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速递)林毅夫:民营经济仍有无限机会

中新社北京3月5日电 (记者 夏宾)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4日在北京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不存在“打压民营企业”,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民营经济仍有无限机会。 “如果说我们对民营企业有打压的话,怎么会中国现在发展最快、出口表现最有活力的(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呢?”林毅夫指出,在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领域,中国民营企业在国际上都很有竞争力。 对于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遇到一些挑战和困难,他表示,其本质原因在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整体经济增长慢、需求增加慢,带动国际贸易增长下降。这种国际贸易趋势变化造成部分民营企业所在产业产能过剩,影响了对未来的增长预期。 “政府有稳定增长的责任,在这种状况下就要采取一些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林毅夫表示,由此中国推动了大量基础设施大项目,这些项目具有很强外部性,需要大量配套设备,给民营企业创造了很多市场需求。   林毅夫总结称,当前民营企业信心有待提升是事实,但不是政策所致,而是整个市场环境造成的,且主要是外部市场环境问题。面对这种环境,民营企业要“练内功”,提高生产力水平,利用新技术进行转型,也要探讨新经济带来的新投资机会。同时,在一些传统产业中国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可继续引进消化吸收国外较先进技术,把从国外进口的产品变成在国内生产的产品,不仅卖到国内市场,还能卖到国际市场。 林毅夫相信,中国仍可维持5%以上经济增长,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还会贡献30%左右。中国也还是全世界市场扩张最快、机遇最多的国家,仍会给民营经济带来无限机会。

(两会访谈)林毅夫回击“中国经济见顶论”:不会步日本后尘

  中新社北京3月5日电 (记者 夏宾)“有些人认为,中国可能会步日本的后尘,对这个看法我不太同意。”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在全国两会期间回答中新社记者提问时,对一些美国学者宣扬“中国经济见顶论”,把中国看作“下一个会与美国经济越拉越远的日本”予以回击。 林毅夫指出,20世纪90年代初,很多人谈论日本经济会超越美国,结果不仅没超越,还与美国差距一路加大。他强调,日本的情况不会在中国发生。 20世纪90年代日本出现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放缓。尽管中国目前也面临老龄化挑战,但林毅夫指出,对经济增长而言劳动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效劳动,即劳动力数量乘以劳动力质量。从中国人口看,过去是“数量红利”,现在是“质量红利”。据他观察,包括中国在内,处在追赶阶段的“未富先老”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前10年和后10年经济增速不仅未降,反而提高。 为何步入老龄化还能实现经济更高增长?林毅夫认为,除上述“人才红利”外,处在追赶阶段的“未富先老”国家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空间较大。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教育水平提高,也使得其掌握新技术的能力更强,产业升级和生产力水平提高更快。 林毅夫还提到,日本20世纪90年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超越美国,其代表的产业技术同样属于世界最前沿,但因美国技术打压,日本放弃了半导体芯片这一先进产业。中国在新经济绝大多数领域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且具备人才、市场等方面优势,哪怕有些技术稍有落后,中国也可利用新型举国体制来搞技术研发和突破。 产业政策支持方面,林毅夫指出,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认为政府不该制定产业政策,由此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停滞,生产力水平也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不用产业政策能够追赶上发达国家,也没有一个发达国家不用产业政策能够继续维持技术领先。”林毅夫说,中国这些年能在新科技领域有所突破,离不开政府的产业政策。 他相信,中国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也相信新质生产力会不断涌现,中国经济可以维持在相对较高的增长率,不会出现像日本一样的情形。

鞍山市长吴开华:奋力谱写鞍山新篇章

12月初,“追梦中华•开放与创新的辽沈大地”2023海外华文媒体辽宁(鞍山)采访行在采访团团长、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左志强部长的带领下走进鞍山参访,看到了鞍山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当参观了亚世光电和海城菱美高科技企业后,对百年钢城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参访了以西柳商城为依托的西柳电商基地,以 服装产源地优势,电商网红经济迅猛发展,西柳品牌已牢牢占领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并销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得益于此,海城入列全国首批十大纺织工业基地县,西柳荣获了众多的称号,在海城,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基层群众,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极高。基于此,鞍山市吴开华市长接受了采访团的书面采访,看看吴市长怎么说…… 吴开华市长首先介绍了鞍山市的基本情况,他说,鞍山地处辽东半岛几何中心,是辽宁省第三大城市,总面积925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30.6万人,下辖四个区、三个县(市),拥有国家级高新区、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祖国钢都、中国玉都,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奥运冠军之城。 2023年,是我国实施东北振兴战略20周年。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推动鞍山经济社会走出一条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3%,增速自2019年以来首次跑赢全国,创近年来最好成绩。 吴开华市长说,今天的鞍山投资兴业氛围正浓。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大抓特抓项目建设,发展支撑不断夯实。我们推动一批多年想干没有进展的重大项目实现突破,西鞍山铁矿、陈台沟铁矿、新加坡佳通温泉健康产业城三大停滞多年的百亿级项目全面开工,其中,西鞍山铁矿创造了全国大型铁矿开采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时间的新纪录,我市“串并联+容缺”办理模式获中钢协推广。我们推动一批历史遗留半拉子工程重新启动,新港国际广场等14个投资过亿元的停缓建项目“满血复活”,南台国际箱包城等44.6万平闲置楼宇和厂房启动盘活,我市抽丝剥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得到企业的信任和青睐,丹麦丹佛斯、雨森、神龙、安井等一批在鞍深耕多年的企业,感受到了鞍山优质的营商环境,选择增资扩产上新项目。我们推动一批存量工业企业实施升级改造,出台扶持政策,支持工业企业实施技术、节能、环保、数字化等“四项改造”,鼓励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今年1-10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5%,增速列全省首位。 吴开华市长说,今天的鞍山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力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我们实施工业提升工程,以打造国家级综合性钢铁产业基地、世界级菱镁产业基地、东北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等三个基地为目标,依托鞍山矿产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动主导产业延链建群、新兴产业建链补链。钢铁产业方面,世界500强鞍钢本地企业配套率达到53.1%;菱镁产业方面,依托占全球1/4的储量优势,形成从矿产开发到产品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工业体系,产品高端化率达到20%;装备制造业方面,冶金、矿山成套装备、直流输配电、大功率变频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拥有一批细分行业领军企业。新兴产业方面,100G高速半导体激光器产品实现产业化,钠离子电池示范基地加快建设,正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我们实施服务业提升工程,发展形成了一批国内知名的专业市场,拥有全国最大的宠物交易市场、东北最大的服装交易市场和辽宁唯一的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西柳服装市场。今年,我市入选全国首批生活必需品流通保供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德邻陆港综合产业园和西柳物流园获批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西柳电子商务产业园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我们实施农业提升工程,依托我市农业特色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目前,我市南果梨、君子兰、观赏鱼等特色农业领域持续保持国内最大、东北第一;鞍山南果梨、岫岩滑子蘑、耿庄大蒜、鞍山君子兰、岫岩软枣猕猴桃等产品被评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今年1-10月,全市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 吴开华市长说, 今天的鞍山创新动能加速集聚。坚持创新驱动赋能发展,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我们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实施高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培育计划。今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及小巨人企业24户、科技型中小企业255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雏鹰瞪羚企业28家。我们积极搭建创新平台,以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依托,强化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巧用“揭榜挂帅”和“带土移植”,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今年,全市新增产学研联盟6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1个,实施省级以上“揭榜挂帅”项目15个。我们积极引育创新人才,着力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体系。今年,全市引进国内外各类高精尖人才90人、“带土移植”项目团队15个,新入选省“兴辽英才计划”41人、国家“万人计划”1人,创历史最好水平。 吴开华市长说,今天的鞍山开放能级不断提升。坚持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我们持续搭建开放平台,出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26条和促进外经贸发展10条,加快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建成鞍山陆港保税仓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依托西柳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辽宁省出口商品展示展销中心,每年举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推动更多商品“买全球、卖全球”。目前,西柳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累计出口6.1亿美元。我们持续畅通开放通道,依托鞍山优越的区位优势,不断完善交通路网。今年,鞍台、台黑高速全面开工,鞍山机场实现复航,新开通鞍山至海口航线,开放通道日趋通畅。我们持续深化开放合作,赴德国、丹麦、奥地利等国开展经贸对接,举办菱镁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等大型活动,全力吸引投资、拓展外贸。今年1-10月,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1%,全年预计增长106%。 吴开华市长最后说,下一步,鞍山市将牢记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的嘱托,聚焦全省打造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以实施“五提升、五攻坚”为着力点,以项目工作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加快钢铁、菱镁、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全力构建具有鞍山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实干推动发展争位、产业争链、改革争效、开放争速、环境争优,一步一个脚印把总书记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鞍山新篇章。 资料来源:鞍山市侨联

锚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奋力推进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沈阳市吕志成市长接受2023海外华文媒体沈阳采访团集体采访中对沈阳市的介绍 2023年,是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开局之年,是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20周年。沈阳是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也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在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中地位举足轻重。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主席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锚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聚焦推动产业发展与转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社会发展与转型,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及“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努力在辽宁打造新时代“六地”中当好“排头兵”,奋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具体来说,就是“一个提升、五个推动”。 一、着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充分发挥支撑、领跑、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城市首位度、增强城市贡献力。我们锚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准确把握沈阳所处的历史方位以及城市性质、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基础优势,制定实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着力打造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一枢纽、四中心”,细化明确了“三步走”战略步骤,即到2025年,把沈阳建成东北地区功能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重要中心城市;到2035年,建成国家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心城市,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到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我们聚力拼经济、稳增长,全市GDP增速已经连续12个季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连续6个季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前三季度,全市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列全国同类城市前5位,经济整体回升向好的态势进一步巩固。我们持续扩投资、促消费,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近年来全市新签约、新落地亿元以上项目快速增长,各大央企、民企、外企纷纷看好沈阳,“山海关不住、投资到沈阳”的局面正在形成。德国宝马扎根沈阳20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标志性成果,去年6月总投资150亿元人民币的宝马里达工厂建成投产,今年5月总投资102亿元的宝马第六代动力电池项目全面动工,宝马沈阳生产基地自2010年以来累计投资近千亿元,沈阳已成为宝马集团全球最大生产基地。坚持把促进消费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乐购沈阳”工程,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6%,规模占全省40.9%,沈阳名列福布斯中国发布的全国消费活力城市榜单20强。 二、着力推动创新发展 创新是沈阳的鲜明标识和强大基因,沈阳已连续两年入围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百强榜单。我们推进科技创新,坚持创新空间、平台、生态、人才一体推进,加快建设以浑南科技城为重点的“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加快布局以“一校一园”为主要模式的创新创业载体,全市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由不到20%提高到了5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增速连续3年超过20%,科技型企业总量突破2万家,较去年末增长34%。实施“兴沈英才计划”,打造青年友好型街区、建设人才成长型城市,京沈人才专列顺利开通,“智汇兴沈”“博士沈阳行”等系列引才活动成功举办,“沈水之阳、我心向往”的城市之约得到了各类人才的热烈响应。我们推进产业创新,聚焦培育高端装备、航空航天、集成电路、食品加工等八大千亿级产业链,以“头部企业+配套园区”模式打造众星捧月、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带动头部企业配套率从25%提升至40%,推出了一系列体现中国速度、中国水平的“沈阳制造”,新质生产力不断集聚壮大。积极发展创新型、服务型、开放型、总部型、流量型“五型经济”,突出数字赋能,加快建设“东北数字经济第一城、全国数字名城”。我们推进制度创新,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等制度型开放,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先手棋”,对标世界银行新版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迭代实施了营商环境6.0版改革,“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经验全国推广,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压缩到14.12小时和0.35小时,稳居全国第一梯队,沈阳已连续两届入选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外界对沈阳的预期持续向好,市场活力不断迸发。今年1-10月,全市新登记经营主体23.77万户、同比增长57.1%,平均每天增加约800户经营主体。 三、着力推动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实现组团式发展、内涵式提升。我们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携手“6市1区”建设国家级都市圈,实施规划共绘、交通共联、产业共链、平台共享、生态共保、文旅共建、社会共治“七大工程”,辐射人口2200万人、面积7万平方公里,吸引更多人流、物流、商流竞相涌入,区域一体化、同城化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我们实施城市更新,深入推进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老旧管网改造、城乡接合部提升改造、街路更新改造以及铁路、三四环沿线和高速公路出入口整治等“五项工程”,组织开展道路清洗、建筑立面管理提升等精细化管理“十大行动”,高水平规划建设35个核心发展板块,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城市发展格局脉络愈加清晰。2022年,沈阳成功获批全国首批、东北唯一城市更新试点城市,连续五年被国家住建部遴选为城市体检工作试点和样本城市,建立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统一部署协调机制、出台城市更新中长期规划两条经验全国推广。我们打造宜居和美乡村,推动水、电、路、污、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统筹抓好农厕、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布局打造美丽庭院、美丽村屯、美丽田园,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让更多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四、着力推动绿色发展 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生产制造、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各方面,全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沈阳。我们强化污染防治攻坚,以更高标准接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2年全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位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全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我们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坚持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园美城,深入实施“绿满沈阳”工程,匠心打造万里慢道、千里水道、百里花廊,改造提升“一河两岸”、环城水系景观,用3年时间建成口袋公园3000个,初步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我们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扎实推进国家清洁取暖城市、无废城市、智能建造城市等试点示范,加快建设绿色工厂和低碳园区,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水平,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沈阳发展新能源优势明显,正在加快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和“风光氢”多能互补发展,着力打造千亿级北方储能之都。 五、着力推动开放发展 开放是城市活力之源。沈阳作为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因开放而兴、因开放而盛。我们持续完善枢纽功能,坚持大枢纽带来大物流、大物流带来大产业、大产业塑造大城市的思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RCEP,不断拓展“空陆海网”四条丝路,累计开辟至洛杉矶、芝加哥等国际客货航线将近50条,中欧班列开行规模稳居东北第一、全国前列,货物辐射全球20余个国家、50余座城市,跨境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约200%,各类要素资源正在加速集聚,更多商品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我们加快提升平台能级,叠加放大临空经济区的空港优势、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优势、综合保税区的特殊监管优势,高水平建设中德、中日、中韩、中俄等国际合作园区,国际艺术品保税展示、机床保税维修再制造等新业态落地运营,宝马、米其林、罗森、希杰等世界500强企业相继投产增资,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超过30%。我们全面深化对外交流,强化外事+、打造国际沈,高标准建设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持续开展“你好,沈阳”品牌全球推介活动,成功举办国际赛艇公开赛、国际青少年足球赛等精品赛事,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东北亚人才交流大会、韩国周等一系列国际级会议在沈阳接踵开幕。目前,与沈阳结为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突破100个,沈阳的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范儿”越来越强。 六、着力推动共享发展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沈阳成功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我们全力做实民生工程,深入实施“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健康沈阳”“品质养老”等民生工程,悉心做好“一老一幼”服务,用心用情解决群众供暖、燃气、停车等急难愁盼问题,“舒心就业”入选国家示范项目,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保持100%,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一刻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全面形成。老旧小区改造连着民生福祉,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将全市1597个老旧小区全部改造,实现旧貌换新颜,今年任务是改造800个,全面实施楼道革命、环境革命、管理革命,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我们积极拓展公共服务,深化英雄城市塑造,建设“百馆之城”“书香沈阳”,建成开放城市书房、城市书屋、小剧场200余个,累计接待市民超千万人次,已经成为城市公共服务创新的亮丽风景线。2028年全国第十五届冬季运动会将在辽宁举办,沈阳作为主办城市,将全力做好全国首个“双运之城”这篇大文章,促进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体育融合发展,吸引带动千万人上冰雪。我们提高人口整体素质,落实生育支持政策,提高人口生育水平,聚焦“安全、健康、乐学、成长”建设教育强市,加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稳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梯队,人均期望寿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新时代的沈阳向上向好、蓄势腾飞,“进”的势头在延续、“新”的动能在增强、“优”的结构在显现、“强”的动力在集聚、“好”的预期在巩固、“美”的颜值在提升,沈阳全面振兴,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沈水之阳、我心向往!沈阳欢迎您!

经济日报“正读沈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城市都有他的禀性。沈阳,属于散发工业汗香的城市。你说他雄风不再,我看他雄气十足。 看一个城市的魂魄,是不是只有GDP?显然,不是。 无悔前行 声调、做派,沈阳人辨识度高,走哪都能被看出来。爱恨那么直接,不拐弯抹角,不藏着掖着。 看着顺眼,咋都行,贴脸、熊抱;敬酒、加菜。 前些日子,京剧名家于魁智来了,站在台上一拱手,开腔便是对家乡的思恋:走到哪里,我都絮叨沈阳的好,听不得别人说不。 台下的乡亲,起立,掌声哇哇地。本地人爱家乡不挂嘴边,倒是在外的沈阳人不吝表白,缘起越久越浓的情,越远越深的爱。一经拨动,便生共情。 看着不顺眼,完啦,啥事也谈不拢。飞扬跋扈烧包嘚瑟,沈阳人绝对不惯着,逗笑讲,“长得就违章”,没有眼缘。 话说回来,不擅打嘴仗的沈阳人,“网战”屡屡败下阵来。网络差评多停在这嘎达又冷、发展又不快的刻板印象上,GDP总量似对不起“024”这个电话区号…… 沈阳人郁闷,化愤慨为饭量,来瓶雪花啤酒,高配鸡架,心情随之舒展,啥烦恼都没了。过后不纠结不较真,即便当时生气,也是一阵风刮走,一如既往掏心掏肺地欢迎来客。这就是沈阳人。 与沈阳人唠嗑很有意思,你若质疑地问:“沈阳有啥?”他马上怼回:“沈阳没啥?”是啊,沈阳没啥?沈阳工业门类之广、装备之重,大城市中也不遑多让。天空—地上—水下,歼击机、乙烯三机、深潜机器人——这些大国重器首产沈阳。大家伙按下不表,细至毫末的集成电路产品,在万分之一头发丝的维度上,沈阳亦有不俗贡献。 再看“嫦娥”探月、“祝融”探火、“蛟龙”入海——这些“中国骄傲”屡见沈阳荣光,沈阳是国家深空深海深地技术的重要策源地。支撑岁月静好的脊梁之上,稳驮着牵系命脉的战略使命。啥叫战略使命?不计代价去达成,哪怕成千上万人的努力,无法变现、无法量化为地方政绩,亦责无旁贷。那是一座城市对其社会价值的认同,对大局意识的坚守,并以爱相衔,忠贞不渝。 大的小的城市,有时也像家中的兄弟姐妹。都想上大学,都想多挣钱过得好,谁去侍奉父母?谁去做顶起梁柱的那一个?不计名利,埋头奉献,默声不悔。这个憨厚老大,便是沈阳。挑重担前行,肩膀上磨出老茧。 这样的城市,这样的人,很多吗?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国家振兴东北的决心决策,从沈阳新担当新作为可探东北全貌,可知振兴由来。辽宁社科院梁启东教授对沈阳评价中肯:不可唯GDP等单项指标遮蔽沈阳的勇毅担当,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沈阳肩负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战略使命,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假如没有沈阳……这个假如既不成立,又难以想象。 作为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英雄之城”沈阳,正疾行在振兴之旅,行进在“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的新征程上。 负重奔跑吧,将所有芜杂撇在身后。 负重奔跑 “共和国装备部”“共和国长子”“东方鲁尔”,这些高规格定语都指向一个地方——沈阳铁西区。如今,沈阳铁西区依然以工业安身立命。重工街、保工街、兴工街、卫工街……工字号的街道,划出老工业基地的装备格局,这里的每寸土地,都刻写着鲜为人知的血汗足迹。 豪迈旷达、匠心灼灼,在中国工业博物馆,人们能“嗅”到沈阳纯正的工业韵味与气质。那些制造过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曾亮相人民币的“工业母机”,这时,不言不语,静静地接住阳光投递的金色碎片,在岁月风霜的摩挲下,散发着朴素沉着的光芒。让人忍不住仰望那高阔的车间气魄,心下想着,有多少劳模曾在这儿切磋琢磨、挥汗如雨。沈阳制造,就是金招牌,意味高品质、蕴含精益心。至于它敌不过市场仿品低价冲击,那是后话。 “那是一段热诚向上、简单忘我的日子。”沈阳第一机床厂的退休老职工陆德仁说。 上世纪60年代,就在工业博物馆的旧址,沈阳铸造厂、重型机器厂和沈阳成百上千的企业一样,响应国家支援建设“大三线”的号召,向全国无偿输送设备、人才、技术。 什么叫倾其所有?陆德仁回忆说,几乎搬走所有的家当,只剩下空荡荡。包括数万名整建制的干部职工,卷起铺盖,不讲条件,义无反顾。沈阳的乡音啊,也随着这一波又一波的赤诚以赴,散布全国各个工业城市。 为国担当的基因刻在骨髓,代代相袭。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公司有个故事。国家下达任务——为“疆电外送”重大工程生产换流变压器。先别说生产有多难,仅是把重达800多吨的大家伙从沈阳运到新疆,可行吗?可能吗?无奈之下,企业想到一招,为生产这一套设备,去新疆专门建个工厂! 特制定产,然后,没有“然后”了。只产一回,只用一次。就像我们买菜、拌馅、和面、擀皮,忙活半天,就为包一个饺子。多大的成本啊?但,亏钱也要做!企业负责人只说一句:“国家需要就是第一需要!” 以工立命,以工正名,不携私心,不藏功利。沈阳的胸襟与风采,油然自心中涌起…… 工业、工厂、工人,“工”字的产出,实业实体实实在在,支撑起我们丰盈的物质生活。不过,属于沈阳产出的工业品多,终端消费品少,要不怎么叫装备制造基地呢?它处于产业链上游利润微薄的那一段。经世济民的建设,总要有人沉潜于渊。 客观看,沈阳并非完美到无可指摘。发端于沈阳的改革曾经先声夺人。看看中国工业博物馆的展品——全国首份厂长承包经营的“责任状”、全国首家破产企业的“通告书”、被誉为“接通了世界金融管子”的金杯公司最早赴纽约发行的“美元股票”……有谁还记得,新中国最早的证券交易市场就在沈阳!这些今天看好似“小菜一碟”的改革在当时却个个石破天惊。然而,改革开放45年了,呼吁思想解放从未间断,说明仍有人“怕”字当头锐气尽失,怕试错怕出错不容错,这种心态才是深化改革的心病。在沈阳,笔者当面听过中国第一家破产厂厂长石永阶的灌顶浩叹:工厂倒闭了,人的思想不能倒闭! 沈阳,你需要的不是当年勇,是当前勇。改革不讲吃老本,一停顿机遇就倏忽而过。沈阳着急,自我加压,提出大干三年奋斗三年,争当全面振兴“跳高队”“排头兵”。 新时代的沈阳虽仍在负重奔跑,但加持了新赛道新动能。新能源汽车、机器人、集成电路、航空、医疗装备等具备先发优势的产业“新势力”正加速崛起。沈阳人的骨气、血性,回来了。 变与不变,工业和沈阳,像是生命的友伴,一起见证着逝水流年、日新月异。 兹土甚沃 了解一个城市最快的方式——慢慢地走街。年轻人谓之City Walk,小资一点,也即“带着思考和踅摸的遛弯”。走不动的话,可以爬行,哦不,骑行。 沈阳文联的一位朋友静姐喜欢漫步细细打量城市。她说,走多少街,就能找到多少沈阳的打开方式。想体验民国时期市井风情,逛老北市啊;想领略朝鲜族美食,逛西塔街啊;想酷炫工业风,逛铁西1905啊…… 静姐体悟,只有这样,家与城市,方见眉目清朗。 不消说,倾情于古风遗韵的人,多半还会深入沈阳中街叶脉般伸延的坊巷深处,以探寻东渐而来的“紫气”。不妨从“下马碑”下马,拾阶走进碧瓦朱檐的桂殿兰宫,寻牌探龄枝干遒劲的方城古树,勾陈那些久远的往事。 兹土甚沃。公元1743年秋,爱新觉罗·弘历来沈阳恭谒祖陵,赋诗记之:“我西云来,我心东依……爰度爰迁,拓此沈阳。”并引用《诗经·大雅》金句盛赞沈阳“土厚水深,周原膴膴”。 沈阳中街于公元1625年已成形,有“东北第一街”美誉。特色小吃、烟酒茶点、日用百货等琳琅满目,分类归入果品行、估衣行、铜行等9个行,以及银市、鸟市、帽市、书市等16个市。老沈阳人说,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会在这嘎达寻着趣味。 国内最早的冷饮企业——中街冰点,就诞生在这儿。今天,冰棍“中街大果”依然是年轻人的最爱。保留着几百年街巷格局、文化遗存的街区,放眼全国也少见。 几番改造升级后的中街,修旧如旧,仍丝丝缕缕散发着历史的幽香。既有时尚的风采,也不失旧有的气度。风华正茂,客流如织。 来吧,触摸沈阳历史和当下的细节。 “沈阳城头夜色寒,万家灯火照天安。”明代文人张岱对沈阳夜景的描摹,放在今天也颇为贴切。生活的气息弥漫在夜市走街的氛围里。沈阳人喜欢以看细节的方式走街,在光影中漫步,在烟火气中驻足。那些“细节”是时间的证物,连接着过去与将来。累的话,可以踱进城市书房,多晚都可以,24小时不打烊的书房,暖如这座城市的臂弯。 在屋顶的空中球场踢一场球,在音乐喷泉构成的水幕背景下看个大片,在工业遗存的旧厂房中观赏非遗技艺,在沈水湾公园亲临一场沉浸式演出……新玩法、新夜文化赋能,牢牢抓住了年轻人的心。他们喜欢在夜晚寻找快乐、释放压力。而沈阳的夜舞台,足够大,足够炫。 如涛的浑响,如锦的浑河。一切都是无尽的诗行…… “再次泛起心里无数的思念……”忽地,风中飘来黄家驹深情浅唱的《喜欢你》,沉浸其中,不觉泪水打转—— 愿你此刻可会知 是我衷心的说声 愿再可轻抚你 那可爱面容

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写国企改革创新发展的“沈鼓密码”

2023年度全国企业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由《中国企业报》集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旗出版社、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杂志共同发起。活动启动之后,广大企业踊跃参与,积极申报。7月22日,2023全国企业党建(案例)研讨会暨第三届企业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发布仪式在京举办。会议正式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企业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入选名单,共有580家企业案例入选,其中:党建案例360个,党建品牌案例165个,党建课题成果案例55个。中企党建研究院微信公众号自7月24日起陆续对2023年度入选案例进行展示,希望给广大企业带来启示。 书写国企改革创新发展的“沈鼓密码” ——沈鼓集团党委开展“共产党员工程”的实践与启示 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 提要:沈鼓集团党委坚持瞄准全球能源与化工动力领域领跑者目标,找准党建工作服务生产经营的着力点,建设制度管理、项目推进、科学评价、视觉识别四个管理体系,围绕重大装备技术研发、重大产品生产服务、紧急生产任务攻关和企业现代化管理等方面开展党员立项攻关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共产党员工程”新时代内涵,推动党建优势转化到加快自主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做强做优做大上来,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现代化管理能力,成为彰显鲜明政治底色、具备现代管理特点、解决急难新重任务的党建品牌。 一、背景情况 沈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鼓集团”)是国家装备制造业重点战略型、支柱型企业,是我国最大的通用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拥有能源化工行业用压缩机全部细分领域核心技术的企业,承担着为国家能源化工工程提供大型离心压缩机组、泵、往复压缩机的重大任务,被誉为“国家砝码”“大国重器”。集团现有员工5000余人,年产值超百亿元。集团党委下设24个直属基层党组织、96个党支部,共有2400多名党员。2006年,集团党委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4年,集团荣获中国工业最高奖项——中国工业大奖。2022年,沈鼓集团引入国投招商先进制造业基金二期作为第二大股东,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 沈鼓集团厂区外景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石油化工事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但离心压缩机等核心装备绝大部分依赖进口,能源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沈鼓集团承担着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突破核心技术、实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历史使命。1998年,沈鼓集团承接了为大庆石化24万吨乙烯工程研制裂解气压缩机的任务。由于国外技术封锁异常严密,在此之前我国从未成功研制出裂解气压缩机。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沈鼓集团党委把优秀的党员科技工作者组织起来,围绕研制工作进行“共产党员工程”立项攻关,有效破解了大量技术难题,填补了裂解气压缩机这一国产重大装备的空白。沈鼓集团在“共产党员工程”上尝到了甜头。从此,每当企业在研发、销售、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中遇到难题瓶颈时,集团党委都会通过设立“共产党员工程”项目的方式,汇聚党员先锋力量攻克难关,使之成为企业党建与经营生产相结合的有效载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沈鼓集团党委对“共产党员工程”进行了全面深化和升级,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机制,实现了将党建优势转化到加快自主创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上来,成为彰显鲜明政治底色、具备现代管理特点、解决急难新重任务的党建品牌,书写了国企改革创新发展的“沈鼓密码”。 二、主要做法 “共产党员工程”在20多年里始终引领集团党委和全体党员挺立在企业改革发展最前沿,实现了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的互促共赢。 (一)突出重点立项,全力攻破难题瓶颈 一是把项目立在重大装备技术研发上。着眼于突破重大装备关键技术、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局面,先后把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组、大空分压缩机组等一大批重大装备研发作为集团重大“共产党员工程”项目,有效突破核心技术。2018年,沈鼓集团为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乙烯装置——惠州炼化年产120万吨乙烯工程研制的中国首台套120万吨“乙烯三机”通过了国家级鉴定。然而,在此之前,120万吨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和乙烯压缩机等“乙烯三机”,国内从来没有一家企业成套地研制成功。如果不能如期研制成功,用户每天承受的经济损失将高达上千万元。怎么办?!集团党委将这项任务列为集团级重大“共产党员工程”,由共产党员、透平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姜妍担任项目组组长。面对重重难关,项目组全体成员在动员会上面对党旗庄严承诺:“这是一次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硬仗,越是困难,我们党员越要带头翻过这个坎,越是急难新重,我们党员越要发挥作用!”国内没有相关资料,她们就直接去啃厚厚的外文原版资料。为了赶进度,项目组的党员们就在办公室吃盒饭。晚上挑灯查阅文献、翻译材料,积累了上万页的技术资料。历经700多个日日夜夜,她们先后攻克了机组抽、加气复杂结构,转子横向振动失稳等多个世界级难关,提前5个月实现了国产首台120万吨“乙烯三机”的一次试车成功,为我国大型石化工程装上了“中国芯”。  沈鼓集团为中海油惠州炼油二期设计制造的国产首台套年产120万吨乙烯“三机” 二是把项目立在重大产品生产服务上。着眼于优化重大技术装备生产制造工艺、提高重大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率、推动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立项。2019年4月,装载着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3号机组辅助给水电动泵的卡车驶出沈鼓核电公司生产车间,发往用户现场。这是沈鼓集团为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工程“华龙一号”机组研制的核心装备。由于核泵产品具有技术难度大、运行范围宽、功率限制严、运行稳定性要求高等特点,沈鼓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研制该型装备的企业。沈鼓集团在承接该任务后,立即将其确立为“共产党员工程”,组织优秀党员开展攻关。由于核级产品的制造精度要求极高,在产品加工过程中,一个关键零部件加工精度一度无法满足要求。关键时刻党员上!项目组立即组织十多位党员骨干成立了党员突击队,他们分成两班24小时轮流奋战,进行了大量的计算、模拟、试验。经过20多天的艰苦攻关,终于研究出一套科学的加工方法,不仅保证了加工精度,还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后,他们又先后解决了配合面加工精度保证、长导管内部加工、狭长流道修整等加工难题,终于将产品如期制造完成,有力地彰显了党员的攻关能力和先锋作用。 三是把项目立在紧急生产任务上。着眼于解决生产和用户现场的各种紧急任务,集团党委组织生产一线党员通过设立“共产党员工程”项目开展生产突击和劳动竞赛,突破了生产瓶颈,赢得了用户信任。2018年初,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天然气保供项目、实现全国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的批示要求,国家能源局将16台长输管线压缩机任务交给沈鼓集团承担,并要求在6个月内完成生产。面对交货期仅为正常交货期一半时间的突出矛盾,集团党委勇于受命,当即决定设立集团级“共产党员工程”,由集团总经理担任项目经理,调集集团设计、生产、采购、服务等多个部门党员骨干力量,带领广大党员在攻坚克难中当先锋、打头阵、作贡献,及时解决项目各环节中的难题。在设计环节,将整个压缩机全部变为模块化设计,节省了大量的设计时间;在采购环节,提前将各类物料进行储备,合同签订后直接投产,各道工序紧密衔接,使产品顺畅无阻地在各道工序中流转;在装配环节,采取24小时轮换工作法,全天候驻扎在现场,人歇工作不歇,尽最大努力赶进度,最终按期完成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有效解决了多年来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气荒”难题。 四是把项目立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上。着眼于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向更高级、更精细、更智能的管理手段要效益,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围绕管理创新开展“共产党员工程”立项活动,着力提高企业管理的效能和质量。2016年,沈鼓集团实施了企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数字化建设工程,依托移动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技术,全面整合企业内部的信息流、数据流,并将用户的机组通过工业互联网接入集团大数据中心,实施动态监测,在线诊断。信息化管理部党支部专门立项,集中力量开发全新的ERP系统。同时,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组成20余个党员攻关组,带领职工群众不辞辛苦,不惧繁重,将企业运营庞大繁杂的各类数据重新梳理录入,打通了财务、仓储、采购等多个信息孤岛,实现了所有业务流程的数据整合。 (二)科学管控评价,确保取得扎实成效 一是打造制度管理体系,为“共产党员工程”提供科学规范指导。集团党委深刻认识到要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制度流程来规范和指导。为此,按照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建设标准,制定出台了《沈鼓集团“共产党员工程”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办法,明确了活动原则、实施标准、流程管控、考核评价等内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使“共产党员工程”在任何阶段都有据可依、有规可循,最大限度保证了活动向预期目标稳步推进。 二是打造项目推进体系,为“共产党员工程”提供有效过程管控。在“共产党员工程”实施中,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骨干作用,由党员担任项目经理展开项目攻关,以党员为骨干成立项目管理小组,采取项目化管理、工程化推进的方式,对“共产党员工程”实施有效管控。在实施十万空分压缩机这一集团级重大“共产党员工程”过程中,党委书记任项目经理,集团党委成员及相关人员组成项目管理组。每月,项目经理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阶段性自查,将自查情况报项目管理小组,建立并及时更新项目档案。项目完成后,项目组还要认真填写《 “共产党员工程”完成审批表》,详细核算各项成本费用及所创造价值,这样就使每个“共产党员工程”都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有序推进。 三是打造科学评价体系,为“共产党员工程”提供真实准确评价。集团党委确定了“四看”考核评价原则,即一看是否由党组织领导、以党员为主体进行,组织实施是否严谨周密;二看是否解决了关键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三看是否锻炼了党员队伍,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四看广大职工群众是否满意。集团党委组成了“共产党员工程”评价小组,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式,在年终组织统一验收汇报答辩,最终评选出年度优质“共产党员工程”,确保实施成果在党员群众的监督下得到客观、科学、权威的评价。 集团级共产党员工程验收答辩现场 四是打造视觉识别体系,为“共产党员工程”提供鲜明形象标识。为了提升“共产党员工程”的引领示范作用,集团党委将企业文化的视觉识别系统引入“共产党员工程”,为“共产党员先锋岗”“共产党员机台”“共产党员责任区”设置标识铭牌2814个,给各个“共产党员工程”设置工程信息牌,标明产品型号、交货日期、项目组成员及党员数量,使“共产党员工程”的形象更加具体化、符号化,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每逢重大“共产党员工程”项目启动,都通过举办誓师会、签军令状、升党旗等方式形成强大声势,激励党员群众奋勇争先。 沈鼓集团共产党员机台 三、经验启示 ——抓好国企党建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沈鼓集团党委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聚焦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有效激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了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深入实施。沈鼓集团的实践表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发展中,只有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发展战略在企业得以贯彻落实,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抓好国有企业党建,必须在提升组织力上狠下功夫。沈鼓集团党委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找准党建工作服务生产经营的着力点,找准党员立足岗位发挥作用的结合点,着力解决了企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各种困难问题,并不断赋予了“共产党员工程”新时代内涵。沈鼓集团的实践表明,只有不断增强国有企业党组织的组织力,才能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职工动员起来,使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组织优势和组织活力,转化为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抓好国有企业党建,必须始终注重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党员队伍是有坚定信念和严密组织的先进人力资源,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离不开一支牢记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甘于吃苦奉献的党员队伍。沈鼓集团的实践表明,国有企业党组织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党管人才原则不动摇,注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把建设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创新党员—人才联动培养机制,才能不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为企业持续发展、民族工业振兴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抓好国企党建工作,必须与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工作有机融合。沈鼓集团党委始终坚持党建工作紧密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开展,通过“共产党员工程”,集团党委把生产经营中的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实现了对企业经营生产、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等重大任务的有效领导,使党组织和党员成为攻坚克难的生力军。沈鼓集团的实践表明,国有企业党建只有坚持融入中心工作,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有机融合,才能不断提高领导发展能力、攻坚克难能力,实现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互促共进。

2023·追梦中华辽宁采访行——沈阳印记

沈阳印记照片 (2)

《沈阳印记》:音舞诗画的艺术盛宴 《沈阳印记》是由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沈阳市文化演艺中心)沈阳演艺集团创排的大型常态文旅融合演出,从2019年创排,2020年6月首演至今,已演出超540余场。《沈阳印记》常态演出不仅让沈阳市民有了一个全新的文化消费选择,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友人观看,感动和震撼是出现最多的评价。 《沈阳印记》围绕沈阳英雄城市主题和“辽宁六地”精神,讲述了沈阳的文明发展史、抗战史、新中国工业史等,共分《新乐畅想》《辽育沈州》《紫气东来》《古城旧事》《沈阳曙光》《魅力沈阳》六个篇章,以音舞诗画的形式展现了沈阳的发展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也彰显了今天的沈阳正以踔厉奋发之姿和百折不挠的斗志肩负起振兴新突破的重任,再次挺起共和国长子钢铁脊梁的风采。 《沈阳印记》创新开展常态文旅融合演出,成为了首批辽宁省优秀文旅演艺扶持项目,在国内演出市场中独树一帜。它积极融入旅游文化元素,串联起一批沈阳标志性旅游景区和文化标志,具有时代意义、文化内涵和娱乐属性,展现了一个开放与创新的沈阳。 《沈阳印记》努力打造推进文旅融合的新典范、展示城市形象的新品牌、推介宣传城市的新亮点,争取让越来越多的国人和海外友人了解沈阳、喜欢沈阳、向往沈阳。我们也会再接再厉,从人民生活和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树立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的雄心,珍视民族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讲好沈阳故事、辽宁故事、中国故事。 音舞诗画《沈阳印记》主要内容 前 言 沈阳是一座有着七千二百年历史的名城。 从立木为屋的原始部落到今天的繁华都市,从打石成器的生产方式到今天现代化工业重镇,沈阳人的祖先,用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写下了一部波澜壮阔、浓墨重彩的沈阳文明史。 沈阳是一座充满沧桑的英雄城市,她不仅有着金戈铁马的历史征战,更有着为中华民族存亡的不屈和抗争。 《沈阳印记》为您拂去历史的尘埃,让您看到一座历史名城一路焕发出的辉煌。 第一章《新乐畅想》 清晨,他们向升起的太阳膜拜;夜晚,他们在火堆旁仰望空中的月亮。沈阳人的祖先,在新乐遗址,用双手在古浑河畔,建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的部落,这个部落,就是走到今天的沈阳…… 第二章《辽育沈州》 在奔流不息的辽水之滨,在这天辽地宁的广阔空间,骁勇善战的契丹人成就了二百余年的伟业,更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新兴的沈州城,筑高垒、设驿站、移汉民、重农桑、建寺塔、兴百业,犹如凤凰涅槃一般,重新塑造出辽东重镇的繁荣景象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契丹文字、三彩辽瓷、金银器具、契丹乐舞,从不同侧面彰显着这片土地的活力与神奇。 第三章《紫气东来》 以沈阳地域特色和历史风貌为素材,再现沈阳故宫宫廷文化,描绘民族融合发展盛景,展现了沈阳独有的历史气韵和文化内涵,寸子舞、蒙古舞等多种民族舞蹈片段融合,既还原了当时宫廷庆典的宏大和壮观,又将一份美好的祝愿传递给这片土地和人民,共同祈福和平昌盛,国泰民安! 第四章《古城旧事》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东北人民,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抗战。随着沈阳四周率先响起的抗击日寇的枪声,兴起了奋起抗争的义勇军。那首激励着我们万众 一心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在这抗击侵略者的战争中唱响。 第五章《沈阳曙光》 沈阳有“共和国长子”的美誉,践行着长子的担当。挂在天安门城楼上共和国第一枚金属国徽在这里诞生,共和国数以百计的第一出自沈阳。沈阳工人阶级用勤劳和智慧,在中国的工业史上镌刻下永远的辉煌。 第六章《魅力沈阳》 今天的沈阳,振奋起浴火重生的斗志,肩负起重振老工业基地的重担,焕发出披荆斩棘的力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次挺起共和国长子的脊梁。谱写新时代沈阳全面振兴的新华章。  

2023·追梦中华辽宁采访行——拜澳泰克生物医学集团

拜澳泰克

拜澳泰克生物医学集团成立于2016年,是国内专注于细胞药物与活体生物药研发及转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细胞与微生态技术产业化的先导者,也是细胞再生医疗与微生态精准医疗的倡导者。以自主技术为核心,业务涵盖细胞药物与活体菌群药物研发、细胞与微生态医疗、细胞与微生态康养及相关技术产品产业化。致力于打造产、学、研、医、商为一体的细胞与微生态技术产业链。集团下设生命科学产业综合体、生命科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国际细胞再生医学中心、综合细胞资源库、中科北方微生态菌群库、生物药物中试基地等各类研发转化平台,实现生命科学技术从研发到产品转化的一站式闭环,构建成熟的生命科学领域全产业链生态圈。 拜澳泰克重视科技创新的发展动力,旨在打造“两新一创”战略布局,推进拜澳国际生命产业综合体项目建设。建设新型共享科研孵化平台,以尖端科研优势着重孵化细胞药物、活体生物药、新型生物材料、高端医疗器械、康养大健康技术及产品等领域产业,打造创新产业集群,让生命科学产业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拜澳泰克生物医学坚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创新的突破精神,通过与国内外各方建立广泛合作,将前沿的多组学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与应用,使科学造福于人类。未来,拜澳泰克生物医学集团将继续探索生命科学领域前沿科技,致力于推动科研与临床转化应用,通过生命科学领域新技术、新产业之间双向互动的快速通道,实现科技带动产业链式发展,为实现沈阳市生命科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为辽宁经济振兴提供新增量。  

2023·追梦中华辽宁采访行——新华集团东北区总部

新华

新华集团1957年于香港创办,在集团主席蔡冠深博士带领下,依托经济发展最迅猛的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新华从享誉亚太的“海产大王”,逐步发展成为业务横跨海产食品、地产建筑、金融财务、高新科技、文化传媒、基础建设、教育培训和环保大健康八大板块,生意遍及全球的大型跨国集团。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新华在中国内地形成七大业务区域,东北区域成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总部坐落在沈阳。 新华集团是最早进入辽宁发展的香港企业之一,蔡氏家族三代人与辽宁更是感情深厚。早在1990年9月,时任新华集团总裁的蔡冠深博士应邀访问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并于次年设立教育基金会。从此,千里相望的新华与辽宁,因“科教兴国”的美好愿景紧密相联。30年来,从蔡博士的父亲蔡继有先生,到他的子女,祖孙三代,情系教育,心向辽宁。捐资支持东北大学发展,与辽宁大学共同兴办新华国际商学院;投资地产,拓展高新技术,携手自贸区合办创新产业园;同时,新华发挥国际资源优势,在沈阳举办多场对接港澳、东盟、欧盟等地区的文化、艺术及经贸交流活动,广泛搭建合作平台,成效卓著。 新时代,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一带一路”、自贸区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在辽宁交汇叠加,赋予了东北地区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华与时俱进,与辽宁省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协议,整合内外资源,在多领域开展合作,在辽宁设立环渤海企业家联盟秘书处,推动投资的同时,积极促进辽沈企业与粤港澳大湾区和环渤海湾区的广泛合作。蔡冠深博士应邀担任辽宁省政府经济顾问、辽宁亚太商企合作委员会主席、辽宁省辽商总会名誉会长、东北大学校董会副主席、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董事会主席等公职。蔡博士的长子,新华集团执行董事蔡隽思担任辽宁省政协常委,新华集团用实际行动不断续写与辽宁“三代人,三十年”的深厚友谊。  

遇见沈阳、认识沈阳、爱上沈阳,他们要把沈阳故事讲给世界听

“我与沈阳的缘分很深,43年后再次踏上这片土地,让我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几天的行程让我感受到了共和国长子的担当与情怀,我一定将沈阳的所见所闻传播出去,讲好沈阳故事,让更多的人认识沈阳、了解沈阳、爱上沈阳。”11月29日,来沈参加“追梦中华 开放与创新的辽沈大地”——2023海外华文媒体辽宁(沈阳)采访行的嘉宾们先后参观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拜澳泰克(沈阳)生物医学集团、新华集团东北区总部,晚间前往沈阳梨园剧场观看了舞剧“沈阳印记”,在感受到沈阳的历史文明与现代成就后有感而发,要把沈阳故事讲给世界听! 沈阳那份浓烈且炽热的长子情怀一直没变 11月29日9时许,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庄严肃穆,海外华文媒体的各位老师们向革命先烈默哀。默哀毕,大家有序向抗美援朝英雄纪念碑敬献鲜花。“站在烈士洒过热血的土地上,我们的心情沉重又自豪。生逢盛世,不能忘记历史,更要传承好红色精神,赓续英雄之志。”香港中外新闻常务副总编辑胡树萌说。 “长子情怀,是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长子地位由时代选择,长子情怀则是自我选择!”胡树萌表示,作为辽宁人,此次有幸回到家乡参加采访调研活动非常自豪,这里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创造了很多项全国第一,“第一炉钢水”、“第一枚国徽”、“第一代喷气式歼击机”…… 既为长子,须担长子之责,辽宁已用实际行动给出看回答。 通过这两天的所见所闻,胡树萌更多的了解到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深刻感受到在新的伟大时代辽宁所展现出的蓬勃生机,以及辽宁人民在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心态。“此次回到家乡采访我更关注这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以及人们的意识与观念。通过调研,我看到了沈阳人的阳光、乐观和自信,还有那份浓烈且炽热的长子情怀一直没有变。” 当近距离聆听到英雄们的故事后,胡树萌非常激动,他的父亲是第一批入朝志愿军,作为战争幸存者的后代,他不仅看到父亲曾经战斗过的真实画面,想到父亲的战友为国家、为民族奋战并献出年轻的生命,他表示,我们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媒体人,我们肩上有使命,要继承先辈的精神,更要把沈阳之行的所观、所思和所感传播出去,把沈阳故事讲给世界听。” 三年前的“遗憾”成了这次“遇见”的最好理由  说到来沈的感受,澳门中葡经贸导报总编辑王谷元将手机朋友圈翻到了2020年1月26日,这是他上一次来沈的时间。他告诉记者,那一天,疫情刚刚在全国爆发,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特意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他只能在门口拍了一张照片。但小遗憾则成了此次“遇见”的最好理由,11月29日10时许,王谷元在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后感慨道:“这一次,终于如愿!” 提起与沈阳的缘分,70岁的王谷元说那要从1980年说起,当时在上海上大学的他利用暑假坐船从上海到大连,又坐火车来到了沈阳。43年前,第一次来沈除了对重工业基地的深刻印象外,北陵公园也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因此,此次到沈的第一天,他又到北陵公园打了卡。“正好前一天沈阳下了雪,北陵雪景,宛如仙境,不虚此行!” 记者观察到,无论是在历史博物馆还是走进企业,70岁的王谷元始终处于“工作状态”,他和年轻记者一样时刻不忘用相机记录。在他的印象里,和3年前相比,如今的沈阳城市品质又有了跃升,扎实的工业基础是沈阳的重要辨识度,但这次让他感受最深的则是转型与创新让老工业基地跑出了“加速度”。另外,他对沈阳的博物馆、纪念馆连连点赞。“图文资料详尽,讲解完善,很多场景供大家沉浸式参观体验,这说明沈阳在历史文化教育上很下功夫,规划到位,外地游客来沈阳除了看风景名胜外,应该走进这些场馆了解历史,传承文化。” 三年前的“遗憾”成了这次“遇见”的最好理由 说到来沈的感受,澳门中葡经贸导报总编辑王谷元将手机朋友圈翻到了2020年1月26日,这是他上一次来沈的时间。他告诉记者,那一天,疫情刚刚在全国爆发,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特意来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他只能在门口拍了一张照片。但小遗憾则成了此次“遇见”的最好理由,11月29日10时许,王谷元在参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后感慨道:“这一次,终于如愿!” 提起与沈阳的缘分,70岁的王谷元说那要从1980年说起,当时在上海上大学的他利用暑假坐船从上海到大连,又坐火车来到了沈阳。43年前,第一次来沈除了对重工业基地的深刻印象外,北陵公园也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因此,此次到沈的第一天,他又到北陵公园打了卡。“正好前一天沈阳下了雪,北陵雪景,宛如仙境,不虚此行!” 记者观察到,无论是在历史博物馆还是走进企业,70岁的王谷元始终处于“工作状态”,他和年轻记者一样时刻不忘用相机记录。在他的印象里,和3年前相比,如今的沈阳城市品质又有了跃升,扎实的工业基础是沈阳的重要辨识度,但这次让他感受最深的则是转型与创新让老工业基地跑出了“加速度”。另外,他对沈阳的博物馆、纪念馆连连点赞。“图文资料详尽,讲解完善,很多场景供大家沉浸式参观体验,这说明沈阳在历史文化教育上很下功夫,规划到位,外地游客来沈阳除了看风景名胜外,应该走进这些场馆了解历史,传承文化。”