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风雨 三十年佳华——佳华学校举办30周年庆典

5月31日晚上,蒙特利尔佳华学校在南岸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的30周年校庆典礼。中国驻蒙特利尔领事馆王红副总领事,焦开领事,Dawson学院院长Dianna Gauvin,华总会主席曹寿康,华总会名誉主席邵礼平,加拿大中国文化艺术协会主席余绍然,魁北克中文学校协会资深顾问陈喜澄、副会长潘宏,蒙特利尔中华文化基金会主席黄显淑,上海同乡会会长沈俊华以及佳华学校的师生、家长、校友近400人欢聚一堂,庆祝这个难忘的时刻。联邦总理特鲁多也特地为佳华学校的30周年校庆发来贺信,由佳华学校的英语老师现场朗读。 王红副总领事在致辞中指出,三十年来,佳华学校从无到有,克服校舍、财务、人力等方面的困难,开设简体中文、数学、法语、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课程,致力于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校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为海外华文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承,为中加两国沟通交流,为增进两国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日常教学工作之外,佳华学校还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组织和参与“寻根之旅”夏令营,教师培训班,中华文化知识大赛,朗诵、书画、作文比赛,当地文化节、文化日等社会活动;参与为加拿大青少年糖尿病基金会组织和祖国灾情捐款等公益活动。 佳华学校的校长荣萌则在讲话中首先回顾了25周年校庆时的盛况,不无感慨地表示一晃5年又过去了,这五年可以说是不平凡的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的节凑,海外华文教育大业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消极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并没有打断佳华人的意志,为了海外华文教育事业,为了华人子女能够守得住中华文化的这个“跟”花费了无数的心血,做出了无数无私的奉献。 30年来,数以万计的佳华学子遍布加拿大,甚至美国等地,还有的学生回到中国深造并参加工作。30年来,佳华学校没有辜负这个名字,她不仅是一个学习中文的理想场所,还成长为一个海外华文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在本地华人社区中家喻户晓的“品牌”。而佳华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是因为有一支强大而又辛勤耕耘的教师队伍和一支精干的管理团队。 借着这次30周年庆典的时机,佳华学校还向伴随佳华30周年的元老级教师、在佳华任教超过20周年的顶梁柱教师、超过10年但不到20年的优秀教师进行了颁奖。 佳华学校的师生以及到场的嘉宾还进行了独唱、舞蹈、小合唱、诗朗诵等形式多样的文艺表演,再加上多轮的抽奖活动将现场气氛一次又一次推向了高潮。有关佳华学校30周年校庆的详细报道,敬请关注下一周的《七天》周报。 晚会精彩瞬间:摄影:颜宏 加拿大中国文化艺术协会主席余绍然向佳华学校赠送书法作品 华总会主席曹寿康、名誉主席邵礼平向佳华学校赠送牌匾 荣萌校长致辞 王红副总领事向获得特别贡献奖的四位老师颁奖 在佳华学校任教超过30年的老师 蒙特利尔中华文化基金会主席黄显淑演唱《远方的孩子》 在佳华学校任教超过20年的老师 在佳华学校任教超过10年的老师 七天传媒主席尹灵和佳华学校的学生合影

浙江县域观察:千年古县城如何再青春?

中新网绍兴5月26日电(林波)在新能源产业园区,工人们忙碌地穿梭在厂房之间,一批批新能源产品将扬帆出海;在青瓷工坊里,年轻的手艺人们正在专注地创作,将古老技艺融入新的元素;在古村落,咖啡馆、民宿、手工艺品店等新型业态纷纷入驻,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当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一幅共富共美现代化图景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应运而生。 2023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上虞区位列2023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29位,首次挺进全国“30强”。 上虞夜景。 王刚 摄 小块头,也有大能量,这是浙江县域经济的生动诠释。 在共同富裕赶考路上,拥有2200多年建县历史的“古县城”上虞何以保持常青,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5月24日至26日,“今在上虞 遇见未来”青春之城全媒体采风行活动在上虞举行。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这座充满青春活力的城市,寻找“千年古县城”再青春的发展秘籍,感受中国城市发展的蓬勃活力和无限潜力。 作为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上虞提出了全面建设“青春之城”行动,以产业、人才、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环境提升等全方位打造“青春气质”,强化上虞城市发展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承载力,让上虞成为“最懂年轻人”的城市。 绍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上虞区委书记鲁霞光受访时表示,上虞区委提出建设“青春之城”的核心导向是推动全生命周期、全年龄段的人、产业、城市的年轻化青春化。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以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为主导的“青春产业”,无疑是上虞“青春之城”建设的动力之源。当地提出,目标成为浙江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绍兴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的引领区。 铁、钴、镍、铜、锌……步入天津大学绍兴化工科技馆,元素周期表上的金属物质有序排列,高端精细化工材料引人注目。 “截至目前,我们研究院已签署46个横向项目,帮助企业实现新增经济效益超7亿元。”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绍兴)副院长梁冬梅表示,该院正加快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助力上虞传统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例如当地的传统产业——绍兴黄酒,它的酿造是一门综合性的发酵工程科学,涉及多种化工知识。 海外华文媒体了解新能源产业发展。 王刚 摄 走进卧龙新能源智慧产业园,新投产的卧龙新能源储能装备正在抓紧生产。 浙江卧龙储能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锋受访时表示,新能源产业是冉冉升起的产业,企业研发团队中“95后”占到了60%以上,这也和上虞“青春之城”建设不谋而合。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项目,我们也期待能加强合作,用上中国产的新能源储能产品。”爱尔兰《华人报》副社长周瑞琮受访时表示,新能源储能系统已被大力引入爱尔兰的可再生能源领域,“尤其是当地华人对中国新能源储能产品比较感兴趣”。 海外华文媒体体验青瓷制作。 王刚 摄 在架起四梁八柱的同时,“青春之城”何以常青? 当前上虞正聚力物化活化,聚焦打造孝德、瓷源、东山、春晖等文化标识,推动项目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推动地域特色文化创新发展,全面提升“青春之城”文化力。 以瓷源文化标识为例,上虞是越窑青瓷的发源地,境内古窑址密布,其中小仙坛窑址于2006年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禁山窑址被评为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活动中,海外华文媒体走进了位于上虞区上浦镇大善小坞村的瓷源文化小镇,了解“瓷源”这一文化标识的活化故事。 “让青瓷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让更多年轻人加深对青瓷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周统鉴是一名从事青瓷制作的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他创办的越青堂就落户在瓷源文化小镇。 借鉴现代设计理念,他结合青瓷的传统工艺,创造出符合年轻人审美和生活方式的新产品,“希望我们的传统文化产业更接地气,融入青春活力”。 加拿大天时传媒副主编周天浩受访时表示,海外华文媒体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在传播中国声音、推广中国文化、分享中国发展经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能助力当地文化更好地走出去,现在海外华文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日益增加,其中青瓷作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瑰宝,比较受海外受众的喜爱”。 覆卮山东澄古村一景。王刚 摄 在加拿大《搜罗》杂志社社长陈林看来,上虞无疑是美丽的。在覆卮山东澄古村,他看见了美丽的古村落在新业态的加持下,不断焕发新的活力,“正如老树发新芽,古村里随处可见青春之景”。 “将用笔触和镜头向海外受众介绍这座美丽的城市。”《斐济日报》记者裴华松是第一次来到绍兴上虞。在他看来,不仅要关注中国的动态,还致力于将中国的成功经验带回住在国,助力彼此更好发展。

探访浙江上虞越窑青瓷 千年技艺历久弥新

图为5月25日,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内,西晋龙窑窑址展示中。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浙江绍兴上虞的越窑青瓷发源于20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被誉为“母亲瓷”。跨越千年,上虞以其独特的文化标签吸引民众,瓷技艺文化在此传承发扬。 图为:5月25日,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内,西晋龙窑窑址展示中。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5月25日,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内,三国龙窑吸引参观者。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5月25日,上浦瓷源文化小镇内,当代青瓷、宋代青瓷、唐代青瓷对比展示中(从左到右)。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5月25日,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内,游人参观上虞窑。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5月25日,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内展示的上虞窑内部场景。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5月25日,上浦瓷源文化小镇内,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统鉴雕刻瓷器。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5月25日,上浦瓷源文化小镇内,越窑青瓷非遗手工艺人屠宗毅在分切瓷泥。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5月25日,上浦瓷源文化小镇内,越窑青瓷非遗手工艺人屠宗毅在雕刻瓷器。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5月25日,上浦瓷源文化小镇内,琳琅满目的青瓷产品吸引参观者。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5月25日,游人在上浦瓷源文化小镇体验陶瓷制作。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5月25日,凤凰山考古遗址公园内展示的东汉时期的瓷器,吸引参观者。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千年绍兴黄酒绘上卡通图案

  中新社绍兴5月27日电 题:千年绍兴黄酒绘上卡通图案 作者 张斌 “‘女儿红’很有名,今天第一次走进工厂才发现,原来传统酒业也在与时俱进,开发的文创产品贴近市场需求,比如针对婚庆市场开发的小坛黄酒伴手礼绘制了新人形象,包装还是中国人都喜欢的红色,特别喜庆。” 近日,在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的绍兴女儿红酿酒有限公司参访时,来自西班牙的欧洲侨声报副总编黄美说。 5月25日,浙江绍兴上虞,工作人员展示婚庆主题的绍兴黄酒产品。王刚 摄 24日至26日,来自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媒体和留学生代表等百余人走进绍兴上虞,参加“今在上虞遇见未来”青春之城全媒体采风行活动。 在绍兴女儿红酿酒有限公司花雕车间,工人正为酒坛进行彩绘。作为有着千年历史的绍兴黄酒品类,花雕酒甘甜醇厚,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因在酿造过程中增加了糯米的投入量而得名“加饭酒”。 最引人注意的还属花雕酒的精致酒坛,其彩色雕塑装饰集书法、美术、雕塑、文学等于一体,常用于庆祝孩子出生、婚嫁等人生重要时刻,“女儿红”“状元红”的说法闻名遐迩。 车间负责人景海刚介绍说,一瓶外观普通的绍兴黄酒要经过10道工序包装为花雕酒,一般是封藏到一定时候需要庆祝或送人时彩绘,自古以来就是纯手工定制,“每瓶花雕酒都有一个故事,饱含了人们的情感和期望。” 坚守传统的同时,绍兴黄酒也与时俱进。景海刚说,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时下的花雕酒定制非常个性化,比如为纪念孩子虎年出生,酒坛就可绘制一只卡通老虎图案。有人还要求绘制家人的书法作品,工匠师傅则有求必应。 文旅和婚庆是绍兴黄酒拓展的市场新赛道:印有新人形象的红色小酒坛仅一只手大,被消费者用作婚礼的伴手礼,心意与新意十足;与绍兴本地文旅品牌合作,“故乡的酒”坛身印有“迅哥儿”,受到许多年轻人喜爱,2023年底推出至今已卖出数千坛。 绍兴黄酒讲究天时,遵循夏制酒药、秋制麦曲、立冬开酿、立春榨酒、谷雨封坛的传统。拓展新市场的底气,源于黄酒产业的现代化发展。目前,绍兴女儿红酿酒有限公司有多条机械化黄酒生产、灌装线,年产黄酒能力达5万吨,产品远销欧美、日本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绍兴市副市长、上虞区委书记鲁霞光此前表示,随着中国消费市场升级,酒类消费品逐渐向健康化、高端化、年轻化方向发展,黄酒产业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正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航拍浙江上虞夜景:璀璨光影尽显“青春气质”

图为:跨越曹娥江的大桥上演灯光秀。(无人机照片)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水花舞动点缀曹娥江面、光影变换点亮城市夜空……初夏之夜,浙江绍兴上虞曹娥江“一江两岸”城市灯光秀以及人行景观桥音乐喷泉,成为市民游客“打卡点”。 曹娥江“一江两岸”曾是防洪工程,20年间已蝶变为景观工程,不仅成为城市公共空间,数十幢总部楼宇分布曹娥江畔,也让“新地标”更具“青春气质”。 图为上虞曹娥江畔光影璀璨。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跨越曹娥江的大桥光影绚丽。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游人在曹娥江人行景观桥上散步观景。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曹娥江人形景观桥两侧,多彩喷泉随音律“跳动“。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跨越曹娥江的大桥上演灯光秀。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图为上虞曹娥江的人行景观桥和城市高楼光影绚丽。中新网记者 王刚 摄

海外华文媒体探访中国新能源产业:期待用上储能产品

中新网绍兴5月25日电(林波)“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项目,我们也期待能加强合作,用上中国产的新能源储能产品。”爱尔兰《华人报》副社长周瑞琮25日受访时表示,新能源储能系统已被大力引入爱尔兰的可再生能源领域,“尤其是当地华人对中国新能源储能产品比较感兴趣”。 随着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新能源产业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当日,“今在上虞 遇见未来”青春之城全媒体采风行活动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举行,来自日本、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卧龙新能源智慧产业园,了解中国新能源产业,感受该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和无限潜力。 周瑞琮表示,爱尔兰很多朋友的房子就曾考虑过装太阳能光伏,“但是电力富余以后怎么处理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这就需要新能源储能设备储电”。 海外华文媒体了解中国新能源储能设备。 主办方供图 此次华文媒体代表参访的卧龙新能源智慧产业园总投资60亿元(人民币,下同)。 据浙江卧龙储能系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锋介绍,新投产的卧龙新能源储能装备项目是该产业园项目的一部分,建设内容为新增储能模组PACK生产线、BMS生产线、PCS(储能变流器)生产线、集成总装线,以及SVG和高压变频器生产线等生产、检验检测设备,未来将形成年产值40亿元新能源转换与控制装置的生产能力。 “如今,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问题上的共识越来越多,我个人非常看好中国新能源产业。”加拿大《搜罗》杂志社社长陈林表示,未来随着新能源发电量占比提高,为了维持电力供应稳定,配套储能系统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 日本《留学生新闻报》副总编辑龙丽华表示,中国在全球新能源市场的创新能力非常突出。在她看来,新能源储能设备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为中国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洋弟子”在中国:走进浙江上虞学习非遗杭绣、蓝染

中新网绍兴5月25日电(林波)5月24日至26日,“今在上虞 遇见未来”青春之城全媒体采风行活动在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举行。其间,来自日本、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华文媒体代表和“洋弟子”们走进上虞里直街,体验非遗项目——杭绣,了解蓝染,感受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来自加纳的“洋弟子”温福体验杭绣。 王刚摄 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杭绣技艺传承人金斐斐介绍杭绣技艺。 王刚摄 杭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至南宋为极盛时期。 “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诗人李白、白居易都曾用诗文为刺绣这门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增添了绮丽的想象。 加纳的“洋弟子”温福观看杭绣作品。 王刚摄 来自加纳的“洋弟子”温福学习杭绣。 王刚摄 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杭绣技艺传承人金斐斐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杭绣艺术领军人物陈水琴,十余年来,她以针代笔,以线为墨,绣出了新时代“绣娘”的锦绣人生。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了解杭绣作品。 主办方供图 据她介绍,完成一件刺绣作品,要经过选稿、上绷、描稿、配线、刺绣、装裱等步骤。以选稿为例,常规的是从中国传统书画中选取范本,比较新派的做法是结合当代艺术元素进行从无到有的创作。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洋弟子”王爱兰体验杭绣。 主办方供图 活动现场,“洋弟子”们体验了该非遗项目。 “这些作品非常有意思,像是美丽的画卷,但却是由一针一线中绣出来的。”来自加纳的“洋弟子”温福在体验杭绣后表示,看着美丽的杭绣,“绣”起来却并不简单,“中国手艺人非常厉害,我非常喜欢这些作品”。 来自塔吉克斯坦的留学生美妍了解双面绣作品。林波摄 在上虞里直街,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和“洋弟子”们还了解了蓝染技艺。 海外华文媒体和“洋弟子”们了解蓝染制作。 主办方供图 蓝染作品。 主办方供图 “这是一项古老而充满魅力的纺织工艺,没想到卷一卷、扎一扎后,能染出这么美丽的图案,令人惊艳。”来自塔克吉斯坦的“00后”留学生美妍表示,不仅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扎染文化的魅力,也从中看到了中国技艺的博大精深。

浙江上虞:里直老街焕新貌

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5月24日,夜幕降临,里直街吸引游人。位于浙江绍兴上虞的里直街在上世纪曾经是玻璃厂、风机厂、电机厂所在地。如今经过改造,该街区吸引不少文旅消费业态入驻,再次焕发生机。 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5月24日,里直街的道台书院吸引游人。位于浙江绍兴上虞的里直街在上世纪曾经是玻璃厂、风机厂、电机厂所在地。如今经过改造,该街区吸引不少文旅消费业态入驻,再次焕发生机。 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5月24日,夜幕降临,游人漫步里直街。位于浙江绍兴上虞的里直街在上世纪曾经是玻璃厂、风机厂、电机厂所在地。如今经过改造,该街区吸引不少文旅消费业态入驻,再次焕发生机。 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5月24日,游人参观里直街道台书院。位于浙江绍兴上虞的里直街在上世纪曾经是玻璃厂、风机厂、电机厂所在地。如今经过改造,该街区吸引不少文旅消费业态入驻,再次焕发生机。 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5月24日,里直街的“大东轮船公司”建筑吸引游人。位于浙江绍兴上虞的里直街在上世纪曾经是玻璃厂、风机厂、电机厂所在地。如今经过改造,该街区吸引不少文旅消费业态入驻,再次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