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媒甘肃行:蓄水成河的玛曲,已是山花盛开

“终于见到黄河了!”25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来到位于青藏高原东端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见到黄河时,华文媒体代表们纷纷发出感叹。 6月25日,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团在玛曲县欧拉镇欧强村黄河沿岸阻沙林带治理点采访。九美旦增 摄 黄河发源于青海,成河于玛曲。黄河环绕玛曲全境433公里,有久负盛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被誉为“黄河之肾”,是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在藏语中,玛曲就是“黄河”的意思。 在20世纪90年代,玛曲草原沙化问题一度突出,沼泽面积减少近2/3,补水量下降近三成,水源涵养补给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严重受损。为此,官方开展了系列生态治理与修复举措。今天走进玛曲,放眼望去满是绿色,夏季是玛曲最美的季节,山花盛开,远处蜿蜒的黄河静静流淌着。 在玛曲黄河特大桥东侧,玛曲县自然资源局高级工程师马建云拿着玛曲黄河生态治理对比图向大家介绍说:“1997年我刚来这里工作的时候寸草不生是一片沙滩,2022年4月份我们通过整治沙丘、覆土,种植山生柳灌木以及一年生和多年生的混合牧草,到8月时这里就已经郁郁葱葱了。” 6月25日,图为航拍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阿万仓湿地。九美旦增 摄 马建云在玛曲县从事治沙工作已有27年,27年来他奔走在尼玛镇、欧拉镇、河曲马场等黄河沿线重点区域。据他介绍,自2012年治沙以来,玛曲县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的沙丘治理技术模式,即“整地+植灌+草方格+施肥+土质改良+人工种草+围栏”。 截至目前,该县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7.19万亩,治理“黑土滩”型退化草地122.52万亩,草原植被盖度达98.4%。当地土地持续沙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沙化面积不再增加,趋于稳定状态。 2021年,为期3年总投资50亿元的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启动,对矿山、森林、草原、湿地等进行系统修复。玛曲是受益地之一。 通过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当地治理区植被得到明显恢复,优良牧草比例和草原初级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玛曲草原向黄河补给水源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出境水量十年增六成。 “看到原本光秃秃的沙地,一点一点长满了绿草,心里不要说有多开心了。”马建云说,如今他每天仍然在各项目点检查病虫害,做草原植被的巩固提升工作。马建云的微信名叫“守护者”,他的愿望就是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尽自己所能守护好这片草地。 “世界各地华侨华人对于母亲河的感情都是很深厚的,今天是我第一次来到黄河发源地,看到这里的生态这么好,能够想象当时治理工作的艰辛,十分感动。”巴西巴中通讯社副社长严佳说。 6月25日,图为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团拍摄玛曲非遗弹唱。九美旦增 摄 随后,海外华媒采访团一行走访了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阿万仓湿地,在广袤的草原上聆听藏族民歌弹唱和格萨尔说唱,感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此行是马达加斯加《中非日报》主编许海媚第一次来甘肃,一路走访甘南州多个县市到此,她表示,没有想到甘肃的地貌如此之丰富,更没有想到在大西北也有湿地。回去后会用笔触将这里生态治理的故事讲给马达加斯加的读者,让更多人了解玛曲如何确保这一河清水向东流。

海外华媒甘肃行:陶醉在卓尼大峪沟

6月23日,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团在大峪沟景区合影留念。九美旦增 摄   仲夏六月,大峪沟景区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刻。这里山脉连绵、森林茂密、溪流清澈、云朵洁白,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自然画卷。6月23日,来自世界各地参与“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团走进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在大峪沟景区深入体验藏族民俗,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大峪沟位于卓尼县木耳乡,总面积超过10万公顷,不仅自然景观独特,还蕴藏着丰富的藏族文化。九美旦增 摄 采访团成员在大峪沟景区内采风拍摄。九美旦增 摄 采访团成员在大峪沟景区内采风拍摄。九美旦增 摄 采访团成员在大峪沟景区内采风拍摄。九美旦增 摄 游客在大峪沟景区内游玩。九美旦增 摄 在大峪沟内身穿民族服饰的舞者。九美旦增 摄

海外华媒甘肃行:卓尼洮砚 千年传承

    6月23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团走进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一洮砚制作基地采访。九美旦增 摄   6月23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团走进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一洮砚制作基地,深入了解洮砚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文化背景。洮砚产于甘肃南部,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澄泥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其以石色碧绿、石质温润、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称誉文坛。其中,石料的选用颇为讲究。制作洮砚最好的石料是产于卓尼县喇嘛崖一代的“老坑石”,而老坑石中的极品,当属“鸭头绿”,碧绿如蓝,轻抚如婴儿肌肤,储量极少,自宋末就已断采,现今每得一块鸭头绿可视之为千年古董。九美旦增 摄 图为雕有56条龙的龙砚。九美旦增 摄 图为工作室内摆出的洮砚。九美旦增 摄 图为洮砚。九美旦增 摄 图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卢保云在其工作室内雕刻洮砚。九美旦增 摄 图为华媒代表采访拍摄洮砚制作技艺。九美旦增 摄

海外华媒甘肃行:见识卓尼的“卓尔不凡”

“没有想到在大西北还能产出品质这么好的木耳。”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大峪沟木耳镇出舍村采访时,韩国《新华报》总编辑李茂娥说,韩国对木耳一直有进口需求,采访后,她已经将这里的木耳种植基地负责人联系方式推荐给在韩国的收购商。 6月23日,海外华文媒体一行参观卓尼县大峪沟木耳镇黑木耳产业。九美旦增 摄 6月23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活动来到卓尼县,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25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探访大峪沟、了解黑木耳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式木雕以及有“洮砚之乡”之称的洮砚镇,感受民族地区生态之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连接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卓尼县,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也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过渡带,拥有山雄石奇水丽林秀的卓尼大峪沟、车巴沟、卡车沟等自然景观,是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连续5年荣登“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6月23日,海外华文媒体一行探访甘肃卓尼大峪沟。九美旦增 摄 盛夏时节,俯瞰洮河两岸,温室大棚在青山脚下整齐排列着,大棚内一串串菌棒整齐列队,菌棒上色泽黑亮的木耳长势喜人。眼下,正是木耳丰收采摘季,村民提着水桶、箩筐,穿梭在菌棒之间,采摘、运输、晾晒。 “小小木耳产业究竟能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多大收益?”巴西巴中通讯社副社长严佳关心这个问题。根据当地的统计数据,截至目前,卓尼县共有木耳产业龙头企业4家、合作社35家、种植大户53家,生产加工厂2个,形成“菌棒生产+基地种植+加工销售”链式发展模式,全产业链带动农户5680户9950人,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如今,随着黑木耳产业规模化、科技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新农人”参与其中。蒙俊杰是甘肃农业大学的一名大学生,毕业后毅然选择返乡创业,靠着种植木耳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事业。 “我现在自己种木耳,有14个木耳种植大棚和50亩露天木耳田。之所以敢尝试创业,是因为前期有政策扶持,而且销路不用担心。”蒙俊杰说。 2021年,卓尼县加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力度,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纳入“五个万亩”产业培育行动。蒙俊杰的创业企业作为产销龙头企业之一被引进该县进行培育。 发展产业,人才是关键。卓尼县为鼓励更多当地农业企业和农户种植食用菌,通过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成立合作社等方式,建成1500万棒、500万棒菌棒生产线各一条,同时实施“千人千万”培训计划,培训食用菌专业栽培人员1000多人,投资1500万元打造了秋古、纳尼黑木耳种植示范基地,为黑木耳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政府扶持,农户生产积极性也提高了,当地弱劳力可以在家门口工作,这样的产业模式值得借鉴。”严佳说,自己也将会通过报道将该县的木耳产业故事讲给更多的人。 随后,采访团一行又来到卓尼县洮砚镇,制作洮砚最好的石料“老坑石”就产于此,这里也被称为“洮砚之乡”。 如今在卓尼县,仅砚石产地洮砚镇,就有近千人从事洮砚加工和销售,洮砚产业已然成为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家庭收入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卓尼县打造了洮砚文化街,这是一条集中展示当地洮砚文化的特色街区。目前,洮砚文化街已入驻洮砚研发销售企业26家,实现洮砚产品的产销对接。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一行采访卓尼县中国洮砚电商中心。九美旦增 摄 “采访到甘南,处处是风景,处处显文化。”南非《非洲时报》副总编孙想录在十年前曾来过甘南,十年后的今天再次来到甘南,被当地丰富的生态资源、民族文化以及现代化的农业产业所震撼。他表示,将通过笔触,让海外华侨华人对西北民族县域有更新的了解。

海外华媒甘肃行:探访“中国最美县域”秘境卓尼

  6月23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团深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探访其壮美的自然风景和多彩的人文风情。据悉,卓尼拥有雪山、峡谷、森林、草原、古寺、藏寨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连续五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图为采访团成员在卓尼大峪沟景区合影留念。(无人机照片)中新社记者 九美旦增 摄 6月23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团深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探访其壮美的自然风景和多彩的人文风情。据悉,卓尼拥有雪山、峡谷、森林、草原、古寺、藏寨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连续五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图为在卓尼大峪沟景区表演的巴郎鼓舞。中新社记者 九美旦增 摄 6月23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团深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探访其壮美的自然风景和多彩的人文风情。据悉,卓尼拥有雪山、峡谷、森林、草原、古寺、藏寨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连续五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图为采访团成员在卓尼大峪沟景区采访拍摄。(无人机照片)中新社记者 九美旦增 摄 6月23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团深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探访其壮美的自然风景和多彩的人文风情。据悉,卓尼拥有雪山、峡谷、森林、草原、古寺、藏寨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连续五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图为采访团成员拍摄“三格毛”民族服饰表演。中新社记者 九美旦增 摄 6月23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团深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探访其壮美的自然风景和多彩的人文风情。据悉,卓尼拥有雪山、峡谷、森林、草原、古寺、藏寨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连续五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图为华媒代表拍摄卓尼县旗布寺。中新社记者 九美旦增 摄 6月23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团深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探访其壮美的自然风景和多彩的人文风情。据悉,卓尼拥有雪山、峡谷、森林、草原、古寺、藏寨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连续五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图为身穿“三格毛”服饰的藏族姑娘。中新社记者 九美旦增 摄 6月23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团深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探访其壮美的自然风景和多彩的人文风情。据悉,卓尼拥有雪山、峡谷、森林、草原、古寺、藏寨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连续五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图为华媒代表在卓尼县木耳镇采访拍摄当地特色产业黑木耳。中新社记者 九美旦增 摄 6月23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团深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探访其壮美的自然风景和多彩的人文风情。据悉,卓尼拥有雪山、峡谷、森林、草原、古寺、藏寨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连续五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图为华媒代表在卓尼县木耳镇采访拍摄当地特色产业黑木耳。中新社记者 九美旦增 摄 6月23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团深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探访其壮美的自然风景和多彩的人文风情。据悉,卓尼拥有雪山、峡谷、森林、草原、古寺、藏寨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连续五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图为工作人员在卓尼县木耳镇一食用菌种植大棚内晾晒采摘的黑木耳。中新社记者 九美旦增 摄 6月23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团深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探访其壮美的自然风景和多彩的人文风情。据悉,卓尼拥有雪山、峡谷、森林、草原、古寺、藏寨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连续五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图为华媒代表在卓尼县采访拍摄洮砚制作技艺。中新社记者 九美旦增 摄 6月23日,“行走中国·报道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采访团深入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探访其壮美的自然风景和多彩的人文风情。据悉,卓尼拥有雪山、峡谷、森林、草原、古寺、藏寨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连续五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图为华媒代表在卓尼县采访拍摄藏式木雕文化。中新社记者 九美旦增 摄

“黄河首曲”甘肃玛曲“修复记”

中新网甘肃甘南11月5日电(刘潇 史静静)11月初,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的乡道上,车辆疾驰而过,道路两旁草原的黄与天空的蓝遥相呼应,阳光透过薄雾洒在水面上,宛若一幅巨大的油画,美不胜收。就在几年前,玛曲县黄河沿岸还是沙土肆虐的景象。 这些改变得益于玛曲县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沙化草原综合治理、防沙治沙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截至2022年底,玛曲县治理沙化地33.99万亩(沙丘6.51万亩、沙化草原27.48万亩),“黑土滩”型退化草地122.52万亩,退化沙化草原治理力度逐年加大,有效改善了黄河玛曲段生态环境。 玛曲,藏语是“黄河”之意。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甘、青、川三省结合部。黄河在玛曲县境内流经433公里,从南、东、西三面环绕而淌,形成了久负盛名的“天下黄河第一弯”。玛曲草原区成雨条件好,1335万亩的草场以及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和沼泽湿地,构成了黄河上游完整的水源体系,被誉为黄河“蓄水池”。 “玛曲的沙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这里是风口,多年前这片草原沙化严重、寸草不生,冬春季一刮风,沙子会混着土直往嘴里钻。”玛曲县自然资源局高级工程师马建云站在玛曲县退化草地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治理区内如是说。 玛曲县海拔高、气候寒冷,很多植物都不适合在这里生长。自2012年治沙以来,玛曲县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总结,最终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的沙丘治理技术模式,即“整地+植灌+草方格+施肥+土质改良+人工种草+围栏”。 马建云说,“如今,这里的沙化地已经被固定住,植被也在慢慢恢复,这就是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的最好见证。” 11月2日,航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阿万仓湿地。 九美旦增 摄 除了种草,玛曲县还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方向,以转变畜牧生产方式为重点,突出甘南牦牛产业,重点抓规模养殖、高效养殖,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家有300多头牦牛,以前每年大概有10万元的收入,如今通过科学养殖牦牛,每年收入翻了一番。”玛曲县河曲马场万头牦牛养殖基地负责人道吉仁青说,该基地通过集中补饲的方式,既控制牦牛的品质,还实现牦牛由季节性出栏向四季性出栏转变。 据道吉仁青介绍,实现四季出栏不仅可以增加牧民的收入,还会减少草场的压力。 11月2日,甘南州玛曲县河曲马场万头牦牛养殖基地养殖的牦牛。 王牧雨 摄 如今,玛曲县充分利用现有畜种资源,重点打造以舍饲养殖、短期育肥为主,以传统放牧方式优化品种为辅,对万头牦牛养殖设施进行了改造提升,该养殖基地成功实现每头牦牛在原有基础上创收1000多元的四季出栏效益。 玛曲县委书记才让扎西表示,2021年开始,玛曲县全面启动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为期3年的项目,对矿山、森林、草原、湿地等进行系统修复,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达63.8万亩。截至目前,该县沿黄河逾5万亩连片沙化得到治理,草原生态沙化、荒漠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 才让扎西还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生态畜牧业作为玛曲的主导产业,是直接惠及广大牧民的特色优势产业。接下来,玛曲县要继续立足畜牧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生态畜牧产业,不断拓宽牧民增收渠道,加快推进玛曲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海外华媒甘肃行—扎尕那

扎尕那村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镇 ,海拔3000米左右,周围最高山峰海拔4500米。“扎尕那”在藏语中意为“石匣子”。从迭山高处俯瞰,扎尕那的地形宛如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完整古城。近年来,扎尕那村利用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出了以乡村旅游反哺生态保护、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路藏。 2023年,第25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全体大会公布中国甘肃扎尕那入选2023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

海外华媒甘肃行:格萨尔说唱

格萨尔说唱玛曲被誉为格萨尔的发祥地。据考证,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境内就有格萨尔风物遗迹77处。同时在《格萨尔王》的史诗里上百次地提到玛麦玉龙松多这个地名,因此,玛曲被誉为格萨尔成长的摇篮,格萨尔文化发祥地。《格萨尔》说唱在玛曲地区流传最为广泛,其说唱以“说”和“唱”为表演的一人坐唱形式,用藏语唱、白。说唱时有的用当地民歌曲调演唱,有的用龙头琴自弹自唱,唱词文体散韵相见,艺人说唱时琅琅上口、回环曲折、曲调多样、巧妙呼应的旋律令人跌宕起伏、起落有序、回味无穷。《格萨尔》说唱艺人分为神授艺人和吟诵艺人,神授艺人即艺人与生俱來就会说唱《格萨尔》史诗;吟诵艺人即艺人从书中背记后说唱给观众。《格萨尔》说唱主要反映了格萨尔英勇善战、降妖伏魔、造福百姓的英勇事迹。《格萨尔》说唱在玛曲民间文化艺术领域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在漫长的岁月中,《格萨尔》说唱是陪伴牧民群众激发精神、创作生活的强大动力。其说唱内容以格萨尔故事为主,主要有《英雄的诞生》、《赛马称王》、《北方降魔》、《霍岭大战》《姜岭大战》等,说唱艺人在说唱表演时通过说唱形式把《格萨尔》故事说唱给观众。《格萨尔》说唱的长期流传,客观地表现了藏族人民的勤劳、善良、勇敢、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海外华媒甘肃行:龙头琴”弹唱

玛曲龙头琴弹唱,甘肃特有少数民族曲艺曲种。龙头琴,藏语称(东令)来源于古代藏区的扎年琴,是一种由艺人自弹自唱、即兴填词的及唱、念、弹、舞于一身的综合性曲艺表演形式。玛曲龙头琴弹唱主要分布于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各乡镇,并流布于四川、青海等地的藏区。玛曲龙头琴弹唱艺术最早起源自西藏的阿里地区,当时将今藏族同胞用于弹唱伴奏的龙头琴称之为“阿里琴”。清乾隆年间,安多藏区二世嘉木样大师在西藏学习的时候,把阿里琴带到了拉卜楞寺。清末第四世嘉木样大师创作了大量的词曲,在安多藏区民间逐渐开始了传播。随后华尔贡延续和发展了拉卜楞寺院固有的龙头琴弹唱艺术,特殊的历史环境给予了它新的生命力。玛曲龙头琴弹唱在艺术表现上有四个基本点:一是多样性。说唱内容丰富,既有历史、史诗片段,又有日常生活、人文风光等等;,表演形式多:有词、有唱、、有舞、有唱、有舞。二是正规性和随意性。正规性即有固定时问和地点,而随意性则不分时问、地点可随时弹唱。三是民众性。是玛曲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成了人们在茶余饭后自弹自唱、自娱自乐的一种主要方式。四是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弹唱是表演和演唱相结合,弹唱者可站可坐,不拘束。玛曲龙头琴弹唱是维护藏区民族团结发展的基石。具有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地位,而藏区弹唱是各民族融汇交流、社会和谐和繁荣发展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玛曲龙头琴弹唱是格萨尔王史书的传承和发扬载体。玛曲县是格萨尔王的发祥地,自古就有“卓格岭地”之称,被学术界评为“格萨尔风物最集中和最具动态地区之一”,并因此留下诸多神话传说,专门说唱《格萨尔王传》的玛曲民间艺人以说唱的形式广泛流传并世代传承下来。玛曲龙头琴弹唱是祖国民族艺术中不可或缺的明珠,是兼具民歌和古典史诗品性的综合艺术品种,是祖国民族艺术中绚丽的花朵,保护继承和发展这颗耀眼的明珠,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外华媒甘肃行——玛曲龙头琴弹唱

玛曲龙头琴弹唱 , 甘肃特有少数民族曲艺曲种。龙头琴, 藏语 称 ( 东令) 来源于古代藏区的扎年琴, 是一种由艺人自弹自唱、 即 兴填词的及唱、 念、 弹、 舞于一身的综合性曲艺表演形式。 玛曲龙头琴弹唱主要分布于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各乡镇, 并流布于四川、 青海等地的藏区。 清乾隆年间, 安多 藏区二世嘉木样大师在西藏学习的时候, 把阿里琴带到了拉卜楞寺。 清末第四世嘉木样大师创作了大量的词曲, 在安多藏区民间逐渐开 始了传播。 随后华尔贡延续和发展了拉卜楞寺院固有的龙头琴弹唱 艺术, 特殊的历史环境给予了它新的生命力。 玛曲龙头琴弹唱在艺术表现上有四个基本点 : 一是多样性。 说 唱内容丰富, 既有历史、 史诗片段, 又有日常生活、人文风光等等;, 表演形式多: 有词、 有唱、 、 有舞、 有唱、 有舞。 二是正规性和随意性。 正规性即有固定时问和地点, 而随意性则不分时问、 地点可 随时弹唱。 三是民众性。 是玛曲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 成了人们在茶余饭后自弹自唱、 自娱自乐的一种主要方式。 四是艺 术形式的独特性。 弹唱是表演和演唱相结合, 弹唱者可站可坐,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