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媒甘肃行——走进安多牧场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下发《关于公布第八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的通知》(农产发〔2024〕1号),甘肃安多清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正式获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这标志着甘南州夏河县首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诞生,将是青藏高原牦牛有机产品走出甘肃、进军全国消费市场的重要里程碑。 甘肃安多清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始建于1956年,前身是国营夏河县食品厂,现为安多集团全资子公司,企业注册商标“安多牧场”。2012年-2015年先后建设食品公司搬迁扩建项目、熟食品生产线,具有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化牦牛藏羊屠宰、加工及熟食产品生产线,现有牦牛、藏羊肉冷链产品产能1万吨,冷链仓储静态库容3万立方米,甘肃安多清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具有年生产2000吨熟肉制品产能。 安多牧场先后被认定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品定点生产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产品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国家生态原产地认证”“中国有机产品认证”“HACCP认证”“Halal认证”“欧盟及英国有机加工认证”“美国有机加工认证”“ISO国际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甘南州政府质量奖”等,产品深受省内外消费者喜爱。 其主营产品市场销售半径覆盖东部沿海主要一二线城市,在省内外设立产品展示和直销窗口,在北京、天津、西安、深圳、昆山、苏州、长沙、成都、拉萨、兰州、临夏、合作、夏河等开设16家门店,在合作、夏河、临潭、 兰州、天津等开设5家安多牧场牦牛火锅店。此外,通过直播带货、宅配送、线上销售等多种方式实现直营直供,同时通过线上直播实现牦牛、藏羊全网预售,打通了草原到餐桌的通道。现已成为央企采购单位、政府集采平台、大型餐饮连锁企业、高校食堂重要渠道供应商,把甘南草原最优质的牛羊肉送到了城市千家万户的餐桌。【华媒甘肃行——安多牧场助力乡村振兴】牦牛产业是青藏高原支柱产业之一,青藏高原牦牛藏羊资源是宝贵的资源,牦牛产业关系着涉藏地区广大牧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安多牧场近年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牦牛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特别是在中海油的有效支持下,积极投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行动中来,多年持续扶持贫困村户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巩固和拓宽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为甘南30多万牧民牦牛藏羊的出栏提供了保障和农牧民增收脱贫做出了重要支持。 该企业地处甘、青、川交界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养殖基地分布在甘肃省甘南州、四川省阿坝州、青海省黄南州、果洛等周边4个地州18个牧业县。通过实施“公司+合作社+牧户”的模式,面向全县各牧业乡镇,推广开展牦牛、藏羊订单式生产,与专业合作社、牧户签订《牦牛、藏羊订单合同》,间接带动农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300 多个,与牧户形成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公司通过发展订单牧业,有效促进牲畜出栏,不断巩固产业帮扶成果,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海外华煤甘肃行—甘加秘境

甘加景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景色优美宜人,被称为 “甘加秘境” ,“甘加秘境”景区有水草丰美的甘加草原,有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八角古城,有千年古刹作海苯教寺和白石崖寺,有雄伟壮观的白石崖绝壁,还有白石崖溶洞、达里加翠湖等。“甘加秘境”的 “ 秘 ” 字起的特 别好, 其一, 这里是拉卜楞寺创建者第一世嘉木样大师的 诞生地, 他的学养、德行和一些神奇的事迹至今仍在广阔 的草原上传颂。其二,独特的甘加八角古城具体是哪个年代建造的?究竟有着怎样的用途?在这里发生过什么?至今还是个谜。其三出城向北,有一座寺院叫白石崖寺,寺内有一座无柱佛殿,没有柱子怎么建造?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而且又在这里发现了丹尼索瓦人的化石,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通过分析 DNA ,首次重建了丹尼索瓦 人的面部,这是对丹尼索瓦人骨骼解剖学特征的首次复原,其实我们今天对丹尼索瓦人的研究只是打开了一扇窗,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着考古学家的探索,所以“秘”字起的 恰到好处。夏河丹尼索瓦人化石研究成果入选2019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再次提升了夏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院士等带领的研究团队,经过 近十年的系统考古调查,于2019年 5 月 2 日,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研究成果 “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通过分析结果 显示,该化石在遗传学上与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的丹尼索瓦人亲缘关系最近,可以确定其为青藏高原的丹尼索 瓦人,命名为夏河丹尼索瓦人,简称夏河人。该化石是目 前除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以外发现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并将史前人类在青藏高原活动的最早时间从距今4万年前推早至距今 16 万年前, 它的发现对理解整个中 华民族、理解藏民族的起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9 年 6 月 14 日在甘肃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 夏河县委、 县政府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兰州大学在夏河 县举办了 “ 夏河人研究成果推介会暨专家咨询研讨会 ” , 并邀请国内古人类学界和旧石器考古学界的权威专家进 行现场考察和研讨。

华媒甘肃行——走进安多牧场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下发《关于公布第八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的通知》(农产发〔2024〕1号),甘肃安多清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正式获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这标志着甘南州夏河县首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诞生,将是青藏高原牦牛有机产品走出甘肃、进军全国消费市场的重要里程碑。 甘肃安多清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始建于1956年,前身是国营夏河县食品厂,现为安多集团全资子公司,企业注册商标“安多牧场”。2012年-2015年先后建设食品公司搬迁扩建项目、熟食品生产线,具有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化牦牛藏羊屠宰、加工及熟食产品生产线,现有牦牛、藏羊肉冷链产品产能1万吨,冷链仓储静态库容3万立方米,甘肃安多清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具有年生产2000吨熟肉制品产能。 安多牧场先后被认定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品定点生产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产品取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国家生态原产地认证”“中国有机产品认证”“HACCP认证”“Halal认证”“欧盟及英国有机加工认证”“美国有机加工认证”“ISO国际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甘南州政府质量奖”等,产品深受省内外消费者喜爱。 其主营产品市场销售半径覆盖东部沿海主要一二线城市,在省内外设立产品展示和直销窗口,在北京、天津、西安、深圳、昆山、苏州、长沙、成都、拉萨、兰州、临夏、合作、夏河等开设16家门店,在合作、夏河、临潭、 兰州、天津等开设5家安多牧场牦牛火锅店。此外,通过直播带货、宅配送、线上销售等多种方式实现直营直供,同时通过线上直播实现牦牛、藏羊全网预售,打通了草原到餐桌的通道。现已成为央企采购单位、政府集采平台、大型餐饮连锁企业、高校食堂重要渠道供应商,把甘南草原最优质的牛羊肉送到了城市千家万户的餐桌。

海外华媒甘肃行—拉卜楞寺

楞寺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 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夏河县城西郊,凤岭山脚下。拉卜楞寺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为活佛的府邸。自1709年创建至今,经历代寺主嘉木样活佛和广大僧俗教民的开发,已成为包括显、密二宗的闻思、续部下、续部上、医学、时轮及喜金刚6大学院,108属寺和八大教区的大型寺院,在其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包括建筑、学院、法会、佛教艺术、藏经等。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佛教学府之一,誉为“世界藏学府”。鼎盛时寺内僧侣达4000人。1980年对外开放。1982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卜楞寺自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建寺至今,近300年间,先后建成经堂6座、大小佛殿48座,其中七层楼1座,6层楼1座,4层楼4座,3层楼8座,2层楼9座;鎏金铜瓦顶楼4座,绿气琉璃瓦顶楼2座,寺主嘉木样活佛的藏式楼房31座,各活佛住宅30座,大厨房6所,印经院1所,讲经院2处,嘉木样大师别墅2处,经轮房500间,普通僧舍500多院,占地面积1000多亩,这些建筑形成了特点明显的藏族寺院建筑群。其用途分为经堂、佛殿、活佛住宅、僧舍等类。建筑大气磅礴,金碧辉煌,宏伟壮观,具有鲜明的藏族特色风格。在整体设计、建筑工艺、艺术风格方面都表现出藏族建筑炉火纯青的水平。拉卜楞寺建筑由经堂、佛殿、活佛住宅、僧舍以及外围的转经廊组成,主要建筑物有闻思学院、弥勒佛殿和寺主嘉木样活佛府等,全部集中于依山的高处,周围三面簇拥着大片僧舍。高低对比十分鲜明。寺中主要建筑色彩选用姜黄、深棕色等藏族寺庙专用的凝重、庄穆的暖色调,重要标志性佛堂系鎏金金顶和鎏金法轮器件装饰,辉煌壮丽;所有僧舍外墙一律刷成白色,配以大门外侧的红色边框,朴素而安静,寺院外围的转经廊把全寺中心浓郁的宗教氛围烘托的淋漓尽致。  

海外华媒甘肃行——俄合拉村

俄合拉,是藏语俄合尔的音译,意为白顶子山,也被称为 “神的留白地 ”,隶属于合作市佐盖曼玛镇美武行政村,东连美仁大草原,西距市区约13 公里,全村共有34户196名藏族群众,平均海拔3100米,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 是“高美佐盖”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一个缩影。昔日的俄合拉,是一个以畜牧业、种植业为主的传统藏族村落,农牧民群众沿袭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人畜混居的积弊根深蒂固,“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 ”的现象随处可见,脏乱差引发的“破窗效应”愈演愈烈。自2019 年甘南州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以来,俄合拉村以共建生态宜居家园、推进乡村旅游为目 标,强化乡村治理,因地制宜采取各项措施,实现了村庄环境和旅游发展的蝶变升华。俄合拉村坚持以破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瓶颈制约为突破口,建设藏式精品民宿22间、村级服务中心1处、游客服务中心1座、广场3个、停车场2个、加油站1座、马队驿站1处等。在保留藏式建筑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将原生态的高山峡谷、草原溪流等自然景色与浓郁的藏族民俗文化、游牧文化相结合,为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成集住宿餐饮、文化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新业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外华媒甘肃行——当周草原景区

当周草原景区距离合作市 2. 5 公里,过渡性是当周草原景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自然特征,地势由草原向高山上升,气候为高寒湿润区,植被覆盖为高寒草原,景区南山景观带主要以天然林为主,占地面积7200亩,海拔3000多米, 林中乔木、灌木、野生菌类品种繁多,主要的乔木有冷杉、云杉、高山杨等,灌木有沙棘、 野杜鹃、蔷薇等。核心景区面积2200亩,是举办历届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的主会场,也是甘南州民族性群众文体活动、节日庆典聚会的主要场所。景区除少部分道路、水域或度假村外,大部分地表均有良好的植被覆盖,植物群落以灌丛和牧草为主,是市境内主要的优质 天然牧场。景区的天然草地牧草茂密,植被覆盖度在90%以上,组成草地植被性优良牧草 258 种。 这里蓝天白云、 鸟语花香、 水草丰美、 牛羊追逐……构画出 一副纯净的大自然油画。 当周草原将敞开怀抱喜迎八方宾客! 当周草原帐篷城 当周草原帐篷城位于海拔2980米的国家4A级当周生态文化旅游区内, 主要由1个礼宴中心和19个小帐篷组成,帐篷城总用地面积36.3亩,总建筑面积4329平方米,主帐篷总建筑面积为2153平方米,能同时接待500多人就餐,小帐篷建筑面积为100平方米,按照2室1厅1厨1卫的格局建造,可接纳100人住宿,夏季每晚汇聚本土民族文化演艺。配置高端,设施完善,充分体验幽静的自然生态,感受民族文化魅力,享受大自然恬静生活。 当周林卡高端民宿 当周生态文化旅游区当周林卡高端民宿于2023年8月1日正式开业, 甘南州当周林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致力于合作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参与者,致力于打造具有甘南本土化的建筑风格以及集聚现代化优质的经营模式。当周林卡高端民宿建设作为合作市 2022 年招商引资项目,规划用地面积:13696平方米;总占地面积:3095平 方米;总建筑面积:5012平方米。 可供休闲茶艺,娱乐,藏餐中餐等一系列优质服务。茶艺楼上设有 5-6 间露天餐厅可供(烧烤、啤酒、火锅)等,给游客带来独特的体验和感觉, 是夏日享受自然。  

甘南藏族唐卡小镇“新故相推”:“Z世代”学徒对话艺术大师

中新社兰州2月25日电 题:甘南藏族唐卡小镇“新故相推”:“Z世代”学徒对话艺术大师 作者 闫姣 九美旦增 与外界庆祝节日的热闹“余温”不同,25日,“世界藏学府”拉卜楞寺比邻的唐卡小镇,一间画室内悄然无声,唐卡师旦正嘉盘腿席地而坐,蘸取染料、勾线、上色,埋头完成近整面墙高的巨幅唐卡。大大小小已完成的唐卡和各色颜料,填充了这所略大于教室的空旷房间。 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唐卡小镇,画师旦正嘉席地而坐绘制唐卡。(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九美旦增 摄 唐卡小镇位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集聚以拉卜楞唐卡为代表的甘南藏族唐卡,入驻数十家企业及画室。甘南唐卡被誉藏族“百科全书”,具有鲜明民族特点、浓郁宗教色彩和独特艺术风格,其传承史与拉卜楞寺密不可分,吸引众多学徒慕名而来,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0后”贡保才旦在学校时与唐卡“一眼万年”,之后便来到唐卡小镇拜师学画,每日坚持绘画10多个小时,目前已创作8幅成品,包括创意制作的旅游产品“唐卡微世界”,用他的话说,“沉迷其中,不觉得累,睡觉做梦都在画画。”年轻的他的新年愿望,便是一生择一事,让更多人看到唐卡的魅力。 日渐增多的年轻面孔令唐卡小镇焕发青春活力,而多位唐卡界艺术大师,正是不断“引流”青年力量的密码所在。年轻画师与资深画师相互交流,彼此推动传统与创新的日新月异。 精品唐卡展厅展示甘南藏族唐卡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交巴加布,及其父亲的唐卡作品,常吸引游人“打卡”。(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九美旦增 摄 “80后”兰索巴嘉措是其中一位。他先后在西藏、甘肃、青海等地,拜师于多位唐卡大师,作品被寺庙、活佛、高僧和海内外喜爱唐卡人士收藏,已收有30余名学徒。而在他看来,唐卡艺术精妙绝伦,创作作品虽已多得数不清,但仍觉内容深奥,“一辈子也学不完”。 一幅唐卡制作需起稿、涂底色、勾线、晕染等多道工序,要耗费画师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时间,且绘画过程要极具细致。“细节处甚至需要拿着放大镜看,所以每位唐卡画师都必备一双‘鹰的眼睛’。”兰索巴嘉措说。 距离唐卡小镇数十米远的精品唐卡展厅,摆满了甘南藏族唐卡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交巴加布与父亲二人的作品。交巴加布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讲述,国际游人对唐卡尤其感兴趣,他们参观完拉卜楞寺,通常会询问打听,一路寻至展厅继续欣赏唐卡。有时,他还会现场演绎画唐卡,满足游客的好奇心。 甘南藏族唐卡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交巴加布,在个人工作室为唐卡上色。(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九美旦增 摄 交巴加布绘画唐卡已40余载,作品被美国、日本、加拿大、中国台湾等地的多位爱好者收藏。他讲述唐卡变迁时说,起初唐卡只在藏族地区流通,后来受到越来越多中国乃至国际人士的喜爱,使用场景也不再限于佛教,成为人们传递感情的物件。 刚刚过去的春节是交巴加布最忙的时候,很多私人订制唐卡需要在这期间交付。然而不管多忙,他绘画唐卡时都保持内心平静与纯净,只有这样才能“人画合一”,绘制出有“灵气”的唐卡。 “唐卡小镇是唐卡艺术的展示与体验基地、传承与培训基地、创作与销售基地。”在交巴加布看来,它搭建起各位唐卡画师交流沟通、互学互鉴的平台,扮演起年轻画师的“引路人”角色,促进他们绘画艺术的提升。而“唐卡聚会”也扩大了唐卡艺术的传播,增加了画师们的收益,“有了经济保障,更多年轻人主动加入唐卡艺术的传承保护工作。”

甘南藏族唐卡“守”艺人:40余载传承指尖技艺

交巴加布的唐卡艺术之路始于童年。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对唐卡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继承其父亲九麦的画风特点,还不断向其他画师求教学习,揣摩画技,使自己的技艺更上一层楼。2024年2月,交巴加布在个人工作室内调绘制唐卡所需的颜料。九美旦增 摄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藏族“百科全书”。唐卡小镇位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集聚以拉卜楞唐卡为代表的甘南藏族唐卡,入驻数十家企业及画室。 “世界藏学府”拉卜楞寺比邻的唐卡小镇,甘南藏族唐卡代表性传承人交巴加布在画室内忙着蘸取染料、勾线、上色,埋头完成生动逼真的唐卡作品。交巴加布从事唐卡艺术四十余载,致力于传承和发扬着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他的唐卡作品细腻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深受藏族民众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谈及唐卡技艺的传承,交巴加布希望有生之年将这门技艺传授给更多徒弟,让传统技艺继续传承。 图为交巴加布在个人工作室内给唐卡上色。一幅精美的唐卡作品,需要耗费画师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从勾线到着色,每一步、每一笔都要屏息凝神。九美旦增 摄 交巴加布的唐卡作品涵盖了布面彩绘唐卡、珍珠唐卡、刺绘唐卡、织锦唐卡等10余种类型。他在唐卡着色、晕染、勾线、上色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使得他的作品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构图巧妙,充满了艺术魅力。图为交巴加布在个人工作室展示绘制的小唐卡。九美旦增 摄 图为交巴加布在个人工作室为唐卡上色。他的作品色彩鲜艳而不失和谐,线条流畅而富有张力,展现了深厚的艺术造诣。九美旦增 摄 图为交巴加布在其工作室内给唐卡上色。他擅长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生动逼真。每一幅唐卡都仿佛是一个故事,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九美旦增 摄 图为交巴加布展示以拉卜楞寺为主题的唐卡作品。交巴加布不仅继承了传统唐卡技艺,更在创新中展现了个人特色。他结合现代审美和绘画技巧,使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又具有鲜明的现代气息。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他的作品在众多唐卡中脱颖而出,成为藏族民众和艺术爱好者争相收藏的艺术珍品。九美旦增 摄 距离唐卡小镇数十米远的精品唐卡展厅,摆满了甘南藏族唐卡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交巴加布与父亲二人的作品。图为交巴加布与父亲的唐卡作品吸引游人“打卡”。九美旦增 摄 图为精品唐卡展厅内展出的交巴加布与父亲的唐卡作品,常吸引游人“打卡”。九美旦增 摄 图为唐卡小镇一画室内摆出大大小小已完成的唐卡和各色颜料。唐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九美旦增 摄 图为青年画师旦正嘉在唐卡小镇一画室内席地而坐绘制巨幅唐卡。作为唐卡文化的传承人,交巴加布致力于培养新一代唐卡画师,将自己的艺术经验和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自1997年以来,交巴加布收徒数十名,传授唐卡画法。九美旦增 摄 图为游客在唐卡小镇一展厅内参观展出的唐卡作品。九美旦增 摄

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碌曲尕秀村里的藏装秀

6月26日,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尕秀村帐篷城景区内,藏族民众通过载歌载舞,表演藏装秀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尕秀村的帐篷城由108顶大小各异的藏式风格帐篷组成。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唯一的村级4A级旅游景区尕秀村依托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旅资源,对全村进行景区化提升改造。在突出藏族特色、注重保持原生态乡村风貌的基础上,引入星级酒店标准,提升居住舒适度,同时推出中央厨房配餐、沉浸式体验和民俗特色活动,为游客带来深度旅游体验。据了解,2019年,尕秀村共接待游客80万人次,全村52户牧家乐户均净收入3万元以上,全域旅游与脱贫攻坚、环境治理、乡村振兴等工作相结合的绿色发展之路帮助当地农牧民群众实现持续增收。

海外华媒甘肃行——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

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一个坐落于碌曲草原腹地的国家AAAA级藏寨文化生态旅游景区,既是海拔3300米高原生态与草原风光完美结合的一块瑰宝,更是旅游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的一座丰碑。尕秀村位于碌曲县城以南23 公里处,国道213线穿村而过,区位独特、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高原纯牧业村,行政区划面积61. 8万亩。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共有398户1977人,其中建档立卡户80户381人,已于2018年底全部脱贫,2023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000元。当地常年无夏、冬季漫长,属大陆性气候,具有高寒、湿度大、蒸发量小、无绝对无霜期、降水量多等特点。年平均气温2.9℃;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592. 5mm;全村可利用草原面积54.38万亩,天然草原主要以亚高山草甸为主体,主要植被为高山嵩草,矮嵩草,垂穗披碱草、早熟禾和杂类草等;尕秀村天然草原优良,牧草生产能力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