6月24日,图为扎尕那村中的帐篷民宿。九美旦增 摄 在了解了几户村民通过打造原生态民宿发家致富的故事后,海外华媒代表们赞叹不已,新西兰BNE佳讯全媒体集团董事长张书豪表示,这次来到扎尕那感受到了当地民众的勤劳和智慧,他希望将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故事带回新西兰,让更多游客来亲身感受这个“宝藏”民族村寨,深入了解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特色。 在扎尕那采访过程中,时而下起雨,时而又晴空万里,智利南美新闻网总编辑王雪琰面对此情此景时说,这样的自然景观在智利也有类似的场景,然而淳朴亲切的村民与生态和谐共生的景象,在扎尕那采访期间留下深刻印象。

与世界握手!盛夏的迭部迎来海外华文媒体团

6月24日 迭部迎来了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团 穿越洛克之路,邂逅最美风光。高耸入云的山峰、清香自在的杜鹃花、潺潺流淌的溪水……顿时让采访团忘却路途的疲惫。大家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畅游,惊叹洛克之路的惊险与神奇,享受大自然的惊喜与魅力。 用镜头定格美景,用心体验藏家蝶变。迎着朝阳,采访团走进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扎尕那,亲身体验当地正在蓬勃发展的文旅产业,深入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及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 古朴宁静又充满现代色彩的扎尕那代巴村、达日村、东哇村、业日村给采访团家的温馨与亲切。大家一起住民宿、品藏餐、学唱原生态民谣……感受现代村落的发展与变化,同时采访了当地民宿建设运营及文旅产业收入等情况。 藏族服饰独具特色雍容华贵,美观大方让采访团为之叹服。在扎尕那仙女滩采访团采访拍摄民族服装展演,蓝天白云下美丽的仙女滩成为藏装秀的背景,明媚的阳光成为最自然的“打光灯”,精美的民族服饰在独一无二的环境中更显魅力无穷。 县委副书记牛学勤在欢迎晚宴上致辞,对华媒采访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在泰吾赛雍藏寨采访团体验了特色美食,欣赏了罗罗舞表演。罗罗舞舞步优雅、轻缓、柔和,欢乐舒缓的曲调深深吸引着采访团。 跋山涉水,向世界呈现迭部。据了解,本次活动由中国新闻社、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联合组织举办,25位海外华媒代表分别来自法国、意大利、德国、加拿大、南非、韩国等国家。 他们用独特视角、专业的技术、斐然的文案……将迭部之美推向世界。 听采访团怎么说~ 迭部视野 ,赞36 秘鲁秘华商报总经理谢允亭分享一路感受。 迭部视野 ,赞100 CHANNEL33新西兰中文电视台宋雨璇表示,通过体验扎尕那淳朴的民风,欣赏优美的环境,与群众促心交谈,对藏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迭部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让山水生态与田园风光各放异彩,吸引更多海外游客走进迭部,爱上迭部,同时也为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